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旅游先行的再思考

2024-05-14

西部开发,旅游先行的再思考(精选6篇)

篇1:西部开发,旅游先行的再思考

对中国旅游地产战略范式的再思考

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文。范式是指组织成员所共有的关于组织自身、组织环境、组织中劳动和工作着的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组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组织核心人物及多数人所拥有的正统的东西。

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快速增长的一年。仅一个海南省,去年签约的旅游地产投资项目就高达256亿元人民币,海南旅游地产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已占到40%。国外旅游地产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年均收入超过3500美元,人们就会把三分之一的金钱和时间放在休闲上,就会爆发旅游地产的市场需求。而中国目前达到这个标准的超过了两个亿。目前,我国已涉足或正在涉足该领域的中、大型企业有近210家。旅游地产在房地产业面对中国经济进入宏观调控时期的忐忑不安的投资心理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房地产投资热点。基于中国城市地产资源的有限性、国家不断展开国土整治,对城市有限土地进行功能划分、定位以及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和2006年全面取消外资旅游行业、资金进入中国的限制,旅游休闲产业的需求会更大,发展会更迅速。

其实,所谓旅游地产,换句话讲就是把房地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有机的整合,战略重组、资源重组、空间重组、时间重组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居生活方式和购买消费形式。

旅游地产包含四类,第一类是旅游景点地产,第二类是旅游商务地产,第三类是旅游度假地产,第四类是旅游住宅地产。经开发商不断地开发实践,我国旅游房地产现已形成以下几种比较成型的开发模式: 一是以提供第一居所为主要目的的景区住宅开发;二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度假房地产开发;三是以旅游接待为目的的自营式酒(饭)店;四是与旅游相关的写字楼;五是以大盘形式出现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

旅游地产对社会的贡献,超过于单纯的旅游或地产行业。它带来的社会影响和价值变化是随着时间递增的,它所涉及的人才行业种类多,解决的社会就业多,带动产业多,创造的税收多,风险相对较小。

旅游地产的特色不在于它将什么产业和产品进行复合,而在于它对整个消费市场地精确分析和把握,对涉及到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资源地高度取舍,对一种高品质生活方式地积极营造和倡导。

然而,旅游地产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本身就涵盖了很广泛层面上的内容。因此,房地产开发本身就具备了复合的先天因素。现在房地产领域,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和发展趋势已得到广泛肯定,并逐渐成为一个方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旅游地产开发至今没有太固定的模式,能够做旅游产业的企业,市场活力肯定比功能性企业要强得多,因为旅游地产的价值远远大于普通的功能性住宅。但实际操作的难度和时机的把握,都是影响旅游地产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在旅游地产领域,产品的设计,利润的挖掘是浅层面的,对于内涵的发掘,战略的把握却是非常关键。这才是要真正操作好旅游地产,必须研究好的重要环节。作为旅游地产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某个项目地经营上,而是充分考虑整合政府资源,整合已有的土地储备资源,参与城市的运营、规划、开发全过程,这才是对旅游地产精髓的充分理解和进一步发扬。

要知道当转型是行业性的时候,就意味着行业的主导逻辑要变了。所谓行业主导逻辑,指的是行业内大多数同行所认同和遵从的一种盈利方式的变化,以及支撑这背后的环境变化、发展趋势、资源整合、投资方式等诸多问题的解决。然而,与正常产业链相比,其中目前最为推崇的旅游地产行业的产业链前端就是凭空多出了若干环节,而且在行业利润分配上,几乎是靠近最前端和最边缘的,旅游地产本身也是行业内最为认同和遵从的盈利方式之一,它有着超强的主导市场权力和抗风险能力。

谁都知道,没有生产就没有终端的消费,也就没有最终客户的资金进入行业让行业“落地”,从而完成完整的商业与资金循环,无以为继,只能崩溃。而我们在趋同环境下谋求发展和打破瓶颈格局的方法通常只有两种,一是通过更多的努力和创新,让企业在运营层面的资源和能力积累超越竞争对手,而表现出更高的专业能力,这是企业自然而然会采取的方式;另一个方法则是开拓更高的层次——企业战略,通过战略的创新,创造一个企业在整体上的独特性。也就是我们

常讲的“你要么做的很专业,要么你做的很边缘”,这是保持企业旺盛发展的“常青之树”。

目前,我们面对中国房地产业的行业背景和国家的宏观政策,不是一个单一的融资渠道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一种经营模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无论大小,大多都扮演着一个多面手的角色。因此,当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到今年底,按WTO规定对外资的管制全部解除了以后,赢利模式将会有非常大的变化。中国房地产企业能否在这个赢利模式变化的过程当中走到最前面,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这种变化?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长远发展目标,有没有战略的眼光,有没有衔接国际市场的能力。某一个项目做好只是阶段性的事情,真正有决定权的是专项基金,专业的投资公司,专业的管理公司以及专门的房地产从业机构。至于模式的变化则主要是企业战略性的事情,这当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笔者认为,未来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定位应该是“集成商”的概念,并充当两种角色:一个是房地产风险投资管理商;另一个就是房地产服务商。二者相互独立,互相补充。前者完成资金筹措,包括和海外基金的合作;后者则是对整个板块项目和外包项目提供专业化的模块和专业化资源平台或整体化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企业专业化的转变,从而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经营范围,并获得更多合作伙伴的支持。除此之外,考虑到房地产业发展受政策影响波动很大,对资源有着不可逆转的依赖性等因素,因此,我们应以实现全球市场化为目标,对企业资源结构和组织架构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与调整。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优胜劣汰”过程,这种竞争的实质不仅是一种信念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种理念与文化、思维与胆识的比试,最终将是由少数几家或几十家发展商独占整个市场并分享市场带来的利益。

然而,综观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轨迹,尤其是通过对国内房地产发展商经营实践的考察可以不难发现,当前国内很大部分的发展商从大到企业的发展经营策略、决策机制与管理理念,小到单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及营销管理等,均不同程度地步入了诸多“问题误区”,比如:太注重形式而轻视实效。对于制

订企业发展战略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是不予理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要么更多的是立足于应付,做一篇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既无适用性与权威性,更无前瞻性与科学性。这样的企业的发展必然是盲目的、无序的,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现实中许多发展商的大起大落无不说明了这一问题。其次习惯拘泥于常规,用传统的眼光看问题。许多发展商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表现得比较麻木,喜好多常规、少研发。不懂由于知识经济,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冲击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客户群体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产业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而作为发展商对于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形态的研究以及自身业务的再开发再创新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等诸多问题。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很快转变观念,重视对新经济形态下房地产业以及企业创新战略的研究,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定位,将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再者就是开发战略中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是不少发展商过多地迷恋于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而忽视了整体“一盘棋”,“战略先导,资源共享、全局协调、共同发展”的问题。关注的只是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所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和影响。

在当今,具备良好企业诚信、资金实力、专业团队、储备用地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发展旅游休闲地产是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但我们应该清楚看到,要把它办成一个产业却不是某个区域单独就可以完成的。因为旅游地产本身具有销售思路逆向而行,销售网络撒向区域外的特点。它的发展应以优惠的政策为依托,精致的策划为基础,优良的设计为品质,专业化的管理为后盾。一定是立足本地市场,放眼外地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从而打破区域约束,让区域外需求为区域内资源的流动注入活力才能成功的。伴随着国内区域型、超大型地产板块不断重组,不断扩张;土地储备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发展对新项目、新模式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不是什么企业都能顺利步入该领域的。现在有不少企业在没有作好充分的思想转型准备,组织机构准备、人力资源准备、战略决策准备和土地资源准备、资金运作准备的同时,就盲目乐观开发起旅游地产,为此,我们从这些年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中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开发企业败得多,胜的少,几乎都不成功,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没有讲战略,没有真正领会旅游地产精髓或一字半解;没有一整套完整、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案和开发计划;没有一整套实现全球市场化为目标可操纵性的开发战略和专业管理团队,使原本十分脆弱的资源、信息、市场和空间,不能有效的整合运用,资源相互排斥、项目盲目发展,观点各持己见等因素造成的。旅游地产战略发展范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跳跃式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其跳跃式发展:主要指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历程,在时间意义上跳跃式的发展;而非均衡发展:是指采取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地产开发在不同的地区地位、作用、特点各不同,差异化明显,并能有效的实施战略重组、资源重组、空间重组和时间重组。因此,中国房地产企业必须总结经验,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已掌握的多边国际顶端从事专业旅游地产开发、服务、管理、运营商关系和经验,真正从理论上、思想上、组织行为上做好开发旅游地产各项准备,并站在区域性开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旅游地产“开发获利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担负着一种的社会责任”思想精髓。要有“心若止水”的心态;稳健和谐的思路;远见卓识的胆略和良好的资金运作、资源整合、战略重组、资本运作、投资管理、风险防范能力,你才能充满自信的步入这一领域。就开发模式而言,无论中国企业采用何种模式,旅游房地产开发都应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在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资源加以利用,寻求旅游与房地产的良性互动,走健康、理性的旅游房地产开发之路。

