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西部旅游业环境问题的思考

2024-05-02

发展西部旅游业环境问题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发展西部旅游业环境问题的思考

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思考

根据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在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发展旅游业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影响,从而提出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思路.

作 者:杨永德 丁陈娟 作者单位:杨永德(湖南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

丁陈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12)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1(8)分类号:F592.3关键词:生态旅游 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区 生态成本 生态管理

篇2:发展西部旅游业环境问题的思考

关于西部地区发展网上旅游业的思考

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地方信息港的优势,加快发展网上旅游,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信息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跳跃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一要认真把握网上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二要充分发挥网上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三要切实采取发展网上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作 者:徐晓烨 作者单位:江苏天虹集团,江苏 盐城 224001刊 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年,卷(期):“”(4)分类号:F59关键词:西部地区 网络经济 旅游业

篇3:关于西部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1 目前西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西部地区所包含的主要是西部十省市自治区外加内蒙古区和广西壮族区, 共十二个省级行政区, 人口共是3.5亿, 国土面积比为71%, 该地区主要是少数名族聚居的地方。因此, 虽然西部地区的面积广阔, 资源分布广, 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其它地方小很多, 同时, 生态环境也相对与其它地方的较为的脆弱, 而经济总量也远远的落后于东部各地区, 且贫困人口较多, 因此所面临的发展压力也是比较的大。再加上西部地区的众多自然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综合的应用,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 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水资源的缺乏, 使得荒漠化程度日益加剧

众所周知, 黄河流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最重要的流域,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使得黄河在西部地区经常出现严重的断流现象。最近几年, 西部地区的黄河水量急剧的减少, 使得西部地区众多的河流湖泊的水位开始下降, 甚至逐渐的咸化和干涸。有些河流和湖泊由于湖水已经干涸,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最终就被流沙所覆盖, 成为咸碱地。同时, 还导致西部地区的冰川开始逐渐的退缩, 造成陆地冰雪总库容量和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地下降。另一方面, 由于西部地区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也造成了水资源的匮乏。水资源的减少不但使得西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还造成了西部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

1.2 目前环境方面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和健全

由于我国在早年间一直执行的是“先污染, 后治理”的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 并开始实行的政策。因此到目前为止, 关于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还相对比较少, 而且就算有也不是很完善和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 就造成现在许多的相关人员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的尴尬局面, 最终致使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措施不能很好的施行。

1.3 环境的严重污染, 致使森林植被逐渐减少

虽然西部地区的森林植被非常的丰富, 但是近几年来西部地区实行的大开发战略, 使得一些只顾眼前小利的个人和组织为了谋取个人私利, 而对西部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 从而导致西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开始日渐的枯竭。大量减少的森林资源, 会使森林的水土涵养能力减弱, 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而大量兴起的铁矿、石油、天然气和煤矿公司, 也是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的原因之一, 因为许多的西部地区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忽视了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废气向空气中排放的现象, 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事故频繁的发生。而被排放到空气中的废气在经过多重反应后最终形成酸雨降落到西部地区, 腐蚀森林植被, 最终严重的影响到森林植被的生长和繁殖。同时,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还比较的落后, 而大量排放的废气也使空气的自净能力超过了它所能净化的限度, 从而致使森林植被大量的被破坏。

1.4 公众盲目开采, 致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

大量的矿产资源是西部地区所独有的优势, 而对这些资源盲目的开采也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日益严峻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行的是依靠资源导向型的发展战略, 是以本地区独有的资源为原材料, 走工业化的道路。虽然这种战略给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但是, 同时它也使我国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日益的枯竭殆尽, 从而严重的制约和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西部地区环境的相应措施

为了使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日益的美好起来, 使西部地区的各种资源能够充分的得到利用,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必须要加大施行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使西部地区的人民能够更快的脱离贫困, 致富达到小康水平。

2.1 加大对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宣传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单靠政府和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政府必须要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新闻媒介对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进行大力的宣传, 以确立人民群众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和意识。因为只有人民参与其中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经济发展, 可持续的对西部地区的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绝对不能够重蹈以前“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2.2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最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国为步入强国行列而实行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到我国各地区的平衡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涉及到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利益冲突问题。因此, 我国必须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个人、组织和企业都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2.3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 万物的生长和繁殖都离不开水。水资源作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环境保护问题的一大重要因素, 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注意。而且, 西部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 就不能一直沿用一个战略方针, 而应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适当的调整发展方针, 以迎接不同的挑战。而水作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命脉, 且资源短缺, 就必须要要求个人、组织和企业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过程中, 注意节约用水, 一水多用, 施行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方针。

