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2024-05-02

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通用10篇)

篇1: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南皮县教师进修学校

“十一五”期间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校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河北省教育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结合我县教育干部队伍实际,制定了我县教育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并适时启动我省“十五”干训规划,全面组织展开了三个层次、四个类别的培训工作,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基本形成了一个体制健全、措施有力、规范有序、效果明显的新局面。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教育管理干部160人,其中一中(4)、职中(4)和教师进修学校(3)校长11人、初中校长23人、小学校长123人、幼儿园园长3人。“十一五”期间,先后培训小学校长332人(其中2007年培训160人,2008年培训86人,2009年培训86人)。

1、领导重视,制度健全。

为了积极主动、持续高效地开展“十一五”培训工作,我们加强了组织领导,及时调整、充实“教育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局一把手亲任组长,统筹规划全县的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局人事股和教师进修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理顺了干训管理体制,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干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2、统一标准,落实经费。教育局明确规定,各中小学学校必须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干训工作,有效地调动了中小学校长的参训积极性,保障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3、积极推进培训改革与创新。

紧密联系中小学校长需求和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打破单一培训模式,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切实把培训理念与工作现实、教育理论与管理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融入培训的全过程,形成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模式,采取课堂授课与组织研讨、大会交流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学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法,在培训内容安排和课程教材选用上,紧密结合校长需求和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如2007年10月,举办的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对83名小学校长进行了教育政策法规、当代教育理论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校管理、简明领导科学、校长的领导效力、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调试等八门课程的培训;12月,又组织开展了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活动,强化了小学校长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沧州师专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2008年4月,组织了部分小学校长参观学习了天津市东丽区实验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开阔了视野。12月又对86名小学校长进行了现代学校管理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及考核鉴定;2009年5月,组织参加培训的校长到沧州派尼学校的学习了“高效课堂”,提

高了校长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执教治校的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进校主阵地作用,努力向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方向转化,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采取观摩、观看电教片等喜闻乐见的培训形式,较好地调动了干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效果。

4、加强干训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与县教育局主管科室密切协作,选拔组建了一支相对固定的培训队伍,基本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水平相应的干训师资队伍,切实保证了培训需求,为培训教学起着示范和带动作用。

5、严格规范培训管理。

我校在长期培训实践中,摸索形成一套符合成人和继续教育特点的办法。规范培训管理,强化制度建设,规范了培训办班、学籍管理、实践考察、成绩考核、验印发证等各个环节,使全县干训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在培训中敢于管理,严格管理,培训期间实行“四严”,即严格组织生活、严格考勤、严格请假手续、严格考核,使校长深切感受到了培训不仅使自己思想观念更新,更提高了管理水平。

二、当前培训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干训工作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中小学校长的任用管理体制影响校长队伍稳定性,存在“一边训,一边换”的现象,使培训量加大,造成培训资源浪费。

2、中小学校长培训特别是提高培训工作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

完善,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终身教育观念在中小学校长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调训难的矛盾依然存在。

3、部分学校干训经费投入不足,基地建设力度不够,乡镇中小学校长培训经费支付出现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训的积极性。

三、我校“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结合我县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实际情况,现就我县 “十一五” 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提出几点想法:

1、确立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做好全县中小学校长全员培训,组织选拔一批骨干校长参加省、市级骨干培训,形成中小学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

2、完善培训内容,突出地方特色

强化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重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讨论,切实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内容,根据教育的实际和校长的需求确定校长提高培训的具体内容,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参训学员的综合素质。

3、采取有效形式,提高培训质量

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分类培训,根据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切实

可行教学计划。遵循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努力开创培训工作的新局面,切实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质量。

4、切实保证校长培训经费的落实

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按一定比例安排中小学校长培训专项资金,设立校长培训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5、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要确保培训机构具备实施培训所必需的教学设施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逐步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的资格认定制度,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建立开放高效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

6、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确保培训机构有一支能够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学、科研与管理需要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干训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干训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

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从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专家学者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中选聘兼职教师,并继续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干训教研活动。

7、建立健全校长培训质量评估体系

严格培训管理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按照干部管理权限

和职责分工,分级建立校长学习培训档案,及时掌握校长学习状况和培训需求,为干部使用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服务。

篇2: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高度重视,周密组织,采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应急管理主要负责人具体抓等措施,使我局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有了较大进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宣教

培训,是提高处理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需要,是增强公众环境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需要,是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及其造成损害的需要。一是为进一步加强我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我局及时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部门领导为成员。二是结合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制定了《环境保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环境保护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下发全州各地,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网络。三是为增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增加实践经验,至今,全各地环保局联合当地企业组织开展模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演练6次,通过开展应急演练不仅锻炼了应急队伍的能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防范意识和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为加强应急队伍和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我局首先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培训课程,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学xxx省、市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提高广大干部的应急管理水平。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局共参加应急管理培训3人次。通过培训活动,加强了应急管理知识,提高了应急管理水平。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我局积极开展环境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大力宣传。一是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针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开展了一系列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二是在各类环境宣传活动中,重点加强了对环境突发事件处置知识的宣传,发放各种应急知识手册册,发放宣传教育材料份,悬挂横幅标语23条。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局在环境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应急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活动相对较少,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二是环境应急救援的社会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群众对突发事件危害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重视度还不够,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较贫乏。

