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内部交易

2024-05-15

集团内部交易(精选十篇)

集团内部交易 篇1

例:A公司于2008年年初购买了B公司80%的普通股股份, 形成控制关系。当年10月A公司将成本为8 000元的商品销售给B公司, 不含增值税的售价为10 000元。B公司购进这批商品当年未对集团外销售, 形成年末存货。

2008年的合并工作底稿相关部分内容见表1。

单位:元

抵销分录 (1) :如表1所示。A公司个别报表上确认了营业收入10 000元、营业成本8 000元, 但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 这批商品并未实现对外销售, 因而不应确认收入与成本, 应予以抵销。同时B公司存货是按10 000元计价的, 其中包括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2 000元也应抵销。

抵销分录 (2) :从表1可见。A公司形成利润2 000元, 导致承担所得税费用500元 (2 000×25%) 。但从集团角度出发此损益并未实现, 故不应承担所得税费用, 相关所得税应视为预交所得税, 予以递延, 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并冲销相应的所得税费用。

二、后一会计期间全部对集团外销售

假设前例B公司所购商品于2009年全部对集团外销售, 售价为13 000元。

2009年的合并工作底稿相关部分内容见表2。

抵销分录 (1) :A公司于2008年确认了2 000元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 使集团2009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多计2 000元。由于B公司2008年年末存货多计2 000元, 导致B公司2009年的营业成本多计2 000元, 均应抵销。

抵销分录 (2) :其实质是将2008年已确认的500元所得税费用转为2009年承担的所得税费用。集团2009年实现收入为13 000元, 成本为8 000元, 利润为5 000元 (13 000-8 000) , 故2009年应承担所得税费用1 250元 (5 000×25%) 。

单位:元

在表2中可以看到, 只有B公司就本公司获利部分确认了750元 (3 000×25%) 所得税费用。其余500元所得税费用应针对A公司获利部分确认。但A公司个别报表上已于2008年提前确认此笔所得税费用, 并减少了2009年年初未分配利润500元。在合并报表中要消除此影响, 即在增加2009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的同时增加本期所得税费用。

此外, 2009年末已不存在递延所得税问题,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只是反映在合并报表中, 并未计入个别报表, 故本年不用冲销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后一会计期间全部未对集团外销售

假设前例B公司所购商品在2009年未对集团外销售, 继续形成年末存货。

2009年的合并工作底稿相关部分内容见表3。

单位:元

抵销分录 (1) :抵销年初未分配利润多计2 000元, 其原理与表2抵销分录 (1) 同。B公司2008年年末存货多计2 000元, 因未销售导致2009年的存货多计2 000元, 应抵销。

抵销分录 (2) :与表1中抵销分录 (2) 类似, 只因现讨论2009年的合并报表, 故抵销A公司2008年已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只能反映在增加2009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上。

我们看到, 由于2009年还未对集团外销售, 最终的合并金额与表1相同。

四、后一会计期间部分对集团外销售

假设前例B公司所购商品在2009年销售70%, 售价为9 100元。

2009年的合并工作底稿相关部分内容见表4。

抵销分录 (1) :参照表2、表3中抵销分录 (1) 。其中售出部分占70%, 未售出部分占30%。

抵销分录 (2) :针对已出售的70%部分, 参照表2中抵销分录 (2) 。集团2009年实现收入为9 100元, 成本为5 600元 (8 000×70%) , 利润为3 500元 (9 100-5 600) , 故应承担所得税费用875元 (3 500×25%) 。从表4可见, 只有B公司就本公司获利部分确认了525元 (2 100×25%) 所得税费用。剩余350元所得税费用应针对A公司获利部分确认, 即将2008年所得税费用中的350元 (500×70%) 转为2009年所得税费用。

抵销分录 (3) :针对未出售的30%部分, 参照表3中抵销分录 (2) 。抵销金额为150元 (500×30%) 。○

集团内部交易 篇2

制度及从业人员

买卖证券申报制度(证券投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杭州蝴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员工个人证券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防止出现利益冲突,防止员工个人投资交易中的不正当行为影响公司声誉和业务活动开展或者对公司构成重大合规风险,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根据《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公司相关管理制度制订。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范围为全体与公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员工,包括与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及派遣制员工(以下统称“员工”)。

第四条 本制度所规范的证券和股权投资行为包括:

1、股票投资,包括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如权证、股指期货等)投资;

2、证券投资基金投资;

第五条 本制度中所指直系亲属,指员工的配偶、父母、子女。

第二章 交易行为准则

第六条 公司员工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相关监管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只能从事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允许的交易行为。不得利用内幕信息及其他未公开信息违规进行交易,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交易活动或做出投资决策,不得为他人提供交易信息或建议,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当利益,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

第七条 公司员工应坚持勤勉、谨慎、尽责原则,诚实、公正地对待基金份 额持有人,遵守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原则,信守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监管机构和公司做出的承诺,不得从事损害基金财产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行为,不得从事任何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利益冲突的活动。

第八条 员工进行证券投资或股权投资应该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并认真履行有关信息披露、申报、处置义务。

第三章 交易限制

第九条 公司员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防范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应当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强化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意识,公平对待公司管理的基金,不得为牟取短期利益从事损害其他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行为。

第十条 公司员工持有一只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持有期不足6个月的,不得卖出、赎回或转换为其他基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以及基金经理持有本人管理的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1年。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其他现金管理工具基金不受上述期限限制。员工多次投资同一基金的,应根据先进先出原则,分别计算单次投资基金份额的持有期限。

第十一条 公司员工投资本公司所管理基金的,其投资行为所适用的认(申)购、转换或赎回费率等应按照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公告等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公司鼓励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等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基金产品或者基金经理购买本人管理的基金产品,并鼓励员工通过定期定额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长期投资。

第十三条 员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股权投资,应事先报公司备案,并应遵循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和公司利益优先的原则,避免利益冲突的情况。

第十四条 员工进行股权投资的限制:

1、不得投资于与公司有或者可能有重大业务关系、竞争关系或利益冲突的公司;

2、不得投资于从事证券投资、证券投资咨询等与证券投资和交易有关业务 的公司;

3、不得在其投资的公司中兼职并领取薪酬;

4、不得进行其它可能损害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股权投资;

5、不得进行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性质上会影响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的股权投资。

第十五条 员工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原未上市的股权投资转为上市的,应按下述流程进行处置:

1、公司管理的基金或投资组合参加该股权投资的询价和投资的,持有该股权的员工应本着避免利益冲突的原则,不得参加有关投资决策,并主动向公司提出回避;

2、该股权投资可以公开交易的,员工应在3个月内卖出。

第四章 交易信息报告、备案管理和信息披露

第十六条 员工应如实填写《员工首次申报股票/基金/个人股权投资情况备案表》,向公司申报其在加入本公司前所持有的股票、基金和个人股权投资情况,并应自加入公司后3个月内对所持的禁止投资的股票进行处置。

第十七条 员工应在入职后3个工作日内,如实申报本人及直系亲属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与员工关系、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及职务等),并提交相应的身份证原件扫描件。其中,公司高管、基金经理、投资经理等人员的亲属信息范围比照任职资格登记表要求确定(即包括但不限于本人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和配偶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与本人关系密切或有重大利益关系的人士。)任职期间,上述信息如有变化,员工应在3个工作日内重新填写该表,并上报公司。

