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旅游业发展障碍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政府和当地政府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西部发展的经济增长点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而西部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为西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旅游服务贸易在西部的发展是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正确选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部旅游业发展障碍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部旅游业发展障碍分析论文 篇1: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及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分析了西部旅游业总体水平偏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及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制约,并提出大力发展西部旅游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西部旅游 区域不平衡 环境制约

一、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迅速

2000年初,作为国家区域总体战略的第一步,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启动。经十几年发展,西部地区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

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也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在入境市场方面,西部地区在宣传、开发、拓展市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联合促销,使得欧洲、北美、日韩和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大幅增长。除2003年因“非典”导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滑坡以外,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均稳中有升,而旅游外汇收入基本上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年,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达到了1708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26%,旅游外汇收入5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在国内旅游方面,除2003年外,实现了逐年递增,其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至2010年,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11.3亿人次和7925.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3%和29.4%,而旅游总收入为8281.8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9%。

(二)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增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几年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稳定在5.3%—9.5%之间,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的比重(“非典”期间除外)保持在16.89%—25.35%之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这与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布局和发展的侧重点有关,但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三)成为西部地区各省的竞争优势产业

旅游业是西部地区的综合优势产业,从西部12个省份的经济发展规划来看,各省基本上都不约而同地把旅游业列为优势产业,四川、云南、西藏、陕西更是明确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址,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因此,与其它产业相比,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潜力巨大,已初具产业竞争优势。

二、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东部地区经济、交通较为发达,原有基础较好,是我国旅游创汇和国际旅游接待的主要基地,国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国内游和出境游的主要客源地。东部地区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完善,观光、度假、商务旅游同步增长,产业结构较为合理。而西部地区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旅游产业要素处于全面建设过程中,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仍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尽管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基础薄弱,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资源开发、市场结构等方面,仍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000—2010年我国三大地带的国内旅游收入差异比较显著,东部地区的旅游收入最高并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少。

就国际入境旅游而言,2000年东、西部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分别为118.06亿美元和12.78亿美元;到2010年,两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分别为419.67亿美元和44.59亿美元。西部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约为东部地区的1/10,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大致持平。

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星级饭店总量为11676家,星级饭店数量位于前十位的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北京、云南、湖南、四川、湖北和辽宁②,绝大多数属于东部省份,西部地区只有云南和四川两省上榜。同期,全国旅行社总数为23690家,旅行社数量前十位依次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河北、辽宁、河南、北京、上海、湖北,上述省市的旅行社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6.16%③。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旅行社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西藏、宁夏自治区的旅行社数量增幅最大,超过24%,显示了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平衡

除了东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外,西部地区内各省市旅游业也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西南片区在旅游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及开发条件等方面优于西北片区。

以2011年国际旅游收入来看,西南片区的云南省列全国第10位,广西、重庆、四川也排在西部地区前列。而在西北片,陕西省旅游业处于一枝独秀的位置,在接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等几十个主要指标中,陕西省都占到整个西北地区的40%左右。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基础条件非常落后,旅游接待设施也非常有限,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业发展指标列全国末三位。2011年,云南省旅游外汇收入是宁夏的近260倍。

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利于西部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使西部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严重不足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次,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培育能力分配也不均衡。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旅游科研院校共有635所,其中仅四川和重庆的旅游科研院校就高达481所,占西部地区旅游科研院校总数的76%,而内蒙古、西藏、青海和宁夏等西部六省区的旅游院校均不到10④。

(三)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制约

生态环境始终是制约西部地区旅游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是我国许多江河的发源地,江河源头及上游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对全国气候和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同时,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多为沼泽、戈壁、山石、沙漠,相当部分处于高寒、缺水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加剧。

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形成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很多地区旅游承载力有限。在这种资源环境下发展旅游业,必须慎之又慎。由于旅游开发不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案例,在西部地区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普遍经济基础差,区位条件相对差,交通相对落后,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各省区市间经济实力不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不同,特别是甘肃、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区投资规模偏小,愈发扩大了区域间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距东南主要国内客源地东南沿海地区较远,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稀疏、机场数量少,吞吐能力有限,对旅游业发展是极大的限制,同时西部航空口岸数量太少,或远离主要航空口岸,国际旅游条件严重滞后,缺乏像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成本也相对较高,对吸引国际游客无疑是个障碍。

针对以上问题与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西部旅游应改进以往粗放式增长模式,走集约发展内涵增长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特别要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发展旅游,同时强化利益分享机制,保障原住民在旅游发展受益。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设西部大旅游圈,加强大视野下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从而打造西部旅游整体品牌,提升旅游竞争力。

