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分析

2024-04-27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分析(精选6篇)

篇1: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分析

一、实例选择统计表

实例名称

三鹿集团破产

实例表述

自2008年6月28日发现第一例“肾结石”婴幼儿病例,后被证实是因食用三鹿奶粉致病,毒奶粉事件震惊国内外,三鹿集团首当其冲,“三聚氰胺”家喻户晓,国民一时谈奶色变。(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对于人体而言,长期摄入高含量的三聚氰胺食品,将显著增加罹患结石症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危害更为严重)10月27日,三元股份首次正式承认正与三鹿进行并购谈判。12月2日,曾是三鹿集团最大液态奶生产基地的邢台三鹿乳业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河北贝兰德乳业有限公司。12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在这场“9.11事件”中,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选学和重温的有关资料

《管理学》《危机管理学》

二、案例分析

从内部控制看三鹿集团破产

由于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搀杂致毒化学物三聚氰胺曝光,三鹿集团被迅速推向破产,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田文华由此成为“中国乳业的罪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三鹿”品牌被评为最具价值品牌之

一、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在这场“9.11事件”中,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此次三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事件本身及应对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我们运用其五目标和五要素的分析方法,对三鹿集团进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五要素分析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三鹿集团的大股东是三鹿乳业公司,享有56%的控股权。第二大股东是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权。其余1%的零散股份有小股东持有。从表面上看,三鹿集团具有形成良好治理的所有权结构。但大股东三鹿乳业公司推行的是员工持股,并且由经营者持大股,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其余股份由石家庄国资委持有。因此,三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或者说股权相当分散,以田文华为代表的强势管理层的存在,使得三鹿集团的治理结构演变成内部人控制。我们常说“道德使之不愿、法律使之不敢、制度使之不能”,这说明诚信与道德观或者是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本身的。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食品行业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领域。对乳品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风险点无疑是原料奶的采购质量。我国农户的奶牛养殖规模小且分散,乳品加工场一般没有自己的奶源,而奶制品属保险品,催生了奶站这一中间环节。我国乳制品行业主要采用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奶农——奶站——乳企”,三鹿集团也不例外。散户奶农的牛奶,通过奶站最终被集中到三鹿集团的个加工厂。这种模式固然有不需要建立自有牧场、迅速扩大奶源的优点,但缺点是增加了中间商环节,且乳企无法直接、全面地控制奶农和奶站,而我国的奶站建设基本没有门槛,也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及监督部门。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食品行业,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按照业务流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是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最基本的控制活动。如期于应建立只管的奶站,从饲料种植、科学饲养到挤奶、储运,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严把质量检验关。三鹿奶粉号称有1100道检测工序,为何没有检出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含量过高?我们看到的是,三鹿集团没有直接控制的奶源,且设施简陋、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够,低价收购对应的是质量检验的放松。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早在2008年3月三鹿集团就已经?接到消费者的投诉,6月份反映的人越来越多,但直到2008年8月2日,三鹿集团才将相关信息上报给石家庄市政府。这中间已存在信息与沟通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包括常规、持续的日常监督和针对性的专项监督两方面。从三鹿奶粉事件的表面看,主要的风险因素来自原?料采购控制环节,但从事件的产生、发展来分析,则无疑牵涉到监管环境、行业特征、内部控制等多个层面。

(二)五目标分析

1、合法合规性。合法合规是内部控制的最低目标,或者说是底线。三鹿集团身处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行业,不仅没有信守承诺——向社会提供优质乳制品,为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做出贡献,反而在市场和利润的利益诱惑面前,置合法合规于不顾,在三鹿婴幼儿奶粉里掺入大量的有毒化学原料“三聚氰胺”,致使四名婴儿死亡。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国累计因使用三鹿奶粉和其他问题奶粉致泌尿系统出现差异的患儿共29.6万人。这种见利忘义、逆道而行的做法,是三鹿集团悲剧的罪魁最首。

2、资产安全性。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传统目标,或者说是警戒线。三鹿集团是曾经的行业龙头和银行的优质客户,2007年底总资产为16.9亿元,总负债为3.95亿元,净资产为12.24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24%。但随着三鹿毒奶粉时间曝光,三鹿集团一度拥有的近150亿元无形资产瞬间灰飞烟灭。而且,国务院立即启动国家食品安全事故“1级响应”,要求三鹿所有的奶粉在全国下架,接受顾客的退赔要求,全国所有的加工厂停产整顿。作为主要责任方,三鹿集团需要赔付因使用三鹿奶粉致病的患儿所涉天价医疗费、召回问题产品退货款、所欠经销商货款、奶农收奶款。员工遣散费以及包装、添加剂等供货商货款。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三鹿集团经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后的净资产为-11.03亿元(尚不包括2008年10月31日后企业新发生的各种费用),已经资不抵债。这表明违背合法合规底线的资产安全,是极其脆弱的,更是靠不住的。

