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2024-05-13

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精选10篇)

篇1: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内容摘要:道德是社会物质社会条件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一个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篇2: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由公有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面临这一巨大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道德与之相比出现了大幅度的滞后现象。

关键词:经济进步 社会道德 滞后 改革开放

现今我国总GDP越居世界第二,伴随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时代,社会道德的建设却显得逊色许多,出现了社会道德与经济发展脱轨的现象。回望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由计划型转向市场型;由公有制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中,完全不亚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并不是按劳分配,人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人人都无私心,只是一种集体主义观念。而现在,主要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干的多就多得,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人们的欲望,私己的追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趋动型的经济,人们对利益的极度追求,对物质的奢华享受,促使了一个时代的浮躁。许多人开始拜金,开始攀比铺张浪费,社会风气被带离正轨,不良风气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所谈论的话题,以及追求的目标。目前,经济发展的太快,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没有一天不再谋求生计。生不起、养不起、死不起……种种不平衡的现象让更多人对金钱充满了极度的欲望。《非诚勿扰》中的那位“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面笑”年轻女孩,或许是社会的一种无奈,也是经济发展过于迅速,压迫着许许多多低收入者人群放弃

自己美好的到的夙愿,背离崇高,走向歧途。

当“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幼稚而又傲慢的语气传入我们的耳朵的时候;当郭美美事件引发我们对慈善行业纷纷热议的时候;当药家鑫疯狂砍人八刀致其命的时候,我们在想,是财富造就了一些富二代的无知与狂妄,这是物质条件与精神充实的巨大反差。经济的发展迷失了道德建设的方向。因此,道德建设发展,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经济的过热发展的制约与驱动。

就在10月21日,两岁小悦悦离开了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年之间的情感却一点一点的淡化了,越来越利益化,越来越实际化。人们追求的不是精神的享受,而正是前面所说的物质生活的攀比、奢华的享受。或许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世界日益下降的时代,抓好精神建设迫在眉睫。我们不能再每一次的事件发生后无限的悲痛,而是要在悲痛中寻求出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双赢。

地方高官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极力招商引资,扩大经济规模。现阶段,各地方的土地所有权大部分集中于政府官员手中,因此在巨大利益的趋使下,行贿受贿、贪污腐败便也应运而生。官员与商者方便,商人与官员钱财,官商勾结屡禁不止。此外,地方有许多地方官员不懂可持续发展,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根本不顾环境污染的治理,拆东墙补西墙。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道德的支持与帮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这就是物欲的纵横的恶果。

飞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是高增长的失业率,以及追求利益的浮躁化链条,一些大学不以崇拜学术为荣,而已能挣多少钱为评定成功的标准;更有高校教授

声称在学生赚够一定数额的人民币后再去见他,否则就不要回来。国内大学里,会因为本学校出了一位国家政要而倍感光荣,金光闪闪。学校和老师的举动必定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教育大计不容忽视。因此,道德建设的基础在于学校,若干年以后,国家的栋梁之才,学校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应该和道德建设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服务人民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让道德在市场经济时代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永不消失的内在需求。

篇3: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房地产经济呈现出非理性的发展趋势, 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也给国家金融和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与市场经济相协调, 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保持科学、稳健的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房地产经济可以促进房地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协调, 可以规避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经济风险, 更好地发挥房地产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具体说来,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经济可以创造国内收入。房地产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 使我国的国内收入持续增长, 发挥了其他经济领域无法比拟的作用;二是房地产经济提升了人们的住宅水平, 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房地产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解决了很多社会群体的就业问题。但是, 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价格的不理性变化也带来了很大的争议,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分化,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 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 更加科学、理性、规范地引导房地产经济, 带动其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问题

