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2024-04-16

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论文(精选6篇)

篇1: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稳步扎实推进。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导致新时期下,学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管理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新教育大纲的出台,学校管理改革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管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农村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农村学校教育在资源配置、文娱活动、师资力量等方面相比城市学校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带头人,坚持依法治校、科学兴校、民主办校,走一条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联系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道路意义重大。

一、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现状

1.配套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不够完善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有法可依”。农村学校管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当中能够代表新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理念,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学校管理系统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发展相比,存在思想观念的滞后性,通俗地讲,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地域条件的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城市学校管理思想观念超前,有新的学校管理思路,教育的发展速度时刻要求学校管理者用新的思想观念制订学校发展政策并有效地实施。

3.农村学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村环境的条件有限、资源有限,以致许多农村学校管理没有跳出因循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二、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

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我国教育改革成绩的体现之一,在新时期总体教育改革大纲的统一要求、统一实施下,针对有些特殊、个别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改革方式,同时各地区学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改革发展还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不断改革制定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新突破,紧跟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发展步伐,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工作,找准出发点,抓住切入点,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提高管理意识。

2.坚持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应该多鼓励、多提倡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用新路子、新点子进行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搭建人文展示平台,建立“尊重、和谐”的新时期下的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3.开展民主办校,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团队当中角色重要、任务重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民主制度,使广大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保障每一位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丰富民主形式,制订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并适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办农村学校管理新风貌

无论是农村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动摇,遵循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转变思想,用新知识、新理念指导实践,争取开创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风貌。

5.搞好农村基本教育,实现好教学与管理的相统一

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长的根本作用在于管理好整个学校,很大程度上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只有实现好教师教学与校长管理这两条主线的相统一,才能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先,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并且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教育的现实意义重大。而农村学校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新课程改革保持高度一致,全方位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邝儒军。谈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05)。

[2]何代国。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15)。

[3]张宗甫。新时期学校管理的现实思考[J]。群文天地,2012(04)。

[4]王润平。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思考[J]。教书育人,(08)。

[5]曲长辉。新时期加强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J]。赤子:中旬,2014(02)。

 

篇2: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伟大事业成功的法宝。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会议再次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意义重大而深远。

群众工作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科学发展,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随着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基层干部做好农村群众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这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当前农村群众工作所呈现的新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历了20多年的变革,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当前农村群众工作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

第一,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农民从业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群众工作出现点多、面广、量大,且呈多样化;

第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传播媒介,使得大量新观念流入,这种新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农村群众长期以来固有的思想基础,群众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观念退化,从而增加农村工作的难度;

第三,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群众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党中央各项精神的贯彻落实,广大基层干部加深了对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再认识,能够把群众观念贯穿于整个工作始终,但我们也不难看到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的甚至还很尖锐。2008年6月28日,发生在贵州省瓮安县的上万群众聚集,打、砸、抢、烧县委、县政府的恶性群众行事件,这就是基层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的突出表现,这将给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敲响警钟,引以为戒。目前我们农村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有:

(一)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中国一些干部不深入基层和接触群众,不注意发现和总结群众的经验,把群众的意见置之脑后。

(二)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自恃为“父母官”,以权压民。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不一致,不去用说服、教育、引导、示范的办法进行,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要求群众;在政治、政策的宣传上,认为现在电视、报纸、电脑等现代化传媒已经普及到一定程度,不需要也不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育群众;在群众的联系上,认为现在的农民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无需干部再去指手画脚。

(三)干群关系不和谐,群众情绪里还有对立。在农村基层群众中,群众认为干部不象话,干部认为群众不听话,群众不信任干部,干部不理解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干群关系紧张,无法开展各项工作。

三、成因分析

农村工作“老大难”问题的出现,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

一是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差距,都是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理解。具体工作中,由于群众在认识上的局限性,群众总是从自身利益上考虑问题,而这往往是问题的关节点,干部群众如果不处理好,将会成为事件的矛盾冲突所在。此外,一些干部认为自己比群众先进,不爱学习,不善于思考,要求群众是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表率作用差,办事不服众,群众缺乏信任。

