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坝镇“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计划

2024-04-28

场坝镇“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计划(精选5篇)

篇1:场坝镇“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计划

场 坝 镇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县政府办秘书科: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五年。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积极而为,百业兴旺,集镇、街道、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教育、卫生、扶贫、惠农等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目前,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

一、“十一五”工作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五年来,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077万元,提高到8817万元,增长了216%;工业总产值由906万元提高到2263万元,增长了429%;农业生产总值由1565万元提高到2511万元,增长了160%;粮食总产量由3525吨提高到4477吨增长了127%;劳务收入由978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增长了306%;农民人均收入由870元提高到1654元,增加了784元。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

—1— 农村公路、人饮工程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和人畜饮水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06年以来,我镇重点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力,加强村级公路建设。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坚持“国家投一点、群众自原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及“一事一议”筹资模式,全镇农村通达通畅公路覆盖9个村,75%的村民组通公路。其中2008年93.3万元:场坝村:仓房村民组2000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四组2000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三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岳家沟村民组1000米人畜饮水工程1万元,仓房村民组2500米人畜饮水工程2万元。罗汉村:岩上村民组3500米通社道路工程4万元,四火头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小车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3.5万元,罗汉村发开湾村民组7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罗汉村尹家沟村民组4000米人畜饮水工程3万元,罗汉村白家湾村民组5000米人畜饮水工程3万元,罗汉村高坎子村民组55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罗汉村上湾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3.5万元,罗汉村场坝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罗汉村下寨村民组4000米人畜饮水工程2.5万元。摩多村:大山村民组500米通社道路工程1万元,卯家湾村民组1500

—2— 米人畜饮水工程1.5万元,摩多块村民组3500米人畜饮水工程3万元,草子丫口村民组3400米人饮工程3万元,大坪子村民组1000米人畜饮水工程2万元。彭家寨村:彭家寨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付家沟村民组1500米通社道路工程1.9万元,沙朱寨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1.5万元,以武村民组5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簸拉村民组8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5万元。安家坝村:窝凼村民组1200米人畜饮水工程1万元,花园村民组2500米人畜饮水工程2万元。锅厂村:锅厂村民组2000米人畜饮水工程9000元。麻塘村:桥边村民组4000米人畜饮水工程2.5万元。麻园村:麻园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高岩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簸拉洼村民组6100米人畜饮水工程2万元,岳家沟村民组85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石倮村民组6000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2009年38.5万元:巴溜村:中寨村民组14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洋和廊村民组15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街上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营脚村民组10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塘边村民组12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杨家寨村民组15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以扒拉村民组3000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大枧槽村民组22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大地村民组1800米通社道路工程2万元。罗汉村:田坝村民组2000米通社道路工程4万元。麻园村:

—3— 发地坪子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高家田坝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街上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以萨沟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议团老包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苏家田坝村民组500米沟堤修建2万元。摩多村:坪子村民组600米人畜饮水工程1万元,摩多村小山村民组3000米人畜饮水工程2.5万元。2010年74万元:场坝村:杨家寨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半沟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五组长3000米、宽1.2米硬化道路工程4.5万元。彭家寨村:毛家坡村民组长2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5万元。麻塘村:花秋村民组长3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5万元,石板地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和长20米、宽2米便桥共6万元。锅厂村:姚家湾村民组长15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石梯子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2.2万元。罗汉村:莫家湾村民组长2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石院墙村民组长2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5万元,尹家沟村民组长1000米、宽4米通社道路工程3万元,上湾村民组长3000米、宽1.2米硬化道路工程4.5万元。巴溜村:中寨村民组修建6000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30立方米人畜饮水2.8万元,营脚村民组修建4000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40立方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麻园村:坪子村民组修建6000

—4— 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41立方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新营村民组修建5000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60立方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苏家老包村民组修建4500米、源头池10立方米、压力池70立方米人畜饮水工程4万元,高家田坝村民组修建长20米人行便桥工程8万元,苏家田坝村民组修建文体用房40平方米、硬化体育场100平方米、桌凳20套、乐器1套、文体服装5套、科技书250套等1.5万元。安家坝村:花园村民组修建文体用房40平方米、硬化体育场100平方米、桌凳20套、乐器1套、文体服装5套、科技书250套等1.5万元。

(三)、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全力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镇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班子成员挂村、干部职工包村民组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认真核准人口基数,建准建实人口台帐,摸清家底,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存在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严把生育节育关,落实奖优免补政策,认真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利益诱导和优生优育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其中2010年全镇共完成共完成“五术”1517例,占下达任务1494例的101.51%,其中完成结扎627例,占下达任务622例的100.8%,完成二扎508例,占下达任务479例的106.05%,完成一孩

—5— 放环714例,占下达任务707例的100.99%,完成补救措施172例,占下达任务165例的104.24%;征收社会抚养费146.869万元,占县下达任务132.11万元的111.17%;发放养老补助金、特别补助、教育奖学金等72960元。

