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2024-04-09

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精选9篇)

篇1: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昨天晚上接到我们镇计生办何主任的电话,说:明天下午市里要来检查,要村和社区各参加一名计生工干部去简单汇报这几年的工作情况,她交代平时做的日常工作中的事就不要汇报了,挑几点难点,和几个建议说说就可以了。

今天一上班就有人找,是妇检的事情,断断续续一上午办公室一直有人咨询,直到吃中饭时间才有空简单罗列一下写了平时工作中的难点和建议:难点1,我们社区人户分离的居民比较多,面向年轻化,给计生工作中的随访到户比较困难,我们社区北新街的400号-900号基本是户在人不在的,这些人都分别居住在出生地的村里和其他乡镇,有的还居住在男方家里,有的居住在工作的地方等。面对这些人我们平时采集信息只有靠电话联系来掌握她们的动态。我们社区的一对新婚夫妻到落实长效措施最少要打3次电话才能告一段路。。难点2,我们社区活动没经费,我们社区不比村里开一次培训活动有人工费发的,尽管你说尽好话还是不愿意来听免费培训知识的。难点3,外来人口难管理,我们上门去宣传当地的优惠政策她们也可以享受的,她们就是不领情的,如果你要看看她们的身份证时,那真的要花一点自己的口水的,有时候她们还会笑话我们,说我们一个小小的计生专管员有什么资格来查看她们的证件等等。

建议:1,新婚登记时一定要写清双方的住宅电话和双方的手机。2,为外来人口上门服务时能否和外管办的同志一起上门服务。3,能否给社区计生这一块给一点点的活动经费。4,希望各级领导能够体谅我们最基层计生干部的艰苦,因为有个超计划外生育的,我们上门做工作跑3-4趟是家常便饭,常被人家骂三门的,我们还是嬉皮笑脸,死皮懒缠的去宣传只生一个孩子好的好处,和优惠政策!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篇2: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县“十一五”商务工作情况及“十二五”商务工作的设想向各位领导作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商务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紧紧围绕“东工业西边贸、南农北电中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率

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机遇,促进我县商务工作的全面发展,内贸流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内贸

以建立市场监测队伍和机制为抓手,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城乡消费,推动流通体系的完善,加强成品油、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企业的管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80万元,比增加19413万元,增长167%;201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842万元,同比增长21.05%,完成年计划目标6.46亿元的44.65%。

(二)对外贸易

加快口岸调整转型步伐,口岸转型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外贸经济得到恢复性增长,现汇贸易进程稳步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替代发展”项目顺利实施,境内外关系进一步理顺,对外贸易队伍越来越大,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先后入驻片马,给外贸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现片马口岸注册的外贸企业32户;片马口岸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156万元,比的14700万元增加6456万元,增长43.92%;税费总额完成1445万元,比的226万元,增加1219万元,增长539.38%;2010年上半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884万元,同比增长39%;上缴税费939万元,同比增长108%。

(三)招商引资

全县上下形成了大招商大发展的共识,思想进一步解放,利用外资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昆交会、珠洽会等大型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招商引资面,建立好以商招商的各种平台,推进项目的签约和实施。“十一五”期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累计达41个,项目总投资达444365万元。签约并正在实施的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244167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3532万元,比的27554万元,增加35978万元,增长230%;2010年上半年实际到位资金35200万元,同比增长5.6%,完成年计划的58.6%。

二、商务工作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云南定为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去年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指出,将云南建成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而片马口岸作为滇西北地区唯一对外开放口岸,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必将迎来外贸发展和通道建设的高峰期。

2、中国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片马口岸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口岸进出口必将有一个大的推动。

3、全国经济转暖回升,消费需求不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必将快速增长。

4、云南加大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每年拿出2.元2亿资金建设口岸,这给口岸基础建设项目的争取有了保证。

(二)不利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深远,经济增长中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不稳定,对内、对外贸易投资风险大。

2、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出口难度大、价格低,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农民经济纯收入增加慢,消费增长难度大。

4、口岸基础设施差,建设任务重。

5、招商引资前期工作滞后,成熟项目少,投入不足,做项目人才缺乏,处在无米下锅的状态。

三、“十二五”县对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扩大开放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以解放思想为基本前提,以优化环境作为关键举措,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有效途径,以提升口岸发展,加快口岸转型为重要载体,以深化改革为必要保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在扩大开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主要目标

