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温室效应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日趋受到关注。本文从林业碳汇这一新兴产业的产生、发展出发,紧扣我国西部地区的特点,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在大力发展林业碳汇方面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为其发展提供相关建议,以期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我国西部丘陵地区水利工程发展分析

摘要:洪涝灾害频发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比较薄弱的广大西南丘陵地区,这更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西南丘陵;水利工程;农田水利

1 概述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源,但是它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是完全符合我们人类的需要。只有修筑水利工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而且可以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不同时段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的需要。水利工程主要是用来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利工程主要靠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来实现其目的的。

我国是一个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与水患不断斗争的历史,兴修水利、根除水害历来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大事。当前,中国的水利状况是: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建设有明显的短板,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国水情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些新的挑战也成为了我国迫切解决水患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大,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对于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紧迫,不断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落实十八大“美丽中国”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也要尽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

对于水利建设比较薄弱的西南丘陵地区,这更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2 西南丘陵地区水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洪涝灾害频发

在我国,洪涝灾害是发生最为频繁、灾害损失最重、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相关统计,近年来,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8万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5%,而美国仅占0.22%。西南丘陵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地貌,降雨比较集中,更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2.2 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工程建设滞后

国家一向比较重视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相当明显的改善,但是与交通、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水利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拖后腿的项目建设。尤其是在防洪工程体系构建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比如,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比较低,现在大多的河流只能防御3~5年一遇的洪水,部分河流甚至沒有基本的防护工程,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0~2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很弱,我国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大部分在西南地区,面积约97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3亿人,绝大多数灾害隐患点没有设置监测预警设施,更没有进行有效治理。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西部丘陵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基础更是薄弱。以四川省为例,全省已建工程渠系配套不全,目前仍有3万多公里小型渠道未配套,每年有近20亿立方米水不能有效利用。严重的干旱能使大部分区县出现严重缺水,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人们生活用水无法正常供给。绝大多数区县水利基础工程薄弱,根本不适应自然干旱的供水承受力。

2.3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农田水利,设备老化严重,现在还有不少地方还在使用20世纪“大跃进”时期的设备。而对于西南丘陵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水利的投入就更少了。例如,“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小农水项目年均总投入仅为5亿元左右。

2010年历史罕见的旱情也再次暴露出我国农业水利投入不足,正是由于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造成了不少地方在旱情面前束手无策。而西南丘陵地区这些问题就更严重,欠账更多。

在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中,水利设施投入是占比重最小的一块。2010年,我国的水利设施投入不足2000亿元,这还不足交通建设投资的10%。出现这样比例,是因为其他基础设施部门都带有很强的经营性,有盈利空间,也就能吸引大量社会投资,而水利建设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如果国家不主导投资,社会很难有积极性大量投入,因此,水利的投入一直很薄弱。

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国家应该不断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拓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长效投入机制。

2.4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的农业大部分是灌溉农业,需要充足的水利设施,因此对农田水利的依存度很高。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一是老化失修严重。现有的灌溉排水设施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由于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导致设备长期缺乏维护,使水利设备的功能不断衰退,效益降低。二是配套设备不全、标准较低。三是灌溉规模不足。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中,一半以上仍然是没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大部分还要靠天吃饭。还有一部分水土资源条件较好,比较适合发展灌溉的地区,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加上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发生持续旱涝灾害的几率不断加大,我国的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很大的风险。

3 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3.1 重视民生水利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农谚形象地道出了农田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水利工程建设要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为重点,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条件。