二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靠,许多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尚未解决。买房贵、看病难、就业等问题还是困扰着相当一部分的农民群众,如何从切实利益上解决群众的问题,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只有消除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群众的怨气,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教育方法落后,政策落实不到位。因为基层干部忙于日常事务较多,疏于对农民进行经常性教育,群众平时接受教育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宣传教育覆盖面狭小和传播过程中的失真,造成不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精神吃不透,理解不准,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抵触甚至对抗。

四、应对措施

要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研究农村群众工

作的新变化、新特点,探索新机制,不断推进农村群众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做好群众工作,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入手。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把群众工作做好,必须全面了解群众工作的矛盾纠纷所在,对症下药。如果矛盾纠纷长期不解决,积怨过深,最终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政府必须启动大接访,大排查行动,将农村群众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排查出来,并将问题解决,消除。

二、做好群众工作,在改进干部作风上使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工作方法,群众工作无小事,只要是群众需要我们做的事,我们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三、做好群众工作,以保障民生为本。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任何情况下,广大基层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办任何事情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推进具体工作,也要采取群众能理解接受的方式方法,最大可能地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

四、做好群众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众都是讲理的,只要你感情真挚,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做事,群众还是很通情达理的。有人说基层党员干部做的就是媒婆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招来麻烦,做的好,就是喜事一桩。

篇3: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高校作为思想研究和政治教育的前沿,作为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基地,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我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1 学校各级领导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正在接受教育的新时期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都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会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为祖国求学的拼搏奉献精神,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肩头的职责,认识到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心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坚决防止出现只抓教学、科研而忽视思想建设的倾向,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学校稳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学校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在领导班子中明确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分管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设置,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不断增加,兼职队伍不断扩大。学校保证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使用需要,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2 紧密结合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1 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两课”教育和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相结合

结合“两课”教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课程设置符合现代医药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了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2.2 在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我校学生从形式上分为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两种,从层次上分为中专和大专两种,面对不同的学生在年龄、学识、理论、素质上都存在差异这一现状,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和学生个体自身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比如普通专科学生,住校学习、缺少社会经历、思想相对单纯,我们就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寝室卫生、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着手,侧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而对电大、远程等成教类学生,我们侧重于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渗透到课后对学生的联络、辅导、答疑中,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敬业爱岗。

同时,我们还根据同类学生的不同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女生数量多于男生,有区别于男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为便于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各年级学生会都设立了女生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心态,班主任和辅导员及时找他们谈心,化解其自卑情结;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我们建立了后进生档案和常规谈话制,每期组织3次后进生教育专题讲座,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撤消有关纪律处分并予公布。

2.3 在教育方式上,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3.1 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

学校现有文学社等学生社团11个,会员1600余人,各社团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同时,办好了业余党校、团校,广泛吸收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党、团组织,近3年我们发展学生党员60多人,占团组织推优入党对象的100%,每年发展新团员200多人,培训学生干部300多人;建设、管理、利用好校园网,充分占领了校园舆论阵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社会负面新闻、具有消极意义的社会言论等对学生的影响。

2.3.2 利用重要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如每年护士节组织开展护士宣誓活动,新生入学时开展军政训练并组织医学生宣誓,每年开展“五·四”、“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等等,增强了学生时代责任意识和职业使命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

2.3.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每年组织2次医、护、药技能比武,暑期坚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现有青年志愿者2000余人,每年志愿服务达10000余人次,其中义诊4000余人次。同时,我们根据学生需求,开辟第二课堂,自2002年以来,先后有965人参加了相关培训,有957人考试合格并获得省劳动厅颁发的执业上岗证书,通过率达98%,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2.3.4 做好帮困扶贫工作。

学校建立了完备的奖学助学金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人每年可享受300~6000元奖励,对每年评选出来的学生标兵,学校给予免交学费的奖励。在为贫困学生合理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适时组织开展爱心捐赠活动,鼓励教职员工和家境较好的学生捐献钱、物,多年来确保了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业。

