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规划

2024-04-10

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规划(通用6篇)

篇1: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规划

目录

序言

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1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3(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41、科学发展原则……………………………….……………...42、大胆创新原则……………………………….……………...43、稳步推进原则……………………………….……………...4(三)总体目标………………………………………………...4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5(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5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52、围绕实现政府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6

(1)城市管理部门的改革………………………….…………6

(2)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6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7

(4)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7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8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92、工作协调机制……………………………………………….93、信息公开机制……………………………………………….9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95、市场运行机制……………………………………………….96、社会参与机制…………………………...…………………10

(三)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10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区………………………...……………112、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113、加快推进电子政务………………………..………………1

1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

2(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12

(二)建立适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12

(三)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12

(四)改革创新,搞好试点……………………...……………1

3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规划

(修改稿)

根据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从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立足长远,深入调研,制定《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规划》。这是今后五年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对我区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管理的发展将发挥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化四区”奋斗目标,抓住筹办奥运、重点功能区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三大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良性循环机制,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结合我区道路交通系统布局和特点,统筹规划道路交通组织建设,加快实施路网和交通枢纽建设,构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方便百姓出行。五环路、京承高速路、朝阳北路等10多条城市高速路、主干路相继建成通车,朝阳路一期、广渠路一期等将于年内完工,对100多条区属道路进行了大、中修,维修、改扩建一大批社区道路、农村道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大对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调研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停车场的建设,已对307个机动车停车场进行了备案。

按照“深化环境整治,消除脏乱死角,提高生活质量,美化首都环境”的要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398万平方米,规范、整顿、取缔各类市场320个。进一步加强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先后完成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建设工程;新改建城市公厕240座;酒仙桥地区、大屯地区的粪便处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2个小区进行了生活垃圾

2006年底以前,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朝阳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全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各专业部门开展工作。

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根据工作需要,2006年,对城管监察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现城管分队的人、才、物统一由城管大队直接管理,区政府统一调度使用,分片包干执法,形成事权与财权一致、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机构要继续向社区延伸,专业管理部门可采取在社区设立办事点的办法,方便群众办事,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2)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

城市管理的作业养护工作逐步推向社会,走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研究推动区环卫服务中心、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市政管理所等作业养护部门的体制改革,争取利用3至5年时间,将上述专业作业部门全部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为民服务为主题,建设服务型街道。

梳理街道职能,使街道集中精力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利用2至3年的时间,将该回归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回归专业管理部门;该由市场和社会办的事情,尽快剥离出去,交给市场和社会。街道办事处内设科室改为专业管理部门的站所,担负基层专业管理和服务的责任。

改革街道机构设置,创新为民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准确摸清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解决问题,改革原有的街道管理体系,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实现为民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工作的细致化。

代表政府统筹、组织、监督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实现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切实履行好对辖区工作“负总责”职能。

(4)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

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职能。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从抓好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积极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多类所有制企业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建立社区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培育社会服务市场和服务体系。

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社区建设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鼓励社区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制约。建立社区评议考核街道和专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研讨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考评体系,评议考核的结果作为考评工作以及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学习型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让社区人了解社区建设情况,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社区大事的决定。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城市管理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等运行机制,建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的公共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到位,市场功能的入位和社会功能的归位,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管理框架。

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成立朝阳区城市管理专家学者顾问团,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和科学决策力度。制定完善城市管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优化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反馈和决策后评估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城市管理工作定期协调制度和例会制度,由城市管理综合部门牵头,对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难点问题进行调度和协调,确保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进行高效、及时的协调,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3、信息公开机制。

尊重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知情权,积极利用群众热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广大市民知晓并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每年组织一次综合演习、演练,加强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5、市场运行机制。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实现形式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继续将目前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性的、群众性的、技术性的职能向市场和社会转移,鼓励市场和社会积极投入城市管理领域。对于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公共服务项目,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更多的交给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政府不再单独包揽。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建立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有机结合的投资运作机制,在政府资金引导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6、社会参与机制。

进一步畅通城市管理部门同市民的沟通渠道,建立双向传递和交流机制,形成市民关注和踊跃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培育市民的自主性。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等途径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市民的自主性,主动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参与各种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的活动。特别是要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和谐社会。设立城市管理基金,对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先进行为给予奖励。

积极培育、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资金资助等方面,大力培育并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向政府献计献策,提升城市管理质量。

(三)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

围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

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区

加大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落实力度,加强工作协调,解决好管理与执法配合问题,同时更多地发挥好司法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

学习和借鉴东城区万米网格城市管理经验,搭建区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两轴两中心”体制和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我区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2006年上半年完成CBD地区和望京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2007年底以前在全区实施网格化管理。