花椒是重庆某地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3000多亩。该地地处半山腰,水资源缺乏,修水利设施以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实施高效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后,该地大部分村庄都是受益地。近年来,该地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缓解了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如今的花椒基地里,修了很多水池,星罗棋布。花椒地里设置了众多取水墩,这些水墩与水池之间都用管道连接。平时把有限的山坪塘的水用管道输送到水池蓄存,遇到干旱,把胶管接在取水墩水龙头上,就可以把水浇到花椒树根部。这样浇水,点对点,所浇的水全部被花椒树吸收,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3.2 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抵御旱灾能力提升较快,但总体抗旱能力仍然偏低。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影响,我国的旱情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尤其是近一两年来,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旱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抗旱根本出路在节水,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运用价格等经济杠杆,引导节约用水,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鼓励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三者并举,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抗旱减灾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3.3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覆盖范围还不够全,工程标准比较低,尤其是西南丘陵地区推进这项工程有一定的难度。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3.4 建设适应丘陵地区的水利工程

小微型水利工程是通过多年研究,而形成的一种适合西南丘陵地区特点的工程。它具有投资省、见效快、农民参与度高的特点,非常适合西南丘陵地区分散的村落居民用水和耕地用水的需求。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拥有很高超的智慧。比如,他们利用丘陵地区的地理特点,修建了很多富于创造性的水利工程,凸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无比高超的技巧。浙东一带的鉴湖,就是利用沿江海的丘陵“山—原—海”的台阶地形特点修筑的水利工程。它从汉代起,通过建造湖堤和斗门,闸、堰、涵管等一系列工程,把众多的小湖泊联通起来,进行蓄水,既可以排涝又可以御咸蓄淡,进行灌溉,使得鉴湖附近万顷土地灾害很少,从而使得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受益八百多年。又比如元代兴建的会通河,长达三百多里,流经丘陵地带,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通过建造数十座闸、堰等渠系建筑物使船只逐级顺利航行,这种由低处向高处过船的技术,对以后扩展人工航运地區有很重要的意义。

3.5 推进水土资源保护,保障生态安全

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水土资源保护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水土资源保护对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广大的西南丘陵地区应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第一,首先要从预防做起。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要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第二,治理和修复水土严重区域。对已经形成的严重水土流失地区,应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有重点地开展坡耕地、侵蚀沟综合整治,务必保证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地区,采取封禁保护等措施,促进生态恢复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姚帮松,王辉,潘景副,肖卫华.湖南省山丘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

[2] 张涛,徐恩英,冯文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调研与思考[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

作者简介:龙凤(1969—),女,重庆人,四川省宜宾县水务局机械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工艺。

作者:龙凤

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林业碳汇的优劣势分析以及相关建议

【摘要】随着温室效应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日趋受到关注。本文从林业碳汇这一新兴产业的产生、发展出发,紧扣我国西部地区的特点,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在大力发展林业碳汇方面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为其发展提供相关建议,以期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碳汇 西部地区 优劣势分析 建议

一、林业碳汇概述

(一)林业碳汇产生背景及概念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事实,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源)和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碳汇),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

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能储存约占全球陆地总碳库的77%的碳,据估计,森林每积累1立方米木材约可吸收850公斤的二氧化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森林控制着全球陆地碳循环的动态。鉴于此,林业碳汇蓬勃发展。

林业碳汇的涵义一般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CDM林业碳汇吸收碳的成本与其他部门相比,相对较低。发达国家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符合一定条件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促其完成减排任务。

(二)我国林业碳汇发展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作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仅次于美国),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面临巨大压力。发展林业碳汇不仅能够改善环境、增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而且能够为人民增收,促成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近几年我国在林业碳汇发展上有了不小成绩。

1.林业碳汇规制初具规模。我国在国际法领域参加的与林业碳汇相关的国际条约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2005年10月,《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得以正式实施,表明我国对具有潜力的市场主体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支持与鼓励。

《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与《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两个主要的组织内部文件。前者对碳汇项目造林的立项原则和立项程序做了规定;后者则是对实施碳汇项目造林的项目地点选择、种苗准备、整地栽植、检查验收等做了具体规定。

2.林业碳汇项目从无到有,林业碳汇试点不断增加。我国的林业碳汇项目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在2006年,林业碳汇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2006年11月注册成功的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估计年减排量25795MtC02e。它由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托管的生物碳基金购买碳减排量,中方为广西环江兴环营林有限责任公司。

