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声乐教学的几点反思

2022-11-04

第一篇:对声乐教学的几点反思

对高中美术教学的几点反思

[摘要]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在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教学模式影响下,教条和经验在教学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这种做法往往会变成程式化教学,导致直接后果是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目标等方面进行反思。

[关键词]高中美术、素质教育、教学反思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并小有收获,现简述如下。

一、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比如在素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二、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加深理性认识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是美术欣赏的“拐杖”,如果把欣赏当作一把锁的话、那么基础理论知识就是这把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忽视对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美术语言等要素的探索,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欣赏思路茫然。“教材为本,补充为辅”。美术教学的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理论在先,引导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分析、欣赏作品,获得更多的艺术营养,达到欣赏美术的目的。在上欣赏课前,大多数同学对什么叫美术,美术所包含的内容、油画、国画、水粉、水彩等不甚了解,分辨不清。更谈不上怎样去欣赏绘画作品。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美术的分类、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理论与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去感受名作给观赏者美的享受。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提供名作范画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欣赏名作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要渠道。美术作品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欣赏、既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知识、又要向学生传授鉴赏名家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特点的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基础理论知识与作品欣赏并重起来,最好的教学手段是使用课件。课件容量大、知识面广,既直观又形象。通过课件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不同流派的名家名作的特点有深刻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语言准确 、言简意明 、风趣幽默,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如《印象主义绘画》一课中,出现了许多不同流派的著名画家。只有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才能完成对画家莫奈及目前世界上画价最高的画家梵高等一系列画家作品的题材,艺术处理手法,追求的境界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述。

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我在教学中感觉到美术课越是上得和其他功课不一样,教学效果往往越好,学生的兴趣越浓。因为这正好迎合了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所以在美术课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这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设计。教的方面:除了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提问法等、更要发挥美术欣赏课中直观演示的作用,包括演示的内容和演示的方式。演示的内容可以以教材为依据增加学生喜欢和更适合学生欣赏的图片、动画、音乐等。演示的方法尤其要注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计算机、实物投影、音响等现代教学设备使学习变成一种欣赏、一种享受。美丽的图画配上美妙的音乐,美好的课堂情境比老师任何口若悬河的形容都更能激起学生对艺术的感动。你还可以带着学生到教室外,在大自然里让学生用阳光一样灿烂的心情体会建筑、体会环境、体会艺术带给人们的绝不只是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画。学的方面:除了传统的听讲法、讨论法、思考法外,应该积极引入先进新颖的活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外,适当的绘画、设计实践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调剂学习情绪,起到适当的放松作用。

六、美术课需要学生的介入和意志的投入

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持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找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喘不过气来。到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的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科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第二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各类考试中,这类考题屡见不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说明和要求,但这些说明和要求都是钢性的,概括化的。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综合性学习课的一点看法,愿与同仁们共勉。

一、目标的确定要具有明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个

目标的确定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鉴于此,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确立上,一定要突出明确性。目标的确立不需要面面俱到,一次综合性学习只需要确定一个主题,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

学习,真正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

二、内容上要体现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它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

的四大板块,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上,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

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形式上应灵活多变,让学生体味到语文课堂的快乐。课堂上,教

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活动的设计要开放、多元化,巧借声、光、电等高科技的配

合,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的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营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对语文化

的枯燥说教敢于说不。

三、活动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

综合性学习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现实生活,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活动课中。

教师通过某个综合性活动课,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德道情操,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

活方式,增强抵御风俗和侵害的意思,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在综合性

学习课中,教师力求真正意义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活动环节的设计力求体现人性化,

要多角度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对学生人格完美的

教育。总之,综合性学习课的开展,方法是多样的,形式是灵变的,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一定会寻求到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孙爱娜

(滨州学院 音乐系,山东 滨州 256603) [内容提要] 扩招以来的高师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重声音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贪大求洋,轻

视演唱中国作品;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等;以上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针对