第十八条 员工投资基金应在买卖基金(包括认购/申购/赎回/转换等)发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填写《员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备案表》,真实、完整、准确地向公司申报所投资基金的名称、基金类型、基金账号、时间、价格、份额数量、费率等信息。员工投资认购期发行的基金,应最迟于该基金募集期结束后的次日向公司备案,持有期限自该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计算。第十九条 员工以定期定额方式投资基金的,应在首次投资该基金后的3个工作日内履行本制度规定的备案手续,之后不再需要每次备案。但定期定额投资计划发生变化(如金额、扣款周期改变等)、中止或终止后的3个工作日内应及时履行相应的备案手续。

第二十条 员工中与基金投资研究交易相关的人员,应于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填写《员工及直系亲属股票投资备案表》,说明员工股票持有情况和直系亲属的股票交易具体情况。其他公司员工应于每半结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填写《员工及直系亲属股票投资备案表》,说明员工股票持有情况和直系亲属的股票交易具体情况。

第二十一条 公司员工进行个人股权投资的,应事先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填写《员工直接/间接股权投资备案表》报送备案,详细提供拟投资的相关信息,包括投资对象名称、性质、主要股东名称、经营范围、投资金额、股权比例、预期持有时间、是否兼职、是否领取报酬等。员工因继承、赠予等被动的非交易形式进行的股权投资,应当在取得股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填写《员工直接/间接股权投资备案表》并报送备案。

第二十二条 公司根据员工提交的《员工直接/间接股权投资备案表》对员工的股权投资进行备案审查和登记。

第二十三条 公司对股权投资的备案审查应以避免与基金、公司或公司所开展的各类业务发生实际或可能的利益冲突为主要原则。如果公司在审查中发现员工的股权投资符合第十四条所述内容的,应要求其停止该股权投资,并说明理由。员工应当服从公司的决定。如员工拒不接受的,公司有权解除与其的劳动合同。如果超过10个工作日公司未对员工进行书面回复,视为公司对员工该项股权投资行为不持异议。

第二十四条 员工应当保证其向公司申报的投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当在基金合同生效公告、上市交易公告书以及相关基金半报告和报告中披露下列信息:

1、本公司基金从业人员持有基金份额的总量及占该只基金总份额的比例;

2、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持有该只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

3、该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持有该只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第2、3项所指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为0、0至10万份(含)、10万份至50万份(含)、50万份至100万份(含)、100万份以上。公告中的相关数据由公司相关部门统计编制,并由风控部门进行复核。

第五章 日常管理

第二十六条 登记和监察工作,包括:

1、在收到员工关于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备案申请后进行登记;

2、对员工上报的个人及亲属信息与其提交的身份证(含扫描件)进行核对,如员工有特殊困难无法提供身份证原件扫描件的,应要求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并采用合理方式对其姓名及身份证号码信息进行核对;

3、妥善保管公司员工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申报或备案材料;

4、风控总监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投资行为等进行检查,包括每季度获得公司员工投资基金的统计数据,并对其合规性进行检查,以期发现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规定的行为;

5、妥善保存公司员工投资基金的相关记录。

风控总监应做好检查留痕,并对工作所获知的相关信息负严格保密义务。第二十七条 公司定期(季度、半和)统计公司员工投资基金的明细和余额情况,并编制法规规定的相关信息披露文件。风控总监应对其进行复核。

第二十八条 公司在检查员工的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为以及员工直系亲属的股票投资行为时,若发现存在利益冲突可能的,有权要求员工限期对该投资行为作出处置,员工应当服从公司的决定。如员工拒不接受的,公司有权解除与其的劳动合同。第二十九条 新员工入职时,未及时申报或虚假申报的,即为该新员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公司将不予转正。员工试用期转正之前应征询风控总监意见,以确定该员工是否已经完成个人入职申报。

第三十条 员工未按规定定期申报个人及亲属投资信息的,风控总监将给予邮件提醒一次,如经提醒仍未申报的,风控总监将给予书面提示函。如虽经出具书面提示函仍不申报的,风控总监将作为违规行为,填写《日常合规监察异常情况报告表》上报公司。

第三十一条 员工未准确更新个人及亲属信息、及时准确申报基金投资和股权投资信息的,风控总监发现后将作为违规行为,填写《日常合规监察异常情况报告表》上报公司。

第三十二条 如员工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管理制度,公司将视情节严重情况给予罚款或/和纪律处分。罚款金额为每次人民币叁仟元加不当获利金额的两倍。纪律处分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和解雇。对于员工违规情节轻微,且未对公司财产或声誉造成影响的,公司将给予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等处罚;对于情节严重,或者对公司财产或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向中国证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报告;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应责任。员工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有权依法向员工追偿。

第三十三条 公司对员工备案信息予以严格保密,任何部门和个人均不得随意查阅或探听,但下列情况中,经履行适当审批程序,风控总监可以向被授权人提供相关信息:

1、风控总监履行工作职责;

2、司法机关或监管机关依法对员工个人投资进行调阅、查询或检查;

3、因工作需要,经总经理批准后,对员工个人投资进行调阅和查询。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在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未许可之前,公司员工不得投资于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如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对于基金公司员工的投资行 为有新的规定的,公司将相应对本制度进行修订。

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首次颁布执行后,所有员工应在10个工作日内如实填写《员工首次申报股票/基金/个人股权投资情况备案表》和《员工和亲属基本信息申报表》,向公司申报其所持有的股票、基金和个人股权投资情况,以及直系亲属的详细信息。

第三十六条 公司将适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公司业务的发展情况和公司内部执行的情况对本制度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第三十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具有内部交易的多头交易博弈 篇3

关键词内部交易;局部共享信息;市场半强有效性;线性纳什均衡;市场深度

1引言

Kyle(1985)\[1\]提出关于内部交易的模型后,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例如:Jain 和Mirman (2000)\[2\]和Wang(2009)\[3\]等学者,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投机市场中,具有私人信息内部交易者做出决策的过程,以及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Luo (2001)\[4\]在Kyle模型(没有外部交易者)基础上,研究具有垄断性质的内部交易者如何通过调动资产价值走向的价格,使得公共信息消极的释放,从而来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Zhang(2008)\[5\]研究了动态市场中外部交易者分享了拥有企业内部信息的内部交易者的部分信息,通过对这些显露的信息进行研究推断, 从而来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缪新琼和邹恒甫(2004)\[6\]在市场具有弱式有效性条件下,重新分析了内部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和最终收益,从而将Kyle模型做了推广.另外还有许多国内学者运用Kyle的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这种金融现象.