3 总结

总而言之, 虽然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 但是这些资源多为不可再生的资源, 只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年无节制的开发就会枯竭殆尽, 而资源的枯竭就会导致环境的污染问题。因此, 我国要想使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更好地落实和结果, 就必须要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合理、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不但要考虑现代人的利益, 还要尽可能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力发展, 使得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 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复杂多变、区域差异性大等特点, 使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地区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整体情况却仍旧不容乐观, 依旧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众所周知,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更是我国发展壮大、步入强国行列的现实要求和最基本要求。因此, 我国在对西部地区进行大开发的时候, 必须要注意对其环境进行保护, 这样才能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西部地区,环境保护问题,持续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楠;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李玉照;李智;西部大开发的环境法制体系缺失与建设对策[J];生态经济;2010 (08)

[3]胡红安;李海霞;西部环境保护: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篇4:发展西部旅游业环境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西部旅游 区域不平衡 环境制约

一、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迅速

2000年初,作为国家区域总体战略的第一步,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启动。经十几年发展,西部地区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

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也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在入境市场方面,西部地区在宣传、开发、拓展市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联合促销,使得欧洲、北美、日韩和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大幅增长。除2003年因“非典”导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滑坡以外,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均稳中有升,而旅游外汇收入基本上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年,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达到了1708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26%,旅游外汇收入5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在国内旅游方面,除2003年外,实现了逐年递增,其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至2010年,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11.3亿人次和7925.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3%和29.4%,而旅游总收入为8281.8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9%。

(二)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增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几年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稳定在5.3%—9.5%之间,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的比重(“非典”期间除外)保持在16.89%—25.35%之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这与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布局和发展的侧重点有关,但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三)成为西部地区各省的竞争优势产业

旅游业是西部地区的综合优势产业,从西部12个省份的经济发展规划来看,各省基本上都不约而同地把旅游业列为优势产业,四川、云南、西藏、陕西更是明确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址,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因此,与其它产业相比,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潜力巨大,已初具产业竞争优势。

二、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东部地区经济、交通较为发达,原有基础较好,是我国旅游创汇和国际旅游接待的主要基地,国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国内游和出境游的主要客源地。东部地区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完善,观光、度假、商务旅游同步增长,产业结构较为合理。而西部地区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旅游产业要素处于全面建设过程中,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仍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尽管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基础薄弱,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资源开发、市场结构等方面,仍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000—2010年我国三大地带的国内旅游收入差异比较显著,东部地区的旅游收入最高并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少。

就国际入境旅游而言,2000年东、西部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分别为118.06亿美元和12.78亿美元;到2010年,两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分别为419.67亿美元和44.59亿美元。西部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约为东部地区的1/10,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大致持平。

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星级饭店总量为11676家,星级饭店数量位于前十位的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北京、云南、湖南、四川、湖北和辽宁②,绝大多数属于东部省份,西部地区只有云南和四川两省上榜。同期,全国旅行社总数为23690家,旅行社数量前十位依次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河北、辽宁、河南、北京、上海、湖北,上述省市的旅行社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6.16%③。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旅行社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西藏、宁夏自治区的旅行社数量增幅最大,超过24%,显示了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平衡

除了东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外,西部地区内各省市旅游业也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西南片区在旅游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及开发条件等方面优于西北片区。

以2011年国际旅游收入来看,西南片区的云南省列全国第10位,广西、重庆、四川也排在西部地区前列。而在西北片,陕西省旅游业处于一枝独秀的位置,在接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等几十个主要指标中,陕西省都占到整个西北地区的40%左右。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基础条件非常落后,旅游接待设施也非常有限,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业发展指标列全国末三位。2011年,云南省旅游外汇收入是宁夏的近260倍。

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利于西部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使西部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严重不足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次,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培育能力分配也不均衡。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旅游科研院校共有635所,其中仅四川和重庆的旅游科研院校就高达481所,占西部地区旅游科研院校总数的76%,而内蒙古、西藏、青海和宁夏等西部六省区的旅游院校均不到10④。

(三)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制约

生态环境始终是制约西部地区旅游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是我国许多江河的发源地,江河源头及上游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对全国气候和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同时,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多为沼泽、戈壁、山石、沙漠,相当部分处于高寒、缺水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加剧。endprint

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形成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很多地区旅游承载力有限。在这种资源环境下发展旅游业,必须慎之又慎。由于旅游开发不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案例,在西部地区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普遍经济基础差,区位条件相对差,交通相对落后,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各省区市间经济实力不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不同,特别是甘肃、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区投资规模偏小,愈发扩大了区域间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距东南主要国内客源地东南沿海地区较远,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稀疏、机场数量少,吞吐能力有限,对旅游业发展是极大的限制,同时西部航空口岸数量太少,或远离主要航空口岸,国际旅游条件严重滞后,缺乏像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成本也相对较高,对吸引国际游客无疑是个障碍。

针对以上问题与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西部旅游应改进以往粗放式增长模式,走集约发展内涵增长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特别要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发展旅游,同时强化利益分享机制,保障原住民在旅游发展受益。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设西部大旅游圈,加强大视野下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从而打造西部旅游整体品牌,提升旅游竞争力。