现在国内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CDM的碳汇项目,另一方面就是和中国石油发起了中国绿色碳基金。现在地方林业部门也都重视起来,正在积极推动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发展。

国内正在开展的林业碳汇试点项目共有5个——山西、内蒙古、广西、四川和云南(四川和云南为一个试点)及辽宁。包括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内的众多社会团体都在致力于中国碳汇林项目,TNC在四川和云南搞了3个碳汇试点,做得非常成功。

二、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林业碳汇的优劣势分析

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行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林业碳汇作为经济助推剂,其在西部能否大力发展是亟待认清并解决的问题。下面将从西部地区发展林业碳汇的优势与劣势两方面着手,分别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一)优势

1.符合CDM林业碳汇项目的原则性要求。CDM林业碳汇项目要求,优先发展项目的区域应该是那些林木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潜在价值大、造林成本低、人均年收入低的地区。

全国有一半的生态脆弱县和60%左右的贫困县在西部,这样的地区存在着比较多的廉价劳动力,可以极大的减少造林的成本。由于地处北半球中部,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的亚热带、温带珍贵物种,林木生长周期短,生物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

2.符合CDM林业碳汇项目的特殊要求。清洁发展机制对于造林项目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一是造林地必须是过去至少50年以来没有森林的土地。或者是自1989年12月31日以来的无林地。

我国的人口密集区集中在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对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来说,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更是有很多的无人区。况且西部多草原与荒漠,完全符合第一个要求。

二是所选造林地块要满足额外性要求,同时要考虑碳泄漏和非持久性等。森林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自然灾害、采伐等其他形式释放碳,这样就造成了碳的逆转,应尽量减少。

我国西部地区地处温带与亚热带,自然条件相对于世界很多地区来说较为稳定。西部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的生态维护的重要地区,三北防护林、三江源等工程都是为了在长时期起到维护生态的作用而建立的,且规模巨大。因此,此地区的林业碳汇项目一旦建立就不会在短期内改变,碳泄漏与非持久性的情况也就很难出现。

三是碳汇项目的实施应有助于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理应受到国家的重视。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保护三者的协调是此地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林业碳汇不仅能引进外资来改善环境,促进当地各项设施的建设,更是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所以说,发展林业碳汇在西部是一举三得的。

3.国家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重点扶持地区。林业碳汇功能发挥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森林面积,所以生态建设与经济支持是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西部经济、改善西部生态,我国已进行了大面积人工造林,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与此同时,一些国家重点经济扶持项目正在西部如火如荼进行。2000年,为了解决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保证其进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在西部地区发展林业碳汇利国利民,与西部大开发紧密联系,不仅得到政策的支持,更有资金与技术的坚强后盾。

(二)劣势

我国西部地区是未来我国发展林业碳汇的重点地区,其本身固然存在一些优势,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劣势。

1.未造林地区面积过大,造林存在技术瓶颈。我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而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还仅为14.9%,低于全同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是实施几大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活动的主要地区,但仍有大量未造林地区,尤其是西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区、西南的干旱和干热河谷区以及石质山区,造林难度较大,存在投资和技术瓶颈。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造林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林业生产力。

2.成熟林数量多,碳汇增值空间小。按照国际林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森林的生长分为几个阶段,幼龄、中龄、成熟龄、过熟龄。幼龄、中龄的树木生长较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成熟龄和过熟龄的树木生长变慢,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放缓。因此,想要达到最好的固碳效果,要大力增加人工林的数量,不断增添新的林业。

成熟龄以及林龄大于120年的过熟龄森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宜林地区被这些树木充斥,伐旧植新由会破坏当地生态,这样一来,林木更新换代与碳汇增值空间就会受阻,不利于林业碳汇的发展。

