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2024-05-22

古代陶瓷艺术教案(通用8篇)

篇1: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五年级上册

16、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学意图:

举世闻名的陶瓷,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如今陶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学生对于陶瓷的发展历史和怎么鉴赏瓷器确实知之甚少,作为中国人必然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可能也是编书者的意图所在,所以我结合学生对陶瓷了解的已知知识和陶瓷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感知、触动、表达、思考、参与中浸润中国瓷器之美!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感受陶瓷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的成长与涅槃,并探寻欣赏瓷器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

技能目标:通过动手绘制青花图案感知蓝白青花的梦幻迷离素雅之美。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和探究中国瓷器的情感,从而形成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 了解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三个阶段

① 青瓷的出现

② 青花瓷的出现

③彩瓷的出现

3. 欣赏瓷器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

1.了解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三个阶段

① 青瓷的出现

② 青花瓷的出现

③彩瓷的出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手绘瓷器发展年历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青花瓷》导入(4分)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好吗? Ppt:播放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看完视频后: 师:真美啊!什么美啊? 生:

教师:周杰伦歌唱得美,青花瓷更美!2008年春晚的这首歌将青花瓷的美浸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心!而中国瓷器的美早已震撼了世界!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是一件制作于14世纪早期的元代青花故事纹瓷罐,创造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价格。

Ppt:播放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师:为什么看似这么普通的一件瓷器会卖出2.3亿的天价呢? 生1: 生2:

Ppt:埃斯凯纳齐图片。

师:埃斯凯纳齐一位72岁的老人,他就是2005年以约合人民币2.3亿元买下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的那位震惊全球的顶级古董商。他认为中国艺术品是全球最好的,中国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最好的。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一直在演变,在发展。中国艺术涉及到广泛的门类和领域,他说比如你们有瓷器,也有文房四宝,有绘画也有漆画,每一种艺术都能做到如此精湛。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来探寻古代陶瓷艺术这扇大门,去看一看青花鬼谷子下山为什么值2.3亿。

板书:

国宝——古代陶瓷艺术

设计理念:之所以没写珍爱俩字,原因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瓷器发展历史的了解,最好让孩子们由衷的感叹中国不愧是瓷器的故乡,国宝一定要珍爱!

二、新知识学习阶段 Ppt:

环节1: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篇2: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陶器、瓷器,谈谈你的看法。3 能正确的区别陶器和瓷器。

教学重点: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教学准备:一个陶器和一个瓷器(农村常见的喜字瓶)实物、一杯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在欧洲,外国人把陶瓷也叫china,二.在他们眼里,陶瓷象征中国,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走进古代陶瓷艺术(板书)。

了解陶器和瓷器

1、教师出示一个普通的陶器和一个瓷器瓶。请学生说一说这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归纳:“这些都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器皿”。

2、比一比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区别方法)

a、摸一摸:让学生从手感上区别陶器与瓷器的质感不一样。陶器摸起来手感比较粗糙,瓷器摸起来手感很光滑。

b、敲一敲:用笔敲陶器,声音不清脆,用笔敲敲瓷器有清楚的金属声。

教师:“陶器与瓷器不仅质感、敲击的声音、胎质不一样,它们的制作原料、和烧成的温度都有区别。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视频,来看看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哪里? 陶器用黏土(陶土),烧制是的温度不超过1000度。瓷器用瓷土(高岭土为主的原料),烧制温度要达到1200度以上。二

欣赏陶瓷的外形美。

1、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的《白陶鬹》、《青瓷莲花尊》

学生说一说这几件陶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干什么的?

(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师:《白陶鬹》新时期时代的一件饮煮器。整个器皿似一昂首扬尾的动物,富有特色。器皿底部突出的三足,便于下面放柴火燃烧。《青瓷莲花尊》整个器形像两朵仰、覆的莲花。

2、课件出示:北宋《汝窑粉青莲花式碗》、新石器时代《黑陶蛋壳高柄杯》

师:说说这两件陶瓷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这件《黑陶蛋壳高柄杯》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它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巅峰之作”。

3、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彩陶船形壶》

陶壶为盛水器。整个器皿呈一艘船的形状,非常别致。肩上左右半环耳用来系绳的,在腹部绘画网,使人不由得与当时的渔猎生活产生联想。三

陶瓷艺术的美,还体现在纹饰上。

1、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内壁绘有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五人,并肩携手,欢快起舞。

2,课件出示:元《鬼谷子下山》

说到瓷器,就不能不说元青花。说到元青花,就不能不提元青花中的传奇——人物故事纹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它以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弥漫的雄霸之气,强烈地震撼着每个喜爱元青花的人。此件元青花珍品在2005年7月的英国佳士得公司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了佳士得公司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鬼谷子下山”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产自七百年前的中国景德镇。此罐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栩栩如生,各种辅助纹饰也是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显然是出自大画家之手,这使得此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堪称中国古代瓷器之瑰宝。