注:

①西部地区指由西部大开发计划定义的12个省区市,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

②《2011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 http://www.cnta.gov.cn/html/2012-6/

2012-6-28-8-42-36760_1.html

③ 201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http://www.cnta.gov.cn/html/2012-10/2012-10-25-

9-0-71726.html

④中国旅游研究院,http://www.ctaweb.org/html/2010-1/2010-1-1

4-17-37-69350.html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历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3]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gov.cn

[4]中国旅游研究院,http://www.ctaweb.org

篇5:发展西部旅游业环境问题的思考

杨 娟

(宁夏银川建发集团有限公司,银川,750021)

摘 要:西部大开发,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从西部地区水资源的概况、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一些对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时空分配极为不均匀:西北地区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南地区的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困难,且浪费较严重。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因此,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了西部大开发中的大问题。1.我国西部水资源概况

我国西部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12个省(市、区)。地形上属于第一、第二阶梯,地貌上主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气候类型包括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区、西南湿润与半湿润区。受其地形、地貌、气候的影响,不同区域间的水资源丰富度呈现显著差异。

1.1西北地区淡水资源总量少。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占西部总面积的57%,水资源量只占18%,水能资源只占24.4%。由于地多水少,虽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5000 m3以上,但亩均水资源的占有量较低(1600 m3以下),加之干旱少雨,蒸发旺盛,耗水极大。全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235mm左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000~2600mm。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 不少地方出现河流断流和湖泊萎缩、咸化、干涸。因此,水的问题成为西北大开发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1.2西南地区的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多。西南地区湿润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000mm以上。其水量是我国九大水域的“老二”,仅次于长江流域,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0.8%,人均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达到32216 m3,仅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水资源量就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的27%。但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山多地少,山高谷深),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对困难,因此大部分水资源是白白浪费。如三江地区大部分是深山峡谷,人口与耕地均不足全国的1%。

由上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分配的特点是:西北干旱地区地多水 少,西南湿润地区则水多地少。需要大量用水的北方,存在着严重缺水的问题;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却由于地形、地质条件恶劣而使水资源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水资源自身区域分配的不均匀,使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的处理不善,又进一步加剧本已十分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2.我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 2.1.1水资源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严重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当恶劣,以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为主。农民为争取更多的耕地以维持生计,只有毁林开荒、毁草种田、开垦陡坡地。而西部地区大都位于江河源头,过度地毁坏森林植被必然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湖泊调蓄洪水功能下降,而这又是引发水患灾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我国近年来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仅1998年的特大洪灾损失就达2000多亿元,使我国GDP增长率降低了二个百分点。山地植被减少与水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破坏了水源涵养功能,进而又加剧了用水紧缺状况。

2.1.2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西北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使地下水成为城市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目前由于大规模、不合理地对地下水进行开采利用,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有些地方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据统计,全国已经出现了56个地下水区域性地下漏斗,总面积大于8.2万k㎡。又因为在地下水的开发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不少地方在打井取水时贯通了地下咸水层和淡水层,使地下水矿化度逐年升高,造成水质恶化。资料表明,河西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矿化度近年来平均升高0.13g/l,从坝区到湖区,矿化度已由原来的2~4g/l上升到3~10g/l,同时,水质恶化范围也由南向北逐步蔓延扩大,造成人畜饮水极度困难。

2.1.3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环境受损加剧

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差,加上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处罚措施,人们把江河作为天然排污沟。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流域水体。因为污染,黄河流域40%~70%的水体已降至国家标准的最差级。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量达127亿m3,其中工业废水100亿m3,占79%,生活污水27亿m3,占21%。而83%的废水未经处理,66%的废水超标准排放,而且每年正以2%~3%的速度递增。长江正慢慢演变成一条“黑江”。

2.1.4森林和草地植被大面积减少

西部地区天然林的生态功能一直呈下降趋势,加上长久以来的滥砍乱伐,致使森林植被大幅度下降。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10%。云南省森林覆盖率现在比解放初期减少了一半以上。草原的退化也呈现加剧之势。我国天然草地面积为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41%。其中62.1%的 天然草地在西部。目前,全国草地退化面积在1.35亿公顷左右,西部地区占有较大比重。长江、黄河源头区的高寒草甸和草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由于超载放牧和采矿等活动,致使长江源头区的植被破坏,表土冲刷,石头裸露,耕地质量下降,江河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2.1.5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西部大部分江河流域沿途修建了不少的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使流域及其两岸的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改变,导致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并面临丧失的危险。2.2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上的问题 2.2.1 水利建设中对不良后果估计不足,目光短浅