2.3.5 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了专任教师,每期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会诊、心理疏导、心理教育,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与压力,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4 在教育手段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除继续运用学习讨论、听报告、个别谈话、典型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等传统方法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学校广播站、校园网及学生自办的刊物,都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进行了主动、及时的报道,延伸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校园网还建立了“校长信箱”这一网络交互平台,校领导与学生之间能进行思想交流,取得一定的效果。

篇4: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摘 要: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的总和,是人类探求真理、运用真理、验证真理的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着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过渡的目的,为大学生搭建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平台,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回报社会。因此,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现状,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趋势,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落实,对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现状;创新

1 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在校大学生所有计划、有目的地走进社会、深入实际,依靠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实践教育活动。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1]积极开展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迎接新时期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满足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具有长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的有效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建立社会责任感和中国梦,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文化思想的多元并流,存在于社会里的不良风气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对他们的判断力以及决策力进行考验,使其可以主动提出社会实践的多种不适应,发现自身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惯与社会标准的差距,为未来创造更好的自己。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社会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大学校园终究不是一个社会化环境。因此,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其提前接触与了解社会,丰富阅历,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综合能力通常作为一位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与适应的多方面基础,可以在社会交流中得到锻炼,为今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准备。

1.3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实现价值、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重要渠道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关键组成部分,大学生肩负着回报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阵地是社会的各行各业,虽然时间短暂,但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作为社会人参与到社会的工作生活中,在实践领域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2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30年来,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迅速,给国家和社会都赢取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大量建设者与接班人。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活动形式单一乏味、不能切合实际等,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目标,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实践作用的发挥。

2.1 企事业单位未能全面认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意义,阻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一些企事业单位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大概分为以下几点:部分企业由于季节性需求,暂时缺少人手;也有企业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强,相对符合企业用人原则;有些企业觉得雇佣大学生时间人员付出的少;还有一部分企业将雇佣大学生实践人员作为选择优秀员工的重要途径。此外,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认为假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经验不足,再加上短时间无法熟悉相关技能,甚至还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与所负责任,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想接受社会实践大学生。

2.2 从学校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

一方面,学校早已认识到中国教育和实际生活有脱节的地方,比较国外教育来说,操作性差,不灵活。然而作为有上万人大学生的学校,想要给每个同学介绍合适的实践单位也是不可能的;另外一方面,因为缺少相关的政策扶植,学校尤其担心大学生假期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每年社会实践名额有限,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社会实践的有效覆盖率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2.3 诸多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只是面子工程,流于形式,基地的利用率太低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

高所发挥的诸多作用是大学课堂所无法比拟的,课堂教学更是难以达到此效果。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不高,不重视,只是把大学生实践基地作为面子工程,成为摆设。而且基地范围小,类型少,使用社会活动实践基地的学生相对比较固定,学生对社会实践基地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较少的基地类型最终决定了基地的利用率十分低下。

3 深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和方法

要想进一步壮大大学生社会时间活动,就需要大学生、社会以及学校三个方向的共同努力,包括条件保障、环境完善等方向发展。同时,大学生实践活动更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

3.1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热爱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实践和教育相结合,是发展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再加上应试教育对劳动实践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所忌惮。所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应该让大学生首先参透参与各项劳动的意义,然后激励大学生多参加具有生产劳动特色的社会实践项目。

3.2 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氛围

为了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将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作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入到高校教育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同时,政府要整顿社会经济秩序,制定维护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权益的法律法规。此外,地方政府需要发展教育市场中介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荐会,在大学生和社会实践用人单位中间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金融杠杆,鼓励企业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机会。

3.3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社会活动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的简历与完善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达到最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是学校单一方面可以建设完成的,这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等各界社会力量的共同培植。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出台各类鼓励政策,使更多的企业和社会人士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篇5: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论文

对新时期军队和军人价值的一点思考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新时期军人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我们部队经常在教育官兵的一个问题,也是官兵们经常议论的热点问题,更是每一名军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当前,对军人的价值认识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由战争年代凸显的无价到和

平时期日渐的掉价。新时期军人的价值难道真的在无价和掉价之间游走、彷徨吗?社会和军队两大群体观点视角的冲击和碰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引发新的思考。这里我从军人群体这一立场和角度出发,谈谈关于当前社会群体对军人价值认知的一点思考。