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明确, 房地产经济需要因势利导, 不断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效应,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 避免其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但是, 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房地产的价格与价值背离。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会引发强烈的市场波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但如果价格过于偏离价值, 就会打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引发市场波动。按照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发展趋势来看, 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 不断受到开发商的非法操作和炒房团的影响, 造成房地产价格增速过快, 且居高不下, 这是与市场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相背离的。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还表现在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经济问题, 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很大的经济风险。此外, 房地产开发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并且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 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鉴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只有加快促进两者的融合, 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 合理规制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规制, 并不是要绝对降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而是要促进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相吻合, 不会过高或过低。现阶段, 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普遍问题是价格过高, 而在金融危机时期, 由于房地产价格过低, 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 也限制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因此, 只有合理规制房地产价格, 不使其过高或过低, 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部门, 应合理评估各个阶段的房地产经济行为, 准确判断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程度。在房地产经济领域, 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它和房地产经济中其他因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 政府应在价格指导与评估的基础上, 利用价格规制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 维护房地产行业的正常秩序。

(二) 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金融监管

为了达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 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进程、偿债能力和贷款规模进行有效监督, 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的借贷业务, 推动信贷资金的正常流动, 促进银行的资产结构朝着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 政府应大力开展银行创新改革, 突破传统的存贷模式, 有效规避房地产行业中高风险业务的影响, 以服务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为改革方向, 整合、优化现有业务, 降低金融风险。

(三) 运用激励政策, 加快房地产经济转型

应大力倡导在房地产经济中贯彻落实低碳、环保的理念, 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 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应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 对低碳、环保型的住宅建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也可以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 使更多购房群体关注低碳、环保住宅, 促进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 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 政府应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力度, 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 有效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新红, 艾燕.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J].现代商业, 2011;08

篇4: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协调

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几年经济一直保持较好的态势,与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无关联,但是,突飞猛涨的房价让人民群众压力倍增,在一些大中城市,房价呈几何倍增长。这种增长与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探讨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希望能够为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房地产经济拉动市场需求

房地产经济能够有效拉动群众消费,拉动内需,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居住,购买城市中的商品房,如果没有房地产经济作为支撑,我国的市场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房地产经济带动周边行业的兴起

房地产行业是将多个行业进行整合,吸收多个行业的优势资源,建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住房,因为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例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等,同时,还能有效地带动就业,缓解我国的劳动力过剩问题,由于房地产经济处在活跃的状态,其他行业也因此获得较好的回报。

(三)房地产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

众所周知,当今的国际经济并不健康,欧洲许多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我国市场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此形势下,我国依靠房地产经济的良好态势,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最近几年市场经济仍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可以说,通过房地产经济能够保证我国在短时间内维持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1]。

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环保方面的长远考虑

目前,我国房地产领域存在环保方面的问题,在房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大多是不环保的材料,这些材料对环境的污染较大,而且,各行业在环保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环保技术和方法使用较少,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未来居住的环境,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单位缺乏长远的考虑,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使得环保举措得不到落实。

(二)房产价值同价格的不一致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还存在房屋价值与价格不一致的问题,虽然我国地产经济属于市场经济中的一员,价格随市场波动,但是,我国房屋的价值一般不高,实际的价格却比较高,严重违背了“商品价格围绕实际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而且我国的房屋价格呈现出逐年高涨,导致社会出现“买房难”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依赖程度更加严重。

(三)房产泡沫影响市场经济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进入兴盛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资房地产,造成房地产价格进一步抬升,许多人因此买不到房屋,但是有的人却闲置大量的房屋,房屋的价格严重超出了其价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房地产泡沫,当房地产泡沫增大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会造成难以收场的境地,使得行业资金链断裂,直接对银行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会造成巨大的打击[2]。

三、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原因

(一)房产价格与价值出现不协调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应当围绕商品的价值进行波动,我国的商品房价值一般不高,这是因为我国的商品房制造的成本较低,但是,我国商品房销售的价格较高,严重偏离了房屋自身的价值,扰乱了市场经济,房地产经济与整体的市场经济存在不相符的情况,是市场经济中的另类元素,此外,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问题也导致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政府的过度干预

我国政府对于房地产经济的态度一直比较模糊,既想通过控制房价来维持社会稳定,又想通过房地产经济获得财政收入,因此,政府在房地产经济中进行了过多的干预,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没有控制住房价过快上涨。例如我国曾经控制二手房交易的过程,增加二手房交易的成本,但是这种规定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最终逐渐流于形式。