结语

当旅游地产战略规划思想占主流时,其战略就是规划你的未来。

当旅游地产产业组织论(强调战略必须与环境相联系,从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上来寻找竞争优势)占主流时,其战略就是讨论如何定位于有吸引力的行业并通过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来赢得竞争优势。

当旅游地产资源基础论(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流行时,其战略就变成挖掘和培养公司有价值的、无法仿制的、又难以替代的资源。

中国旅游地产战略的范式还在演进,因为新的理论与实践环境因素还在不断涌现和变化,企业盈利模式的实践还在不断的进行。总有一天,一个新的旅游地产战略范式又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不可能去实践每个战略范式,但至少我们要清楚掌握它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

篇2:西部开发,旅游先行的再思考

展相当落后且不平衡,扶贫攻坚任务还相当艰巨。同时,该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三分之二的男劳动力和二十来岁的女性外出打工,农村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落在了中年妇女身上,因而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这支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道县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农村妇女劳动力状况。根据2003年有关资源统计,通道侗族占76,全县劳动力156559人,其中妇女劳动力75016人,初中文化以上的26210人,20至50岁的48442人。男劳动力三分之二的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是老弱病残和妇女,造成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而中年妇女文化素质低,劳动能力差,因而农村经济发展相当缓慢。从全县农村乡土人才来看,女性所占比例还不到8。

2、农村妇女在经济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通道是个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少数民族农业县,种养业的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思想比较狭隘,结婚生子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家庭和子女上,无法从以生育特别是生育男孩为人生任务的狭小天地中解脱出来。她们更多的是依赖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从事着简单的劳动来满足生活需要,对家庭以外的社会资源如现代的生产信息,各种政策措施、法规和相关技术的接受总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她们在社会中普遍处于受支配地位,这与中国加入WTO对农村经济和农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要求相矛盾,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妇女参政比例低,基础薄弱。从我县21个乡镇243个行政村来看,村支两委班子中妇女干部仅40人,其中女支部书记10人,只占支部书记的4.1。妇女参政比例低,使得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部分男性对农村妇女持不信任和怀疑态度,诱发了她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参政议政产生惰性,认为那是男人的事,女人做个贤妻良母就行了。农村妇女参政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女党员少。全县农村党员5379人,其中女党员845人,只占党员总数的15.7;二是文化程度低。单从女党员来看,初中文化以上的257人,只占女党员总数的30.4,其它的均为小学文化或文盲;三是女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35岁以下的200人,55岁以上的282人,最早入党为1937年;四是农村妇女后备干部少。因经济条件和家庭的原因,年轻的妇女外出打工的较多,具备培养条件的少。全县农村后备干部486人,其中妇女所占比例还不到

5二、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慢的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形成了一种以男人为中心的传统思想体系。新中国成立,提出妇女“半边天”,但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老、少、边、贫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并不断地渗透到下一代,传统的社会偏见对妇女的能力持有不信任和怀疑态度,导致妇女人才资源开发缓慢,有些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不高。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提高。但内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因受交通、信息、科技、资金等的限制,经济发展进程相当缓慢。我县从2003年来看,国内生产总值578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8140万元,工业总产值32492万元,人平纯收入仅720余元。全县财政收入还不如沿海发达地区一个普通村一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经济落后使政府无法投入资金开发妇女资源。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权利未能全部实现。由于家庭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小孩未能全部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大中专毕业生不分配工作和教育费的增加,农村学生失学面较大,有的初中一毕业便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女孩迟早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会写自己的名字和认钱,将来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读书只是浪费钱,因而相对来说女孩辍学率比较高,导致农村妇女整体素质低。据调查显示,15岁及15岁以上的农村妇女75016人,文盲半文盲10196人,初中文化20617人,高中以上文化仅98人。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村妇女对职业的选择,出现了“三有四缺”现象:“三有”即有劳力、有土地、有干劲,“四缺”即缺新的思想观念、缺现代科学技术、缺发展资金、缺市场信息和管理

营销能力,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4、农村妇女自身解放思想认识不高。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妇女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她们在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遇到外界各种压力时,心里承受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依附男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较浓,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退

回到“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习惯性性别分工模式,缺乏社会竞争力,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不能完全适应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农业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解放了妇女,但妇女自身没有完全解放自己。

三、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社会开发力度,改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在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中,各级政府要协调统一各个环节的政策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和宏观政策,创造有利于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让农村妇女从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抑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社会风尚,增强妇女参政议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二是保障农村妇女健康权益,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做好预防及保健的综合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重点防治严重危害农村妇女健康的疾病。三是努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最大限度地培养农村高、中级实用人才,鼓励农村妇女通过广播电视和讲座的形式积极参与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涌现一批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四是加强农村妇女扫盲力度。在条件允许的乡镇和行政村以村里主办、政府协办等形式开办夜校,要求50岁以下的农村妇女文盲必须参加学习,从而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

2、通过典型引路实现角色的转换,提高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自身素质。加强思想观念教育,积极引导农村妇女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摒弃落后的小农意识,特别是注重发挥身边典型带头作用,正确灌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让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先进妇女的事迹不断地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逐步走出家庭小天地。在男女平等、自觉维权的基础上悄然实现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换,并树立自我超越的人生观、市场取向的产业观、法制取向的社会观、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发展观。

3、提高农村妇女政治地位,维护其参政议政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小圈子,主动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确实落实村民代表大会中女代表的比例,确保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占一定比例。鼓励农村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定,充分听取妇女参政议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保障妇女在培养、选拔农村干部中不受歧视,也可通过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让农村妇女了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同时,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积极引导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要逐步让她们转变思想观念,由被动了解国家大家、参政议政到主动关心社会发展动态,逐渐成为农村政治舞台上的“半边天”。

篇3:语言资源:旅游资源的再开发

一、语言资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一)观赏性

通过视觉体现的古代文字、各类书法、石刻、纂刻以及对联均具备特殊的文化底蕴,可以吸引游客观赏。甲骨文、纳西族的东巴文以及女字借助对联诗歌形式展现出来,具备非常高的观赏性可以使游客回味无穷。

(二)趣味性

导游哼唱民谣,说方言,此类语言可以使游客缓解疲劳、愉悦心情。且优美生动的导游讲解具备独特的魅力与趣味性。

(三)稀缺性

稀缺的语言通常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资源。比如,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的语言、怒江若柔语言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傣绷文均列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以此类稀缺语言为主要载体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歌谣、诗词和谚语都具备较大吸引力的语言资源。也就是说,游客重视的精神感受与审美感受,游客可以是购买一类气氛、单独一句话或者单独的符号,所以,可以为游客提供审美感受与地方方言、文学语言和稀缺的语言均会变成精神类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中语言资源的再开发

语言资源所具备的经济价值反映在对其合理的开发方面,商品化与产业化可以更好的产生经济效益。但以语言资源角度来看,科学开发即属于一类保护和发扬。以下将具体分析旅游资源中语言资源的再开发。

(一)语言当成交流工具和交流能力

语言属于一类符号,是交流的主要工具。其是旅游行业中进行宣传、接待以及导游的基础交际工具,简单明了的语言是确保旅游正常开展、得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基础。书面的旅游宣传、标识以及口头的讲解均以语言资源为核心。语言资源能够使游客进行消费,能够当成审美对象。因此,语言资源的再开发需使其具备的工具功能充分发挥,并艺术化,变成可以提供愉悦身心和审美感受的资源。旅游广告和导游需切实与游客的认知情况相结合,借助文学和故事使其更加生动优美。美丽的宣传册也能够变成视觉盛宴,导游高质量的讲解同样能使游客得到比风景和饮食更多的愉悦。提升导游的语言水平需重视如下几点:第一,语言资源的策略应用水平,语用策略强调如何更好地使用合意性的语言,在适当的语境里采用最合适的话语,并以现实交流的最大化满足自身的意图,即应用优美、有趣得体的话语,使游客感受到心旷神怡,语言中感觉到动听悦耳,且回味无穷,达到审美感受的要求;第二,语言艺术形式的表达水平,此类艺术形式有相声、歌曲以及笑话,例如导游演唱的民曲,讲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都会提升游客的审美感,最终获得旅游的喜悦。

