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2024-04-16

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共8篇)

篇1: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借助国家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实施“五年千亿元”计划的难得机遇,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多方筹资,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我县农村公路质量和等级,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改建计划、标准和资金来源

改建计划:改建农村公路479.2公里,年均100公里,工程造价为每公里34万元(每公里路基造价8.万元,每公里路肩造价3万元,每公里路面造价23万元)。

改建标准:改建农村公路路基宽标准宽度为7米,厚度为18厘米,要求用爱华林场黄粘沙垫层;路面标准宽度为3.5米,厚度为18厘米,要求混凝土结构;两侧路肩标准宽度为1.75米,要求用土方或粘沙夯实。

资金来源:国债资金每公里10万元;省投资金每公里7万元;县投资金每公里6万元;各乡镇自行解决资金每公里11万元。

三、保证措施

(一)建立健全路基储备制度,规范项目管理。

“十一五”期间,由各乡镇负责组织各村屯,对村屯道路路基土方工程按照标准先行改建。经申请,经县交通局验收合格后,立项备案,并年报县政府审批。

(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解决配套资金问题。

“十一五”期间,县政府设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将匹配部分按照不低于当年新增财政收入5%的标准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同时,按照工农产品 每吨2元的征收标准,加大农产品销售环节地方养路费征收力度;县政府对农村公路改建给予政策倾斜,免除环评、规划设计、土地、工商费、税金等一切相关税费。各乡村自行解决的每公里11万元缺口资金,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采取出工出劳、投工投料的方式,对不出义务工的农户可实行以资代劳,出资额度小的可当年缴齐,多的可分二至三年缴齐;鼓励受益企业或回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事捐资助路,为捐资助路的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农村公路贯名制探索建立商品路、贷款责任路建设模式,吸纳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不足部分可协调施工单位先行垫付,争取三年的事情一年完,一年的债务三年还。

(三)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农村公路的监督管理

1、加强工程领导:农村公路建设实行 “三长”负责制,县长、乡长、村长一级对一级负责,县交通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2、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坚持“四制”原则,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格按照国家和有关项目建设管理的规定,属招标项目的必须根据招标标准,由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进行招投标,招标工作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定具有三级以上公路施工资质、资信的企业参与建设,投标按每公里1万元缴纳保证金。

3、加强质量管理。一是落实建设质量责任制。全面落实设计、施工监理和业主责任制,做到分级管理,逐级负责。二是落实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技术规范和标准,坚决杜绝擅自降低工程建设标准的行为。三是落实三级质量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每个标段派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做为监理,村派一名群众代表做为监督人员。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公路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抽查和检测。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自检体系,制定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四是落实质量责任人追究制度。对质量都督人实行立牌都督,便于沿线群众随时都督和举报。

4、强化工程验收。通村工程竣工后,由县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办公室按照《黑龙江省中小型公路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组织验收,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工程质量和建设项目等级。项目等级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验收不合格的要给予罚款,并进行返工。对于质量优良的要给予奖励。

5、加强资金管理。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国家和省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并严格执行国家对农村公路补助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严禁截流、挤占、挪用和超范围使用项目资金。

(四)、坚持建养并重的原则,强化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

公路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养,按照省政府新出台的《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要求,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做到管养分离,市场有序,保障投入,专款专用,科学养护,有路必养,保障畅通的原则。”《办法》和《细则》中明确规定,县市征收的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上按总数的70-80%用于公路养护,由县级公路部门,根据路况编制计划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并下达计划。要求用于养护生产的转移支付资金,由县政府拨付交通主管部门管理使用。为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结合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实际,制定科学的养路费征收计划,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在财务管理上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用好农村公路养护的转移支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要进一步深化养护体制改革,成立养护公司,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积极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确保路路畅通。

(五)建立领导组织,强化责任落实

为保证“十一五”期间我且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高标准完成,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xxx县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办设在县交通局,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技术指导。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乡长负总责,确定一名副职领导和一名具体工作人员,常年抓公路建设,并与其它工作脱勾。各行政村也要成立由村长负总责领导组织,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服务和监督。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各行政村必须无偿为施工单位提供工程用水、用电以及取土和原材料场地等。

