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2024-05-18

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共8篇)

篇1: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的基本背景

美国历史上的“西部”最初是指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地带,习惯上称为“旧西部”;后随着美国领土向西的扩张,又把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脉之间的地带称之为“新西部”;把落基山脉到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地带称之为“远西部”。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个是1860―1890年之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这30年间,美国人占据了4.3亿英亩土地,耕种了其中的2.25亿英亩,并且在西部土地上成立了10个新的州;第二个时期是1930―1970年之间,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加大对西部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军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改变了西部的经济结构,使得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实行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垦

主要包括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该法规定每个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意成为美国公民的人,只须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免费获得无人居住的政府所有土地160英亩。只要定居和开垦5年,土地就永远归其所有,并且可以出售;也可以在居住6个月之后,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每英亩1.25美元购买。1873年通过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规定,只要在自己的地产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联邦土地,1878年又把造林面积降低到10英亩。1877年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政府向那些愿意在干旱土地上修筑部分灌溉沟渠的人,以每英亩25美分的低价出售640英亩土地,而且可以在3年内付清。1878年实施的《木材石料法》规定,允许把不宜农耕、但有出产木材和石料价值的土地,以每英亩2.5美元的价格出售,每人限购160英亩。

(2)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套法规保障政策实施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后地区的开发工作,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其中主要有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1962年的“加速公共工程法”和“人力训练与发展法”,1964年的“经济机会均等法”,1965年的“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以及1972年的“农村发展法”等。此外,联邦政府还确定了开发落后地区所应遵循的基本战略。这些战略主要有:一,综合战略,既通过广泛的财政、货币政策等综合措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高的增长率。二,减缓痛苦战略,即通过失业津贴、医疗保健方案,公共援助等长期和短期援助,消除落后地区的困境。三,根治战略,即通过地区开发计划,职业训练和教育,促进落后地区自我发展。

(3)利用军事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发展

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西部倾注财力,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军事订货合同。二战前夕,美国政府在确定军事工厂与基地时就优先考虑将其设在西部地区。二战期间,军事工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该地区的发展,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期间,国防开支剧增,成为联邦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从而导致大量国防开支源源流入西部地区,大大加速了它们的经济增长。据统计,从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西部所得防务合同始终保持在40%以上,最高年份曾达到60.6%。按人口平均计算,该地区所得防务合同远远超过其他地区,1975年联邦政府在各地花费的防务开支,中西部人均为207美元,东北部为309美元,南部11州为412美元,包括加州在内的西部高达623美元,为中西部的3倍。

(4)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非常适合宇航、原子能、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二战以后,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国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契机,迅速发展了宇航、原子能、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美国几个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如加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区”、佛罗里达的“硅滩”、亚特兰大的计算机工业等都位于西部和南部。根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的统计,1972―1977年间高技术工业就业人数净增最多的10个都市地区有8个位于西部,只有2个位于东北部的马萨诸塞。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对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几点启示

(1)灵活优惠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有助于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

19世纪美国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向西部迁移,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开发的进程。这一时期陆续出台的《鼓励西部植树法》、《沙漠土地法》等规定,只要在西部地区种草植树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低价或免费获得一定面积土地。美国因为土地可以私有,当然可以通过赠送土地的方式来鼓励开发落后或贫瘠地区。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来鼓励西部开发,但是完全可以制定其他多种优惠政策来调动西部开发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将一定面积待开发治理土地以低价、无偿或先期注入资金扶持的方式,承包、分租或批租给某单位和个人,在治理开发的前期给予贷款、补贴、贴息、雇佣工人工资、医疗有保障等政策,规定几十年不变,承包或承租者拥有充分的土地使用、转让、和经营管理权。政府的目的就是先投钱,慢慢少投钱到不投钱,鼓励、养活并稳定一部分人长时间甚至一生以植树种草、治理土地为业,等到土地治理开发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时,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承租者将所得利润用于土地更大面积的治理开发,而决不收取利润,一直到形成土地开发的良性循环。

(2)中央政府应因地、因时制宜地赋予我国西部各省更大的自主权

美国开发西部过程中,除了联邦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政策外,州、县等地方政府具有相当大和灵活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企业的进入,巩固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在财政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等方面占全国的比重较低,不可能指望西部近期内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因此应该放开对西部各省的僵硬的.“一刀切”管理模式,允许它们拥有更大、更多的政策制定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遵纪守法的原则下,敢闯敢试,多想多干,谁能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谁能减少对国家的依赖和对中央财政的负担,谁就是正确的,谁就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例如,是否可以允许西部部分省份拥有自己制定税收政策的权力;能否考虑西部部分省份在项目审批、进出口企业登记、企业上市、开发区设立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还可以考虑赋予西部各省在对外开放、设立边境自由贸易区、引进外资方面更大的权力;另外,在发行地方债券、建立地方银行以及设立地方证券场外交易中心等方面,可以考虑给予西部各省更大的权力和优惠。

(3)重视发挥高科技产业对我国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战争财,发展了一批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规模实力的军工企业,这些军工企业大都分布在美国的西部地区。进入

冷战时期以后,美国大量的军工企业转为民用,利用原有的军事高科技基础,再加上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西部地区以宇航、原子能、电子、生物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步伐。我国西部地区早在“三线”建设时期发展了相当一批出于国防考虑的重化工业和军工企业,奠定了西部地区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但由于没有利用军转民时机,大力提高技术层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目前整个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工业效益不够理想。西部地区应该利用原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集中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使其成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龙头”。例如,西部地区拥有酒泉、西昌两个卫星发射中心,西安飞机制造基地,重庆钢铁和汽车生产基地、兰州石油化工基地等等,都可以为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西部地区也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硅谷”来提升自身的产业层次和素质。

篇2: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今年是我们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得到了宝贵启示,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

胡锦涛指出,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也都很突出。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继续把西部大开发推向前进,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胡锦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二是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五是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统筹区域发展,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要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不同区域的人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差距,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

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引导资金、技术等生

篇3: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一、美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 州立大学的建立。