建立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建立各专业数据库,达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效率高”的信息数据化城市管理的要求。

3、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方便群众参与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各部门对外网站建设,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及时更新公开内容,推进政府城市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难度很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城市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下大力气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建立适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

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城市公共事务的投入,增加公共财政对城市管理的支持,建立起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要给足、到位。二是要切实按照“费随事转、事随责走、责随权变”的原则,调整条块之间的资金分配。三是要加强对基层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人员、组织等各个方面并给予足够的保障,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一些地区财力不均衡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

一是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全区各级干部进行培训,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城市管理的有关知识,切实提高全区城市管理干部关于管理现代城市的理论素养。二是要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发动新闻传媒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工作,使每名群众都能感到自己在城市管理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维护城市管理的行动中。

(四)改革创新,搞好试点

根据城市管理的具体要求,从区情出发,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并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好的做法。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要从点到面,逐步推进,促进我区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2: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规划

序言

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1

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3

(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4

1、科学发展原则……………………………….……………...4

2、大胆创新原则……………………………….……………...4

3、稳步推进原则……………………………….……………...4

(三)总体目标………………………………………………...4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5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5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5

2、围绕实现政府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6

(1)城市管理部门的改革………………………….…………6

(2)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6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7

(4)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7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8

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9

2、工作协调机制……………………………………………….9

3、信息公开机制……………………………………………….9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9

5、市场运行机制……………………………………………….9

6、社会参与机制…………………………...…………………10

(三)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10

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区………………………...……………11

2、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11

3、加快推进电子政务………………………..………………11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2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12

(二)建立适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12

(三)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12

篇3: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规划

一、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村庄概貌

在剧烈的城市化浪潮冲击下, 北京市的农村人口及村庄体系在规模上呈不断缩小的态势。从2000年~2009年十年间, 北京市农业人口从346.8万人减少到273.9万人, 减少了72.9万人, 非农业人口从760.7万人增加到972万人, 增加了211.3万人。郊区乡镇建制从214个 (67个乡、147个镇) 减少到182个 (40个乡、142个镇) , 行政村从4044个减少到3950个。这对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2006年北京市所制订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中, 共涉及全市185个乡镇, 3953个行政村, 乡村户数142.2万户, 乡村人口381.8万人 (此数据为新农村建设开始之前的2005年底数字) [1]。为了应对城市化的冲击, 同时加强分类指导, 北京市将京郊村庄分成3大类12小类 (见表1) 。

二、规划编制过程及社区参与情况

即便是在北京, 这一走在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前列的城市而言, 新农村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也仍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虽然北京市的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 在新农村建设之初及之后的数年中, 北京市区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一直滞后于新农村建设。首先是全市缺乏镇 (乡) 、村建设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其次是村庄规划编制滞后。据统计, 2006年全市近2/3的村庄没有编制过规划, 还有40%的村没有地形图[1]。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北京市坚持了政府主导, 同时力促农民和社区参与的方针。

资料来源: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说明, 2006。

2005年, 北京市按照以点带面和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 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义务送规划知识下乡活动, 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2]。组织在京48家高水平的规划建筑设计单位, 派出200余名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 涉及规划、建筑、结构、设备、市政、测绘等12个专业, 义务下乡为远郊区县73个试点村编制村庄规划。试点村包括了不同的类型, 这其中平原村庄35个、半山区村庄22个、山区村庄16个。从区域分布来看, 顺义区8个, 通州区9个, 大兴区8个, 房山区7个, 昌平区6个, 延庆县6个, 怀柔区6个, 密云县10个, 平谷区7个, 门头沟区4个, 丰台区2个。同时, 北京市还编印下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讲话、文件、法规、标准汇编》、《村庄规划试点设计主要内容要求》和《村庄试点用地分类及制图标准》等参考文件和标准, 为新农村规划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

北京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成立了“试点村庄规划技术指导组”, 专门负责试点村规划工作, 小组成员经过统一培训, 作为规划指导员, 深入每个试点村, 踏勘现场, 与村委会和村民进行座谈, 了解农民意愿, 听取各方意见, 为试点村规划搭建交流的平台。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 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农村, 坚持吃住在村里一段时间, 了解农民, 认识农村, 做到规划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区分轻重缓急, 突出建设重点。有的规划设计单位对试点村进行了全覆盖的入户调研, 发放了农民建设改造意愿的调查表;有的规划设计单位在村里召开群众恳谈会, 让普通农民畅所欲言, 记录农民的需求。根据调查表和访谈等资料, 规划设计人员统计分析出规划要急需解决的方面, 重点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设计。同时, 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和试点村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形成了长期联系, 不断给试点村提供新的资讯, 拓展了农民的视野, 及时全面地帮助试点村, 同时规划师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和锻炼。