3、信息真实和完整性。信息真实和完整是内部控制的永恒目标,或者说是主线。田文华曾强调,“诚信对企业而言,就如同生命对于个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诚信地走下去,三鹿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可惜三鹿集团言行不一,信息纰漏没能遵循诚信原则。2007年12月,三鹿集团检验发现奶粉宜昌,确定其中含有三聚氰胺。三鹿集团管理层对此置若罔闻,采取拖延和瞒报的手段,意图漫天过海。之后,恒天然集团又向石家庄市反映情况无果。最后,不得已通过新西兰总理直接向中国政府反映情况。不及时披露信息,甚至瞒报、谎报信息,三鹿集团的信息目标与内部控制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4、经营效率和效果性。经营效率和效果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或者说是生命线。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尝试出现,是利润动机的自然产物。我们注意到,三鹿集团采取的是“牌子(三鹿集团)+奶源(地方小乳品厂)”的经营策略,大量收购地方加工厂、增资扩产,大肆进行贴牌生产,在快车道上高速行驶,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创造了令人惊讶的“三鹿速度”。但急速扩张的三鹿集团,面临的问题是旗下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大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资金收入、及其设备及内部管理跟不上,奶源的卫生安全管理处于盲点状态,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割裂,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不断累积。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经营效率和效果,是的内部控制不过是无稽之谈。

5、战略实现性。战略实现是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或者说是愿景线。三鹿今天制定了积极扩张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确保配方奶粉、力争功能性食品和酸牛奶产销量全国第一,液态奶及乳饮料保持前三位。但在全球性奶源危机的背景下,奶源短缺和竞争激烈是近年来奶业发展的突出特征。1998-2006年,问过奶制品产量从60万吨增加到1622万吨,增长近28倍,原奶供应能力出现巨大缺口,原奶市场已有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没有足够的优质奶源,发展战略的实现就应放缓。三鹿今天盲目冒进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三)解决措施

1、监督、管理部门

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并制定一系列规范条例,严格按其条例执行,确保发挥其职能,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使公司高速正常运转。

2、预警线机制

建立重大风险的预警线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是控制活动的特殊措施。毒奶粉事件中,预警机制的失灵,是三鹿事件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之一。三鹿集团在明知自己的产品中含有可能致人伤害的三聚氰胺的情况下,非但不采取积极补救措施,相反仍存在侥幸心理,继续生产和对外销售,导致事态扩大。

3、危机管理

三鹿事件虽然说发生的很突然,但是其发生是有其原因的,从危机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其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是又一项重要原因,导致从危机的源头奶源事业到中间的客服部,再到高层,各个部分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危机来源于奶源,奶源事业部有雨缺乏危机意识,放松了警惕没有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客服部有雨没有危机意识,对消费者的投诉推迟上报,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企业高层同样对危机的认识不足,做出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最终是企业误入歧途。

首先,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向员工灌输危机思想,实行全员参与。危机无处不在,企业内外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机,如果管理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使隐患积少成多慢慢变成显性的危机,只有动员所有员工都参与进来才会发挥集体的力量,从而降低管理的成本。

其次,学习内外经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危机应对机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外国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明显高于我国本土企业,而我国的本土企业也不乏应对危机成功的案例,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力构建适合自身的危机应对机制,如建立从危机信息收集、危机信息分析、危机信息整理、危机信息传导到危机处理的一整套系统是很好的尝试。

最后,可以建立单独的危机应对部门,负责以上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等工作以供决策者参考。并且培养危机应对方面的人才,这样在危机出现时可以果断而正确的制定出有效应对方案。

(四)总结

在三鹿集团的案例三鹿集团为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创建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关乎企业的盛衰荣辱和生死存亡。企业应从各个方面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使企业能够提高效率和功效,防患于未然,为企业健康运行提供保障。同时我们应看到,内部控制的实施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和困难。如何将内部控制的要素、理念、框架、结构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将内控的设计、评价、改进真正落实,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内部环境的培育问题、内部控制实施的内在动力问题更非短期可见效的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不应是空中楼阁,它应该深植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篇2: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分析

29、会B0931-33 论文: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分析一个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倒闭教训。要求:字数不低于3000字;小四,楷体;段前段后0间隔,行间距固定值25磅;纸张16K,双面打印;紧接着题目答题;论文要有题目。提示:至少要写三部分,如公司背景、从内控角度分析及提出建议等。相关知识:控制环境(分别从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风险评估{分别从风险识别(技术发展、竞争、经济变化、员工素质、公司活动性质)、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三方面}、控制活动(分别从职务分离、实物控制、信息处理控制和业绩评价等四方面)、信息与沟通(分别从确认记录有效的经济业务、采用恰当的货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揭示等三方面)和监控(监控包括持续性的监督活动和个别评估两方面)。

班级: 姓名: 学号: 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三鹿集团的失败

公司背景: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中位居全国第三名。作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三鹿集团先后荣获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