3、课件依次出示:清《五彩花鸟纹瓶》、金《白釉黑牡丹纹瓶》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让学生欣赏瓷器纹饰美。

师:这件《白釉黑牡丹纹瓶》,洁白的底色和漆黑的牡丹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罐上纹样运用镂空、雕塑、堆帖、釉下彩绘为一体的手法,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青花鸳鸯莲纹盘》盘心绘有莲池,两只鸳鸯在水中追逐,画面静中有动,极为传神。

陶瓷艺术的美,还体现在釉色上。课件出示:明《孔雀绿釉碗》、《黄釉碗》和清《祭红梅瓶》

让学生比一比,这几个瓷器和刚才的瓷器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纹饰,颜色单

一、艳丽)

教师:“瓷器除了外形美和纹饰美,各种颜色釉,使瓷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陶器、瓷器大擂台

陶器和瓷器,你最喜欢哪个?问什么?

课堂小结

篇3:浅谈古代与现代的陶瓷生产工艺

古瓷泥料用水碓舂制或用石碾压制, 故颗粒粗, 烧成后胎质不够致密, 孔隙多;现代泥料用机械粉碎, 真空炼泥, 烧成后胎质致密, 几乎无孔隙。

器物成型工艺。古代陶瓷器的制作曾使用多种方法成形, 如盘条法、模合法、拼接法、拉坯法等, 但单论瓷器生产, 除方形或多边形器用拼接法 (俗称“镶器”) 外, 一般圆形器物无论大小高低皆常用拉坯法成形, 直到近代才出现注浆成形法。因此, 凡隋唐以后的圆形立件器物如酒壶、花瓶、尊、罐等若用模制法或注浆成形者, 大抵皆为赝品。

修足工艺。古代瓷器中除立足器 (如三足、四足鼎;三足、四足炉;多足砚) 、汤勺等以外, 一般圆器和琢器都要以器底同台面接触放置, 这就出现了对底部的加工和修削, 也就出现了平底、凹底、圈足等不同形状。由于社会审美意识和工艺技术的社会习惯性作用, 历史上对古瓷足底的处理是有规律可寻的, 这也就为我们鉴定古瓷的时代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依据, 使我们可以根据被鉴定物的器足特征进行有利于综合结论的鉴定。大体说来, 唐代较早时期流行饼形足, 中唐前后出现玉璧底, 往后变为环形足, 至唐末开始出现浅圈足。自五代开始圆器流行圈足, 虽然高、低、厚、薄、尖、圆各有不同, 但仍然可以找出带有时代性的规律。

二、现代陶瓷生产工艺

1. 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 连续性较低。

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 顺序经过连续加工, 最后成为成品, 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 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隧道窑虽然是连续生产, 但其速度尚不能与成型工艺的流水作业线相配合, 需要做存坯、装坯和装窑等一系列烧成准备工作。工艺陈设瓷的生产更是带有浓厚的手工作坊式色彩, 缺少工业化生产的规模与条件。因此进行工艺革新, 实现连续化生产, 对于提高陶瓷工业劳动生产率,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陶瓷工业是我国的传统工业, 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的习惯观念认为, 技术不是这个行业的主要因素, 因而忽略了对其的技术改造, 再加上国家资金有限, 陶瓷工业技术装备长期处于落后状况, 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低, 大部分机械设备只相当于先进制瓷国家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有的甚至处于二三十年代水平;彩绘、检验、包装等工序还依靠手工操作。

3. 陶瓷生产周期较长。

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 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 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 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包括基本作业时间、多余时间和无效时间。陶瓷生产的周期较长, 从矿山采掘、原料处理、产品成型、锻烧到销售, 工序多, 过程长, 但在陶瓷生产周期中, 真正利用的基本作业时间所占的比重是不大的, 一般在30%一40%左右, 时间的利用率较低。因此, 减少或消除作业中的多余和无效时间, 增加基本作业时问的比重, 这是陶瓷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待于在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开发新技术,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去缩短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

4. 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等消耗量大。

石膏模型是采用可塑法或泥浆法成型坯件的重要辅助材料, 其强度较低, 耐热性差, 使用寿命较短, 所以在陶瓷企业中消耗量很大。由于废石膏的利用尚未得到满意解决, 给厂区环境带来了影响。匣钵是陶瓷制品在烧成工艺中作为承烧物的耐火材料制品, 匣钵的使用次数一般在10—15次, 匣钵质量的低劣往往造成制品变形、落渣、火刺等一系列缺陷.因此, 如何提高石膏模和匣钵的质量, 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以及解决废石膏模和匣钵的利用问题, 是值得陶瓷企业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

5. 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陶瓷生产过程中, 坯体瓷化、釉层玻化需在1000℃左右高温条件下进行, 日用陶瓷和电工陶瓷的烧成更需要在1300℃以上, 加上各种机械和电器也需要消耗能源而获得动力.因此, 陶瓷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据统计, 陶瓷工业生产成本中, 燃料要占30%以上, 在我国, 用于燃料的平均成本费用更高达40%, 居各项成本的首位。

