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2024-04-20

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精选8篇)

篇1: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一、要指导学生加强技能的综合训练,建立和培养歌唱者的音乐耳朵

让学生在内心想到优美动听的音色,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其在训练中少走弯路,获得正确而完美的歌唱效果。在演唱作品时,要使学生抓住音乐整体表现。学生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其歌词意义,很难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体现歌曲的内涵。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涵。采用什么方法演唱处理歌曲,让学生自己完成,并鼓励学生如何去做,最终获得完美的歌唱。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增长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启创造热情。使学生抓住音乐整体表现,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去表达内心的感觉。教学中应该把艺术实践与技能训练进行整合,给学生创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如:开展校园艺术节,设立“三独比赛”,专业汇报表演等项目,积极推动学校的艺术文化建设,同时也是给学生一个实践展示的机会,对检验教学成果是一个极好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把所学的方法、技巧尽可能完善地表现出来。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教育,把音乐的表现与技能训练同等重视,并驾齐驱。只注重声乐技巧,不注重情感的表达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

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几个问题

(1)个别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声训练,出现一种什么都不会唱的感觉,感觉很苦恼,不知该怎样唱,发声方法也找不着了,产生厌学情绪。

(2)还有的学生总感觉自己的发声方法很正确,对教师的训练发声感到枯燥,甚至厌烦,迫切要求唱歌,并且唱大歌,尤其唱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咏叹调歌曲,使嗓音达到极限程度。

(3)对所表达的歌曲从歌曲上和内容上不理解把握不准音乐形象,无法“声情统一”所以演唱起来找不到感觉。

如果演唱方法不正确,没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即使演唱的声音再好,对嗓子也是有害的。方法正确,技巧运用得当,在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对嗓子是有好处的。

首先,以探究式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发声的错误认识,走出误区。让学生在课外多听、多看、多想。声乐艺术,首先是脑子的艺术,激励学生勤动脑,勤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通过听把握准声音,注意音质的优美和圆润,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情运用。情只有通过声才能表达,让学生用心去唱,并做好预习。其次,让学生运用影视、音响资料去辅助自己学习,提高声音要领。有了正确的声音理念,找准切入点,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乐曲之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作品:《我爱你——中国》、《我亲爱的爸爸》、《为了艺术、为了爱情》、《思乡曲》、等,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赏心悦耳的声乐作品对教学十分有益,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施教学,我们采取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集体汇课,一对一指导教学,充分发挥集体教学的智慧,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严格进行发声训练。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自然、优美、半声的声音细心领会、正确掌握,灵活运用歌唱发声,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歌唱。

(2)建立良好的呼吸状态。

(3)建立优美音质,使声音圆润、丰满、明亮。

(4)充分发挥共鸣作用,有空洞感觉,使声音传得远,有穿透力,富有变化。

(5)声音统一,走动灵活,行腔自如。先用《月之故乡》《故乡的小路》《红梅赞》《在我心里》《我亲爱的》《牧羊姑娘》等中外歌曲,作为解决演唱中出现的“找不找感觉、发声方法不正确、不知如何去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情感的演唱”药方,对症下药,声情并茂,用心去唱。教育学生多思考、勤总结,对别人的经验和长处要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有的学生在演唱高音区时近于喊叫,捏着嗓子,使劲挤压喉头,发出刺耳的声音,有的发声中带有气息现象。

通过以下手段训练学生,以实现良好的声音效果:

(1)用哼鸣训练法找位置,获得头腔共鸣。

(2)提笑肌、微笑状态。

(3)轻声、半打开喉咙,保持气息流畅运动。

训练不能过多过急,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演唱水平,获得成功。

三、结论

总而言之,经过上述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进步快,基本功扎实,演唱中具有创新性,能声情并茂,并把感情运用到音乐作品中。与此同时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发生概念,使声音饱满富于色彩变化,能有效的参与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来,更好的成为合格的艺术人才。

篇2: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戏曲唱腔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民族高校声乐教学中所相关的教学准则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那些教学准则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并且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一些综合性的人才。我国现在的民族文化也是具有多元化的,为了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将来能够很好地挑战国际音乐的主流,所以就必须要对民族音乐进行革新,将民族音乐与戏曲音乐进行完美的融合,将艺术性和民族性相互结合,来提高民族高校的声乐教学。

一、提高民族高校声乐教学首先需要探究戏曲唱腔

1.了解戏曲唱腔的必要性

戏曲唱腔它是我国戏曲音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唱腔指的是戏曲的曲调及唱段,其中包括一些演唱形式和舞蹈动作等。戏曲又分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所以根据戏曲的不同,以及地域差别等多种原因,所以,戏曲的唱腔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的戏曲历史悠久,它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萌芽的发生,经过社会历史的漫长发展,在这些发展进程当中进行不断的革新,形成的戏曲艺术体系才相对的比较完整。早期在民间的歌舞、说唱以及滑稽戏它们就是戏曲的渊源,它们通过不同的音乐唱腔来进行表示,而这些唱腔的依据也多是该地方的语言及民歌,在表演形式上也多是采用唱、做、念等,它的表演形式比较的通俗,还带有一些舞蹈性质,所以相对来说技术性还是比较的高,所以就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我国的戏曲剧种数目比较多,总共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后来经过改编后,戏曲的题材也都是与生活比较的贴切,因此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比较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豫剧、湘剧、粤剧、川剧、黄梅戏、祁剧等等,其中京剧遍及全国各地,它的流行程度最广泛,也不受地区的限制。戏曲唱腔它结合了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元素,它的组成部分是唱腔、打击乐、曲牌等三个部分。中国戏曲艺术的灵魂也就是戏曲唱腔,一部完整的戏曲音乐,如果我们不对它的唱腔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部戏曲音乐就会就会显得格外的平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将戏曲唱腔融入到民族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将两者之间进行互补学习,民族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民族艺术文化用声音线条对其进行阐述,每位声乐教育工作者则要认真的去探索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的依附共存关系