根据我县东工业西边贸易、南农北电中城镇,构建三带经济的战略目标,把片马口岸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外经贸发展的水平,增强我县外经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大力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一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二是保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外贸发展高于全国外贸平均增长速度,增强外贸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对外经贸新体制。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不断深化外经贸改革,建立起统一稳定、公正透明、规范高效的对外经贸管理体制和促进体系;四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初步形成货物、技术、服务、资金、人才双向流动的新格局。

具体目标

是:

1.进出口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4740.9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2%。

2.与缅甸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较快发展。到2015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协议投资额3亿元。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4、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

5、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四、“十二五”商务工作重点

(一)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贯彻落实“东工业西边贸、南农北电中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决策,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以中国昆明商品交易会为平台,以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先导,加强统筹和协调,不断扩大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1.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1)、充分发挥中国昆明商品交易会作为国际贸易新平台的作用,通过商品展销、经贸洽谈、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加深和东盟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资金和技术、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动,使昆交会成为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2)、进一步完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信息通讯等方面的对接和贯通,口岸软硬件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优质的服务。

(3)、加快发展贸易物流业。依托片马口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贸易物流及相关设施的发展,高起点地规划和建设一批辐射境内外的国际物流中心、物流网点,简化跨境交通规章和手续、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减少贸易交易成本。

2.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总体框架下,坚持“睦邻友好,扩大交往;

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以交通、旅游、贸易、农业、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等为重点合作领域,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3、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进程,建立口岸通关便利化机制。实施“大通关”工程,建立健全“监管有效、高效运作、一口对外、方便进出”的口岸通关机制,构筑统一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口岸建立“单一窗口”服务的集中办公模式,力争实行“一站式”检查作业方式。

4、加强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着重建设好查验货场建设、国门、联检楼周边环境整治、联检楼配套后勤设施、俄嘎通道联检检验房、片马口岸通信网络设施及片密公路,争取把片马口岸提升为国家一级口岸。

(二)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名牌战略,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经营主体结构,加快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增强外贸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进一步优化贸易方式。积极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对外贸易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促进贸易方式的调整优化。

(1)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逐渐消化和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珠宝、贵金属及制品、木材深加工及根雕工艺品等的加工贸易,增强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利用外资与加工贸易发展良性互动。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招商,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配套协作型”加工贸易龙头项目,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程度,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由低层次加工向深层次加工转移。优化加工贸易发展软环境。简化加工贸易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实现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边境贸易的有效形式,改变过去以单一木材贸易为主的模式,以贸易带动投资,大力发展边境加工贸易。“十二五”期间,在片马口岸设立集贸易、加工、仓储、旅游为一体的跨国加工贸易区,大力培育口岸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配套的组装业,将小型“通道经济”转化为具有本地特色的口岸经济。

(3)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努力营造公开、公平、透明的边境贸易经营环境,提高边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多方筹集资金,加强边贸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片马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能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

(4)、进一步优化外经贸经营主体结构。继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赋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培育和发展大型外经贸龙头企业,引进外向型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壮大外经贸经营队伍。一是继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利用国家对进出口经营权门槛降低的机遇,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私营企业开展外经贸业务,加快形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外经贸经营格局。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鼓励外资投资生态开发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引导外资发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丰富出口货源,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

(三)健全外经贸法规体系

1.做好涉外经济法规的清理、修改和制定工作。进一步做好涉外经济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不适应当前外经贸发展要求和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文件予以废止、修订,同时,根据片马口岸的实际情况加强立法调研工作,适时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推进涉外经济的立法进程。

2.建立健全外贸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一是从建立矿产品损害预警机制入手,建立和完善地方快速、高效的进出口预警系统,积极防范和化解贸易风险,维护本地产业和经济安全;二是建立贸易壁垒的保护体系,加强对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帮助外贸企业采取合法的应对措施规避有关国家的贸易壁垒。

3.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和加大对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商标保护工作,鼓励有较大出口市场和出口潜力的技术成果在国外申请专利。

4.加强涉外经济的管理执法和监督检查。加强政府对涉外经济的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外经济法规体系,强化涉外法规的执行,加大对涉外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引导,使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建立外经贸促进体系

