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22-10-25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在这时光静走的岁月中,唯有工作留下的成绩,让我们感受到努力拼搏的意义。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可能曾面临众多的困难时刻,那就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勉励自己,吸取经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财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财政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区财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主动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断更新理财观念,各项财政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十一五”财政工作回顾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8.16亿元,增加到2009年末的 36.12亿元,四年间增加了近一倍,年均环比递增25.76%。截止今年10月底,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57.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8.7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86亿元,增加一倍多,年均环比递增27.36%,截止今年10月底,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7.0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09%,提高到2009 年的6.41%。

(二)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财政总支出达119.16亿元,年均环比增长17.32%(其中今年前10月支出34.1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区本级可用财力执行数)50.85亿元(含今年前10月,下同)。镇(街道)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2006年的0.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1亿元,年均环比增长17.81%。区本级与镇(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2006年的9.87 :90.13调整到2009年的9.99 :90.01。

“十一五”时期,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06年的3543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290万元,年均增长32.76%(今年实际支出已达11887万元,同比增长74.65%);科技支出由2006年的272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746万元,年均增长20.36%;教育支出由2006年的2.3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83亿元,年均增长18.4%(今年累计支出已达31309万元);社保支出由2006年的3080万元增加到2009年6656万元,年均增长29.29%(今年实际支出已达9158万元,同比增长108.04%);医疗卫生支出由2006年的275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631亿元,年均增长31.9%(今年实际支出已达5579万元,同比增长44.87%)。

(三)各项财政改革取得进展,财政管理机制不断创新。(1)“十一五”期间,先后两次对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作了调整(2006年和2009年),明确区、镇(街道)两级的体制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范围及财权、事权,提高镇(街道)财政财务管理水平。(2)创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资金分配决策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把收费管理、票据管理、资金收缴全部纳入网络管理,增强财力调控能力;实行预算分类管理,经费分人员、公用、项目等三大类,按级次细分,按标准核实;于08年开始将教育系统的部门预算实施人大审议制度,促进预算公平、公正、透明。完善发展性财政资金预算项目的提出、筛选、论证和审核机制,实行建设投资项目评审制度;于0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保综合预算制度,加强社保资金的监控能力。(3)建立项目资金结余结转、重新分配的使用管理办法,对纳入核算中心单位的专项结余进行收回并重新安排,使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截止09年底,全区共有115家部门(单位)纳入会计集中核算。(4)建立政府采购预算制度,于08年实现“管采”分离机制,对公务出差人员实行住宿定点管理,对公务车辆实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和“一车一账”管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5)积极构建以绩效评价为主的财政监督体系,出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不断完善财政监督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绩效评价委员会制度,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效果不断提高。(6)07开始实行政府性债务申报制度,将减负消债纳入区对镇(街道)考核,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确保经济平稳运行。(7)08年开发了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在全市率先建立和实现了行事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动态监管机制。(8)贯彻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有关规定,对区各部门单位发放的津补贴进行清理和规范,全面实施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制度。(9)对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实行备案登记和引入竞争机制,规范项目预结算管理。(10)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以区公共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平台,对区运输总公司等6家国有公司的产权重新整合和划转,打造成总资产89.75亿元、净资产58.42亿元、下属控股子公司24家的国有集团公司。

二、2010年财政工作总结

(一) 今年前10个月收支情况及全年收入预测。实现财政总收入38.37亿元,同比增长20.36%。其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84亿元,同比增长23.47%,为预算的103.84%。完成财政总支出34.19亿元,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1.47亿元,同比增长36.24%,为预算的108.49%。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支出执行,均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根据当前宏观形势和我区经济发展,结合节能减排对经济的影响,以及1-10月税收总体入库情况,具体收入预测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2.3亿元,增长1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8亿元,增22%。