美国独立以后, 为了促进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发展, 联邦政府从1784年到1832年, 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法令, 吸引了大批移民迁往西部。1784年政府制定《西北土地法令》规定:“凡该地的居民达到6万人时就可以制定宪法并申请加入联邦。”《西北土地法令》还规定, 每一个市镇必须将数平方英里的土地给教育事业使用, 作为举办学校的经费。之后联邦政府又划拨了一部分可以开发的土地给州政府, 一批州立大学相继建立, 形成了所谓的“学院热”。

州立大学立足于本州的经济建设需要, 符合当时美国西部经济发展的状况, 为各州培养了大量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全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 拨地兴学, 兴建农工商学院。

建国初期, 联邦政府经济能力比较薄弱, 没有能力大量投资兴办教育事业, 但是基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政府采取拨地兴学的政策投资教育。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后原有的具有初步耕作经验的劳动者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西部开发所需的是大量具有专业技术与知识的科技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里尔法》, 该法案规定“各州可向联邦政府领取国有土地, 以创办及补助培养农业和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领取土地按该州的国会议员人数计数, 每一议员三万英亩”。各州通过拍卖政府拨地, 兴办了大量农工商学校, 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1890年国会再次通过《莫里尔法》, 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农工学院1.5万美元, 以后逐年增加1000美元, 直到每年补助2.5万美元为止”。土地的赠予保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 并且将西部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转型融为一体, 使得拨地兴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拨地兴办的学院也被称为“赠地学院”, 以大众文化和实用教育为目的, 所以这些学院除了要讲授学校知识外, 按各州法律规定, 还必须讲授农学和农业机械知识。因为学院教育符合西部开发所需人才的培养, 收费低廉, 所以吸引了大批劳动阶级子女, 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发展。这些院校开办后, 大都设立了农业附属机构, 负责在本州各县传授农业和农机技术, 改进农业生产。这项措施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实行强迫教育和免费教育。

建国初期, 美国的西部教育很落后, 贫困的开发者无力担负公共教育费用, 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进入被人歧视的慈善学校。出于对国民教育的重视, 也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的要求, 西部地区各州先后实行强迫就学制度和免费教育制度, 以保证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因此, 19世纪20年代, 美国开始在其北部和中西部大办公立学校。至20世纪初, 美国7—13岁儿童入学率就达到了95.5%。

公立学校的推广, 儿童入学率的增加, 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提高了西部地区人口素质, 同时为此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给美国西部地区的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

(四) 职业技术大学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

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也推动了美国西部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1862年, 《莫里尔法》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 规定联邦政府要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斯法》规定, 拨款资助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 并且要求在发展农业教育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工业技术教育。由此,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和大学普遍建立。

美国的职业教育办学灵活, 主要针对各州的工农业需要, 课程包含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内容, 能够满足不同职业的需要, 学习时间灵活多样, 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课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开辟了一条耗资少、收费低、适应性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新途径。

(五) 高等教育大众化。

美国政府及其国民对教育十分重视, 群众兴学和私人办学蔚然成风。西部大多数州也有规定, 凡是私人或企业兴办教育或资助教育, 政府可以减免其税收。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 美国人民参与教育的意识很强烈。各种私人或团体的教育基金举不胜举。如著名的卡耐基教育基金、福特教育基金、洛克菲勒教育基金等。全国自上而下的办学热情和事实, 使得美国人深信, 知识就是财富。美国西部开发成功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高等教育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美国西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重视西部地区的开发,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 特别是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 因为没有西部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高等教育方面, 我国不断加大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 使西部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也明显提高, 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强化政府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政府是社会办学的主体, 在国家整个教育系统中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 政府的方针政策直接影响着地区教育的发展。美国西部教育与经济发展迅速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联邦政府对西部教育的大力支持:首先, 《西北土地法令》《莫里尔法》等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和实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 拨地兴学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再次, 联邦政府用于教育的大量拨款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借鉴美国的经验, 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在国家财政允许的范围内, 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改善西部地区办学经费不足现状。同时要继续完善我国的教育立法体系, 做到有法可循, 有法可依, 加大教育法令法规的执行力度。

(二) 西部高等教育要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

从整个美国西部开发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总是同地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从最初的培养简单劳动者到后来输送高科技人才, 教育在不断地调适自己以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我国西部开发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西部高等教育必须立足本区域, 以为西部经济服务。应根据西部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 设置相应专业。坚持高等教育地方化, 才能使受教育者“学有所用”, 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 抓好基础教育, 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美国的强迫教育和免费教育, 促进了西部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 提高了国民的素质, 为之后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我国也应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着力提高西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改善办学条件, 利用教育倾斜政策, 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投身到西部的教育事业上来。

(四)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职业教育往往针对地方需要设定自己的专业课程, 具有灵活性。对于基础薄弱的西部, 职业教育有利于推广科技成果, 使之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 解放思想, 探索新的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美国全民重教, 私人、财团投资办学的成功, 告诉我们, 除了政府投资外, 还有其他引入办学资金的渠道。地区学校要积极地发挥自身优势, 吸引外部资源, 争取更多学校发展的机会。例如, 争取私人、企业的捐赠、投资、争取国际援助, 等等。当然这些活动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例如对于捐赠的个人或集体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等, 以此激发整个社会的教育投资热情。

参考文献

[1]安尼瓦尔·阿木提.美国西部教育发展及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 .

[2]曹永国.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教育革新及其现代启示.唐都学刊, 2001, (4) .

[3]吴昌珍.美国西部开发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借鉴.教育与教学, 2005.

[4]胡小波.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应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0, 12.

[5]戚文静, 朱现平.美国增地学院发展的典型性和影响力.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6]戚文静, 朱现平.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性和影响力.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0) .

[7]尹秀芝.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与美国西部开发[J].北方论丛, 2005, (1) .

[8]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腾飞--1862《莫里尔法案》再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4) .

[9]宋春燕.美国政府赠地学院的发展历程[J].教育史研究, 21302, (4) .