(三)对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粗放式的管理状态中,例如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监管,导致开发企业破坏环境、使用不合格的建设材料等,而且对土地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考虑,导致许多不良的因素出现在房地产经济中。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因为发展房地产经济而造成我国环境严重污染、资源严重浪费,开发企业的环保意识非常差,这对我国市场经济非常不利,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3]。

四、加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针对我国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问题和关系,以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阐述如何协调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房地产经济要实现转型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体制由来已久,在最初一段时间内,这种体制能够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这种房地产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要进行转变。目前,转变的主要方向就是向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建设的质量。同时,政府要引导与房地产经济相关的行业进行转型和升级,例如钢材行业、混凝土行业等,这些行业都是耗能巨大的行业,在经过转型升级之后,能够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为环保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nlc202309090612

(二)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监控

由于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的态度比较模糊,使得监管环节形同虚设,房地产行业乱象丛生,为了加强该行业的规范化,促进其健康平稳发展,应当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强有力的监管,保证其价格处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还要严格监控开发商的贷款条件、建设规模以及信贷模式等,杜绝具有不良信用的开发商从事该行业,通过这些监控措施,保证房地产行业维持较好的秩序,预防泡沫问题的出现,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4]。

(三)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

政府还应当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使之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价格调控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符合商品房的价值特征,同时,要加大政府评估、审核的力度,对于不正常的商品房价格,要加以干预,并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当事人或者单位的责任,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商品价格能够让群众接受,保证房地产行业维持良性发展的状态。

(四)去除房地产泡沫

我国当前的房地产行业泡沫问题比较严重,泡沫问题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鉴于此,应当积极消除房地产行业中的泡沫,盘活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其健康发展。

房地产去泡沫化是一项重要的议题,而且,近两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萎靡的情况,去泡沫化势在必行,政府应当让没有房屋或者买房能力较差的人群也能购买到房屋,同时,要抑制开发企业的产能,消化空置的房屋,让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房地产经济本身与其他行业会发生密切的联系,在房地产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他有关行业也会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当房地产经济出现萎靡的状态时,这些行业也会出现不景气的情况,所以,房地产经济对于其他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发展房地产经济时,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方式,通过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房地产税收的增长,从而让当地的经济健康稳定发展[5]。

房地产经济需要拉动更多的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提高房地产经济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调研,积极了解房地产经济的新方向,明确本地区经济出现的问题,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发展健康的房地产经济。例如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旧村改造,当地政府将农民的土地进行征收,然后将土地卖给开发商,让开发商承担原来居民的居住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盘活当地的经济,吸引外来投资,提高本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正确认识房地产经济的特性,完善房地产相关配套设施,大力推行货币化安置,在国家政策、银行贷款、区域政府支持等背景下完成房地产经济的健康改造。

房地产经济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维持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二是要合理控制房产的数量,当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强时,即使房产的价格较低,居民也不会进行购买,这样房地产经济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同时,房产的数量过多,会使得该行业出现较大的泡沫,群众会持观望的态度,当这种情况出现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经济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应对这种问题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提高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水平,政府应当制定出一些更加有效的政策,保证房地产行业能够持续性的发展,有效的控制房产的数量,维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能力,还要提高房产的质量,让房地产行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政府在监管的过程中,应当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出台更多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让房地产经济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政府与地方房地产企业可积极探索公积金资产证券化等对策,在对公积金管理条例进行修改以方便其进一步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上,可考虑应用利率杠杆解决放贷利润低等问题,比如虽然公积金贷款期限较长、资产证券化的期限也较长且利率较低,可通过资产证券化、购买债券等方式同时赚取流动性收益和利差收益,为依靠金融创新解决房地产问题提供实践机会,保障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我国而言,房地产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当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问题时,会影响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为此,要重视房地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发展市场经济时,要协调两者的关系,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房地产领域的调整和监督,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积极促进其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丽红.刍议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12.

[2]闫新红,艾燕.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J].现代商业,2011(08):36.

[3]尹荣.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J].中国外资,2013(21):178.

[4]唐继华.简述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21.