为了解决季节差造成的降水不均而引起的干旱,同时也为了开发水电资源,西部不少地区在许多主要江河的中上游都兴建了梯级小水电站和小水库,这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常规措施。但由于考虑不周,对水利建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估计不足,导致大量的水利工程不仅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患的危害。一方面造成河湖的天然水面受限、河道淤积加重、河床与堤坝争相提高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又造成水资源的锐减。如石羊河年均径流量约为11亿~12亿m3,为了蓄水抗旱,在其上游建造了多个水库,结果使平原的地下水补充不足,到90年代不仅使该河的下游断流,而且平原的湖泊开始萎缩,灌木枯黄,草场退化,绿洲缩小,沙漠化日趋严重。

2.2.2 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效益差,循环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工业上: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城市工业用水效益低。如河西的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20世纪90年代为675.7 m3,而我国北京、天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分别为248 m3和170 m3。农业上:西北地区的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方式历来以漫灌、串灌为主,几乎超出定额的50%~100%,而且经济效益很差,1m3水产粮量极低。西部农田灌溉大都采用这种方式,用水浪费很大。

2.2.3 投入不足,设施薄弱

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50年来,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中央对西部的水利投资只占中央水利总投资的15%左右,加上西部地方财力薄弱,水利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2.2.4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

由于部门及地区分割,长期以来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不同地区与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塔里木河、黑河的上中游过量用水,耕地盐渍化,下游则因缺水而河湖干涸,大片土地荒漠化。而水利工程设施则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

2.2.5 地区环保法律意识淡薄,环境执法不力

西部地区经济普遍不发达,许多地方还未脱贫,客观上导致了群众的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以 言代法、以权代法,对企业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水污染后果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干预、阻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帮助企业逃避法律制裁。

2.2.6 节水方针实施不力,国民节水意识普遍不高

西部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供有量却日益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方针就是为解决水危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而制定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地区仅重视开辟新水源,而忽略了节水,造成水资源的无偿使用和过度浪费。此外,国民节水意识普遍不高,尤其是在节水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的地方,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综上所述,西部水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问题,要搞好西部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3.1 建立和健全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从全局性、长远性出发,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各地区、各流域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剂,避免出现“多龙管水”的现象。实行综合性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可使水资源在工业、农业、渔业、水利发电、运输及维持生态等方面的利用和保护综合效益最大化。

3.2 加大对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投入,搞好西部水利扶贫

国家在继续加强对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应加大对西部水利的投入,并结合西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西部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扶持贫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西部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在脱了贫的人口中每年还有15%~20%返贫,其主要原因也是水。据统计,目前西部尚有4000万人吃水困难,有1000多万人口至今还用不上电。按以往国家政策,农田水利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而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困难无力承担。因此,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西部水利扶贫。农民搞节水灌溉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3.3 建立水资源市场,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

建立水资源市场的目标是在水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刺激,使其成为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确保政府在市场和价格政策扭曲中起调控作用。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价格体系,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同时提高公众水资源付费意识,以减少浪费。

3.4 合理开发利用西南水资源

西南地区拥有较多的水资源,云、贵、川、桂、藏的水资源总量约13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一小半(46.4%),人均、亩均分摊的水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有资料表明,1998年西南各河流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仅为1.3%,西南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0.9%,而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内陆河达75.4%。显而易见,西南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但西南地区多属高山与高原,由于石灰岩分布广 泛,岩溶现象普遍,造成地高而水低。虽有丰沛的降水(大于2000mm),但无调蓄,山区农村饮水十分困难,亟待解决。此外,由于西南地区水多,近水源地区用水不受限制,用水愈多,排水愈多,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西南地区也是湖泊较多的地区,有的湖泊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如昆明滇池的污染问题未能解决,水质至1998年仍为超Ⅴ类。因此,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应兼顾,在开发前做好环境保护规划。考虑农业、环境与防洪的需要,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应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

3.5 建立节水型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体系

如何使有限的水量尽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水量,关键是建立节水型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体系。我国西北干旱缺水,但光热条件好,应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特色农业,推广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加强对现有工业的节水治污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的建设;积极发展中小型城镇及农村集中聚居点,以利于节水和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工业企业节水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促进西部工业企业“节流减污”,缓解西部的水资源危机状况。3.6 努力恢复已被破坏的水资源环境、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搞好水源的涵养,水土保持及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森林是生态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作用,但它像一般农作物一样需要耗费水量。同样,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维护河湖水环境和河道输沙能力等都需要一定的水量。据专家研究,为维持和恢复西北内陆河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每年需要生态环境用水300亿~400亿m3。因此,要处理好取水与还水的关系,不还水就没有生态环境的恢复。3.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通过强化教育、引导灌输,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入社会各级人士心中,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西部水资源危机,自觉合理节约使用水资源。同时健全环保法制建设,强化法治力度;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4.结语