四、下阶段工作计划和建议

篇3: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目前, 我省农村共有农机校 (拖拉机驾校) 87所, 其中农垦总局9所, 森工总局3所, 地方75所, 地方社会化办学16所。农机校负责农机行业产品生产、销售、维修、技术推广、质量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农机化技术和行业政策培训普及工作。拖拉机驾校主要负责农机安全驾驶和使用培训工作。全省共有教职员工575人, 其中教师422名, 平均年龄37岁,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55人, 占教师比例的28%, 大专以上251人, 占44.3%, 高中专200人, 占37.4%。农机专业211人, 占40%。全省农机校现有房舍建筑面积61 085 m2。教学教室面积16 738 m2。有电教设备480台套, 教具527件。固定资产9 677万元。年培训能力225 000人。

全省县级农机校, 均是由当地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有着固定的办公场所, 大多数归口农机局管理, 有部分归口当地职教中心管理。

二、“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成效

1.“一把手”培训工程取得成效。

几年来, 我省实施“一把手”培训工程, 把地市县农机局长培养成行业带头人。每年都举办市 (地) 县农机局一把手培训班, 通过高新农机技术装备学习和政策学习, 使大家认清形势和农机化面临的机遇, 增强搞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 把握工作重点、着眼点、着力点及奋斗目标, 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 提高了领导能力, 2009年8月在五常市举办全省农机局局长培训班, 共有83个市县农机局局长和省局机关120人参加培训。2010年1月我局在黑龙江省党校举办各县市农机局局长、业务局长培训班, 共有380人参加培训。请中国农业工程院院长朱明同志作现代农业装备报告, 请农业部经合站站长赵铁桥作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报告, 请三江农管局姜云涛作水旱田全程机械化技术报告, 培训效果非常显著。

2.农机化重点技术培训作用显著。

我省把先进实用的机械深松、保护性耕作、种子等离子体处理、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作为培训工作重点, 使培训工作深入农机化中心工作中。在每年冬检冬训活动中广大教师深入农村农户讲解农机化增产技术。5年共举办科技大集910次, 下发科技书籍40万册, 发放科技资料11万份, 开展科技咨询55万人次, 科技人员下乡12万人次。

3.坚持以农机实用人才培养为主导的办学方向, 创新办学形式和方法。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农机培训机构为全省农机化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共培训各类人员1 125 000人, 其中培训农机驾驶员755 570人;农机管理人员20 000人;农机推广技术人员21 500人;购机补贴农民60 000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3 430人;农机销售员71 000人;农机修理工91 000人;农机大户98 000人;合作社管理人员4 500人。几年来, 全省各县级农机校克服困难, 知难而进, 为全省农村基层培养了大批农机、农技实用人才, 为全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起到了农村科技知识培训排头兵的作用。

4. 把行业技术工人培训纳入农机培训的环节, 提高行业的技术服务质量。

全省各地农机校加强对农机销售、维修网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对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进行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 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5.以政策和技术普及为手段提高农民对农机化发展的认识。

几年来, 各农机校针对广大农民积极开展农机化促进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使用方面培训, 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

6.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 使农机校教学领域拓宽。

我省已累计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近3万人, 其中, 2009年全省农机阳光培训4 600人, 超额完成部里任务 (2 300人) 。

7.牢牢把住农机安全第一关, 加强拖拉机驾驶操作培训。

通过对拖拉机驾驶员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使全省拖拉机驾驶员的遵法守法意识、驾驶技术和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影响农机培训质量的几个因素

1.农机化培训学校的职能弱化。

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培训学校是当地培训农机人才的服务机构, 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 实行政府扶持, 多方投资, 统筹规划, 按需施教, 确保农机培训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农机培训经费不足, 使农机培训难度加大。

农机校承载着农机培训的社会职能, 负责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 每年需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农村进行科普宣传, 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然而,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没有农机培训专项资金投入, 致使农机校整体能力减弱。

3.校舍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因多年没有基建和维修投资, 大多数农机校的校舍陈旧。农机校教学设备多是一些老式、过时的机具、设备, 缺乏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设施和良好教学环境, 影响培训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 培训缺乏后劲。

目前学校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 缺少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能力和经验。大多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 知识老化问题突出, 缺少专业性的进修, 对各种新型现代化农业机械知识知之甚少, 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

5.农机驾校收取的培训费用偏低, 使农机培训质量受到影响。

2010年我省对绥化市北林区、肇东市、安达市、阿城市、哈尔滨市呼兰区5个县市区进行农机驾驶员培训收费成本调研, 按农业部下发新的教学大纲《大中小型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新学时标准要求, 核实农机驾驶员培训成本, 大中型拖拉机学员平均培训成本为489元, 小型拖拉机学员平均培训成本为341元, 均高于现行380元和160元的标准。

四、对农机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1.出台相关文件, 进一步强化农机校的教育培训职能, 稳定和发展农机教育培训阵地。培养师资人才, 在省里建立数据库备案, 实现资源共享。