2008年9月11日,由于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搀杂致毒化学物三聚氰胺曝光,三鹿集团被迅速推向破产,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田文华由此成为“中国乳业的罪人”。三鹿毒奶粉事件暴露了乳品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最为突出的三鹿集团,分析一些并不完全的见诸媒体的材料,即可以看到其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端倪。三鹿集团让我们警醒,建立和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关乎企业的盛衰 荣辱、生死存亡。以下运用五要素的分析方法,对三鹿集团进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内部环境,该要素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所在,涵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诚信与道德观等。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鹿集团的大股东享有56%的控股权,第二大股东是持有43%的股权,其余1%的零散股份由小股东持有。从表面上看,三鹿集团具有形成良好治理的所有权结构。但大股东三鹿乳业公司推行的是员工持股,并且由经营者持大股,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因此,三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或者说股权相当分散。以田文华为代表的强势管理层的存在,使得三鹿集团的治理结构演变成内部人控制。

对于三鹿集团 的企业文化,对于他们履行的社会责任,对于他们取得的这些荣誉,没有谁会给予完全否定。但是,必须注意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地是通过其提供给社会的优质产品来实现的,提供优质产品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三鹿集团产品中含有大量三聚氰胺已经大白于天下,它给婴幼儿及食用者造成的身心伤害、给中国奶业造成的恶劣影响,尤其是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都让其所取得的荣誉一文不值,更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在我国,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沽名钓誉式的承 担、履行社会责任者比比皆是。三鹿集团的所作所为当属此类无疑。至于诚信,更是一块厚颜无耻的遮羞布。2,风险评估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风险评估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通常需要关注下列因素: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在人力资源方面,对于三鹿集团内部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难以作出有无风险的准确识别。但田文华在问题奶粉逐渐暴露过程中的应对方 式,足以让我们怀疑她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不少奶农和专业人士不相信三鹿集团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对原奶在收购环节中被掺入三聚氰胺毫不知情,三鹿集团奶 源部有几百人,全体员工中数千人,他们中间许多人老家就在农村,到村里走一走就能听到风声。

在管理方面,对乳品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风险点无疑是原料奶的采购质量。我国乳品加工厂一般没有自己的奶源,主要采用的原奶采购模式,就是“奶农——奶站——乳企”,三鹿集团也不例外。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增加了中间商环节,乳企无法直接、全面地控制奶农和奶站,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及监管部门。在蒙牛、伊利等标杆企业的竞争压力之下,在激烈的原奶争夺战中,三鹿集团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弱化,最终酿成了毒奶粉事件。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相应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一般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 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在食品厂家,除了这些一般控制措施外,重中之重的是质量控制。在食品行业,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三鹿集团没有直接控制的奶源,低价收购对应的是质量检验的放松。跑马圈地的粗放扩张、不计成本的奶源争夺,在此次事件中被完全暴露出来。重大风险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的失灵,是三鹿集团存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三鹿集团在知情的情况下,继续生产和对外销售,导致事态扩大。事情暴露后,三鹿集团采取对媒体隐瞒和否认的做法,从坚决否认到遮遮掩掩,从推卸责任到被迫道歉,在事件到了无法隐瞒的时候,才开始产品的全面召回。4,信息与沟通

这个要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内部控制的神经系统,它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地搜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与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三鹿集团的企业规模不断膨胀。无法有效地管理企业,成为制约三鹿集团发展的一大问题。新华社报道,经调查,2007年12月以来,三鹿集团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婴幼儿食用三鹿牌奶粉出现疾患的投诉。经企业检验,2008年6月份已发现奶粉中非蛋白氮含量异常,后确定其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有关问题仍在深入调查中。直到8月2日,三鹿集团才向石家庄市政府 做了报告。按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但三鹿集团“长期隐瞒问题”,既没有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没有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两大方面。三鹿集团提出了“四统一分一集中”的集约化奶牛饲养发展思路,即“统一领导、统 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集中机械化挤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奶牛场、集约化奶牛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三鹿集团在养殖区建立技术服务站,派出驻站员,监督检查饲养环境、挤奶设施卫生、挤奶工艺程序的落实。驻站员监督检查是其内部控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意义重大。驻站员监督检查,是日常监督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三鹿集团未能落实到位,导致在原奶进入三鹿集团的生产企业之前,缺乏对奶站经营者的有效监督。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 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早产奶事件发生后,三鹿集团将销售部门有关人员调离岗位,对酸奶销售直接负责人采取了扣除20%年薪的处罚。按理说,这是企业开展全面的业务流程专项大检查的一个极好时机,不知三鹿集团是否安排这样的工作。“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后,三 鹿集团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农村奶粉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上,将自己的产品到底有没有质量问题搁置一边,再一次放弃了整固山河的历史机遇。

提出建议:在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从三鹿集团的失败来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做好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方法,现在的买方时代已然到来,重视内部控制是在这一时代下跟进时代脚步的必然方式。

根据三鹿集团失败案例,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提高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首先是因为企业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只有企业各级人员认识上得到了提高,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或人员才能真正地贯彻企业的各项制度。在业务运作过程中才能真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提高经营者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极为重要。