1.择优扶强,培育外向型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

2.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商务信息化服务水平。把商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落实人员和资金,建立和完善以提供外经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动商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对商会、行业协会的指导和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4.加强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外经贸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实施“人才强贸”工程,加快精通外语、熟悉业务、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的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五)完善内贸流通体系

1、抓住我省加大乡村流通市场建设的机遇,抓好市场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申报工作,力争一年改扩建一个乡村市场。

2、以万村千乡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工作,力争村村有超市。

3、加强市场流通监测队伍建设,全面掌握整个市场的动态发展。

(六)加强招商工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1、积极开展项目的收集、整理工作,按县域经济的规划策划项目编制,建设完备的项目库。

篇3: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省教育科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为全省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决定从2008年10月15日开始启动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申报范围

课题选题应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指南》(附后,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确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主要依据,重点研究我省教育改革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实证研究。课题申报者也可从实际出发,自行设计和确定课题。

二、课题申报条件

(一)课题申报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申报者必须能真正承担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报。

(二)每个课题限报一名主持人。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纸质材料须有主持人签名,经主持人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以示承担信誉保证。

(三)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的研究。在研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课题。

三、课题申报方式

(一)课题申报者应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并认真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

(二)省教师教育专项课题设重点资助课题、一般资助课题。资助额度参照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关规定执行。各申报单位应根据情况适当控制申报数量。

(三)本年度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采用纸质材料申报和评审。各申报人可在《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www.hnjykxgh.com)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址:www.hnteacher.net)下载《课题申请评审书》,按要求认真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由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审核后,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四)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08年10月15日起至2008年12月15日止。请各市州务必于2008年12月15日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汇总后连同评审费统一报送湖南省中(下转33页)(上接63页)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亦可由各申报单位直接报送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逾期不予受理。地址:长沙市开福区华夏路82号三楼;邮编:410008;联系人:肖波;联系电话:0731-4391695;电子信箱:kybhn@163.com。

四、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一)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要加强对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宣传和指导工作,严格把关,依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管理办法》【见《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www.hnjykxgh.com)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址:www.hnteacher.net)】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对申报者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等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者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

(二)课题立项按照课题申报、资格审查、学科专家组评审的程序进行。评审结果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立项通知,分年度拨付课题经费。

(三)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时限一般为1—3年。课题单位及其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2008年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是实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时间紧,规范性强,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申报指导,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课题申报者要认真解读《课题指南》,把握申报要求,精心设计与论证,高质量高水平做好申报工作。

篇4: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苟仲文:

1957年生,甘肃镇原人, 1981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1989年1月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历任机电部29研究所副所长,电子工业部29研究所副所长,电子工业部科技与质量监督司副司长,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2000年10月任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2002年2月任信产部副部长。

2006年5月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为今后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可以肯定,今后10~20年,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会越发突出。作为信息化推进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要求,结合行业实际,“十一五”期间在推进信息化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网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1位,互联网用户和宽带用户居于世界第2位。但是,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电话还没有在老少边穷地区完全普及;二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宽带接入的普及率需进一步提高;三是随着NGN、3G等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信息网络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实施行政村通电话项目,增加边远、贫穷地区的电话普及率,并将村村通工程向自然村、互联网络延伸,争取实现 “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另一方面,要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加快3G、NGN等建设,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网络融合。

二、大力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缩小数字鸿沟、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服务作用。2006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引导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贴近农民需要、方便实用的涉农信息。

三、加快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营造现代宜居城市环境。在推进城市和社区信息化方面,我国已经有多年的探索尝试。目前,信产部已批准了39个城市信息化试点。这些城市在电子政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城市和社区信息化中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抓好城市信息化试点、示范,促进城市交通、市政建设、公共管理、应急联动、文化教育、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尤其要关注建立和完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提高对重大危机、灾害或事故等突发事件的通信保护和恢复的快速反应能力,积极推进智能化社区建设,形成社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四、推进企业和物流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物流环节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该环节实现信息化,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在企业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进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正在研究全国和区域性物流公共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快信息化步伐、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建设行业共用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提供支撑服务。

五、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为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网络信任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而电子认证又是网络信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我们在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并且按照《电子签名法》的规定,加强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许可监督管理。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电子认证的应用,推动电子认证的社会化、专业化道路,推动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互通互认等方面的工作。