2.要加大对农机培训机构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 (市) 县级农机驾校硬件、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发展与竞争的活力。给县级农机培训机构拨专项资金完善充实和更新与农机教育培训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仪器, 完善和配齐四机一仪 (录放机、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投影仪) 、教练车、解剖车, 购置和自制各种模型、示教板、演示台、教学软片 (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及各种挂图) , 建设好电化教室、机具解剖室、图书室, 使教学能广泛利用投影、幻灯、电影、声响、录像等多媒体的电化教学, 各类电教片逐步做到系列化、标准化。实现教学的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 保证教学质量。

3.要进一步提高农机培训机构教师的综合素质, 确保农机教育培训质量。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培训质量的关键。首先加强农机教师培训力度, 不断更新和拓宽了教师知识, 培养一批思想作风过硬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保证教师队伍适应农机教育培训的需要。其次开展教学演讲和岗位练兵, 做到一专多能。改进教学方法, 善于启发式教学、现场直观教学和案例教学, 课堂能讲解, 现场能操作。鼓励教师结合实际编写教案的同时, 进行教学设备的研制, 自制教具、软片等, 造就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

篇4: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6月1日,《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从2007年开始,对全省耕地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完成11.24万个土壤样品78.68万个参数的分析,制作土壤养分图、地力分区图767份图鉴。在榆树等29个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良田79万亩,通过打井、配电、修机耕路、挖排水沟、平整土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极大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省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2009~2010年,我省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和秸秆腐熟剂补贴试点工作,补贴资金合计3320万元,两年增产粮食827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7亿元。

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设各类节水农业示范区32个,面积近40万亩。在前郭、乾安等地建设农业部旱作节水示范区13个,面积13.5万亩,建设高标准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4个,面积2万亩。通过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玉米膜下滴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等技术,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32%,灌溉水利用率由30%提高到70%,滴灌示范区设施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玉米最高增产60%,共节水600万方,增产粮食900万公斤。目前,全省形成了东部以防止水土流失為主,中部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西部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推广旱作节水技术5000余万亩次。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有56个市、县被定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共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2.01亿元。全省累计采集测试土样149万个,指导施肥面积1.54亿亩次,增加农民收入50.4亿元。5年来,全省共落实“3414”等肥料田间试验1万余个,基本摸清了我省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以及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等基本参数。同时,我省有28个肥料生产企业获得配方肥定点加工认定资格,5年全省应用配方肥105.2万吨,推广面积5960万亩。

肥料市场秩序得到规范。5年来,我省进一步强化了肥料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组织召开26次肥料登记评审会议,对3253个肥料产品进行评审登记,两次修订《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程序》和《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积极组织开展肥料打假与市场监管工作,共出动肥料执法人员1.5万人次,查处肥料案件576件,查处肥料产品8340吨,严厉打击了生产和销售假劣肥料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篇5: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培训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推进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一年来,我乡坚持把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

二、扎实推进,不断扩大

培训教育工作覆盖面

我们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为目标,切实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常规培训有序进行。以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市委党校为依托,培训初任科级领导10人次,在职公务员培训人员1093人

三、加强培训,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以来,我乡在抓好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抓好干部的知识更新和业务能力提高,帮助广大干部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以理论学习为重点,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基本要求,广泛开展对口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紧密联系全乡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着力研究基层基础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了干部深入的理论思考,启迪了干部思维,拓展了视野,推进了学习深化,促进了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机关干部职工紧密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调研文章、心得体会。

四、严格管理,进一步提高培训教育工作的质量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公务员培训工作,日常管理从严,推动培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考勤登记制度,对参训公务员实行“桌签制”,坚持做到请假有假条,对无故不请假、中途退场的公务员进行批评教育,并在单位上进行通报;将培训期间的表现作为公务员日常考察内容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篇6: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根据县人事局维人〔〕37号文件《县关于“十一五”期间公务员培训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对照“‘十一五’期间云南省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统计表”,对我委—公务员培训工作进行了认真统计。在此次调研中共发放“‘十一五’期间培训个人需求调查问卷”17份,收回有效问卷17份。现将“十一五”

期间公务员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到位,完善培训教育工作格局

培训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一年来,我委坚持把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先后多次召开委务会,专门研究部署我委公务员培训工作,并在全年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和措施。结合《公务员法》的学习,把我委公务员培训的重点放在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上,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的综合素质。

二、培训任务落实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委共有86人次参加了各项培训班,其中:经委副主(来源:好范文 http:///)任园区办主任杨钧同志参加了东西部对口培训;有4位领导参加了初任培训;有2人参加了任职培训;4人参加了专门业务培训;5人参加了素质教育培训;3人参加了公共管理培训;1人参加了公共政策培训;16人参加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16人参加了“四项制度”培训;16人参加了危机管理培训;18人参加了其他培训项目。

三、公务员培训成绩明显

篇7: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教研管理工作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科学规范化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以适应“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工作的要求。以此为基础,教研管理负责人申立了省规划办组织的教研管理负责人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科研科学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以研究指导、推动管理,以实际工作促进、深化研究。

2.举办专题讲座《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教师教育科研的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立题观念,使之切实可行,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

3.根据黑龙江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从选题、立项、申报及审批的各级教研管理机制。

4.建立了从课题申请、立项建档、督检指导、阶段检查、成果认定、结题上报、成果推广、经验交流、评价激励等一系列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加强开题、阶段性检查、结题、成果申报等各环节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全程跟踪,及时解决问题。