篇4: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近年来,青海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和“文化名省”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发挥青海的比较优势,打造昆仑国家公园,并使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于继承久远的昆仑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整体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昆仑国家公园,应该包括海西、海北、海南州以及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部分地区,处于北纬35°~40°之间,海拔为2400米至5600米,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由于纬度相近,与美国黄石公园在地理地貌、自然景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昆仑国家公园的物质和精神元素比美国黄石公园丰富,且具有极高的价值,更由于昆仑文化的神秘性和超越性,使昆仑国家公园多了一种神圣的精神特质。

在昆仑国家公园涵盖的区域中,神奇、壮观、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像珍珠一样洒落在每一个角落,打造昆仑国家公园就是将这些璀璨的珍珠用文化线索、交通网络、基础配套贯穿起来,让人们享受到地球上最优美、最壮观、最震撼的原生态景致。

昆仑国家公园中有这样一个规划,游客从西宁出发,乘轻型飞机到“东方小瑞士”。再由祁连飞往德令哈,驱车穿越柴达木盆地,抵达诺木洪,前往察尔汗盐湖,并到昆仑山口。然后由格尔木乘飞机抵达都兰,再飞往贵南大峡谷,由大峡谷驱车前往贵德,再由贵德顺水而下到坎布拉。这一旅程至少需要16天。

在学习、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基础上,通过对该区域原有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整合、包装、提升,形成以昆仑文化为主题,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集休闲度假、文化溯源、追梦寻根、户外体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公民知识拓展、校外实践等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文化高地。

从文化产业看,在保护生态、推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创意昆仑文化,可建造环青海湖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实施民族团结博物馆、中国盐文化基地、昆仑玉文化中心、影视文化城、吐谷浑王城、和平主题公园、西部音乐主题公园、唐卡艺术中心、维萨格尔风情小镇、文化创意人才培育培训中心等一批文化项目,推出王洛宾演唱会、大型纪录片“吐谷浑”、青海祁连论坛等一批文化精品,以形成引领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航母”。

昆仑国家公园若能够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则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成为国家激发原始创新和文化集成创新的平台。昆仑文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特别是昆仑神话,极具神圣性和时空穿越力,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昆仑国家公园所涵盖的辽阔区域生态多样而独特,景观神奇而原始,是地质和生物及其相关知识的科学宝库。因此,打造昆仑国家公园,不仅可以使全世界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财富,激发昆仑文化的现代活力,同时对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催生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创新灵感,并以此带动全社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把设想中的昆仑国家公园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新的机遇。青海省的生态保护对中国甚至是全球的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昆仑国家公园的设想,涵盖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涉及文化、旅游、交通、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若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对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生态保护、文化繁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打造昆仑国家公园,能够以国家公园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实施保护,则可以极大促进各方面管理的正规化。与此同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景点接待和服务,以及配套产业都可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有效承接和解决三江源、可可西里等保护区以及玉树重建后的移民、居民安置和后续发展的问题,这不仅使当地居民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也可实现民生改善,从而为青海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条件。

昆仑国家公园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带动青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综合发展。昆仑国家公园直接涉及交通、住宿、餐饮、景区、购物、文化、娱乐等旅游核心产业,还关联到农牧、园林、建筑、土地、金融、保险、通讯、传媒以及政府、学校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同时,昆仑国家公园需要建造众多的配套服務设施,而这些设施的建造和维护、后勤保障、物流配送等也会出现新的产业需求。可以想见,打造昆仑国家公园所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对青海省旅游经济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促进和带动将是全方位的。

昆仑国家公园应该可以成为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示范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但是不可否认,西部地区的发展又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发展瓶颈。因此,亟需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或方式。我们希望打造的昆仑国家公园,能产生三个方面的效能:一是将较大区域内的生态资源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中,实施更为有效的保护。二是合理利用资源,向公众提供体验的机会和条件。三是借助于国家公园催生的庞大产业链,以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实现民生的根本改善,从而成为西部地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示范。

目前,一批社会资本对昆仑国家公园建设给予很大关注。昆仑国家公园建设可以采取社会资本先期投入,国家政策、项目、资金跟进支持的开发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灵活优势和作用,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诚信度高的民营企业参与昆仑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富裕文明,构建和谐新西部的新局面。

篇5: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黄金强:苏州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交流)

派出行及职务:广西河池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长期以来,农行苏州分行瞄准一流商业银行标杆,坚持“同业争第一、系统争贡献”,高标准落实总行“3510”和打造优秀大型上市银行的战略目标,全方位推进核心竞争力建设,主体指标走在同业和系统的领先位置。

截至2010年底,苏州分行存、贷款总量分别达2633亿元、1832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8.8亿元,存款、贷款、国际结算、中间业务收入等10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同业第一。

通过培育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打造强大的服务营销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全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骄人业绩的取得,源于苏州分行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激发强大的企业精神动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企业精神品牌,是苏州分行培育强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企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和锤炼,得到了全行领导员工的高度认同,成为了苏州分行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苏州分行经营业绩不断创出新高的重要精神动力。在全行员工的实践中,把企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强大的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坚持人才强行的战略导向,倡导民主管理,推进“家园文化”建设,不断激发全行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

培育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该行树立“创新决胜未来、创新人人有责”的理念,充分利用好创新试点示范行的政策,在全行上下形成了关注创新、研究创新和落实创新的良好氛围,从创新的“追随者”逐步转变为“领跑者”。2010年,大力推进科技银行、私人银行等“六大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开发了“城乡通”、“商铺通”等十大“金贷通”系列信贷产品,投放贷款近50亿元。

打造强大的服务营销能力。该行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全面实施“115”梯次发展战略、“双优”客户战略和网点转型战略,打造强大的服务营销能力。建立三级行客户细分工作机制,加强客户价值分析,加强城乡联动、本外币联动和批零联动营销,打造坚实的高价值客户基础。

培育强大的风险管控能力。长期以来,该行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八个三”内控考核办法,对业务风险点进行全覆盖、全业务、全流程的控制,有效提升了内控管理水平。如在信贷管理方面制定“三化三无”创建考核办法,按照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及无不良贷款、无应收未收利息和无限制、淘汰类客户的标准进行创建,进一步提升信贷风险的管控能力。