6. 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陶瓷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 生产出的半成品、成品及产生的余料、废料等, 具有数量多运输量大的特点。此外, 在陶瓷生产操作过程中, 运输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如球磨机的装料、榨泥机的卸料、坯泥及半成品的运输、制件的成型上釉等等。这就要求陶瓷企业一方面在厂址选择、空间布置、厂内运输线路的安排等方面力求合理, 尽量减少运输量, 另一方面力求实现陶瓷企业运输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 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7. 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料和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较严重。

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窑炉多以煤和重油作为能源, 会排出不少的烟气, 企业对此要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 使之符合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力争采用煤气烧窑, 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成型修坯车间应装有吸尘器, 避免粉尘污染。榨泥机排出的废水应尽量回收, 反复使用, 废匣片、废瓷片也应尽量回收粉碎, 继续使用。

8. 陶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 陶瓷工业企业问的相互协作配合水平不高, 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比重大, 辅助性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如陶瓷企业几乎都有原料、成型、烧成、彩绘、包装与机修等车间和工段, 这就使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劳动生产率低下。今后, 必须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改造我们的陶瓷工业企业组织结构, 向组织结构合理化要潜力。

篇4: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课题:

人教小学美术第9册第十六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2、学会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

3、在欣赏陶瓷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从器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陶瓷艺术的方法和充分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以及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用具:

课件、生活中的陶、瓷用品、欣赏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开课前布置一些陶瓷实物,放古典音乐,营造一个陶瓷艺术的环境,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参观,评论,回座位

2、教师激趣,让学生对陶瓷产生兴趣,同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认真观察,大胆推测,积极发言。

二、讲授

师:刚才我们看了一些生活中的陶瓷用品,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更为珍贵的国宝陶瓷。现在我们就来寻宝,首先进入:(课件)

(一)陶瓷揭秘

1、分析陶瓷的历史年代

师:“请大家翻开书三十页,第十六课。请同学们认真欣赏课本上的每一件陶瓷作品,并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介绍,同时对照桌子上的陶瓷器皿观察。

师:思考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课件)

生看书,教师巡视,(学生之间交流。看一看摸一摸桌上的陶瓷器皿。)

师:大家都看完了吧,谁来说一说这些陶瓷艺术品是哪些年代。

生:新石器 南朝 宋 金 元 明 清

师:(板书)从这里可以看出最早的陶瓷出现在什么时候?

生:新石器时代

师:“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器,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商代(板书:商)就出现了瓷器(板书:瓷器),从此陶和瓷并肩发展,一直走向现在的辉煌。”

师:“其中唐朝出现了一种特别有名的瓷器,谁知道它是什么?”

生:唐三彩(课件)

师:你们对历史了解还真不少。陶瓷艺术其实是陶器和瓷器的艺术,CHINA这个英文单词是什么意思?

生:中国。

师: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陶瓷。陶瓷和中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古代的陶瓷艺术就是我们的珍爱国宝。

2、陶瓷的生产过程

师:我们来看第2个问题:陶瓷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生答。

师:(板书:土 火)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揭秘。(视频:坯胎制作)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在烧制之前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什么?你来说一说。

生:捏形

师:你说的这个过程就是捏制坯胎。(板书:坯胎)

师:我们再来看看(视频:窑烧)

3、分辨陶器与瓷器

师:陶瓷就是土与火的艺术。(指着板书)这就是陶瓷的制作过程。同样的方法可以制作出陶器,也可以制作出瓷器,(走下课堂)你们能分辨一下,哪个是陶器?哪个又是瓷器?

生:分辨,这是陶器,这是瓷器。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再摸一摸,质感有什么不一样?)

生:瓷器非常光滑,陶器有点粗糙。

师:你用了“摸”这个直接的办法,很好,请大家摸一下你们桌上的陶瓷器皿,感受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请学生敲一敲陶与瓷,让学生听)怎么辨别?

生:瓷器声音清脆,陶器声音浑厚。

师:答得真好,请坐。(课件:出示区别表)

师:除了大家刚才发现的2种区别以外,它们在制作原料和烧制温度以及胎质也是有不同。

师:通过了解的陶瓷的历史、制作方法以及它们的区别,我们逐渐揭开了陶瓷艺术的面纱。

(二)陶瓷鉴赏

1、欣赏陶器作品

师:下面我们就来鉴宝,首先我们来看这件作品。(课件:白陶鬶)

(1)师生讨论‘鬶、白陶

(2)师生分析欣赏的方法。(板书:器形 纹饰 釉色)

(3)师生具体分析白陶鬶的外形、

(4)师生分析白陶鬶蕴涵的的文化

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动物形?是什么动物?

器形上的点线代表什么?还像什么?

(5)观看白陶鬶的视频介绍

师:这样的作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状况,这就是陶器所反映的文化。

2、欣赏瓷器作品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更为精美的瓷器作品。(课件青花瓷)

(1)师生讨论分析青花瓷盘的外形

仍让学生从器形、纹饰、釉色上进行分析

(2)师生分析青花瓷盘蕴涵的的文化,并讲解釉下(上)彩

师:你会把这个精美的瓷盘送给谁?为什么?