5.定期组织教育科研讲座,使教育科研的实施、管理、评价逐步规范化。从查新、选题、可行性论证、立项、研究、阶段总结、结题、成果推广等每一个研究环节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6.建立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教育科研网络服务平台,将上述各研究环节相关制度、指导讲座等置于网络平台,逐步完善各研究环节的信息管理服务一体化进程,服务大众,使教育科研具有原创性、科学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7.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

二、“十一五”教研规划完成情况

(一)教育科研队伍、档案建设与服务

1.组织20余人参加省规划办举办的教研培训班,推荐3人参加骨干培训并考核,有2人获得了教研骨干的称号。每学期校内教研培训40余人次,“十一五”开始至今,共计培训340余人次。

2.开展专题教研讲座和辅导:坚持每学期组织教研专题讲座2次,对教研各环节给以详细具体的讲解和指导,并对材料目录格式给与统一规范;坚持每学期一次公开的开题报告会,选取有代表性的课题共16项作开题报告,为广大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示范和有益的参考。

3.完善了教研档案建设:规范档案资料,电子版和纸件档案齐全,归档及时,坚持每学期对在研课题进行阶段性检查,督促保质保量完成研究。

4.开设教研服务平台:教研信息及时上网通告、公示,便于广大教师及时了解教研实事;坚持每周一下午为教师进行教研咨询、答疑、指导等服务。五年间共计指导论文发表81篇。

(二)教育科研制度建设

1.起草、制定并实施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教研管理办法》。

2.确立了查新机制,确保教研立项的创新性、本土性和实用性。

3.建立了校区立项制,坚持每年两季组织申报校区课题立项,从2007年春至2010年春季,共组织校区教研立项140项,同时督促立项教师开展研究工作,为申报上一级课题

立项打下坚实基础。

4.起草了《教研成果量化考核打分表》:作为考核、评优、晋职等的量化打分依据。

5.修订了《教研课题资助管理办法》,提升了省级教研课题资助额度,为教研工作争取了更多的资助。

6.修订了《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完善激励机制:根据大学及校区教研立项管理办法中教研成果等级的划分以及教研成果申报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的成果奖应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奖励,起到奖励先进、鼓励优秀的效果。

(三)“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成果

1.“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厅局级以上教研立项53项,其中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8项;省级教育立项23项;厅局级教研立项22项。共获得经费资助2.3万元。其中涉及素质教育的25项,占47.17%,涉及教学改革的33项,占62.26%。

2.“十一五”(截至2009年底)公开发表教研论文236篇,其中国家级89篇,国家级核心期刊58篇。

3.获得厅局级以上教研奖励62项,其中省级奖励12项,厅局级奖励50项。

三、教研管理创新

1.起草、制定并实施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教研管理办法》。

2.确立了查新机制,确保教研立项的创新性、本土性和实用性。

3.建立了校区立项制,坚持每年两季组织申报校区课题立项,同时督促立项教师开展研究工作,为申报上一级课题立项打下坚实基础。

(2、3)项工作得到了大学及各级教研管理部门的高度赞扬。

4.开设了教研服务平台:坚持每周一下午为教师进行教研咨询、答疑、指导等服务。为广大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了便捷有力的服务支持。

四、目前校区教研工作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立题不够深刻、缺乏论证,为立项而立项,不符合客观实际,从而缺乏实效性和可推广价值,不能真正推动医学教育事业发展。

2.课题立项缺乏新意,选题视角不具创新性,重复研究较普遍,在立项竞争中缺乏实力。

3.立题目的狭隘,只为晋级、评优,利用后便不再进行认真研究或搁置懈怠,致使课题流失或不能按期结题。

4.课题组成员存在“乘车”现象,不能切实投入研究或不具备研究能力和条件。

5.研究能力参差不齐,发表文章良莠并存。

6.在课题正常阶段投入精力不够,不能按期完成而延期结题,或到期匆忙结题,使研究不够深入细致。

7.课题结束后缺乏推广交流,不注重成果转化,致使成果浪费。

在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遵循四个基本原则:1.坚持“四个”服务(服务社会、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师生),注重实证研究;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4.坚持教育创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课题研究与研究成果的本土化与原创性。

在医学教育科研中,要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用发展的观念来谋划科研;用发展的观念来解决教育科研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从信息化这一视角去探索医学教育科研实践与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从而在管理观念和方法上构建医学教育科研管理的新模式。

篇8: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1 乡村医生培训现状

由“赤脚医生”演化至今“乡村医生”, 他们的历史定位依然是村级卫生员, 特指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人员[2], 既往以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及无学历者为主。卫生部于1991年初颁布《1991- 2000 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后, 各地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了集中在县卫校和县级卫生机构的以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以学校培训为主、函授和临床培训为辅的短期乡村医生培训, 至2001年底, 乡村医生数量稳中有升, 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调查显示培训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明显脱节,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3]。

2 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的建议

2.1 推广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模式培训乡村医生

目前乡村医生在培训的需求上较前发生了改变[4]:①培训目的上更倾向于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 而非学历;②培训地点上不仅仅满足于县级机构的培训,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进入更高级的卫生机构、甚至高等医学院校进修;③培训方式上更希望接受的是临床进修和临床指导。