[5]何昌海.探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及常见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3(17):23.

篇5: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班级:xx

学号:xx

姓名:xx

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际上21世纪初我国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目标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经济结构不同,各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区域之间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并且这种特征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大局。

一、各经济区发展现状概述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04年末总人口为39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2%。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钼矿等储量居全省前列,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

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2004年末总人口为10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相邻,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豫西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3.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3%,2004年末总人口为12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3%。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西南部,与山西省、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

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5.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1%,2004年末总人口为34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9%。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与湖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相邻,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但矿产资源比较匮乏。

二、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

经过对比发现,中原城市群以40.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其他经济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居中游水平,黄淮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提高,主要人均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

三、实现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河南四个经济区经济总量及结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中原城市群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有率先崛起并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势头,黄淮地区发展滞后,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未来15年里甚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强扶弱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1.坚持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注重协调发展。针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二是努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2.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一是合理规划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理论及产业区位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各经济区按自身情况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在区位上的选择。在理论方法上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核心区。

3.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从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的角度看,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外、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合作,用引进来的资源提升河南的经济实力,增强河南

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河南要四面出击,提高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从河南省内部的四个经济区域发展角度看,这四个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合作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一是产业政策协调。区域不同,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对各区域及区域之间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应。二是消除市场壁垒。不仅区域内实现交通便捷,交易顺畅,而且区域之间也要打破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公平交易,保证机会均等。三是改进区域联席协商交流机制,促进区域间加强沟通,平等协商。四是调整区划,整合要素资源。

4.尽快出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篇6: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

论反垄断与经济民主

作 者

朱春燕

摘 要:

经济民主以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为主要内容,要求市场参与者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垄断不可避免地产生,为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反垄断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反垄断以经济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作为其主要内容,经济民主需要反垄断的规制,反垄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民主,反垄断与经济民主是对立统一的。关键词: 垄断 反垄断 经济民主 对立统一

一、垄断及反垄断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学领域,垄断是指少数大公司、企业或者若干企业的联合独占生产和市场。它们控制一个甚至几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在该部门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统治地位,操纵这些部门产品的销售价格和某些生产资料的购买价格,以保证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在法律领域,垄断是在市场运行过程中,限制和排斥或控制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的,具有违法性和社会危险性特征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而言:

(一)垄断是一种排斥和控制竞争活动的经济力量,这是垄断最基本的性质。

所谓排斥,是指在一定的交易领域内,垄断者使其他企业公司和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难以正常进行,从而把他们从市场上驱逐出去的行为。所谓控制,是指垄断者对其他企业公司和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约束,剥夺他

1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的行为。垄断的排斥和控制力量,给竞争者进入市场造成困难,所以垄断必然削弱竞争的火力和效率。从这一角度讲,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是自由竞争和经济民主的否定和破坏力量。

(二)垄断代表的是一种根据某种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的社会力量,是一种有组织的联合力量。

垄断者往往采取合谋性协议,形成协议垄断的垄断形式,安排和协同行动,形成联合力量,对局外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加以限制,以实现其稳定的经济统治。

(三)垄断者谋取经济利益,是依靠对市场的操纵和独占实现的。

垄断者通过滥用市场有利地位和过度集中的经济力量,以独占或操纵市场,形成滥用经济优势地位的垄断形式,获取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存在加深了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并且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功能的发挥和健康发展,削弱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垄断以市场的独占地位为标志,它的弊病显而易见,它排除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为了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反垄断势在必行。“反垄断是对市场上可能产生的垄断进行控制,以及对市场上现有的垄断进行监督,防止它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①(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针对垄断以上的三个特征和性质,反垄断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是禁止卡特尔,即禁止企业通过订立协议的方式而排除和限制其他竞争者;第二是控制企业合并,即对企业的合并和联合进行一定的限制,以防止某些企业通过合并来限制排斥其他竞争者;第三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力量,“企业在竞争中通过合法方式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原则上可以与其他企业相同的方式参与经济交往。即是说,它们有权要求交易自由,特别是合同自由。然而,如果它们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反竞争的行为方式,那就是滥用了这种自由。私法自由的合法基础是竞争,如果竞争被排除了,自由就失去了其合法性。”①(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因此,禁止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当然成为反垄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被称为反垄断法的三大支柱之一。