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 声乐教学;技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1)09.0126.02 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 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 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 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高师培养的主要是中学教 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主要面向课堂为学生 与普及音乐活动服务。

近些年高师声乐教学中仍存在着单一地模仿专业音乐

院校的培养专门人才的传统教学模式、体制、方法的弊端,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会唱或只会弹,或者只会唱不会教;学 生偏科现象比较严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难胜任所担负 的教学工作。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示:重视声音训练,缺乏理 论讲解;重视声乐技能教学,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轻视演唱 中国作品;贪大求洋;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 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

、只重视声音的训练,缺乏理论的讲解

声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师 们也往往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 依靠自身歌唱时的状态,对学生的演唱提出相应的要求,因 为每个老师自身的嗓音条件不尽相同,有可能是男、女高音, 也有可能是男、女中音,甚至还有可能唱男、女低音,唱男、 女低音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唱高音的老 师往往不自觉地喜欢给学生练高音区,唱中音的老师喜欢练 中低音区,这种情况下如果嗓音条件正好符合自己的老师的 学生就容易出成绩,而条件不符合的就会觉得难以适应,甚 至会损坏了嗓子。这就是单纯模仿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状况?与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理论的教学重视不够 有很大关系。学生对发声的原理、共鸣腔的运用、气息的运 用等一些具有共性的、基础的知识毫无掌握,知之甚少。声 音碰巧唱对了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唱出来的,一旦唱不对了 又不知如何去改正,这样给声乐学习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 学生一旦离开老师,就不知道如何唱歌了。这样对学生以后 的教书育人是极为不利的。

二、重视声乐技能课,忽视其他文化素质的提高

这一点对于学音乐的人可能是一种通病。大多数人认为 我能唱好歌就可以了,学那些什么教育学、心理学、辩证法 原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要成为一 名名副其实的声乐教育者,不光是要自己唱得好,而且还要 能教得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心理 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策略 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并在促使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维护身心健康 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l教育学会帮助了解和掌握教学、科 研、管理等活动的原则和操作技能。这对于高师的学生来说, 将来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掌握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辩 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它的核心与实质, 如果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在声 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声乐教学的科学 性与规律性。比如教与学这一对矛盾,既包含着教师教、学 生学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也包含着教师在教学中一面教、 一面学的两个方面的统一。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坚持在教 中学,就能处理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再如声与情的关系, 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声是手段,情是目的;只要我们在 教学中采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方法,就能较好地 解决二者的辩证关系,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2】 再比如我们歌唱训练中强调的“用力”与“放松”的关系, 如果我们学好了辩证法,就会明白在歌唱中既存在该用力的 部位,也存在该放松的部位,该用力的地方一定要恰到好处 地用力,该放松的地方要彻底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 种既放松又积极,既不僵硬又不松垮的歌唱状态。【3】因此要 把声乐看成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发声机制,除了具备 一定的演唱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贫乏的 文化知识必定会遏制一个人在艺术、教育才能方面向更高层 次发展,从而影响到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培养。

三、轻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着以演唱外国作品为 荣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高师的声乐教学无论是从唱法还是 教材,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这种做法是 不可取的。长期以来,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概念的界定 一直存在着很多种见解。有的人认为只有唱外国咏叹调才能 算真正的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不算真正的美声,因此对 演唱中国作品存在着比较轻视的现象。人们常说“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五十六个民 族蕴藏着古老而深厚的音乐文化,如民歌、戏曲、说唱等, 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及独特的民族神 [收稿日期]2011.07—15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5019。