(二)语言资源当成知识与文化

语言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比如,永州的旅游广告中将女字、书法、戏剧以及方言均当成了旅游资源;河南省安阳市具备甲骨文和周易;云南省具备东巴文和部分少数民族歌谣和故事,此类特殊的文化语言均属于一列旅游资源。所以,能够设计出特殊的旅游路线和特色产品,比如地方方言旅行、女书文化旅行、东巴文旅行、越剧旅行、书法旅行以及小品旅行等模式。

1、地方方言为主的旅游路线

旅游属于一类空间的改变,此类改变阶段,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的改变,另一方面是风土人情的改变与地方语言的改变。若导游在游客每到达一个地区就讲解对应的地区方言,且合理的应用地区方言进行讲解,则会为旅游者提供很多兴趣。通过对部分导游的调查可以发现,进行团队旅游的时候,全部的地陪均会应用合理数量的地方方言营造旅游的气氛。比如,辽宁省大连市的地接导游就会教游客将吃饭说成逮饭,将女人喜欢漂亮说成浪;云南省彝族的地接导游会将女性游客统一称作阿诗玛,将全部男性游客均称为阿黑哥。而在我国湖南省,许多地接导游均会为游客演唱方言版的歌谣:“我从细到大,住得长沙河西,恰的水,恰的鱼,哈是湘江河的…”,如此导游方式,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听着各类方言就如同欣赏各种各样的风景名胜、吃各种各样的地方小吃一般。地区方言已经逐渐变成相对容易转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一类旅游资源。

格拉本曾经提出简单的流程,就是如何将游客变为夏威夷人,首先,为游客穿戴夏威夷特色的服装;其次,教游客说夏威夷地区的方言;最后,让游客演夏威夷人。研究人员曾经对一些到新西兰地区与德国进行旅游的游客实行调查分析,有大约95%的游客不喜欢过多的应用德语进行旅游介绍与服务,觉得此举降低了旅游阶段的挑战性,反而更加喜欢应用地区方言进行畅快的旅游。不难看出,地区方言或者地区语言与用来进行交流沟通的语言存在差异,变成了游客所想体验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一类反映地区文化的旅游资源。

2、借助小品形式、影视以及民俗语言设定旅游路线

旅游过程中游客更希望能够多姿多彩,小品、影视以及戏曲均能够为游客提供欢乐。根据沈阳市旅游网的有关新闻,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已经建立了地方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到东北地区旅游的游客多数会前来观赏赵本山的小品。而到了杭州市的西溪,更多的游客都会去《非诚勿扰》的拍摄地点,感受电影对白的幽默感。

3、借助文字和文字艺术设定旅游线路

热爱地区文化旅游的游客通常对古代文字和石刻有很大的兴趣。西安市碑林博物馆仅仅半年时间就能够接待游客大约19万人,河南安阳在黄金周期间,可以接待游客大约37万人,云南省但凡关系到丽江的旅游,全部都包含了感受东巴文的主题活动。书法旅行同样有许多游客感兴趣,比如,绍兴地区三月份会组织兰亭书法节。有学者提出书法景观理念,理念中相信:书法景观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直接和最有象征性的文化景观种类,能够当初我国文化景观在全球化阶段的主要符号与象征。

4、借助文化代码的语言文字研发旅游产品

旅游属于一列短期的观赏模式,旅游者寻求文化感受、身心放松以及美好回忆。特色的旅游产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旅游产品均承载着游客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均体现了特殊的文化种类。有学者曾经提出:将甲骨文和周易的有关文化印刻在各类生活用品上,并设计美丽的图案,还能够做成各类玩具和工艺品上,使其具备更高的收藏价值。旅游商品借助文字资源这类代码,能够保护与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学者曾经以东巴文进行举例,针对旅游商品文化具备的复兴作用进行了肯定,东巴文始终都仅仅用来攥写东巴经经文。可由于云南丽江旅游产业的快速进步,人们已经将简单的东巴文字印刻在木盘或者T恤上,做成具备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进而出现了一段时期全国范围内的东巴文化热,其一方面复兴了东巴文化,还保护与发扬了东巴文化。因此,当前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切实有效的发掘具备浓郁民族特色的语言资源,将其变成具备独特意蕴的旅游商品,就变得格外关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语言资源当成旅游资源来看待,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资源的理念,推动方言学的发展进步,并且从旅游业的方面来看,其能够使人们对语言实质的认识更深,并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进行语言资源的在开发就变得非常重要。

篇4:西部开发,旅游先行的再思考

【关键词】少林武术;禅武文化;传承;开发

Reconsideration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Cultur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XING Jin-shan1 SU Jian2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The paper is studied for the problems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cultur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ainl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 interview. It holds the idea tha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first thing is to clarify concepts, comprehending the spiritual implication of “the Zen martial unity”,“humanity and justice”,“harmonious and compatibility” and so on, and with open, inclusive vision to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develop innovational problems. What's more, it puts forward som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for expanding the Shaolin Zen-cultural, such as Zen culture tourism mode, martial arts culture educ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urban culture square operation mode and so forth.

【Keywords】Shaolin martial arts; Zen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传统文化,它是区别这一民族与另一民族的永恒标致,是支撑这个民族脊梁的精神(雅克布·格林)。人类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身份的象征,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精神力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体现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展现中华民族生命力和民族智慧的文化载体之一。演绎无数传奇而历久弥新的少林功夫,作为厚重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动作套路、演练程序等身体运动内容,又蕴含地域风俗特征、宗教仪式、历史典故等相关的文化信息记忆,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在人类社会注重“回归自然,融入文化”的今天,探索文化服务经济建设过程中科学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少林武术文化概念再认识

少林武术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及外来宗教文化土壤之中,寄附于佛教圣地,吸收中国古代武术百家之长,形成了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武术实战之用的技击攻防之术〔1〕。国内学者常把少林武术看做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佛教神的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2〕。也有学者根据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认为少林武术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由强身健体、保护寺院发展到济世报国、到体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少林武术文化,得益于中印文化融合的优势、中印文化融合的优势基因〔3〕。少林文化是以佛教为精神核心,以儒家思想为文化精神外延,以少林功夫作为传播禅宗的载体,集中华武术之大成,独具特色的一种宗教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延续性和开放性〔4〕。

综合以上诸家论述,我认为,少林武术文化是在佛教“禅定”的思想、儒家“道德规范”、道教“养生哲学”和兵家的作战理论等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以佛教哲学“禅宗”为思想核心、以技击实战为表现形式,集“禅、武、医于一体”的传统文化体系。它涵盖了少林武术的历史文化渊源,少林武术与嵩山少林寺的关系,少林武术的技理、战术、训练方法,人体医学的研究和演绎,有关少林武术的历史人物与传奇故事,少林功夫大师与演艺明星,与少林武术和嵩山少林寺有关的商标、域名、品牌、图标,传承和发展少林武术的各种人力资源等。它可以演绎归纳为物质外显层和意识内涵层两种形态。

物质外显层是通过人体活动表现出来,是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形态。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技击体系,内容包括习武、比武、研武的过程中设置的手型手法、身型步法、拳法腿法、翻腾跳跃等动作的名称、技法、架势,各种器械的名称、演练技法、形态和按照一定的动作逻辑组成的套路,以及以武者的行为活动或语言文字方式表现出来的礼节、礼仪、训诫、著作、抄本、秘诀等,如少林武术的“抱拳拱手礼”。据少林寺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有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156套。意识内涵层是指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或者所追求的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修养等。它蕴含于武者的社会活动中,是无形的、不易觉察的意识形态,如“禅武合一”“修武修德”等思想,以及“先礼后兵”等习武者的道德规范。〔5〕 毋庸讳言,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结合的产物,其名词如“少林功夫”“少林文化”“少林武术文化”等还没有统一,文化体系尚待深入研究。

2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模式

少林寺应该在“佛”、“寺”、“僧”、“慈”、“禅”、“武”、“艺”、“刊”等8个方面的文化纵深上做文章,办好旗下禅露杂志社、影视公司、书画院、武僧团等不同规模的产业开发公司,走禅武文化集团化发展的开发模式。

2.1禅武文化旅游模式

禅武文化欣赏开发模式。少林寺地处中岳嵩山,山水风光兼具“南秀北雄”之特色,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五千年来,多元文化汇聚于此,碰撞、融合,迸发出了闻名于世的禅武文化,留下了诸如禅宗祖庭少林寺、塔林、嵩岳庙、嵩阳书院、天文台等文化遗存。如今,作为全国为数不多5A级景区之一的嵩山少林寺,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风景名胜和人文遗产于一体,具有旅游资源的社会普通性和文化信息共有性,对国内外游客有很大吸引力。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欣赏游模式。2004年,易中天、谭盾(奥斯卡音乐大奖获得者)等文化名人畅游嵩山留下的几句感想,开启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创建的思路。河南旅游产业管理高层“用经济的理念对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用先进技术展示传统文化,把厚重的中原传统文化转变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旅游产品。〔6〕”