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觉得当前社会存在的人生价值观点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人生的价值是享受,谁享受得越多,人生才显得有意义,所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才不枉此生;二是人生的价值在于金钱,谁拥有的金钱越多,谁的人生价值就越大,越为他人所认可和尊重,这就是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的根源所在;三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职位和权力,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谁就比他人有价值,因此,有的人对官场权力的角逐乐此不疲,跑官、卖官成了官场的一大看点,无怪乎外国人说,全世界唯有中国人官瘾最大;四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谁为社会、国家和人民做的贡献越大,谁的人生价值就越大,于是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口是心非的人,都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当成了自己响亮的口号。

作为军人,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前三种观点,理直气壮地坚持奉献的观点,书本里、课堂上部队就是这样长期教育广大官兵的。然而,部队在思想教育中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又是如何的严峻呢?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上述前三种价值观点不断滋生发展,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部队以自己独特的小环境依然固守着这一精神领域的净土——奉献至上的价值观,于是现实给军队和军人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让小环境不受大环境的影响?我想,这将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新问题、新情况也会不断出现。军人来自社会,联系着社会,割裂军人与社会的联系,或让军人置身于社会之外是不现实的,部队身处的大环境如果不改变,那么自己的小环境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奉献的价值观被社会群体用以衡量军人的情操和品质的时候,社会却以自己所呈现的另一面对军队的思想和道德建设提出了无情的挑战:一面是对社会现存的前三种价值观的追逐、接受、默认、无奈,另一面是对用奉献价值观塑造军人行为品质的高度认可,这种矛盾的心理和行为恰恰维系了当前整个社会两大对立价值观天平的平衡。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构建和谐社会成了我党奋斗的新目标。然而,和谐社会并不是建立在单纯的发达物质文明之上,没有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空谈。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党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已经是势在必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个命题只有整个社会这个大环境用实践来回答,军人对自身价值的定位才不至于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游走、彷徨,否则,军人恪守的奉献价值观将会在比照社会现实中产生不同程度动摇。

军队和军人的价值无形无价,不可估量,这一点勿庸置疑。战争年代,军人扛枪打仗,流血牺牲,为的是和平;和平年代,军人守边御敌,保家卫国,追求的是国家的安全效益。军队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毛泽东用“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这句话做了十分透彻的说明。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这些论述,都充分肯定了军队和军人的巨大价值。要正确认识和平时期军人的价值和追求,我想有必要澄清当前社会对军队和军人价值存在的几种错误思想。

首先,不能因为现在不打仗,就认为军队和军人的地位下降了。不少人认为,军人是战争的宠儿,现在不打仗了,军队的地位不那么重要了,军人的价值降低了。言下之意就是和平时期军队和军人没有多少价值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看到,今天的和平决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哪个国家、哪个人恩赐的,而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军人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尚武、习武、精武,默默地牺牲奉献换来的。当今世界,实力最有发言权,和平要靠强大的国防实力、军事实力来维系。军队和军人的价值,既表现在战争时期打得赢,也表现在和平时期具有威慑力量,发挥遏制战争的作用。另外,面对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具有忧国忧民的人,应该明白21世纪并不是我们高唱赞美诗和安魂曲的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内忧外患。有的人简单地认为商品经济时代,军人无法创造实在的价值,所以军队和军人“无用论”也有一定的市

场,但是你可曾想到,如果没有军队和军人的牺牲和贡献,即使你创造再大再多的社会价值都可能化为乌有,军队和军人保护的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个价值不仅包括社会的财富,甚至还包括人的生命和自由,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所以,认为现在不打仗,就认为军队和军人的地位下降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根本站不住脚跟的。