(六)建立奖惩制度,调动各方公路建设工作积极性

自2006年起,县政府将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同时每将定期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评比表彰,将评出1个先进乡镇,奖金3万元,评出2个先进村,奖金分别为1万元,对验收不合格的村2年内不列通村项目,三年后再议。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篇2: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借助国家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实施“五年千亿元”计划的难得机遇,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多方筹资,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我县农村公路质量和等级,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改建计划、标准和资金来源

改建计划:改建农村公路479.2公里,年均100公里,工程造价为每公里34万元(每公里路基造价8.万元,每公里路肩造价3万元,每公里路面造价23万元)。

改建标准:改建农村公路路基宽标准宽度为7米,厚度为18厘米,要求用爱华林场黄粘沙垫层;路面标准宽度为3.5米,厚度为18厘米,要求混凝土结构;两侧路肩标准宽度为1.75米,要求用土方或粘沙夯实。

资金来源:国债资金每公里10万元;省投资金每公里7万元;县投资金每公里6万元;各乡镇自行解决资金每公里11万元。

三、保证措施

(一)建立健全路基储备制度,规范项目管理。

“十一五”期间,由各乡镇负责组织各村屯,对村屯道路路基土方工程按照标准先行改建。经申请,经县交通局验收合格后,立项备案,并年报县政府审批。

(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解决配套资金问题。

“十一五”期间,县政府设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将匹配部分按照不低于当年新增财政收入5%的标准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同时,按照工农产品 每吨2元的征收标准,加大农产品销售环节地方养路费征收力度;县政府对农村公路改建给予政策倾斜,免除环评、规划设计、土地、工商费、税金等一切相关税费。各乡村自行解决的每公里11万元缺口资金,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采取出工出劳、投工投料的方式,对不出义务工的农户可实行以资代劳,出资额度小的可当年缴齐,多的可分二至三年缴齐;鼓励受益企业或回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事捐资助路,为捐资助路的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农村公路贯名制探索建立商品路、贷款责任路建设模式,吸纳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不足部分可协调施工单位先行垫付,争取三年的事情一年完,一年的债务三年还。

(三)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农村公路的监督管理

1、加强工程领导:农村公路建设实行 “三长”负责制,县长、乡长、村长一级对一级负责,县交通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2、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坚持“四制”原则,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格按照国家和有关项目建设管理的规定,属招标项目的必须根据招标标准,由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进行招投标,招标工作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定具有三级以上公路施工资质、资信的企业参与建设,投标按每公里1万元缴纳保证金。

3、加强质量管理。一是落实建设质量责任制。全面落实设计、施工监理和业主责任制,做到分级管理,逐级负责。二是落实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技术规范和标准,坚决杜绝擅自降低工程建设标准的行为。三是落实三级质量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每个标段派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做为监理,村派一名群众代表做为监督人员。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公路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抽查和检测。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自检体系,制定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四是落实质量责任人追究制度。对质量都督人实行立牌都督,便于沿线群众随时都督和举报。

4、强化工程验收。通村工程竣工后,由县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办公室按照《黑龙江省中小型公路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组织验收,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工程质量和建设项目等级。项目等级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验收不合格的要给予罚款,并进行返工。对于质量优良的要给予奖励。

5、加强资金管理。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国家和省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并严格执行国家对农村公路补助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严禁截流、挤占、挪用和超范围使用项目资金。

(四)、坚持建养并重的原则,强化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

公路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养,按照省政府新出台的《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要求,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做到管养分离,市场有序,保障投入,专款专用,科学养护,有路必养,保障畅通的原则。”《办法》和《细则》中明确规定,县市征收的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上按总数的70-80%用于公路养护,由县级公路部门,根据路况编制年度计划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并下达计划。要求用于养护生产的转移支付资金,由县政府拨付交通主管部门管理使用。为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结合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实际,制定科学的养路费征收计划,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在财务管理上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用好农村公路养护的转移支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要进一步深化养护体制改革,成立养护公司,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积极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确保路路畅通。