具体分析器形、纹饰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师:在古代人们就是用艺术品传达美好的愿望和进行文化的交流.

(3)观看青花瓷的视频资料

(4)分析青花瓷的弥足珍贵

3、学生欣赏评述

(1)师:我们了解一些欣赏陶瓷的方法,书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国宝陶瓷,请每个小组根据课桌上的图片进行欣赏,组长把大家的感受写到作业单上。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欣赏。(课件:欣赏提示)

学生小组分析(师参与学生交流)

(2)分小组汇报,师生点评

三、陶瓷与生活

师:我们不仅要看精美的国宝陶瓷,而且还要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陶瓷用品,生活中你看见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

学生回答生活中的一些陶瓷用品

师:每一件陶瓷艺术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好趣的陶瓷艺术品。(课件:陶瓷图片)

四.总结下课:

师:一件件作品,就像一个个音符,他带着泥土的芬芳,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伴随着中华民族昂首前行。

起立,下课

五.板书设计:

篇5:qk古代陶瓷艺术案例

(第二课时 青花瓷)

马宏艳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教材分析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十六课。为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课在教材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校本化处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介绍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欣赏古代陶器;第二课时以点带面,侧重学习瓷器中的主流代表——青花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内涵,在拓展学习中鼓励学生自主欣赏和研究其它瓷器。

学生分析

基于五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感受、厌倦抽象说教的特点,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图像、视频、动画巧妙融合起来,运用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创设清新隽永的青花瓷欣赏氛围,穿梭千年的历史时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青花瓷实物的欣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有直观体验,进而从器形、纹饰、色彩等方面进行小组的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了解青花瓷的烧造工艺与创造2005年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世界纪录的原因,从而加深感悟,提高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掌握其制作方法、色彩、纹饰、器形等美术知识,探究青花瓷的艺术价值,简短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逐渐掌握陶瓷欣赏的方法。

2.通过《青花瓷》的音乐视频来展现青花瓷的美感,以实物青花瓷来亲身体验青花之美,以多媒体课件来揭示青花瓷的缔造方法与文化价值。

3.通过学习,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自豪情结,在青花瓷中体会“艺术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教学重点

观察青花瓷实物,小组交流研讨它的器形、色彩、纹饰等外观特征,并填写欣赏卡。

教学难点

了解青花瓷的制作方法,猜测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创造2005年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世界纪录的原因及其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十余件形状纹饰不同的青花瓷实物、欣赏卡。教学过程

一、参与瓷器之旅 探寻名称来源 1.板书:China

教师:你们认识这个单词吗?它是什么意思?(中国)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并介绍: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雄鸡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长江与黄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历史,也滋养了灿烂的艺术文化。

教师把 “C”改成了小写,设问:这个china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是瓷器。我们经常说陶瓷,其实陶器与瓷器是两种东西,瓷器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专利。你们知道中国的瓷都在哪里吗?江西景德镇。(画出地点)(图1)

(图1)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景德镇感受国宝,欣赏古代的陶瓷艺术。(板书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生动的板书绘画,探寻瓷器与中国名称的由来,标示瓷都的具体位置,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对中国瓷器的欣赏充满期待。

二、欣赏《青花瓷》曲 初步感受青花

教师提问:有一件景德镇生产的元代青花瓷,在2005年创造了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你们知道是哪一件吗?你们想看看吗?(播放青花瓷世界纪录创造者“鬼谷下山”视频资料)(图2)

(图2)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虽然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但是我们从中感受到,全世界人民对中国青花瓷文化的尊重与认可,用这么高的价格表示出他们的推崇与敬意。我们注重的是青花瓷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那么想解答《鬼谷下山》价值连城的原因,我们还要先了解青花瓷。(板书: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你知道什么?……同学们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希望今天这节课能有更多收获。

教师拿出青花瓷大罐,请学生近处摸摸、看看,并介绍:老师这里有一件现代的青花瓷。青花瓷被称为“永不凋谢的青花”,它起源于唐宋,元代成熟,到明清鼎盛。在中国千年的瓷器历史中,青花瓷是主流瓷器,因此被誉为“国瓷”。你们想欣赏与了解更多青花瓷吗?让我们伴随着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一起走近更多青花瓷的绝世珍品,体验青花之美。(播放歌曲MV)

(图3—图8)

【设计意图】通过观赏创造世界纪录的瓷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师手执青花瓷实物进行历史介绍,并创作歌曲《青花瓷》MV,通过图像欣赏青花瓷,创设视听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拉近瓷器与学生的距离。

三、小组研讨质疑 追问缔造疑团 教师: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青花瓷如此美仑美奂,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大家心中也一定有很多疑问。关于青花瓷,你有哪些问题?