(1)民族声乐的特性

我国的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就代表了中华民族声乐的主体,民族音乐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方式有所区别,民族声乐它是在继承并且发扬了传统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之上,又适当的借鉴并且吸收了西方音乐的优点,是中西方优秀乐曲的结合体,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也博大精深,人口众多,地域也很广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各族人民都留下了宝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是众多文化遗产中的其中一个。我国的民族声乐种类比较繁多,演唱风格也是各种各样的,它既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歌演唱,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等,现代人则在狭义的理解上将民族声乐简单的称之为民族唱法,它是我国传统的民歌演唱和西方的美声唱法的综合体。例如男高音歌唱家郭颂的代表作《茉莉花》、《串门》、《月牙五更》等,他的歌曲就继承了东北民歌的风格,他的演唱具有质朴、豪爽、开朗的特点,着重的突出了东北民歌所独有的艺术特色,通过科学的发声和特有的滑音等技巧,使得作品所具有的情、气、声等都超具饱和度,将东北民歌独有的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东北民歌更加的进入了新的艺术境地。

(2)戏曲唱腔的特性

戏曲它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千百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独具特色,戏曲艺术它的魅力也是无与伦比的,在诸多的历史文化中,戏曲艺术也是极其罕见的。全国的戏曲唱腔设计者数目也比较繁多,这些戏曲唱腔设计者具有超强的能力。戏曲的基本功主要就是演唱和演技,平时人们在观赏戏曲的时候也主要就是注意演员的表演和演唱,所以声腔在戏曲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中国评剧中的王雁所作的《刘巧儿》,它是对剧本《刘巧告状》和说唱《刘巧团员》进行了改编,它主要讲述了刘巧儿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其中有一些段落的唱腔所采用的就是当时风靡全国的“喇叭牌子”,在传统的戏曲演唱中,一般所采用的都是唢呐伴奏,唱词中虚词和衬字比较多,曲调也比较简单粗糙。但是在《刘巧儿》的这个唱段中,曲牌的节奏跳跃比较的活泼,在当时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戏曲家字长期的戏曲表演中,他们的表演技巧虽然发生过很多的改变,能根据观众的需求或者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不断更改,但是一直未发生重要改变的就是声腔,声腔就作为区分各种戏曲剧种的凭借物了,所以说戏曲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主要还是归结于声腔的技术了。戏曲唱腔虽然在这发展的几百年来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它演唱的独特性和专业性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它还是特别的注重声与情之间的变化,字音和词义也能够做到很精确的表达,将唱腔起落、收放、气势都能控制得很好,戏曲唱腔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窍门,每个戏曲派别他们始终都坚持的是用声音来表达感情,用自己的情感来抒发意境的标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这些窍门用到声乐教学中,就能帮助学生客服许多难题。

(3)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的相互渗透

其实现代的民族声乐和戏曲唱腔还是有许多共同点的,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方都有些大相径庭,他们两者的组成部分都是声乐艺术,民族声乐和戏曲唱腔他们都必须要具备明亮的音质、优美的音色和细腻的风格。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关注度也是日益加深,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越来越严谨,所以,现在的戏曲唱腔的发展领域还是比较的小,戏曲唱腔知只是在一些小范围内发展的,与现在的民族声乐的距离比较的远,从而导致了戏曲唱腔所处的境地是比较危险的,有点面临消亡的趋势。其实戏曲唱腔和民族声乐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只有将戏曲唱腔融入到名族声乐当中,才能完全将民族声乐的本质体现出来,这样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声乐,各个地方和流派的戏曲唱腔的特点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演唱技术有真假声混合和润腔等,这些技术都是其他的传统音乐所无法替代的,如“曲韵”“脑后音”等,这些都是戏曲声腔的传统技术,要想让民族声乐发挥好久必须要具备这些技巧,然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这些技巧进行筛选、吸收,让民族声乐走向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将戏曲音乐的艺术灵魂融入到民族声乐的教学当中,让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更加的完善。

二、民族声乐教学与戏曲唱腔的相互促进作用

1.保护传承与发展戏曲音乐

戏曲唱腔它在发声技巧等方面都是颇具艺术使用价值的,在民族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应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民族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方面,不仅仅是要依照书本进行课堂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坚持与时代进步的步伐相一致,在传承好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同时还要发展民族音乐,所以说民族声乐的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将戏曲唱腔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中,要做到将抽象的艺术文化进行简单化,要在教育模式中坚持体现出“先民族,后世界”的教学理念,不管何时都要坚持民族第一的原则。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人们对戏曲文化艺术的需求度慢慢的降低了,戏曲文化也慢慢的面临着萎缩的状态。所以在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戏曲唱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戏曲唱腔,同时也更加的能促进高校民族声乐的全面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整体进一步的完善。另外一点,在高校的学生都是具有活力和朝气的,而且高校也是培养人才的集中地方,将戏曲唱腔与高校的民族声乐相结合的话,戏曲唱腔也会越来越具有青春活力,也更加容易的让戏曲唱腔得到更高层面的发展。