(五)建立领导组织,强化责任落实

为保证“十一五”期间我且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高标准完成,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xxx县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办设在县交通局,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技术指导。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乡长负总责,确定一名副职领导和一名具体工作人员,常年抓公路建设,并与其它工作脱勾。各行政村也要成立由村长负总责领导组织,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服务和监督。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各行政村必须无偿为施工单位提供工程用水、用电以及取土和原材料场地等。

(六)建立奖惩制度,调动各方公路建设工作积极性

篇3: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篇4: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6月1日,《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从2007年开始,对全省耕地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完成11.24万个土壤样品78.68万个参数的分析,制作土壤养分图、地力分区图767份图鉴。在榆树等29个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良田79万亩,通过打井、配电、修机耕路、挖排水沟、平整土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极大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省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2009~2010年,我省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和秸秆腐熟剂补贴试点工作,补贴资金合计3320万元,两年增产粮食827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7亿元。

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设各类节水农业示范区32个,面积近40万亩。在前郭、乾安等地建设农业部旱作节水示范区13个,面积13.5万亩,建设高标准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4个,面积2万亩。通过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玉米膜下滴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等技术,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32%,灌溉水利用率由30%提高到70%,滴灌示范区设施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玉米最高增产60%,共节水600万方,增产粮食900万公斤。目前,全省形成了东部以防止水土流失為主,中部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西部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推广旱作节水技术5000余万亩次。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有56个市、县被定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共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2.01亿元。全省累计采集测试土样149万个,指导施肥面积1.54亿亩次,增加农民收入50.4亿元。5年来,全省共落实“3414”等肥料田间试验1万余个,基本摸清了我省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以及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等基本参数。同时,我省有28个肥料生产企业获得配方肥定点加工认定资格,5年全省应用配方肥105.2万吨,推广面积5960万亩。

肥料市场秩序得到规范。5年来,我省进一步强化了肥料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组织召开26次肥料登记评审会议,对3253个肥料产品进行评审登记,两次修订《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程序》和《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积极组织开展肥料打假与市场监管工作,共出动肥料执法人员1.5万人次,查处肥料案件576件,查处肥料产品8340吨,严厉打击了生产和销售假劣肥料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篇5: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十一·五”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总结

“十一〃五”这五年,在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县的农村公路管理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公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网规模迅速扩展,技术等级不断提高,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公路安全和品质得以全面提升,对促进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保障地方经济快速稳定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将“十一〃五”期间××县农村公路发展和管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品质不断提高,管理政策不断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展,以××县城为中心、二十五个乡镇为支点的农村公路整体管理网络已经形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公路路网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公路里程大幅增加,公路等级不断提高,通车里程达2540公里,其中县道280公里,乡道160公里,村道2100公里。全县20个乡镇共310个行政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有298个,通公路行政村率为96%,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县乡道为主体,乡村道为基础,纵横交错、贯穿全县的公路网。

(二)农村公路综合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2003年,××县政府颁布出台《××县县乡公路养护工作实施方案》,2008年,县政府又出台了《××县农村公路管理养

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2010年,县政府接着出台《××县通村公路养护管理方案》。以上《方案》和《细则》对××县行政区域内县乡公路的管理职责、养护管理、资金保障和考核奖惩等都作了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强化了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能。在《细则》的推动下,2008年全县20个乡镇相继设立公路管理站,开展区域性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实现了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覆盖。2010年,我局成立村道管理股,负责对全县各乡镇公路管理站进行行业指导和监督考核,从而形成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2008年4月,《细则》明确规定:村道纳入公路路政管理范畴。我局以各乡镇分管交通领导及乡镇公路管理站长主抓村道的养护管理。另外,我局还聘请了6名路政协管员对全县通村公路路政进行管理,将路政管理工作延伸至地方政府,从而建立公路路政管理体系。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与公路路政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农村公路综合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公路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推进了农村公路管理正常化和规范化进程。