打造强大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内部运行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该行制定了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实施方案,打造了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管理型、廉洁型“六型机关”。培育良好的内部服务文化,改进信贷运作机制,推进前后台平行作业,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在全国农行率先推进“三大集中、六个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运营效率。

提升西部农行核心竞争力需要塑造优秀的企业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基础管理和重视产品创新。

塑造优秀的企业精神和人才团队,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西部农行一是要凸显企业精神的地位和力量。企业精神的内涵要反映全体员工爱岗敬业、以行为家的精神风貌,反映全体员工强烈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团队精神。二是要打造一支优秀的职业化团队。要注重培育团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创业

者的心态和思路来推动全行员工艰苦奋斗、激情创业;要注重培育团队的经营管理智慧,逐步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要注重培育团队的民主管理精神,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加强上下沟通和双向互动,形成合作创新、和谐进取的团队。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核心竞争力的长期精心培育。西部农行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控险是第一责任”的理念。要强化高管人员和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彻底摒弃“任期行为”的功利主义倾向,注重发展中的潜在问题和长期风险,确保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要统筹兼顾,结合实际制定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协调的政策和办法。在考虑出台政策办法时,要充分考虑政策办法的延续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强化基础管理,打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就是要解决内外基础稳固的问题。西部农行一是要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对外打牢客户基础。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细分市场、细分客户,进一步提升客户的依存度、忠诚度和贡献度。要分类制定重点客户份额提升计划、个人贵宾客户提速计划和小企业客户成长计划,进一步提升客户数量和质量。二是要强化内部管理基础,提升内部管理效能。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的量化考核和评比,着力构建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内控合规体系;注重营造浓厚的服务文化氛围,提升内部的相互服务水平,后台部门在支持前台部门上要注重发挥制约的作用,把好风险控制的总闸门;同时要注重加强前后台整合,积极推行平行作业,前移风险控制关口,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西部农行一是要充分发挥“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纽带的作用,通过城市重点项目、集团客户、龙头企业的营销,进一步延伸带动上下游企业和县域客户营销;注重支持城乡联动的现代物流业、服务业以及相关的新兴产业,提升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认真总结三农业务发展特点和规律,明确发展的区域重点和业务重点,量力而行、扎实推进,达到业务发展与管理能力相适应的要求。二是要进一步发挥网点和网络优势。要在建立三级核心客户体系的基础上,改革考核分配机制,充实营销队伍,加快推进支行和二级支行的营销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网点的全面转型,配强配足大堂经理和营销人员,加强对网点文明标准服务的考核评比,使文明标准服务逐步由“硬性”推动转为“软性”的自觉落实。

篇6: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发展调查

【调查时间】2005年4月15日—4月16日

【调查地点】岐山县北郭村、祝家巷村,距岐山县城3公里。【调查对象】所调查村庄随机抽取的农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问式调查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对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了解我国农村传统农业发

展以外的情况,在我国尤其是西部的广大农村农业产业开发的新思路,并在调查 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认为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占据着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心。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也显得尤其重要。相比过去,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农业前进的步伐的确有些缓慢。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如何凭借地区自身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答案还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一方面,各地区发展农业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地区还拥有不同的地区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应该根据地区的差异化特征选择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更进一步,如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寻找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在传统产业之外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在经济学理论界,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张忠根的《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一文中就明确的提出,农业的发展有以下的模式选择:精准农业、都市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质量农业。这实质上是一种横向的分类,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面对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对中国农业整体地做了一个较好的规划。

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如此全面的宏观性的规划也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即所谓的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有着诸多契机。旅游与农业都是对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是一个地区有特色的山水、名胜或风土人情,让他人见识更多不同的风景、民俗、开阔人的视野。不同地方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会有各自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种,“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农业的区域性由此可见一斑。观光农业正是这两种地区特色相结合的结晶。发展观光农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目前在世界各国最流行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型观光农业

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为很多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也可吸引相当多的游客。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赏,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其乐趣与在城市商店里买酒自然不一样。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

二、都市型观光农业

面对城市化的噪音等污染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利用城市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在城内的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分散的农、林、渔等生产基地,既为游客提供一部分时鲜农产品,又保留一部分农地,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条件的还可提倡发展家庭型的都市休闲农业,利用屋顶、空地种植花草、果树、蔬菜等。

三、科技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的观光农业。日本东京郊曾建有一座蔬菜工场,有各式各样的蔬菜品种,从空中悬吊的到地面栽培的,水、肥、供给都由电脑控制,每天可吸引大量游人前往参观。

美国俄勒冈市郊建有一处微生物工场,专门用石油废渣年产一万吨单细胞蛋白,这相当于用6万公顷耕地种植大豆的蛋白质产量,游览的人可以品赏这种蛋白质制成食品的品味。

另外,基因农业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美国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生产的马铃薯、蕃茄又大又好,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额相当多。科技型观光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科技型观光农业将是今后发展最快、也最吸引人的。

四、奇异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奇特的而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建立起来的观光型农业,例如:特殊的香稻、特殊品种的瓜果产地都可以建立奇异型的观光农业,来满足人们寻求离奇的心理。以色列北部有一个地处沙漠中心地带的村庄,利用那里独有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还可以在那里做沙疗(一种把身体埋在热沙里治疗风湿病的方法),一个几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万国内外旅客,其收入远远在农业之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奇异农产品和风土民俗都不一样,开发奇异型观光农业的潜力最大。

休闲体验农业则重点强调了农户提供必要的服务,游客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情况。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真正的作物产出并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农户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以及游客亲身体验过程中的乐趣。这实际是观光农业的另外一种延伸,将农业与服务业联系的更加紧密。台湾大学农经系江荣吉教授把休闲体验农业称为第六产业,原因有二,一是农业加工业加服务业,包涵前后两业容易理解,其中工业,大部分是食品加工和陶艺等手工艺,因此1+2+3=6;二是效益大增,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其效益是相乘的,即1×2×3=6,故称之谓第六产业。

三、休闲体验农业的模式构建(以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为例)