项目的成功,在于决策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敢于创新传承的勇气;在于设计团队对少林禅武文化和嵩山自然风光的深刻理解、领悟和二者糅合的科学统筹。管理当局和创作团队用“溪山坐禅、踏水行歌的《水乐·禅境》;少林木鱼功和风幡心动为主题的《风乐·禅定》;传达寺院风铃和山岳风涛的《风乐·禅武》;再现塔林四季和轮回鼓声的《光乐·禅悟》;用嵩山青石制成的乐器演奏的《石乐·禅颂》五大乐章,演奏出“嵩山修禅,顽石开言”的大境界,“佛光普照,天地祥和”的大气氛,演绎出了具有36亿年历史嵩山的自然风光和千年传奇的少林禅武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发展的华美乐章。大典自2007年10月首演以来,迄今为止已演出800余场,接待海内外观众近百万人次,票房收入达800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建造像迪斯尼这样具有国家精神和巨大经济效益的文化项目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7〕 。

2.2教育产业开发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影片《少林寺》让登封少林寺名扬海内外,引来海内外习武者众。当地民间拳师和有识之士抓住机遇,纷纷开馆办学。政府也审时度势,先后出台政策并指导武校的发展。因此,众多武校借助少林寺的金字招牌迅速成长。目前,放眼登封,可谓“五步一馆、十步一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武林部落”〔8〕。

少林武术在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探索,张文鹏先生从经济学“集聚效应”理论的角度给予了总结。首先,厚重的禅武文化积淀给武校内部经济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登封境内佛、道、儒三教汇集,“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争鸣,万法一统”的文化集聚与碰撞,也塑造了独特的少林禅宗文化。也正是这经久不衰的禅宗少林文化和少林功夫所形成的金字招牌,才是众多武术学校依山寺而建、迅速集聚的内在动力和根由所在。由于登封武校在外部的成群连片集中,才形成了以习武学员为主,并衍生出武术表演、武术竞技、武术文化与旅游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顺势拉动了当地服务、饮食、旅游、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其次,民间资本的大量注入,地方法规和政策的及时跟进,现代化影视作品的广为传播,为少林武术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3展演产业开发模式

充分利用奥运会、春节联欢晚会、外交使团出国访问等大型节庆、文化交流活动中少林禅武文化的展演,宣传和发展武术文化的娱乐健身功能。塔沟武校春晚展演和承接奥运会开幕式功夫文化成功展演带来的轰动效应,为武校学员的从业去向开拓了新渠道。学校不仅从表演中取得丰厚的报酬,也招揽了大批的学员积极投入到武术展演行业的学习。随着国内外各级展演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各层次的武术展演教育、培训机构也必将进行快速的市场扩容和产业升级,一条新兴的、充满活力的禅武文化产业链正向纵深掘进。

2.4城市文化广场的运作模式

鉴于武术运动的强身健体功能,神秘的少林禅武文化走出深山古寺,来到了城市。如今少林拳、少林剑、太极拳、推拿等武术文化活动早已是城市广场、街头巷尾民众健身、休闲的主要内容。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城市文化广场的武术文化,服务于民,需要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实践。

3开发少林武术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保持“禅武合一”的文化特色

少林武术文化区别于其它武术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武术之禅修”,在文化资源上具有“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塑造出特有的武术文化风采和地域性风情。只有开发出个性化、差异化的禅武文化旅游产品,才可以形成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

3.2要树立开放和包容意识

少林禅武文化的资源是具有独特的垄断性,但在开发过程中,投资主体应是开放的,吸引国内外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从产权制度上保证投资主体的独立性与赢利性。另外,市场与组织管理形式也应是开放的,以促进少林武术文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充分开发,使其开发的产业格局、管理模式与营销方式与国内外市场相接轨。

3.3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与社会互动

少林禅武文化要在审美、实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精心设计市场开发主题与形象,树立品牌意识。培养民众文化品牌就是生产力和财富的观念。通过与社会的充分互动、品牌战略的实施,增加其吸引力与文化附加值,以推进武术文化旅游产业走内涵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坚持广告宣传与创新营销意识

继续借助各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主流媒体和国内外重要庆典的展演活动,进行宣传与市场推广,保障市场占有率。另外,在世俗化与商业化并重的当今社会,武术的传播或推广,尤其要注意营销意识的创新。例如2007年,少林景区成功承办了国际旅游小姐大赛其中一站赛事。寺院乃佛门净地,像世界级选秀这样的“红尘”大事本不应在此举办,但少林寺大胆地承接了,这就是创新,是与时俱进。究其原因,商业活动营利本质使然。国际旅游小姐大赛想吸引世人关注,无疑也需要名扬天下的少林寺和少林功夫文化作支撑。同样,少林寺也想借助这样的国际性大赛提升知名度。这种武术文化与影视剧、著名赛事联姻所造就的互利共赢局面,也是武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动力。

3.5加强少林禅武文化旅游产品的拓新

少林禅武文化旅游产品的拓新要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方向切入,用市场运行机制来运作与管理,逐步引入市场化、产业化的机制。不仅仅是禅武文化观光、禅武文化体验等大方面做的好,要在其他经济链条上有所拓新。如,旅游纪念品方面,“少林”字样、图标的系列训练服饰、武术器械、饰品,餐饮方面的少林禅茶、斋饭、素饼等能反映景区特色的旅游形象纪念品。2011年8月24日上午,少林寺举行了“天地之中——少林寺古建筑群文化遗产公告一周年祈福开光法会”,并出版发行了一套经过法会开光祈福的纪念币章。这套币章有世界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图案的,有以少林寺山门建筑造型、塔林、初祖庵大殿为图案的,这套见证中华文明与佛教传播的文化史实、蕴含着少林寺禅武合一的纪念品,因有历史、文化,有寓意,才具有真正的纪念品价值。

4 结语

少林禅武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众多文化资源中具有独特的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靓丽名片和重要窗口。演绎无数传奇的少林禅武文化,虽历经周武帝禁寺,宣帝所改名,清朝禁武,石友三火焚少林等多重磨难而代有拓展,历久弥新,彰显了少林禅武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然而,残酷的现实也告诉我们,在文化软实力悄然转换为文化力的今天,在人类疯狂开发有限的生存资源,去满足无限贪欲的时候,思考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以实现独特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赵海军.对少林武术文化内涵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32-34.

〔2〕洪浩等.少林武术形成文化因素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44-46.

〔3〕赵强.当代少林文化探微〔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67-69.

〔4〕万瑜,等.少林武术拳禅合一结合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45-47.

〔5〕栗霞.少林武术文化内涵解析〔J〕.运动,2011(5)

144-145.

〔6〕赵建才.在全国文艺演出院团改革创新经验现场

交流会上的讲话〔C〕.2011,7,19.

〔7〕《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禅文化感悟生命.http://ent.qq.com.2010,09,07.

〔8〕走进世界最大“武林部落”:少林小子奥运展英姿〔N〕.深圳特区报,2008.11.22.

篇5: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考.

思 考

——以淮安区平桥镇为例

关 乡

目 录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三)相关文献综述

1、主要观点

2、评述

(四)本文的理论依据

1、旅游产业竞争力

2、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定义

2、乡村旅游的内容

3、乡村旅游的特点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研究

1、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前景

2、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主导思想

3、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原则

4、乡村旅游开发与乡镇产业结构优化

5、乡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

三、淮安区平桥镇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平桥镇整体情况简介

(二)平桥镇旅游开发的资源特征

1、资源优势

2、区位优势

3、交通优势

(三)平桥镇旅游开发的困境与不足

1、景点单一,结构不足

2、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3、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四)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现状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政策引导不力

2、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

3、旅游规划滞后,产品开发不够

4、对外宣传不够,影响力不大

5、人才资源缺乏,业务素质偏低

(五)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意义

1、平桥镇发展旅游业面临良好机遇

2、发展旅游业对平桥实现跨越赶超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旅游业对平桥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巨大推动力

4、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平桥农业转型

6、加速平桥镇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科学意识,完善理论

1、提高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思路

2、深入研究,确立发展基本原则

3、科学规划,突出平桥地方特色

(二)壮大经济实力,强化硬件

1、加快项目招商,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2、多种渠道筹资,重视农民参与

3、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制度保障,优化引导

1、加强领导,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2、强力宣传,打响千年古镇品牌

3、健全环保机制,避免景区污染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考

——以淮安区平桥镇为例

摘要: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创收渠道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综合作用。乡村旅游开发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掘平桥镇的旅游资源,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平桥镇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快乡镇产业结构合理有效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乡镇领导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关键词:乡村旅游 建议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符合世界旅游的发展潮流,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一种形式。目前,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国家、省市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发展旅游业给乡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已经在某些地区显露出来,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繁荣农村社会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乡村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对于推动乡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进乡镇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是乡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选择产业之一。所以,对乡村旅游业的研究已成为乡镇领导的必修课,如何充分利用本乡镇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全乡镇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乡镇领导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作为淮安区的南大门的平桥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平桥镇旅游业跨越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目前,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 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在此大背景下, 乡镇旅游开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虽然目前我国乡镇旅游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但不少乡镇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仍存在开发思路不明确、开发战略模糊、开发模式单