针对农村人员分散的实际,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国内外大多推行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向基层、社区、乡村输送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全科医学 (General Family Medicine) 教育, 被认为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欧美等国已有近40年的历史, 我国则于20世纪末起步[5]。全科医师培训方式英美等国主要为:①医院轮转;②社区医疗;③长期穿插性社区实习。我国如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实施的全科医师培训为:理论学习3个月, 医院轮转33个月, 社区实践12个月, 在医院轮转期间, 每周安排半天集中学习, 内容为全科医学相关问题与各学科新进展, 培训方式包括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讨论与科研等, 此外, 每周安排半天或一天到社区基地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全科医师培训时多将乡村医生列入培训班招生对象, 但由于其进展情况各地不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待推广或加强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模式对乡村医生的培训[6], 或参照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模式制定新的乡村医生培训模式:综合性医院内专科轮转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方式。培训内容按《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设定[7], 理论培训内容除各专科基础理论外一般包括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医学法律法规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可灵活采用集中上课、自学、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办法穿插于专科轮转期间进行。专科轮转科室一般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急诊科、中医科、康复科等, 具体轮转科室可由乡村医师结合实际选择, 以用为主, 按需培训, 学用结合, 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缺什么, 补什么”, 以强化乡村医生所在地的地方病防治和乡村医生自身的弱势专科知识。乡村医生专科轮转或理论培训重点内容应有别于其它全科医师的通识培训, 倾向于农村常见问题、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社区预防等, 使乡村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能运用现代“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工程医学”的医学模式, 以人为本, 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 向个人、家庭与农村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4]。

2.2 乡村医生培训有待三级综合性医院参与

乡村医生培训需求上, 从学历教育过渡到以临床技能培训为主[4]后, 至今仍然“集中在县卫校和县级卫生机构”实施的“至少每2年接受一次”[2]的培训因以理论培训为主已不能满足现时期医药知识快速更新情况下乡村医生培训需要。新形势下三级综合性医院以其常年承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积累的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丰富的医疗信息资源, 应在乡村医生培训中发挥其优势作用, 最大程度地满足乡村医生“临床进修”的需求。然而, 现实中因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及执业准入原则等原因, 乡村医生临床进修时常被三级综合性医院拒之门外, 三级医院实施乡村医生培训尚有诸多问题有待卫生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具体实施中, 除进修期间临床技能重点培训外, 还应每周安排一次理论教学, 并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如开放图书室、远程教学资源等;针对乡村医生匮乏的现实, 乡村医生培训周期以1年为宜, 各专科轮转周期一般为2~3月;乡村医疗单位中专学历者偏多, 需培训人员多, 单位经济压力大, 因而需政府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培训经费, 乡村医生培训费用可采用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或供贷方式解决;另外, 近年医疗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使医疗集团的成员覆盖到了部分乡镇卫生院, 作为医疗集团核心的地市级医院, 也可减免成员单位辖地乡村医生部分培训费用, 如我院近年已对部分医疗协作单位医师进修费用减半,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 可逐步扩大减免范围, 对赤贫地区乡村医生培训则可考虑全免费;乡村医生培训时需加强教学管理尤其医疗安全管理, 严格考核, 确保其掌握各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3 大力开展城市医生支援农村活动

《纲要》中要求“开展城市医师支援农村活动”, 湖北省《关于湖北省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服务的通知》规定市州 (包括省直管市) 级以上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及大型厂矿企业医疗机构的医生, 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 必须到县 (含县级市) 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累计一年, 参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科研和教学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为农村群众的疾病防治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县、乡两级卫生机构举办培训班, 进行讲座和技术指导, 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 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在为农村和农民服务中, 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城市医师进农村, 对乡村医生实施现场“技术指导”, 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乡村医生培训途径, 宜大力推广, 同时, 城市医师支援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2.4 做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工作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规划, 对不能脱产培训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县、市医院开展“医疗下乡”服务活动如义诊、会诊等, 专家下基层举办学术讲座, 或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乡村医生提供科普讲座、健康教育讲座、专题学术讲座或开放单位内部讲座课堂, 或采用函授、网络远程教学服务等等, 以及时更新乡村医生知识, 提高其诊疗水平, 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 乡村医生是处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最底层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 目前其处境堪忧[8], 除培训外更重要的是还应研究制定政策保障其工资福利待遇, 否则经过系统培训, 乡村医生中部分通过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可因待遇问题而从乡村流失, 坚守基层一线的依然是那些年龄偏大、无专业学历或学历偏低人员。只有千方百计关心乡村医生, 对他们加强培训, 提高其诊疗技能, 增加其从业收入, 改善其从业环境, 才可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初级医疗保障, 才能营造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环境。

摘要:文章通过乡村医生现状分析,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乡村卫生人员应以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模式开展培训、三级综合性医院积极参与、重视城市医生的支援及做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工作, 从而促进乡村医生走出困境, 营造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环境。

关键词:乡村医生,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本刊特约评论员.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好乡村医生培训工作[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3, 10 (1) :2.

[2]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Z].2003-08-05.

[3]裴志强, 李亚军.从传染病防治知识测试结果看乡村医生培训工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5) :69.

[4]陈琦, 梁万年, 孟群.我国中部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4, 24 (1) :21.

[5]李秀楼, 张凯.国内外全科医师培训现状[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3, 22 (5) :318.