(一)背景材料

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位于岐山县城西北3公里处,是岐山臊子面的发源地。自1998年以来,北郭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至今已有民俗旅游接待户118户,年接待能力达80万人次,从业人员600多人,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3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

根据调查,以占大约80%的中等规模的农家乐接待户为例,其启动资金为5-6万元,其资金来源以家庭积蓄为主,辅之以亲戚朋友的借助以及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补助。作为农家乐中民宿的主要设施,经营用房的数量大约在5-8 间,接待能力可达30人左右。日接待人数淡季约为10-20人,旺季约为30-50人,这一数字较两年以前有较大的减少,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减少。从业人员主要为家庭成员,并且几乎集中了家中所有的劳力,而经营也以各家户为单位展开。相关的项目主要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景点观光,但休闲娱乐仅限于较为简单的麻将扑克、电视及卡拉OK等。农家乐的收费标准由政府成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农家乐及其相关项目年收入约为3-5万元,而这也几乎占家庭年总收入的全部。另外,从访谈中还得知,走访的接待户普遍感到,近年来,由于从事这一经营的家户的增加,以及周边的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的游客新鲜感的逐步减少,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政府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宣传上,而对农家乐接待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缺少相应的安排与规划。因此,尽管收入远高于未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但不少接待户已经在思考未来的规划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北郭村在依据本地区特色资源即风味小吃以及旅游景点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这种休闲体验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这从民俗旅游每年带来的过千万的旅游收入就可以证明。同时,也告诉我们,发展这一类的民俗旅游业,一定要紧紧扣住自身的卖点,以此有效地吸引消费群。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农家乐的发展也应当有分工的存在。经营方式并不一定必须固定为以家庭为单位,让每一家都成为“全能型”。通过家庭联营,分工合作,每个家庭承担整个服务流程中某几个环节的任务,既扩大了规模,也提高了效率。甚至还可以让一些家户专为接待户提供服务,如专为接待户提供干洗服务。实现“顾客←农家乐接待户←为接待户提供服务的家户”这样的专业化链,将更多的农村家庭纳入到这一产业中,拓宽致富面。但这还需要当地政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安排。其次,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永恒发展,即使是新兴的农家乐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也不例外。因此,农家乐的发展应当放眼长远,在抓住现有的主要卖点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卖点,防止游客在新鲜感消失后,后续发展难以为继。这也是当地政府需要为农民做的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篇7: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以西安、成都两市为例

引 言

信息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国力竞争的焦点。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加速信息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要途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我国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实施更是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努力提升西部经济的发展水平。客观认识西部地区信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推动西部信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以西安、成都两市信息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尝试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信息经济的发展环境。

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预言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详细论述了信息经济的作用。现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强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热点,是最活跃的生产力。

近些年来,信息产业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无可替代。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以年均30%的高速持续增长,在美国经济中的份额(以当期美元计算)从1993年的6%提高到1999年的14%,成为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美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久繁荣的巨大动力。

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信息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在1995年只有2.1%,1999年中国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3.4%,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为1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为3.88%,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达到11.83%。各年对GDp增长贡献率如图1:

图1:各年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在发展速度、结构升级、市场拓展、出口贸易、企业转制等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变化。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产业总规模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拉动全国工业增长

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9%,产品出口5年平均增长27.8%,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22.9%。通信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4倍;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比1995年翻了一番以上,电话网规模容量和用户数居世界第2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年均扩容4600万线,新增用户3700万户,发展速度创下了世界纪录。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00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新增7757万户,达到2.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新增3560万户,达到1.44亿户;移动电话新增4197万户,达到8526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

3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7%),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达到80%。同年,我国生产计算机860万台、彩色电视机3742万台、程控交换机4657万线、移动通信交换机3630万线、手机5210万部、集成电路50亿块、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560亿元。到2001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数达2.7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1亿户。

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有一定的实力,也锻炼了一批优秀的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可以肯定,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十五”期间仍将保持每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继续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二、西安、成都两市信息产业的现状

根据有关咨询公司2000年对西安、成都两市信息产业的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西安市

1.西安市信息经济发展环境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1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是最早与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城市。汉唐时期,沟通东西方的国际要道“丝绸之路”就是以当时的长安为起点的。它促进了古代中国与西欧许多国家的相互交住和友好关系。现在西安已成为以文物古迹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国内外的广大旅游者。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工业基地,是全国人才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被称为“文化城、知识城、人才城”。西安是欧亚大陆桥的心脏和枢纽,是西部的东部,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担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领导西部开发潮流的历史重责。

2.西安地区信息经济发展水平

陕西的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以西安、咸阳为中心,宝鸡、渭南为两翼的关中平原上,这里聚集了近百家国家“布局型”投资时期重点建设的国有大中型电子类及元器件企业和1200多家计算机公司,全省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1亿元。以彩虹集团、海星集团、偏转集团、长安信息、大唐电信、圣方科技为代表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协同软件、必特思维软件、长天软件、山利科技、未来国际、博通资讯、交大瑞森通软、凯特软件、西安广域等为代表的软件产业,组成了挥舞“科技利剑”的陕军。

西安是陕西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市场的中心,1998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69.7亿元,占全省的32%;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84.7亿元;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1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8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数占全市电子信息企业数的16.6%。截至1998年底,西安市软件企业已达200家,实现工业产值7.96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9%,其中自主版权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占全年软件工业产值的32.6%,实现出口创汇437.51万美元,其中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已达16家。民营电子信息企业以经营机制灵活、技术创新能力强、资本运作方式先进等优势极具发展潜力,民营科技已占到全市电子信息企业的56%。

近年来,西安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信息产业起步于80

年代中期。信息产业不仅是陕西省、西安市的支柱产业,也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支柱和重要增长点。目前,全市1000余家计算机企业中,从事软件开发和制造业的大多数集中在高新区。截至1998年底,在高新区注册的电子信息企业总数达到34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8.44亿元,工业增加值17.9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86.3亿元,经济总量占到全区的60%。在高新区百强企业里,电子信息类企业就有63家,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近90家。

据中国电子行业信息网提供:1999年,陕西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458355万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5%,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2.9%;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1439105万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2%,占全国电子工业销售总产值2.9%,产销率达98.6%。