一、开发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致使我国多数乡镇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的困境。所以加大对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为乡镇进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就有了极大的必要。本文意在通过旅游开发的研究思考,为平桥镇下一步推进旅游开发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工具,确保平桥镇的旅游业能以科学的、高效地、和谐的方式发展,进而带动平桥镇的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在借助本文与其他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一次思想上的交流、理论上的探讨。

2、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结合旅游、统计学、市场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以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为主进行研究。

(1)查阅文献法。通过淮安区图书馆、中国知网数字资源等查阅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的有效文献。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平桥镇在乡村旅游开发相关方面的具体情况和所需的实际数据,为本文提供切实有效的案例素材。

(3)实地走访法。深入调查地,现场问询有关人士,包括现有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和游客,从中获得一定数据。

(三)文献综述

1、主要观点

进入21世纪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迅猛,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研究,形成许多系统、全面、创新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主要从乡村旅游产生的空间范围、旅游资源依托形式和旅游产品类型等角度进行定义。对乡村旅游类型的划分,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标准,将乡村旅游分为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按照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的标准,将乡村旅游分为城郊型乡村旅游、边远型乡村旅游、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总结出多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田园农业模式、民俗风情与主题文化体验模式、农家乐模式、休闲度假模式、村落乡镇与企业庄园模式、科普教育及主题博物馆模式、自然景观模式等。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农户+公司”模式、“公司+社区+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股份制模式、专业合作社模式及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

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经济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经济格局和经济社会形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内需”。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乡村旅游推动了乡村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第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游客提供服务,使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同时得到增值。第四,增加农村的资本积累。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旅游,在农村就地消费所带来的资金必然流向农村,从而为农村的资本积累提供支持,有助于资金的均匀配给。环境影响,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厚重的历史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改善村容村貌。消极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乡村实体景观的吞噬。乡村旅游的开展使乡村田园景观规模缩小,破坏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和谐度,乡村建筑景观的本土性和独特性丢失,乡村农耕景观传统性被弱化。第二,自然环境恶化。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旅游者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旅游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导致了乡村环境的污染。社会文化影响,旅游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冲撞与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十分突出。第一,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在经营乡村旅游时,必然要与游客交流,由于游客来自四面八方,这就要求农民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游客,在客观上使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第二,繁荣了农村的文化事业,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乡村旅游发展,鼓舞当地居民充分挖掘和欣赏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成自豪感,激发当地村民将一些原来趋于消亡的特色传统又重新继承和发扬下去,对乡村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同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城郊的乡村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同化,能体现乡村性的乡村文化景观在乡村地区越来越少。

2、评述近年来,我国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这些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内容相对单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仍是乡村旅游的概念、分类、开发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主要围绕乡村旅游自身资源的特性来研究,很少从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及环境保护学等方面进行多视角研究。第二,尚未建立起乡村旅游研究的方法体系。乡村旅游的研究早期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研究、数学模型等被不断引入,但这些方法和模型大多是简单的套用,未建立起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研究的方法体系。

(四)本文的理论依据

1、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1)概念界定

所谓旅游产业竞争力就是具体到旅游业这一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其内涵是具有独特性、延展性、有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是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产生效果和影响,最后形成竞争优势。

(2)旅游产业竞争力要素

旅游资源争力。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大小。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来评价。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收入高低,因此它是衡量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旅游企业竞争力。旅游企业是旅游开发的主体,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媒介,它直接参与旅游竞争,是旅游竞争的操作者。旅游企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区域内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结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来评价。旅游企业竞争力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基石,旅游企业只有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现有资源,采取科学的竞争战略,以提高适应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其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基础设施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各类硬、软件设施。对基础设施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硬件设施的配套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其中配套能力包括交通设施、供水、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卫生设施等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配套服务水平包括信息咨询系统、交通标识和引导系统、投诉系统等。

旅游环境竞争力。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自然环境能够保障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强有力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状况如何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包括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环境等等,这些都会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环境决定了发展旅游的后备力量,决定了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因而,经济环境如何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经济环境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开放程度、产业配套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

政府竞争力。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因此,旅游区域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越大,其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强。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影响着旅游发展所能取得的成绩,这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政府竞争力已经成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构件之一。对政府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宏观调控能力、大规模接待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三个方面来衡量。

2、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概念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相对于国民经济和部门经济而言,区域经济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及不平衡性的特点。

区域经济具有四个主要属性:系统整体性,即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一定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空间差异性,即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表现出空间差异性;区间经济活动关联性,即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性导致的区域之间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关系或发展上的互补性;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即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都有其自己的经济利益,由此决定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竞争。

(2)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其中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同时也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社会基础;资源的配置能力主要有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资源配置能力本身就是旅游产业核心竟争力的内容,因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资源配置的能力;区位条件决定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空间关系,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约束条件,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联系和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三个方面,由于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所以外部环境必然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3)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是基于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及其转移,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出现了经济梯度,这就形成了通过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缩小地区差异的战略理论。这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证明。我国一些学者把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看成三个不同的梯度区,认为通过梯度推移,首先让高梯度的东部地带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梯度较低的中西部推移,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二战后影响最深刻、应用最广泛的经济学说,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得到较好的验证,是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创立,后经英美一些经济学家补充、发展而成的。目前,增长极理论已发展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即所谓的“增长极”就是经济发展不是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它是以不同的强度按不同效应对整个区域发生影响。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首先以不同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以此作为区域增长传递机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这两个理论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和组织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二、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开发是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即以乡镇为区域单元,依托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的一种旅游开发。其中,又以乡村旅游为直接的开发形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而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国内外难以达到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是吸引乡村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国内方面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也有学者从狭义方面阐释乡村旅游,即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综合不同理论观点来看,我认为乡村旅游的定义应该是,凡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田园风光或乡村特点的民俗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聚群文化、民居文化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

2、乡村旅游的内容

乡村旅游既然是以乡村的产业景观及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要依托并发生于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那么,其内容就理应涵盖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民情旅游、乡村建筑旅游、乡村食文化旅游、乡村商品文化旅游、乡村农耕文化旅游等乡村文化旅游。

(1)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主要指以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手段、产出物等为旅游吸引的专项旅游,其中重点突出“农业”二字。主要有:①农业观光旅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已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氛围,渴望回归自然,体验、感受乡村农业产业生长过程中的原汁原味,渴望在山清水秀、碧空万里的自然风光里彻底放松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农业观光旅游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是人们返朴归真的最佳选择。②农业教育旅游。当今社会,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缺乏对农业知识最基本的了解。而乡村正好是一个集农业知识、考察、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可以给他们进行一次实地的农业教育示范。③农业参与旅游。主要包括采摘类和品尝类旅游。乡村旅游者可以在乡村参与果品的采摘,参与农作物的收割,参与一些特产食品的品尝等。现在一些地方推出的“采摘一日游”或“一日品尝游”都属此类。例如:昆明团结乡开展的“农园采摘游”,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做一天茶农”等旅游项目深受中外游客欢迎。④农业康乐旅游。乡村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无疑对都市里的人们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疗养的人们来说,富有乡野情趣的绿色农业之旅可使游客放松身心,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同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恢复人体机能和提高环境适应力。

(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25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对象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3)乡村民俗民情旅游

乡村民俗民情旅游是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来吸引外来旅游者,反映出特定地域上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民情文化长期交流的结果。它从民俗民情生活的空间角度,分为山村民俗民情游、水乡民俗民情游、渔村民俗民情游等:从产品性质角度分,又可分为观赏型、参与型、休闲型等。同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民俗民情主要有服饰民俗,例如:衣服、鞋帽、佩带和装饰等穿戴打扮方面的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例如:传统民间节日、居住、婚姻、礼仪民俗。游艺竞技民俗,例如:武术、放风筝、赛龙舟等。饮食民俗,生产民俗等。

(4)乡村建筑旅游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祀建筑以及其它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建筑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观意象很独特。乡村宗祀建筑,例如:气派恢弘的祀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反映出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建筑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乡村中,人一村落一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与环境的真实接触,在那些朴实简陋的乡土建筑中显现出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深刻的了解和自信,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例如:江西流坑、安徽宏村、西递等都属此类旅游目的地。