二、“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管理工作情况

(一)多渠道积极争取资金,为公路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局积极向县财政等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公路小修保养经费较之“十五”期间大幅增长。2005年县财政预算安排公路小修保养为50万元,2010年增为287.7万元,增长82.6%。另外我局从省公路局、州公路处等上级部门争取到

公路大中修、水毁、安保工程建设等各项补助资金达2000万余元。管理资金的增加,为我局公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努力提高养护管理水平,改善公路通行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局一是不断探索改进养护管理新模式,从”十〃五”末的大道班化养护管理逐步发展成现在较为成熟的家庭化管理和专业养护相结合的养护管理模式。二是大力提高养护人员投入和机械化管理水平。三是派人员到省、州、县参加路政执法、养护、特种机械操作等各种培训(五年参训人员达40余人次),大大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目前,我局现有职工41人,其中在职22人,退休10人,临聘人员9人,有一线养护人员107人,路政管理巡查车3台,工程车1台,装载机3台。

“十一〃五”期间我局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通乡油路改造工程建设,共投入1300万元;××等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投入200余万元;公路抢险共投资500余万元;危桥改建和新建共投入400余万元;公路大中修投入1000余万元。所有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70%以上。大力改善了我县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管理模式的成熟、人员的增加、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的改善,使养护综合管理能力得以不断提升,2010年县公路好路率达到85%。

(三)双管齐下,切实维护公路路产路权。

“十一〃五”期间,我局紧紧围绕公路管理法制化、路政执法规范化的目标,全力推进依法治路进程。采用大力宣传公路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爱路意识和加大路政执法力度,严

加查处各种损害路产路权行为双管齐下的方式,切实维护公路路产路权,各类案件逐年减少,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年间,我们充分利用文明公路、平安公路创建等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时候,大力宣传公路法律法规。几年来,我局共上路巡查1300余人次,上路宣传700余次,散发宣传资料近10000份,查处占道堆积物案件400余起,查处公路两侧控制区建筑110余起,收取路政赔〈补〉偿费及超限运输费近50万元。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切实保护了公路路产路权,为公路的完好、安全、畅通,提供有力保障,也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推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实施进程,努力提高我县整体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细则》经过近三年的实施,各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机构等已逐步完善。为了加快推动《细则》的实施进程,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乡镇公路养护的指导和培训,全力提高我县农村公路的养护整体管理水平。

1、我们每年安排一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安全、养护管理知识和路政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了各乡镇一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养护管理技术水平和安全作业、维护路产路权等意识。

2、针对各乡镇公路管理站内业资料虽然基本齐全,但不统一且欠规范的状况,我局统一制定了农村公路巡查记录和安全生产台帐,发放到各乡镇公路管理站,做到资料统一规范。同时到各乡镇公路管理站对通村公路管理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帮助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和统一农村公路管理资料的管理

工作。

(五)积极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十一〃五”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我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1、2008年春季,我县出现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全县公路出现道路结冰,造成交通中断,给我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我局管辖范围内公路受灾里程达480余公里,涉及20个乡镇,受灾人口50多万。为及时恢复道路正常通行,我局在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的同时,提出了“人民公路人民爱,人民公路人民护”的口号,积极发动地方政府和公路沿线群众参与公路抢险。在雪灾期间,共出动车辆286辆次,其中,川路车44辆次,挖机44辆次,小车66辆次,拖拉机132辆次;投入抢修护路人工为2200人次;铺防滑砂石11800立方米;撒畜牧盐30余吨。总共投入抗灾资金140万元。期间我局被省交通厅授予“××省交通行业抗雪凝保畅通先进集体”、被××州评为“抗凝冻、保民生、促发展先进集体”,还涌现出“××州抗雪凝保民生促发展先进个人”一名。

2、我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区,属山岭重丘区,突发性公路水毁、塌方时有发生,保障雨季公路安全畅通任务繁重。“十一〃五”期间,我单位累计处理各类公路水毁、塌方事件300余起,修复40000余土石方。但我局以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为己任,反应迅速,措施得力,所有突发性公路灾害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了雨季公路安全畅通。