注:

①西部地区指由西部大开发计划定义的12个省区市,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

②《2011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 http://www.cnta.gov.cn/html/2012-6/

2012-6-28-8-42-36760_1.html

③ 201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http://www.cnta.gov.cn/html/2012-10/2012-10-25-

9-0-71726.html

④中国旅游研究院,http://www.ctaweb.org/html/2010-1/2010-1-1

4-17-37-69350.html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历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3]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gov.cn

[4]中国旅游研究院,http://www.ctaweb.org

(陈立平,湖南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与公益旅游)

作者:陈立平

西部旅游业发展障碍分析论文 篇2:

浅析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摘 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政府和当地政府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西部发展的经济增长点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而西部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为西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旅游服务贸易在西部的发展是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正确选择。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旅游经济贸易现状的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西部 旅游服务贸易 发展现状 战略建议

我国西部地域广阔,涵盖十二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众多,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极其独特,有“世界历史文化博物馆”与“世界天然博物馆”之称。近年来,西部各省、市、区在政府的引导下,坚持以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为主心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旅游形式日渐丰富,特色旅游不断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也逐渐由国内向国际市场转变。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同时,西部地区旅游企业在面临国外旅游企业的竞争压力之下,如何制定合理的战略措施,将决定西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有效发展。因此,分析和研究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可为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发展西部旅游服务贸易的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足足有681万平方公里;目前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约3.5亿。西部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景观,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但是西部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因此旅游服务贸易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发展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可以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西方工业国家的产业结构正由传统型工业向新经济转型,我国的经济兴奋点也在高新科技,因此传统产业面临不改造即遭淘汰的命运。虽然西部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少数地区的工业基础较好,有发展新经济的基础,但是工业基础薄弱、国际竞争力差的整体局面并不能有效地带动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在西部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对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仅会大大提升西部的产业层次,也会促进西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

2.发展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可以促进西部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会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资源及各种生产要素向旅游业流动。第一,劳动力资源向旅游服务贸易行业的流动可以充分解决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第二,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西部各省市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措施,使生态环境和旅游服务贸易行业同步发展,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绿色旅游环境。第三,西部地区资本向旅游服务贸易行业流动会促使西部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型。旅游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餐饮、商贸、住宿、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支撑,因此西部地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也必然会引导餐饮娱乐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其所引导建立的健康便捷的环境会更加凸显旅游服务贸易行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所以资本向旅游服务贸易行业的流动会提升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3.发展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可以促进西部的对外开放。旅游服务贸易行业有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和最便捷的“进口产业”之称,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引导西部地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西部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不仅可以转变西部地区原有的落后保守观念,还对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4.发展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是我国长江、黄河等许多重要江河的发源地,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是我国最重要的用水源头。因此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造成江河源头及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会严重影响到全国的气候和环境,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旅游服务贸易行业作为“无烟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特点,它强调绿色开发、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的发展理念,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可以打造成典型的绿色产业,使西部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行业走一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一个旅游地区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这一地区的旅游业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和吸引力,基础设施对于发展旅游服务贸易至关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地区的发展规划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交通设施建设落后。目前西部地区由于山区众多,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包括目的地之间的道路建设密度低和各地之间通达度水平低;“两差”是指因为地理位置的影响造成道路建设的等级、质量差,以及由于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用于交通设施建设的资金不够充足,二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造成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第二,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我国西部旅游业发展还略微落后,旅游接待能力也略显不足。尤其是旅游旺季,旅行社、酒店、餐饮等行业更是无法和旅游景区接接待力相匹配,还有一些景区设施设备陈旧、简陋,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强烈的反差。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我们应改善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合作。