2.加强信息沟通。信息沟通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以便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

3.加强活动控制,适当的职责分离。适当的职责分离要求企业全面系统的分析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的职务,实施相应的企业内控措施,用制度约束不相容职务的兼任,这样有助于防止各种有意或无意的错误,以实现必要的牵制和制衡。

4,优化控制环境,首要的是企业的管理者重视起来。其次,要培育遵守制度的企业文化。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企业也要成为“法治企业”。无论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还是最基层的企业员工,都应当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以制度为标准检验经营管理的对错和效果,发挥其保护、监督、制衡的作用。再次,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实际而论,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离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还有相当差距,应该抛弃个人经验主义的一些东西,以谦虚的态度,从大型企业、先进同行那里学习管理中的好制度、好方法。同时,还要善于从书本上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敏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和制订适合自身管理和发展的内控制度。

篇3: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分析

1. 三鹿奶粉事件回顾。

三鹿集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控股方是持股56%的石家庄三鹿有限公司, 合资方为持股43%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主要经营产品为奶粉。自1993年起, 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2007年, 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 同比增长15.3%。2008年9月, 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中被查出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导致全国各地多名食用该奶粉的盈幼儿患上肾结石。2008年9月15日, 三鹿集团发表声明, 对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和伤害表示歉意, 并承诺对于8月6日以前生产的产品全部收回。2008年9月17日, 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被刑事拘留。2008年12月24日,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三鹿发出破产令。

2. 由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

三鹿奶粉事件并非偶然, 实际上, 早在2004年4月, 安徽阜阳发生“大头娃娃”事件, 阜阳地方媒体公布本市45家不合格奶粉和伪劣奶粉“黑名单”中, 三鹿奶粉榜上有名。加上此次的三鹿奶粉事件, 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 我们首先从信息不对称这个条件入手。三鹿集团作为信息优势方在作出“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在奶粉中添加超标的三聚氰胺”选择时, 实际上是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过程:如果添加超标的三聚氰胺的利润大于不添加的利润, 就选择添加;反之, 则选择不添加。

此外, 在政府监管方面, 由于信息是不对称的, 三鹿的“毒奶粉”可能被披露、被惩罚, 也可能由于法制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够而不被发现。但是不管怎么样, 政府的作用是巨大的, 因为在政府监管严格的情况下, 三鹿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是不明智的, 为此他们将遭受巨大的惩罚, 所以三鹿必然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而在无政府监管或者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 三鹿会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 因为这样做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上面的分析简单归总如下图所示:

基于上面的分析, 本文接下来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博弈模型, 并通过模型详细地分析三鹿集团破产的原因, 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二、企业社会责任博弈模型

1. 模型的假设。

将我们研究的企业命名为“A企业”, 该模型的建立有六个基本假设条件, 分别是:

(1) 企业行为的不确定性。A企业可能履行社会责任, 也可能不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可能监督企业, 也可能不监督企业。

(2) 个体理性。即A企业的行为出发点是以最少的投入带来最大的利益, 其博弈过程采取利益占优。当履行社会责任有利时, 它会选择履行;当不履行社会责任能带来更多好处时, 它就会选择不履行。

(3) 重复博弈。A企业和政府之间博弈往往是多次重复的, 是一种伙伴关系, 双方博弈行为不会改变其博弈的结构, 彼此都可以看到对方过去的行为。此时, A企业不但关心一次履行社会责任收益, 而且更关心其未来合作收益。

(4) A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为C1, 企业A从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得的声誉激励的收益为R1。

(5) 如果A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 一旦被政府发现将对其进行惩罚, 惩罚量为C2。

(6) 设A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概率为p, 相应地采取自私行为的概率为1-p;政府对A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处罚概率为q, 相应地不处罚概率为1-q。

2. 模型的构建。

(1) A企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 政府选择监督。A企业作出履行社会责任与否的选择不仅是依靠当期收益进行判断, 而且A企业将以持续收益作为判断依据。当企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 而政府选择监督时, A企业由于承担了社会责任增加的成本为C1, 同时带来了较好的声誉, 相应增加的收益为R1 (R1>C1) , 企业A履行社会责任受到一种正向激励, 用μ (μ>0) 来表示, 为声誉激励因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受到的激励具有累积性, 存在一种经过时间传导的正向运动, 每一次履行社会责任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受到一次正的激励μ, 企业的支付矩阵 (或称效用) 为:

(2) A企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 而政府不监督。A企业由于承担了社会责任增加的成本为C1, 而政府并不监督时, 这时公众处于信息非对称状态, 因此A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不能给其带来额外收益, 而其竞争对手由于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增加了收益C1, 对于A企业来说则相当于成本损失。A企业的支付矩阵为:

(3) A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 而政府监督。A企业的支付矩阵为由于不履行责任而受到的处罚C2以及声誉损失R1:

(4) A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 而政府又没有进行监管。这时候企业没有获得来自于声誉方面的激励和损失, 但是A企业由于没有履行社会责任而节省了一部分成本C1, 可以计入其收益当中, A企业的支付为:

