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1988年邓小平立足于国民经济全局,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伟大战略构想,即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服从这个大局;当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支援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应该承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也确立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经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格局。然而,我国区域发展的矛盾愈发显著,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尽管国家提出了要实现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还特别强调了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区域增速格局的扭转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并且区域发展过度非均衡的趋势还引致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中又以西部地区最为典型,作为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71.5%的最大经济区域,西部内陆的普遍贫穷落后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西部的贫困落后与历史上西部曾成为世界中心地带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东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广袤的欠发达西部地区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整体飞跃的掣肘。中国最广大的经济区域仍然是欠发达地域,并且地理面积广阔、涵盖省份最多的西部地区自身也存在着发展差距。伴随着区域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这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说,只有实现面积最广、省份最多、最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后发赶超”,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现实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中有详实的理论支撑,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区域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空间层次,着重于探讨一国内的地区中观层面金融结构与运行的分布状态与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也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水平与速度明显滞后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十二五”时期进入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以后,特别是“一带一路”中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在发生变化,金融业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如果区域过度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和态势不加以改变,协调机制不加以顶层设计和系统完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就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就难以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统一的金融发展,不能以此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问题的研究,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均衡与非均衡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本文坚持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运用发展与联系的思维方式剖析问题;树立全局与局部考察相结合,整体与部分分析相结合的观念。全文对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立足于两个空间层面的分析视角,即主要矛盾——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非均衡问题,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西部各省份之间的非均衡问题;通过回顾、总结与分析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系统梳理了各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以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四个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一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运用各项指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总量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二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从金融行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五个方面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三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从金融实现其功能的效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功能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四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将金融子系统放置到整体系统环境中,运用逻辑推理、统计描述、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影响与导致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因素。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由于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而造成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从定量的角度,构建动态的数理模型研究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统观的分析要求涵盖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体现多学科交叉,涉及经济学科外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法学等理论与知识,使本文的论述与研究达到一定的历史厚度、思想高度、专业深度和学科广度。基于全文系统的逻辑论述体系,以及多维度研究思路、多样化分析方法得出的观点与结论,从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客观实情与现状出发,针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推动西部区域金融从非均衡发展向实现均衡与非均衡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转变的第一个层面;以及促进金融系统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协调统一,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等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本文提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构想、对策与建议。全文逻辑体系下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论述本文意义;对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对研究范畴进行阐述。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与逻辑框架、主要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概述。其次是理论文献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与研究现状;按照金融发展理论萌芽——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的顺序进行了综述,并深入到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层面进行了回顾。基于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研究的两个空间层面和四个金融发展非均衡维度与视角的结合,对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阐述了该理论与本文研究问题的联系。第三是分析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研究其问题表现。从历史角度对1949-1978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进行详述,对同时期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了研究。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进行描述,基于两个层面(西部区域内与东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非均衡角度,采用统计实证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方法,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功能角度衡量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表现,阐明非均衡的时空特征与变动趋势。第四是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从金融系统研究的系统观角度,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进行剖析。运用定性分析法、统计描述法、对比分析法,实证检验法,从制度因素、经济条件因素、客观环境因素、非正式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冲击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探究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形成机理,分析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第五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该部分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对文化的负面影响。第六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简要回顾了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进行简要评述。其次从定量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测度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差异;在阐述了面板数据动态与静态模型、计量检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Panel-Data)协整检验,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短期动态效应进行了量化测度。该部分同时研究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探讨了法律制度、法治效率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从区域层面对“中国之谜”命题(低水平法治与高速经济增长并存)进行部分解释;分析了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对法治(正式制度)与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在区域层面表现出的替代机理与耦合关系进行了阐释,指出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即健全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法治效率(正式制度),复兴西部内陆优秀文化(非正式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七是总结与建议。根据全文逻辑体系,该部分对各章研究结论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结合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提出西部区域金融由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必须注重顶层机制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观的思维为指导,提出两个层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西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西部银行业结构;建设西部资本市场,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培育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与扩散功能;推动多层次区域金融合作;大力发展移动金融引领西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效率;实施差异化与统一性相协调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二是西部区域金融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包括:健全西部地区法律体系,提升法治效率;弘扬西部地区优秀社会资本,推动西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金融发展的伦理体系。

关键词:西部;区域金融;金融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系统分析法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1.3.1 区域金融的概念与研究范畴简述

1.3.2 金融发展的概念简述

1.3.3 非均衡概念简述

1.3.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范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全文逻辑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

2.1.1 区位理论

2.1.2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2.1.3 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4 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2.1.5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2.2 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2.2.1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2.2.2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2.2.3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

2.2.4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

2.2.5 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视野——区域金融理论

2.2.6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2.3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理论分析

2.3.1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

2.3.2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

2.3.3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

2.3.4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

2.3.5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与问题表现分析

3.1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3.1.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3.1.2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内涵与表现

3.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3.2.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3.2.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格局与表现

3.3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现状与表现

3.3.1 西部区域经济总量与结构的非均衡现状

3.3.2 西部区域居民收入水平与与劳动力价格非均衡

3.3.3 西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的非均衡现状

3.3.4 西部区域财政收支的非均衡表现

3.3.5 西部区域对外贸易水平的非均衡

3.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情况与表现

3.4.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从均衡向非均衡阶段的历史转变

3.4.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统计比较方法

3.4.3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总量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5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功能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3.4.6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特征与变动趋势

第4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4.1 制度因素

4.1.1 金融制度及政策影响

4.1.2 对外开放程度与试验点政策

4.1.3 财税体制改革

4.1.4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

4.1.5 法律环境差异

4.2 经济条件因素

4.2.1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差异

4.2.2 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水平

4.2.3 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

4.2.4 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

4.3 客观环境因素

4.3.1 区位因素

4.3.2 资源禀赋

4.4 非正式制度因素

4.4.1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4.4.2 多样化的民族传统

4.4.3 社会资本

4.5 不确定性冲击因素

4.6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

第5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

5.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5.1.1 资本的区域流动效应

5.1.2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人为市场分割

5.1.3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影响

5.1.4 宏观调控的弱化效应

5.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5.2.1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负面效应

5.2.2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

5.3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6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

6.1.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6.1.2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6.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动态经济增长

6.2.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2.2 样本数据的来源

6.2.3 实证研究的数理方法

6.2.4 西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2.5 东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2.6 基于东西部两个地理层级的实证结果分析

6.3 西部区域法律环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3.1 引言

6.3.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6.3.3 样本数据的来源

6.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西部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4.1 引言

6.4.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6.4.3 样本数据的来源

6.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

7.1.1 全文逻辑体系的归纳总结

7.1.2 全文研究观点与结论归纳

7.2 建议

7.2.1 顶层设计的协调机制

7.2.2 措施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论文提纲下一篇: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