关于具有内部交易的单时段交易市场的众多研究文献中,均假设各外部交易者具有信息集 (构成资产价值信息的信息集的子集)都相同.在许多实际情况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约束,各外部交易者具有信息集不一定对称.针对各外部交易者具有信息集不一定对称的情况,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节根据交易者掌握的信息集,将交易者分为内部交易者、外部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其中外部交易者又分为若干种类型,并将这些信息分为私人信息、局部共享信息和公共信息.在私人、局部共享和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对单时段市场,建立具有内部交易的多头交易博弈模型;第3节给出该模型的线性纳什均衡概念,并求得线性纳什均衡解(本文最主要研究结果);第4节着重讨论:公共信息和分享信息的释放程度对内、外部交易者交易行为、资产交易价格信息显露及各方收益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公共信息和共享信息愈积极释放,市场交易就愈活跃,资产交易价格信息显露就愈多,对外部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的收益愈有利,但对内部交易者的收益愈不利.

由式(13)~(7)看出:①掌握信息对交易者的收益是有利的,不掌握信息而随机投资对交易者(噪声交易者)的收益是不利的,且掌握信息愈多愈有利;② 内部交易者的期望收益不受外部交易者的人数影响,而外部交易者的期望收益却随同类型交易者的人数增加而减少.

由式(14)~(16)看出:公共信息或局部共享信息愈积极释放(tn或ti(2≤i≤n-1)愈大),对外部交易者和躁声交易者的收益愈有利,而对内部交易者的收益愈不利.

参考文献

[1]A S KYLE. Continuous au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J]. Econometrica,1985,53(6):1315-1335.

\[2\]N JAIN, L MIRMAN. Real and financial effects of insider trading with correlated signals[J]. Economic Letters,2000,16(2):333-353.

\[3\]L F S WANG, Y C WANG, S REN. Stackelberg financialleader in insider trading mode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18(3):123-131.

\[4\]S LUO. The impact of public information on insider trading[J]. Economics Letters,2001,70(2):59-68.

\[5\]W D ZHANG. Impact of outsiders and disclosed insider traders.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08,5(1):137-145.

\[6\]缪新琼,邹恒甫. 内部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分析\[J\].世界经济:2004,39(11):16-22.

关于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关联交易探讨 篇4

(一) 集团公司不公平交易类型

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交易特殊的动机, 直接造成不公平关联交易的产生。从子公司角度出发, 与集团公司实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最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一是“抽取利益型”的关联交易, 也就是集团公司对控股地位加以利用, 经过关联交易对子公司利润进行直接转移或者占用子公司的资源。二是“输入利益型”的关联交易, 也就是为了在子公司业绩欠佳之时将配股资格保住, 又或者为了取得上市的资格, 通过与子公司展开资产托管、资产重组、承包经营、关联购销等行为, 通过集团公司来对子公司的经营利润加以转移, 在短时间内, 将子公司经营的业绩进行人为提升。其中, 有一点值得关注, 由于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在筹资渠道、经营状况等方面有明显差距, 使得“输入利益型”的关联交易只能沦为手段, 而“抽取利益型”的关联交易才是真正的目的。集团公司的不公平交易会对广大的债权人、中小股东以及上市子公司本身造成一定损害。

(二) 集团公司不公平交易危害

1. 对子公司利益产生损害。

一方面, 由于上市子公司对集团公司过于依赖, 对子公司自身健康的发展不利。另一方面, 上市子公司为集团公司所提供的资金、贷款和担保金额远远超过集团公司为子公司所提供的资金、贷款和担保金额, 从而使上市子公司财务风险得到了极大增加。

2. 对子公司小股东利益造成损害。

关联交易的不公平性最主要危害便是对子公司中的小股东利益造成损害。大股东可通过表决形式, 对子公司关联交易进行安排, 如此一来, 便使得子公司在包装上市之后, 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把小股东募集而来的资金进行套现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 最大的受害者便是中小投资者。

3. 对子公司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

当关联交易不存在之时, 公司经营规模与资产大体相符, 同时容易被债权人了解, 所以, 此时的债权是有保障的。但在子公司和集团公司进行关联交易之后, 子公司便沦为了集团公司的利益工具, 如此一来, 子公司经济地位必然会受到侵害和影响, 同时偿付能力也会相应降低。

二、使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交易得以规范的相应对策

(一) 使《公司法》对子公司的利益保护得以完善

虽然集团公司凭借自身的控股地位对子公司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但修订之后的《公司法》仍旧未对母子公司关系的规范方式作任何明确规定, 尤其是在关联交易上的规范力度不够。现如今, 在这方面实行的规范主要是由深圳、上海这两个证券交易所以及中国证监会规章和相应公告等来加以规范, 但这些规章不但法律效力远远不如《公司法》, 并且在内容上也很不完整。所以, 在对《公司法》加以修订之时, 一定要就此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并将范围予以不断扩展。

(二) 使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完善

《公司法》不过是集团公司侵犯子公司利益外部的环境, 其根源还在于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规范, 在子公司内部, 其内部治理结构有如虚设, 无法对股东行为起到监督和制约的功效, 致使股东滥用权力。所以, 不仅要使《公司法》在保护子公司利益方面的力度增大, 同时还需建立一套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

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高级人员“同构化”, 成为集团公司侵犯子公司利益最为根本的。所以, 对子公司的董事会加以重构, 是一项对子公司利益进行保护最为有效的举措。在产生董事的方式上, 作为董事应当包含子公司利益相关者代表, 然后董事会成员投票来决定董事长。坚决避免集团公司委派子公司董事的状况发生, 同时董事不能再关联企业或集团公司任职。除此之外, 还需建立一项独立的董事制度。代表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对交易行为进行监督是独立董事非常重要的一项责任, 另外, 独立董事还需要对关联交易公平性发表自身的意见, 在必要情况下, 可以聘请独立财务顾问、专业评估师进行咨询。

(三) 使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制度得以完善

对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交易加以规范, 使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制度得以完善, 是上市公司权益得到保护最为直接的途径。由于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关联交易的相关规定太过笼统, 进而对企业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产生了影响。要想使集团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得到完善, 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1. 使关联交易的独立报告披露制度得以建立。

因为关联方彼此之间关系特殊, 并且集团公司内部的关联非常复杂, 再加上在披露关联交易时总是含糊其辞, 使得中小投资者在对关联交易是否由于与上市公司进行评价之时, 很难从中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 它的最终结果便是, 当上市公司继续股东就关联交易公平性和合理性进行投票之时, 他们欠缺表决所需信息基础。由此便知, 单单靠上市子公司来进行关联交易的披露还不能满足披露信息全部的要求, 还需对独立报告的披露制度加以借助, 从中立的角度发表评价, 同时对该评价加以披露, 从而帮助投资者对此项交易在上市公司中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2. 在披露定价政策上加以规范。

通过关联交易,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利润产生了侵害, 最终需通过不符规范的定价政策来实现。但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并未明确相关的定价政策, 如此一来, 便使得集团公司更容易对子公司利润进行侵占。为使扭曲定价得以避免, 需要子公司将相关关联交易的定价基本要素在财务报告里进行详细披露, 包括毛利润、净利润、与公平市价差异、对财务报表影响、选择此方法理由、成本、市价、价格制定方式等信息, 同时提供有关关联交易公平与否的声明。作为子公司还需在会计报表里将关联交易的计算价格、中介机构评估价值或市场公允价格加以披露, 进而使会计信息可信度和可比性得以增强, 从而实现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保护。