3. 模型分析。

从企业A的角度考察支付函数, 此时企业A对自己的行为具有完全信息, 而政府和社会对A企业又不具有完全信息。企业A是否选择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在于它对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期望支付 (p=1) 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支付 (p=0) 之差ΔGA的大小。

将 (1) 、 (2) 、 (3) 、 (4) 代人 (5) 得:

A企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的条件是ΔGA≥0。因为 (1+μ) >1, 所以:

若:

则 (6) 式必然成立。通过对 (7) 简化, 得到:

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博弈模型分析三鹿破产原因

1. 政府对行业中违规企业惩罚力度不够是导致三鹿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μ, C1, R1, n一定时, 如果C2较大, 即使q比较小,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对于q来说, 在μ, C1, R1, n一定时, q越大,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能性越大。

由此可知, 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被发现的概率越大, 遭到惩罚的程度越严重, 企业就越乐于履行社会责任。反之亦成立。

三鹿之所以弃社会责任与道德不顾生产“毒奶粉”, 就是因为他深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 因此为了利益三鹿选择逃避社会责任, 但是如果政府对于乳制品行业监管力度加大, 对于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足够重的处罚, 使得企业感觉得不偿失, 就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所以, 三鹿破产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对三鹿, 甚至整个乳制品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够, 惩罚不够严厉。

2. 政府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激励作用不够。

当C1, C2一定时, R1越大, μ越大, 合作的次数n越大, 即使q比较小,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能性也比较大。由此可知, 当企业从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得的激励越多时企业越有动力履行社会责任。

三鹿事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政府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激励作用足够大, 像三鹿这样的企业能够感觉到履行社会责任虽然付出一定成本, 但相应得到的回报是高于成本的, 并且存在正向累积性, 那么, 企业就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同理, 在消费市场上, 应该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因为消费者购买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产品要比购买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产品风险小, 交易成本随之降低。而消费者的这种理性消费反过来既是对企业的激励, 企业从实践经验中会得知, 履行社会责任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产品, 从而提高利润。

此外, 也可以鼓励企业将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差异化策略, 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创造了一种可靠和诚实的声誉。消费者通常认为可靠和诚实的企业的产品会有较高的品质。而这种累积激励越强就越会激励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3. 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大。

若q, μ, C2, R1, n一定, C1越小, 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越低, 企业越乐意履行社会责任。三鹿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感觉责任成本太重。

我们知道, 近年来乳制品行业中的价格战愈演愈烈, 而由于奶源竞争激烈使得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不仅仅是三鹿, 行业内的其他企业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增大了, 因此行业中出现“潜规则”来降低成本, “毒奶粉”浮出水面。我们结合下图来分析社会责任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1) 政府没有对三鹿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监督, 且三鹿不履行社会责任时, 经营成本比较为MC1, 相应的收益为MR1, 均衡生产点是B, 产量为Q1。

(2) 政府没有对三鹿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监督, 且三鹿履行社会责任时, 由于履行了社会责任, 其成本增加为MC2, 但是由于没有获得政府的声誉激励, 因此收益为MR1, 均衡点为D, 产量为Q2。

(3) 政府对三鹿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监督, 且三鹿不履行社会责任时, 政府将对三鹿进行处罚, 由于处罚成本的增加, 边际成本将上升到MC3;另外, 由于不履行社会责任减少了三鹿的声誉, 相应的边际收益下降到MR3, 这时其的利润最大化点为C, 产量为Q3。

(4) 政府对三鹿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监督, 且三鹿履行了社会责任时, 虽然其成本增加到MC2, 但是, 由于履行了社会责任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其产品, 边际收益上升到MR2, 均衡点为A, 相应的产量增加到Q4。

以上分析见上图 (Q4>Q1>Q2>Q3) 。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政府对三鹿的监管状况对于三鹿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政府对三鹿这样的企业严格监管, 并给与适当的激励, 三鹿集团是不可能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的, 因为这样做对于企业自身没有任何好处, 正如上表所示的那样, 产量为最小的Q3。所以企业不管是从自身的盈利角度考虑还是从社会声誉的角度考虑, 都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 因为这样做企业可以名利双收, 获得最大产量Q4。

但是, 三鹿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政府对乳制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十分薄弱。这使得三鹿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 自然会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 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并有较高的产量Q1。而履行社会责任的产量为Q2, 小于Q1。所以, 在政府缺乏监管的情况下, 三鹿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似乎是必然的。

四、建议与启示

1. 政府应加强对乳制品行业的监管, 提高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

“三鹿事件”实际上绝非三鹿一家企业的事情, 整个乳制品行业存在严重的问题。我国乳制品行业要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个重要的保证就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乳制品行业监管条例。

鉴于乳业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 它前端连接的是广大奶农, 终端连接的是广大消费者。要建立对行业的监管, 就要建立从牧场到餐桌整个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特别是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 即奶农提供的奶产品的质量安全, 因为作为消费品, 特别是食品, 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中间生产商的利益、前端广大奶农的利益, 还涉及到终端消费者的安全。