(图9—图10)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性,使他们成为设疑者与探究者。本课解决的核心问题写在左边,学生现场生成的其他问题写在右边。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体现问题的课堂生成性,打破欣赏课中教师一言堂或牵着学生思路走的既定模式,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四、观察青花实物 体验外观特征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观察真正的青花瓷,来解答这些问题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青花瓷仿品。(每个小组都有器形不同、纹饰各异、颜色浓淡有别的若干件青花瓷)

在欣赏之前,找一名同学大声朗读欣赏卡(图11),了解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与交流,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然后填写欣赏卡。(温馨提示:因瓷器是易碎品,观察时注意轻拿轻放。)

学生欣赏讨论时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小组梳理观点,派主要代表发言,其他人可以补充。请学生来自由选择欣赏卡上的任意一项进行汇报。

(图11)

1.看一看:

教师提问:介绍你手中的青花瓷是什么器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鼓励学生针对于器形的问题继续思考: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还可以做成什么器形呢?(课件出示)

(图12-图17)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做成青花瓷,它不仅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每一件青花瓷都造型优美,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形体,而是讲究韵味与诗意,需要我们去静静地体味。

教师提问:青花瓷的色彩如何?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总结归纳并启发学生思考:关于色彩,还有哪个小组想谈一谈?„„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既艳丽又素雅,百看不厌,符合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的审美,这正是它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我们不妨对比青花瓷与彩瓷,你们更喜欢哪一个?„„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同的,但两种瓷器都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我们都应该珍爱与保护。(图18)

(图18)

教师提问:观察你手中的青花瓷上有哪些纹饰?画得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并介绍:针对于纹饰的问题,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件青花瓷画工如何?谁来评价?(图19)

(图19)

青花瓷纹饰非常精美,画工细腻,注重浓淡变化与疏密构图。它将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纹饰分类也与中国画相似,山水、花鸟、人物,还有文字。(图20、图21)(图20、图21)

青花瓷的纹饰画什么内容,画在瓷器上的什么位置,画几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由此把器形美与纹饰美完美融合在一起。

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光滑细腻。轻轻地敲一敲,声音比较轻脆。

这些现代的仿品尚且如此精美,那么可以想象,古代的青花瓷就更漂亮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重点。通过实物的观察接触,使学生对青花瓷有直接的感官认识,在视觉、触觉与听觉上都能得到体验与震撼。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意识与探究精神。通过填写欣赏卡,为学生搭建欣赏脚手架,使学生的欣赏分析从表层深入到实质。

五、交流青花工艺 探究核心问题 1.制作方法

教师:如此形态万千、工艺精湛的青花瓷是如何制作的呢?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与大家交流交流?

这是一组从瓷都景德镇发出的宝贵资料。青花瓷的诞生需要大大小小70多道工序。简要地概括主要步骤:它选用景德镇特有的洁白细腻的高岭土,首先是揉泥,然后做坯,接下来修坯与晒坯,使用钴料画瓷,然后施釉,最重要的是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经过千锤百炼,一件美丽的青花瓷终于诞生了!有机会希望大家可以亲手制作一件青花瓷作品。(图22—图23)

(图22—图23)

2.《鬼谷下山》

教师:在众多青花瓷中,为什么《鬼谷下山》能够价值连城呢?它到底描绘了什么内容?(播放视频:这一元青花瓷罐描绘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战国策》,战国时候燕国与齐国交战,齐国军师孙膑不幸被俘,他的师父——著名的谋略家鬼谷子乘坐由虎豹所拉的二轮车下山前去营救。)

猜猜为什么创造当时的单件工艺品世界纪录?小组讨论,共同商讨分析后来汇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⑴工艺精湛:器形硕大,造型优美,纹饰画法可算是登峰造极,细腻传神,栩栩如生。

⑵题材新颖:描绘中国古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谋略家——鬼谷子,传说他的徒弟中有孙膑、庞涓,等等。徒弟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师傅则更高深莫测了。元青花中表现人物故事的作品很少,尤其是这种军事谋略题材的,更是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⑶数量稀缺:元代青花瓷存世较少,像这样体积硕大、保存完好的青花大罐,全世界不足十件。

若想欣赏更多古代青花瓷,我们可以走进博物馆去学习。在青花瓷上,我们可以读出历史,读出文化,更能读出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而鬼谷下山等一批批古代青花瓷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你们感觉骄傲吗?

经过我们共同的讨论分析,目前已经解答了制作方法、器形、色彩、纹饰、鬼谷下山等几个问题,还有一些其他问题留作以后研究。【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难点。通过图像资料,直观真实再现景德镇青花瓷烧造工艺的奥妙,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魅力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瓷器艺术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篇6: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一、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站在中间的阿姨吗?她就是我们国家的主席夫人彭丽媛,我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彭妈妈!站在她身边的都是来做客的外国朋友,把她们带到了首都博物馆参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她们正在专注的欣赏着一件清代的珊蝴红釉珐琅花鸟纹瓶,彭妈妈面带微笑自豪的向友人们介绍这件宝贝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领略一番吧。

师: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要给远方的客人介绍我们的陶瓷艺术呢?