作者系滨州学院音乐系讲师。

第9期 孙爱娜: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27 韵,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文化瑰宝。从青年歌手大奖赛 的原生态唱法比赛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 音乐的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侗族大歌, 在明代广泛盛行,距今约五百年的历史,通过“口传心授” 流传至今。其突出特点是多声部的无伴奏合唱,由领唱声部、 高声部和低声部构成,演唱过程中有领唱、齐唱、合唱,产 生的声音效果非常和谐美妙,可见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 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养分! 高师承担着培养合格声乐教师的重任,合格声乐教师的 标准不仅仅是教学生唱会几首歌,还要能继承并发扬光大我 们的民族音乐传统。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应该以我们的母语 为基础,即便我们的声乐训练方法是以意大利五个母音为基 础的元音训练方法,我们也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从训 练方法到演唱歌曲都一成不变的拿来使用了,我们学习意大 利的训练方法是因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方美声唱法,其独 特的音乐风格、演唱风格及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与 发声训练法,早已被全世界声乐界所公认,科学的发声方法 可以使我们的嗓音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是经过几百 年时间被实践证明的事实。但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应该 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及民族传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唱起歌 来洋腔洋调,就会陷入外国人听不明白、中国人不接受的尴 尬境地。西欧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逐步形成对应于各国综 合风格歌曲的、国与国能够接轨、能够相同的唱法,即国际 传统唱法。沈湘先生就国际传统唱法的审美标准高度概括 为:“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国际传 统唱法是全世界声乐界长期以来在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及艺 术实践中所达成的共识,是世界人民情感、审美共性的体现。 系统地学习国际传统唱法,借鉴欧洲传统歌唱的精髓和优 长,使中国歌唱达到国际水平,是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 重要途径。[4]实际上真正优秀的歌唱者,普遍都可以把美声 的方法用在演唱中国作品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曾在国际声 乐比赛获得过大奖的迪里拜厄、张建

一、梁宁、廖昌永、戴 玉强等等众多歌唱家,他们掌握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精髓, 能充分运用整体歌唱、整体共鸣、真假声混合均匀、声区统 一

、歌声圆润、结实明亮,通畅灵活,松弛柔韧,穿透力强; 咬字吐字清晰,音色、音量具有可控制变化的能力,因此他 们不仅可以演唱意大利歌曲,还可以演唱法、德、奥等其 他欧洲国家的声乐作品。对于中国声乐作品,他们的演唱也 能做到把握住中国作品的行腔韵味,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 茂,极具我们民族声乐的气质和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 说明如果掌握了真正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可以演唱各种不同 类型的作品的。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和中国声乐作品并不是互 相矛盾的,二者是可以互相融合的。我们应努力向世界水平 靠拢,吸取美声之精髓,在保持我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 基础上,求同存异,取其之长,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我们的民 族声乐体系。

四、贪大求洋

很多高师的老师在上声乐课的时候,不顾学生的实际情 况,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外国声乐作品, 并且难度相当于

三、四年级的水平。很多学生唱了几年,只 会唱几首外国歌曲,对我们中国的声乐作品一张口就变味, 对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知识的掌握更是贫乏,对我们自 己民族的声乐作品既不热爱也不研究,这其中有很多学生是 受到自己声乐教师的影响,有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能有 意无意地给学生灌输了“以洋为美”的观点。这与我们高师 的教学原则和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由于学生的歌唱能力一 入学的时候非常有限,有的学生对于歌唱的基本状态还都一 无所知,此时是打基础非常重要的阶段,教师要讲练结合, 使学生对歌唱发声、气息运用、共鸣腔体运用、咬字吐字等 问题在头脑中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建立起“整体歌唱” 的意识状态,此时应该提倡母语的教学,学生能比较快地接 受并消化吸收。贪大求洋会带来很多的弊端。由于很多高师 没有条件开设相应的专门的语言课,很多情况下,是老师给 学生读一遍,学生用汉字或者是汉语拼音在下面注明发音, 然后机械地模仿,还有是跟着录音模仿,这就使演唱带有很 大的随意性。老师如果读得规范还好,学生模仿得也会相应 地准一些,但如果读不规范甚至有错误,学生也会把错误当 成正确的发音,不断地巩固错误的。很多学生只是在生硬地 模仿,完全不知道自己唱的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根本谈不 上音乐情感的表达,也更谈不上声乐的技巧表现了。教学大 纲中提出“洋为中用”的方针,要学习中、外优秀声乐文化, 不断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贡献。高师主要是 培养师资,不单要育人,对于我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弘扬更 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五、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