此外, 仅仅加强行业监管是不够的。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 运用法律的手段严格惩罚缺失社会责任, 为了追求利润和降低成本而生产伪劣产品的企业。

2. 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 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注重产品质量。

三鹿事件后,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早制定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荣誉政策, 对于那些能够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 政府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 包括加大其财政补贴、给予税收优惠以及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 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广泛形成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

3. 企业自身应该协调好利润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我们说, 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利益=企业竞争力。企业作为经济主体, 其首要责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因此, 许多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理由是认为这样做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从而降低效益和效率。这是由于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 而不注重长期利益。在现代社会, 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越来越紧密, 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更多的不是替代关系。

4. 三鹿破产对其他行业的重大启示。

三鹿破产告诉我们, 企业与社会是共生关系, 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 如果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被社会认可, 甚至由于质量的问题危害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安全, 整个社会就会对企业存在的价值提出挑战, 企业最终会走向灭亡。另外,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而存在, 追求利润是合乎常情的, 但是要衡量好利润和社会责任, 利润和质量的关系, 寻找一个平衡点。为了高收益去牺牲产品质量、忽略社会道德, 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参考文献

[1].夏静.企业社会责任:政府与企业角色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2].叶陈刚, 叶陈云.论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杜中臣.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 (4)

[4].徐二明, 郑平.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5].李立清, 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篇4: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三鹿集团;启示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而在所有风险中,由于内部控制不佳引起的风险又占绝大多数。启示,很多企业在竞争中取胜,靠的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别人犯下的错误。正如很多企业家所言,能够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只能是自己。那么,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呢?答案只有一个,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并不是简单地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细节控制的累加,而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控制体系,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5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对义戈企业来说,建立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的建设、运行、评估与改善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及其配套指引(2010年)的颁布,编织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业已建成。自2011年1月1日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率先开始施行该规范、次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以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经营管理的水平以及风险防范与应对的能力均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鉴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内内部控制的最新观念,以下运用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的分析方法,对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

一、三鹿事件概述

2008年9月11日,三鹿毒奶粉被新华网曝光,同时,7名使用三鹿毒奶粉患儿的父母联名上书甘肃省卫生厅要求彻查病因。由此,席卷全国的三鹿奶粉风暴开始了。此次三鹿奶粉事件中许多婴儿在饮用了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后发生肾结石等病症,调查后证实是奶粉中掺杂了有毒化学物三聚氰胺的结果,三鹿集团被迅速推向破产边缘,并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由此成为中国乳业的“罪人”。2009年1月22日,三鹿案一审宣判,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2009年2月12日,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二、内部环境问题

此次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最主要问题就出在内部环境这一环。2008年9月11日凌晨3时,三鹿毒奶粉被新华网曝光。随后,三鹿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传媒部部长崔彦锋对媒体和消费者的回应是:三鹿所有产品都是没问题的。9月11日20时50分,中国卫生部确认三鹿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21时30分,三鹿集团终于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从问题被人揭发,到再三矢口否认问题的存在,再到卫生部的权威消息,最后自己被迫承认,三鹿公司高管表现的诚信度和道德观令人怀疑。

三、风险评估问题

食品行业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领域。对乳品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风险点无意识原料奶的采购质量。我國乳制品行业主要采用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奶农—奶站—乳企”,三鹿集团也不例外。该原奶采购模式可以迅速扩大奶源产量,但缺点是企业无法直接、全面的控制奶农和奶站。而此次事件说明三鹿集团在采购环节的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措施已经形同虚设。

四、控制活动问题

建立重大风险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是控制活动的特殊措施。2007年12月,三鹿集团就已经接到患儿家属投诉,进入2008年后,一些媒体开始进行不点名报道。此时,三鹿集团采取了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瞒就瞒的处理方式,最终导致事态恶化。说明三鹿集团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是失灵的。

五、信息与沟通问题

2007年12月以来,三鹿集团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婴幼儿食用三鹿牌奶粉出现疾患的投诉。经企业检验,2008年6月份已发现奶粉中非蛋白氮含量异常,后确定其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但直到8月2日,三鹿集团才向石家庄市政府做了报告。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2日的8个月中,三鹿集团未向石家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在整个事件中,三鹿集团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并不是积极主动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尤其是没有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以承担责任、召回问题产品。

六、内部监督问题

三鹿集团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奶农—奶站—乳企”,散户奶农的牛奶通过奶站最终被集中运送到三鹿集团的各家工厂。三鹿集团在养殖区建立技术服务站,派出驻站员,监督检查饲养环境、挤奶设施卫生、挤奶工艺程序的落实。然而,三鹿集团的驻站员监督检查,未能落实到位,也缺乏内部控制的专门监督机构对驻站员的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导致在原奶进入三鹿集团的生产企业之前,缺乏对奶站经营者的有效监督。