篇5:“十一五”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济宁市市中区劳动就业办公室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十一五”规划期间,市中区经过区划调整,城镇就业人群大量增加,就业任务相当繁重。为妥善化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市中区在集中精力抓发展、以发展带动就业的同时,适应新的形势,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容量,取得较好效果。

一、“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06至2010年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265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90人,困难群体就业174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9人。自主创业9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499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120人;新成长劳动力竞争能力培训1700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778万元。

二、2010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完善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五大体系建设,努力开展全民创业服务。

以我市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个体系,重点强化政策落实、调度通报、创业培训、创业融资、创业服务、宣传引导六项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城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济宁市市中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五大体系建设,提升各项体系指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大创业宣传力度,成立了区级创业指导中心,在区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创业指导窗口,组建了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努力开展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通创业“绿色通道”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援助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创业 “一站式”服务。全区共确立重点扶持创业企业1家;建立创业就业培训基地7个;建立创业示范园区9个;收集创业项目118个;树立创业典型,培养选拔“创业人才”和“创业小老板”111人;开展创业培训408人,培训合格率达到100%以上;新增创业人数700余人,带动社会就业近6000人。

(二)坚持上下结合三级配套,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按照《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在全省开展“2010精细化就业服务年”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济人社办法[2010]14号)精神,结合实际,按照时间节点扎扎实实的开

展了各项专题系列活动,落实《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开展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选活动;春节前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5月至9月会同工商联、民营局等部门,着重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9月至11月,会同教育部门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推动下,大力开展创业助推1+3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年办理求职登记6320人,增长率10%;职业介绍7200人,增长率12%;职业指导7200人,增长率12%。目前,我区各镇、街道办事处均设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每个所配备2名以上专职人员,全区57个社区227个村全都确定了专(兼)职协理员共303人。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均设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全部开展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并且采取以会代训、分散集中的形式,对各镇办所长及部分协理员进行了业务指导和使用“劳动99三版”系统的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安排3人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培训班。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7人,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3人,占工作人员比例的30%。

(三)针对各类就业重点人群,积极推进就业培训。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是由于原来从事的岗位或者所学的专业受限,在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区把加强培训做为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制定了《关于对新型农民和失地群众的培训意见》(济区人

社发[2010]9号)和《济宁市市中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培训能力实施意见》(济区人社发[2010]16号),拓宽思路,创新模式,采用考察招标办法,经上级批准,认定7个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12期54个班次的各类培训,培训3668人,培训合格率100%,培训后实现就业3008人,学员就业(含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率82%。依照培训补贴标准按时拨付到培训机构,全年支出培训补贴160.8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4.48万元。

(四)加大财政支出、开展援企稳岗,确保就业资金投入。2010年全年,我区共计投入就业资金315万元,其中区级预算落实135万元,上级转移支付180万元,实际支出245.9万元,支出率78.06%。全年各项补贴支出208.53万元。其中职业介绍补贴8.21万元,职业培训补贴160.8万元,社会保险补贴32.3万元,岗位补贴2.31万元,创业岗位补贴0.2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4.4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0.23万元。另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市中区扩大失业金支出范围实施方案》,扩大失业金支出额度为50万元,用于援企稳岗补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公布2010年市中区享受“五缓、四减、三补贴”优惠政策企业的通知》(济区人社发[2010]23号)文件,对2009年认定的8家困难企业,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对新认定的10家困难企业缓缴或者降低费率,缓缴金额50万元,降低费率减收金额12万元;对8家困难企业支付了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20.75万元。

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开展及人员管理难度大。各镇街、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硬件建设及人员配置虽已基本完成,但兼职人数过多,特别是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由于各村、社区自身发展条件所限,大多数村社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从而造成对业务不能熟练掌握,工作开展不全面,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进展不能很好地做到同步协调。

(二)就业资金投入不足。今年上级根据给各县市区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指标数,测算出每个县市区完成任务需投入的资金总数,做为年终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区财力较弱,资金投入到位困难较大。

四、2011年工作打算

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上级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各项任务指标,紧密结合我区实际,着重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我市开展创业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为契机,协同相关部门,不断健全、完善包括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在内的五大体系建设,支持全民兴业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二)以《济宁市市中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培训能力实施意见》(济区人社发[2010]16号)为准则,拓宽思路、创新模式,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的创业就业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质量,以培训促进创业就业能力提升。