(四)加强集镇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改变集镇面貌 我镇按照省、市、县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集镇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整治。规范摊点摆设,取缔骑门摊和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治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等行为;清理街巷、居民区、集中点、河道、公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垃圾,配备专人进行日常清扫和运输,提高保洁水平;规范户外广告,组织人员集中整治“牛皮癣”。共清除“牛皮癣”200余处,清除卫生死角上百处,疏通阴阳沟10余条,新建垃圾池17个,投资10余万元新修垃圾填埋场。全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领导班子、有专人抓、有专项经费、有规章制度、有阵地建设,工作井然有序,成绩大有所为,群众反映良好。

(五)认真开展支农惠农便民工作保民生

五年来,我镇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资金,粮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助资金、城镇及农村低保资金金额发放到位,民政救济工作开展有序。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奖优免补政策,及时兑现各种计生扶助资

—6— 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4%以上;第六次人员普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经济普查顺利完成;便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受理群众各类事项500余起;司法、综合治理、大调解中心联合开展普法宣传10余次,调解民事纠纷200余起,社会治安满意率 100%,“五五”普法顺利验收。

民政工作:全镇孤残儿童108人,残疾2041人,老年人4567人。享受五保630人(孤儿 92 人,残疾人210人,老年人328人),年发放75.6万元;享受农村低保4845人,年发放348.84万元;享受城市低保168人,年发放25.2万元;办理8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助494人,年补助59280元;办理优抚对象122人,年发放33.63万元。

救灾工作:2008年五十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和“6〃30”洪水灾害,致使我镇9个村208个村民组10595户46906人受灾,房屋倒损283户524间,农作物受灾13738亩,牲畜死亡1093头,林木受损2620公顷,水泥电杆倒断192根,高压线路受损51.7公里,公路损坏8.1公里,供水管网受损16处117.5公里,洋芋冻坏7000多吨,教育、卫生、砂石厂、煤矿等不同程度受灾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200多万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即作出响应和安排,迅速启动抗灾应急预案,积极组织人力和物力进行抗灾救灾,确保因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整个抗击冰雪和洪水灾害过程中,全镇共投入

—7— 救灾抢险人员42500多人次,发放救灾款14万元,救灾洋芋种50万斤,救灾棉被115床,救灾服装9870件,投入各种抗灾救灾款物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2010年60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致使全镇9个行政村175个村民组3900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0050亩,其中小麦16050亩,油菜4000亩,洋芋8900亩,其它1100亩,农作物受灾中八成绝收,烤烟育苗720池及2622平方米受影响,因旱造成39000人、7166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35000人、4948头大牲畜饮水特别困难,林果业受灾20000亩,成灾4000亩,苗木枯死30万株,全镇因旱直接经济损失1227万元,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上,强化领导,深入群众,一线指挥,加强监测,广泛动员,生产自救,加强督导,狠抓落实,进一步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督促检查到位、行政问责到位,认真把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摆在首位,特别关注边远村组和弱势群体的饮水问题,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合理安排生产用水,认真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做好良种及农用物资的准备,高度关注群众生活问题,力保社会稳定,通过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全镇旱灾之年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民生产生活用煤补助:2008年10月兑现60.9315万

—8— 元,发放40621人,人均30元;2009年3月兑现60.9315万元,发放40621人,人均15元;2010年4月兑现141.32万元,共56528人,人均25元;2010年12月补助141.32万元,共56528人,人均25元。

农资综合补贴:2007年119.261万元,补贴33000亩,发放11707户;2008年358.8073万元,补贴99438亩,发放11527户;2009年259.9402 万元,补贴99977亩,发放11589户;2010年农资综合直补223.631906万元,补贴65774.09亩,发放11688户。

退耕还林:2007年25.48万元,补贴1180亩(其中场坝村980亩,麻园村200亩);2008年30.68万元,补贴1180亩(其中场坝村980亩,麻园村200亩);2009年30.68万元,补贴1180亩(其中场坝村980亩,麻园村200亩);2010年退耕还林30.68万元,补贴1180亩(其中场坝村980亩,麻园村200亩)。

家电下乡工作:成立家电下乡工作领导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电下乡补助政策,鼓励农民消费,切实做好家电下乡的各项服务工作,确保惠农政策到农家,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2009年家电下乡补贴386户,补贴资金59841.47元,汽车、摩托下乡225户,补贴资金285600元;2010年家电下乡147户,补贴资金22842.04元,汽车、摩托下乡56户,补贴资金29120元,全镇家电下乡工作开展以来至6

—9— 月,共补贴817户397403.51元,家电下乡工作运行正常。

(六)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五年来,我镇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硬件建设为重点,以安全管理为关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强化德育工作,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始终坚持“执教为民”的理念,牢记“三个面向”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敬业、博学、善教、爱生”,五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二是加大财力投入,重视硬件建设。实施“危改工程”及项目争取情况:通过积极争取,全镇2009年场坝中学扩建工程,中心小学,巴溜小学危改工程,大寨小学,彭家寨小学、花园小学等5所小学的校安工程项目工程相继动工修建,其中场坝中学扩建工程、巴溜小学危改工程修建已竣工,其他学校工程在建。在这些项目工程“三通一平”上,我镇已投资106.65万元。教师廉租房建设情况:全镇2009年争取得教师廉租房建设项目一个,共40套,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于2010年1月启动修建,镇中心学校在此项目修建的“三通一平”上已投入10万元。现此工程主体建设已修建至第四层,预计2010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更是各具一色,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10—