西部生态系统本已非常脆弱,严酷的水危机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西部经济建设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水资源环境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优先解决水资源问题。

参 考 文 献

篇6: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有大量事实可以为证。对于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Yo1118oY 版权归作者所哟。<一>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2.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3.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二>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二是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絮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2.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废瓶、废纸、罐头盒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止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西南与中南地区的酸雨危害面积大,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树木枯死,环境质量下降。3.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或乱建滥造旅游措施,而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或独特、协调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因游人乱刻乱画,随意触摸文物,随意丢弃废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文物古迹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如在故宫的宫墙、石板走道、各类门栏上,在泰山的摩崖石刻上,在古老长城的城墙、城楼上,都留有游客不文明的印迹。4.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各旅游区多放弃传统文化的社会、精神意义及艺术含义,随意改变其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使传统文化粗糙、简单地舞台化、商品化。传统民俗、庆典活动等再也不按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由“旅游需求”随时随地举行,仿佛其存在基础是旅游者需求而非当地的社会生活。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制作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批量生产,并逐渐走向粗制滥造,失去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5.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旅游供给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就旅游供给一方而言,旅游作为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碴)和布局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为主。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旅游需求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趁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旅游污染环境的途径可以看出旅游作为污染源存在着不同于一般污染源的特殊性。〈三〉针对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以下保护对策1.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又具旅游观赏价值,(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2. 旅游社会环境的保护对策(1)安定团结,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旅游社会的首要因素就是旅游区的社会政治局势是否和平,在和平的环境条件中,游客才有人身安全感,才谈得上旅游。因此,任何国家或地区,若想发展旅游业,必须安定,才能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2)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在旅游区,游客和游客之间、游客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若管理不当,均会成为当地恶性社会事故爆发的潜在因素。因此,旅游管理中、应尽量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同时,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以达到减少社会事故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3)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直接反应在对游客的态度上。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为此,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3. 旅游经济环境的保护对策(1)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增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旅游经济环境的衡量指标的主要是旅游接待设施,而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又是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设施超出旅游经济环境容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反之则对旅游设施造成危害和破坏,进而造成旅游社会环境问题。故旅游设施的规模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2)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经济环境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旅游服务人员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档次不够,致使旅游经济环境中硬件和软件不相配套,造成旅游设施的浪费和使设施水平得不到发挥,故目前对中国旅游业而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提高旅游经济环境的迫切问题。4. 旅游气氛环境的保护对策(1)建立旅游开发和管理智囊团,保护旅游气氛环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往往是因为对当地特有旅游气氛的无知或认识不全面所导致的,才会有如将古城的石板路改为柏油路的愚蠢之举。在旅游管理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对旅游气氛环境容量的无知,导致对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要建立专家智慧囊,科学地开发和管理旅游业,以达到保护旅游气氛环境的目的。(2)无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保护旅游气氛环境。旅游区的旅游气氛环境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反映当地历史、地方或民族气息的环境烘托出来的,这其中,当地人的外形特征和文化素养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可想象在民族地区,汉族人身着民族服饰,讲者标准普通话给游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云南民族村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它除了移置当地的建筑,还吸引了大地居民的参与。故要充分保持旅游气氛环境,应尽量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四〉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1.旅游环境质量回顾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揭示出某旅游区域在一定历史时期由于发展旅游给环境带来影响的变化过程。目前在我国主要旅游发展地区尚缺乏此类资料的积累。

2.旅游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旅游环境质量评价要素以及定量评价方法。

3.旅游环境质量预测评价,即针对旅游区域内将进行的旅游有关活动会给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这是旅游优化开发的前提与保证。〈五〉关于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对象、评价目的及评价精度。旅游环境就其地域范围而言包括不同层次——游览点、游览区、旅游城市、旅游区域等。评价范围不同、目的不同,对评价精度的要求也不同。从旅游的特殊性出发,笔者认为应对位于或包含人类聚居地的旅游地之环境评价精度要求更高,随距离的远近有所变化。2.确定评价要素及评价标准。根据旅游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有关评价可分为以下若干层次:(1)反映一般地区环境质量的诸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噪音等生态环境要素。这些因素有标准指数。由环保部门检测。但是,作为旅游地对其生态环境应有更高的要求。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于各种类型和等级的旅游地,都制定有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目前,我国尚未进行这项工作。(2)旅游地的环境特色,可以采用特尔菲法对其具体内容和标准指数进行确定。

(3)旅游地旅游容量与旅游者实际数量的冲突程度。确定旅游容量必须要结合旅游地的特殊情况。可以采取长期观测和问卷统计方法取得标准,问卷对象应包括专家、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根据所设置标准可以判断出该地旅游者数量与旅游容量的冲突程度。