2005年底, 北京市73个新农村试点规划全部完成基本编制, 《北京新农村改造规划建设设计手册》也免费发放给郊区农民。在村庄试点规划中, 编制方根据对农民实际需求的调查, 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生产特点、民俗习惯以及住房功能改善要求等, 提供了多种住宅建设与改造的设计图样, 满足了农民不同的建房需求, 做到了自主、经济、实用, 同时也为村庄特色的营造创造了条件。

在经过试点、总结经验之后, 北京市的新农村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分阶段展开, 到2010年底, 北京市完成了最后900个村庄的规划工作, 实现了村庄规划的全覆盖。

三、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规划长期以来一直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比较城市而言, 农村规划从规划主体、规划动力、规划规则等方面来看均不完善[3]。北京市的新农村规划虽然开了一个好头, 但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的分散性、村庄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使得要保证规划切实符合当地情况并具有可操作性面临较大的挑战。

㈠规划的深度和科学性良莠不齐各个村庄新农村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平衡。尽管拥有规划的村庄已不在少数, 但规划的内容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少数村庄规划的编制比较规范, 总规、详规较为完整, 并经过区县规划部门审批;而多数村庄规划做得较为粗糙, 如仅有效果图, 还有的村名义上做了规划, 实际上没有落实。

㈡规划的综合性尚有待提高各区县的新农村规划缺乏统一规范和体例, 且涉及农村发展规划的各部门往往缺乏协调, 使得规划缺乏前瞻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多数乡村的规划往往局限于乡村建设规划或小城镇建设规划, 规划内容和领域较为局限;规划对农业产业发展、土地功能、生态影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缺乏统筹安排。多数规划距离人们所期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规划还有距离。

㈢规划活动中农民参与程度不高农民的参与程度较低, 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体现得仍不显著, 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需求。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 而规划的编制则代表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因此, 农民的参与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规划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自身的需求, 必须充分反映农民的意愿。但从现实情况看, 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力度较大, 做到了家喻户晓, 但自下而上的声音较小, 渠道有限, 信息不对称。

目前的新农村规划仍是一种政府为主体推动的行为, 新农村规划中由政府推动的部分, 由于资金及技术力量较有保障, 所以进展较快, 建设标准较高, 成效较为显著。比如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的“5+3”工程, 规划和建设的进度便不断加速, 原定四年的工作量已提前在两年内完成。但规划中需要乡、村, 甚至农民为主开展的部分, 则往往进展迟滞, 等、靠、要思想比较重。

四、在新农村规划中进一步促进社区参与的建议

新农村规划与建设还应进一步促进农民及农村社区的参与。新农村规划及建设遵循的是试点——铺开的逻辑, 小范围试点及样板, 由政府推动还相对简单, 但要做好全行政区域的新农村规划及建设, 则需要对建设和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这种认识最真实和最可靠的来源便是农民自身及农村社区。英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经验表明, 基于内生发展的自下而上地制定乡村发展政策, 可以更好地依托当地优势, 通过提高和增加当地自然和人力资源的价值来振兴乡村经济。政府主导的新农村规划与建设, 具有规划与建设周期短、面貌改善快等特点, 但政府支付的成本较高, 农民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㈠依托社区自身力量逐步完善规划新农村规划中最常面临的问题是技术力量不足。规划活动不仅需要相关专业人员, 还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规划的配合和支撑, 由于目前从事农村规划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要在短期内使大量村庄均做出较高水平的规划, 不具备现实性。不仅如此, 在缺少本地社区参与的情况下, 外部规划力量所完成的规划, 存在较高的脱离实际的风险。因此, 如何运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当地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技术上、组织上协调好规划力量, 制定完成村庄规划工作的时间表, 值得进一步探索。

应注重对农民需求的评估, 允许部分没有规划编制需求的村庄暂时搁置详细的新农村村庄规划[4]。村庄的规划可以循序渐进, 由简入繁, 逐渐调整, 逐步到位。不必照般城市和城镇的规划流程和模式, 多数村庄的规划可以较为简单, 农民容易理解, 便于参与。近期不应过于强调编制规划的深度, 而应尊重村域现状和村民的意愿量力而行, 村庄的深度规划可以成熟一个编制一个, 在编制过程中给予支持、指导和规范, 使之具备高起点和良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如此, 随着各村庄的经济发展并不断产生规划的内在需求, 在政府的帮助下, 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 便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 高质量完成北京市的村域新农村规划。