(三)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精细化”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比。以我区开展“擦亮窗口、服务百姓”活动为载体,打造具有中区特色的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四)充分利用我区现有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全面基层社区居民的就业服务,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理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五)努力推进扩大失业金支出援企稳岗和失业动态监控,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就业的作用。

篇6: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市人大常委会“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调查组

(2008年8月28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准备本次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卓高柱的带领下,市人大财经委组成调查组,于8月上中旬对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别听取了市发改委等部门的情况汇报,还组织市人大相关专委负责人、部分财经咨询小组专家和市人大代表对“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专题审查。此前,财经委已于7月份召开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专题听取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汇报,并进行分析研究。8月22日,市人大财经委参加省人大财经委组织的全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座谈会。现将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部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总体上较为顺利,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开局以来,我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至2008年上半年,23个主要指标中有13个指标完成较好,超过了预期增长率,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规划期末目标;有7个指标基本达到预期增长目标。从目前完成进度和未来发展趋势判断,预计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23项主要指标有21项能够完成或力争完成。“十一五”前半期,我市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经济、社会、行政管理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产业升级加快,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十一五”以来,工业发展“12345”工程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顺利实施,均实现了预期目标任务,推进了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发展进一步呈现集群化、规模化趋势,目前已形成了鞋革、电气、服装、汽摩配等13个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块状经济,已形成企业集团21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641家。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快,企业上市出现实质性突破,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118个,国家免检产品157个,品牌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服务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4.8%,高于预期目标1.3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效益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面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善。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绕城高速公路北线等工程建设加快,状元岙港区一期码头主体工程建成,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浙能乐清电厂并网发电,一批重要输变电设施建成投运。制定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建成行政文化中心区和高教园

区,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64平方公里。半岛工程灵霓海堤建成通车,瓯江口区域开发加快推进,城市东拓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整治和生态市建设成绩明显,省下达的“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16个市级环境严管区顺利“摘帽”,县级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新农村新校园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新温大挂牌成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顺利开展,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上半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5.9万人,提前达到100万人的规划期末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保持全省前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前半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0.7%,高于规划目标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1.6%,高于规划目标3.6个百分点。

二、“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总体上较为顺利,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引起重视。

(一)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加大,部分指标预计难以完成预期任务。从国际看,美国次贷危机阴云不散,世界经济趋于下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加,外需减弱、全球通胀加剧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显露。从国内看,经济运行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宏观调控任务艰巨。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全面下滑,这对能否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经济指标带来不利影响。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十一五”期间确保426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实现预期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从前半期的执行情况看,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8亿元,平均增长12.6%。若要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后半期还要投入2602亿元,任务还非常艰巨。此外,由于经济形势变化和政策性因素影响,实际利用外资和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等指标难以完成预期目标。

(二)部分工作进展缓慢,“十一五”期间关键性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规划着重要解决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制约问题,如资源要素、服务环境等长期性积累问题,但是在前半期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海涂围垦进展缓慢。15个“十五”期间开工的围垦造地项目总面积15.2万亩,至今只完成堵口合拢4项,合计2.16万亩,特别是海涂、海域功能调整尚未取得突破,将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二是政府引导与服务能力提高不明显。政府掌控了大量资源,但配置资源的能力有限,导致部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2007年全市11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工业集中度只有19%,亩产值为179万元,大大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水平(2004年为282万元/亩)。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办事效率不高,影响了投资环境。三是重大项目推进缓慢问题难以解决。重点工程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前期工作滞后、政策处理难、资金筹措难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工

程进度。我市列入省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43个实施类项目,在中期评估时,仅有2个提前完成工程进度,而西向排洪工程等14个项目滞后。

(三)经济结构调整缓慢,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但从实施情况看,步伐还不够快,工业产业层次仍然偏低。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6%,其中高技术产值比重不到10%。服务业发展有待加快,前两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与目标要求还差0.18个百分点,按目前的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完成2010年三产比重45%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完成纲要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压力较大,2006、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3.81%、4.3%,均低于规划目标的年均进度(4.4%)。总体上看,在已经做出较大努力的前提下,由于我市加快发展临港产业,产业结构呈现重型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的难度很大。同时,减排的阶段性成效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淘汰和限制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取得的,随着高污染存量经济的逐步退出和排放总基数的下降,实现同等降幅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四)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近年来,我市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同城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依然较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各项指标看,我市三个区平均水平已经与杭宁绍等地接近,但在县域经济上差距较大,特别是鳌江流域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目标。2007年平阳、苍南两县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为14.7%,低于2005年的15.2%,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于抓住并且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推进“十一五”规划完善和深入实施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抓紧做好尚未完成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努力做到三规融合,使提出的项目能落实到空间布局上。要通过评估,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偏差和规划实施中的问题,适时调控规划目标和任务,并更加注重“十一五”后半期任务的分解落实,将规划目标与年度计划充分结合,强化考核力度,增强约束性。特别是对于力争完成的指标,要对照目标,进一步强化措施,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对于不能完成的指标,要深入研究,作出分析说明,提出是否调整的意见。