(七)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镇卫生事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系统,“五苗”接种率达90%,全面开展了流感、麻疹等15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爱国卫生工作广泛开展:每年以灭鼠、灭蟑螂为重点,春夏秋打三次“除四害”战役,新建卫生厕所6座,新修农村卫生站6个,营造了全乡“创卫”的浓厚氛围。同时,卫生执法监督能力日益增强。三是卫生硬件建设逐步提高,面貌改变,为患者看病住院创造了舒适的条件。四是逐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2010年,全镇共有53183人参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比例95.8%。

(八)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全镇共完成民房改建2052户,民房改建配套扶贫项目种植1200亩(核桃500亩,李子340亩,桃子360亩),养殖商品猪825头,连户路8.2公里。2010年茅草房改建改造90户,配套种植核桃600亩,连户路1.5公里。革命老区投资100万元,在巴溜三火头新建恢复了贺龙指挥部。2010年曹德旺曹晖扶贫善款资金100万元:摩多村22万元,发放3

—11— 个村民组110户(其中摩多块78户、兰家湾15户、板板桥17户),每户2000元;锅厂村42.4万元,发放8个村民组212户(其中姚家湾30户、簸箕湾34户、施家湾48户、香椿林30户、青山16户、丫口28户、岔河14户、石梯子12户),每户2000元;罗汉村35.6万元,发放4个村民组178户(其中岩上48户、四合头66户、上寨43户、坡上21户),每户2000元。

(九)抓安全、保稳定、促进和谐场坝建设

1.扎实做好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签订各级安全责任书,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大排查和宣传、执法治理“三项”活动,抓重点、攻难点、强整改、保平安,实现了全乡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确保社会和谐,促进了全镇经济健康发展。

2.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坚持矛盾纠纷常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调处,出现苗头早化解,特别人员重稳控,实行党政领导挂帅,建立“四包”责任制,有效遏止了非正常上访,确保全镇社会稳定,五年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56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289件,及时办结市长热线,调处、办结率达100%。

3.加强综治工作领导,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务、村务透明度,群众民主监督和参

—12— 政议政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活动,强化群防群治工作,做好防邪排查,帮教处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综治街头宣传,印发资料2689份。

(十)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1.深化“五五”普法教育,开展法律“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树立人人学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2.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工作。镇上成立了财务清理工作小组,负责全镇村、财务管理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搞好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特别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代表会议,公示等形式向干部群众进行公开公示,增强公开透明度。

(十一)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1.组织建设。围绕创建“五好”党委、党支部的工作目标,深化“三级联创”、“三村建设”,积极开展“万村党建富民”行动,加快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和教育管理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五年共发展新党员79名。

2.思想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善

—13— 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并转化为推动黄庭乡发展的坚定信念、科学方法和行为准则。

3.作风建设。建立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实行机关干部包村驻村工作,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严格工作作风纪律,坚持干部职工上班签到和轮流值班制度,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干部竟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

4.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惩防体系(工作规则)和镇雄县惩防体系《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对重点干部加强了思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实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继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农村基础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维稳、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

—14— 不够理想,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率很低。二是全镇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快,工作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工作全盘考虑能力不强。三是工业经济不强,工业项目不多,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缓慢。

二、“十二五”计划

未来五年我镇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123456”战略发展思路,牢牢扭住“打基础、建产业、惠民生”三个工作重点,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开放意识”,着力打造“健康场坝、和谐场坝、生态场坝”,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三农”工作各项措施,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增长

进一步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立足农民增效和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折不扣地执行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在8万亩以上,争取粮食产量增长8%以上;继续抓好烤烟生产,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万亩,烤房建设150座,收购烤烟170万斤;推进畜牧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猪、养牛产业,扶持养殖大户,建立完善动物疫情防控体系,促进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继续推进林果业发展,积极规划、合

—15— 理布局,从2011年至2015年计划发展:

1、核桃:41712亩。10年进入丰产期,丰产后总收入为20856万元,人均收入3658元;

2、木漆:7152亩。10年进入丰产期,丰产后总收入为686.5万元,人均收入120元;

3、竹子:2317亩。5年进入丰产期,丰产后总收入为:鲜笋208万,人均收入36元;竹材162.19万元,人均收入28元。合计370.19万元,人均收入64元。

新发展产业丰产时(含已种板栗1500亩),总收入22109.69万元,人均增加收入3878元,届时人均年总收入达5142元。

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坚持注重实效,综合运用各类扶贫措施,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认真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好巴溜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全面抓好帮扶工程,集中力量,整合资金,努力形成扶贫开发整体合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真落实技能培训、信息采集、维权服务三大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确保年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以上,力争每年有2000人左右能在本镇厂矿就地务工,力争实现年务工净收入超过3000万元。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为主的农村综合配套改