(六)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和和谐公路这一主线,不断提高业务水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明行业创建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公路,推动和促进了公路事业的发展。从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多次嘉奖。“十一〃五”期间,我局公路养护管理连续多年在全州农村公路公路养护年终考核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多次被州公路处评为“全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先进单位”,还获得××县“文明单位”、××县“五好机关单位”,××县“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回顾 “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为满足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路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坚持过去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以人为本与和谐公路这一主线,不断提高业务水准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公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措施、新办法,着力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走创新促发展的道路,全力推进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事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篇6:我市农村公路“十一五”发展纪实

——我市农村公路“十一五”发展纪实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村村通”建设和县乡道改造为重点,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全市农村公路路网通达深度、通畅程度、通行条件、建设质量、抗灾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多次受到省交通运输厅的表彰。五年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5.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8411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761公里,通村公路6650公里,新建大中桥86座5930延米。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303公里,较“十五”末净增了7730公里。路网密度由2005年的63.5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14.7公里/百平方公里。数据是粗糙的,但它真实地反映出了天中农村公路建设的辉煌成就。老百姓们高兴地说:“这是交通部门为我们铺的致富路,这是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连心路„„”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百姓们的心声。田野上,果园里,村落间,到处洋溢着天中农民的欢歌笑语。

加强领导 保证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注农村公路工作,连续六年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承诺的十五件实事和民生工程。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意见》,把农村公路工作列入政府责任目标并与县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农村公路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部署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深入施工一线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市人大还组织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落实情况和《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实施情况等专题调研,帮助解决个别县区重

1视不够、资金不到位问题。县区党委、政府更是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当作重大机遇来抓,积极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配套资金,强化目标考核,为农村公路工作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及早谋划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

近年来,市农村公路管理处立足早谋划、早安排、早开工,每年年底都组织各县、区进行项目对接,对次年的项目进行安排,督促县、区做好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每年3、4月份,市政府适时召开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促进会,督促县区学习先进,自找差距,加快开工进度,掀起建设高潮。为准确掌握全市工程进度,推动工作开展,市交通运输局和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实行了领导班子包县区责任制,进行现场指导,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建设进度。在加强工程主体建设的同时,把路肩培护、平交道口、标线标牌等附属设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完成,不齐全的项目严禁交竣工验收,打造了一批标准化道路示范工程。

为有力地推动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市政府推行农村公路“定期约谈”制度,对工程进度慢、配套资金落实不力的县区,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与各县区政府县长进行约谈,提出限定改进的时间和进度要求;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每年都要进行5到6次的专项督查活动,并将督查结果以市委、市政府督查通报形式下发,并在媒体进行公示。

严格管理铺筑“放心路”

为了保障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全市交通主管部门和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严格管理。近年来,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先后制定了《驻马店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公路县乡道改造

项目水泥砼施工要点》、《农村公路县乡道改造项目路面基层施工要点》等,并向一线施工人员和义务监督员发放《农村公路施工管理》等小册子,严格农村公路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每年年初组织对建设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质量监督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培训,年均培训人员达600余人次。在项目立项、勘测设计、施工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验收等方面全面履行和完备农村公路建设程序,严格规范项目实施行为和项目管理工作。构建有效的综合监督网络,实行质量巡查抽检和查处整改机制。全市交通部门组织开展了建成项目质量“回头看”活动和在建项目“拉网式”全面检查检测活动,及时发布质量通报、整改指令和预警信息,实行主要技术指标、重要环节部位和重要工序工艺等关键要素强制性控制,加强跟踪监督整改。

市交通运输部门和农村管理部门成立农村公路建设督导组,并选派5名专职人员长期驻县担任“农村公路建设特派员”,特派员工作生活和交通工具由市里统一安排,独立开展工作,每周对所在县区在建项目巡查一次、上报一次,随时了解掌握工作动态;同时,建立质量巡查制度,定期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排名并向全市政府发出通报。在项目施工现场设立了公示牌,对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举报电话、道路标准等进行公示;进入5月份后,对所有项目的建设进度进行公示,并以短信形式发送市、县领导和交通公路部门有关领导,增强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透明度,为铺筑“放心路”工程提供可靠的保障。