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的根源是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失。给我们的启示是:内部控制的缺失将会给企业和顾客带来十分可怕的灾难。我们应该以此为戒,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内部控制的设计并严格执行,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内部控制、产品质量与企业存亡——基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期刊论文]李若山,审计与理财2009

2.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J].财政监督,刘华 2009(8)

3.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期刊论文]刘孟斌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

作者简介:

篇5:关于三鹿集团案例的分析

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中居于全国第三名,是国家重点的龙头企业,曾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两百余项,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年销售额达一百亿元的大企业,被查出奶粉中含有大量致肾病的三聚氰胺,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问题,并以隐瞒、拖延等方式继续生产,以至于事件曝光之后,企业资不抵债,在2009年2月12日,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对于三鹿集团的破产,不是突如其来没有原因的,通过对三鹿集团的分析,我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纵观三鹿集团的发展历程,横观三鹿集团的规模,以及从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对三鹿产品的支持,可以看出,三鹿集团是一个拥有几十年历史、品牌价值达上百亿、深受消费者信赖的大企业,三鹿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面对如此多的支持与信赖,这就要求企业自身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落到实处,深入企业内部上下。市场经济使物质利益成为经营行为的驱动机制,三鹿集团事件是由于高层管理者利益熏心,诚信与道德观念的缺失。从一开始检测出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鹿集团管理阶层为了不使品牌价值受损,保住企业自身的利益,选择的不是及时召回产品,而是隐瞒不报,拖延时间,甚至妄图通过慢慢调换问题产品达到瞒天过海,可以说,管理层的这一举动,很大部分的导致了三鹿企业的破产。

二、那么,企业管理层为什么有如此大权力?从企业治理结构来看,三鹿集团的大股东是三鹿乳业公司,享有56%的控股权。第二大股东是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权。其余1%的零散股份由小股东持有。但大股东三鹿乳业公司推行的是员工持股,并且由经营者持大股,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其余股份由石家庄国资委持有。因此,三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或者说股权相当分散。以田文华为代表的强势管理层的存在,使得三鹿集团的治理结构演变成内部人控制,因此,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对企业的存亡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合法合规性是企业存在发展的底线,对于问题奶源含有三聚氰胺,危机婴幼儿生命健康,是极其严重的违法现象,因此,企业的破产在所难免。在确定为奶粉质量问题时,三鹿高层会议决定隐瞒问题,一方面用悄悄替换的方式代替产品召回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将问题奶源交由液态奶生产部门继续生产销售。且不说问题奶对成人的健康会有威胁,单是产品悄悄替换过程的这一时间段中,会有更多婴儿的生命健康被危及,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怎么可以为了企业自身利益,如此道德丧失?一个企业一旦失去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企业也就走到了尽头。

四、从三鹿集团的经营策略来看,三鹿集团采用的是“牌子+奶源”的经营策略,大量收购地方加工厂、增资扩产,大肆进行贴牌生产,但急速扩张的三鹿集团,面临的问题是旗下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大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资金投入、机器设备及内部管理跟不上,奶源的卫生安全管理处于盲点状态,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割裂,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不断累积。

三鹿集团的破产,其自身的原因起主要作用,但“三鹿现象”的出现,应从国家、企业等各个方面来分析。从国家来说,我国的免检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免检门槛低:按照规定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就可确定为免检产品。第二是免检产品的质量保证完全靠企业自觉:在免检有效期内,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得对获准免检的产品组织任何形式的监督检查。事实证明,企业在趋利思想的支配下,自觉往往是最靠不住的。第三是处罚软弱:按照相关规定,如果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了质量事故,也只是视情节责令生产企业限期整改、停止使用免检标志、收回免检证书、予以公告,并依法追究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很明显,这些处罚措施,与免检产品所享受的特权相比,简直微不足道。食品安全一直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国家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应加强监督力度。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生产经营者和广大群众的守法诚信教育,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强化对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守法经营教育,强化对广大群众的社会公德和公民义务的教育,使广大生产经营者和人民群众真正得到警示、受到教育,形成守法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建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诚信档案”,切实把监管关口前移,把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诚信状况时刻置于监督之下。

篇6:三鹿集团内部控制分析

不久前,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粉事件”震动全国。该事件不仅对整个乳制品行业影响重大,在竞争主体、产品结构、企业架构、供应链等方面将重新洗牌,而且引发了公众对国家危机应对体制、社会道德和企业责任等问题的讨论和反思。笔者认为,该事件也暴露了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应当引起我们对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的思考。

一、从内部控制角度看三鹿事件

根据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从此次三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事件本身及应对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也给我们设计、执行和评价内部控制带来反思。