这是由于扩招造成的后果,原来的单人课、双人课由于 学生的人数大幅度提高,而教师人数配比不足,造成了今天 的小组课、集体课,而老师们普遍在上小组课集体课时缺乏 经验,把上小课的经验用到上集体课中,造成了声乐课上只 是人数的增加,而授课内容并无什么变化,学生上课时间很 短,一节课有的学生甚至轮不到老师单独指导,长此以往, 学生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都得不到提高,造成声乐课的效率低 下,制约了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今后要在如何把声乐小课、 小组课、集体课三者有机结合,三位一体,充分利用充分发 挥每种课型的特点,切实提高声乐课每节课的授课效率,让 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升。这也是今后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

六、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师培养人才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声乐人才的质量和 规格要求越来越高,规格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第十三届 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比赛可以看出,各地选送的参赛 队几乎都是当地音乐院校的学生合唱队,可见社会对我们的 专业音乐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合唱比赛中的综合素质考 评环节中,现场的四声部的视唱,在短时间内要求每一个人 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音准、节奏,并能做到和其他声部平 衡、协调,是需要有非常过硬的音乐素质的,从一个侧面也 能反映出一个音乐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 低。“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教与学,如果不付出 艰苦的努力,就不会有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高师要努力提 高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从专业技能提高方面要向专业音乐学 院标准靠拢,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多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很多学生四年时间里连一次舞台都没有登过,以至于登上 舞台之后,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状况,诸如跑调、气不 够用、小动作不断等等,如果在平时多加强舞台实践锻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歌唱 水准,使自身的声乐之路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还 要加强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中外优秀的 声乐作品欣赏等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层面,提高专业综合水平,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心理学 棚.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8.

【2】【3】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段建新.浅论民族声乐艺术的形式及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贵州大学学报,2005,3.__

第四篇: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问题的几点反思.

1、缺乏合理明确的补偿制度,农民利益严重受损。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之中,缺乏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补偿标准,利益分配不够明确。农村土地的流转一方面旨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是为满足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实现土地的占补平衡,城乡用地的增减挂钩。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以满足其发展需要。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对于农民而言,从中分享到的利益微乎其微,甚至是牺牲了农民利益。农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失去了手中的土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进入城镇生活增加了生活成本,同时减少了田园经济带来的实惠。农民利益严重受损。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功能。经济收入下降,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下降。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农民的生活非常重要。现行农村社保,起点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失地农民需求,因此现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源向农村社保的流动必须先行。

3、立法的指导思想未落实到具体的补偿层面

4、农民的群体弱势地位

5、土地流转后,农民将何去何从

6、土地的定价机制

第五篇:对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作文教学策略不计其数,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学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上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求真求诚”的个性品质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和前提。

“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教育的实质始终是育人而非教术。叶老说过:“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实现的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叶老的忠告可谓“一针见血”,因而,我们在作文中不能只着眼于技能的传授,必须时刻把整个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之事,写出想要所说之话,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力求在“真”字上下功夫,把“立诚”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纯真的本色,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老认为,这就是创新。他说:“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雷同,或且有意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该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所以我们只须问有没有话要说,不要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这样,其“文字的生命是作者给与的,终究是一种独创的东西。”分析叶老的话,要做到这点,就要有这样两层意思:

一、写作的材料必须真实,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话。”

二、写作态度要端正,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以此为前提,引导学生忠于自己、忠于生活,通过细致的观察、理性的思考,体验琐碎而平凡的生活,深刻理解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底蕴和社会价值倾向,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深刻的关注,积淀为一种历史和生命意识,内化升华为人的品格。而这良好的个性品格正是创造力结构的内核。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学生的思想正处在最活跃、最敏捷的阶段,而处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的价值也是多元化的。教师该怎样点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首先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吐。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情境,鼓励他们谈生活、谈人生,积极引导他们真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鼓励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不鼓励说空话,说现成的话,不在内容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让作文成为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让他们在作文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而这个良好的个性的基本点便是敢于讲真话、抒真情,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用纯朴真挚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激情和感受。这也正是提高作文技巧的途径。因为他们说的是真话,真话质朴,质朴中蕴含着技巧。