当然,如果行政主体滥用和超越行政权利,限制、妨碍或排斥市场竞争者,包括不适当地参与市场交易,破坏公平竞争,也包括在行使规制市场职能时不适当地限制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相对上述的经济性垄断,这种限制行为被称为行政性垄断。行政性垄断必然侵害了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权,也必然破坏民主统一的市场经济。为

了市场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民主,反垄断的主要内容也当然应该包括行政性垄断。

二、经济民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市场经济的就是竞争性经济。没有竞争,市场就没有活力。竞争机制崇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即竞争会淘汰失败者,壮大优胜者,从而导致企业经济力趋于集中在某些优胜的大企业手中。但是,“如果少数人手中的经济实力显著集中,它便具有威胁民主社会的危险性。”②([美] 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18页)可实行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企业经济力的集中,这就需要运用民主的方法、民主的原则来对企业的这种经济力集中加以制约。“如在经济领域内民主受到排斥,在其他领域内民主会更易于受到限制或排斥。”③(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3页)于是,市场经济对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民主由政治领域向非政治领域延伸。换言之,经济的民主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本质上市场经济就是民主经济。可是,何为经济民主?

“经济民主是民主从政治领域向非政治领域延伸,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④(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579页)在政治领域,“少数服从多数,并保护少数”是民主的基本内涵。其中,“少数服从多数”建立在自由表达意见的基础上,“保护少数”意味着平等对待,可以说,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两大支柱。美国李普森教授也认为,民主程度就是尽可能使其人民同时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最多的平等的政治制度。自由是民主的积极方面,体现着民主化的程度。民主化程度越高,自由的享有也就愈充分;平等是民主的消极方面,它说明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在享受自由的时候不得牺牲他人的平等。同样,经济民主也以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为其主要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经济自由是指竞争者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活动不受他人强制,但是在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只顾及无限的追求自己利益时,优胜劣汰,企业经济力将会过度地集中在某些优胜的大企业手中,完全的自由便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经济平等的存在就顺应而出。在尊重自由竞争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平等利益,以此来限制企业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和维持有序的市场秩序。因此,经济民主是发生在经济领域的民主,它既强调市场经济对竞争者自由竞争的保护,又对经济力过度集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在这一点上,经济民主与反垄断不谋而合。

三、反垄断与经济民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一)反垄断是对经济民主的有限限制

经济民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经济自由是经济民主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自由是指经济活动,包括投资、就业、消费等不受他人强制。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竞争者而言,就是要求能够最大限度追求利益的自由竞争。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日渐显露,经济力开始向少数大资本企业集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便形成了典型意义上的经济垄断。如此看来,垄断似乎是经济自由发展的必然,是自由竞争的结果。“然而,垄断是竞争天敌。”①(种明钊主编:《竞争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垄断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无法竞争,市场失灵,而且更深层次而言,它破坏和制约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届时,如果放任垄断,那么何来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和经济的民主?换言之,经济自由并不意味着经济活动不受限制,不受限制的经济自由势必导致经济自由本身的破坏,更不可能实现经济民主。因此,为了保护经济民主,利用反垄断对经济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

(二)经济民主的市场要求与反垄断的主要内容是统一的1.经济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之一是反对来自政府的不适当强制,包括不适当地参与市场交易,破坏公平竞争,也包括在行使规制市场职能时不适当地限制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行政权力是否支配和左右经济生活,它的行使是否受到必要的控制,经济个体是否存在着自由生存空间是衡量经济生活中是否存在经济民主的要素之一。行政权力支配经济生活表现在垄断形式上就是行政性垄断,这是反垄断的重要核心之一。在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环境下,无经济民主而言。