(5)乡村食文化旅游

我国的乡村食文化非常丰富,例如:云南傣家的香竹饭、拉枯族的鸡肉稀饭、哈尼族的长街宴、白族的三道茶等都是餐饮中的奇葩。另外,还可挖掘“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与习俗”等旅游资源,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的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而且乡村旅游景观可使游人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享受在喧闹城市中难得的宁静,让美丽的田园风景与传统的饮食文化巧妙结合,把饮食文化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6)乡村商品文化旅游

乡村商品文化旅游主要是指游客所购买的乡村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商品要有“三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同时,具有“三风”(中国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从而以其浓烈的乡村地方色彩和深刻的乡村文化内涵令城市人痴迷。乡村旅游纪念品,例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油纸伞、摺扇、风筝、剪纸、竹编、泥塑等,另外,像少数民族的傣锦、藏毯、苗锈等都可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情趣。

(7)乡村农耕文化旅游

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藕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农耕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乡村农耕文化,例如:哈尼族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梯田农耕文化系统。乡村劳作形式越古老,其萌生的乡村传统农耕文化意象就越独特而鲜明,也就越吸引游客。

3、乡村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在需求牵引和供给推动的双重促动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产品特色。我国学者张建雄认为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在发展特征上并无本质差别,他概括我国的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平民性、原生性、注重体验、参与性强、花费较低的特点。我国学者李伟认为乡村旅游在我国已是一种普及型的旅游产品,他从供需两方面指出乡村旅游具有相对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可依托的旅游消费城市、旅游消费时间的集中性、消费水平的中低档性等发展特征。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乡村旅游也颇具特点。首先,乡村旅游的资源出自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在那些来自大城市地区的乡村旅游者眼中,乡村旅游地所有一切与城市不同的事物都是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实,这些乡村旅游资源也就是村民的生活和环境,乡村旅游者需要通过在当地生活、观察和参与来感受乡村与城市的不同。因此,乡村旅游者是作为在当地短暂生活的村民身份,与一般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始终是以一种外人的身份和姿态出现在当地社会和居民生活中有所不同。其次,乡村旅游处处体现着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要在乡村旅游的内容、接待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处处体现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要求。第三,乡村旅游资源价值和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层次性。从乡村旅游者感知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资源是由表层部分和深层部分构成。能够被所有的乡村旅游者感知到的,包括乡村自然风景、动植物、农产品、村落风格形貌、村民农事活动、日常饮食起居、礼仪祭祀等器物层面的乡村旅游资源是表层资源。只能被一部分人感知到的,例如:乡村的景观美学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社会伦理价值、道德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等则是深层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层次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性。第四,乡村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具有自然原生性。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这些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也就是乡村与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活的差异成就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因此可以说,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第五,乡村旅游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形式。乡村旅游中可以实现对乡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这是乡村旅游体现生态旅游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研究

1、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前景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在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思路下,旅游项目和内涵不断丰富,市场持续拓展,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休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以江苏省为例来说,江苏省区域发展向苏北转移,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联动,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进一步支持苏北加快振兴,以推进产业转移为重点,以更大力度落实“四项转移”等政策,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2008年江苏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政策意见》,江苏省旅游局以“江苏旅游新天地、苏北旅游”向国内外市场进行推广。以及淮安市旅游关于乡村旅游的人文古迹、乡村风情、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主题项目的总体规划,这些都将给平桥镇等乡镇营造良好的大旅游环境氛围。

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在此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乡村旅游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和农村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能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销、旅农、科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在中国旅游研究和实践中已成为热点之一。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研究,是我国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乡村旅游开发战略主导思想

虽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不少乡村旅游开发思路不明确,开发战略模糊。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分析可以作为深入研究平桥镇旅游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避免重蹈某些乡镇在发展中的覆辙。

抓住“江苏旅游新三角”区域联动、城市互动、品牌带动的大好机遇,树立科学旅游发展观,以“旅游扬名、产业增效”为理念,以“创造产品、提升形象、引导消费、发展经济、升华文明”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特色发挥其后发优势,在旅游市场细分的前提下,合理策划旅游项目与产品,大力提升规划区的旅游景观环境,完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与功能,培育规划区独特的市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扶持龙头、塑造精品、做亮特色,促进乡镇三次产业升级、产业链的延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将平桥镇建设成为“淮安一流、江苏著名”的乡村旅游示范镇、乡村旅游强镇,全面带动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区县的经济增速。

3、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原则

产业融合原则: 依托现代化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实现农业与旅游旅游共享,提升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旅游。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新旅游发展方式,将旅游业充分融入现代服务业中。将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环境改造尽可能与重大招商项目的引进建设、城镇改造提升、工农业生产等进行充分对接,形成复合型经济模式,实现旅游和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达到农旅互动、工旅共生。“城镇——旅游”互建原则: 将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镇旧区改造、新区景观美化、品牌营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融为一体,凝练城镇的文化主题,提升城镇的旅游休闲功能,优化城镇的旅游休闲环境,打造整个城镇的旅游特色和个性,把城镇打造成最大的旅游景区和休闲基地,并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在整个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文化性精品建设原则: 很多乡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实施文化渗透与精品开发行为,认真对待未来旅游业激烈竞争的发展环境,从文化传承、新生与发展的角度,将乡镇文化特色充分融入到新开发项目与景点、设施和服务行为中,融入到整个城镇建设特色中。突出乡村旅游的靓点、卖点和拳头产品,强化特色,注重旅游项目的精细化开发建设,始终确保“建一处亮一处、亮一处带一片”,打造一批优质旅游项目,并在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吸引力上做文章,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对接原则: 对接相邻县区旅游,就平桥镇来说可实现镇农业产业(西瓜、水产、大棚蔬菜等)、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缅怀与本土淮安区及淮阴区的相关旅游产品高度对接,形成资源共享、产品联动、客源互流、信息互通、市场共建、管理互动、利益双赢的良性竞争和精诚合作局面,实现区域一体化。

生态环保发展原则:乡村旅游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推行集约化、低碳化开发理念,转变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重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三步战略构架,即按照“狠抓一个龙头、筑好发展条件、强力招商拓展”三步发展思路,集中精力抓好乡镇生态园项目建设,打造特色生活服务休闲品牌,形成相应的接待能力,并带动全镇旅游业发展。同时,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观环境、旅游形象宣传以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招商政策等提供良好的服务与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项目的招商推进,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可主推四大旅游产品,即乡村休闲与养生度假游、美食品尝与生态游、文化体验与科普教育游、新农村建设成就观摩游;推进五个协同发展,即旅游开发与环境提升协同、项目建设与效益产出协同、产品经营与产业互动协同、旅游发展与富民工程协同、环境保护与乡镇建设协同(环境保护含文物保护)。

4、乡村旅游开发与乡镇产业结构优化

乡镇产业是指乡镇区域内构成乡镇经济的各行各业。乡镇产业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指乡镇经济中产业组成要素构成和诸产业部门间质联系及量的比例关系总和,也就是乡镇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或者是各产业部门的组合方式,表现为乡镇各产业系统中经济资源的相互组合形式及比例关系。国内学者对我国乡镇产业结构变动历程及趋势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乡镇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学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产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使乡镇产业结构在逐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向农产品优质化、工业消费品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支点。依托农村旅游资源,把发展旅游与农民利益相结合,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既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发展农业旅游的一项重大举措。乡村旅游还是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点。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引进大量资金,对改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城市化。

具体来说,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对乡镇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第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第三,增加农民收入;第四,通过有效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影响乡镇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推动乡镇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需求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投资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就业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技术结构的优化,以及乡镇产业间的区域配置关系的优化,最终实现乡镇产业结构高效化、乡镇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乡镇产业结构合理化。

5、乡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 一般旅游业会经历自发阶段至政府主导阶段,最终进入市场的运作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业由于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开发正处在自发阶段至政府主导阶段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乡镇一级的旅游业尽快发展。因此,在各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对于大多数旅游业刚刚起步的乡镇,其旅游开发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即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从本质上分析,政府主导型战略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同时兼存、分工明确的战略。

氛围营造者。乡镇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要规范旅游市场中的行为,为旅游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各方利益主体都能从旅游业中受益,避免因市场的不规范出现大的质量、秩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应在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旅游景区和乡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二是搞好农家及个人卫生,不仅是已经对外经营的旅游项目,其余村寨、农家也一样。此外,要营造友好、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同时,不能忽略当地居民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是乡镇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之一。旅游业的顺利开展不能离开当地居民的配合与支持,因此乡镇政府在扮演旅游发展氛围营造者的过程中要注重鼓励社区参与。首先要进行大力宣传,培养农户的旅游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好坏是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激发他们开发旅游的热情。其次要使农户真正地加入到旅游业中来,可通过发展农家接待户和招聘当地农民成为旅游企业的员工等方式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但要加强对其专业服务技能等的培训。第三,要将一定比例的旅游经济收入用在改善当地生活质量如修建医院、兴办学校等公益事业上。