多措并举 破解农村公路建设难题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村村通”工程建设刚开始的时候,面临工程量大、资金筹集难等困难。近年来,面对难得的农村公路发展机遇,市、县两级政府克服配套资金筹集

难等困难,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力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市投入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达14.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1.4%,建设任务重的部分县区的配套资金占财政收入的30%左右。

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筹措难问题,市、县两级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列支农村公路建设配套专项资金,并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收费、返还建筑营业税、拍卖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等方式,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发行的政府债券资金,整合部门现有项目资源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尝试采用政府承诺、财政担保、人大决议、财政逐年还贷的形式向银行打捆贷款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矛盾;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单位积极采取民主协商的办法,组织、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捐款捐料、投工投劳,筹集建设资金。

为推进农村公路和谐发展,围绕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降低建设成本等发展难题,“十一五”期间,市、县交通运输和农村公路部门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拿出26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研究探索实用新型路面和路基结构。针对我市西部山区荒山岗地较多,天然砂石资源较为丰富的现状,在“村村通”项目建设中,研究推广应用了砾碎石混凝土路面;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推广应用了水泥稳定麻骨砂或砂砾石基层结构。

2007年在全省率先对旧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进行了研究尝试,2008以来在旧沥青路面改造中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上述路面路基结构,不仅造价低、质量符合要求,而且具有节能、环保、低碳、施工进度快等多项优势。旧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研究获得了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砾碎石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麻骨砂基层结构研究分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几年来,通过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市节约工程投资约1.2亿元,大大促进了农村公路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篇7:“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口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海口”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推进环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增强环卫发展活力,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局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十一五”期间及2010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党章教育活动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和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省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见》、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相关内容;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新党章。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全局上下营造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一步健全“三位一体”预防监督体系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关于开展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专题教育活动,精心制定了《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2006、2007年纪检监察工作方案》和《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此外,我们还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环卫意识。一是以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为重点,大力宣传环卫法规政策,组织干部职工走上街头,宣传讲解环卫法规和常识,现场发放环卫宣传资料4万多份,对乱吐、乱丢和乱倒的“三乱”行为进行劝导。二是开展以“营造优美环境,共创和谐海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环卫法规专题咨询解答。三是抓好专题宣传报道,结合环卫工作各阶段的重点,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等媒体适时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卫法规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创文明卫生城市的良好社会风尚,取得了全社会关注环卫、理解环卫、支持环卫的良好效果。

(三)积极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五五”普法活动和依法行政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通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及时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制定《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入动员,扎实开展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积极查摆问题,认真制定并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十项制度》。

按照市政府普法办“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对五年来我局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和自查,认真准备备检材料,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按照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要求,认真清理近年来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完成了备检材料准备及自查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省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督导检查小组的检查。

(四)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把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十一五”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精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通过专题辅导、上党课、看录像等方式组织学习。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期间,撰写了多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出宣传栏的形式进行了交流,2009年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完成了6个调研课题,形成6篇调研报告,向市委学习办上报了31期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简报,其中7篇简报被市委学习办综合采用。组织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参加测评的共计55人,共发出测评表55份,收回有效测评表55份,对所提出测评内容,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2.7%,基本满意率为7.3%。

(五)以“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五大工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深入开展“椰城环卫杯”竞赛评比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对“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椰城环卫杯”创建工作摆在局党组、局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市区环卫部门成立了评比竞赛领导小组和健全了《检查评比方案》,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按照《方案》的评分标准和要求,制定本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检查评比实施细则。同时,在人、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检查评比机制,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三是为了做好“环卫110”应急系统和“12345服务热线”,我局对群众投诉的每一宗案件都及时处理和反馈,五年来共处理了23000多件群众举报投诉关于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