其次,不能因

为个别军人败坏了部队形象,就认为军队和军人不值得尊重了。诚然,无可否认的是当前确实时有个别军人行为不检,败坏了部队形象,给部队抹了黑。比如军车违章、打架滋事、生活作风败坏等,这些无疑影响了军队和军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毕竟只是少数的,个别的,并不能代表军队和军人的主体。在长期的和平环境,社会上一些人对“无兵不安”缺乏正确的认识,拥军思想和国防观念逐渐弱化,比如有的人瞧不起军人,甚至对军人冷嘲热讽;有的军人到地方办事比较难,转业退伍安置落实不到位,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就学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等,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军地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度。如果军地之间相互存在着信任危机,那么对社会对国家来说,可能就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再次,不能因为军人以奉献为价值观,就认为军人无欲无求了。军人作为社会一种特殊的职业,必然要比社会其他成员作出更大的牺牲和奉献。这种奉献和牺牲表现为,战时要流血牺牲,平时要失去一些个人的利益。对于大多数军人来说,当兵就意味着要告别繁华的都市,而甘于置身穷乡僻壤或边关冷月;意味着要牺牲与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而甘于与钢枪为友,与星辰作伴;意味着要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而甘于投入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军旅生活;意味着要失去发财致富的机会,甘于清贫的生活;意味着要割舍某些个人的自由,而甘于在集体生活中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这样的牺牲和奉献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如果说军人来自五湖四海,无牵无挂,我想军人除了保家卫国应该没有别的追求了。但是,作为存在于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父母和妻儿,他们和常人同样希望自己的亲人生活得更好,因为父母需要瞻养孝敬,妻子要照顾,儿女要上学,家庭需要房子……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牺牲和奉献,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军人生活的社会不是在另一个真空里,所以军人和常人一样对生活拥有着同样美好的要求和愿望。

“军人的价值在哪里?无怨无悔做奉献……”这是一首传唱在军营里的军人道德组歌歌中唱道的,我希望这歌声能够历经久远的岁月之后,依然能够琅琅上口,唱出发自军人心底的激情和自豪。我想,这不仅是军队和军人的责任,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篇6: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李自恩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开展新农村建设,使广大群众从中受益,值得思考。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胡锦涛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所以说新农村建设不是政绩工程,也不是形象工程,而是一项惠农利民的民心工程。首先,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在工作中,要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民风民俗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要突出一个“实”字,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特别是贫困山区,要尊重和保护好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要多征求群众意见,多做调研,不能因为新农村建设而增加群众的负担,破坏或改变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其次,新农村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运动,而是需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要在“好”字上做文章,要让老百姓在新农村建设中受益,并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带动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新农村建设关键还是要着力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中,明确地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只有充分的发展农村经济,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农村的歪风陋习才能彻底的得到改变,乡风才会文明,所以要千方百计拓宽广大农民的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实现脱贫致富找准出路。就元谋而言,通过不断的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该县现在基本形成了山区种烟、坝区种菜的农业发展格局,通过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打工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实施了取消农业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达工程等惠农利民的政策措施,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近年来,元谋县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富民”战略,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不断了鼓起来,各种农用机械、家电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逐渐在农村普及,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变。但是,在偏远的山区农村,由于受气候、交通、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的渠道依然狭窄,增收的速度依然很缓慢,生产和生活水平还很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保守,一些地方存在的封建迷信、酗酒赌博、不讲卫生等歪风陋习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符合,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充满的憧憬,但出钱出力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依然严重,自身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不强,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坐等观望心理。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是要解决“人”和“钱”的问题,也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

一是要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提到村干部的素质,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村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要把那些群众公认,能带头致富、善于奉献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多途径、多形式强化村干部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提高村干部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使村干部真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次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要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举办田间学校等形式,加强农村实用技术、致富信息、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继续实施好村民代表制度和“一事一议”决策制度,不断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财务管理,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治理和打击农村封建迷信、赌博、不讲卫生等歪风陋习,积极倡导邻里和睦、敬老爱幼、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通过宣传教育来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逐步扭转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用水难、运输难、通讯难等问题,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因地制宜,不断优化种植结构,要从各地气候、资源、交通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着眼长远,要在建产业、创特色、树品牌上下功夫,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继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只要牢固“政府为主导、农民是主体”的理念,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村干部带头致富和管理村事务的本领,规范村务管理,逐步改变农村存在的各种歪风陋习,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上一篇:车内按钮hold是什么意思下一篇:中国梦师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