师:在世界各国纷纷掌握了制陶工艺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尝试制瓷,发明了瓷器,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通过视频,一起了解一下陶瓷发展。

二、新授

师:同学们,虽然陶瓷经常被人们连在一起说,但陶器和瓷器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同为水与火的艺术,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小方法区分开什么是陶器,什么是瓷器。看(瓷器多有多彩花纹,陶器色彩单一)听(敲击发现瓷器声音清脆悦耳,陶器则混沌)摸(瓷器摸起来手感光滑)。它们的这些不同是由于材质和烧制温度等很多元素造成的,光学会区分还不行,我们还要学会欣赏陶瓷之美!陶瓷之美主要体现在器形上 师:这是一件陶器还是瓷器?

小孔的用途是什么? 猜测一下花纹是什么意思? 师:关于这件作品的详细介绍1 师:这件作品的外形能描述一下吗?

为这件作品命名

师:关于这件作品的详细介绍2 师:老师布置给大家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谁来介绍一件器形有特色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陶瓷之美主要体现在纹饰上 师:介绍几种纹样 师:这件作品,你都看见了那些熟悉的纹样? 师:详细介绍

师:纹饰之美我来赏,谁来给我们推荐一件纹饰有特色的作品 陶瓷之美还体现在釉色上 师:唐三彩、青花瓷

三、师:欣赏一件陶瓷艺术品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我们来体验一把鉴宝师的工作吧!出示一件作品,学生品鉴 师:介绍

四、小结

师:我们今天一起了解了陶瓷的区别,学会了鉴赏方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陶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这件作品就曾创下了拍卖纪录。

篇7:《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三溪中学

王中洁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识能力:

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等书法家以及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等画家。能概括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功能和意义。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增强欣赏、发现、鉴赏美的能力。在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学生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可以以作品,表演,介绍,等多种形式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另外现有教材有明显的缺点:

1、内容偏难:教材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工具、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尤其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山水画的介绍远远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能力,就像美术课。

2、知识系统性不明显:历史是非常强调过程、脉络及阶段性特征的。

二、学情分析

三溪中学2008级高一学生是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届学生。第一,学生基础比较弱,初中社会学科知识强调是面,缺少知识系统性。第二,学生不活跃,主动性不够。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定位

《中国的古代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课教学内容,它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以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大致了解中国古代书画发展脉络,把古代书画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去鉴赏。

(二)教学设计

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写字的方法。虽说有文字的民族就有“书法”,但不一定写字的书法都成为艺术。中国汉字书法所以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因为它是一种“图画性”很强的衍形表意文字,具有独特的形体结构,点、横、竖、钩、撇、捺等等笔画,和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通过书写者对字形、笔画“美”的追求,才使它成为一种表达民族美感、表达主观意兴心绪和可以移情的艺术。、(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既然是写字的艺术,就从字的起源与演变说起。出示1:《半坡氏族陶器上刻画的符号》

设问1:半坡氏族陶器上刻画的符号所表达的何意?引导学生得出汉字的起源。出示2:《商代甲骨文》

设问2:商代甲骨文中“立”“马”“臣”,进行辨认,比较像现在什么字?得出确切汉字开始。

出示3:《战国与秦统一后的“马”“安”字》

设问3:秦统一文字有何意义?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出示4:《汉字的演变》

设问4-1:“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大致出现的时间?到魏晋汉字的各种字体俱已成熟。

设问4-2:我们目前最常用的字体?

设问4-3:我国汉字的演变有何规律?(具象到抽象,复杂到简单)

(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写字的艺术,有了字,书法艺术也就开始了。书法艺术说到底还是线条艺术。

1、商周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始

商代是确切文字的开始,字的线条两头尖(用刀刻、划)。西周的金文,字的线条厚重,粗壮(用陶范金属溶液浇注)

2、秦汉是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的时代 汉字的演变中,隶书的出现是划时代的,标志着古文字的成熟。

3、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到魏晋汉字的各种字体俱已成熟,因此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钟繇“领楷书之先”;书圣王羲之把行书推进到成熟的高峰;“草圣”张芝。作品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有28个不同写法“之”。

4、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盛时期。

楷书鼎盛时期。“欧体”“颜体”“柳体”,尤其“颜筋柳骨”。作品欣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神策军碑》

5、宋元明清时期书法更加向多样性发展

书法家共同特点:诗文与书画兼通,书法各体都较擅长,又大都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挥洒,气象万千。

作品欣赏:蔡 襄《楷书尺牍》

苏 轼《罗池庙碑》

黄庭坚《寒食贴跋》

米 芾《多景楼诗册贴》

探究与思考

1、列举中国书法各种书体流派,并举出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参考下面所举各专家学者的评论,并结合在课文中看到的墨宝实例,谈谈你对中国书法特点的看法。

林语堂“作为中国美术的基础,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这些美学范畴使西方人大为吃惊。”

朱仁夫:“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独有的骄傲。”“书法艺术是传统的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把旧有的形态完全破坏,而是在旧形态基础上的转化发展。”“书法艺术是欣赏的艺术,为欣赏而创作,为欣赏而生存,惟有欣赏才有价值。”“书法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因为线条不管是经过人创造的,还是自然产生的,对于人的视觉器官来说,常常暗示着运动。”“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一直在这种特殊的土壤里生长壮大,其传统性不仅来源于生活环境的稳定,还来源于其传统土壤的深厚性。”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出示: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 设问:“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何种场景?