2.拓宽教学渠道实现教学多元化

目前,许多高校对声乐教学也进行了改革,教师将西方的音乐的演唱方法也融入到了教学当中,让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这样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比较高的,但是这样一来,有一部分的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这种中西方结合的演唱方法,所以最后自己的唱法就有点不着调了。其实追根揭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了解中西方的音乐发展历史的进程,他们没有做到对音乐发展史的一个很深入的认知和判断。民族高校的音乐演唱要学生全面的掌握演唱技巧,并且情感要饱满、真挚,并且韵调要独特,还要合理的结合西方的音乐的发声技巧,想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借助戏曲唱腔,戏曲唱腔它的演唱风格,发声的技巧还有唱腔的性质等都能够为中西音乐结合提供一定的帮助,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民族声乐的演绎它独具的特色。

结语:

戏曲唱腔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结晶,随着历经进程不断的演绎,它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珍惜并且保护戏曲唱腔。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个性,它对民族声乐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声乐教学中,要对戏曲唱腔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充分运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促进民族声乐全面的、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高等音乐院校及各音乐专业院系也得到全面的恢复与发展。艺术歌曲作为特定的音乐体裁,以其意境之高,精品之多,在高等声乐教育中独树一帜。其应用之多,传唱之广,令人赞叹不已。探其源,笔者认为其有如下应用价值:

一、具有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价值

高师声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点课程,它不仅是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和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国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时期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中,从没有停止过中国艺术歌曲的前进步伐。结合艺术歌曲的界定进行冷静斟酌,认真分析,将中国艺术歌曲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1]为了使其应用价值得以展现,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体裁的选用,如选用以古诗词为创作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则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2]中国历来以诗词闻名于世,中国艺术歌曲的词在具有音乐性、文学性的同时,又极具艺术性。在高师声乐教学内容的安排中,适时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放置其中,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内在修养,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歌词源于宋代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词意在显现作者身为千里马而未曾遇到伯乐的抑郁之情,同时又充斥着怀古的情怀与豪迈的气势。通过对该艺术歌曲的学习,学生可在历史、文化、意境、音韵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作品意境之深邃,艺术效果之震撼,都是学生提高音乐文化修养的宝贵资源。再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词源于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该作品原名为《情歌》,后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全诗四节,其形式上的整饬,一览无余。无论从词或曲的角度讲,《教我如何不想她》都是一首上乘佳作。作品表达出了作者远离故土的失落之感及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无处不表现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眷恋。作品的旋律、伴奏、歌词的深远意境,对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着较为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具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价值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国艺术歌曲较之德奥艺术歌曲,起步较晚。众所周知,中国艺术歌曲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始点,当时的中国艺术歌曲以弘扬科学民主思想,宣扬自由人文精神为创作基点,以推动探求新文化、新思想的创作潮流。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所以说,当今时代的高师声乐学习者,运用中国艺术歌曲来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演唱早期中国艺术歌曲时,要注重培养其作品分析的能力。在将中国艺术歌曲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强调让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在充分挖掘中国艺术歌曲深刻内涵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深度解读能力。

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力中音乐表现力是不可缺少的。要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其次从演唱中努力实现音乐表现力的传达。什么样的演唱才是有表现力的演唱呢?笔者认为,演唱要感动自己,不要为了炫技而演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声乐作品的诠释中,单是在技巧上正确地演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符合作品内容和特性,要歌唱者本人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要有感情有灵感地歌唱,以达到感动听众的境界。

演唱由民歌改编的中国艺术歌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地域的民歌演唱特色,掌握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及地方风俗和旋律等特点。如由民歌改编的中国艺术歌曲《小河淌水》、《在银色的月光下》、《小白菜》等优秀声乐作品,现许多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已将其纳入其中。

三、具有提高学生歌唱技巧的实践价值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歌唱是语言的艺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必定是情感与思想水乳交融的异彩绽放。如众所知,歌唱是听觉的艺术。有业内专家将艺术歌曲界定为以室内演唱形式为主的独唱曲。因此,在演唱时,声音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艺术歌曲以抒情性见长。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应遵循其特有的质的声系规范。在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要注重歌唱细节的处理。如高师教材中的中国艺术歌曲《沁园春·雪》,演唱风格应定位于抒情、宽广。因此在演唱前,就要将抒情、连贯、流畅作为歌唱的前提。作品首句描绘了中国北方的雪景。这个句首字“北”,虽是在弱拍上,但要唱出“立体感”,为“国”这一强拍的情绪推进,做好充分的准备。句中“千里”、“万里”相照应,写出了我国地域辽阔的特点。根据对该句旋律线及钢琴伴奏谱的震音伴奏型分析,歌唱时,要唱得很大气而且连贯,要用浑厚的气息唱出将北方的雪景尽收眼底的雄伟气势。“千里冰封”后,要做一个小停顿处理,是为了引出“万里雪飘”的气势及与之对比做出的铺垫,曲作者在“万”字上运用了八度和小连线。这个八度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单是要求歌唱者唱出音高这么简单,而是要把“万”这个量、这个气势唱出来。小连线是为八度而服务的,绝不能把这个八度唱断,这里要求歌唱者唱出“面”和“线”的感觉。这句出现的切分和“千”字一样,也是落在了“an”上。以笔者多年的演唱经验,认为在唱这个字的时候,要先把其字头“w”这个合口音的位置直接打到头腔共鸣处,然后直接推到前鼻腔,同时气息要保持,不可因为是高了八度就往上提气,整个歌唱状态都浮上来了。这个字辅唱出来,应该让人觉得是情绪的推进,而不是音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字辅的演唱,不能是停滞的,而是要在演唱时把声音在气息可控制范围内往外推,推到位置后用舌尖的变化来带出“里”字。“雪飘”的“雪”字,要处理为声断而气不断,在演唱该字的字辅时气息要保持滚动,这样才能唱出雪花飘落的美感,同时可把“冰封”、“雪飘”这种动态和静态的对比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笔者认为,通过对此类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分析,可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得到长足的进步。