2.经济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之二是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之间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某一个行业、某一种产品或服务领域是否有相当数量的同业竞争者,即竞争主体是否呈现多元化是衡量经济生活中是否存在经济民主的又一要素。经济民主的这种要求表现在反垄断上就是对于企业联合垄断形式的限制,市场竞争中垄断者往往采取协议的方式排斥、限制和妨碍竞争,形成协议垄断的垄断形式,安排和协同行动,形成联合力量,对其他参与者的经济活动加以限制。禁止限制性协议、决议或者协同行为,即指经营者通过合同、决议或者协调一致的行为,共同实施的划分市场、限制价格或产量等反竞争的行为。保持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竞争的多元化,就必须依靠反垄断的力量。“没有这种竞争的多元化,就会形成规模垄断,破坏经济民主。”②(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页)

3.经济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要求和体现之三是反对经营者经济力的过度集中和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尤其反对经营者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消费者进行各种限制和强制。“如果除了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法则之外,还存在着人为的市场拒斥与排挤,就表明经济生活中缺乏民主。”③(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页)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是否能够与大企业平等竞争,是否存在着市场进退的自由是衡量经济民主的又一表现。“垄断形式是不民主的,因为它们在冲击着较小的竞争者,冲击着它们所服务的人民。”④([美] 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1页)反对经营者经济力的过度集中和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这一要求在反垄断中的表现就是对于某些大企业经济力过度集中的制约,防止大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损害中小企业的利益。

(三)反垄断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民主

运用反垄断法来实现经济民主的设想,源于罗斯福1938年提交议会的反垄断咨文。该咨文是鉴于以30年代危机时期美国产业复兴法的违宪判决为中心的当时的经验而提出的。“意在对经济力过度集中置之不顾,正是对美国传统民主的破坏,而走向了法西斯道路。因而,提出了为确保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民主,必须排除经济力的集中,活跃竞争的主张。”⑤([日] 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这种经济民主的设想,在二战以后,成了反垄断法以国际规模广泛出现的理论基础,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中的条文清楚地表明以经济民主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之一。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定的《关于私人垄断和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第1条中即规定:“本法的目的是通过禁止私人垄断、不正当地限制交易和不公平交易方法,防止事业支配力量过分集中„„促进国民经济的民主和健全的发展。”

纵观各国的反垄断立法,立法者的意图都是通过限制生产和资本的过度集中,使市场向多数企业开放,并使企业在竞争中免受各种不正当的限制,实现市场经济的真正民主。

篇7: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 经济伦理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上对市场经济过程及其相关机构的基本论证,它探讨是理应普遍适用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并不是认定市场经济天然就具备道德的良心只要搞市场经济,道德便自然而然的到来,一切不道德的问题会自动得到解决;而只是强调,市场经济并非是不要道德的经济,市场经济并非可以不挥手段、见利忘义,而是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强调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关键字】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经济伦理学

经济伦理学是从伦理方面对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经济关系的一种系统研究。从经济伦理学角度而言,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更是伦理的:它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是公平的经济。我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则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从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经济伦理学之所以在我国蓬勃兴起,既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道德缺损现象的一种反弹,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经济和道德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但实际上,经济和道德始终是互为依存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经济的产物,而经济也并非是没有价值目标的自然现象,任何经济发展的目标中,都或明或暗地内涵着相应的道德发展目标。市场经济“应当”是道德经济,这里的“应当”不是指天生的“当然”,甚至不

是指目前的“实然”,而是指后天的“应然”,指需要争取的目标。在复杂商品经济条件下,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对经济秩序的调节作用则日益撩开隐性的面纱,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隐性走向显性。亚当•斯密之所以既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家又成为伟大的伦理学家,既写出了《国民财富论》,又写出了《道德情操论》,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道德紧密相连的关系的本质。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既是一个经济学的命题,也是一个伦理学的命题,他其实是在力图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克服经济和道德的二律背反现象。在经济学的意义上,“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对经营者的引导作用,即经营者不是出于本意,而是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引导去开展经营活动,从而生产出适合人们需要的商品;在伦理学的意义上,“看不见的手”是指个人利益对人们的行为的引导作用,即人们的行为也不是出于本意,而是被“个人利益”这只无形的手所引导去行动,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促成了社会的福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价值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之所以能够对市场经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的利益前提,是社会成员有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能够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由这些关系派生出来的其他利益关系,能够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和理论,不赞成任何先验的人性论,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认为一切人性都是后天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人既不是天生就是利己的,也不是天生就是利他的,人利己的道德行为和利他的道德行为一样,都是后天社会关系、包括后天的道德关系的反映。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利益基础,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道德的特殊调节作用,来辅佐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辅佐作用既不是替代或排斥法律的辅佐作用,也不是法律的作用所能包办的。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二者的作用缺一不可,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主动地、有目的的发挥道德和法律的共同作用,特别是注意发挥道德的作用,这正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的优势之一。这也是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的最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厉以宁 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篇8: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是指要正确处理好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目前, 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 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 而对其需求却不断增加, 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实事告诉我们, 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行不通, 不保护环境资源, 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我们必须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因此, 如何确保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建立“绿色GDP”, 树立科学发展观