2.缺乏有效地监管。随着我国西部旅游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其管理体制也应该根据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改变。但是目前我国西部旅游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目前现状没有完全匹配,使其管理起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1)监管混乱,力度不足。由于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国家对于这一新兴行业的监管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出现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互相推诿,有的交叉管理,造成监管混乱等现象。(2)缺乏社会监督机制,公信力不足。社会的监督不仅是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监督者更是建议者,多听取社会群众意见会让旅游服务贸易行业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西部旅游服务贸易要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改变固有的、传统的发展观念,真正树立起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新观念,也就是要创新发展方式,既要围绕旅西部地区特有的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产业,更要跳出服务的狭小框框,用大市场观念来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产业。目前西部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观念大多保守、陈旧,照搬东部的发展思路,没有走出一条西部特有的发展路线。西部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必须要打破常规,借助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发展新的、不同于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观光地,走出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1)鼓励引进投资,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西部大开发,国家已经给与西部更多的财力支持。但相对于西部开发的需求,单靠国家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西部地区政府开放投资环境,加强投资的引进。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起来,其附属产业必然会随之蓬勃兴起。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引进服务运输业、旅游用品加工业、旅游纪念品加工业等行业的投资,在符合我国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降低审批标准。对于对西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企业可以适当给予政策支持,以便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不断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地区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化。(2)构建高效、舒适、安全、便捷的旅游服务贸易交通系统。使旅游功能和交通功能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便捷化的交通服务网络;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在服务的项目、内容、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充分创新,不断改进,尽量与国际接轨;要充分考虑到交通的通达度,建立完善的交通集散体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现状,要适应自驾游的快速发展,满足自驾游的发展需求,建设自驾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目的地交通标识引导系统和加油、车辆修理、医疗救护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自驾车的无障碍旅游做好应对措施;从景区之间联系入手,增强景区之间交通线路的便捷性,为旅客提供快捷的旅游服务。(3)加强接待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旅游人才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特别是導游、向导的培养,导游和向导和旅客的接触是直接性的,较高素质的服务会给旅客对旅游地留下满意的印象,也会让旅客对于旅游地有更明确、清晰的认识,给其他旅游景点带来发展机会。其次,要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的建设。不仅要加强这些服务行业的接代能力,更要注意提高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为西部旅游服务贸易行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

2.加强体制监管,实现制度创新。(1)完善旅游服务贸易管理机构设置,明确管理职能。首先要建立级别高、权力大、职能强的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旅游服务贸易工作。包括拟定发展方针、政策;对外信息的发布、传播;统筹协调旅游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检查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大体情况等工作。其次,要对地方旅游服务贸易管理组织加强培训和管理,切实贯彻执行上级的发展安排、任务,监督旅游服务贸易的具体发展。(2)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旅游服务贸易的管理不仅是政府是工作,更是人民群众发挥监督作用的职能,必须保障公众的管理主体地位。其一,公众作为监督者对各级旅游服务贸易管理部门制定的发展决策有必要的知情权,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建议,保证公众对于管理机构的信任度。其二,公众的参与要落实到位,不应该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只是了解相关的信息,而应是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体的实质性参与。

3.转变发展观念,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要注意认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在对资源进行普查的同时,要制定全面、合理的发展与保护规划,有计划科学地进行开发。政府要经过实际调研对制定的规划进行严格评审,使制定的旅游规划符合西部发展要求,防止对资源进行盲目的破坏性的开发,因为一旦造成人为破坏,其损失将无法弥补,生态平衡一旦打破后果不可设想。(2)坚持区域性原则。西部地区资源原生多样,成景岩石种类繁多,面积大、分布广,由于聚居多元民族,历史文化多元、前进轨迹多元、遗留习俗多元,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西部进行旅游开发,就必须对西部主体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做到“合理布局,重点开发”与“科学规划、合理分区”相结合,优先开发保护得当、特色鲜明的地区。开发前要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分区,分区开发。

参考文献:

[1]喻昕.论连横合纵——浅析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J].经营管理者,2009,(24):39.

[2]杨韬.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提升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外资,2011,(01):25-27.

[3]孟建国.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0,(22):48-49,91.

[4]郭永伟.山西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05):53-55.

[5]荣荣,曲凌雁,马雅方.从旅游业发展趋势谈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J].绿色科技,2013,(08):299-302,303 .

[6]王燕飞.关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才智,2014,(07):158.

[7]张楠.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48-52.

作者简介:何峰(1978.10—)女。民族:汉。陕西省汉中市。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区域经济。

作者:何峰

西部旅游业发展障碍分析论文 篇3:

西藏地区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摘 要:产业融合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路径。通过采用SWOT分析法对西藏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推进西藏休闲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建议,即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休闲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完善休闲产业体系,借助产业集聚区打造融合型休闲产业基地;同时,在推动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承载力,确保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休闲产业;西藏;产业融合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们开始追求闲暇消费,由闲暇消费需求催生了休闲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们的休闲活动和休闲行为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旅游业、文化业、体育业及其他休闲产业。虽然休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带动休闲消费需求突增的同时也带来了休闲消费需求的多元化,造就了休闲产业子行业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态势,这为中国休闲产业的创新高效发展提供了机遇。休闲产业作为低能耗、高附加值绿色产业,其高效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将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框架中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西藏的休闲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为实现其快速发展,提升发展效益,可结合西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借鉴我国其他地区休闲产业的发展思路,以融合发展为契机来推动其高效發展,保持并继续增大其对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一、西藏休闲产业现状