[6]席彪, 邳克江.以全科医学思想指导乡村医生教育的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 1998, 18 (1) :19.

[7]卫生部办公厅.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Z].2004-01-12.

篇9: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前四年,我市财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壮大财政实力,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生财,依法聚财,科学用财,高效理财,砍掉了“落后尾巴”。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连年实现财政平衡。

“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7.0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 19.71亿元,年均增长29.2%,提前两年实现了翻番。

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按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预计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30%。“十一五”时期,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总量将超81.59亿元(06年9.27亿元,07年12.16亿元,08年15.75亿元,09年19.71亿元,10年预计为24.70亿元),年均增长28.4%,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顺利跨过年收入超十亿元和二十亿元的门槛,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实现了跳跃式增长,改变了我市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总量全省排名最后的局面。

2、优化财政支出,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20.0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21亿元,年均增长27.7%,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和突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一是坚决保障了工资的正常发放。“十一五”期间,市财政严格按照“保工资、保运转”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保证了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从未出现拖欠,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不断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力度。在此期间,继续巩固落实“两个确保”,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2005年低保对象71813人,低保支出2302万元,2009年低保对象达100752人,低保支出达9551万元;2005年至2010年10月底,共实现低保支出36297万元。三是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2005年至2009年,我市财政共投入农村资金

万元,年递增 %,广大农民普遍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四是争取资金成效显著。2005年至2009年,全市共争取各类专项资金 万元,其中转移支付 万元,较“十五”期间增长 倍,极大地缓解了我市财政支出困难。

3、深化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一是改进部门预算编制软件,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至2010年6月20日止,全市纳入部门预算试点单位共708个(其中市直171个);二是配合开展财政“省直管县”工作,及时组织人员科学测算数据,提出切合我市发展实际的意见,为全面推开“省直管县”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三是继续完善全市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建设,规范资金拨付操作流程,建立“回访制度”,把资金拨付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反馈工作有机结合,避免财政资金违规支出;四是继续推行“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市级实现执收执罚单位全面推行“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建设,推行收费现场刷卡,并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继续做好县级非税收入管理系统上线准备工作;五是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模式,继续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核实,实施固定资产“电子卡片”动态管理,为科学编制预算和规范部门收入分配秩序创造条件;六是推进“金财工程”(一期)纵向网项目建设,全市编制县(市、区)全部按时保质完成了纵向网联接工作,为实现省、市、县财政业务信息共建共享奠定基础;七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实时在线预算监督”系统功能,加强人大和审计对财政预算监督,进一步构建完善财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八是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工作。整理编印《汕尾市财政支出工作手册》,完成市直25个重点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批复工作。聘请专家人员和委托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汕尾渔港避风塘北岸中段建设工程、陆

丰硫铁矿废水处理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等23个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自评报告进行重点评价,并全面开展县级财政部门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有效强化和提高了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

4、加强财政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一是继续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努力探索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新模式,挖掘非税收入新亮点;二是继续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和加强对财政性专项资金检查监督,进一步规范财政性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程序,完善全市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三是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促进财政系统廉政建设;四是与市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市中央新增投资工程项目进行检查监督;五是加强工程预(结)算审核和政府采购监管。

5、我市财政仍面临三大问题。

第一,吃饭与发展(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近年来增人较多、上级增资政策连续出台,支出增幅较大,加之维持社会稳定和保证法定支出达标等吃掉相当一部分财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运行十分紧张,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第二,财源建设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不高,互

补性不强,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扶持发展了一些重点财源项目,但这些财源项目对财政的贡献水平仍然很低,财政运行的基础在近期内仍然处于脆弱的阶段。第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包袱沉重。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负债近33亿元,相当于我市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68倍。

“十一五”时期虽然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实现了跳跃式增长,但一般预算收入总量还很小,占全省的比例还很低,2009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比例仅为 0.54%。2009年我市非税比例为36.54%,比全省14.22%高出个22.32百分点,为全省倒数第二,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质量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工作展望

参照汕尾市“砍尾纲要”发展目标,汕尾市财政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基本目标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3%。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涵养和培植支柱财源。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源泉。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的持续增收,要靠源源不断的项目落户汕尾,要靠强势有力的企业发挥效益。从经济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来看,工业是税收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我们要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 的“四推进一保持”的要求,全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已确定的一批关系汕尾发展全局的重特大项目,如深汕特别合作区、陆丰核电、海丰华润电厂、红海湾电厂3.4号机组建设,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要加大对各类生产性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重大生产性项目,培育和发展高利税主导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企业上规模、增效益,从而不断增加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收入,不断提升全市财政收入的质量和稳定性。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国家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培植新的税源;要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港口经济的精神,力争推动一批临港项目早日投产达产,产生新的效益。

2、继续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兴财源。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所利用的资源主要在本地,流动性较低,其提供的营业税是地方级财政的固定收入。要充分发挥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集聚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大力扶持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旅游、展会、物流、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引进一些税收贡献率和附加值较高的服务性行业,巩固

壮大地方财源,增加地方收入。鼓励发展农村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支持本地产品打开市场,以提高三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地方级财政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运用税收政策,强化征管,不断优化税收收入结构。一是密切关注国家税制改革动态,吃透政策,积极应对,灵活运作,努力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二是加强部门