(二)今年来做好财政工作的主要措施(1)充分注重财政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实施“四大战略”和“两城”建设工作目标,努力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加大区本级财政投入,积极支持工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财政增收基础。(2)执行好中央、省市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及时兑现政府奖励资金1588.8万元,对规模化发展、自主创新、开放型经济、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利用等项目进行专项奖补,着力培育“三高二低”(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低污染、低能耗)产业。(3)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要求,一方面,全力支持促内保增和民生改善,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各项重点支出占比不断提高。如一般预算支出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增幅分别达到108.04%、58.24%、44.87%、203.08%和74.65%,完成预算的141.31%、107.97%、131.86%、295.15%和221.86%;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结余清理、加快省市专项拨付、强化用款计划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着力地支持地方经济和事业发展。(4)试编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计划,下达2010政府投资项目计划72个,进一步加强全区政府投资项目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初步建立了一本预算管吃饭、一本预算管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5)出台《国有基本建设项目实行集中财务核算制度》,在区公共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设立财务中心,负责全区国有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进一步强化项目财务管理。(6)强化单位公房出租管理,从4月份开始,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实行公开招租,截止10月底,共进行了8批次120余处房产公开拍租,合计招租底价为380.58万元,最后成交价为551.75万元,溢价比例达44.98%,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7)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区工业经济局、交通局、发改局等5家单位,实行首批集中支付试点。(8)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处置行为,实行分级报批制和核销鉴定制。(9)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见》,严格实行支出“一支笔”审批,做到“支出按预算、开支按标准、审批按程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10)积极履行财政保障职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首次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划拨838.62万元,对就业容量大、就业贡献率高的51家企业,实施政府补贴制度;深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有关规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列入预算,以解决城乡困难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提高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筹资标准,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高度重视“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专项活动,出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每人每年50元保洁费标准多渠道筹资,设立农村环卫建设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农村环卫建设。

三、当前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形势来看:当前,国家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已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影响,但从实体经济及我区情况来看,仍不容乐观:(1)生产成本上升压力,随着最低工资的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本币升值、银行加息等多重压力,工业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2)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3.98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4.85亿元,增长23.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居台州各县(市、区)末位,其它主要指标也处在全市中下游水平,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薄弱。(3)经济结构不合理,经过近几年来的调整,我区以劳动密集型、外贸出口型的工业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一批高利润行业和有一定规模盈利能力的企业,支撑工业生产和传统支柱企业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差,影响工业整体盈利水平。(4)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1.91亿元,同比负26.6%,其中,工业生产性完成投资14.42亿元,同比负61.4%,列全市倒数第一位,工业性投入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4%,制造业投资总量明显偏小,势必影响到工业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后劲。(5)今年来,我区工业品出口扭转了去年大幅度下降的态势,由去年12月份负的32.0%到3月份的32.0%,再到前三季度的34.0%,但仍比金融危机之前(2008年9月)的53.74%低19.72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支运行来看:(1)由于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区的传统产业缺乏增收亮点,在当前财政收入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大幅增长恐是难以实现。(2)在去年规范公务员收入的基础上,目前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全覆盖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教师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项目,将增加刚性支出近2亿元,而地方年均新增可用财力不足1个亿。同时,各种保障民生政策的不断出台,加大了对教育、社保、卫生、就业、环保、三农、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政策,要求地方配套资金以及支出标准定额的提高,政策性支出的快速增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3)节能减排政策的强势推进,使一些工业企业和部分服务业的工业产值、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影响,很大程度影响到下阶段财政收入。(4)由于地方财政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较大,目前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房控政策,将导致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不稳定,对如何维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将是一个重大考验。(5)重点工程投入大。随着我区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的上马和续建,重点工程支出越来越大,如安置房工程、104复线、三山(黄礁)涂围垦、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工程等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财政压力越来越重。

三、推进财政改革管理的思路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经济管理的综合部门,从财政收支和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善用财税政策杠杆,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善于依法理财,分好切好财政“蛋糕”,这是今后财政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按照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财税政策导向作用,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1)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财政牵动、多方出资、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宽财源建设的投入渠道。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积极支持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引导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2)扩大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范围,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对中小企业投融资、争创名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等,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推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3)加大金融和服务业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地方金融、物流、建筑、仓储、中介等行业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鼓励和引导企业主业和辅业分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地方可用财力的稳定增长。