(4)景观环境的协调性和环境气氛的舒适度这两个因素主观性较强,应尽可能使之量化。3.确定评价要素的权值。4.旅游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可参照表1进行:5.旅游环境质量分级:运用综合评分方法也为环境质量的分级提供了方便。明确所评价的旅游环境质量等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该旅游地旅游环境质量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为环境质量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表1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分表评价要素 权值 记分级

100-81 80-61 60-41 40-21 20-0 生态环境 w1 环境特色 W2 旅游者数量与旅游容量的冲突程度 w3 协调性与舒适感 w4 可见,实现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通力合作。这也是关系到人类长远利益的大问题。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俞穆清 田 卫 李文呈 张自川

摘要:概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有利与有害的影响,简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要点与主要内容,并论证了它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可行性、旅游规划的优化制定及旅游业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

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协调这种关系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因为它可以科学地预测旅游开发与运营对资源、环境的近期(当代)和远期(后代)诸多影响;并有效提出使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证资源永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1-3].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实行了20年,取得了丰富经验和较好效果,但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刚刚起步.目前我国旅游环境研究多侧重于正在运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业已发生的旅游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而旅游资源开发前的环境影响预测性评价却很少报道,因其复杂性与综合性,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等方法学问题有待研究与规范[4-6].本文对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要点及它对我国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功能与作用予以探讨.1 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点

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我国有关环境、资源及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与标准要求,采用科学的技术路线与预测模式评价方法,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区域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识别与筛选;对所在区域环境现状质量、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对旅游开发与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诸多有害与有利的环境影响予以预测评价;在进行全面客观的效益分析后明确提出与论证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可行性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为旅游主管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及开发经营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显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预测科学,它应该在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或规划阶段进行,否则无法起到“预防为主”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运营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大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3个方面,而且常常是对某一环境既产生有害、消极影响,又带来有利、积极影响.一般说来,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而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正面影响也较多,所以,环境影响评价应予以全面、客观、公正的预测与评价来权衡其利弊,综合决策.目前一般认为,旅游业可能带来的有害与消极影响主要包括[3,5,6]:开发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与扬尘、交通噪声与扬尘等对地面水、地下水、土壤、大气及声环境的影响与污染;占用绿地、砍伐树木、减少植被复盖率;影响与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与迁徙路线;使野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过度与不合理的开发使原始生态系统特征、结构与功能受到影响与破坏;对地质、古生物遗迹和文化遗迹的可能人为破坏;过多失控的游人及不良行为的侵蚀,对当地居民正常生活、文化及风俗的可能干扰与消极影响.积极有利影响主要包括:有利于本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及社区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扶贫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本地自然环境与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金投入;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价值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可为国家创汇,并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往来.因为旅游资源开发为区域性开发行为,所以其环境影响评价属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一般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相比,它具有区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其评价重点不仅要注意自然环境污染影响,更要注意区域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范围除资源所在区域外,对借景、障景、风景景廓线所涉及区域均应作出评价.对于地处环境敏感或脆弱区,可能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该编制详细的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总论(评价目的、依据、标准、范围、等级、重点及保护目标的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概述、工程分析及环境影响分析识别;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开发项目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综合分析;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监测的对策与建议;综合评价结论.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资源价值、景区(点)规模、旅游条件及市场需求等诸多方面因素[6].如果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衡量,资源环境保护也应作为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据旅游专家预测,我国今后15年内将面临新一轮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的浪潮,而且为满足国内外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其开发重点逐渐移至资源品位、类型、奇特度及观赏价值更具有吸引力的海滨、海岛、海滩、山岳型风景资源和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是正确处理与协调好旅游与环保的关系,使这些脆弱、敏感地区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有序开发其旅游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活动都会对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只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得出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较小不会使生态系统环境功能降低或损伤,或通过努力可以使受损伤的生态功能得以恢复

[7]和补偿,保证自然保护目标得以实现,则旅游开发项目就具有环境可行性.反之,如果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得出旅游开发可能出现或导致下列后果之一,则开发项目不可行,应予否决;或进行重大调整与彻底修改:旅游开发活动明显不符合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及自然保护区法规、条例或地方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旅游开发与运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使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结构与功能无法恢复和重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和破坏,使当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造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与景观价值的严重损害,环境感应指标严重恶化及可能导致或促使自然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灾等)的发生.国内外一些旅游资源开发的失败教训表明,由于事先没有对其环境可行性进行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就进行盲目、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和粗放、野蛮经营,以致带来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旅游资源价值明显降低、游人迅速减少,正常旅游业难以维持,即使再花费巨额资金和代价也无法恢复和重建.这样的现象近年来屡见报道,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3].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可行性研究之后的旅游规划制定是旅游业实现有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其中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应该是旅游规划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专业规划具有密切的制约关系和指导作用.显然,旅游规划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开发活动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即必须以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为科学依据;它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以满足旅游规划编制需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可在下述方面对旅游规划的优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作用.3.1 旅游区开发范围与功能区划分