西藏地处内陆,地理和交通等极大地制约了西藏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了西藏休闲产业的产业发展基础,造成整个地区的休闲产业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休闲产业发展不均衡。旅游业发展迅速,其旅游目的地的地位逐渐显现,但文化业和体育业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西藏全年旅游业实现总收入为379.37亿元,占其全区生产总值的28.95%;而文化业产值只有约30亿元,在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3%;体育业产值更小,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尚不到1%。而休闲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创新的方式,不仅能带动传统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重构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还能完善新兴文化业和体育业的发展基础,使各相关产业在整体分布和格局中保持相对的协调性和内生成长性,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明显地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西藏地区更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硬性要求下,抓住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机遇,壮大文化业和体育业,优化旅游业,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产值,保持并继续增大其对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西藏地区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促使西藏休闲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探讨实现其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优势(Strengths)

优势分析是寻找西藏地区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其实现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优势为西藏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西藏地区休闲资源丰富。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河流峡谷和高山雪峰众多,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湖泊和冰川资源鬼魅奇特,自然环境优越,尤其是在当前环境问题突出的情形下,西藏的原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突出。除此之外,西藏地区还拥有灿烂丰富的人文资源,西藏有包含国家5A级景区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在内的1 700多座寺庙,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种文化展示,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和史诗巨著《格萨尔王传》。这些丰富的自然和人文休闲资源为西藏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西藏地区独有的高山雪峰和文化遗产为其发展地区特色休闲活动,如登山、珠峰探险、节庆旅游等提供了资源支撑。

其次,西藏地区的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具有西藏地区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藏式摔跤、马术表演、工布响箭、赛牦牛、押加、北嘎、古尔朵等仍然是广大藏族同胞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庆活动如藏历新年、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林芝桃花节、山南雅砻文化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节、西藏旅游文化博览会等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以节庆为依托的节庆旅游已成为了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再次,西藏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已成为其支柱产业。西藏目前已形成“圣地拉萨·畅享幸福”、“神奇珠峰·魅力日喀则”、“醉美灵芝·自驾墨脱”等七大特色旅游线路,2017年西藏接待游客2 561.43万人次,旅游业实现全年总收入为379.37亿元,占其全区生产总值的28.95%,是西藏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西藏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为西藏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和发展平台。

最后,初步发展的文化业。目前西藏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6家,各类文化企业4 000余家,文化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企业齐头并进,唐卡、藏毯、演艺等多门类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文化市场体系。西藏现有4 000多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走向市场,实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等的建设,不断提升了西藏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西藏地区文化产业的初步发展为其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创新动力,为提升其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活力和灵魂。

(二)劣势(Weaknesses)

劣势分析是为了寻找制约西藏休闲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可能因素。经济、技术、人才、交通等因素影响西藏经济发展,造成其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休闲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成为了制约西藏地区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西藏的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弱。经济发展现状是制约西藏地区运动休闲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2017年西藏的GDP达1 310.63亿元,人均GDP达39 259元,这与2017年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而且整个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西藏6区1市中拉萨市的经济发展基础最好,约占37%,其次是日喀则地区和昌都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是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仅占西藏全区生产总值的9%和3%,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8%和3.4%。西藏的经济布局明显受交通、市场、区位因素等因素影响,呈现出经济集聚现象。主要表现在基于西藏地理、交通状况等的西藏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上。三大经济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政策、基础设施的建设各有差异,而且差异显著。藏中经济区是由拉萨泽当城镇圈、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城镇带、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带、尼洋河中下游城镇构成;藏西经济区主要是以日喀则西部的阿里地区;藏东经济区主要为昌都地区,这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反映了当前西藏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的总体布局。西藏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藏地区休闲产业的产业布局,造成其休闲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节庆旅游和自然风景观光为主,现代休闲项目开发不足,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极大地影响了其融合发展速度和效应。

再者,西藏经济不发达所带来的人才、技术、知识等产业要素匮乏。经济的不发达造成西藏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和留存困难,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紧缺,这造成了西藏休闲产业在融合中缺乏技术支撑和技术创新,造成资源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低,融合质量不高,极大地制约西藏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

(三)机遇(Opportunities)

机遇分析寻找西藏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休闲观念的变化、人文素质的提升、政策支持、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西藏地区休闲产业融合提供了发展机遇。