3. 使违规行为处罚的力度得以加大。

对子公司故意隐瞒不报, 又或者据不披露关联交易信息的状况, 需制定详细的惩罚细则, 并加大相应处罚力度;除此之外, 对子公司相关的违规行为, 不但要对子公司加以处罚, 同时还要对相关负责人和公司董事会加以惩处, 如此才能使子公司管理层在肆意违规上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进而使证券市场秩序得以维护, 最终达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公开竞价、市场竞争方式与关联交易有所不同, 它的价格也会有双方协定来加以确定。因此, 所引发出来的关联交易便极易变成集团公司与上市子公司之间避税、转嫁风险、调节利润、牟取私利的一种手段, 所以, 对集团企业加强内部关联交易规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摘要:集团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 除了与国外企业一样具备一般动机之外, 我国集团公司也具备自己特殊的动机, 此种动机便直接催生了不公平关联交易。在我国, 上市子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可以划分成抽取利益型和输入利益型。关联交易的不公平对债权人、中小股东、公司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损害, 因此就需要对集团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加以规范。文中就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关联的动机进行了大致分析, 并就其类型与危害作了大致论述, 并就此提出了对集团内部关联交易加以规范的对策。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关联交易

参考文献

[1]杜阿兰.企业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研究--基于对中小股东的保护[D].长安大学, 2009.

[2]孙帅.论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监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9 (4) :108-110.

[3]陈彦冰.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的研究--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实例研究[D].广西大学, 2009.

[4]高新华.整体上市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 2010.

中恒集团:机构借道大宗交易抛售 篇5

事实上,在新股即将发行的背景下,资金越发谨慎,部分资金也开始撤离二级市场为打新做准备。目前由于缺乏资金支撑,指数想要向更高的点位迈进,难度较大。不过,亦有分析人士指出,国内资产配置荒和整体流动性充沛的长期大趋势使得A股没有大幅下跌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注意控制仓位,一些前期涨幅较大的题材股可获利了结。

大宗交易市场上,11月19日-25日,沪深两市共发生大宗交易202笔,较上周增加38笔。其中,深市成交115笔,沪市成交87笔,合计成交7.45亿股,成交金额83.88亿元。

从单笔成交量来看,庞大集团(601258)以3700万股的成交量居首,11月20日,庞大集团发生多笔交易,其中一笔成交3700万股,成交金额1.54亿元,成交折价率6.94%,卖出方为东北证券北京三里河东路营业部,买方营业部为渤海证券西安劳动南路营业部。

从单笔成交金额来看,金额最多的为印纪传媒(002143),11月19日,印纪传媒成交1000万股,成交金额2.8亿元,成交折价率为11.2%,卖出营业部为华西证券遂宁遂州南路营业部,买入方为中信证券(山东)青岛香港东中路营业部。成交金额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为荣之联(002642)和南方泵业(300145),分别成交2.15亿元和1.96亿元。

这些交易中,折价率最高的18.29%,与上周基本持平。该笔交易发生在11月20日成交的洛阳钼业(603993)上,当日洛阳钼业成交200万股,成交金额840万元,买卖双方营业部均为中投证券上海法华镇路营业部。此外,折价率超过10%的股票超过20只,包括新日恒力、宝莱特、设计股份、万润科技、印记传媒、慧球科技、通达股份、北新建材、川仪股份、萃华珠宝、齐星铁塔、北信源和方正证券等。

此外,本周没有ST股发生交易。

以下交易值得关注:

机构卖出中恒集团:中恒集团(600252)11月19日、24日和25日共发生5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3410万股,成交金额2.37亿元,成交折价率最低的是3.05%,最高的是4.48%。卖出席位均为机构专用,买入方则分散在西南证券、银河证券、长江证券、华泰证券的营业部里,并无规律可循。

中恒集团此前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滑5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18.62%。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公司方面的解释是“2015年1至9月,子公司梧州制药主打产品血栓通系列产品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0.78%,其中第三季度较去年下降83.80%。”此外,公司还预测2015年全年公司净利润可能较去年有较大幅度下跌。

集团内部交易 篇6

一、正常交易原则的适用方法

各国税法通常规定的正常交易原则适用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利润法和其他合理方法。

(一)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各国税务机关在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 将跨国企业集团成员间受控交易价格与可比非受控交易价格进行比较。若受控交易价格与非受控交易价格相同, 则该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定价符合正常交易原则。

可比非受控交易可为内部可比交易, 即跨国企业集团成员与独立交易方之间在相似情形下展开的相似有形资产或劳务交易;若缺乏内部可比交易, 则为外部可比交易, 即两独立交易方之间在相似情形下展开的相似有形资产或劳务交易。

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 需对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进行可比性分析。二者可比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是交易标的物是否具有可比性, 即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中所提供标的物 (如产品、劳务等) 的性质是否相同或类似。此外, 还需考虑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合同条款、市场情况等因素是否具有可比性。

只有通过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 认定二者之间不存在可实质性影响交易价格的差异因素, 或者经过合理精确的调整, 可消除实质性影响交易价格的差异因素, 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才具有可比性。

在各国实践中, 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确定正常交易价格面临下述困难:首先,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通常较适用于产品交易。劳务和无形资产的性质决定其难以找到可比标的物。其次, 许多非受控交易的资料往往难以通过公开途径获取, 税务机关有时需要获得竞争企业的资料来进行可比性分析, 而税务机关获得的这些可比交易资料又往往不向受调查的企业集团成员披露, 因而该企业常常难以就税务机关认定的内部交易价格不符合正常交易原则提出异议。

尽管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将面临诸多困难, 1995年经合组织转让定价指南也承认在有些情形下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不现实, 甚至不可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于2001年对转让定价所作的全球调查表明, 各国税务机关和跨国企业集团多倾向适用传统的内部交易定价方法, 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利润法。这一实践与经合组织转让定价指南和许多国家立法规定是相适应的。各国税务当局倾向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基于以下考虑:首先, 适用非受控价格法通过比较受控交易价格和非受控交易价格来确定内部交易价格是否符合正常交易原则, 因而是适用正常交易原则的最直接方法。其次, 适用这一方法将比适用其他方法更多考虑受稽查交易的具体情况, 特别考察交易标的物和交易主体情况。而正常交易原则即着重考察跨国企业集团所从事的内部交易本身情况, 因而确定正常交易价格的最优方法即为着重考察内部交易本身的方法。最后, 这一方法同时考虑到交易双方的情况。这是因为依照该方法确定的正常交易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适用该方法假定交易双方愿意进行谈判, 而可比非受控交易价格即为谈判结果。

(二) 再销售价格法

由于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确定正常交易价格可能面临诸多困难。通常情况下, 税务机关无法依照该方法确定正常交易价格, 而选择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利润法等方法来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正常交易价格。其中,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关注作为交易一方的销售公司情况并运用功能分析确定正常交易价格。而成本加利润法关注作为交易一方的制造公司情况并运用功能分析确定正常交易价格。