㈡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新农村规划编制及完善过程中, 尤其应重视农村社区组织的作用, 发挥其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应鼓励并帮助农民在社区自愿建立规划指导小组和协商机制。农民的参与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同样也是新农村规划及实施成败的关键。要从建设伊始便不断创新农民参与规划和决策的机制和程序, 并建立和完善农民对规划的监督管理机制, 使其感受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规划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㈢建立伙伴关系, 建立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办实事”、“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等论述甚多, 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政府与社会精英居高临下的恩赐态度, 而不是把新农村建设的希望真正寄托在农民身上[5]。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 农民期盼什么, 需要什么, 他们最有发言权。只有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符合农艺的使用需求, 实现农民意愿的农村规划才是实事求是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必须将农民有效地融入各种良好的伙伴关系之中, 通过有效合作与积极参与, 保证并增强农民在参与中获益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国际上通行的发展干预手段。如欧盟的结构基金 (structural fund) 、凝聚基金 (cohesion fund) 在对经济结构转型、区域开发等项目的支持过程中, 特别强调相关当事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在基金和政策运作过程中坚持伙伴关系原则, 在项目发展与监管等过程中引入相关经济社会参与者和外部专家。再如韩国政府在新村建设过程中, 虽大力支持但并不包办, 而是与农村社区建立起和谐的伙伴关系。新村运动建设项目的选定和组织实施须通过村民大会集体决策。允许推进进度有快有慢, 不搞齐步走。根据新村运动分阶段目标, 政府还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6]。

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之一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这需要赋权于农民, 建立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方案公示等公众咨询的方式, 听取村民的意愿和要求, 使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 真正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北京市在未来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中应不断强化这一原则,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

参考文献

[1]李强, 张鲸.北京市新农村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4) .

[2]陈俊红, 吴敬学, 周边第.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与公共产品投资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7) .

[3]张强, 叶齐茂.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国外经验与教训[J].世界农业, 2007, (7) .

[4]柴浩放.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6) .

[5]谈绪祥.深入实际务实求真探索新农村规划工作新方法[J].北京规划建设, 2006, (5) .

篇4: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规划

近日,通化市二道江区人大常委会在本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对区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审议,审查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的调整报告。

会议认为,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拉动,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围钢经济,使全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工业经济支撑点单一的问题,使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07年末,十一五规划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接近和超过十一五规划末期目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十一五规划更具科学性、发展性,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编制中长期规划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进行审议是适时和科学的,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会议对区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出建议。一是要在经济总量上不断扩大;二是要在项目建设上发展高新产业,多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均衡发展;四是培育财源,加强征管,节约开支,增强财政实力。(刘敏)

创新审议方式 提高监督实效

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是《监督法》确定的重要监督方式之一。长春市二道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审议方式创新,提高了监督实效。

实施棚户区改造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确定的造福百姓、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长春市二道区作为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棚户区改造开发任务非常繁重。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步伐,区人大常委会把审议监督区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工作,列入了常委会的重点审议内容。审议前,他们改变过去少数人参与调研、多数人进行审议的方式,组织参加审议的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邀请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共同视察,让大家直观地看到通过棚户区改造开发給城市建设带来的新面貌;然后,再听取区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最后,召开常委会进行审议。实施先视察、后审议的方式,形象直观、目的明确,使大家耳目一新,既改变了大家头脑中存在的老二道陈旧混乱形象,也对区政府在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更对变化着的新二道的快速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次审议工作方式的创新,提高了人大常委会审议工作的质量,推动了政府的重点工作,确保了监督工作的实效。

篇5: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规划

根据xx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从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立足长远,深入调研,制定《xx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规划》。这是今后五年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对我区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管理的发展将发挥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化四区”奋斗目标,抓住筹办奥运、重点功能区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三大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良性循环机制,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结合我区道路交通系统布局和特点,统筹规划道路交通组织建设,加快实施路网和交通枢纽建设,构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方便百姓出行。

五环路、京承高速路、xx北路等10多条城市高速路、主干路相继建成通车,xx路一期、广渠路一期等将于年内完工,对100多条区属道路进行了大、中修,维修、改扩建一大批社区道路、农村道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大对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调研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停车场的建设,已对307个机动车停车场

进行了备案。

按照“深化环境整治,消除脏乱死角,提高生活质量,美化首都环境”的要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398万平方米,规范、整顿、取缔各类市场320个。进一步加强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先后完成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建设工程

;新改建城市公厕240座;酒仙桥地区、大屯地区的粪便处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2个小区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36%。道路

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年研究制定了xx区垃圾长效管理办法,实现了全区生活垃圾密闭式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率100%的目标。~年底正式启动创建国