作为评价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GDP, 是广义国民收入指标之一, 虽然考虑了对资源产品的中间消耗, 即, GDP二总产出中间消耗:最终产品价值量之和, 但它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无限多、生态环境永远良好的假设之下。在这样一种假设下将GDP的增长与居民生活水平联系起来是合理的, GDP数值越大, 那么生活水平就越高, 较高的GDP被视为富裕的标志, 因此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就表现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而未考虑环境破坏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 这导致不必要的消费, 物欲横流, 而其结果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现行的GDP核算指标就无法再恰当的充当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反而会扭曲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向。对GDP的追求就不再是提高社会福利, 而且由于损耗环境、破坏生态而限制减少了社会福利。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 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也就是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纠正传统GDP作为政府工作业绩指挥棒的扭曲性, 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党政官员的政绩观, 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同时也可以使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做出贡献的区域得到正确的评价, 使当地居民提供生态产品的劳动得到合理的评价, 并为补偿和致富提供理论依据。这样, 能够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二、创新环保制度, 将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结合, 紧密联系环境保护和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

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 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 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 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 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 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 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 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 成为其决策的变量, 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 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 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 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 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干预, 再到政府失灵, 人们又重新求助于市场力量, 但这与单纯信赖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而是政府与市场的一种结合, 政府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 使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

三、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管理所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指导着一个国家 (地区) 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方方面面制度的配合, 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要把环境影响考虑进去, 对环境不利的产业政策则应缓行或加以限制。

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有着极高的关联度, 因此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间接的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有些旨在发展经济, 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我国80年代制定的产业政策, 鼓励小制革、小造纸等小型污染性企业的发展, 由于企业规模小, 治污成本高, 且治污技术也不成熟, 导致企业无力治污, 环境质量恶化, 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外, 地区支柱产业选择与产业扶持政策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广东省贵屿镇是一个一直以废旧物品回收为主要产业的小镇, 近几年来, 该镇兴起了一个新产业———回收废电脑。每个月都会有上万台废旧电脑运达该镇, 由当地居民进行拆解, 由于回收工艺与技术极其落后, 对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在反思贵屿镇这一事件中, 我们要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在选择地方支柱产业时, 应把环境影响考虑在内, 不能以“引鸩止渴”的危险方式来发展经济, 否则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 长期来看会影响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对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统一考虑, 把环境保护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安排, 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 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时, 都应与环境保护规划结合起来。

