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

2022-04-30

摘要:兰州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甘肃省会,近年来伴随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如何基于区域经济特性,发挥地区宏观管理部门主导作用,积极吸引金融市场主体和金融产业载体进驻兰州,加快兰州金融产业聚集区建设、发展兰州金融业、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已变成兰州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 篇1:

西部绿色金融生态的构建思路

[摘 要] 本文从东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差异出发,通过金融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这三方面对制约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构建西部绿色金融生态文明的根本思路。

[关键词] 西部 金融生态 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流动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即金融生态。一个地方金融生态好,就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向这个区域。但是,西部金融生态现状很不容乐观。

一、东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差异

1.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东西部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在金融资产总量上。2005年东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16%,东部是西部的3.8倍。省级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的差距也极为悬殊。以广东省为例,2005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38119亿元,是云南省的7.6倍,贵州省的13.6倍;同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61亿元,是云南省的5.7倍,贵州省的9.9倍。

在金融深化程度上,东、西部金融机构与本地区GDP的相关比例分别为267%、213%,东部金融深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

在金融开放程度上,由于东部地区开放的时间比较早,金融市场化的开放程度比较高,而西部地区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金融开放程度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不高。

2.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

一是股票市场存在差异。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少,质量不高。截至2005年底,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已经有224家上市公司,股本总额达518.8亿元,占全国股本总额的13.68%,累计筹资253.8亿元,占全国筹资总额的16.47%。与东部相比,西部上市公司在规模、数量和筹资能力等方面都相对不如东部公司,而且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资产重組滞后、融资渠道较窄等问题。二是债券市场的差异。2005年,东西部分别通过债券融资1413亿元和27亿元。而西部的债券市场发展极为落后,2005年,西藏、青海和甘肃无一家企业发行债券。

3.金融机构分布的差异

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金融主体,其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东部国有商业银行数是3066个,是西部的2.03倍;股份制商业银行数是391个,是西部的5.9倍;城市商业银行数是245个,是西部的2.3倍;债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别是7个和31个,是西部的3.5倍和1.5倍。特别是西藏、青海和宁夏没有一家股份制银行,金融机构较为单一。这种差异性必将影响西部资本形成能力的强弱。

4.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

目前,东部已经不仅建立了社会征信系统,而且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上海等地还开展贷款企业咨询业务,并建立了个人信用征信系统,而这在西部还是一片空白。西部信用担保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制约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因素

这里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三方面对金融生态展开研究。

1.金融生态环境

(1)金融市场法制不健全。西部的金融法制环境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从借款人角度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可以通过非正常关系来获取银行贷款,而在银行发现不良资产后往往却拿不回钱。其次金融市场也应该有市场准入条件、自由竞争机制和市场退出条件。但金融市场法律关键缺乏金融机构的破产法规,金融机构有准入没有退出,导致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能有效处置经营不良的金融机构,造成金融生态日益恶化。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措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不健全,信用数据不透明,失信成本低。部分地区出现银行有钱不敢贷,企业借钱不想还的环境冲突。

2.金融生态主体

(1)西部金融机构运营效率不高。首先是西部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资本充足率偏低,这就客观上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活动空间。西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在盈利资产中90%以上都来源于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很小的份额。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当前情况下只能体现在信贷规模的扩大,这样无形中又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再次,西部金融机构的收益率水平较低,导致对不良资产的“消化”能力不强。

(2)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产品的开发是金融机构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西部金融机构单一的负债经营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

3.金融生态调节

(1)金融机构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首先,对金融业的过度保护和管制措施,极大地削弱了竞争力。其次,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把金融的信用演变提升为国家信用,一旦出现风险都是由中央银行等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这不仅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符合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使金融机构对内控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我抵抗风险、自我调节的能力受到较大局限。

(2)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随着银监会的成立,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一行三会”的格局。但是,在新的监管格局下,由于缺乏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直接影响了金融工作的效率。

(3)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情况比较普遍。对金融业的保护和管制政策极大地削弱了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能力,从而使西部金融机构不能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西部一些地方政府在思想上仍然认为银行是国家的,企业是地方自己的。因此当企业融资出现问题时,不在企业内部找其原因,而是强行要求银行放贷或把企业“包装”上市融资。但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重大缺陷很快就又陷入亏损,这些损失最终只能转嫁给银行和广大投资者。

三、构建西部绿色金融生态的根本思路

1.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和完善自愿交易的平等竞争的金融生态环境

(1)完善企业破产制度。与金融生态有关的法律制度主要是破产方面的法律,它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市场行为无法进行实质上的规范,这使得银行对借款企业没有最后的“杀手锏”来威慑,致使企业逃废债务等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大大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缺乏一部实用的破产法规,实践中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得不到有效的处置,对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一定影响。因此要尽快出台一部《金融机构破产法》。