家卫生区工作,顺利通过了市爱卫会的4次专项检查验收、国家爱卫会的综合检查和国家、市爱卫会组织的多次明查、暗查,已经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和专业作业的市场化、企业化进程。进行环卫体制改革,成立了xx区环卫服务中心和xx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剥离了行政管理职能,逐步

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向迈进。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成立了宝嘉恒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负责xx区的市政道路拆迁、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吸

引民间资本投资市政道路建设,启动了亮马河北路等道路建设工作。采取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有资质的建设队伍参与城市主、次干路建设和区管道路大中修工程。

提升户外广告设置水平,运用市场运作形式,整合广告资源,对朝外大街、东三环路、京顺路、望京地区、CBD地区的户外广告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招标拍卖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设。落实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条专块统”,推进重心下移,强化城市基层管理,街道办事处的城市

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街道办事处工作重点向城市管理的转移。全区21个乡全部设立了地区办事处,强化了农村地区城市管理工作。街道、地区办事处的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全区上下城市管理意识明显加强,初步搭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基本框架。

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我区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管理工作将立足于“三个优化”,立足于以人为本,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着手基础建设,研究理顺体制,调整完善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努力建设完整统一、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灵活有效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和公共

服务体系,为“三化四区”和“新北京、新奥运”建设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清城市管理思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和改进

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

2、大胆创新原则。国内外城市对城市管理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取得的很多经验,符合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规律。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稳步推进原则。坚持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的连续性,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处理好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确保工作不断、正常

运转,收到良好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带动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水平、环境建设水平、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快推进“三化四区”进程,优

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逐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框架,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政府、市尝社会各主体在首都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政府、市场

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公共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城市管理工作适应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总体目标,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在综合研究、综合决策、综合协调上下功夫,实施“统一协调、各负其责、强化

基层、发动群众”的管理方式,构建更加科学的城市管理模式。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十一五”期间,要下大力气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争我区的城市管理水平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较大提升,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

群众的要求。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从城市管理工作看,政府职能主要是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区要进一步加大的城市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理清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理清政府、市尝社会的界限,解决好政府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问题,为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首都城市的安全运行,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围绕实现政府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

对现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进行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起“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模式。

(1)城市管理部门的改革。

~年底以前,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xx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全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各专业部门开展工作。

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根据工作需要,~年,对城管监察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现城管分队的人、才、物统一由城管大队直接管理,区政

府统一调度使用,分片包干执法,形成事权与财权一致、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机构要继续向社区延伸,专业管理部门可采取在社区设立办事点的办法,方便群众办事,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2)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

城市管理的作业养护工作逐步推向社会,走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研究推动区环卫服务中心、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市政管理所等作业养护部门的体制改

革,争取利用3至5年时间,将上述专业作业部门全部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为民服务为主题,建设服务型街道。

梳理街道职能,使街道集中精力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利用2至3年的时间,将该回归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回归专业管理部门;该由市场和社会办的事情,尽快剥离出去,交给市场和社会。街道办事处内设科室改为专业管理部门的站所,担负基层专业管理和服务的责任。

改革街道机构设置,创新为民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准确摸清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解决问题,改革原有的街道管理体系,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实现为民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工作的细致化。

代表政府统筹、组织、监督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实现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切实履行好对辖区工作“负总责”职能。

(4)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

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职能。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

劝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从抓好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创造一

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积极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多类所有制企业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建立社区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培育社会服务市场和服务体系。

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社区建设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鼓励社区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制约。建立社区评议考核街道和专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研讨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

考评体系,评议考核的结果作为考评工作以及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学习型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让社区人了解社区建设情况,参与社

区事务的讨论和社区大事的决定。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城市管理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等运行机制,建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的公共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中政府

职能的到位,市场功能的入位和社会功能的归位,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管理框架。

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成立xx区城市管理专家学者顾问团,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和科学决策力度。制定完善城市管理重

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优化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反馈和决策后评估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城市管理工作定期协调制度和例会制度,由城市管理综合部门牵头,对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难点问题进行调度和协调,确保城市建设、管理过

程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进行高效、及时的协调,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3、信息公开机制。

尊重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知情权,积极利用群众热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广大市民知晓并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每年组织一次综合演习、演练,加强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5、市场运行机制。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实现形式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继续将目前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性的、群众性的、技术性的职能向市场和社会转移,鼓励市场和社会积极投入城市

管理领域。对于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公共服务项目,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更多的交给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政府不再单独包揽。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建立政府投资

和社会投资有机结合的投资运作机制,在政府资金引导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6、社会参与机制。

进一步畅通城市管理部门同市民的沟通渠道,建立双向传递和交流机制,形成市民关注和踊跃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培育市民的自主性。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途径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市民的自主性,主动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