据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统计,1998年,陕西

省电子工业厅统计的54家电子工业企业,(其中亏损企业20家)。陕西省电子工业基本情况指标,见表1---表

3表1 1998年陕西省电子工业企业人员与工资基本情况

指标

从业人员

年末人数

其中:

工程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职工

年平均人数

职工

工资总额

平均

年工资

数值

88510人

11072人

9354人

88060人

75406万元

0.856万元

表2 1998年陕西省电子工业企业吸收外资基本情况

指标

全年吸收外资签约总额

全年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累计吸收外资到位总额

数值

270万美元

142万美元

47万美元

表3 1998年陕西省电子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基本情况

指标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数值

1064246万元

873400万元

37825万元

5816万元

3.西安市的信息化建设

西安市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在2010年前完成“数字西安”的建设任务。具体任务是:

突出四个重点——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设备制造业与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化、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强化五个基础——即信息技术人才、技术、认识、标准、法规;建设六大信息化工程——即西安信息港工程、西安软件产业园工程、政府信息化工程、信息服务产业化工程、电子商务系统工程、产业信息化工程。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把西安建成西部现代化的信息中心、经济中心。

(二)成都市

1.成都市信息经济发展环境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和金融中心,也是交通、通信枢纽。成都是我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计算机产品市场,因此,几乎所有IT企业都将成都作为自己推进西南市场的战略要地。闻名西南的成都电子一条街是西南地区最具影响的计算机产品集散地,其销售产品的辐射范围不仅遍及西南地区的三省一市(四川、贵州、云南省和重庆市),同时,也是~地区计算机产品的主要进货渠道。

成都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电脑市场。当前,成都市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扶植力度,使其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20世纪末,成都市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信息从业人员在社会劳动就业总量中的份额均占到十分之一以上。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成都拥有一批电子、通信产品科研力量,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多。成都曾经是全国四大电子、通信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从事IT业的相关单位有260多个,职工近

10万人。

2.成都地区信息经济发展水平

据中国电子行业信息网提供:1999年,四川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99094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3%,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4.0%;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180875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占全国电子工业销售产值3.7%;产销率达90.8%。

据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统计,1998年,四川省有电子工业企业85家,其亏损企业38家。四川省电子工业基本情况指标,见表4—表6。

表4 1998年四川省电子工业企业人员与工资基本情况

从业人员

年末人数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其中:

管理人员

职工年

平均人数

职工

工资总额

平均年工资

124932人

13238人

11749人

122619人

71190万元

0.581万元/年

表5 1998年四川省电子工业企业吸收外资基本情况

指标

全年吸收外资签约总额

全年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累计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数值

0

71万美元

2716万美元

表6

1998年四川省电子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基本情况

指标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数值

四川省计划在这个区域内构建一条电子信息产业带,并把它建成中国第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据四川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这一区域占据了四川省全省经济总量的2/3左右,其中成都、德阳和绵阳三地占据了全省GDp值的41.05%。高速公路的便利交道无疑为这条信息产业带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为此,四川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又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IT产业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在软件和系统集成方面也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其中托普西部软件园已成为国家四大软件开发园区之一,加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整体优势正在形成,并准备大力开发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中文支撑软件和工具软件,培养一批网络开发、系统集成、维护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规模的公司。

成都IT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有:通信类产品(光纤、光缆、电缆)力争成为中国光通信产品基地;通信网络设备逐步形成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多媒体电脑及外部设备;微电子技术开发;电信、广播视听类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软件与系统集成。

成都正在电子科技大学计划创建电子信息产业园。据悉,计划中的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面积3000亩,园内分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软件开发园区、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区、成都电子信息市场、电子科技孵化楼等功能片区。一期计划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建成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智能化办公大楼1万平方米。

按照成都市的设想,将来凡属数字音频制作、传输、接收类产品、微电子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部件等产品项目或相关科研成果,都可先进电子科技孵化楼进行孵化,然后再进入园区加工生产。

3.成都市的信息化建设

成都市5年内将有18亿元滚动投资用于建设成都信息港。成都信息港是国家信息传送网在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2005年初步建成全市公用信息通信的大平台,以“三金”工程等重点工程为基础,在政府、金融、科教等部门建设一批信息应用系统。到2010年,建成以Ip技术为主体的电网与光网相结合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全市基本实现用户的宽带接入,全市各部门建成并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系统。未来几年,成都将建设西部最大的网络交换信息服务中心和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和服务市场,成都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信息港。

(三)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000年,西部(10+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600多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5%左右,西部开发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陕西、四川两省是西部地区的领头羊,西安、成都是两省省会城市,它的发展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标志。从以上两市信息产业现状来看,经过“大三线”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两市的信息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品线,产品的水平和质量有的已经跻身全国先进水平。同时,两市也集中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集中了相当一批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有了相当基础。在西部大开发中,西安、成都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龙头。

从陕西、四川两省的经济发展来看,也具备了大发展的基础。陕西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快速增长,截止2000年末,全省GDp达到1660.9

四川2000年国民经济有较快发展,初步统计,2000年四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10亿元,比上年增长9%,这表现在2000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增速回升,效益明显提高;旅游工作得到加强,消费市场渐趋活跃;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重点建设进展顺利;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民族工作得到加强,扶贫攻坚成效显著;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1年四川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安排4310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9.5%,第三产业增长9.2%。

从信息经济的发展来看,西安要建成国内四大数据中心之一。在10月11日召开的2001新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研讨会上传出消息,西安市有关部门提出了西安市应建设好“两个基地、四个中心”,把西安建设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经济中心,使其周边关中地区成为这一经济带的核心区。(两个基地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制度创新的策源地。四个中心是指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开发和信息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区段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经济已保持了连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基地。目前,西安已初步建成了以数字化、光纤化为主的传输支撑网络,正在建设中的城域宽带网已形成了覆盖三环以内的72个光纤环路,西安市电子信息企业已超过500余家,亿元企业仅11家,过10亿元企业只有1家。计算机软件企业逾20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只有20多家。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规模就难谈效益,因此加快资产重组,推动企业联合、兼并,组建大公司,实施名品牌战略,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是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成都市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产业企业效益不高,影响了发展。