(2)规范社会信用体系。西部的金融生态系统中,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金融生态发展的瓶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构建西部金融生态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建设信用政府。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政府要在信用建设中率先垂范,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增强政务透明度,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要构建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积极惩治危害社会信用的各种行为。

其次,要提升企业信用。企业是金融资源的主要载体,是金融生态优化的微观基础。因此,要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全面提升诚信观念,推进企业诚信经营。

第三,要积极构建个人信用。社会信用归根结底是个人信用,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均与个人信用有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和培植信用文化,强化信用道德,建立守信的激励机制和失信的惩戒的机制,提高公民个人诚信素质。

第四,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担保机构、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信用中介机构进行全面的整顿和管理,规范其行为,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2.加快对现有金融机构改造,完善金融生态主体体系

西部金融机构要提高运营效率,首先要继续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其产权明晰化,各级经营者对其经营成果真正负责起来。其次,在规范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对农信社、诚信社等产权改革的方案,放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最后,还应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即深化中介机构改革,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强化中介机构的市场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

3.建立和谐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提高西部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必须健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首先,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具体应强化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二是要及时量度金融机构资产风险;三是要及时启动、并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运用矫正措施。

其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稳定机制。在金融生态建设中,银行破产会极大地损害存款人的利益,而且会造成社会和经济的震荡。为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 杰 刘红艳:我国区域金融环境构建刍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2]滕春强.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失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伍 艳: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性研究[J].海南金融,2007(4)

[4]吴旺延.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6(24)

作者:戚德艳

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 篇2:

兰州地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现实分析

摘要:兰州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甘肃省会,近年来伴随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如何基于区域经济特性,发挥地区宏观管理部门主导作用,积极吸引金融市场主体和金融产业载体进驻兰州,加快兰州金融产业聚集区建设、发展兰州金融业、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已变成兰州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兰州地区 金融中心 分析

1 兰州地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意义

1.1 提升区域劳动力就业质量。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会促使兰州地区直接增加与金融前后向关联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区域产业从业群,带动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的提升。2009年,兰州地区金融业直接从业人员2.08万,而与之关联产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为27.84万,住宿与餐饮业7.54万,房地产业0.97万,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5.23万,客观上形成劳动力群体的容量扩充,改善区域劳动力就业状况。

1.2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本贡献作用。兰州地区经济结构呈现以重工业为主体,资本密集高的特征,其规模经济发挥和产业层次延伸需要产业资本持续投入。以2010年为例,兰州地区工业行业实现增加值39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2.67亿元,增长12.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6.39亿元,增长5.0%,区域内整体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7.2%,较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兰州工业处于高速扩张阶段须资金的密集投入,才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0.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2%,房地产开发投资118.28亿元,增长19.95%,诸方面均表明构建金融中心已势在必行。

1.3 金融中心构建可完成对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2010年兰州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产值433.4亿元,增长比率为23.1%,占区域GDP 39.4%。区域内非公有制实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其成长期需资金密集支持和市场环境的优化。金融中心构建有利于其融资问题,可实现新兴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

2 兰州地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优势

2.1 区域金融业主体多元化趋势凸显。自2008年浦发银行入驻兰州地区以来,中信银行、浙商银行等外埠银行均以进驻兰州金融市场为西部战略的重要选择。目前,兰州地区初步形成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传统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开发区域金融市场的局面。

此外,兰州地区保险证券产业发展迅速,以2010 年为例,区域内增加证券营业部5 家,地区保险业整体总资产增长20.8%,行业从业市场主体发展至21家,区域保险市场结构更为均衡合理,新增农村资金互助社2 家,小额贷款公司数量逐渐增多。

2.2 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金融业理性发展。以2010年作为版面数据,区域总产出110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一产业增加值33.79亿元,增长5.01%,第二产业增加值529.18亿元,增长13.72%,第三产业增加值537.42亿元,增长12.39%。,区域整体经济的现代推进,客观上为现代经济核心金融行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就区域金融业而言,2010年末区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3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45%。各项贷款余额235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9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0%,产业总体协调发展。同时,保险业持续增长,2010年承保总额达12335.43亿元,比上年增长82.56%,保险业务收入58.12亿元,增长24.40%。

2.3 构建西部金融中心所具有的政策优势。兰州市作为2006年中国金融网所评选的中国最具魅力的金融生态城市和科技部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在区域发展规划蓝本《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提供了政策保障。