—16— 革,完成林权制度改革的扫尾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要积极争取,多方筹措,千方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进一步争取上级支持,继续做好农网改造工作,做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减轻农民用电负担,继续做好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资金,修复新街被洪水冲毁的地段,确保新街早日通畅,实施好新老街及场坝村人畜饮水工程,做好质量监督管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解决未通公路、水、电的村民组的各项建设。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市、县的相关政策,以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计划外生育率和多孩率为核心,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强化医学监护,继续坚持“一放二扎”不动摇,严格社会抚养费征收。全力做好环境保护,抓好生态、土地管理工作,围绕林业生态,落实天然林保护和抓好退耕还林工程,严格土地市场管理,禁止乱占耕地行为发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四)继续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重视科技发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和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17— 产力的观念,使农民能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重视教育工作,巩固“普九”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控辍保学”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加大对教职工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育人环境,拓展教育空间,推动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努力提高农村边远地区电视覆盖率,全面落实《全民健康纲要》,努力使我镇文化体育事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五)抓好惠民工程的落实

认进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群众上,把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资金、信息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六)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打造城乡环境风貌。积极倡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农村、进家庭、城乡环境一体化。

(七)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实行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抓好道路交通、保

—18— 留煤矿、非煤矿山、食品药品、烟花爆竹、加油站等的安全管理,杜绝非法小煤窑私挖滥采现象发生,实行严防死守,一经发现,立即组织炸封,坚决做到零状态管理,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平安创建成果,推进依法治镇进程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镇水平,认真实施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公务员法律意识,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发扬基层民主,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的权利;巩固平安创建成果,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派出所要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认真按照法律规定依法办案,要依法查处治安案件,提高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打击取缔各种赌博活动,司法所、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积极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

—19— 业。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扬民主,团结共事,廉洁从政,做到重实际、讲实话、求实效、办实事,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整治机关不正之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工作效率,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自觉把行政行为规范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类,杜绝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加大管理创新力度,继续推进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建设,认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都要实行办事公开,提高透明度。

中共场坝镇委员会 场坝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20—

篇2:场坝镇“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计划

“十一五”以来,组织科在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同志们的支持下,突出重点,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2007、2010年被郑州市委授予“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荣誉称号。现将“十一五”期间及十二五工作计划简要总结如下: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扎实开展系列活动,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一)以发挥先锋作用、提高党性修养为目标,圆满完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全市按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效果更好”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抓好每一个阶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党员干部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以健全和落实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和“双联双增”活动。全市结合农村实际,及时调整和充实了争创“五个好”标准。扎实开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活动,以产业链、科技链、服务链为纽带,鼓励农村党支部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进行整合联建。组织农村“双强”党员和市乡机关中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对农户进行帮扶联户。全市共结成支部联建对子192对,9000名党员联系14000户农户。

(三)以“强基转型”为载体,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各阶段工作任务,牢牢把握各个环节,以“强基转型”为载体,扎实有效的推进活动开展,使科学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引领全市发展。此项工作也得到了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待献等上级领导高度评价。

(四)实施“三年规划”,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自5月份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紧紧围绕“争建科学发展堡垒,争当跨越发展先锋”主题,以深化推进“强基转型”工程为活动抓手,立足于服务中心工作,科学制定了《荥阳市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2010-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全市各级党组织三年争创目标和措施,抓好了农村党员的公开承诺工作,得到中央创先争优调研组领导和郑州市委常委姚部长的肯定。

二、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一)全方位,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建设。一是抓住关键,加强“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建设。拓展多种渠道,把那些政治过硬、工作勤奋、作风扎实、群众信赖的“双强”党员干部选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全市“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共有213名。二是抓住根本,加强农村“双强”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双百双千”工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目前全市“双强”党员共有7100多名。三是抓住重点,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制度,实施农村乡土人才“回流”工程,促进乡土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全市已对3100名乡土人才实行了分级档案管理。四是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2007年、2008年分两批共选聘283名大学生村干部,提前一年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五是抓好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作。2008、2009年,连续两年组织全市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大学生村干部到江苏省华西村进行集中培训;2010年,实施了大培训计划,对全市基层党员干部基本进行轮训一遍。

全市“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共有213名,“双强”党员共有7100多名,3100名乡土人才实行了分级档案管理。

(二)多投入,扎实推进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2009年以来,按照“三有一化”标准,先后筹措资金20多万元,为每个社区购臵了办公设备。并根据上级精神,分三批新建5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三)扩大覆盖面,加强非公企业党建。为了逐步扩大党组织在企业的覆盖面,全市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灵活设立党组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选准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抓好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抓好党员教育管理。推行党务工作者专职化,全市已有80%的非公有制企业配备了专职党务工作者。