在“五大工程”的清洁工程整治工作中,各级环卫部门共组织投入近20万人次,动员社会力量30多万人次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较大规模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达到300多次,清理卫生死角4000多处,清理生活垃圾30多万吨,建筑垃圾200多万吨,与责任单位新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40多万份,向店铺、居民和排档发放垃圾容器共计20000多个;环卫干部职工及义务监督员上街巡查、纠正、劝阻各种违章行为,共处罚违章人员4200多人次,做义工人数共计1000多人次。

(六)实现颜春岭垃圾处理场污水渗透液达标排放

为了彻底解决垃圾渗透液处理达标排放问题,市委、市政府投入1359万元资金对垃圾渗透液出水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改造。经过3个月的调试运行,渗透液日处理能力达到设计要求,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以上。通过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环保验收。“十一五”以来,污水厂每日处理污水约300吨,共处理污水53万吨。完成了250吨COD的减排指标。

(七)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锐意进取,环卫作业社会化、企业化、产业化改革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环卫改革加快了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一是完成了三批(2006年、2008年、2010年)252条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工作,新建的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已全部由企业承包管理。二是为实现小街小巷的长效管理,解决我市小街小巷缺少管理经费、脏乱差现象的突出问题,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我局又完成全市2677条294万平方米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承包管理。三是搞好水域垃圾的管理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的水体保洁工作一直以来都

是多头管理,各部门均没有专业打捞队伍及设备设施,没有形成统一体制,职责不清。我局于2006年底对水域垃圾的管理进行全面调研,向市政府提出了管理方案并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并于2006年对城区水域环卫保洁作业实行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我市水上环卫工作赢得了市民、环卫工人和政府的“三满意”。四是采用BOT模式向社会融资,由企业投资4.66亿元,日处理量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公开招标,200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八)积极开展征收垃圾处理费前期工作

2006年8月我市组织市环卫局与市物价局、水务局赴中山市学习其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做法经验,了解到中山市采取的“水消费系数法”,具有规范、公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解决了收缴率低和收费成本高的难题。为此,委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从2006年底开始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经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在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努力下,完成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可行性调研、原始数字采集、垃圾处理成本的评审、收费标准的制定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2008年8月通过了垃圾处理费征收价听证会。2009年10月,市环卫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草案)》,市物价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我局与市物价局对收费办法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9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目前我局正与水务部门进行收费软件升级改造工作,计划2011年2月正式实行。

(九)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环境卫生整治和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积极配合官兵做好“两湖四沟”清淤期间道路的防污控污工作,先后圆满地完成了蒙牛城市之间、中国铁人三项赛、建省20周年庆典、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海口游艇经济主题论坛、奥运火炬传递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等多次大型活动期间的环境卫生整治任务,使城市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十)做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在2006年6月国家建设部开展对全国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等级评定工作中,我市垃圾处理场被评为“一级无害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受到参评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表扬。“十一五”期间,严格按照设计工艺及规范作业要求,对全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由2006年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1000吨增加到现在的1350吨。五年来,我市垃圾处理场共处理约194.5万吨生活垃圾,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其中日均转运车次由65增至78,全部做到日产日清。

(十一)建筑垃圾规范管理

为做好建筑垃圾规范管理,一是突出整治泥头车污染城区道路和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难点问题。几年来,我们多次会同市城管执法部门、交通和交警部门对在城区内超装、超载、车辆带泥上路以及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违规行为实施专项整治,共计处理各类违章行为16478宗(其中扣车3425台次,扣牌5367件次,教育放行7686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效果;二是借大型会议、赛事、节日庆典等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卫生死角和建筑垃圾清理工作。几年来,共计集中整治各类卫生死角1268处,清理整治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的重点、难点部位500多处,共计清理和处置各类垃圾(主要是无主建筑垃圾)约25万多立方米,确保了各类会议、赛事和节庆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确保进场处置的建筑垃圾无再次污染,为保证进场建筑垃圾能够得到及时处置,我们垃圾

处置场的工作人员几年来一直坚持垃圾随到随推,定期对进场垃圾进行洒水除尘等作业,不留任何污染隐患,几年来市渣土管理所利用建筑渣土回填城区周边的废旧石坑、砖坑和低畦地,为政府恢复可供建设、生产用地约500亩,为海口市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二)按时完成为民办实事建设项目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实行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我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十分重视,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1、落实公厕的建设任务