(二)大力推进固定资产投入指标的落实。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4260亿元总投资的投资构成是重大基础设施约1460亿元、工业性投入约1400亿元、城市建设及社会发展投入约1400亿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实施“六大百亿工程”,大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同时要全面开展一次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专项活动,做好各个领域建设项目的储备工作,确保投资任务的顺利完成。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根据“十一五”规

划,5年期间政府投资要达到1000亿元。市政府要对政府性资金筹措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合理安排每年土地出让计划,深入开展应收未收土地出让金清理缴工作,确保政府性资金的及时到位。

(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针对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大小门岛石化产业基地、半岛起步区等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要落实时间表,落实责任人、落实工作小组,建立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跟踪监督,全面加快推进速度。深入实施“创新强工”战略,切实解决我市成长型高科技企业的落地问题,扩展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以及与产业链延伸有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型业态发展,努力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比重。

(四)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全面加快滨江商务区建设,要根据“三年整体推进,五年初见规模,十年基本建成”的整体目标,抓紧推进基础设施和总部基地、休闲住宅区、滨江商业区的建设。加快龙湾、瓯海中心区建设,积极引导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确保早日形成以港口为核心、快速便捷的集疏运体系,努力构建区位优势。要对我市现有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加以完善,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

(五)大力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积极关注民生,扎实办好“五件实事”,大力推进“五个一”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大市”建设,要认真落实各专项规划,精心确定年度目标和配套方案,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逐步扭转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做好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确保我市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切实贯彻“标本兼治、建管并重”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巩固提升“一江二业十六区”的整治成果,继续搞好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

(六)大力推进政府能力的提升。要千方百计提高要素支撑能力,针对“十一五”规划设计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金等要素支撑,要认真对照目标,加强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措施,确保要素支撑有力。同时要完善要素供给机制,促进产业调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妥善处理政策问题,在确保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坚决依法打击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无理取闹、严重阻扰施工的行为,切实减少阻碍项目推进的因素。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切实解决当前合力推进建设氛围不浓问题。深入实施企业服务年活动,面向基层,走进企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真正沉下去、真正解决问题、真正把原来确定的任务落实到位。

篇7: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2006-2010年,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40539.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6168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481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970万元,旗县区财政配套资金625万元,自筹资金17966.7万元。累计完成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2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万亩,人工种草5.02万亩,改良草场6.8万亩,划区轮牧5.1万亩;实施市直科技推广项目5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5个。为包头市农业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1、着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万亩。累计开挖疏浚渠道232公里,修筑农田配套建筑物3251座,修防渗渠314公里、埋设地下输水管道268公里,发展喷灌、滴灌3.2万亩,机耕路689公里;防护林1.29万亩,改良土壤16.8万亩;架设输变电线路186公里。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据统计,项目区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5万亩、新增农田防护林1.9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25万公斤,油料250万公斤,干草750万公斤,无公害蔬菜200万公斤,蘑菇150万公斤,生猪1.2万头,优质肉羊28万只,年新增食用菌加工能力500万公斤,为项目区农牧业调整结构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坚持扶大扶强扶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为推进农业牧产业化增加了动力。

“十一五”时期,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围绕肉羊养殖、设施蔬菜、马铃薯种植等主导产业,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整合组成互为推动,互为促进的有机结合体。土地治理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强后劲,解除农牧民后顾之忧;科技项目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培训农牧民,推广优质品种和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牧民新增纯收入13529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包头市北辰饲料科技有限公司饲料加工项目,年新增加工能力1.75万吨,带动发展优质玉米基地2.5万亩,该企业的“北辰”牌系列饲料,畅销包、鄂、临、呼地区。包头维信葡萄酒有限公司3000吨葡萄酒灌装线加工扩建项目,扩大葡萄酒产量1500吨,增加葡萄原料需求2400吨,可带动当地950户农户种植酿酒用葡萄,年可为农民新增效益92.3万元,直接安置农民就业岗位20个,季节工100个,并有力带动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3、着力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为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发挥了支撑作用。