兰州市人民政府为促进金融业现代发展,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由此可见,兰州地区金融行业发展已上升至政府实际指导层面,构建工作已实际运行。

3 兰州地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兰州受地处西部内陆和低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区域内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面临以下几个主要制约因素。

3.1 金融产业聚集程度低、规模较小。兰州地区金融行业呈规模小、机构少、产业聚集度低的特点,制约了金融产业现代经济核心功能的发挥。区域内金融业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均不明显,金融实体地域分布分散,金融产业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

3.2 金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兰州地区金融业内部结构总体欠合理,从数量角度分析,金融资产集中于银行业,证券行业和金融衍生行业产值较低。银行业内部,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绝对市场份额,股份制银行等发展较弱,区域金融行业产业多元化格局未完全形成,行业垄断程度高,不利于市场主体展开产业竞争。

3.3 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兰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对金融中心构建起到很强制约作用。与同处西部地区的成都、西安相比,地区总体竞争实力偏弱。以2010年数据分析,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西安实现生产总值3241.49亿元。就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比较,兰州GDP仅领先于西宁、银川,落后于西安及乌鲁木齐。

4 兰州地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对策分析

4.1 充分发挥宏观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大力扶持西部金融中心构建工作,成立区域专门管理机构和负责机构,培养和引进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各类保障措施。发挥高校密集的优势,积极培养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和特色的金融、证券、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为金融业发展抢占战略高地。

4.2 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金融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兰州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构建关键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经济实力。充分借助兰白都市圈建设和兰州新区建设发展契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充兰州地区经济总量,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完善西部内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工作,为兰州地区的金融中心构建奠定产业基础。

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以物流和信息流带动资金流量和资金存量发展。加强财政补贴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型新兴企业的融资提供政策支持,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4.3 优化兰州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工作,完善区域性金融法规和相关监管条例工作,依法保护金融企业权益。鼓励区域外现代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信托与租赁机构以及金融中介组织在兰州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带动兰州地区金融行业整体现代性提高。

4.4 建设三滩为兰州中央商务区。重点做好三滩新城区建设工作,根据区域规划其定位为兰州未来中央商务区,重点建设商贸金融、大型会议会展、集中商业。围绕“兰州陆家嘴”项目,定向储备并积极引进各类银行总部进驻兰州市场,完成兰州银滩商贸金融中心建设工作,为兰州西北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组成区域实体。

参考文献:

[1]李新江,王燕飞.推进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J].开发研究2010(6)57-61.

[2]兰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http://www.lz.gansu.gov.cn/,2011-9-25.

[3]兰州统计局.2010兰州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4]兰州市统计信息网. http://www.lzstats.gov.cn/,2011-9-25.

[5]潘秀,孟令余.兰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J].甘肃金融2009(2)20-23.

作者:牛永红

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措施论文 篇3:

宏观经济政策的西部区域效应探讨

摘要:本文从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分析了在西部产生的区域效应的原因,同时如何缩小相应宏观经济政策在西部所产生的区域差别提出了些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西部 区域效应 货币政策 税收政策 产业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特点

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性导致区域效应

1.1.1 东西部货币政策内部传递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影响一个区域的货币供应量两个因素之一是该区域的基础货币投放量。我国目前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主要有:外汇占款、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外汇占款的主要来源是FDI、贸易顺差和国际游资。从1979年至2005年,东部的FDI占全国的82.1%,而西部仅占4.3%。出口方面,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计算,2000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出口总额87.4%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仅占3.8%。东部地区因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在其他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方面,东西部也存在着差异。如西部的票据的业务量和规范程度大大低于东部地区,使得再贴现更多地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基础货币投放。较之东部,西部的基础货币投放量较少且货币乘数也较小。这样,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量少于东部地区。如经济过热时,由于东部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的重大比例,这种经济过热集中体现在东部。因此,有必要实行区域化的货币政策。

1.1.2 东西部货币政策外部传递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货币政策外部传递机制主要有四个:利率传递机制、信用传递机制、汇率传递途径、证券市场传递途径。利率传递机制主要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产出增加。由于我国的利率是非市场化的,该途径中的关键因素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和投资乘数。而这二者在东西部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研究表明,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农业来说对利率更加敏感。我国东部制造业所占比重很大,而西部农业占比很高,使得综合来说东部总体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高于西部,且投资乘数亦高于西部。

信用传递机制主要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净现金流和资产价格上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银行贷款量增加→投资增加→产出增加。该途径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变动还将影响借款者的财务状况。因此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总体来说筹借资金更困难,那么货币政策对该地区的影响更大。