综上所述,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有着严谨的艺术特征,将其作为高师声乐教学内容的首选曲目,必会显现出其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在对艺术歌曲的选用方面,尚需加以细致的研究。本着不跟风、不赶潮的教学思想,将中国艺术歌曲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其健康有序地融于声乐教学中,以之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

摘要:艺术歌曲历来是音乐世界的瑰宝,其意境之高,精品之多,传唱之广,令人赞叹不已。在中国,艺术歌曲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究其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歌唱技巧等应用价值,为深入探讨丰富高师声乐教学内容,提高高师声乐教学水平,提供了具有创新性的思考。

篇4: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摘 要: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和校企合作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积累经验,从而保障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平台教学促使企业可以挖掘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并提前进行培养,使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达成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偏艺术轻技术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很难将自己的设计想法通过作品体现出来。许多学生在毕业后都会有“我什么也不会,怎么找工作”的想法,意识到自身能力不足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这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设计实践不足等因素导致的。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理论型”逐渐转向“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型设计人才,保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是院校面临的研究课题。

1 当代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多项实践调查,当前我国艺术高校的教学实践内容滞后,和企业无法良好对接。设计艺术学本身是一个应用性学科,学科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当代和未来的社会服务,尤其是要为现行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较少,且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量也少,使学生不能充分地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往往是临近交作业前一两天,才东拼西凑出一件设计作品。这种教学形式既提不起学生对设计专业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学生在真正进入企业后,不能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即使在课上做过相关实践练习,但那是在时间较充裕的情况下完成的课程实践作业。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分配设计任务的完成时间并不会像在校时那样充裕,导致学生不能准确、高效地完成分配的设计任务。同时,由于客户给的设计需求通常是比较模糊的,学生不能明确客户的需求,因为与客户沟通不足可能会误解对方意图而浪费宝贵的时间。由此可见,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实践技能至关重要。

2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想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和校企合作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想是对设计专业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形成的,实践平台相较于普通的课程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设计实践,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保障了教学质量。其次,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实际项目,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最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学习上既能获得成就感,也会有意识地去弥补自己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2.1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升华。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虽然枯燥乏味,但是离开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艺术设计将缺乏科学的指導而毫无章法。王受之先生在谈到美国的设计教育时说,在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艺术与设计并重,实行学分制,学生要修完136学分才可毕业,其中设计院理论课占45学分,约为总学分的1/3。当今社会,设计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策划能力、造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2]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既要熟练掌握设计流程和软件,还须加强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意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仅仅只会用几个设计软件是满足不了企业对员工的需求的。

2.2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学生通过1~2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教学形式上采取开放式教学,研究方向由责任教师按专业设立,并由责任教师负责组建研究师资群负责本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撰写和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一种师徒式教学训练模式。[3]我国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缺少实习条件,缺少实践场地,仅仅有几个公共的专业教室且没有配备基础的设施。这样的学习环境,致使学生只能在宿舍进行课后的作业练习和实践学习。

2.3 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

我国设计类高校专业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技术不熟悉,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目前社会企业的一些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与企业沟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即通过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在教学方面与企业在生产中的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最终获得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4]“校企合作”教学方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按照企业的模式流程运行,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充分锻炼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在未来走出校门时可以很好地和企业进行对接。通过这种高压的工作环境,迫使学生获得大量设计师必备的素质和经验。实战的教学方式比老师讲授实战经验更实际,对学生的锻炼效果也更好。繁重的设计任务会逼迫学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学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会多次和客户进行沟通,使学生不至于错误地理解客户需求而浪费过多的时间。学生会尽快想出解决方案,更高效地利用各种工具,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在完成设计任务后,项目负责人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工作考核,可选择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到公司实习。学校设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和以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认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条件。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不会在找工作的时候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产生畏惧的心理。有利于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弥补自身的知识短板。

3 结语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使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校企合作教学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教师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能学以致用,将所学所得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对院校提高人才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企业可以通过实践平台教学挖掘到适合企业的人才并提前进行培养,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达成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屠曙光.当前我国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

[2]杨兰英.关于艺术设计理论教学的思考[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

[3]王操,等.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篇5: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在秦汉时期,我国绘画与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统治者多大兴土木,宫廷壁画的盛兴对绘画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与之同时流行的还有墓室壁画与帛画等。虽然这一时期山水画还没有正式形成,但宫廷壁画以及墓室壁画中描写山水自然的内容却并不少见。同时,秦汉时期也是园林艺术相对发展得较快的时期,大量著名的依山傍水但又经过精心设计的华丽皇室园林和山水宫苑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并且这些园林绝大多数构思巧妙、大气磅礴、规模宏大。虽然园林艺术秦汉时期依然几乎是皇家的特有标志,但私人园林发展到此也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之中。

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和园林艺术这二者而言,魏晋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时期。它既是山水画这一形式以一种严肃的身份正式出现的时候,也是古典园林与私人园林发展的黄金转折点。由于战乱等历史背景,消极悲观的社会思潮盛行于当时社会,许多文人雅士纷纷通过归隐山林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逃避与不满,大量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文学及绘画作品因此而出现。与此同时,受文人归隐现象的影响,园林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量经过精心设计的私人园林落成,园林美学思想初步奠定。由此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单纯的描绘自然或者以反映自然原始风貌为主的历史阶段结束了。