间的协调配合,加强与公安、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的配合,积极探索完善出租房屋的房产税征管、车船使用税的代征、土地增值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征管等,努力形成征管合力。三是坚持税费并重,加强社保费、堤围防护费、教育费附加等规费征管,严格税费优惠或减免。四是加强税务稽查,推进税收征管精细化、税收执法规范化,切实防范和打击偷逃税行为,提高税务稽查的震慑力,坚决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应收尽收。五是加强免抵调库收入管理。国税要在外贸出口全面回升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免抵调库收入。各地党政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检查指导,帮助他们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量,争取更多的免抵调额度。六是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其他税源,特别是要想办法引进一些大企业的分支机构到我市落户,以弥补自身税源的不足。

4、加大对政府资源的开发和处置力度,增加财政可支配收入。

要加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政府资源和部分特种行业的管理,要重点做好土地的规划、储备和拍卖,继续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公开拍卖工作,加强对土、沙、石、停车场、广告牌等政府资源的管理和拍卖工作,不断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省的各项扶持政策,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确保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有效增长,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认真落实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

各县(市、区)、各乡镇领导要高度重视财税工作,把财税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方面,要继续落实《汕尾市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方案》、《汕尾市镇(乡)党政主要领导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完善财政激励机制配套措施,进一步调动各级抓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一系列抓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要亲抓,分管领导要专抓,其他领导要分工抓,要实行层层包干,落实责任制。各级协税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认真履行职责,本身有缴税任务的,要全额按期缴交税收,需要协调征收工作的,要做到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加强对各纳税单位的跟

踪、检查、督促,协助抓好税收征管工作。特别是公、检、法、司和审计部门更要发挥职能作用,为税收征管保驾护航。

6、强化增收节支,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增收节支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应松懈。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增收节支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的涵义。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千方百计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确保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各地要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及时了解财政运行的新情况,对减收增支因素分析透彻,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态,结合汕尾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做,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大力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为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腾出财力空间,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推进改革、建立制度和长效机制的事。

7、强化财政监督,建立长效监控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舆论监督的自觉性,推进依法理财。要继续完善财政支出实时监管体系,推动财政管理阳光运行;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防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要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

篇10: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稳步推进全面实施了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大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培训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要求,坚持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专业引领意识,在抓好全员培训,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和网络学习的同时,突出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共培训在职教师()人,其中:高中教师()人,初中教师()人,小学教师()人,幼儿园教师()人,幼儿园园长()人,小学校长()人。同时,还对()名新教师进行了为期()天的岗前培训。全面完成了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和国家级骨干教师的送培任务。

一、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

为实现XX市基础教育大步向前、高中教育走在前沿,职业教育创全国示范的教育发展目标,首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十一五培养规划。XX教育体育局党组和行政深刻认识到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实现我市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加大了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力度和考核比例。五年来,XX财政共投入()万元用于教师专项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占学校目标考核总项目的10%。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我市已基本确立,推进了我市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过程管理抓落实,培训评价重质量

(一)突出重点培训

1.骨干培训

骨干教师是我市教育发展的希望,骨干教师的培养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根据教育部组织实施1千、1万、10万、100万名国家级、省级、市(地)级、县(区)级骨干教师研修计划,一方面认真做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选派工作。完成国家培训()人、省级培训()人,绵阳市培训()人,为确保参培率和参培质量,我市进修校在每期绵阳市培训时均安排一名班主任带队,并与参培教师同吃同住同学习。另一方面,按照《XX市教育体局关于贯彻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的实施意见》,积极筹办了XX市级农村各学科骨干教师及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个,其中:初中()人,小学()人。通过培训班的举办,将骨干教师的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和专业引领作用。长期跟踪所培养的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建立档案。

2.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市进修校加大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度。建立了XX市教育技术能力领导小组,加强XX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团队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严把结业的“发证关”。在培训过程中依托“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积极开展面向全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新课程学科整合性应用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开展教育科研,提高中小学教师在信息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其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期,共()人;为期五天的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与新课程学科整合性应用能力的培训76期,共有()人,占XX市教师总数的()%,且全面启动网上学习的平台,落实了教师的网上培训任务。全市有600人参加了全国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合格率为()%。

3.学历提高培训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师学历提高了%,中、小学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是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理科方向)教学计划》(试行)和《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升本)教学计划》(试行)的水平要求,结合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切实做到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建立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量化考核制度。从XX年秋季起,XX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作,纳入了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内容。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师学历教育自学或函授教育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十一.五以来,本市教师学历提升率为()个百分点。

4.普通高中教师的课程改革培训

根据《绵阳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视频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培训期间加强督导检查,制定了因停电、网络故障、听课教室设施设备故障或因自然灾害造成培训中断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强了与当地电信部门和电力部门沟通和联系,保证培训期间网络、供电正常。

在组织教师参加远程视频培训时,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必要的降温、饮水等条件,并指定专人负责值班,对每天参训教师点名签到。本轮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视频培训省培、国培共281人,培训合格率100%。

(二)加强常规培训

1.全员培训

我市有6千多名教师,每名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0学时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以人为本,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讲求实效,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形式上突出教师选择性,加强过程监控和结果管理。五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四川省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四川省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八条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师德典型宣传,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积极鼓励全市广大教师参加“三新一德”自学考试,几年来全市参加“三新一德”自学考试共()人次。不断改进师德教育方式,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员培训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2.校长培训