3.林业管理混乱,森林质量低下。长期以来,西部落后的经济社会水平决定了其林业管理工作较中东部混乱。当前绝大多数林场经营不力、经费不足和管理粗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很多地区没有根本扭转对本地林业工作重心转移的认识,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仍然停留在常规用材林的经营思想上,没有真正实现从用材林向公益林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少数个别地区,盗伐现象仍然猖獗,垦荒蚕食林地严重,打击制止不力。不重视森林经营工作,导致我国森林质量低下,火灾及病虫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

4.宣传力度不够,企业积极性不高。国务院于2010年批准建立了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为主要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这就是一个帮助企业“购买碳汇”自愿减排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捐资造林的方式购买碳汇。企业捐资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造林,可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的碳汇(信用指标),记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账户,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网上进行公示,同时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

由于中国目前没有给企业设定碳减排指标,购买碳汇只是一种公益捐赠行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等机构所做的也只是倡导性工作,而企业购买碳汇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对西部地区林业碳汇的发展形成极大的障碍。

三、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林业碳汇的相关建议

林业碳汇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鉴于上述分析,笔者对其发展林业碳汇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的经营抚育,让现有的林木资源成倍增加固碳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

虽然西部地区土地广袤,但森林面积毕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林木基础上增加其固碳能力成为发展碳汇的必要路径。主要有两个措施:

一个是创新抚育方法。举一个吉林森工集团多年来在森林抚育上的成功实践。集团所属的临江林业局,通过搞“缩短抚育周期,增加抚育次数”,极大地提高了中幼龄林单位面积净生长量。经过抚育后,人工林每年生长量可达8.5立方米/公顷,比抚育前提高了65%。据此初步推算,如果对全国3031万公顷人工中幼龄乔木林进行合理抚育,每年至少可增加森林蓄积1亿立方米。

另一个是改造低质低效天然林。根据阶段性科研成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抚育措施,将少部分天然低质低效商品林改造成杨树速生丰产林,公顷年生长量可提高到15至20立方米,是天然林的4到5倍;轮伐期由天然林的120年降至15年。15年成熟后,公顷蓄积可达200到300立方米,其固碳能力是原有低效低质天然林的2倍以上。按照国际林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树木在中幼年的固碳能力是最强的,到成熟期固碳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加大对中幼林抚育和加强速丰林建设,可以始终让森林保持较高的固碳能力,极大发挥其碳汇作用。

(二)建立西部地区专属碳汇交易平台

西部地区建立自己专属的碳汇交易平台有两大优点:

首先,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林业碳汇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林业碳汇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效益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进去,并最终达到减排的生态目标。西部地区专属的交易平台有地缘优势,让企业把目光更多的投向西部,吸引更多的资金与技术。

其次,统一标准,提高交易效率。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或正在筹建的环境交易所过多。在国家尚未出台碳交易政策、企业自愿减排交易稀少的情况下,各地纷纷筹建碳交易平台,更多考虑的是地方利益,不利于统一标准的执行,各省市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筹划建立碳排放交易所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省市级交易所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交易量,难以提高交易效率,也不利于碳交易产品的国际对接。

把西部地区作为一个大的整体,建立西部碳汇交易平台,不仅可以统一标准与执行管理,而且可以将财力、人力、科技集中到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作为发展中缔约国不承担减排义务,所以我国目前也没有明确规定林业碳汇的法律法规。《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与《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虽然对林业碳汇的具体事项做了规定,但是它们作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前身——中国绿色碳基金会的内部文件,并没有多大的约束力。

随着林业碳汇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趋势,林业碳汇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尽快出台。届时,关于林业碳汇的关键性问题,如森林碳汇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林业碳汇的计量监测的方法体系、第三方认证与注册制度等都需要有详尽的条款列明。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早对发展森林碳汇进行规划,用以指导和协调林业碳汇项目的运行。林业碳汇立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魏殿生.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碳汇问题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吕学都.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凌秀萍,龙江英.发展贵州碳汇林业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J].贵州学院院报,2011(3).

[4]李怒云,章升东,宋维明.中国林业碳汇管理现状与展望[J].绿色中国,2005,(6).