市场开拓者。在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政府必须首先承担起市场开发的主要任务;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和旅游宣传促销等;要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求。此外,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乡镇的市场知名度较低,旅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无力承担整体旅游形象推广的重任。因此,政府还要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制定旅游促销方案和计划,整体策划,突出重点,塑造品牌。重视主动宣传、集体促销,加强与同区域内其它旅游业发展较好的乡镇的区域协作。政府应在旅游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旅游地形象是一种公共产品,其营销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应当由政府承担。旅游地形象塑造决不是单个旅游企业所能完成的,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行业管理者。由于旅游起步较晚,行业管理水平较低。政府要加大行业管理力度,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切实有效地发挥行业管理者的积极作用。在乡镇干部及政府工作人员中普及旅游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发挥组织、监督、协调的作用。

招商引资者。乡镇一级发展旅游业的难题就是资金不足,所以政府要在招商引资上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必须致力于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扩大开发,吸引外来企业。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开放性特点,通过创建开放市场机制,宣传旅游资源,推出旅游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二是完善政策,扶植本地企业。其次要重视引进资金。一是拓宽引资渠道,可通过旅游规划的编制争取获得县市、省和国家专项资金的补助和国家发行的旅游国债的无息贷款;还可通过市场运作争取部分民营资本和风险资金。二是对成功引进资金的机构、个人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利益协调者。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政府必须扮演好利益协调者的角色。首先要对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明白各自的利益诉求点在哪里,利益矛盾在哪里。其次要理顺利益关系,每个利益相关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理顺两两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通过各种手段,如行政手段来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求大同,存小异。如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可通过政策允许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来让其履行保护环境、扶助社区等社会义务;对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旅游收入对公益事业的投资来缓解村民由于旅游发展给其生活带来不便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政府在协调利益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旅游收入的分配。因为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政府、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乡镇政府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因旅游业越红火,矛盾越尖锐。

三、淮安区平桥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平桥镇整体情况简介

平桥镇地处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区南首,南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西傍京杭大运河,北与上河镇相连,东与施河镇毗邻,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曾名列江苏省百家名镇。该镇交通优势优越,淮扬公路、京沪高速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14个村及居民委员会,242个村民小组,人口37404人,10874户。2012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6.75亿元,增长25.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增长46.7%;财政收入2627万元,增长44.5%;农民人均纯收入9479元,增长19.7%。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在平桥镇党委、政府自身努力建设下,平桥镇在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党政建设的全面加强,锻造出一支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党员干部建设队伍,农业设施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取得新业绩、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集镇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深入推进,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些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资源特征

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镇历史,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方便发达的交通、美丽自然的风光和香飘天下的美食让这座千年古镇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资源优势。平桥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三名”上,即名菜、名寺和名会。

名菜,即平桥豆腐。说到平桥豆腐,首先要说说可算是中国国粹之一的豆腐。瞿秋白在他的遗书《多余的话》中,就曾写下这样的绝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人们常说四季平安菜就是白菜烧豆腐。听说四大菜系八大风味中,每个宴席中都不可缺少豆腐这道菜。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和尚、尼姑没有豆腐就很难维持了。豆腐在素菜馆中是唱大戏的。因此,说豆腐是国粹也就不是过分之辞。豆腐的产生自然要归功于淮南王刘安,他为了求得“仙丹”,炼丹不成,竟制成了豆腐,“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便成了人们的一句俗语。

传说中平桥豆腐的成名与乾隆有关,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古镇平桥,决定在此小憩,平桥豪富林百万为了迎驾皇上,发动家中厨师用鲫鱼脑子和平桥豆腐制成了一碗豆腐羹。乾隆皇帝吃下了这碗豆腐羹后,连连称赞:“好菜、好菜,此乃天下第一菜”。从此,平桥豆腐广为传开了。据说,开国大典中,周总理特意安排了淮扬菜作为主打菜,其中平桥豆腐作为第一道菜被推荐使用,也有平桥豆腐是开国第一菜的说法。正宗的平桥豆腐制作精良,工序讲究,从原料的选进,到制作成功,工序复杂细致。豆腐制成后,不见热气,但十分烫人,其白如纯玉,细如凝脂,质地柔嫩,仿佛刚刚出水的处子那娇嫩的双手。因为这些独特之处平桥豆腐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2009年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价值。现在,平桥豆腐已成为平桥镇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品尝。

名寺,即东圣寺。东圣寺原名东圣院,又被称之为兜土庵。据史料记载,李缘,(现为淮安区上河镇人),年过5旬,膝下无子。为保一方平安,捐修东圣寺,变卖了所的家产后,仍没能修好。于是他不顾年老体衰,形单衣薄,四处化缘。善良质朴的平桥人群起效之,用衣角从运河边兜土填塘建庵。据讲,用运河边的土填塘后,地基牢,承受力强。在广大善男信女们的鼎力支持下,加上不少外地人员的捐钱捐物,兜土庵很快就建成了。后来,们发现参加过兜土的人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便纷纷效仿,在来兜土庵烧香前,从运河边兜土到庵,了却心愿,兜土庵因此越扩越大。相传清玉琳国师曾在此弘法。历史上,东圣寺有土地20余亩,房屋40余间,建筑宏伟,构思独特。后因战火毁了建,建了又毁。现在的东圣寺是当地佛教信徒于1998年开始复建的,占地 15亩,建筑面积2500m2,拥有殿宇及生活附属用房33间,总投资达400余万元,全部来自全国各地信徒的捐助。整个建筑布局紧凑,气势恢宏,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天王殿等,药师殿正在建设之中,还将投资300万元规划兴建藏经楼、综合楼、放生池和牌楼等建筑。香客较多,香火旺盛,每年接待来自周边三乡五镇的香客3000余人。

历史上,与东圣寺同时代的还有归一庵、圆通寺。古平桥傍依京杭大运河,交通便捷,从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南庵名字叫“归一庵”,北庵叫“圆通寺”。建于南宋时的这两座寺庙象征喻意企求国家统一,政通人和。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乾隆皇帝在平桥登岸后,又亲笔为圆通寺题写横匾,横匾一直保存到文革期间,可惜的是这幅横匾在文革中被毁,归一庵与圆通寺也毁于战火,颇为可惜。

名会,即笑人会。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称作“小人”的贫民百姓,为借助宗教显示自己的力量,繁荣本地经济,自发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小人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小人会总阄首指挥着身穿各式服装的各班会员,列队前往东圣寺兜土敬香,尔后在主街道上开展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营活动。后来,小人会逐渐加上了浓重的文艺色彩,淮戏、马戏、高跷、龙舞、旱船、跑驴、链湘、评书等各路艺人竞相亮相,热闹非凡。1989年,恢复后的小人会改名为笑人会,恢复后的笑人会最多一年达到20余班。笑人会是平桥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对提高平桥的社会知名度及美誉度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央、省、市、区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都作过专题报道。

此外,平桥镇九洞村境内还有潘勋古墓,石人、石马、石羊等一批文物保存较为完好。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电视连续剧《村支书》选择在平桥镇陆桥村拍摄就是对这里原生态自然风光的一种认可。

2、区位优势。平桥镇地处淮安区南首,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距淮安城区和宝应县城均仅十几分钟车程,容易与淮安城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开发,形成大区域旅游板块。

3、交通优势。平桥镇紧临京杭大运河,新修建的237省道穿境而过,离京沪高速公路出口不到3公里,离宿淮盐高速公路出口不到5公里,水路交通均十分便利,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现状

虽然平桥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其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品牌和知名度还远远不够,前来旅游的人还不多。其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点单一,结构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在平桥地区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局限于现有的东圣寺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挖掘严重不足,宣传不到位,缺乏对客源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平桥镇的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人文景点参观、简单的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服务的水平上,而在联系周边自然景观和传说轶事、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做得还不够。

2、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一方面,平桥的地方特产仍局限在平桥豆腐这一地方美食上,旅游产品品种过少;另一方面,在旅游产品包装上、档次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没有统一的产品包装,这不仅会降低游客的购买欲,也不利于平桥特色产品的对外推广和宣传,不能形成舆论效应。

3、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 其经营管理体制很不健全。主要表现: 一是乡村旅游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 面临着观念、技能上的劣势, 难以避免产品和服务初级发展阶段通常存在的缺乏应有的开发与促销的局面;大多数的经营者采用家族式管理, 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 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粗放, 效益不高。二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劣势, 导致当地居民集体淡出旅游业的管理竞争, 存在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涌入的隐患。