四、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体系

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环境保护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两者的最终落脚点都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因此, 公众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杠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全民的事业, 需人人关心, 依靠群众, 走群众路线, 是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方向, 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在全民的广泛参与、支持和监督下, 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公众对关系到自己身心建康的事情都会有真实的表述, 他们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最直接收益者。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体系, 可有效收集和了解公众对经济收入和环境破坏的主观评价, 便于及时调整我们的经济和环保政策,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有力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总之,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公众和环境资源之间有机的结合。我们只有在不断摸索探讨中, 将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紧密结合, 才有可能构建一个以人为本, 协调统筹, 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并展开论述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篇9: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伦理 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除了具备市场经济的普遍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等。而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經济结构关系密切,它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等。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各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对道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和发展。其哲学依据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的。 纵观社会历史发展,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趋于进步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道德体系以新的内容,并为道德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经济,具有道德的合理性,例如商品竞争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从全球范围来看,市场经济普及全球,这说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是不可逾越的经济阶段。而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与原则决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道德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与社会存在不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阻碍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体系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能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然而,一旦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或单纯由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体系,它不仅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整个社会环境恶化,出现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盛行的现象。表面上经济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实际上整个经济已经开始衰败,等问题已经在表面呈现出来的时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已经面临全盘崩溃的危险了。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GDP保持高速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是推动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摆在人们面前。市场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又有经济和道德的矛盾,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具体来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在市场的调解下,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选择最佳的组合方式,最终到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此以后,人们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追求利益,致使出现见利忘义的社会现象的弊端。在很多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不讲道德的譬如企业等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经常获得大量的非法利益,但诚实守信往往成为被欺诈、受损失、被骗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形下,引发了对公平正义的问题的争论。

二、经济伦理在市场经济中的缺失

第一,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缺失。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是人们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来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主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导了社会的进步,但市场本身的缺陷性又导致了市场本身无法克制的弊端,导致了种种道德全方位的缺失,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全方位可持续协调的发展。

第二,市场经济秩序中各种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分析。微观领域中,道德缺失的现象普遍而严重。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和商人为了减少市场风险,追求更大程度的经济利益,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使用低劣的生产原料减少生产环节,用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来增加收益,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工人的身体和人格遭到践踏。在交换的过程中企业和商人为了卖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的安全,大搞特搞虚假宣传,采取欺诈性合同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谋取高额的经济利益。在宏观领域中,商人和企业与主管行政部门搞权钱交易,双方获得非法利益,再加之受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导致豆腐渣工程连连出现,使得政府企业形象遭到严重滑坡。

三、经济伦理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一)伦理与经济的结合。市场经济活动中有伦理因素,伦理活动中有市场因素。其一,人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经济主体在实现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为了自身利益发展而发展,要不断改革和调解行为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等使之符合伦理化的要求。最后,人们选择的经济行为的伦理意义。依靠伦理道德关系力量调解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把矛盾化为最小,通过多种方式把对社会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识,由个体的道德实践,上升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二)经济伦理的社会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导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组织、个人来协调,但是核心离不开经济和道德的相互制约。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了加强相应的经济伦理的必要性。其一,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秩序。如何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市场经济的高效率是在一定的经济规则中实现的,以价值规范为核心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相应的伦理道德秩序。其二,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取向,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信念支持,解决经济主体在经济生活中的理想信念问题,人们应有条件的追求利益,这种条件就是道德责任,是建立和优化经济秩序所必须的。

总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统一于社会的发展中,道德与经济统一在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投入资金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加大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教育国民学习和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时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主动学习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且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价值观。凭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全民意识中力量,纠正市场经济中的不良之风,为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道德,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合作规模来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取向、人个个素质和工作态度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 卷[ M] . 人民出版社,1962: 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章海山. 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刘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显的重要和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发展。

一、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

求,它是在以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 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生态文明可以从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并不是偶然,从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现在的“十二五”规划,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人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表明生态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关注和努力。近年来,由于生态被破坏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呈上升的趋势,更是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体来说生我国态文明建设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延续与发展。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

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难看出,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其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加之资源的有限,生态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更长远的发展。

最后,从我国的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来讲也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摆脱,争铺摊子上新项目,单纯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不高。表现在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整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长期过度需求过度开采。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且短期内不易解决,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

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社会环保机制,加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健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及使用资源、污染环境的补偿机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这样。如若环境成本超过了行为主体由于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利润,他就会三思而后行了。另外,还需健全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鼓励、支持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技术设备和产品。

四、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长期的战略问题。切不可以为发展经济就忽视生态文明建设。“求木之长者,必周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生态平衡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一旦这一根基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看,将生态文明建设引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意义重大深远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由企业物质的小循环,到区域物质的中循环,最终实现最高层次——全社会物质大循环的递进过程。只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推进,全国人民都将因“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受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老师的主观评语下一篇:歌颂祖国诗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