3.电子信息产业条块分割严重,必须加速大行业管理步伐

在现行体制下,西安、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内部,企业、科研院所之间隶属篱笆重重,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十分困难,造成人员、设备和技术成果的极大浪费。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努力促成大西安、大成都、大科技、大产业产发展机制。

4.制订优惠政策,创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西安重要的战略产业,对推动西安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在把握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适应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鼓励资产重组,推动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5.人才缺乏突出,必须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大政策。

西安、成都、兰州、重庆等中心城市有相当数量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门类也比较齐全,但大部分都“孔雀东南飞”了,留在西部地区的只是一部分。没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大政策,要发展信息经济就会困难重重。

三.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适时推出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

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郑重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方针政策到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都有了明确的论述,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将有力地推动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保证。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极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仅从今年前2个月国家统计局统计西部投资快速增长,就是明显的例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1年前两个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达到113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前两个月西部地区完成投资178亿元,增长40.2%,远远高于东部和西部15.8%和15.9%的投资增长速度。统计局的报告指出,前两个月基本建设投资为589亿元,增长11.4%;更新改造投资176亿元,增长22.6%,房地产开发投资320

亿元,增长23%。除了西部地区快速增长外,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明显增大;到位资金增幅也比较高,前两个月本年资金来源1554亿元,比同期完成投资高424亿元,同比增长20.5%,比投资增速高出3.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速达到30.3%,表明银行投资贷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意志,并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这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xx加快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署,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实施这个战略决策,不仅对于振兴西部地区经济,而且对于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三步战略目标,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将得到改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加快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造成在信息资源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强与弱,造成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与低,因而导致我国东西之间“数字鸿沟”,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的程度不同,使这一现象在一断地扩大.在中国信息化程度的分布中,排位于前10名的省区没有一个在西部,而排列在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地区,而且西部地区GDp仅占全国的17.8%。迅速提高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缩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倾斜和导向,东部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九五”末期,党中央、xx作出加快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西部的潜在优势逐渐显露.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已在全国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已有明显改观。1999至2000年两年中,东部发达地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内蒙、广西,即10+2)的互联网网民比例发生了变化。东部地区的网民数占全国网民总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比重有明显上升。(见表

7、表8):

表7 我国部分省市互联网网民分布及变化

省市

1999年

2000年

1999-2000年

名称

排序

占全国比例(%)

排序

占全国比例(%)

网民比例变化率(%)

北京

121.2

112.39

-41.7

广东

212.94

2山东

55.19

64.3

3+2.7

浙江

4.51

46.62

+46.8

西部

网民占全国网民比例(%)

1999---2000年增长率(%)

1999年

2000年

西

重庆

1.90

2.03

6.8

云南

0.63

1.46

131.7

贵州

0.4

50.80

73.8

四川

3.00

5.03

67.7

0.03

0.03

0.0

广西

1.34

1.47

-25.0

甘肃

0.57

1.31

228.8

宁夏

0.16

0.48

200.0

青海

0.08

0.31

325.0

新疆

0.47

1.51

287.5

内蒙

0.50

1.21

142.0

由表

7、表8可见,在1999-2000年中,网民最多的3个省市(北京、广东、上海)在全国的排序未变,仍处于前列,但相对比例明显下降;相反,处于全国后列的西部10+2省市仍处于后列,但相对比例明显上升。这表明互联网网民分布的不均衡已有所改善,未来几年,这种改善的总趋势不会逆转。但是,东部与西部信息化总体水平的差距,仍然相当突出,必须重视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的扩展,在开发西部过程中要努力弥合“鸿沟”。

四.结论与建议

1.在改造和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观念。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应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

2.努力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信息技术有着广泛的渗透性和增值作用,能够迅速渗透到其他各行各业,直接或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3.西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信息技术为手段、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西部地区应当大力发展远程电子化教育,针对西部地区地域宽广、人员分散、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西部地区应当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大力开展远程电子教育,推动地区信息化技术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为西部地区信息技术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加大力度发展信息产业,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加快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4.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高层次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项目带动基地建设,加快西部急需科技人才的聚集。加强西部科技人才的培训,创造条件,增加西部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篇8: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发展历程

次级抵押贷款, 是给信用状况较差, 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 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其利率要高于普通抵押贷款的利率, 以此弥补贷款方所承担的更大违约风险。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发展与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的金融业竞争已相当激烈, 大量金融衍生品面世, 这使得许多传统信贷业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于是很多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纷纷加入高收益的消费信贷, 次级按揭贷款业务尤其具有吸引力, 因为相对于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 次级房贷的利率有可能高达10%—12%。从2001年“9.11事件”以后, 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连续13次降低利率, 房地产市场受到激励开始迅速膨胀, 炒房投资盛极一时。银行为了获取较高贷款利率, 降低了住房贷款门槛。就这样, 次级抵押贷款的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但是, 去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 从三季度至今房价下跌超过10%。与此同时, 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同时, 由于其先低后高的还款方式, 使借款人在借款后的两年左右突然面临较大偿付压力在还款额大幅上升的同时, 许多家庭收入并没相应增加, 尤其体现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 失业率大幅上升, 家庭收入大幅下降。房者利益链条断裂, 贷款还不上, 次级贷款风险遂开始暴露。

通常情况下, 为了提前回笼贷款, 转移风险, 抵押贷款公司会把抵押贷款以债券的形式出售给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 银行将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 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再出售给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主要是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这些债券就形成了所谓的担保债务凭证。经过信用增级后, MBS能获得较高的风险评级, 同时, 美国的房价不断上涨, 因此MBS受到全球投资者的追捧, 与此同时, 次级债的风险也顺利转移到全球各大购买MBS的投资者身上了, 其涉及面不能说不广, 且其中不乏一些大机构投资者, 如美林证券、英国诺森罗克银行、英国巴克莱公司等。截至到2007年8月, 全美已有8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停业, 其中11家已经宣布破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由此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