程,参与各种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的活动。特别是要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和谐社会。设立城市管理基金,对市民参与城

市管理的先进行为给予奖励。

积极培育、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资金资助等方面,大力培育并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向政府献计献策,提升城市管理质量。

(三)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

围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

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区

加大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落实力度,加强工作协调,解决好管理与执法配合问题,同时更多地发挥好司法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

学习和借鉴东城区万米网格城市管理经验,搭建区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两轴两中心”体制和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

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我区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年上半年完成CBD地区和望京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年底以

前在全区实施网格化管理。

建立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建立各专业数据库,达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效率高”的信息数据化城市管理的要求。

3、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方便群众参与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各部门对外网站建设,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及时更新公开内容,推进政府城市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难度很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城市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下大力气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建立适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

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城市公共事务的投入,增加公共财政对城市管理的支持,建立起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要给足、到位。二是要切实按照

“费随事转、事随责走、责随权变”的原则,调整条块之间的资金分配。三是要加强对基层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人员、组织等各个方面并给予足够的保障,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一些地区财力不均衡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

一是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全

区各级干部进行培训,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城市管理的有关知识,切实提高全区城市管理干部关于管理现代城市的理论素养。二是要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发动新闻传媒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工作,使每名群众都能感到自己在城市管理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自觉地投入到

维护城市管理的行动中。

(四)改革创新,搞好试点

篇6:区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2

2(二)任务和措施

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点,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是确立体育强区地位的重要因素,其核心是要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今后五年,体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我区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的优势,全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创造有史以来最优异的成绩,为我区人民争得荣誉。

1、坚持体教结合,合理规划体育传统校布局,促进体育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梯队建设。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构建体教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体校龙头带动作用,调动全区35个体育传统校积极性,明确各自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输送的责任和任务,形成以区体校为龙头,以我区一中、牛栏山一中、杨镇一中为重点,以全区35所体育传统校为基础的塔型、网状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2、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和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由于竞技体育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在项目设施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发展符合我区实际的项目。

——继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打造我区体育精品工程。举重、柔道、皮划艇和田径中的子项中长跑、投掷、短跨为我区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其中举重、柔道和皮划艇列入我区力争在全国十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精品工程。区体校担负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北京市体育局已批准举重、柔道项目试办二级班的有利条件,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实现打造我区体育精品的既定目标,推动整个项目提高水平,不断扩大整体优势。

——努力提高潜优势项目竞技水平,扩大夺牌夺金的项目点。游泳、跆拳道、武术以及田径中的某些子项,从教练水平、训练条件、训练规模、人才储备以及以往在全国全市体育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要优化结构,有取有舍,力争在2010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成为我区夺牌夺金的又一个亮点。

——抓好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建设,提高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球类项目一直是我区的弱势体育项目,但球类项目以其影响大、竞争激烈、观赏性强、普及率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我们要立足长远,加大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的建设。现在全区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等球类传统校共计28所,其中小学占17所。我们要从现在起,扎扎实实抓好球类运动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2010年前后将显现我区最具影响的球类项目的优势。

3、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训练水平。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已形成的业余训练网络,逐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广开招生渠道,利用开办二级班的条件,面向全国招收、吸纳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扩大在训人数,业余体校常年训练人数400人左右。加强对体育传统校业训工作的合作与指导,建立良好的后备人才选拔、测试、训练和输送的体系。切实抓好我区组团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运动队的组建和集训工作,适当扩大运动员编制和集训规模,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提高集训质量,争取优异成绩。

4、实施人才战略,创建一支事业心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的教练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教练员素质。密切与国家柔道队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合作,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培训,对优秀教练员和具有潜质的教练员送出去深造再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落实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合格上岗的教练达到100,高级教练达到10,中级教练达到40,其余全部达到初级标准,100的教练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加大考核力度,推动聘任上岗。体校内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向社会招聘优秀教练员,不断充实教练员队伍。为强化优势项目或开辟有潜力的新项目,可适当聘请和引进市级、国家级高级教练。调整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的奖励,保证优秀教练员队伍的稳定。

5、加强体育专项医务队伍建设。体校、运动队和体育传统校都要成立体育专项医务站(室),保证运动员得到良好的科学运动量指导,并做好运动后体能的恢复工作,及时进行伤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6、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基地,强强联手共同进行科研和探索,科研重点是: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医务监督、少年儿童运动规律及成才因素。针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优势项目在国家及市级大赛中实现“夺金”目标,成立专门的课题攻关组,以课题为中心,以夺金牌为重点,推动体育