“十一五”时期,包头市农业综合开发非常注重增加科技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以上,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引进、推广优

良品种36个,培土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新技术40多项,建成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特色蔬菜、肉羊养殖、特种马铃薯等示范基地20个。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效益,项目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比非项目区高5-1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5%以上。

4、增加家牧民收入,改善农村牧区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篇8: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1 乡村医生培训现状

由“赤脚医生”演化至今“乡村医生”, 他们的历史定位依然是村级卫生员, 特指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人员[2], 既往以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及无学历者为主。卫生部于1991年初颁布《1991- 2000 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后, 各地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了集中在县卫校和县级卫生机构的以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以学校培训为主、函授和临床培训为辅的短期乡村医生培训, 至2001年底, 乡村医生数量稳中有升, 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调查显示培训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明显脱节,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3]。

2 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的建议

2.1 推广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模式培训乡村医生

目前乡村医生在培训的需求上较前发生了改变[4]:①培训目的上更倾向于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 而非学历;②培训地点上不仅仅满足于县级机构的培训,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进入更高级的卫生机构、甚至高等医学院校进修;③培训方式上更希望接受的是临床进修和临床指导。

针对农村人员分散的实际,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国内外大多推行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向基层、社区、乡村输送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全科医学 (General Family Medicine) 教育, 被认为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欧美等国已有近40年的历史, 我国则于20世纪末起步[5]。全科医师培训方式英美等国主要为:①医院轮转;②社区医疗;③长期穿插性社区实习。我国如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实施的全科医师培训为:理论学习3个月, 医院轮转33个月, 社区实践12个月, 在医院轮转期间, 每周安排半天集中学习, 内容为全科医学相关问题与各学科新进展, 培训方式包括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讨论与科研等, 此外, 每周安排半天或一天到社区基地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全科医师培训时多将乡村医生列入培训班招生对象, 但由于其进展情况各地不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待推广或加强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模式对乡村医生的培训[6], 或参照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模式制定新的乡村医生培训模式:综合性医院内专科轮转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方式。培训内容按《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设定[7], 理论培训内容除各专科基础理论外一般包括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医学法律法规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可灵活采用集中上课、自学、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办法穿插于专科轮转期间进行。专科轮转科室一般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急诊科、中医科、康复科等, 具体轮转科室可由乡村医师结合实际选择, 以用为主, 按需培训, 学用结合, 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缺什么, 补什么”, 以强化乡村医生所在地的地方病防治和乡村医生自身的弱势专科知识。乡村医生专科轮转或理论培训重点内容应有别于其它全科医师的通识培训, 倾向于农村常见问题、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社区预防等, 使乡村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能运用现代“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工程医学”的医学模式, 以人为本, 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 向个人、家庭与农村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4]。

2.2 乡村医生培训有待三级综合性医院参与

乡村医生培训需求上, 从学历教育过渡到以临床技能培训为主[4]后, 至今仍然“集中在县卫校和县级卫生机构”实施的“至少每2年接受一次”[2]的培训因以理论培训为主已不能满足现时期医药知识快速更新情况下乡村医生培训需要。新形势下三级综合性医院以其常年承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积累的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丰富的医疗信息资源, 应在乡村医生培训中发挥其优势作用, 最大程度地满足乡村医生“临床进修”的需求。然而, 现实中因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及执业准入原则等原因, 乡村医生临床进修时常被三级综合性医院拒之门外, 三级医院实施乡村医生培训尚有诸多问题有待卫生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具体实施中, 除进修期间临床技能重点培训外, 还应每周安排一次理论教学, 并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如开放图书室、远程教学资源等;针对乡村医生匮乏的现实, 乡村医生培训周期以1年为宜, 各专科轮转周期一般为2~3月;乡村医疗单位中专学历者偏多, 需培训人员多, 单位经济压力大, 因而需政府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培训经费, 乡村医生培训费用可采用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或供贷方式解决;另外, 近年医疗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使医疗集团的成员覆盖到了部分乡镇卫生院, 作为医疗集团核心的地市级医院, 也可减免成员单位辖地乡村医生部分培训费用, 如我院近年已对部分医疗协作单位医师进修费用减半,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 可逐步扩大减免范围, 对赤贫地区乡村医生培训则可考虑全免费;乡村医生培训时需加强教学管理尤其医疗安全管理, 严格考核, 确保其掌握各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3 大力开展城市医生支援农村活动