旅游区内特别保护区、自然景物区、资源保护区、原野区、娱乐区、渡假区及服务区等功能区的划分应以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区内开设旅游区更是如此.环境影响报告书有义务根据我国的有关法规及影响预测评价结果对此提出建议和推荐方案,为功能区合理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3.2 旅游环境容量及开发规模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旅游区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质量功能标准要求、环境感应指标及资源的可承载能力和影响评价结果科学地计算出最佳旅游环境容量[8,9],这将为旅游区开发规模、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及游客分流的宏观与微观调控措施的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3.3 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已被公认为对环境影响最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旅游形式[10].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资源调查应该积极推荐这种最佳旅游形式;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它发展目标、开发条件、指导原则、资源潜力观览对象、活动内容及推荐方案等提出初步建议.3.4 旅游设施及景点建设

环境影响报告书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拟建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点建设的开发数量、密度、选址布局合理性及建筑形态、线型、色彩、质感等景观指标提出建议和推荐方案,以提高旅游区景观相融性和美学价值,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这将有利于服务社区与景点等专业规划的制定.3.5 基础设施与公用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要从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的角度对旅游区的照明供电、供热、采暖、交通、通讯、给水与排水等公用工程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规模、选址、布局、线路及管道走向等提出建议,为旅游区基础与公用工程规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和科学依据.3.6 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恢复和保护

对因旅游资源开发与运营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功能损伤与降低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具体有效的补偿、恢复的途径、措施、技术与投资估算,为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3.7 推行清洁生产及污染物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和治理措施

推荐提高旅游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生产工艺与卫生技术.根据旅游区地面水、大气及声环境的功能标准与环境容量的要求,确定区内所有排污单位的“三废”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治理方案与环保投资估算,为旅游区的污染防治规划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4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旅游业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开发与运营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性质、程度与范围还将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环境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环境管理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软件系统”,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对日常环境管理的建议也是其环保对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使用科技手段、行政手段、宣教手段及法规手段等方面.4.1 制定科学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监测计划

根据旅游开发环境影响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计划,以跟踪旅游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使任何负面影响能在产生明显后果前得以控制和纠正.4.2 健全环境管理行政机构、加强环境管理力度

环境管理机构薄弱、不健全是国内诸多旅游区环境质量恶化、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拟开发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管理目标、人员编制、工作分工、职责范围、管理计划、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科学经营的具体措施等提出建议.4.3 提高游人环境意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游人不文明行为是造成旅游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环境影响评价有义务加强对游人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规范其文明行为,采取有效的制度、措施,并用环保法律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4.4 对旅游管理及从业人员进行环保教育与管理培训

旅游管理与从业人员不仅应精通旅游管理业务,而且也必须熟悉环境保护方面的业务管理,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必要的管理条件,环境影响报告书也应在环境保护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教材选取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的环境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的环保行为.5 结语

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可科学预测与评价旅游开发及运营对资源与环境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并提出有效的环保对策与建议,使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降至最低,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它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论证、旅游规划的优化制定及旅游业强化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我国应尽快落实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重点项目(KZ952-JI-209)作者单位:俞穆清 田 卫 李文呈 张自川(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1)作者简介:俞穆清(1943-),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环境研究与评价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环境地学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中科院及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余项.近年主持完成了60余项大型建设项目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发表论文近50篇.收稿日期:1998-07-1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11-112.[2]谢彦君.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J].旅游学刊,1994,9(1):21-26.[3]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12-23,85-99,34-67.[4]国家环保局开发监督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刘晓冰, 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15(4):91-98.[6]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0-37,126-167.[7]毛文永.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J].环境科学.1996,17(2):77-81.[8]胡炳清.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5,8(3):20-24.[9]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10]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经济地理[J].1996,16(1): 106-112

, 如城市公园通常有良好的植被是城市居民和 游客休憩和娱乐的地方在人们享受公园舒适环 境的时候, 同时也给公园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些负 面影响随着旅游业的繁荣,旅游的环境影响也越 来越明显, 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成为当今环境和 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一此外, 由于工业和交通 污染对公园植被的影响也受到重视本研究对 广州城市个公园个受到不同旅游干扰强度

影响的森林群落进行调查, 探讨不同旅游强度及 环境污染对公园森林群落植物和土壤的影响 的个公园表, 其中, 流花湖公园的细叶榕群

落林下已被用作游乐场, 大部分地面被水泥覆盖 晓港公园的樟湿地松群落成为人们晨练、休息 场所, 以上个群落土壤受严重践踏, 林下植物稀 少或几乎没有烈士陵园的马尾松群落林下植物 被定期修剪, 土壤和植物经常受到一些游客的践 踏, 干扰较严重黄花岗公园的细叶按群落受到游 客和管理人员的一些影响, 干扰程度中等越秀 公园个森林群落位于山坡上,人为干扰较少 研究的群落和方法