再销售价格法在企业集团成员从关联企业购买产品后转售给一独立企业时得到适用。适用再销售价格法确定的正常交易价格为企业集团成员向非受控交易方转售产品的实际价格减去从可比非受控交易可获得的适当毛利润。再销售者的毛利润包括销售成本、其他经营成本与适当净利润。

由此可见,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实际上是通过将受控交易的转售毛利润与非受控交易的转售毛利润作比较来确定受控交易的正当性。转售毛利润应为履行相似功能的可比销售公司在从该出售产品的企业集团成员购买该产品后将获取的转售利润。适用该方法的假定前提是履行相似功能的销售公司之间的竞争使得其在转售产品中获得的转售毛利润接近。若存在大量履行相似功能的销售商, 则以各非关联销售公司的平均转售毛利润来权衡销售公司在正常交易中可获得的转售毛利润。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 产品的可比性分析不如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重要, 而功能分析在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比较重要。税务机关进行功能分析时应参照履行相似销售功能、具有相似贸易水平的销售公司, 包括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中再销售公司所履行的功能、承担的风险及其所拥有的资产, 二者之间不得存在可实质性影响交易价格的差异。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可能会存在以下困难:首先, 找到可比非受控交易通常较困难, 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内部无形资产交易往往很难找到可比标的物。其次, 各公司为计算毛利润而计入的成本项目往往不同, 这将影响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转售毛利润的准确计算。

再销售价格法仅能确保作为企业集团成员的再销售公司获得从事相似转售交易的相似销售公司可获得的正常利润, 但无法确定制造公司的利润是否与可比制造公司的利润相当, 因而调整仅着重于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交易买方。在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 税务机关在确定买方应获得的正常转售利润之后, 往往将超额利润全部归由制造公司获得, 因而往往高估制造公司与销售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价格。

(三) 成本加利润法

适用成本加利润法时, 税务机关从制造公司角度考察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是否为正常交易, 也即关注作为交易一方的制造公司情况并运用功能分析确定正常交易价格。

成本加利润法即以公认会计准则确定的制造公司的生产成本加上适当利润为正常交易价格的方法。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制造公司的适当毛利润取决于非受控交易中可比制造公司从相似交易中获得的毛利润。毛利润是制造公司生产功能价值的体现, 包括利用资产获得的经营利润和其所承担的风险。适用成本加利润法时, 税务机关首先应比较受控企业与可比非受控企业开展可比交易所获取的毛利润。可比非受控企业即为履行相似职能、承担相似风险且拥有相似资产 (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的独立企业。成本加利润法较易适用, 因而常被各国税务机关加以适用。

成本加利润法存在以下缺陷:首先, 运用成本加利润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关联公司内部交易价格中所包含成本的合理性。但在缺乏充分资料的情况下, 税务当局很难对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所包含成本的合理性作出正确判断, 成本加利润法也就无法得到适用。其次, 成本加利润法假定受控交易中制造公司应赚取在竞争市场从事正常交易的制造公司开展相似交易时所获得的利润, 仅关注作为交易一方的制造公司所从事的交易是否为正常交易。在适用成本加利润法时, 税务机关在确定制造公司应获得的正常转售利润之后, 往往将超额利润全部归由关联企业获得, 因而往往低估制造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价格。

(四) 其他合理方法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价格的其他合理方法主要包括可比利润法、利润分割法等方法。

其中, 可比利润法比较受控交易与可比非受控交易当事人获得的利润。利润分割法依据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各方对交易所作贡献的比例将各方当事人从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总额分配给交易各方。为确定内部交易各方当事人所作的贡献, 需对交易各方进行功能分析, 也即分析其所履行的职能、承担的风险以及使用的资产。适用利润分割法时, 内部交易各方利润分配比例应参照在相似情形下履行相似功能的可比交易各方的利润分配比例。该方法的假设前提是履行相似职能、承担相似风险的独立企业将从相似交易中获得相似利润。

可比利润法操作较容易, 但由于影响净利润形成的因素较多, 仅仅通过利润比较来判断交易是否公平, 在理论上不甚合理, 遭到许多批评。

在适用利润分割法时, 不仅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而且往往难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履行相似功能的非受控交易各方的利润分配比例, 有的国家税务机关将交易利润总额在内部交易各方之间进行分配的主观性较强, 甚至在内部交易各方之间任意分配利润, 以将利润留在本国跨国企业集团成员, 从而增加本国的税收。

依据1995年经合组织转让定价指南, 可比非受控交易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利润法是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符合正常交易原则时首先应适用的方法, 因为适用上述方法得到的交易价格最接近正常交易价格。

二、正常交易原则在跨国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的适用

笔者对正常交易原则在企业集团各类型内部交易中的适用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 正常交易原则在内部有形资产交易中的适用

有形资产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产成品以及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转让, 是跨国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最经常、最大宗的交易。

在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确定跨国企业集团内部有形资产交易的正常价格时, 需考虑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标的物、合同条款、市场情况是否具有可比性。具体而言, 在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标的物时, 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货物应尽可能具有相同性质, 或者虽然产品质量、数量、包装等存在某些差异, 但只要能通过适当调整消除差异, 货物也具有可比性。在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合同条款时, 需考虑包括销售量, 品质担保、价款是否包括运费、保险费和广告费, 卖方是否向买方提供附属劳务或者进行附属无形资产交易等因素。在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市场情况时, 需考虑经济和社会结构、市场地理位置、市场层次、市场供求关系、替代产品的可获得性等因素。

在适用再销售价格法确定有形资产内部交易价格时, 需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转售利润。转售利润通常与转售该产品的企业履行的功能和承担的风险有关。因此,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 税务机关应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中再销售公司所履行的功能、承担的风险等, 包括再销售公司开展的商业活动, 如产品包装、广告宣传、推销、贮存、运输和售后服务等, 以及在这些商业活动中承担的经济风险等因素。

当跨国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出售半成品、签订长期供需合同, 或者当子公司执行分包任务时, 可适用成本加利润法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价格。

如果无法适用上述方法时, 可以采用其他合理的方法来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正常交易价格。

上述几种方法中,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应比其他方法得到优先适用。但若转售利润、生产成本等证明资料比公开市场价格更易确定时, 就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内部交易价格。

(二) 正常交易原则在企业集团内部贷款中的适用

跨国企业集团内部贷款既可减轻整个企业集团的税收负担, 又能及时满足资金短缺的集团成员的需要, 在跨国企业集团内部金融交易中占有相当比重。

根据正常交易原则, 在确定企业集团内部贷款与独立企业之间贷款是否为相似贷款时, 需考虑贷款数额、货币、利率、到期日、外汇风险等因素。譬如, 在相似情形下独立企业之间借贷会收取利息, 企业集团内部贷款的借款方就应支付利息。然而, 集团成员成立初期需要母公司的财务支持, 母公司可能向其提供无息贷款, 母公司也可能为救助处于财务困境的集团成员而放弃贷款利息。因此, 在适用正常交易原则确定企业集团内部贷款的正当性时, 是否应考虑企业集团内部贷款的特殊性, 需作进一步研究。

在确定应支付利息后, 还需确定利息率。企业集团内部贷款利息率应是在相似情形下独立企业之间借贷应支付的利息率。因此, 当企业集团内部贷款利息率严重偏离市场利率时, 税务机关应当根据金融市场中相似贷款的利率来确定利息率。