根据《海南省公共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海口市目前公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口市公共厕所建设实施方案》。为了解决我市城市公厕数量少,市民和游客上厕难的问题,2010年我市建成公厕59座,改造公厕22座,设置了52座移动环保公厕,美兰机场、海口火车站、东线高速路海口段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等已完成了配套卫生间的升级改造,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和游客。

2、中小型垃圾转运站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海口市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工程项目,至2010年底,已按计划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了大型垃圾中转站、江东中型垃圾中转站和50座小型垃圾转运站,配套了一大批垃圾收运设备和车辆,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市垃圾收运能力和水平。

3、城乡环卫设施的建设

市财政第一批安排26万元购买500多个果皮箱,为加大“五大工程”整治力度,第二批安排经费326万购买了6300个,现6800个果皮箱已全部安装到位。市、区政府和环卫部门在资金等方面也尽量向乡镇倾斜,为23个镇环卫站购买手扶拖拉机50辆、手推车500辆、垃圾收集车9辆。2010年年底400座农村密闭式垃圾屋全部完工,与这400座垃圾屋相配套的2000个标准垃圾桶、500辆手推车、50辆简易垃圾收运车和4辆后装垃圾运输车也采购到位,方便了乡镇垃圾的收集运输。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

为推进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2009年以来相继完成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焚烧线、主机设备、建筑工程的招标及项目核准、接入系统、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并经取得土地、环评、地质灾害、压覆矿资源等支持性文件。并与建行海口住房城建支行签订融资协议,完成场地勘查、场地平整等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现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11年2月1号机组开始发电,6月完成性能试验验收竣工。

(十三)完成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五年来共收到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101件,已全部完成答复,满意率达100%。

(十四)完成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和妇女儿童工作

“十一五”期间,抓好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各种培训工作;办理全局干部职工的工资、社保等缴费工作;搞好人事档案室的管理制度;抓好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学习培训及考试工作。

篇8: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是农业部和省级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农机质量评价公共服务职能。与产品检验、质量认证等其他质量评价模式不同,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使用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农业机械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全面考核评价农业机械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为农业机械的选择和推广提供依据和信息。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法规建设、能力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统筹发展初见成效,服务“三农”的作用更加凸显。

1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进入依法鉴定新阶段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鉴定能力认定办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等有关配套规章相继发布实施;各地制修订了地方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办法和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的意见等地方规章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实施,对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奠定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在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工作原则、内容、方法和责任,使试验鉴定工作跨入依法鉴定的轨道。

2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构建以突出为农业生产应用服务为特点,以安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成为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的迫切任务。近几年,积极争取《农业装备可靠性检测技术试验方法研究》、《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等重大行业科技项目,深入开展基础技术研究,有力推动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建设的进程。目前,农业部已发布5个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56个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和58个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省级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农机化发展需要,及时制修订了相关农业机械产品的省级推广鉴定大纲。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3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统筹发展机制基本确立

根据《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鉴定能力认定办法》的规定,农业部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工作,承担部级鉴定的试验鉴定机构数量达到了19个,实现了部级推广鉴定按照“统一受理申请、统一鉴定大纲、统一收费标准、统筹安排鉴定任务、统一发放证书标志”的“五统一”原则开展,提高了部级推广鉴定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了更加有序、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为构建布局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4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服务“三农”作用突出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围绕制定《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力开展拖拉机、收获机械、插秧机等主要农业机械的推广鉴定,累计完成部级推广鉴定2 200多项,省级推广鉴定17 000多项,比“十五”期间提高120%以上;针对特色、新型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积极开展了挤奶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油菜收获机械及设施农业设备等选型鉴定,为确保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及时开展重点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补贴机具质量督导及投诉监督,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保障了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农机化标准制修订、质量认证、农机化信息宣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上一篇:商务英语谈判对话模拟下一篇:幼儿园保教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