三、加强民主建设,实现基层党建新跃升

(一)选举工作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一是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目标,顺利完成了市委换届选举工作。市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荥阳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41名,较上届增加12名;市委候补委员8名,较上届增加2名;中共荥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1名,较上届增加7名;荥阳市出席郑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43名。中共荥阳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11名,较上届减少1名,书记1名,副书记2名(含市长),较上届减少2名;中共荥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市纪委常务委员会委员7名,书记1名,副书记2名。在三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中,35岁以下的2名,占4%,35岁—45岁的30名,占61.2%,45岁以上的17名,占34.8%;本科及本科以上的44名,占89.8%。在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35岁以下的1名,占4.8%,35岁—45岁的15名,占71.4%,45岁以上的5名,占23.8%;本科及本科以上的12名,占57.1%;二是以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建设为目标,顺利完成了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全市选举产生党委班子成员92人。其中本科文化程度63人,大专28人,40岁以上33人,45岁以下的90人,35岁左右52人,30岁以下7人,女干部7人,少数民族干部1人。经过换届,乡镇党委副书记减少了了50人,党委成员总数减少了33人。党政交叉任职人数达到36人,比上届增加了12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文化层次高、专业结构合理、气质性格互补相容的乡镇领导干部队伍,班子整体功能得到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以强化社区党支部功能为目标,顺利完成了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从2006年9月开始,于2006年9月30日全部结束,整体进展顺利,发展平稳,提前完成了全市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全市15个社区共选举出46名支部成员,其中支部书记15名,副书记3名,书记、主任“一肩挑”11名,占73.33%,两委交叉任职人数为37名,占44.04%,15个社区“两委”均配备有一名或一名以上大学生社区基层干部。通过选举,把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有文化、真心实意为党员群众办事、群众拥护的人选进了党组织领导班子,确保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社区得到贯彻落实,为构建和谐社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四是以加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目标,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我市选派的28支农村党建工作指导组同时成为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督导组和指导组,并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农村党建工作指导组作用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对农村党建指导组在换届选举中发挥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选择了高山镇的竹川村等4个村进行了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公推直选”,我们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姚部长作出批示“此事抓得紧,抓得好”。

(二)深化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作为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县市,主要做好了一下工作:一是全市建立完善了《党代表辞职、罢免、暂停职务、资格终止、增补制度(试行)》等六项制度;二是积极做好定位监督工作,每年抽调15名党代表定位监督员,对部分中心工作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督。三是建立党代表党内重大活动参与监督机制。邀请基层的党代表参与对部分“要害”岗位主要领导进行公推、票决,充分发挥了党代表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作用。《河南省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刊登了我市的经验做法,姚部长加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三)推广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推广运用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共解决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实际问题630多个。《河南组工信息》等媒体相继刊登我市经验做法。目前,“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正准备在全市各单位拓展运用。

(四)强化机关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机关效能。“十一五”以来,市直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工作大局,扎实推进高标准基层组织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着眼大党建,服务发展创一流。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以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务实型、廉洁型”机关为重要目标,以“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根本任务,有效地推动了我市的总体发展;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实施大换届,夯实基础强班子。加大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力度;三是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抓队伍,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仅一年来,通过“机关党建大课堂”、“党务专干培训”等活动,对我市市直机关党员干部600多人次进行了集中培训;四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开展党员志愿服务队、创建党建示范点活动及党员先锋岗活动,截至目前,已成立了31支党员志愿服务队,163个党员先进模范岗,对6个市直机关党建示范点进行了指导点评。

十二五工作打算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五年也必将是我市基层党建全覆盖新跃升的五年。今后五年组织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紧紧围绕全党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务实高效、与时俱进、服务全局,扎实推进组织工作,为建设郑州新城区、西花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归纳起来讲主要就是:围绕一条主线(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抓住两个重点(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把握三个定位(强基础、求创新、促长效),推进四项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具体讲就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科学发展。认真组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紧密结合实际,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团结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实施三年规划。建立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工作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各级党组织三年规划实施工作,通过党组织创先、党员争优,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三是认真做好市、乡党委和村两委换届工作,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做好市委换届的筹备和服务工作。按照上级的部署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做好市委换届选举的有关筹备和服务工作,确保市委换届选举圆满成功;加强对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领导督导工作,确保全市各乡镇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结合实际推进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扩大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

四是继续推广拓展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全市民主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村党组织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自觉性和科学性,确保“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农村全覆盖、全落实。同时拓展运用范围,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拓展运用到乡镇、市直单位机关、两新组织等领域,做到能用尽用,进一步提升全市各领域议事、办事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全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五是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及时将党内事务的内容、程序、结果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加强党内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进一步改进农村党组织设臵方式、农村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党组织活动方式。抓好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场所建设,加大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投入,确保万元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列支财政预算。积极实施农村干部培训工程,做好换届后村两委干部,尤其是书记、主任的培训工作,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六是建立街道联合党委这一新型党组织,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按照“成立大党委、构建大党建、实现大服务”的工作思路,在原街道党工委的基础上,吸纳辖区公共单位、“两新”组织等各类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讨论、决定辖区重大事务,使街道社区党建活动由相对独立向融合互助型转变,形成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共建的工作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加快推行街道建园(红色家园)、社区建站、室(党员服务站、室),有条件的“两新”组织建点(党员服务点)工作,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园站点”组织网络。建立社区党建经费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社区万元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列支财政预算。