1、信贷条件的放松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和居民购房热情的高涨, 美国金融机构对住房抵押贷款的条件越来越宽松。因为, 大量增长的次级贷款和超A贷款的共同特点是贷款标准低。比如,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并且, 还款额与收入比超过了55%, 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超过了85%。超A贷款的信用质量虽然好于次级, 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 但借款人无法提供完整的收入证明等。据统计, 2006年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中有40%以上的贷款属于次级贷款和“A L T-A”贷款产品, 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 2005年比例甚至更高。

2、金融衍生品存在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 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 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 (或数值) 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则是20世纪金融衍生品的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在美国这样一个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在给购房者提供房贷之后, 为了快速拢回资金, 以便能提供更多的贷款, 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 出售给银行, 再由银行将这部分资产证券化, 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 出售给各类投资者。借款者未来偿还抵押贷款所支付的本息, 就成为房地产金融机构向M B S的购买者支付本息的基础。如果借款者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话, 那整个资金链就断了, 所有涉及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牵连。这是危机存在的最根本的内在原因。

值得我们注意的原因还有, 证券评级机构的收入是基于所评级证券的金额, 而不是信用评级能否真实地反映相关信用风险。在市场繁荣时期, 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 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 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最后的结果是, 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的追捧, 最终导致了信用风险的累积。

3、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金融体系过度负债

经济体系内在不稳定是引发次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纵观世界经济危机史, 它们都具有以下的“特征事实”:第一阶段, 正向冲击改变了经济预期, 经济从整体上走向繁荣, 其突出特点就是“乐观预期”。第二阶段, 经济扩张, 银行在“逐利”本性的驱动下, 必然伴随着信用的扩张, 信用扩张和经济繁荣相互推动, 通常表现为资产价格不断攀升, 其突出特征就是信用大幅度扩张, 资产价格与信用扩张呈现高度相关性, 经济主体过度负债。第三阶段, 随着投机性繁荣的继续, 资产价格不断上涨, 人们心理上产生了恐慌情绪, 一旦负向冲击发生, 可能导致市场出现恐慌性抛盘, 市场趋于崩溃。由此可见, 银行在提供信用方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缓解了金融约束, 促进实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过度的信用扩张, 有可能对实际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引发金融、经济危机。

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房地产繁荣时期, 放贷机构出于竞争压力, 频繁推出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 消费者的消费冲动扩大了对次级贷款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在宽松的贷币政策下转化为现实。正是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孕育了这场危机。

4、金融市场监管缺位

2007年3月22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房贷市场危机:原因与后果”听证会上, 委员会主席Dodd对美国金融监管部门, 特别是美联储的不作为作了声色俱厉的指责, 认为金融监管部门本来应该是枕戈待旦的卫士, 保护美国人免遭不负责任的金融机构的伤害。但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监管部门一直袖手旁观。在2004年春天, 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贷款标准的放松。与此同时, 联储一边持续加息, 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由此看来, 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席卷数百万美国住房所有者的大风暴。2005年5月, 媒体开始报道, 经济学家对新增房贷的风险发出警告。同年6月, 格林斯潘主席称他本人也担心新型房贷产品的泛滥。但直到2005年12月, 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 旨在遏制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直到9个月后, 到2006年9月, 这份姗姗来迟的指引才最终定稿。但甚至直到现在, 监管部门的反映仍是不完整的。因此监管力度不足, 是次级债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次危机的反思, 也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金融制度的建设还有待加强。

1、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 美国次级债危机也是金融机构在房地产高涨时期所积累风险的一次集中爆发。次级债危机告诉我们, 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因此, 无论何时, 产品的定价及风险管理手段不能失去理智。纵观如花旗、汇丰、GE等企业, 无一不是依靠扎实的服务和严谨的风险管理才走到今天, 只有短视者、投机者才会热衷于泡沫的炒作。

国内有高达91%的购房者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购房愿望。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准入条件比较苛刻, 贷款对象也主要是城市中高收入者, 借款者的个人实力和还款能力较强, 但日益高涨的房价所展现出的利润空间, 就像一块蛋糕, 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是巨大的诱惑。放贷冲动之下, 一些银行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 而不问贷款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信用透支等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有些银行甚至一手放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贷款, 一手放宽审批条件, 联合开发商、中介公司大做“虚假抵押”合同, 争夺客源。

2、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监管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 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活力, 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是发展金融市场的必然趋势, 处在起步阶段的资产证券化也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错, 其错误在于这种创新金融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制度缺陷。所以, 我们要吸取和总结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经验教训, 选择银行的优质资产证券化。

同时, 在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必须以成熟和发达的原生资本市场为基础, 考虑到基础资产价值波动带来的后果。同时, 资产证券化后, 鉴于投资者依靠债券评级做出投资决策, 为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必须引入独立且有公信力的风险评估机构, 使投资者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程度。

3、加强全球金融体系风险防范的意识

对中国而言, 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这次美国的次级债危机警示我们, 在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 改进风险管理能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 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 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4、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此次次级抵押贷款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中国同样存在这种隐忧:经济增长的通胀压力、证券市场的泡沫、房地产市场的严重过热, 这些现象都孕育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为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防范金融风险, 政府要加大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 减少行政审批, 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加强基本制度建设, 注意力应该放在市场规则、公司治理、信用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严格监管市场上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实现银行、保险、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弥补监管空白和漏洞, 探索协调和改善监管的途径;防止把对违规与否的监管变成对金融机构的微观活动的行政干预。金融市场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 而且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蔓延性。因此, 金融监管应当贯穿金融运作的全过程, 同时应当建立起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审慎监管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

摘要: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 各跨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出现危机, 全球股市下挫暴跌。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这一次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形成原因, 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相应的对策, 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金融市场,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1]、王菁菁.次级债券在提高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中的作用与风险[J]商场现代化, 2008, (12) .

[2]、张靖.谈次级债危机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及中国应吸取的经验教训[J]法制与社会, 2008, (07) .

[3]、孙俊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分析与启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3) .

上一篇:九月九短信祝福下一篇:男女合作的播音与主持自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