体验: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里面盛水,拍打水面,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绘画出现全面繁荣 知名画家即有100余人,宗教画盛行。名作欣赏:顾恺之《女史箴图》

(三)隋唐五代时期画坛呈现璀璨繁盛的局面

画家辈出,绘画题材丰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各有千秋。名作欣赏1:隋 展子虔《游春图》(山水画)

设问1:请找一下作者的签名?

没有,体现了作者对山水(祖国)的敬重,人在自然中是那么的渺小。

补问1-1:右侧上方“展子虔游春图”是谁题的?

宋徽宗(赵佶),只题“展子虔游春图”,而不签名。表明了对艺术的尊重,确实也证明了赵佶是个艺术鉴赏家。

补问1-2:正上方的是谁题的?

清乾隆皇帝,不仅题诗,而且又签名,又在《游春图》最空旷之外,既破坏了图的格局,远看就像一群苍蝇,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说是汉学专家,充分暴露他对艺术的无知,又签名,是占为已有的表现,也是清朝专制主义到了极点的表现。

名作欣赏2:唐 韩滉《五牛图》(动物画)名作欣赏3: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画)设问3-1:唐阎立本《步辇图》描绘是怎样的场景?

记录了641年,松赞干布的使者向唐太宗求婚的场景,是汉藏友谊的见证。

设问3-2:《步辇图》右半部分人物画有何特点?

九个侍女,神态各千,体现了太宗皇帝的九五至尊,体现了太宗皇帝的地位尊严。

太宗皇帝威严慈祥的神态,体现了他对这门亲事的认可,也昭示了他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问3-3:《步辇图》左半部分人物中哪一位是松赞干布的使者?

前面一位是礼仪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中间是松赞干布的使者,络腮胡子,体现了藏民族粗旷、开放的民族性格。

左边一位是同步翻译。

名作欣赏4: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设问:唐朝绘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

历史原因:前代基础。

现实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融合;民族政策开明;外交开放。

(六)宋元明清的绘画达到一个新高度 学生点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学生才艺展示:当场书法作品(学生若干)

课堂小结:

篇8: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亚洲各国是最早接受中国瓷绘松纹影响的地区,早在元代,输出中东伊斯兰地区的青花瓷中就已经有了松纹出现。如图1就是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三友图”碗,器型敦实、多层装饰,画风雄健有力,纹饰为极具中国文化意韵的松竹梅组合纹饰。中国最早的瓷绘“三友图”即出现于元青花中,其中松纹以工细写实手法绘出,极为潇洒清丽。图2则为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所藏明嘉靖时期松鹿纹碗,其纹饰之美观,釉色之滋润,为晚明上品佳器。此时,中东伊斯兰地区虽然对中国青花瓷纹饰含义不甚了解,但在中国明代青花瓷的影响下大量仿制中国青花纹饰。16世纪直到19世纪,在伊朗萨法维王朝兴起收藏中国青花瓷的热潮,出现了大量仿制品,伊朗马休哈德、克尔曼等地大量生产仿中国青花瓷的白釉蓝彩陶器,其中一部分就含有松纹。如图3为伊朗17世纪仿中国青花瓷风格的狮凤纹钵,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画面中松树枝干粗壮,松叶既有明早期球状工细的风格,又有明中期淡雅点划的特征,又加以明晚期的渲染方法,是综合了明朝各代松纹的一种创造,颇具中国民族风情。而在16、17世纪时的土耳其帝国的依兹尼克和屈塔希亚等地,亦同样流行白釉蓝彩陶器,其中许多仿自中国纹样,亦有松纹表现。如图4为土耳其17世纪时的白釉蓝彩人物纹陶盘,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为典型的晚明克拉克瓷样式,但其主题纹饰中的人物及所持之物相当怪异,反映出其与中国文化的隔阂,画面右上方为一棵粗壮的松树,枝叶浓密,并加以重染,为典型晚明松纹风格特征。