(三) 正常交易原则在企业集团内部劳务中的适用

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劳务交易包括财务管理、法律咨询、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

在确定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劳务是否是正常交易时, 可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即将企业集团成员之间收取的劳务费与独立企业之间收取的劳务费相比较。若缺乏可比外部劳务交易, 可采用成本加利润法。在适用成本加利润法时, 劳务费应反映与劳务有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由于税务机关往往很难对劳务费所包含间接成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判断, 成本加利润法通常适用于企业集团内部开展的市场调研、广告宣传等较易确定成本的简单劳务交易。如果在正常交易中独立企业对其所提供劳务不仅收取成本费, 还包括利润, 可依据成本加利润法确定企业集团内部劳务的正常交易价格。此外, 还可采用其他合理方法来确定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劳务的正当性。

参考文献

[1]冯秀娟:《跨国转让无形资产正常交易价格的确定》, 《涉外税务》2004年第3期。

[2]李敏等:《一起转让定价避税案的启示》, 《涉外税务》2009年第9期。

[3]王丽华:《OECD常设机构利润归属新方法及对中国的借鉴》, 《法治论丛》2009年第4期。

[4]刘伟:《跨国公司在华转让定价税收规制的最优路径选择》,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尹淑平:《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中的可比性分析评析》, 《财政研究》2009年第5期。

[6]刘伟:《跨国公司在华转让定价税收规制的局限性分析》,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3期。

[7]C.E.McLure, Jr., U.S.Federal Use of Formula Apportionment to Tax Income From Intangib’le, s75Tax Notes109, 7April1997.

[8]R.T.Clair, et al., Is the OEC’Ds View of Global Trading Consistent With the Arm’s Length Standard:A U.S.Perspective, 24Tax Management Transfer Pricing Report, 26March1997, No.5.

[9]V.Amerkhail, Pricing Methodology:Ar’ms Length or Formulary Apportionment?Sometimes the Best Choice is Both, 8Transfer Pricing Rep. (BNA) , June2, 1999.

[10]J.M.Weiner, Using the Experience in the U.S.States to Evaluate Issues in Implementing Formula Apportion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U.S.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OTA Paper83, April1999.

集团内部交易 篇7

一、租赁业务发生当年的合并抵销处理

在租赁业务发生当年, 集团公司中的母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之间发生的融资租赁业务, 笔者认为在编制合并报表时的抵销原则应为:

1. 将租赁双方确认的应收、应付项目进行抵销。

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 贷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 其金额为最低租赁付款额, 不包括集团外的第三方担保的金额和初始直接费用。

2. 对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等项目进行抵销。

借记“融资租赁资产” (资产的账面价值) 、“未实现融资收益” (出租方会计报表的期末余额) 、“租赁收入” (出租方当年发生额) 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或资产的公允价值) 、“未确认融资费用” (承租方会计报表的期末余额) 、“财务费用” (承租方当年发生额) 科目。其中当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差额时, 应计入当期损益, 抵销分录还得借记“营业外收入”或贷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3. 抵销因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差额而引起的折旧差异。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贷记“制造费用”科目, 其中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包括双方所支付的初始直接费用的差异。

二、租赁资产使用期间的合并抵销处理

在租赁资产使用期间, 对融资租赁业务进行以下合并抵销处理:

1.对应收、应付项目进行抵销, 其分录和金额同租赁业务发生当年。

2.对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等项目进行抵销。借记“融资租赁资产” (资产的账面价值) 、“未实现融资收益” (出租方会计报表的期末余额) 、“租赁收入” (出租方当年发生额) 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或资产的公允价值) 、“未确认融资费用” (承租方会计报表的期末余额) 、“财务费用” (承租方当年发生额) 科目, 借记或贷记“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 金额为以前年度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和租赁收入、营业外收入之差的累计值。

3.对于因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而产生的折旧差异进行抵销时, 对于本年发生额,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贷记“制造费用”科目, 对于以前年度发生额,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贷记“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

4.当应收融资租赁款发生减值时, 应当对其计提坏账准备, 抵销分录如下:对于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 借记“坏账准备” (出租方年度报表的期初余额) , 贷记“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年初”;对于本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 借记“坏账准备” (本年度发生额) ,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如果存在未担保余值减少的情况, 应当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定融资收入, 此会计处理并不影响以上的合并抵销分录中的科目, 影响的是某些分录的金额。但我们要将未担保余值减少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进行抵销, 即借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5.如果涉及或有租金, 则应将租赁双方确认的或有租金项目予以抵销, 如果形成应收、应付款项的, 借记“其他应付款”, 贷记“应收账款”, 并且按照本年度发生的或有租金, 借记“租赁收入”, 贷记“销售费用” (或有租金是以销售百分比、使用量等为依据计算的) 或者“财务费用” (或有租金是以物价指数为依据计算的) 。

三、举例说明

例:A公司是B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专门从事对外租赁业务, 2010年1月1日A公司将一条生产线融资租赁给母公司B公司, 生产线在A公司的账面价值是1 000万元。根据租赁合同规定, 租赁期为5年, 租金自起租日2010年1月1日起每年年末支付120万元, 该生产线占B公司资产总额的30%以上并且不需要安装。从2013年起B公司每年按销售收入的10%向A公司支付经营分享收入, B公司对该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该生产线为全新资产, 估计使用年限为6年, 假设B公司2014年起每年销售收入为900万元, 租赁合同规定的年贴现利率为12%, 租赁期满时该生产线归还给A公司, 在租赁期内B公司按照直线法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

分析:承租人最低租赁付款额每年为120万元, 计算其年金现值为:120×PA (5, 12%) =432.48 (万元) , 生产线的原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 所以承租人对此生产线确认的入账价值为432.48万元。对集团公司来说, 由于在融资租赁业务中该项租赁资产被少计了567.52万元 (1 000-432.48) , 也就是说, 该资产每年少提折旧为:567.52÷6=94.587 (万元) ,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合并抵销。

2010年年末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时抵销分录应为:

2011年度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需编制抵销分录:

2012年度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抵销分录同2011年。

2013年除编制与2011年相同的合并抵销分录之外还需将租赁双方确认的或有租金项目予以抵销:

关联交易下的集团内部资金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资金管理,关联交易,股权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融资成本不断提高。因此, 企业注重内生式增长, 用好资金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生产经营乃至企业生存都非常重要。对于企业集团来说, 加强关联交易下的内部资金管理是改善企业资金流量的一个实用的方法, 有助于挖掘内部潜力,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 企业集团资金分散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集中程度不高, 难以形成资金合力。 由于集团总部缺乏对资金的统一筹划和管理, 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程度普遍不高, 没有达到真正的集中。 其后果是集团下属子公司在资金筹集和使用上各自为政, 均从自身利益出发, 仅以本企业的生存盈利为重点, 集团决策者无法实施有效的资金管理、监督和控制, 集团整体资金优势弱化, 难以形成资金合力。