自魏晋以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艺术逐渐进入了成熟稳定的全盛时期。进入隋唐,疆土逐渐统一,战乱日日消退,中国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富民强,经济繁盛,各种形式的艺术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一大批山水画大家和园林建造师也随之产生。同时,山水也从魏晋时期最常见的人物鸟兽绘画背景的身份中走出来,逐渐成为山水画家们独立描绘对象。而就园林艺术而言,由于很多园林设计师,比如说王维、卢鸿,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与山水画家,故而当时的许多园林都很富有诗意,并深得山水自然之精气。此外,隋唐也是私人园林快速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园林不再为皇室贵族所特有,故而在设计上也不再单纯地讲求华丽与大气,园林艺术发展较此时期以前更加多元。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共性

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园林艺术来说,不管是在商周秦汉的形成时期,还是在魏晋隋唐的发展成熟期,有一个特点始终贯穿在这二者之中,那就是它们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与认识。自然是人类和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母亲,在古代绘画作品和古典园林艺术中,对自然的描绘、再现与讴歌随处可见,大自然的痕迹如影随形。自然既代表了衣食的来源、美景的所在,也代表着未知的事物和精神上的寄托。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探索与热爱都深刻地体现在他们的画作与园艺中。对自然的向往是他们所表达的永恒的主题。均表达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艺术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实物的.认知,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因而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构造在艺术形象构建的问题上一直崇尚意境上的神似。因而在观赏古代山水画和园林的时候,人们常能感受得到一种自然的和谐之感和深切的人文气息。园林设计者在进行园林构建的过程中往往都很注意对自然环境的模拟构画,以扬州的个园为例,园中种植了大片的竹林,故个园以竹景著名于世,甚至连园名的选定也是因竹叶的形态形似汉字“个”而得名。均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与人文精神,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联系,即自然与人类的对于对方的意义是和谐而相对应的。而在自然之中,山水是人们最常见的歌颂对象,人们从山水之中可以领悟到一种沉稳厚重而又包容自在的精神。山水之中有着最真实、最质朴的美感,古人于这些美感之中可以由此感受到人性本身中像山水一样天真、高洁而纯粹的那一部分。从自然规律中看到人类的本我所在,这是“天人合一”理念中所要传达的意义精髓,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园林艺术中体现的思想精华。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对于园林设计来说,所谓的“立意”指的就是园林的整体设计思想与最终设计目的。一个好的园林设计立意可以让园林在建设过程中形成明确的风格和高雅的神韵。而就“立意”一词本身而言,其常常被用于书画家对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仅基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一些画作与园林设计上的共性。在已知的古典园林中,取材自山水画并以画立意的有不少,像大家所熟知的曹雪芹作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园林设计以山水画立意”的典型代表。这些园林在兼顾其本身实用性的同时常常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性,比如由倪云林建于元代的狮子林、朱万钏钟建于明代的勺园,都是这类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

1.意境上的影响。与广袤的自然环境不同,园林常常要受到自身空间的限制,所以很多情况下在园林中不假思索地复制自然景致中的内容是不切实际的,那么,要在继续追求自然意趣的前提下进行古典园林的设计,就必须重视对园林意境的构筑。在这一点上,园林设计显然受到了山水画创作思想的影响,因为它与立意于在小小的一张白纸上展现博大的自然情怀的山水画的创作道理是一样的,都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深厚、悠远的意味。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构图是影响画作质量的非常关键性一步,也是进行作画的首要步骤,它直接影响到画作的层次感和整幅作品的意境。一个高质量的构图可以使得画作脉络分明、主次清楚,帮助作品舍弃实物景观中不能有效展现在画作中的内容而只取其有代表性的精髓。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古典园林的设计。古典园林必须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园林自身所受的空间限制和需要表现出的艺术氛围,要做到内容设计合理,布景错落有致、空间利用科学自然,大气而具有实用性,也就是需要将设计中的多元化思想有机地整合与统一起来,才能够体现出园林清新高雅、毫不造作的美学品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园林设计的构图思想与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思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虽然山水画是景物的二维体现而园林设计却离不开有空间感的三维思考,但其在设计的核心上其实是类似的,即都要求突出重点、布局分明,各类元素之间既要有独立性又要有关联性。

2.内容上的影响。由于古典园林大多数讲求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内容上常常离不开对以下几点要素的考虑,即山、水、树、石、屋、路。这六点被视为古典园林最主要的基础构成内容,一个设计优质的园林艺术作品就是这六大要素有机结合的结果。由于很多园林艺术家也都是高水平的诗画创作者,比如中唐诗人王维,他在对自己购置的辋川别业的园林化设计中就结合了自己山水画经验及技术原理,用诗画的情趣来搭配各项要素,构建了自己心里最接近自然气质而不失人文情怀的园林作品。