七是加强非公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力。为规模以上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建的领导和指导。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形式,把党组织建在非公企业上、建在市场上、建在路段上、建在楼宇上、建在商(协)会上,确保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扩大党在城市基层的覆盖面。

八是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严把党员“入口关”,进一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积极做好在机关、学校、企业、“两新”组织、高知识群体和其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整体上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进行摸底造册,实行跟踪管理,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党员干部培训,全面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素质。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制度,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范围,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九是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采取“财政拨一些、党费补一些、党员捐一些”等方式,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使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思想上无顾虑,工作上有激情,发展上有动力,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促进党内和谐建设进程。

十是建章立制,抓好党建各项制度落实。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双向述职评议”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书记都要向上级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并接受上级党组织考评、接受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民主评议。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指导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记录,长期坚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细化标准,真评实议,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臵力度。

篇3:场坝镇“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计划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篇4: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规划建议

关于中医药产业十一五总结暨

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中医药产业确定为全市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全方位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体药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加工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中药材专业市场品位显著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中医药文化日趋完善,基本上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种、销、加一条龙的产业格局,达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节

医药工业日益壮大,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新上中药加工企业七家,企业总量达到12家,形成了中药产品、中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中药材深加工全面发展的大药业格局,年均中药材加工量由十五期间的5000吨,达到1.5万吨,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经营、中药材物流企业的快速发 1 展。

第二节

中药材专业市场日益壮大,建筑面积由十五期间的300亩,扩大到400亩,入驻商户由05年的400户,增加到650户,年均交易额由10亿元增加到15亿元,中药材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已由06年初的5家增至30余家,物流配送已成为中药材流通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经营方式已逐渐被现代化的物流所取代。

第三节

以药王孙思邈为主线的中医药文化经过系统全面整理,已形成集人物、古迹、景观于一体贯穿古今的系统文化,黄帝文化、褚澄文化、药王文化、明定王文化、行帮文化等构成了禹州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编篡出版了《禹州地产药材》、《苍生大医孙思邈》、《禹州中药文化》等数十部中医药文化专著。传统的“禹州药会”于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禹州中医药产业的走向世界的一张城市名片。

第四节

以“药王、文化、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共赢”为主题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五年间举办了四期,内容不断丰富,品位逐步提高,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知名药界人士,合作范围、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成交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并借助盛会平台,其它合作领域签约逾百亿元,有力地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五节

在专业市场带动、加工企业的拉动和药交会的推动下,中药材种植取得重大突破,规范化、基地化种植已成为中药材发展的主要形式,2009年全市种植品种达到200余种,总面积突破40万亩。比2005年的20万亩翻了一番,年产值达6亿元。2007年我市被河南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评选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2009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道地药材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豫西丹参取得了国家道地药材原产地地域保护。建成了占地3200亩集教学、科研、示范、选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河南省药用植物园”,2008年市政府被国家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吸收为副理事长单位。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目标 第一节

形式分析

一、机遇

1、通过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和扶持,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中医药在“非典”、“甲流”等全球性流行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为世人所认同,中医、中药开始走向世界。

2、十一五末,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河南省被确定为中药现代化优先发展的11个省份之一,河南省政府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实施方案(豫政〔2010〕22号),在政策、资金、体制等方面对中医药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我市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中药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全方位地推动中医药产业上档升级,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首选产业和特色产业。并规划了19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把中医药产业和机械装备业作为主导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收国内药业名企入驻置业,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医药加工业,引领我市中医药产业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禹州中医药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挑战

1、在国内外中医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市中医药产业由于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固定门店、各自为战以及集贸式交换的经营方式沿用至今,市场环境不断升级,而经营思 维停滞不前,致使全行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与政府投入不成比例,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从80年代,我市恢复药市至今,虽然涌现出不少杰出的经营人才,但尚未出现具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和领军大商。我市专业市场已与外省的亳州市场、安国市场、樟树市场拉大了距离,对全国市场的影响力逐渐衰减。

2、中医药加工企业还处于体弱个小、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成熟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转,在建企业尚未形成生产力,如我市药王制药集团拥有国家批号产品30多个,而批量生产的仅有十多个,并且没有一个行销全国的名牌,市场占有率低而不稳。

3、中药材专业市场由于功能不全,尤其是没有集中交易场所,失去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手段的基础,信息、物流、期货等的发展遭遇瓶颈,松散式经营,零星式加工,地摊式晾晒,货架式储存等落后的经营手段仍然是市场主流,远远落后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如不及时改造和上档升级,将逐渐被淘汰,同时落后的经营手段,给市场的管理,质量监管造成很大难度。