(四)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现状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政策引导不力。目前,发展旅游业在平桥干部群众中尚未形成共识,部分干部群众对平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平桥镇丰富的旅游资源未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市、区两级在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都没有将平桥镇纳入其中。

2、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平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等矛盾依然突出。去年,全镇虽然实现财政收入1055.86万元,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376.64万元,真正可用财力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政府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也没有资金投入到旅游景点建设上,从而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规划滞后,产品开发不够。对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科学指导,既未制定全镇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也未制定具体景点建设计划。旅游资源开发缓慢,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4、对外宣传不够,影响力不大。平桥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产品包装推介手段缺乏,宣传途径也比较窄,除了平桥豆腐广为人知外,大家对其他旅游产品知晓甚少。

5、人才资源缺乏,业务素质偏低。我国乡镇地区的旅游人才极其缺乏,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匮乏更是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旅行社极少,多数是民间个人承包,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生凤毛麟角,业务素质偏低,缺少区域合作与联系的旅游业管理人才,更缺少能了解游客心理需求,熟知临江地质地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景观传说的导游人才。

(五)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意义

1、平桥镇发展旅游业面临良好机遇。当前,旅游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旅游的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将高达10%以上,到2020年中国将跃居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淮安作为旅游资源大市,“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开发大旅游”作为中心城市“五大建设”战略之一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层次逐年提高,来淮旅游的人数快速增加。去年,全市接待游客101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0.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27.8%。淮安区紧紧围绕“文淮安、景淮安、金淮安”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紧抓不放,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景区景点建设日益加快,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这些都为平桥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难得机遇。

2、发展旅游业对平桥实现跨越赶超具有重要意义。依托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对于平桥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一是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产业关联度高,龙头带动作用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收入增加1元,可拉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大力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各种资源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在更大程度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植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平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二是旅游业对美化城镇环境,吸引人流、信息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改善平桥形象,提高平桥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吸引更多客商到平桥投资创业,促进平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旅游业具有创造财富的叠加功能,不仅对投资者“一次投资永久受益”,而且是“开发一片景区,富裕一方群众”。大力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既为平桥财政增加了重要和永久性财源,也为当地人民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门路,可以说是一项富民强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四是旅游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很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新增1个就业岗位,可拉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对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3、发展旅游业对平桥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巨大推动力。旅游业的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催生了富有朝气、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崛起,可以改善平桥镇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实现速度、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四统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促进平桥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第二,转移平桥镇现存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平桥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第三,增加平桥镇农户的经济收入,直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第四,通过有效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平桥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要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旅游必然成为人民必需的精神粮食。所以,繁荣旅游业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来、繁荣起来,给本地区人民奔向小康搭桥铺路。

5、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平桥农业转型。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第三产业活动的新需求这样一种良性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第二,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第三,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第四, 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6、加速平桥镇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进,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在开展乡村旅游以前, 大多数的民俗村, 特别是山区, 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等均很差, 交通和通讯十分不便利, 道路多为砂石路, 雨天泥泞不堪, 很难进入。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 乡村也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状况。这些努力使民俗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必然能为平桥镇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进程带来巨大推进作用。

因此,加快平桥旅游业发展,既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客观要求,也是平桥实现跨越赶超的现实需要,更是平桥人民的热切期盼。平桥镇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开阔视野,明确思路,强化措施,真正把旅游产业作为关系平桥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产业,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科学意识,完善理论

1、提高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思路

加快平桥旅游业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平桥镇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组织动员全镇上下共同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以高起点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精品景点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加大投入为手段,以强化组织领导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实施发展大旅游战略,大力推动旅游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深入研究,确立发展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商文旅融合发展。强化政府调控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商文旅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

市场运作,提升三次产业层次。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挖掘各类资源旅游功能,通过旅游业的大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大提高,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转型。

整合资源,提升旅游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合理配置城乡旅游要素,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实现旅游业优化升级,提升旅游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突出特色,推动乡镇经济跨越发展。发挥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旅游企业,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旅游经济在乡镇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科学规划,突出平桥地方特色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镇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的规划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按照淮安市、淮安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组织专家高质量地编制平桥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将平桥旅游线路纳入市、区旅游规划,积极寻求市、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根据平桥镇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明确旅游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高水平策划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打造在国内、省内有影响的旅游品牌,努力建成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景区。重点在休闲游上下功夫,将平桥的历史文化和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潘勋墓——东圣寺——平桥美食(农家乐)一日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体验、品尝美食。在发掘平桥镇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益的同时,一方面要重视平桥具有的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要还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保护平桥镇的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二)壮大经济实力,强化硬件

1、加快项目招商,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一要选重点、上规模。以现有的东圣寺、平桥豆腐为基础,不断完善现有的旅游项目建设,并不断挖掘周边的旅游资源,扩大现有旅游规模。二要抓大商、选好资。按照旅游经济规律招大商、选好商,实施定向招商,推进整体招商,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推动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三要抓特色、提品质。要突出地方特色,紧紧围绕全市重点景点景区和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打造更多更好的具有淮安特色的精品景区景点,提升全市旅游品位和形象。

2、多种渠道筹资,重视农民参与

旅游业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因此,一方面,市政府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精心设计旅游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投资新格局。应加大对宾馆、酒店、商场、景区景点、城市环境、交通沿线环境等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环境,使每一位来平桥游玩的客人既感受到平桥的秀美风光、人文古迹,更享受到平桥人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游客满意而来,尽兴而归。同时,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鼓励农民开办家庭旅馆,引导农民开发、加工地方土特产,采用政府、民间、个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鸭旅游经济带,把农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只有让当地农民参与旅游决策并得到实惠从旅游消费中受益,乡村旅游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3、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围绕乡村旅游服务,加强基础配套建设,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舍的同时,兴建体现乡村特色的新民舍,供游客观光游览。加快景点之间的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潘勋墓、东圣寺等景点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吸引各类资金前来投资旅游综合开发、兴办旅游企业和开发旅游产品。

(三)加强制度保障,优化引导

1、加强领导,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要真正把旅游工作纳入平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动员全镇上下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不断提高平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引导和培训当地村民办旅游,引导他们提高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身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从而在对自身文化资源利用中获得利益。进一步提高群众文明礼貌修养和文化品位,树立平桥良好的对外形象,努力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和优越的旅游氛围。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应急处置、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各项旅游活动安全健康有序进行。

2、强力宣传,打响千年古镇品牌

旅游业是知名度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知名度越高越有吸引力,宣传营销是做强做大旅游业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精心策划,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对外介绍平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紧紧围绕千年古镇和平桥豆腐做文章,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平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市区和淮安区旅行社的沟通联系,充分调动发挥好旅行社组织引入游客的积极作用。

3、健全环保机制,避免景区污染

随着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一些游客随手扔垃圾、随意刻字等不文明行为已严重影响了这些旅游景点的可观赏性,部分地区的水质正面临着被污染的风险。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无烟工业”,这使许多从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认为旅游行业无污染,对环境无影响,不存在环境监管问题,以致于在修葺旅游景点或开辟新景点时常常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为避免乡村旅游景区生态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应健全环保机制。对到旅游区旅游的单位、个人要制定一系列的限制性规定,如人员定额、禁令和制裁措施等,使旅游区走上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好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要大力倡导文明、环保和卫生旅游,使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亲近、了解和保护大自然。要使公众认识到,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对自身生活、健康产生危害,让游客自发行动起来,自觉保护旅游环境。平桥镇政府应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对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有意识地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工作,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和景区居民的环境、生态和绿色旅游意识。

五、结语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乡村旅游在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创收渠道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作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乡村旅游在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正在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成败。只有系统全面地确定乡村旅游开发战略,为旅游开发具体推进提供宏观蓝图,乡村旅游才会得到科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本乡镇推进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平桥镇党委、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深入研究分析,充分发掘本土潜在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土乡村旅游产品,走出一条适合本土的有自身特点的旅游发展之路,来推动乡镇产业结构合理有效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振兴农村经济。

篇6:庐山旅游经济开发的几点思考

庐山旅游经济的开发首先应深读庐山历史,核准旅游特色.目前庐山旅游经济开发的`滞后因素主要有三:管理体制不顺,宣传机制不全,旅游定位不准.因此,庐山旅游经济开发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整体优势;突出会议特色,打造东方“日内瓦”;彰显文化品位,盘活传统工艺;做大山水文章,奏响四季之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

作 者:郭代习熊大薇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34 刊 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4) 分类号:F590.1 关键词:庐山   旅游   经济   开发  

上一篇:清洁工的作文素材下一篇:祝福朋友的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