首先,休闲消费需求的增长。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文素质不断提升,休闲观念发生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休闲消费经济壮大和繁荣。尤其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假日经济”是中国休闲消费经济的典型。西藏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成为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给西藏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

其次,国家的开发政策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极大地推进了西藏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青藏铁路、林芝机场等的建设,为人们进出西藏提供了便利,也加快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国家的开发政策也吸引大批资金和人才进入西藏,推动西藏的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之后,西藏一跃成为了国内和国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再次,多年来,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和人力,对西藏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保留下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为西藏文化业和旅游业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

最后,全球化和“互联网+”。全球化促进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这为西藏地区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技术资本来源。同时,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推进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持系统,借助“互联网+”,实现西藏地区的特色休闲资源的有效宣传和推广,提升其特色融合型休闲活动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培植特色休闲产业。

(四)威胁(Threats)

威胁分析是为了寻求威胁西藏地区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压力是西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威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西藏休闲产业融合的可持續发展。西藏地处高寒地带,自然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原貌。因而,随着大量人口涌入西藏体验休闲生活,西藏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的开发与可承载力的矛盾。如何在生态和社会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促进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挑战。

(五)策略分析

结合西藏地区运动休闲产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其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矩阵分析如表1,提出其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策略。

二、西藏实现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总的来说,西藏地区休闲产业实现融合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通过其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的分析,对西藏地区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休闲产业,如节庆旅游、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特色演艺及餐饮等,不断完善这些产业的发展基础,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增长力和外在辐射力,以传统优势休闲产业为依托,搭建西藏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

2.培植新兴休闲产业,完善西藏休闲产业体系,促进休闲产业子行业间均衡发展。西藏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体育资源,要挖掘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使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增收优势,加大对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建立起对文化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布局,着力推进藏中南藏源文化产业集聚区、藏东三江文化产业集聚区、藏西神山圣湖文化产业集聚区、藏北羌塘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喜马拉雅登山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打造出西藏休闲产业的特色名片。

3.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对西藏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知识等,培养本土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现有的产业人力资本结构,促进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和逐渐完善。

4.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实现西藏休闲产业融合的手段,以西藏现有的七条特色旅游线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喜马拉雅登山文化中心为抓手,培育创新西藏特色的融合型休闲活动和产业,统筹推进西藏休闲产业的融合的进程,形成融合型休闲产业园区。

5.在推进西藏休闲产业大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着力保护自然生态,一切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前台”发展功能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后台”保护功能,各司其职的发挥其对西藏经济和社会的作用。

6.在有序推进西藏地区休闲产业融合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改善整个藏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抑制并缩小西藏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整个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结语

西藏地区的休闲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色,基于其特色融合发展的思想,可促进西藏旅游业的优化升级,带动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推进西藏休闲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均衡发展,实现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松荣.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2):85-86.

[2]  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8-9.

[3]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

[4]  王大鹏,李国强,蒋忠伟,王则兴.休闲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指标关联效应实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9):16-20,29.

[5]  http://www.xzqtjdcw.gov.cn/tjgb/13566.jhtml[6]http://www.wenming.cn/whtzgg_pd/ggjxs/201603/t20160301_3177952.shtml

[6]  http://sports.sina.com.cn/zz/2015-08-26/doc-ifxhcvrn0603286.shtml

[7]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9-73.

[8]  吴福象,马健,程志宏.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10):1-5.

[9]  http://www.tibet.cn/news/focus/1473931124256.shtml

[10]  陈娅玲,杨新军.西藏旅游研究三十年回顾及展望——基于CNKI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J].西藏研究,2010,(6):27-36.

[11]  石应平,刘海汀.西藏文物资源的保护与旅游開发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4):60-62.

[12]  王兴怀.西藏体育产业区位优势与产业布局模式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6):238.

[13]  杨建军.藏族传统体育对西藏旅游全面恢复的作用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47,53,124.

[14]  李英,王兴怀.发展西藏体育旅游产业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9,(7):146-149.

[15]  李侠功,耿献伟.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商贸,2011,(8):183-184.

[16]  唐柳,俞乔,鲜荣生,李志铭.西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及路径研究[J].经济地理,2012,(7):141-146,134.

[17]  耿献伟.西藏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21):172-173.

[18]  左琨.西藏体育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拉萨:西藏民族学院,2011.

[19]  雷巍,李喜艳,王定明.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旅游中的开发探讨[J].西藏科技,2014,(11):10-11.

[20]  http://www.tibetcn.com/news/xzly/201601283081.html

作者:田楠坤

上一篇:用水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论文下一篇:基于地理信息的交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