[5]董培田,李峰,杨素青,王立刚.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暖[J].防护林科技,2010,(1).

[6]孙伟,李峰,冯云山.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

[7]周晴.碳汇交易制度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0(22):113-114.

[8]邵珍.中国CDM林业碳汇项目的管理政策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4):87.89.

作者简介:曹文嘉(1987-),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作者:曹文嘉

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篇3:

“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西部经济地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因而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该战略的实施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成效不明显。因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就意味着该战略的出台我国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将面临着一些列的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机遇;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发展情况于2013年提出来的伟大构想。这一战略的实施,成为各个地区交通、贸易联系发展的桥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是云南,在这个战略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一带一路”的概述

1.“一带一路”的含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我国根据本国发展情况以及国际局势,提出的国际间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更深入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是根据中国与相关国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平台,来进一步发展经济。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与沿线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2.“一带一路”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以及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迫切中国采取一些措施推动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短东西方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改变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众所周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如上海、深圳、浙江、福建等,并先后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建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港口城市,这些政策的施行,使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但此时的中国西部,依旧处于落后的局面,从而使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即使后来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成效甚微。其次,我国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国际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科技、资本及管理模式等。如今。我们国家经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很好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因而,需要把既有的产业向国外转移。再加之,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中国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必须利用国际环境,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就是说,脱离了经济全球化这个国际大环境,本国自搞经济,将使经济发展处于不利的环境。因而,在此情况下,“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

二、“一带一路”战略为西部发展带来的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契机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依旧以农业、工业为主,辅之以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较东部及沿海地区来说,发展相对落后,需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此来改变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加快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辟了快速通道。有利于西部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现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也可促进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经济贸易国际化,从而横贯中国大江南北。“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西部产业融合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则意味着东部很多先进设备、服务、理念等将涌入西部,西部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东部的优质资源,发展成具有西部特色的经济、文化产业,进而使西部地区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區的医疗服务、教育水平等,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使西部地区向着现代化发展目标迈进。

3.“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转变西部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

“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各省市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主要指中国与其他相关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日益把沿线国家编织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西部民众“唯本省好”的传统观念,鼓励西部民众去外部看一看的想法。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传入西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西部民众传统、保守的思想,使其朝着开放性、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4.“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改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把国内与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经济等引进了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西部地区朝着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改变了以往相对落后的局面,缩小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打破这种不平衡的局面。

5.“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

“一带一路”的施行,缩小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更好地立足于国际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提高了我国的大国地位,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三、“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挑战

1.对西部地区现有经济基础提出了挑战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之与东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居民纯收入较低。因而,要想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西部的投入,推动其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使“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反哺西部地区,发挥其无限创造力。

2.对西部地区现有基础设施提出了挑战

为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我国曾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依旧处于落后地位。如昆明与上海之间,在2016年才通了高铁。但这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已没有开发潜力,恰恰相反,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包括交通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以此来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提供有利的环境。

3.对西部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

纵所周知,西部地区开发相对较晚,因而生态环境较东部发达地区好。西部很多地区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如广西桂林、云南丽江等,因其环境的良好,新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云南,更是有“植物王国”的美誉。但是,“一带一路”的施行,并意味着要在西部地区建设工厂、企业,进行能源开发等,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会伴随着生态效益的降低。在加上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发展交通意味着要开发道路,砍伐森林,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增多,因而,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原有的生态环境大打折扣。这对西部民众的生活而言,无意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是必然趋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对我国西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其施行中,会推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西部经济增长,并使其朝着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但也对西部现有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冲击。因而,要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把挑战转变为有利条件。从而使“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反哺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凌云.试论“一带一路”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及挑战[J].中国集体经济,2016(7):24-25.

[2]牛伟杰.“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1):26-27.

[3]赵思琪,朱启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西部地区发展战略[J].时代金融,2016(14):70-71.

作者:郑荣炜

上一篇: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境界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