4、中药材生产与市场经营,企业加工环节产业链条出现断层,地药支撑能力不够强势。我市有40万亩的种植面积,但三分之二属于木本植物,且大多属于低价位的大路品种,种植效益不够明显,如我市女贞、槐米遍布城乡,俯首 可拾,但采摘成本与销售价位相差无几,只能收回劳务费用,尤其是山区植物山茱萸、杜仲、山楂、皂角以及草本的菊花、二花、益母草采摘率很低。家种品种如白芷、白附、、南星、丹参等道地药材种植,规模不大,道地优势不够明显,成百上千吨的存量几乎没有。08年白芷价扬走俏,我市地产品顷刻断货,药商则纷纷到外地采购,药农、药商望价兴叹,收益平平,其它地产药材也很少大量储备,可见产量和储量均不能应付市场的风声草动。至今为止,我市产药乡镇均没有某一品种的大量优势。全市没有一座中药材标准仓储设施。简陋的仓储条件致使药材质量下降,霉烂变质现象时有发生。

5、一些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够,中医药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管理体制不顺,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金融支持不力,以及监管标准缺失,药材收购免税农产品抵扣进项税,宽严不一等,都严重制约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现代化药都为目标,政策驱动、科研启动、项目带动、改革推动,加快发展中医药加工业,繁荣中药材流通业,拉动中药材流通业,拉动中药材种植业,形成企业——市场——种植——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禹州中医药产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稳定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着力提高深加工水平,打造禹州药都品牌,到十二五末,中药材加工能力翻四番,达到20万吨,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企业达到5家,中药材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三)重大战略布局

1、以产业集聚区中医药产业园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国内外医药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以中医药企业发展带动中药材市场经营,以中药材市场繁荣拉动中药材种植,以标准、规范的规模种植反哺企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打响药都品牌。到十二五末,中药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中药加工能力翻四番,达到20万吨,药王制药、中加药业、金地药业、久源堂药业、千方药业、青山药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万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实现中药材年交易总额突破100亿 元。

2、增强现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使药王制药集团、中加生物科技、森源本草科技、青山药业集团、金地药业、凯旋药业等本土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使国家批号产品进入盛产期,达到满负荷,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推销手段,抢滩市场,把禹字号产品推向全国、叫响全国。

3、以在建的河南省华中医药物流和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项目为依托,引领禹州中医药产业上档升级,逐步取代禹州中药材传统的经营方式。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基础建设,分别建成面积为44000平方的中成药交易中心和20000平方的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以及10万平方米的中药材温控气调库和50亩以上的中药材标准晒场,并通过努力使河南省博士后协会中药材高科研发基地入驻禹州。

4、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管理,强化监管力度,取缔无证经营,进行企业化改造,使商户入驻数翻一番,达1500家,市场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在建的万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增加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项目,运用现代化经营手段,为药农、药商和外地客商提供科学便捷的服务。项目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年交易达到50亿以上。

5、中药材种植。继续保持40万亩种植面积,产能达到50万吨,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研究制定道地药材种植奖励机制,对药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药农种植药材特 别是道地药材的积极性。对乡镇办种植中药材研究制定奖励办法,纳入市政府目标考评,促进中药材种植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推进规范化,基地化种植和公司+农户,订单药业等多种形式,规避和减少药农种植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其种植积极性,为中药材专业市场提供有力的地药支撑。

篇5:八达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2010年11月10日

2006年以来,我镇以构建“富裕八达,平安八达,文明八达,和谐八达”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农业强镇、科教兴镇、文化名镇”四大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继续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以“项目攻坚年”、“企业服务年”和“城镇建设管理年”活动为载体,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两大重点,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八达建设步伐,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粮食总产量由6300吨提高到7240吨;畜牧业创历史新高,小家禽由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基地养殖的转变,并由5年前的16万多羽提高到现在的19万多羽,同比增加20%,生猪出栏由20065头提高到21885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68元提高到2830元,同比增长51.5%。较好地完成了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在2008年全县“双文明”验收评比工作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牢固树立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把农业种到市场上去”的思想,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个重点,按照培育壮大畜牧、生态林业,积极发展水果、蔬菜、茶叶等特色经济的工作思路。一是农技推广取得新发展。共计投入资金125万元,着力抓好县城周边示范带建设,加大良种良法普及推广力度,以点扩面,入,积极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稳定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五年来,我镇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后续产业、新兴产业为主的梯次推进的格局。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实施凝聚力工程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道路交通、水利、供电、文化教育和办公场地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一是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按照力争实现屯屯通路的要求,主动对接、抢抓机遇,协助县交通部门完成了土黄那汪至广南县底先村、县城至周帮、水泥厂至文雅、旺子至唐家湾、修建夜蒿至罗兰等23条通屯公路,共完成屯级道路116公里,村屯道路硬化18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通达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通过走“上级补助、部门帮扶、群众投工投劳”的路子,协助县水利部门等大力实施广西大石山区人饮工程,投资320万元的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共有29处,受益人口达5960人。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多方协调,配合县电业公司完成4个屯的农网改造,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四是积极争取县教育部门等的支持帮扶,改善办学条件。完成新宏校点维修、旺子小学道路硬化、木呈小学场地硬化、解决周帮小学的校舍等,完成了十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五是完成广东对口帮扶“整村推进”木呈示范村工程建设及唐家湾灾后重建工作,打造了木独、羊角老、岩怀、伟么、那龙、八门、驮牛厂等易地安臵点的建设,全面完成周帮村和坡皿村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第二批、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工作。稳步推进木呈村平浪移民点的基础建设,完成了人畜饮水的修建工程,拉通了生活用电。六是积极实施农村茅草房、危房改造工程和沼气池的建设。完成了964户茅草房改造和519户危房改造。同时完成970座沼气池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建成沼气后,群众“以气代柴”,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七是协助县水利部门完成龙英、花贡、下伟芒、周帮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八是我镇综合楼建设项目是我县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该项目主体工程为5层楼框架结构,建筑面积