旅游对公园森林群落土壤的影响

由于人为践踏作用,干扰严重的个森林群 落,其表土容重为沙耐, 明显大于干扰较轻 的森林群落平均容重沙耐从剖面的垂直

变化看, 干扰严重的森林表土容重大于底土, 干扰 较轻的则相反表此外, 干扰较严重的土壤其 表土的物理性勃粒, 有机质和全氮含

量也低于干扰较轻的群落据报道, 在自然植被条 件下, 华南赤红壤表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 士,全氮含量士, 广州

城市公园森林群落表土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 华南赤红壤正常范围内, 但干扰严重的土壤其值 偏低此外, 认为薪土的容重超过

沙耐, 沙土的容重超过沙耐将使植物的根

系生长受阻本研究的土壤属于沙壤土,其容重虽 然没有超过沙, , 但晓港公园和流花湖公 园的林下表土容重分别为留耐和石

沙耐, 已接近此值, 说明人为践踏作用对树木根 系生长己造成影响

旅游对公园森林群落植物种类多样性影响 干扰严重的森林群落乔木层只有一种, 多 样性指数为一, 而干扰较轻的森林群落乔木 层种类有巧一种, 多样性指数为, 两

者差别较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干扰严 重的群落乔木种类一直停留在人工种植的树木 种类阶段, 没有新的种类增加, 而干扰较轻的群落, 经过多年的发展, 除了原来种植的马尾松和 台湾相思之外, 一些常见的乔木树种如阴香、假 柿树、朴树瘾

和土密树等己进入乔木层因

此, 干扰的影响使得乔木种类的多样性存在较大 的差异灌木层和群落的种类数目也存在由于干 扰而形成的差别表据报道, 广东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侧卜时样方的乔木层种类为 一种, 多样性指数为一,可见, 即使

干扰较少的城市公园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多样 性也远比自然森林群落为低

旅游对森林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影响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由乔木层、下木 层、草本层和藤本层间植物组成研究利用各层

次的盖度和种数反映群落结构的变化干扰对乔木层的盖度没有明显影响, 但对下木 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的影响较明显流花湖公 园细叶榕群落地面被水泥覆盖, 没有下木和草本 层晓港公园樟湿地松群落地面每天受到人们 晨练等活动的践踏, 下木和草本层的盖度极低 , 种类数目也极少, 群落的自然演替由于干

扰的影响而无法进行, 结构较简单烈士陵园的马 尾松群落下木和草本植物经常被修剪和刘割, 使 演替无法进行上层乔木种类较少, 但下层植物, 尤其是草本植物并不少, 这是由于干扰, 外来植物 容易侵入的结果在干扰较少的越秀公园3个森 林群落,演替的倾向很明显经过40多年的自然 换替, 己经形成由10多个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和 常绿阔叶林, 随着演替的进行, 群落结构也趋向复 杂, 但由于处于市区环境中, 其演替速度较缓慢, 目前自然更新的树种仍没有占领上层空间, 乔木 种类多样性远低于自然森林群落 表广州城市公园森林群落的结构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体可分为旅游业者、游客、当地居民,他们的行为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南森林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生态旅游是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焦点话题。2009年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生态中国颁奖典礼上,陕西省金丝峡景区获得了“生态中国先进集体”的殊荣。金丝峡景区坚持全面生态化,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不忽视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待生态资源,必须要采用一种生态的方式,以保证长远的发展。陕西省商南县在打造金丝峡景区之初,先后聘请有关设计部门和院校,研究制定了完整而详细的、以保持生态完整性为核心的旅游规划,用以指导金丝峡景区以及全县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金丝峡景区有自己的设计院、专家智囊团和精品施工队伍,使景区的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处于严格的生态化要求中。景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管委会和每个施工企业签订了环保责任书,绝不随意移动一土一石,乱砍乱踏一木一草。在建筑取材上,尽量选用木材、石材和竹类等可逆性环保材料,而且任何人工构筑物都可以拆除。管理者:环保意识是重中之重

金丝峡景区在管理方面也非常重视生态保护。

景区制定了严格的环保规定,在每个员工心中树立了鲜明的生态环保意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景区还制定了“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减量化”即是尽可能地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就是将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使其重新成为一种可以加工利用的资源;“再利用”就是要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将旅游过程中所需物品进行多次循环使用。

游客:开设环保课堂

游客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者,采用何种旅游方式,直接关系着生态景区的前途命运。为了减少和避免游客旅游行为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金丝峡景区特设了“环保课堂”,使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初便接受5分钟的环保教育,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使游客熟悉景区的规定。景区在游客中开展的拾垃圾有奖活动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签名活动,使游客的旅游行为与环保行为融为一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上一篇:《肚胀的狐狸》伊索寓言下一篇:薪酬制度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