(二)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体制机制。(1)进一步深化预算精细化管理,细化项目支出预算,逐步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政府性项目投资和债务计划组成的综合预算制度。建立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经费等数据的动态管理。强化预算执行,解决半路追加问题。推行绩效预算模式,细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部门经费与绩效评估直接挂钩,增强预算的约束力。(2)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面和资金支付范围,在今年5家单位试点的基础上,确定区财政局、建设局等20家单位纳入11年试点工作,最终将所有部门预算单位和政府性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加强资金监管。(3)继续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研究实施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提高服务类采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努力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4)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研究制订相应政策,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贴息等多种方式,调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的积极性,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创新投融资体系。(5)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在继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6)建立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机制,将乡镇所有财政资金纳入监管范围。特别是强化涉农惠农资金的监管,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继续加大对省市中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心镇的集聚和带动功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发挥财政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财政作为“庶政之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其基本职能所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向“民富国强”战略目标,这就意味着“建设财政”要向“公共财政”转变,“吃饭财政”要向“民生财政”转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是今后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但从现阶段财力的可调控能力来看,难以在短期内高水平地满足全部的民生需求,因此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急功近利,只能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逐步构建保障民生的有效机制。改善民生既要积极有为,又要量力而行。要根据财力可能,逐步提高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切实执行好各项社保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可靠、稳定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支出保障标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篇:区民政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和2011年及 “十二五”工作打算

区民政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和

2011年及 “十二五”工作打算

一、2010及十一五民政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民政工作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抢机遇、克难题、重创新、求突破,各项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顺利出台,灾害救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三大救助体系趋于完善。受灾群众生活保持平稳。稳妥落实“7〃10”洪灾、雪灾、“6〃5”风灾等应急救助,圆满完成“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等社会捐助,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制得到建立和施行,春荒、冬令救助机制全面规范。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全面推行,保障标准提升到月290元,人均补差达到月201元,有关优惠政策先后出台和有序落实。农村低保取代农村特困救助,保障标准提升到月100元,月人均补差达到79元。农村五保供养渠道全面理顺,供养标准大幅提升,分散和集中供养对象资金补助分别达到1560元、2400元,实际发放超标准20元。重点对象住房条件改善。全面启动以农村敬老院建设为主体的农村安居工程,相继建设了12所乡镇敬老院,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比例达到40%。完善了敬老院管理机制,连续3年开展了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程。城乡医疗救助走向一体化。2010年顺利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年度救助资金200万元。救助方式由“医后”向“医前、医中”逐步推开,“应助尽助”全面推行,最高救助比例提高到65%,最高救助额提升到1万元。

2、基层民主水平全面提升。积极推进农村和社区居委会建设,群众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村民自治水平明显提升。依法开展了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科学落实村级规模调整,将全区119个村居整合为79个,调幅为31.9%。扎实开展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1支持和引导80%以上的村新建或升级改造了综合楼,开展了村务公开栏规范化建设。设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观测点”,开展了财务帐目流水公开试点,联合落实了7个“难点村进行重点管理,完成了六期万家图书室图书援建工作。社区建设水平日益增强。认真指导各社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居民自治制度,设立了“畅言堂”,顺利完成城市社区第三届居委会换届选举。扎实开展标准化社区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一批社区受到国家、省、市表彰。筹建了社区志愿者协会,设立了芙蓉慈善超市,完成了《社区建设志》编撰,参与了11个农村社区建设。

3、优抚安置双拥政策全面落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优抚群体优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优抚安置群体稳定。认真落实抚恤补助政策,按时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款和优待款,抚恤补助标准实现自然增长。多渠道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重点优抚对象危房得到全面改造。全面落实货币化安置政策,安置保障金逐年增长。双拥创建内容丰富。扎实开展“拥军优属合格单位”创建活动,涌现一批拥军优属先进典型。结合“八一”建军节等,开展了“军民鱼水情深”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积极解决驻地部队的实际困难,帮助武警中队落实了办公和训练设施建设。建立了区直部门与困难优抚对象进行“一对一”结对机制,实施了区烈士陵园升级改造工程,修缮了相关6座烈士墓。

4、社会事务规范全面加强。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殡葬管理取得新突破。开展了持续3年的殡葬专项整治,共整治各类坟墓11100余穴。建设了79处村级公益性公墓和1处经营性公墓,孟山公墓实现严格管理和逐步封停,文明祭祀观念进一步普及,鲜花祭祖等祭祀风尚逐步形成。地名区划落实新格局。实施了乡镇区划调整,全区19个乡镇整合成14个乡镇。全面完成边界年检,相继签定平安边界共建协议,解决了相关边界纠纷。民间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全面推行