科研成果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7、发挥“举区优势”,加大竞技体育硬件投入,推进竞技体育集约化的发展。坚持“举国体制”的战略方针,发挥“举区优势”,创造有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环境。政府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业训基地条件,保证业训工作和组队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经费。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组织一条龙,管理一盘棋,训练一贯制”的指导

原则,加强对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体系的集约化管理,强化对运动项目的“一条龙”的管理职能,加快人才成长,实现我区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

场馆建设

(一)奋斗目标

2008年奥运在即,加快我区场馆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体现“新北京,新奥运,新我区,新发展”的理念,加快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如何向世界展示“我区高度,我区特色,我区风格,我区气派”,提升我区在国际领域的地位,其体育场馆建设尤显重要。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契机,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全区体育场馆建设布局,形成以奥运会场馆为最高层次,我区新城体育中心、我区体育局体育中心、现代体育中心、空港体育中心、杨镇体育中心为中间层次,以各镇体育活动中心为基础层次的相互协调、整体统一的金字塔式的体育场馆结构体系,提升全区体育场馆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任务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正值北京筹备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我区担负着承办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和建设“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因此“十一五”时期,场馆建设本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优先建设具有带动幅射作用的区级大型体育场馆”的原则,确定6项工程为“十一五”时期重点体育设施建设项目。

1、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工程。该工程占地162.59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座席35000个,其中永久坐席4000个。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要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设计及建设标准要求,出色、圆满、如期完成。

2、新城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新城政府大楼东侧,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规划有综合体育馆、封闭式看台体育场和一个集游泳、网球、灯光篮、排球场的综合体育活动中心。新城体育中心要建成独具我区特点,能代表我区形象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其规模和功能达到国际标准。该工程要与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同步建成,相互呼应,成为具有我区体育文化特色的标志。

3、现代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仁和镇平各庄地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有体育馆,足球运动场和一个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房的多功能活动中心。现代体育中心主要服务于该地区产业工人,并以开展球类项目为特点,开展职工健身活动及举办比赛。设计及建设要体现“现代”及汽车城特征,突出球类活动特点。该工程2009年开工,2010年竣工。

4、空港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后沙峪镇,空港城北,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规划有综合体育馆,看台体育场和一个集网球、保龄球、游泳为一体的体育活动中心。空港体育中心主要服务于该地区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及外商等国际友人,开展健身、娱乐活动。设计及建设要突出“绿色国际港”特点,建成空港新城标志性建筑。该工程2009年开工,2010年竣工。

5、杨镇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中心位于杨镇中心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规划有体育馆、体育场和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棋牌等设施的活动中心。杨镇处于潮白河以东以8个乡镇的核心地带,是我区重点建设的卫星城,其体育场馆建设的幅射、带动作用,以及做为河东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集中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场馆建设任务。该工程2008年开工,2009年竣工。

6、体育局场馆中心改造工程。体育局场馆中心地处我区城区政治、文化、商贸、人居繁华区,不仅是开展业训工作、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群众参与健身活动、举办全区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优化群众健身环境,扩大健身项目,拟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场地空闲空间,在东侧南、北两个训练馆中间,相连建起乒乓球、羽毛球活动馆,将其南侧的塑胶篮球场改造成网球场,并利用场馆中心北侧空地,建起塑胶篮球场。工程总投资700万元,2006年完成改造工程。

以上6项工程是我区历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标准最高的体育场馆建设工程,也是落实我区新城规划的重点设施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科学地进行规划和运作,规划出预留地,广开融资渠道保证资金到位,完善工程设计及建设招标工作,加强场馆建设监督、监理工作,确保场馆建设优质、如期完成。

体育产业

(一)奋斗目标

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构建与我区区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及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特征门类齐备、结构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到2010年,我区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以20的速度增长,2008年体育产业达到全区GDP的1.5,2010年达到3左右,使我区体育产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区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任务和措施

体育产业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区体育产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体育产业中心区域—著名的马坡体育产业一条街,已经形成体育产业聚集的带状体育产业走廊,这是我区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势。今后的任务是合理开发和整合体育产业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深化运营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我区体育产业成为后劲最为强劲,最富活力的产业。

1、抓住奥运商机,打造我区奥运品牌。我区承办奥运水上项目比赛,国际、国内注意力资源相对集中到我区,带来了阶段性加速体育产业发展的商机。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奥运品牌,积极向国内外宣传我区,提高我区区知名度。我们要办成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让世界更加了解我区。我们要延伸奥运品牌带来的阶段性效能,经营好奥运会宝贵遗产。2007年水上公园落成后,即开始筹划,吸引国外运动队选择水上公园为集训基地。奥运会后积极筹划举办国际、国内大型水上项目比赛,培育传统性精品赛事。要不断优化环境,吸引国内外运动队选择水上公园为他们固定的集训基地。同时,把“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成以惊险水上运动为特色的,满足旅游者娱乐及惊险刺激心里需求的,包含龙舟、激流回旋、赛艇、冲浪、游泳等多种休闲娱乐项目的水上运动乐园,打造永久的,具有我区独特魅力的奥运品牌。