篇6: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摘要:声乐教学中碰到学生难以唱出的字音,可以尝试着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读,而且尽量用去声读,因为声音是立起来往下滑落的,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当学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之后,再加上音高唱出来。这种朗读中的“高位置”其实就是声乐教学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声点”,这样既解决了声音位置问题,又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声乐语言问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语言;归韵 打开喉咙;高位置朗读;演唱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咬字吐字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不是因为读不准字音,就是因为找不准声音的位置而影响字的发音。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基础是语言,用歌声来传达歌曲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就必须在语言(在这里以谈汉语言为主)上多多讲究,否则,会让人听之索然无味,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唱《金风吹来的时候》中有一句:“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有学生就唱成了“我歌颤chan(唱ch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 ),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的金秋。在唱《愿你有颗水晶心》时,“我曾ceng悄悄的告诉母亲”唱成“我赠zeng”,“我的生命shengming”唱成“森敏senmin”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发音问题真是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然而,声乐学习却不能等到她们把普通话都学好了再来进行。因此,对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授规范声音的同时,自己的声乐语言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时又能找出学生的语言毛病,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如果只有美好的声音,而不注意声乐语言,或者只有声乐语言却没有美好的声音,都同样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中特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 、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

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下转252页)(上接250页)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

1、《谈美声歌唱艺术》田玉斌 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

2、《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 宋承宪 编著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篇7: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摘要]当今,学科边缘化逐渐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在音乐领域亦然。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以声乐钢琴伴奏以及声乐教学为主题,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本文主要侧重于探讨声乐钢琴伴奏具体是如何引导声乐教学的。

[关键词]钢琴伴奏;声乐教学;艺术指导

钢琴伴奏和声乐教学分别从属于不同的课程体系,可以说二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又具有必然联系。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理论以及舞台实践表演方面均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本文旨在理清声乐钢琴伴奏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钢琴伴奏的实践价值。

一、声乐钢琴伴奏和声乐教学的关系

(一)声乐钢琴伴奏

众所周知,钢琴伴奏的最主要作用就是烘托演唱氛围,营造更好的演唱效果。钢琴享有“乐器之王”的美称,既能独立演奏也可以和其他乐器配合使用,声乐钢琴伴奏作为钢琴伴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钢琴伴奏即为以钢琴弹奏的伴奏方式,具体又由乐谱和演奏者两个方面构成。

(二)声乐教学

有关声乐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已经颇有成果,和其他学科相比声乐教学具有独特性质,即声乐教学采取的是一对一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特别是声乐初学者,需要将学习的重点侧重于声乐作品的技巧练习,有了一定铺垫之后再进行舞台实践环节,但是无论在声乐教学的哪个步骤都离不开两方面因素的辅助:其一是教师指导,其二就是钢琴伴奏。所以应当提高声乐钢琴伴奏对声乐教学艺术指导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声乐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声乐表演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性

正如前文提到的,钢琴艺术指导对于提高声乐技能和演唱者水平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声乐钢琴伴奏对于声乐表演来说并不是辅助性的、衬托性的,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关系,在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又相对独立。

二、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

(一)钢琴伴奏有助于认知

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作品的背景了解,例如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特点、句法以及歌词内容等。特别是语句和语调,因为语言、语调和句法是声乐演唱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分句和呼吸是钢琴演奏的重中之重。现在越来越多的演唱者青睐二度创作,有些甚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依然存在相当多的演唱者并没有坚实的理论背景知识为基石,盲目地进行“自由型”演唱,表现为在随着伴奏的时候出现不合拍的现象。为了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必须以尊重原创为前提,辅助钢琴伴奏,引导演唱者学会以节奏、音准和歌词为基础,融合演唱者的理解。

(二)钢琴伴奏有助于情感体验

体验环节自始至终都是声乐教学的薄弱内容,但是体验环节事关表演的前期准备和现场表演,所以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完成了上一步对声乐作品背景进行了解后,紧接着进入到对创作者情感的感受,即体验环节。因为声乐作品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和创作者感同身受,那么钢琴伴奏可以通过调整音调从而营造跌宕起伏的效果,给予演唱者在表达情感时加以引导。

(三)在表现环节中的艺术指导性

声乐艺术表演需要调动起情感表达和肢体表达,所以要在情感体验和肢体训练中突出声乐钢琴伴奏指导的功能。首先是眼神,演唱者的情感主要是通过眼神向外界传达的,在声乐表演中,如果是在演唱者没有唱词的时候,眼神的表达就很容易缺失,但是有了钢琴伴奏则完全不同,人的喜怒哀乐、形形色色,细微的差异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无论是在音乐剧还是歌剧中,常会见到利用钢琴伴奏模拟各种情境中的声音来配合演唱者的眼神。其次是手势和表情,手势语同样是用于表达演唱者情感的重要途径,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在国外的很多作曲家在进行钢琴伴奏创作时,纷纷都将创作的.焦点转向利用手势表现乐曲的节奏型和音乐性,这种形式会使歌曲的情感融合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三是形体表现,科学表明,随着有节奏的音乐舞动身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人们听到喜爱的音乐时,身体会不自觉地随之摆动,而身体的摆动又能将音乐的表现力加强,声乐、歌词、形体都是声乐演员常用的表现形式,三者相辅相成,互补缺陷。所以,在声乐表演中应当发挥钢琴伴奏对形体动作的指导作用,首先钢琴艺术指导应当帮助歌唱者找到完整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实现自我代入。先捕捉其形象,创造一个准确、鲜明,而又真实、准确、鲜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卡门在节奏和音乐风格上显现出热情奔放,狂野不羁的音乐形象,钢琴伴奏通过节奏引导演唱者动作形体表达上,满怀着激情和挑逗。在全面了解了角色的前提下,对于典型的角色应当适当地模仿,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时注重姿态、动作、手势、眼神的角色特征,预先设计,并激发应有的感情,演员是声乐和观众互动的媒介。不同的声乐曲目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形体动作设计,才能够让群众融入到乐音背景中。最后是舞台实践,归根到底声乐理论教学还是要以服务舞台实践为宗旨,也就是说舞台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舞台上,声乐钢琴伴奏一方面能够帮助表演者养成情感节奏,除此之外还可以达到控制、调节演唱者临场心理作用。由于钢琴艺术指导中演唱者必须调动多重感官,通过耳听、眼看去思维去演唱,要求声乐学习者用心观察钢琴伴奏的细微变化并适应这种需要应变的环境,使学生临场应变得到提高,反映更加灵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心态平衡,缓解紧张情绪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舞台实践缓解如何把控情绪,不要被情绪带动是表演成功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想要在场上获得比平时更好的表现,这种心理常常会导致演唱中出现大脑空白、怯场甚至是晕倒现象,不仅无法超常发挥就连平时水平也难以展现。相比之下,如果舞台上有钢琴伴奏特别是演唱者熟悉的老师或者是同学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紧张的情绪。此外,克服了现场恐惧感之后,在日常练习中有意识地模拟舞台上严肃、紧张的气氛,让演唱者在“身经百战”中逐渐适应舞台实践,从而在面对舞台表演时做到自如,并消除恐惧感。