社会组织免费登记,培育发展了24家社会组织,加强了行业管理和年检,社会组织带动发展成效明显。其他事务全面推进。及时劝返、资助返乡流浪乞讨人员,完成了婚姻登记大厅建设,基本解决公民私自收养子女问题。经常性开展各种敬老爱老活动,认真落实90岁以上老年人保健金政策。福彩发行量稳步上升,福彩公益金规范使用。福利企业宗旨进一步凸显,社会捐赠接收站运转良好。

二、2011年及十二五民政事业工作规划

2011及“十二五”期间全区民政工作基本思路是:“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促进发展、加强管理、健全体系”,继续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这一中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两种力量,切实解决困难群体、优抚群体、三孤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上下工夫,求成效。

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保障能力。一是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政策整合,认真做好城乡低保与相关保险政策衔接。继续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在“十二五”期间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360元以上,月人均补差提高到200元以上;农村低保保障线提高到1800元以上,初步实现城乡低报一体化。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能力。农村“五保”在落实应保尽保基础上,十二五再建三至五所敬老院,床位数由达到800张以上,使集中供养率达到60%,2011年建设2所;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按月足额发放五保供养金,发动群众采取一帮

一、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问题。三是进一步提升救灾救济能力。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搞好救灾应急演练工作,不断提高

灾害救助能力。每年财政要安排不少于6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努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简化救助手续。资助全区农村五保、农村低保、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城镇低保、城镇重点优抚对象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对农村和城镇患大病的困难群众,及时予以救助,救助总额每年递增10%以上。

2、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和村镇。一是健全社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区、乡、社区管理关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规定。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组织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成新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落实以“四个民主”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稳步推进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强化国防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建设,协调军地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全面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创建工作。落实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规定,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二是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多渠道、多形式安置退役士兵,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育才、荐才、用才一体化服务。

4、健全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新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新社会组织。在农村,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效益好、作用发挥突出、对当地经济有影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城市,重点扶持、发展公益性民间组

织、行业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二是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着力在婚姻登记服务模式上创新,在服务质量上提高,探索建立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确保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三是推进地名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对边界线联合检查。完成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工作,整理完善地名工作档案,使地名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四是推进福利企业行业管理。全面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切实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着重加强福利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督查,切实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全面落实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收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提高收养登记人员业务能力,促进收养登记服务依法、规范、便民,使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六是加大殡葬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要集中力量对乱埋乱葬现象进行突击整治,切实保护耕地和林地;要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提高公墓使用率;要不断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火葬改革,完成火化设施配置。

第三篇:民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解决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科学准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建议》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学习、宣传、贯彻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更好地惠及民生的基础上推动民政事业的科学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深刻理会精神实质,并将其认真落实到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发展中去

我们在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时,要深刻理会精神实质,把握好全会公报中的六大关键词,结合民政工作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关键词之一——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具体到民政工作中,就是要继续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慈善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管理。

关键词之二——文化服务惠及民生。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体到民政工作中,就是要凝聚和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帮困助残、慈心济人、善举济世的传统美德,同时通过优化婚姻、收养、殡葬、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务,积极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教育、服务功能。

关键词之三——扩大内需持续发展。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具体到民政工作中,就是要在制定实施“十二五”民政事业规划中,突出项目的拉动内需作用,逐步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影响面广、形象良好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加快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步伐,突出抓好城乡和谐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打造生活便利、服务完善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之四——执政能力全面提升。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到民政工作中,就是要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一五”期间,面对开发区扩区增容、南部城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开发区管委会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开发区和南部城区建设,为郊区政府整体规划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稳步完成两区建设各项工作指标

(一)开发区建设

1、抓基础,全力完成各项经济指标。

2010年大桥开发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实现增加值5.87亿元,占区下达全年考核任务5.14亿元的114.2%,比上年增长26.5%;完成税收7500万元,占区下达全年考核任务的100%,比去年增长49.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市外内资11亿元,占区下达全年考核任务9亿元的122.2%,比上年增长27.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占区下达全年考核任务10亿元的160%,比去年增长77.8%。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企业预计累计实现产值58.6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4.2%;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4.7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4.7%;累计实现增加值18.3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9.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33.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86.7%。