2、建立北京郊区最大的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打造我区体育产业名牌。目前,我区北部已经形成了东起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向西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北京乡村俱乐部、北京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大众高尔夫俱乐部、乡村赛马场、北京网球俱乐部、乔波室内滑雪场、沙滩排球场等以体育特色为主,体育企业相对集中,体育经营规模较大的融健身、休闲、娱乐、观赏、旅游为一体的体育休闲产业走廊,具备了强大的资源优势。但它的运动项目多为中、高档消费,90年代尚未形成强大的消费群体。随着我区承办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周边别墅区日趋火爆。随着我区新城的建设,人居聚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北京将有庞大的群体追逐和崇尚网球、高尔夫球、滑雪等中高档运动健身项目。我们要不失时机,借势发展。首要任务是政府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协调各方成立产业中心区经营管理联合机构,打破各自为政,科学整合资源,形成联合体,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多赢的思路下,进行合作与交流。利用各自优势,采取联动、互动的方式,形成体育产业链,不断繁荣和创造各自特色,联动中扩大规模,互动中做出品牌,推动中扩大影响,体现大体育观,把这一区域的品牌做大做强,把体育产业链办成精品。

3、建立“我区体育商务中心”,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依托“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我区奥运品牌的影响力,依托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的资源优势和我区新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我区体育已经具备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条件。我们要抓住奥运时期国际、国内交往的契机,在我区新城创建“我区体育商务中心”,吸引国内外体育组织和体育中介机构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提供商务和体育事务交流平台,拓展体育产业服务项目,提高体育产业运营水平,增强体育产业幅射力,加快我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区政府统筹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及经费,并在新城预留体育商务中心办事处。

4、抓好特色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给合我区现有的莲花山室外大型滑雪场和具有名人效应的“乔波室内滑雪馆”,加强市场运作,扩大消费群体,借势开发高台、速降、回旋及滑冰等新的雪上、冰上运动项目,使我区成为冬夏两旺的冰雪胜地.合理利用我区有山、有水、有林的自然优势,逐步开发登山、攀岩、定向运动、野营、山地车等时尚运动,以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5、努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体现中华文化底蕴和我区特色的精品赛事和精品体育表演。上个世纪,我区成功地进行了尝试,承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马上项目比赛、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女足超霸杯赛等。未来五年,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奥组委、北京市体育局的支持,获取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主办权。我区体育商务中心要加大国际国内体育交流,加强商务运作,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我区首届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表演展示大会,并力争2010年前举办五项国际国内精品赛事及体育表演。

6、以体为主,积极开发体育联动产业。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体育产业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收益的功能以及抖动关联产业的功能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开发体育联动产业。将体育产业的优势与旅游业结合就可以扬长避短,弥补我区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不足,形成强劲的体育旅游业,互为发展,互为促进。与广告业结合,可以促进体育广告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服装业、器材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体为主,加强合作与联合,积极开发体育联动产业,促进我区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确保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局(公司),要全面贯彻执行体育法,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本单位重要日程,尤其要确保体育事业资金投入。

2、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创建服务型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点集中在体育政策投入、制定体育发展规划、引导体育发展方向等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上来,将体育事务性工作移交给以我区体育总会为核心的体育社团进行运作,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3、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体育发展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供给,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大政策投入,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专项政策,鼓励多元化体育服务业投资形式,积极支持私营、个体及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开发我区体育赛事、健身娱乐、体育中介、体育咨询、场馆管理等体育经营活动,建立经营实体。政府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便利。设立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基金,通过投融资政策,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对体育事业的资助和捐赠,拓宽投资渠道。

4、加强体育科研,加速体育科技进步,走科技兴体之路。利用与国家柔道队、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大中专学校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我区体育科研基地和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健身方法,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尖子人才培养、夺金项目进行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利用科研基地开设体育人才培训班,重点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加大人才引进,建立“绿色”通道,根据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高级教练员、专业管理人员、企划人员及商务、中介等专业人才。

5、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优化体育发展的环境。体育法制工作要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为重点,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要以贯彻执行体育法为重点,健全法制机构,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加大体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要认真做好体育安全、体育服务业开业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保护等检查监督工作,规范体育健身服务标准,保障体育消费者的利益。

上一篇:2022爱国卫生月活动心得下一篇:古莲小学成功举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