(2)前期铺垫,导入情感

声乐钢琴伴奏在舞台上最主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演唱者进入人物情感状态,发挥的是“铺路”或者是“清道夫”的作用,为演唱者顺利进入人物情感打好坚实基础。常见的形式有以一段富有感情色彩的钢琴乐开场,让演唱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听众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从而使演唱者和观众都能渐入佳境。声乐钢琴伴奏导入的作用对于初学者尤其明显,因为他们学习经历尚浅,对于很多曲目的创作背景并不熟悉。例如曲目《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这首歌要向人们传递的是歌颂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伟大贡献的周恩来总理,但是如果没有亲身那段由苦难和黑暗走向幸福和光明的历史,很难发出真实的情感和对伟人的敬意。虽然之前已经对作品有了详细的了解与分析,建立了基本情感基调。上台前的“入戏”引导也是十分关键的。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的不同环节,都可以运用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培养演唱者的节奏感和对演唱的整体把握,因此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作用巨大,应当在声乐教学及舞台实践领域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楠.论声乐钢琴伴奏音乐本体与声乐演唱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

[2]刘新巧.声乐教学艺术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

[3]季丰来.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技巧[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4]张佳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景蓝,马岩峰.钢琴伴奏的编配与写作[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08).

篇8:对声乐教学艺术平台构建研讨论文

论文写作实践中, 由于写作过程的具体而复杂, 写作环境的特定而多样, 加之写作个体所要实现的目标更是多元多层而多阶段的, 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指导过程都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 反而对教师及时到位的指导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有着强烈的要求。而目前电大系统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教学系统一般都是以完成课程教学为目的而设计, 还不能实现对远程教育的全面支持。对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提供的支持服务较少, 与论文写作辅导有关的教学资源、论文的写法、学术研究动态的介绍、论文资料、论文资料的查阅方法及渠道的介绍等, 都不能与课程建设相提并论, 不能满足学生写作论文的需要。师生互动沟通渠道也不够稳定和畅通。根据“教学行为的重新整合”理论:“在教与学的行为发生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主体性关系, 必须人为地重新创造。远程教育体系要跨越时空, 努力重建教学相互影响的机会。”[1]作为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论文指导, 其核心便是“努力重建教学相互影响的机会”, 即施教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媒体资源的相互作用。所以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互动”平台很有必要。

1 构建“教学互动”平台, 实现论文指导的远程互动

构建“教学互动”平台, 实现论文指导的远程教学互动, 要突破一般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不能限于“教”的立场, 要改变对教学过程的机械控制, 更多体现对教学活动中活生生个体的关注。如此, 学习的灵活性、写作创新性乃至创造性都才可能被张扬, 并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专业性、个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构。

首先, 借助互动, 消解疏离。在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中, 人们往往处于一种更主动、更自由的学习中。由于师生相对分离, 教学相对异步,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教学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尤其是学习者与施教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 从而真正体现教育学家们所指出的“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叶澜, 1991) 。这里的“交往”就是互动。于是要求我们的论文教学指导应该以一种建构主义的、更加人文化的意识为前提, 即让我们的学生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真正涉入由不同个性和视界所构成的学习环境, 这也特别适合于我们所面对的成人在职学习者。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一方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一方面还培养一种责任感, 对自己的责任感, 对自己长远利益的责任感, 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环境中发现的问题;对指导教师而言, 也能为全方位地做好学生的支持服务工作奠定有益的基础。这样, 论文指导就不单纯是讲授、灌输, 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和基础, 因为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师和学习者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然后是与学习者交互, 讨论, 进行多角度的沟通, 并通过开发资源创设学习环境, 使成人学习者已具有的知识经验同即将写作的内容产生有意义的联系, 从而有利于互动, 有利于选题, 网上互动不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 而是教学相长和探求选题的过程, 从而在消解远距离教学带来的疏离中完成论文的写作。

其次, 重视差异, 合理选题。“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准备过程远比形成文章重要, 了解论文写作知识、确定选题、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等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思考与准备过程。”[2]论文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 它需要学生在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广泛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经过分析, 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 确定选题。而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 这一过程强调师生共同对论文选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思量和评议。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就要进行选择, 选择的依据便是“需求”, 即写作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基本一致性, 而选择的原则就是“高效”, 即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成功。并根据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活动状态进行不断地调整, 也就是提供不间断的学习支持服务。