汇率传递途径主要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汇率→出口。因此出口部门在各地区的重要性差异也可能成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出口部门在某区域越重要,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1994年至2006年间,东部地区的出口总额为35167.7万亿元,占全国的87.4%;西部地区的出口总额为1512.0万亿元,占全国的3.8%。因此,就汇率传递途径而言,货币政策对东部的影响较大。证券市场传途径主要为:货币供应量变化→通货膨胀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股票价格→公司改变投资和生产计划→产出。因此不同地区之间上市公司的分布密度也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截至2006年末,东、西部地区国内上市公司分别为811家、276家。在证券市场传递途径方面,货币政策对东部的影响较大。

影响各个传导机制的因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使得货币政策在各个区域发挥效力的程度不同。东西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使得货币政策出现了区域效应。

1.2 现行税收政策区域差异的实施产生区域效应

1.2.1 现行税制对区域经济发展调节力度较弱甚至存在逆向调节作用

由于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资源税、生产型的增值税、不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等现行税收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使统一的税制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税负效应,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如:税收优惠政策、“生产型”增值税、现行资源税制度存在的缺陷及现行税收制度未能解决西部经济落后区域地方财政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带来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

1.2.2 现行税制表面刚性虽强,实际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

按照税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在税法明确授予的管理权限之外,擅自更改、调整、变通国家税法和税收政策,但是东部经济发达部分区域利用政府行为采取“先征后返”等手段,变相变通税法,越权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膨胀、费挤税等问题时有发生,致使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区域间经济差距实际拉大。

1.2.3 在税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政府权限受阻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了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但在具体实践中,税务部门及各地方政府权限较小,不能依据经济发展现状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因此在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区域内政府之间难以及时地进行解决和协调,造成了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1.3 产业政策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效应

西部地区经济追赶战略的实现,应依靠产业和技术的协同发展,尤其是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由于西部地区技术能力的匮乏和后发优势的存在, 西部地区中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起步模式有别于发达地区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的起步模式。由于西部长期以来在产业和技术上已经形成了结构性缺陷:产业上陷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不能上移、技术上也处于核心元件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缺失的空心化状态,所以,西部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

为了在产业化进程中价值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西部的企业要注重产业升级,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并重视新产品研发等过程。

从总体来看,西部产业结构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在加入WTO以后,在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协作更密切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要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现有沿海专区的产业转移规律和西部产业的实现情况,可以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在西部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西部产业结构尤其是能源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以能源为主形成的优势产链,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化,是西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从西部参与国家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产业转移对西部是一个双向选择,从产业引进和产业外移两方面对西部产生影响,西部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发挥作用,西部不能仅仅盯着引进产业,更要利用产业转移规律和契机向外转移部分产业,西部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对先进产业的同时,逐步淘汰不适宜的产业。要立足于西部产业经济的长远战略,进行综合考虑,根据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优势产业,为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加快向劳动节约型技术的转变,提高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出结构调整。

2 缩小宏观经济政策的西部区域效应的建议

2.1 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构建良性的西部金融环境,实施西部大发展

由于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成长的广度与深度不同,货币政策在地区之间会产生区域效应。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因此要细化十分困难。如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这样虽然在最初的基础货币投放上实现了区域差别化,但是由于目前遍布全国的银行体系,资金仍然会通过银行内部流向投资收益高、金融风险低的发达地区,从而弱化甚至消除了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针对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仅仅依赖于央行制定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该重视如何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在西部地区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转变金融支持模式,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经济金融因素,平衡西部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倾斜、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央行和地方政府要改善西部投资环境,积极引导资金流向西部;优化西部资金渠道,加快资金流入;打造西部区域金融体系;完善西部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2.2 优化税收政策以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1 进行现行税制改革,建立税收选择的统一平台

制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现行资源税制度的调节。

2.2.2 给予区域政府税收选择权

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和重大地方税税种的立法权、开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权等;明确地方主体税种,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地方主体税种的管理权限;在保证政令畅通、不挤占中央管理税种和不影响周边省份利益的前提下,省级政府可通过立法,经中央批准开征具有区域特征的新税;在国家统一税政下,允许省级政府制定实施细则。

2.2.3 调整分税制财政体制

对西部地区,除了改革现行税收政策外,建议在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上采用灵活的政策,根据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增值税、所得税分享比例,适度提高落后区域共享税中的地方分成比例,促进落后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2.3 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

加快西部地区资源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组织西部地区产业;完善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关联,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并完善西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胡武贤.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J].经济研究,2001(12).

[2]张文春.我国不同地区宏观税负差异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

[3]刘传哲,聂学峰.我国货币政策的传递途径——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4.

[4]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3).

作者:胡金武 蒋才芳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悖论分析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科技兴农发展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