2、抓服务,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坚持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基础工作,不断增强行政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为投资者提供 “一站式”全程跟踪代理服务,努力优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投资环境。2010年以来,招商项目的跟踪、对接和洽谈工作得到加强,与福建客商谢承情等投资商就“安徽中之建钢材城”项目在第十一届青博会上进行了项目签约,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规划报批,项目已开始前期招商,已完成30多个经营户的工商税务登记;与香港金联金属科技公司就“铜合金线材加工”项目进行了充分对接,项目在第十一届青博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成功签约;与合肥(香 1 港)大地公司就“铜都物流城”项目进行了专程对接;与浙江新大投资发展公司和合肥卓凡工贸公司就“铜陵鼎城商业广场”签订了正式投资协议,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过了市规划评审。在做好招商工作的同时,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其中,盈德气体公司与铜化集团合作建设的大合成氨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精制磷酸项目完成投资1.15亿元,三佳变压器公司微电控变压器加工项目主体工程完工,金泰化工公司年产6万吨碳酸二甲酯、宏城新型建材公司商品混凝土等新型建材、朝日纸业公司激光防伪商标印刷等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家,分别是华海特种线缆有限公司和金泰化工有限公司;引进了500强企业:中建集团;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如:宏城新型建材项目、朝日纸业激光防伪商标印刷项目等12个;其中总投资超过1亿元项目如:铜化集团合成氨项目、六国化工精制磷酸项目、金泰化工碳酸二甲酯项目等6个。

3、抓机遇,加速推进大桥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

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充分考虑大桥经济开发区大规模、高质量地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结合我区和大桥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加强与市发改委等市有关部门的对接和沟通,谋划大桥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推进南拓和跨江发展,积极构建“一区两片,一片多园”,力争将现有5.8平方公里的园区拓展到40平方公里。

(二)南部城区建设

南部城区中心区规划占地面积336亩,总投资2.8亿元,建筑面积63561平方米,9个主体项目自今年3月1日起陆续开工建设,现在主体工程已全部结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1、实行时序倒推、倒计时管理。

各项目悬挂倒计时牌,形成你追我赶的大建设热潮。创意中心在同时开工的几个项目中率先封顶,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进程。

2、加大现场技术,协调服务力量。

先后抽调两名副主任、聘用4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现场, 2 为施工企业进度安排、技术服务、外部环境协调提供一条龙、全天候保障服务。公安分局内挡墙、综合档案馆基础处理、行政大楼超深基础及排水、各项目室内外地坪、土方等都及时处臵,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3、加强各方合作,促进配合谐调。

在桩基和基础开挖阶段,考虑到现场处臵的问题比较多,每周召开一次工程推进会,现场解决共性问题,会后解决个性问题,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达到共识,并立即出具设计变更图纸。在主体施工阶段,每两周召开一次推进会,重点督查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对每项主体工程分别督查,监督每项整改措施到位。

4、加强制度建设,杜绝不良风气。

就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签单、工程资金支付建立了十多项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程序,堵塞漏洞。由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截止9月8日会展馆封顶,按计划已提前一个月完成全部主体封顶目标。

5、根据项目进展,实施交叉作业。

到目前为止,科技孵化器工程项目墙体砌筑结束,屋面工程完成90%,粉刷完成90%,铝合金窗框正在安装,外装饰施工单位已进场,水、电安装正在进行,内装饰设计图纸已出图,招标已公告;会展馆工程项目墙体砌筑结束,屋面工程完成90%,粉刷完成85%,水、电安装正在进行,铝合金窗框正在进行;档案馆工程项目墙体砌筑结束,屋面工程完成90%,粉刷完成80%,铝合金窗框正在安装,水、电安装正在进行;青少年活动中心、创意产业中心、公安分局、检察院、人武部五个项目已完成内外墙保温和门窗制作,外装饰已进入施工阶段,水、电安装正在进行;法院项目内粉、外粉及外墙保温、屋顶基本结束,A区门窗安装结束,水、电安装正在进行;人武部、公安分局项目外装饰已发中标通知书。