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一方面,按照上级安排选派中小学校(园)长参加上级培训,同时,开展我市小学和幼儿园校(园)长培训。抓了“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三种培训共()期。已经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中小学校长在每一个培训周期内必须接受不少于()学时的提高培训。

3.校本研修(加:我市校本研修的做法

专家小组等)

校本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教师灵活性培训主要是通过学校校本研修实施的,我市要求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0学时的灵活性培训。校本研修是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实际出发开展的教师培训,由于它植根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因此更容易与教育教学和教师的实际相结合,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培训的关系。在对实施课改总结的基础上,各校对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凝聚广大教师的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形成课程改革的成果,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做到研修有计划、实施有记录,归档管理及时规范。

我市在全面实施校本研修的基础上,从XX年开始试点建立XX市级校本研修实验(示范)学校,经批准的县级校本研修实验学校可将校本研修学时计入规范化培训的足额学时。目前校本研修县级实验学校有()所;有()所学校被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批准为开展纳入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登记的校本研修示范学校。

我市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办公室按照《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研修管理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的各项管理。作好各学的县级校本研修实验学校的考核认定工作,不断把校本研修工作引向更规范、质量更高的层面。

4.网络培训(继教网研修网人事局公共科目培训)

根据国家、省、市教师网络联盟的形成,我市借助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学习管理平台,积极实施和推进远程非学力培训。九八年以来,小学幼儿教师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中学教师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中小学校长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全市校长及学校中层干部参加联合国儿基会XX年四川地震灾区爱生学校项目培训550人,合格率99.3%。此外教师进修学校、电教站还根据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学习与管理平台的建设,不断开发中小学教师网上学习资源,组织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备课、网上教研活动,大力探索视频案例的制作,为一线教师提供系统的视频案例,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相互交流,吸引中小学教师参加网上培训学习。

绵阳市人事局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网络培训XX年、XX年、XX年网络公需科目培训全员合格。

5.新教师培训(主要是教体局要求进修校实施)

新教师均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岗前师德教育制度。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校领导的引导,依赖于学校中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各校都努力形成了新老教师的专业对话机制,共同研究与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新老教师共同发展。新教师在试聘期间,学校制定了新教师培养计划,为每一位新教师确定指导教师,实行“导师制”。加强过程管理,加强指导与考核,认真落实培养措施,努力使新教师在3-5年内快速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6.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我市按中学、小学分别举办了在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从教学技能、组织教育活动、教具制作、简笔画、三笔字等方面对()名教师进行了培训提高和检测,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7.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章教师与受教育者之规定,我市举办在开展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的同时,对全市()名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根据学员学习态度、理论考试成绩、一日活动安排及技能展示三方面考核,参培学员合格率达()%。

8.心理健康培训。

为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水平,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我市举办了()期,为期4天的中小学教师灾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对()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同时,在华丰初中和花园小学设立了李嘉诚基金会心理辅导站,...。

9.送培到校

为了减轻基层学校教师负担,我市积极开展“送培到校”活动,从制定方案...,来自各校的中小学教师()人次参加了活动。“送培到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取得的成效

五年来通过“三大计划“的建设,我市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尤其教师教学技能如导入、语言、板书、讲解、提问、演示、变化、强化、练习指导、组织活动等项目得到实质性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运用;学生“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得到深入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得到普遍使用;高年级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得到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我们的教师在传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更重视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为人稳定的品质与素养;更重视教育的内涵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是非以及创新能力和创造能的培养。

四、存的问题与建议

我市绝大部分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参培的重要性,但尚有个别教师没有形成继续接受教育的观念。

继续教育目标()与内容有偏离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了目标跟内容的偏离。我们过多地重视对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有时忽视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情感需求,教师也渴望改变自己现在的职业现状,要求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获得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一些短视的补缺性的培训,使老师培训缺乏生命力与吸引力,这必然造成老师参加培训的被动性,使自身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失去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老师培训失去生命力和色彩。

教师培训学时要求只是对尚要评职称的老师有很大的促进。按我们现行的继续教育管理要求,职称晋升者,近五年的规范学时需达到250学时。而无需职称晋升动力的老师则有点懈怠。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师培训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从职业生涯中至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中把教师继续教育称之“为跨世纪园丁工程”。可见时代对教师培训的认识与要求更加迫切,树立先进的教师培训理念,转变观念是实现教师培训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强调个人学习活动在一生中自主地、多方面地、持续地或经常性地进行,从而获得生命的满足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把继续教育培训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

优化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是针对已经过系统培训,教育富有经验的成年人,因此教师的培训学习应以经验为主、以专业发展、专业理想实现为主要目标任务,最终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所以应更多的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让教师更多的了解现代教学论的流派和实用的教学模式、强化教育技术培训、磨练教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南皮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南皮县水务局半年工作总结04-13

沧州南皮县政府范文06-08

河北沧州南皮手工活08-13

南皮职教中心综合治理自查报告04-15

《沧州南皮人》阅读习题附答案及译文04-21

上一篇:“巡百乡、进千村、访万民”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上海规划管理条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