(二) 筹资缺乏统一管理, 资金闲置与短缺并存, 使用效率低下。 企业集团资金分散管理无法做到将整个集团的资金需求量集中并由集团统一筹资, 再分解给各子公司使用。 结果导致一方面某些资金富余的子公司大量资金沉淀, 低收益地存于银行, 另一方面集团总部或某些分公司急需大量现金而高成本地向外融资, 使得整个企业集团在得到少量存款利息的同时要支付大额贷款利息, 财务费用居高不下, 严重影响整个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 整体的利益损失很大。

(三) 资金投放失控, 整体投资效益差, 财务风险加大。由于管理制度缺失或监控弱化, 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监管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尚不健全, 导致集团各成员企业在投资决策时盲目追求投资规模和局部利益最大化, 忽视集团整体利益和投资收益。当资源匮乏的子公司面对一个前景乐观且盈利能力高的项目时, 集团管理层不能有效地调动内部成员的资金资源帮助其实现项目的投资, 而资源充足的子公司为了扩大自身规模往往放弃投资收益期长、 对企业集团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 反而投资于一些投资收益期短、见效快的项目, 这些行为会使集团整体利益受损。

可以看出, 企业集团作为一个经营整体, 其资金管理应当具有统一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各成员企业之间应当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 在资金使用上互助互济。 集团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金结构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把各成员企业的资金汇总起来, 在集团内融通使用。

二、关联交易引发的资金问题分析

许多关联交易的企业集团都面临着一个难题, 即在关联企业之间的供销业务中, 一家企业往往长期赊欠集团内部供应商的货款, 在带来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同时, 还会给关联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 一些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 试图统一调度、 管理和运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存量资金, 达到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金, 降低资金成本, 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但是, 仅仅针对集团成员存量资金为客体的集中管理, 实际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虽然企业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股权结构、团体利益, 以及经营者心理等复杂的因素, 为资金集中管理设置障碍, 具体如下:

(一) 有些企业集团成员股权结构较为复杂。从法律层面和企业治理结构上看, 资金集中管理对于全资子公司的企业成员是适用、可行的, 但是, 对于合资、合营、联营性质的企业成员, 存在着少数股东权益或类似的问题, 资金集中管理就存在着一些法律上的障碍, 使得资金集中管理的效果不太理想。

(二) 团体利益是影响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因素。当前, 业绩考核是衡量集团成员企业经营成果的最主要方式, 业绩通常被看作是影响成员企业管理者职位升迁及其经济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因此, 站在成员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上, 其工作的重心就是不断努力提升本企业的经营业绩。这种思路下, 尽量利用关联交易拖欠集团内供应商的货款从而无偿占用关联企业的资金, 以及尽量避免从集团外供应商申请有偿账期, 是“提升”本企业业绩的一个不错选择。 但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 整体利益却受到了损害, 反而增加了公司的财务负担。

(三) 管理制度不严格, 成员企业的不配合造成集中管理推行困难。 一些成员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抱着消极的态度, 对于资金集中管理看作是对自身权利的一种剥夺, 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抵触情绪较大, 造成推行上的困难。 有些成员企业为了刻意规避资金集中管理, 恶意将一部分资金保留在集团系统之外。例如, 到期的应收账款不收回来, 甚至主动在合同中约定向外部供应商支付预付款项等。

三、 股权结构对集团资金管理的影响

股权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 这些障碍实质上就是企业集团与股权企业成员的小股东的利益平衡问题。 实际上, 公司的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是一种偏害性共生或者不对称互惠的关系, 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具有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侵害其他小股东的动机与条件。同样, 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小股东出于对大股东的不信任及自身权益的保护, 对大股东的一些决定会本能地产生一些情绪上的“抗拒”, 这会对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现为:

(一) 企业集团推行资金集中管理, 可能会让小股东产生企业集团用虚假注资的方式组建成员企业的错觉。大、小股东之间的偏害性共生关系决定了各方都希望掌握公司控制权, 成为这种共生关系中的强势一方。 大股东推行资金集中管理, 可能会让小股东认为大股东实际上没有控股的资金实力, 只不过为了争夺公司的控制权而进行的虚假出资, 公司成立后再借用资金集中管理的名义抽逃资金。

(二) 企业集团推行资金集中管理, 可能招致小股东认为大股东用控股的强势地位侵占成员企业资金的怀疑大股东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后, 公司资金被调拨到大股东账户, 虽然有助于提高集团内部的资金使用效率, 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成员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因此, 可能招致小股东的不满, 认为增加了小股东的风险损害了小股东的经济利益。 笔者下属企业中有一中外合资企业, 该公司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现金流非常好, 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沉淀由于外方的小股东反对, 很难纳入集团统一形式的资金集中管理, 集团一直与外方股东沟通, 同时, 采取其他灵活、变通的方式打消外方股东的顾虑盘活闲置资金。

四、 关联交易后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 投融资手段缺乏, 衍生金融工具少, 不少集团虽然已经进行了资金集中管理, 但资金利用效率并不高或者说理财增值效应并不是非常明显。 不过,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不仅要借鉴理财的天然本质, 更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它更好地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笔者认为, 关联交易下的资金集中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12 字方针, 即“对话、计划、共享、有偿、灵活、考核”。

(一) “对话”。 这种对话是所有成员企业与集团公司之间的沟通, 通过对话, 要了解每个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诉求, 必要的时候集团公司要对成员企业的思想顾虑做出一些合理的、契约式的承诺。通过沟通让成员企业明白, 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不但能提高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 而且对成员企业也有实在的益处。

(二) “计划”。 是指成员企业的资金收支计划, 成员企业须定期向企业集团提交经营所需的、 可行的资金收支计划, 在计划范围内, 企业集团具有无条件向成员企业下拨资金的能力杜绝任何拖延、推诿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企业集团在资金使用高峰时具有强大的资金筹措能力, 在资金使用低谷时具有合适的理财渠道。

(三) “共享”。 是指所有成员企业可以共同享用拨付到集团账户上的资金, 但是, “共享”并不意味着成员企业可以无限地占用, 而是根据成员企业的资金计划的实际需求, 同时参照各个企业拨付到集团的资金份额而定特别提出的是, 关联交易中的款项赊欠也将被视为一种资金享用。

(四) “有偿”。 成员企业拨付给企业集团的资金按照银行贷款利率收取利息, 同时, 享用集团的资金也将按照银行贷款利率支出利息。 收支的利息差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结算。

(五) “灵活”。 就是针对不同的成员企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 例如前面提及的中外合资企业, 采用的就是从集团内部的销售公司销售时给予尽量长的账期, 用购销合同关系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大宗销售时, 集团可以提供一定形式的担保。

(六) “考核”。 主要考核两个层次一是对企业集团进行考核, 考核成员企业对集团服务的满意程度; 二是对成员企业进行考核, 例如:考核成员企业销售的回款速度、 资金计划的准确性等。 根据考核结果将成员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 信用等级不同从集团获取的资源额度不同, 同时为获取资源所付出的成本也不同。