《纲要》中要求“开展城市医师支援农村活动”, 湖北省《关于湖北省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服务的通知》规定市州 (包括省直管市) 级以上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及大型厂矿企业医疗机构的医生, 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 必须到县 (含县级市) 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累计一年, 参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科研和教学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为农村群众的疾病防治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县、乡两级卫生机构举办培训班, 进行讲座和技术指导, 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 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在为农村和农民服务中, 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城市医师进农村, 对乡村医生实施现场“技术指导”, 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乡村医生培训途径, 宜大力推广, 同时, 城市医师支援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2.4 做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工作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规划, 对不能脱产培训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县、市医院开展“医疗下乡”服务活动如义诊、会诊等, 专家下基层举办学术讲座, 或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乡村医生提供科普讲座、健康教育讲座、专题学术讲座或开放单位内部讲座课堂, 或采用函授、网络远程教学服务等等, 以及时更新乡村医生知识, 提高其诊疗水平, 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 乡村医生是处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最底层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 目前其处境堪忧[8], 除培训外更重要的是还应研究制定政策保障其工资福利待遇, 否则经过系统培训, 乡村医生中部分通过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可因待遇问题而从乡村流失, 坚守基层一线的依然是那些年龄偏大、无专业学历或学历偏低人员。只有千方百计关心乡村医生, 对他们加强培训, 提高其诊疗技能, 增加其从业收入, 改善其从业环境, 才可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初级医疗保障, 才能营造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环境。

摘要:文章通过乡村医生现状分析,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乡村卫生人员应以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模式开展培训、三级综合性医院积极参与、重视城市医生的支援及做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工作, 从而促进乡村医生走出困境, 营造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环境。

关键词:乡村医生,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本刊特约评论员.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好乡村医生培训工作[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3, 10 (1) :2.

[2]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Z].2003-08-05.

[3]裴志强, 李亚军.从传染病防治知识测试结果看乡村医生培训工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5) :69.

[4]陈琦, 梁万年, 孟群.我国中部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4, 24 (1) :21.

[5]李秀楼, 张凯.国内外全科医师培训现状[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3, 22 (5) :318.

[6]席彪, 邳克江.以全科医学思想指导乡村医生教育的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 1998, 18 (1) :19.

[7]卫生部办公厅.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Z].2004-01-12.

篇9:关于“十一五”检查工作汇报的体会

省信访局:党组紧密结合信访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省领导对信访工作的重要批示和全国、全省信访局长会议精神,围绕我省“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关信访工作“一控制、两下降”目标要求,引导党员干部,紧贴全省工作大局,正确认识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提高信访工作水平,为创建“平安陕西”,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全省“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贡献。并确定三点具体落实措施:一是把学习党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二是把结合学习和宣传贯彻《信访条例》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的切入点,进一步提升信访工作的整体水平;三是把加强机关建设,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围绕“比作风、讲贡献,我为新时期信访工作添光彩”,开展“三比三看”:一比党性观念,看谁服务群众、服务大局的宗旨意识树的牢;二比贡献,看谁敬业爱岗,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创新的办法多;三比作风,看谁遵规守纪严,团结协作的风格高。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提高机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落实责任,使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着落,努力做到“接访要热心、听取诉求要耐心、调处工作要贴心、协调解决问题要诚心”。

省知识产权局:党组制定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坚持融党建与业务工作为一体,把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大发展和为“十一五”建功立业上。并结合本局的工作特点,开展以下活动:

1、组建局机关党员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服务对象主要为我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中的各类企业,特点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帮助企业加快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开展党员联系企业活动。每个在职党员联系一个企业,走出机关、走出会议室,深入所联系的企业,了解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机构建设、知识产权拥有量和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需求等情况。宣传党和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我省有关鼓励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3、组建知识产权讲师团。抽调局系统业务较熟练、理论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党员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组成讲师团,赴我省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新闻用词下一篇:好事近,好事近谢逸,好事近的意思,好事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