1.内部环境。该要素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所在,涵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诚信与道德观等多方面内容。尽管内部控制更强调相互牵制的制度性安排,但显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道德使之不愿、法律使之不敢、制度使之不能”,这说明诚信与道德观或者是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制度本身的。资料显示,三鹿集团早在2008年3月就接到消费者反映,但直到2008年8月三鹿已经秘密召回部分问题奶粉之时,却仍然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公之于众,有媒体称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又有一批婴儿食用了三鹿问题奶粉。显然此次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检验了三鹿集团决策层的诚信与道德观。事实上除了三鹿集团外,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耿氏兄弟等不法分子、告知这些不法分子通过添加三聚氰胺可通过检测的技术人员、销售给不法分子三聚氰胺化工原料的人员,都存在着只顾利益不顾消费者健康的问题,而这种环境因素也许才是真正导致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要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对培育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2.风险评估。这个要素要求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众所周知,食品中不能添加的物质远比能添加的多,现有的检测手段不可能对每种有害物质都进行检查。就奶粉这种需要从分散农户处采购原料的食品而言,每个农户的奶牛喂养过程、原料奶的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等都可能存在不同的风险,这就给原料奶的质量检验带来了挑战。我们知道,一般的企业内部控制都是针对常规事项进行设计的(如奶粉的营养成分是否达标等),而对例外事项(如添加三聚氰胺)则重视不足。这对内部控制的设计提出了挑战。显然,食品加工企业除了对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存储储藏、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价、分析之外,还应该就最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设立应对措施,例如风险评估时针对生产的奶粉原料中可能会含有哪些有害物质,原料提供者添加这些物质的可能性以及消费者食用这些物质的后果严重性等进行评价、排序,并从原料采购、产成品的检测验收等方面设定有针对性的指标,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3.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显然,食品行业的风险问题更多地与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控制活动也更应该切实、有效。此次奶粉的污染物三聚氰胺尽管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还非常陌生,但在食品行业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07年4月,中国徐州的一家宠物食品公司在出口美国的宠物食品中添加此种物质冒充蛋白质,导致大批宠物肾衰竭而死亡。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曾通报我国部分企业在出口的用于制造宠物食品的小麦蛋白、大米蛋白及麸皮等植物源性蛋白中违规添加三聚氰胺。对这种“有前科”的食品添加物,食品企业显然应该有所记录和警惕。此次三鹿集团奶粉事件曝光后,根据警方抓获的耿某介绍,在2007年底前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就屡次因检验不合格而被拒收。而三鹿集团对这种“屡次不合格”牛奶的提供者居然没有“诚信记录”,在其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使得“问题”奶进一步演化为“毒奶”而顺利通过检测后没有保持“合理怀疑”。从事实看,三鹿集团能够在2007年前“屡次”查出耿某提供的牛奶不合格,说明企业拥有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并得到切实执行,但如果能对日常控制活动中发现的一些不良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异常现象(屡次不合格的原料提供者后来提供的都是合格原料)寻找合理解释,以进一步提高控制活动的效率效果,则发现“耿某”类不法分子的伎俩并非全无可能。

4.信息与沟通。这个要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内部控制的神经系统,它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从现有的报道看,早在2008年3月三鹿集团就已经接到消费者的投诉,6月份反映的人越来越多,但直到2008年8月2日,三鹿集团才将相关信息上报给石家庄市政府。这中间已存在信息与沟通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而根据《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并在2小时内报告至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及相关部门报告。上述规定事实上是对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石家庄市政府直到9月8日才将有关情况的书面报告提交给河北省政府。这种信息与沟通的延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毒奶粉的危害后果。

5.内部监督。该要素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作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三鹿对内部监督不能说不重视,因为其产品是经过“1 100道检测”的。而对于为何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专家给出的解释是在现有的检测指标中主要是通过检测氮元素来确定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没有针对三聚氰胺的专门检测。而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的含氮量高达66%,不法分子正是通过增加牛奶中的氮元素含量来达到通过检测的目的。这表明企业的监控活动中,除了日常的监控活动外,还应该有一些专项的、非常规的监控活动,从而达到发现控制缺陷的目的。除了三鹿产品,还有其他被发现存在问题的古城、圣元、伊利奶粉等都被授予“免检产品”称号,这意味着上述产品在获取了免检证书后可以在有效期内不受各地质检部门的监督检查,这显然也不符合内部控制的持续监控原则。

从三鹿奶粉事件的表面看,主要的风险因素来自原料采购控制环节,但从事件的产生、发展来分析,则无疑牵涉到监管环境、行业特征、内部控制等多个层面。从内部控制的设计看,我们对食品原料的采购验收环节存在缺陷,指标设计不全面;从内部控制的执行看,我们对风险事项的识别和评估还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论指导,对信息与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认识不足,在内部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还应付出更多努力。

二、延伸思考

三鹿奶粉事件绝非个案。早年喂食垃圾的“垃圾猪肉”、喂食含瘦肉精的“问题猪肉”以及查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的“多宝鱼”事件,都曾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与经济利益相关,一些不法商贩为个人私利而将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等抛诸脑后,而对此类问题绝非查处个别责任人或出台某项制度就可解决的,显然需要道德、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整合措施。

上一篇: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口诀下一篇:海口市中考满分作文-微笑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