虽然中东地区在中国瓷器艺术的影响下,仿制生产了不少中国风格的瓷器,其中就有松纹表现,但由于中东地区对松纹在中国的文化寓意不了解,并未能对其艺术在文化上产生真正影响,而对于中国近邻、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古朝鲜和日本来讲,就不仅是在器物上有所表现,而且在文化意义上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在中国越窑青瓷的影响下,古代朝鲜在统一新罗末期即开始出现初级青瓷。进入高丽时代,青瓷迅速发展,并在12世纪初达到高峰期。而在其最有特色的象嵌青瓷(又称镶嵌青瓷)中就已经出现了不少松纹。如图5为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12世纪中叶高丽青瓷“松下弹琴图”瓶,松树画风相当爽放洒脱,松干虬曲向上,一气呵成,松针放射状勾描,而且还绘有松球,这在当时中国宋代瓷器松纹中是极为罕见的,与宋磁州窑松树画风有较大差别,可能是借鉴中国文人画松树画法的结果。14世纪末,朝鲜进入李朝时期后,青瓷衰落,白瓷兴起,明宣德三年(1428年),明朝使节尹风献青花瓷与李朝世宗,青花瓷开始引入朝鲜。图6为李朝青花松竹纹“弘治二年”款梅瓶,为李朝最早的纪年青花器,其纹饰仿永乐、宣德青花松竹样式,发色鲜艳明丽,苏麻离青料铁锈斑痕清晰可见。当时中国在成化早期进口青料即已用尽,但显然李朝将从中国引进之苏青料视若至珍,弘治时期仍在使用。此器构图疏朗大方,松干皴染工细,明暗层次分明,球状松针挺劲有力,其笔力之遒劲,当为李朝宫廷画员所绘之官窑青花瓷。当然,大部分李朝青花瓷是不可能使用如此珍贵的青料的,15世纪的李朝青花瓷松纹大都表现出与中国明中期青花瓷清新淡雅风格相一致的画风,如图7和图8,其画面疏朗清新,用色幽淡,为典型明中期松纹特征。其后,李朝青花瓷一直大量使用中国青花瓷松纹,这也与当时李朝奉行儒家文化和文人画风相吻合。由此可知,明代青花瓷松纹对古代朝鲜陶瓷艺术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1592年至1598年,日本侵略朝鲜,史称“壬辰倭乱”,而对日本来讲,则是不折不扣的“陶瓷战争”。虽然在中朝联军打击下,侵略行动失败,但大批朝鲜陶瓷工匠被日军掳走。1616年,朝鲜陶工李参平在有田泉山发现瓷土,便在上白川天狗谷开窑,首次烧制成功青花瓷,标志着日本瓷器时代的到来。有田等窑制品因其需从伊万里港出口,故被称为伊万里烧。1616年至1646年为初期伊万里时代,釉色和瓷质均较粗糙。1624年后,深受明代天启青花和祥瑞瓷的影响,形成简洁疏朗和通体装饰两种倾向。17世纪中期,制瓷技术开始成熟。伊万里青花瓷受中国纹饰影响相当巨大,许多纹饰包括外销欧洲的青花瓷纹饰均仿自中国明代后期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松纹亦是其常见的仿制纹样。清顺治时期,中国天下大乱,荷兰东印度公司无法获得中国瓷器,转而向日本进口,日本伊万里大量仿制中国明代万历制式的克拉克瓷。如图9为日本古伊万里江户时代克拉克瓷(日本称为“芙蓉手”),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主题画面清新雅致,松树枝叶均渲染浓重,为万历青花瓷典型风格之一。图10亦为古伊万里江户时代青花松树人物纹钵,同样受中国晚明青花影响显著。另外,柿右卫门青花瓷在17世纪末也同样生产仿明风格的青花瓷,如图11为柿右卫门手青花山水人物图花口盘。画面人物为明代衣饰,其松梅亦为中国明代画风,松树枝干细长虬曲,球状松针加以渲染,为晚明人物图中的典型松纹样式。由上可知,日本青花瓷是在晚明样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晚明青花瓷松纹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要远晚于对亚洲的影响,其文化隔阂更重。但明代后期中国青花瓷输出欧洲,在欧洲兴起了中国热,青花瓷松纹虽不为欧洲人所理解,但也随着中国艺术品外销的热潮进入欧洲人的视野,并与其他纹饰一道对欧洲近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明输出欧洲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流,其精品大都远销欧洲,传统青花瓷中如明末极具文人画风的清新之作对欧洲艺术影响深远,其中的松纹也就对欧洲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专用以外销的克拉克瓷除了构图形式外,纹饰则仍然是中国传统式样,以万历风格为主流。图12为明万历时期克拉克瓷,内心主题图案为松鹤纹,色泽清丽,绘制工细明快,分水层次丰富,松树自然生动,颇具野逸之趣,极具艺术感染力。各种中国外销欧洲的瓷绘松纹因中国瓷器在近代欧洲的崇高地位而必然对欧洲文化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欧洲一些著名的窑场也纷纷仿制中国瓷器,其中有一些就有松纹,如图13为德国麦森窑于1740年仿制中国纹样的彩绘瓷盘。该瓷盘色彩十分艳丽,盘心绘有一株小巧秀丽的松树与一只雀鸟相对,颇得中国绘画之神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瓷器松纹对亚洲和欧洲瓷器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瓷器艺术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高考寄语简短下一篇:《植树问题》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