论文写作过程的具体而复杂, 写作个体的多元多层多目标, 因此在互动中强调“师生共同体”这一教学结构有助于论文写作, 即在此结构观照下的教学过程中, “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施教者则是教学信息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从而各行其职, 相互配合, 真正融为一体”。[3]同时注意教师、学生和资源三个重要互动要素的差异性, 这是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维持互动的源泉, 教师与媒体资源在表现方式、情感交流上的差异, 则决定了媒体资源充其量只是物化的资源, 学习者个性的发展、论文的写作、修改和完善仍需要依赖于指导教师与学习者直接“面对面”的活动, 才能实现。学生向教师进行学习活动信息的反馈也非常必要, 如果没有这一过程, 互动就会减弱, 乃至停止;如果引发不力, 流于形式, 纵有网上运作平台, 也是收效甚微, 这是急需关注的。

最后, 教师引领, 增强效能。论文指导方式的建构要寻找“契合点”, 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 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多种信息资源, 在设法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成为合格的终身学习者。从这层意义上来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我们建构论文指导教学方式的最佳契合点。这里的所谓整合, 就是指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的多个要素、教学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以及它们多种关系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 并使其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在这意义丰富的情境中, 我们的学习者就能更加自觉和有效地开展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基于过程的学习, 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互动中要实现引领性, 充分利用平台追踪、分析学习者的个体信息, 以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互动教学环节的效能提高。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工作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审定论文题目。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 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性环节,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指导教师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 指导学生选题, 反复审定学生确定的论文题目。二是指导学生制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 并定期检查学生执行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的情况。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他人作品, 也可以保证毕业论文按计划进行。三是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材料, 介绍必要的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论文的主题做材料的搜集和筛选。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各种参考资料, 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 这样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针对性, 提升毕业论文的社会价值。四是正确指导和引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 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出提纲或初稿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五是审阅论文, 评定论文成绩, 并指导论文摘要的写法及答辩的方法和技巧, 帮助学生加深对所讨论问题的认识, 掌握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当然, 教学要素之间互动要形成稳定的活动结构, 不仅需要专门的平台支撑, 还得进行一系列的过程监控, 才能真正实现其功能。

2 强化“互动平台”远程支持服务功能

学生只有广泛地获取有关资料才能提升论文的质量, 资料的真实与否, 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写作质量。我们不能只说我们的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不够, 而是要反思我们的支持服务平台到底提供了多少这方面的资源, 是否解决了学生写论文的“无米之炊“之难。

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借鉴课程远程平台的成功经验, 搭建专门的论文写作“教学互动”平台, 而这个平台功能的实现除了满足多元互动, 还需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学习服务系统的建设。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学习需求纳入网络教育平台的整体设计之中, 深层次地研究基于网络的教与学。采取措施确保教学资料的丰富和服务系统的流畅与稳定, 方便师生在校园网内可直接访问学校自建资源、共享资源和其他资源。

总之, 强化论文写作网上支持服务应像重视网上课程建设, 还可以加强横向联合, 全国电大系统互相协作, 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电大系统优势, 广泛征集优秀的实践教学素材, 建立课程实践素材库, 放在网上供系统选择使用, 弥补资料不足的难题。同时通过借鉴和移植进行有机融合变通, 突出支持服务平台的效力。

3 借助过程管理, 完善论文

教师及时到位的指导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是毕业论文“教学平台”最重要的两大要素, 是学生完成论文的基础和保障。过程监控与其说是论文质量的保证, 还不如说是过程管理给论文指导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及时的帮助。

这一过程管理, 首先强调教师的监督作用, 指导教师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教师是论文的实质指导者和第一阅读人, 是论文质量的第一检查人和决定能否提交审查的质量把关人。没有或缺乏教师的有力指导, 论文的质量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保证。因此, 某种意义上说, 一篇论文能否得以通过, 指导教师起关键作用。一个称职的导师应该实事求是、治学严谨, 能对学生的论文严格把关, 在论文不成熟或其质量没有得到充分检查之前, 阻止论文提交审查。当然, 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 建立一种把指导学生的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选拔、考核和奖励直接挂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其次, 健全写作过程管理规范。论文的写作具体说主要包括选题、搜集资料、学习理论、研究他人成果、调查研究、整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撰写文章等步骤。考虑一个能涵盖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审查、答辩等各毕业论文环节的监控管理规程, 对保障论文质量的提高很有必要。应设计建立“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登记表”, 详细记录论文指导过程中, 老师的指导意见以及与学生讨论的情况, 以确保论文的真实性, 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第三, 构建毕业论文网上质量监控系统。即专业教师对全市各区县电大该专业全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网上指导、监控与审核功能, 可快捷地查看本专业内的所有论文信息, 并能与师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系统对各个环节均有时间限制, 学生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此环节才能自动进入下一环节, 并将网上学习的过程记录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4]学校可以利用查询统计功能方便地掌握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进展情况, 随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进度, 形成对指导教师和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的有效监督, 对毕业论文各环节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 对毕业论文的教学和管理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构建毕业论文网上“教学互动”平台, 实现多元互动, 强化支持服务功能, 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 建立规范的毕业论文组织管理和操作规程, 完善过程管理质量监控。方能真正体现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尴尬状况。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是电大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教学行为的重新整合”理论, 拟通过“教学互动”平台的构建, 实现论文的远程指导和质量监控, 使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关键词:开放教育,论文,指导,互动,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定邦等.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改进和加强毕业论文指导.中国远程教育, 2005 (5) .

[2]温儒敏.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徐皓.论远距离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机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 (1)

上一篇:本科评估班会总结下一篇:文化贸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