23、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五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促进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主动亲商、扶商、安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搭建招商平台,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招商软硬环境,筑巢引凤,另一方面动员全镇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镇引进了诚信红砖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祥升水电物资有限公司矿产资源勘探、城东加油站、冶炼加工厂、保健食品加工厂、诚兴大型物流停车场、集成综合商贸项目中心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我镇,境内固资产投资总量达1亿多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220余人,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我镇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一年典型引进、三年分片推进、五年整体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1、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我镇把抓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臵,找出“点上突破,面上开花,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下大力气抓了老街、唐家湾、宏达、新红、木独、驮牛厂、伟么等点的树典型和建设工作,我镇主动和建设、发改、扶贫等有关部门对接,从规划抓起,严把质量关,用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抓这些点的建设。一是以产业为抓手,建设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镇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转变群众的观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为抓手,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区水产畜牧局的帮扶下,新达村成立了养母猪协会并由20户农户组成的母猪养殖示范小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猪种、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方式和配套建沼气池、粪便发酵池等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发展饲养母猪产业。母猪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了新达群众增收目标,新达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远远高

13个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户户通。国土整理项目已完成98%,项目的实施很好的改善了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

4、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以规范。2008年实现“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10年学习型党组织和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促进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六)整治平安建设

(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五年来,镇政府认真落实区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能繁母猪补贴金、退耕还林资金、粮食综合直补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计生工作由黄牌警告变为计生先进镇,切实有效的开展“创区优”和“诚信计生”活动,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8‰以内,各项计生指标均在95%以上。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发展。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和“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计免”、“降消”工作力度,“计免”和“降消”工作通过上级检查验收和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高度重视普九工作,倾全镇之力打好“普九”攻坚战,“普九”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完成全镇居民二代证证换证工作。完成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录入工作。全面开展了第六次人国人口普查。成功举办两届新农村杯气排球比赛,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等,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开展了各种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大学生和困难干部职工捐款捐物。通过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增强了全镇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更有助于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八)廉政建设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的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

程。以新达、红星、八达、花贡、那卡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以坝林、坝弄、土黄、木呈辐射面村建设千亩林果生态区;以周帮、旺子、坡皿、龙保为辐射面建设生态养殖区;以那卡为中心,以红星、新达为辐射面建成新型农家乐、休闲庄等乡村旅游区;以新达为中心,以那卡、红星、土黄为辐射面打造“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全力打造坝林村农贸市场。继续做好万寿新区、花贡小区等县城建设一带规划区的征地拆迁工作,为县城建设和工业发展服务。依托汇农生态养殖场、新达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标准、规模化,新建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5个、10000只标准化肉鸡养殖园5个,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3个,实现养殖业经济收入的翻番。

2、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林果区式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并适度经营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品牌建设上,积极利用县镇科技资源和县政府即将组建的区域农技推广站,围绕“汇农”和“新达”两大品牌各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亩的标准化示范园,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1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搞好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以新达村为中心的设施果蔬园区和公路沿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项目区内人畜饮水水及灌溉供应。从市县两级积极争取资金、设备,推广林下养殖,完成新达、那卡、红星的无公害果蔬生产设施的全覆盖;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水果、茶叶等技术及各类林果储存和深加工技术,提高林果附加值。

(二)围绕县城建设规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构建农家乐、休闲山庄乡村生态旅游。结合我镇天时地利优势,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有效整合境内星散分布的农业科技观光

机制,进一步发展农村客运,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努力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同时做好红星至土黄段及土黄至洛里支线二级公路建设相关协调服务工作;七是积极配合县移民部门做好威后电站等后期扶持资金项目,并监督群众做好资金的使用。

2、完善农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健全村级卫生保洁工作机制,在全镇形成主要路段专人专职保洁、各村属地管理维护的新格局。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3、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完善和落实 “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所有村务工作的开展均按民主议事程序履行,并上报备案;农村财务管理全部实现范化、公开化;注重村干部素质工程教育,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网络文化站的教育作用,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到先进乡镇学习致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五)办好民心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办好民心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问需于民,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最需要解决的群众身上,把农村合作医疗、小额保险、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补贴、科技下乡、助残抚恤、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信息服务贯穿到改善民生的工作实际中。其中新医合参保率五年内要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

2、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计生工作,确保人口出生率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二是抓好国防教育,为国防事业提供合格的兵源,同时继续做好民兵训练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文教卫生工作,让适龄儿童100%完成九年制教育,完善医疗条件,杜绝疫情传染病的发生;四是抓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大“五六”普法力度,提高

上一篇:减腹部赘肉的方法下一篇:六天打造营销新“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