6、主体项目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进行。

在抓好主体项目建设的同时,实施了通湖路中心区段和中心区内施工道路的建设工作;针对中心区城市规划设计,按照拉开框架的要求,将南部城区投资3亿元的8条主干道路纳入 3 中建股份市政建设BT项目,通湖路、龙山路已纳入市第一批BT投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正在做初步设计;委托水、电、气等相关单位对中心区的水、电、气、管网和配套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局景观设计第一轮调整修改后已报市规划局等待专家评审;亮化工程、室外工程正在设计中。此外,还对弱电项目、局域空调、内、外装饰方案、铜浮雕、外墙保温材料和钢窗等相关配套工程进行了招标和采购。

从整体推进的进度看,除行政大楼和会展中心外的其它项目年底基本可以完成内外装饰,开始广场施工,预计明年6月底前完成基建任务。

二、精心谋划“十二·五”和明年的工作

1、认真谋划,明确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力争开发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57%;实现增加值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税收3亿元,年均增长3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33亿元,年均增长3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亿元,年均增长27%;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0家。

2、统筹兼顾,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全力推进开发区扩区升级,实现跨江发展。全面推进大桥经济开发区的扩容升级,实现跨江发展,构建“一区两片,一片多园”,即江南片和江北片,将现有5.8平方公里的园区拓展到40平方公里,重点承接发展物流拆解、加工制造、精细化工业,形成物流拆解、加工制造、循环工业三大主题产业集中区。在江南片,依托私营工业园,推进大通工贸园、横港物流园、横港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重点加快铜拆解园和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延伸铜产业和化工产业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江北片,规划建设江北产业园,构建以国家级配煤中心、铜拆解加工园、精细化工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为重点的“一片多园”。

二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以总投资5亿元的“中之建钢材城”和总投资9.54亿元的“铜金属再生产业园”等现有重点物流拆解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和完善的综合交通资源,吸引更多的物流拆解项目特别是大型项 4 目落户大桥开发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发展。以总投资1.26亿元的香港金联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铜合金线材加工项目”为引线,努力推进香港盛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盛华铜合金工业园”项目的洽谈进程,适时启动“盛华铜合金工业园”规划建设,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铜材及铜工艺品加工、矿山机械设备加工、运输机械加工、装备制造及其零配件加工等加工制造业落户大通工贸园。依托南部城区起步区项目建设,发挥梅龙国家级集中区毗邻优势,加大南部城区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力度,重点做好商业服务、特色餐饮、旅游休闲、会展会务等产业的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大幅度扩大南部城区现代服务业规模。充分利用辖区等大型化工企业产业优势,以铜化集团大合成氨等在建项目为基础,积极吸纳发达地区转移的精细化工产业入驻横港循环工业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

三是全力推进开发区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中之建钢材城、铜都物流城、豪翊金属再生金属仓储加工中心、品牌汽车4S店集群等项目为基础,推进铜都大道以西至铜陵港的横港物流园建设步伐,建成横港物流园;以国家级配煤中心、煤化工、铜拆解、码头、江北物流大市场等为重点,加快灰河乡太阳村、灰河村、东风村区域的江北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步伐,实现跨江发展。以富鑫钢铁、铜化集团大合成氨、精致磷酸和硫酸盐等项目为抓手,推进横港循环工业园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等循环工业,打造循环工业集中区。以铜合金线材加工等铜加工项目为重点,加快大通工贸园建设步伐,全面建成大通工贸园,建成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

一、土地储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效果

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市场运作模式的重大改革。

(一)落实市政府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要求,盘活了存量,保护了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根本目标。土地储备中心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将银川市大量的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优先纳入储备,并加以整合和开发利用,使土地供应实现由“增量为主”向“存量为主”的转变,土地征收工作稳步推进。共计征(收)购土地11.554万亩,其中征购国有土地2.9078万亩,征收集体土地8.6462万亩。

(二)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结合土地储备,承担市政府涉及旧城改造建设等交办的任务和政府确定的廉租住房项目建设。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通过市场运作机制进行土地整治,提供“熟地”交由政府拍卖,为政府积累资金。确定了“计划主导,择地收购,净地招商,着眼开发”的地块收购原则。

(三)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规范土地市场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可以集中城市各种闲置、分散的土地,由土地储备机构统一管理,这有利于政府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从而确保在城市每一块用地都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通过对城市存量土地进行统一收购和垄断供应,还可以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抑制中间商的土地炒作,能够规范土地市场行为,创造平等竞争的公平市场环境,可以有效地消除土地灰色市场。

上一篇:初中地理片段教学案例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