二.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教学中,常听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什么可写。”因而又称作文为“榨文”。果真是没什么可写的?学生的生活果真是单调乏味?我想,这中间大有研究。同一篇作文,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出,有的人写不出,这中间抛开写作技巧外,我认为根本点在于学生缺少做生活主人的态度。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对周围的人与事熟视无睹,对外界的“风声、雨声”充耳不闻,平时不观察,不积累,作文时自然成为“无米之炊”了。因而,要写好作文,帮助学生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应成为当务之急。

要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就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中学生渴望独立,追求新颖奇巧,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带领他们捕捉时代潮流中新鲜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社会活动的话题,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引导他们发现美、审美,揭露“丑”,审丑,获得一种愉悦的体验,激发起他们生活的愿望,使他们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积极的参与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然后整理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寻找感受的亮点,把它真实地表露出来。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积累越多,打开时便越流畅,怎样沟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作文的视野?一方面,固然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引导学生走上生活充实的路,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索、多体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多媒体获取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以更广泛地积累生活。积累的东西多了,写的时候,拿起来也就方便,作文时也就自然不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了。另外,还要指导学生生活不能为作文而生活,而应该为生活而作文,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修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充实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写出有激情的文章,才能写出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三.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作文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指导,应充分尊重写作的主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独立的积极的思维自由地进行表达,真实地写出自己的个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去怎样选材、怎样提炼、怎样组织。各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其结果也必然各异。要做到这点,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抓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我”,这个“我”越独特,其文章就会越新。中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悟性高,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作文中我们就要积极保护他们这些充满活力的“闪光点”,引导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教育他们要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新的观点、新的构思、新的句式、新的词语,首先要持尊重的态度,肯定的态度,然后帮助学生分析优劣,决定取舍,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叶老对此是肯定的,他说:“在教育来学的人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学生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生活积累少是一个方面,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在作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获得创造性作文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就要在求同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选材,去想问题。求异思维的训练可以是多样性的。

1.指导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作文训练的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同样的材料,每个学生的观点并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不同。在作文指导中把这些列出来,指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对学生的作文的创新将大有裨益。

2.鼓励学生积极争论。中学生敢于讲真话,但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提炼的观点肯定各异,有的甚至出现矛盾。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去争辩,说出自己的理由,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争辩,激发他们的潜能,训练他们的思维。

3.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在一个大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教师在批改与讲评中充分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的作文观,从而大大激活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是写好作文的动力。

文章以情动人,“文如其人”,只有充满生活激情的人,才能写出充满生活激情的文。情感哪里来?在生活中培养。叶老说“人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得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因而,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带着激情去生活,带着新的感受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果他内心是这样想的,行动上又是这样做的,那么作文时一旦打开生活体验的闸门,其内心的感情便汹涌于笔端。这是一个方面。

培养学生写作的激情的另一个方面,我觉得应当让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作文无满分,也很少有不及格,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作文成果的一种变相不肯定。中学生应当做什么样文,每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尺度。如:设三个标准作为一次作文的要求:敢于讲真话、不做作是一个标准;立意新是一个标准;书写工整是一个标准。那么其余就可不计,单看这三个,看学生有没有做到,做到的就肯定,就该得满分,因为学生本次作文就只有这三个要求。这样才能使整个作文的全程训练有一个明确的序列性,也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写好后也不知能得多少分,觉得每次写与不写一个样了。作文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会有成果,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进一步唤起他们说出心里话的愿望。

上一篇:电视台技术部岗位职责下一篇:地税行风评议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