参考文献

[1] .孙汉峰.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

集团内部交易 篇9

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的抵销处理,本文从个别财务报表和企业集团整体两个视角,首先分析企业集团发生的内部存货交易个别财务报表上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母、子公司如何做相关的会计分录,再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看该交易应该如何编制会计分录。母、子公司作为一个报告主体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时,内部存货交易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整体上如何确认和记录,然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因此,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的抵销思路是:比较整体上应该要做的会计分录与个别财务报表上实际已经做的分录的差别,其差额分录就是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相关的抵销分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中的会计项目不完全一致,个别财务报表上实际做的会计分录是在相关会计报表之前编制的,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以资产负债表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为了保持一致,本文对个别财务报表上实际已做的会计分录与会计报表上的会计项目进行了对应。

二、企业集团当期和连续年度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的抵销原理

(一)当期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的抵销原理

1. 购进当期全部实现对外销售。此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的购买方至报告期末已将该存货全部销售给集团外部,不存在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问题,但存在着企业集团内部销售收入与实际销售成本重复报告的问题,因此在编制抵销分录时,按企业内部销售收入金额,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具体分析思路是,先分析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实际已经确认的分录,再与集团整体上实际要做的分录进行比较,其差额分录就是当期的抵销处理(下同)。购进当期全部实现对外销售的抵销思路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说明:1本文假设内部售价(销售收入)a>销售成本b(下同);2由于增值税不区分是企业集团内部还是外部发生的,故本文涉及的会计分录直接省略增值税。

2. 购进当期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此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的销售方已按内部销售价格确认收入,按实际成本结转成本,即已经确认了销售损益;购买方按内部售价作为存货的入账价值。而从企业集团整体看,这部分利润并未真正实现,不应该做会计处理,存货的价值不应该按内部售价确认而应该为存货的实际成本。编制抵销分录时,按照企业集团内部销售收入金额借记“营业收入”项目,按照内部该商品的实际成本金额贷记“营业成本”项目,按照当期形成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金额贷记“存货”项目。购进当期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的抵销思路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3. 购进当期部分实现对外销售。此情况下的抵销分录,一方面应将销售企业实现的内部销售收入及其相对应的销售成本予以抵销,即按照内部销售收入的金额,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另一方面将内部购进形成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销,按照期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借记“营业成本”项目,贷记“存货”项目。购进当期部分实现对外销售的抵销思路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单位:万元

说明:“—”表示不做分录(下同)。

单位:万元

上述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抵销处理有三种情况,针对第三种情况得出的购进当期部分实现对外销售的抵销分录可以看出,当f=100%和f=0时就出现了前两种情况的抵销分录,即在内部存货未实现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中,购进当期全部实现对外销售和当期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的抵销是购进当期部分实现对外销售的两种特殊情况。由此,上述三种情况的抵销分录可以总结为:按内部销售收入金额a借记“营业收入”项目,按形成期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a-b)(1-f)贷记“存货”项目,然后倒挤“营业成本”项目。同时为了便于理解,做连续年度企业集团发生的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内部存货交易的抵销处理,对于上述抵销分录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抵销分录:1将本期实现的内部销售收入及其相对应的销售成本予以抵销:借:营业收入a;贷:营业成本a。2将期末内部购进形成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销:借:营业成本(a-b)(1-f);贷:存货(a-b)(1-f)。

上述分解的两个抵销分录也可以理解为当期内部购进的存货,不论是否完全实现对外销售,都可以先假设全部实现对外销售,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如果部分未对外销售或全部未对外销售,个别财务报表上期末存货价值以内部销售价格为基础予以确认和记录,而企业集团整体上应该是以内部销售成本为基础,因此按照形成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贷记“存货”项目,同时因先假设全部实现对外销售“营业成本”项目抵销得多了,故借记“营业成本”项目。为了更好地理解连续年度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下文正是从分解为两个抵销分录的角度进行阐释。

(二)连续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内部购进存货的抵销原理

1. 将上期抵销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1)上期合并财务报表与个别财务报表中年末未分配利润的差额分析。

如果上期有内部购进的存货至上期期末未完全售出企业集团外部,上期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分录,按内部销售收入金额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同时按期末内部未实现的销售损益金额借记“营业成本”项目,贷记“存货”项目。“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都是利润表中的项目,最终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合并数=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年末未分配利润的合计数-该项目调整与抵销分录的借方发生额+该项目调整与抵销分录的贷方发生额。由此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上期期末未分配利润与个别财务报表中的上期期末未分配利润合计数之间的差额,就是上期期末内部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

(2)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的原因分析。连续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合并财务报表中年末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数=年初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数+本年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数。针对年初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数,本应该要合并财务报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然而编制连续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不是以上年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为基础,而是以当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也即本应该用合并财务报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合并数而实际上用的是其个别财务报表年初合计数,个别财务报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合计数与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数相差的就是上述上期内部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分配利润金额。因此,应将上期抵销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3)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处理的原理分析。上期期末存货在本期有三种存在状态:1上期的存货在本期仍无对外销售,又形成本期期末存货;2上期的存货到本期部分对外销售,部分形成本期期末存货;3上期的存货到本期全部实现对外销售,本期无期末存货。

为了全面涵盖上述三种情况,针对上期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一种简单的做法是:先假设上期内部购进存货在本期全部实现对外销售,结合上期表3中经济事项的内容,本期个别财务报表中实际已经以内部销售收入金额即a(1-f)为基础结转营业成本,而整体上企业集团只需要以内部销售成本金额即b(1-f)为基础结转营业成本即可,因此需要把个别财务报表比整体上多结转的营业成本“a(1-f)-b(1-f)=(a-b)(1-f)”抵销,即需贷记“营业成本”项目。同时需要把上期抵销的内部存货交易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分录中与利润表有关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项目替换为“未分配利润——年初”。

综上所述,上期抵销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的分录为:按上期内部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

2. 本期发生的内部购进存货抵销处理。对于本期企业集团内部发生的内部存货购销活动,不管是本期全部实现对外销售、全部未实现销售还是部分实现对外销售,不妨先假设本期全部实现对外销售。此种情况下本期发生的内部购进存货抵销处理按本期内部销售收入金额,应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

3. 将期末内部购进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予以抵销处理。不论是上期形成的期末存货还是本期内部又购进的存货,都是事先假设全部实现对外销售,因此本期期末存货不但可能包括本期内部购进未销售出去的部分,还可能包括上期内部购进的存货至本期末仍未销售的部分,进而可以计算出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按其金额本期期末内部未实现销售损益的抵销分录为:借记“营业成本”项目,贷记“存货”项目。

三、企业集团当期和连续年度内部存货交易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原理

(一)当期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原理

结合前述当期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期全部实现销售,不存在当期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抵销问题。针对第二情况内部购进的存货全部形成期末的内部存货和第三种情况部分形成期末的内部存货,由于在个别财务报表上没有做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而作为企业集团整体上按照内部未实现销售损益的金额为基础需要做会计分录“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费用”,因此当期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分录为: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费用。其具体的抵销思路如表4所示:

单位:万元

(二)连续年度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原理

1. 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的原因及其抵销处理的原理。上期期末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内部存货交易包含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递延所得税,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编制的抵销分录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项目。此抵销分录造成上期“年末未分配利润”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个别财务报表上的合计数与其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合并数之间的差额,就是上期内部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的抵销金额。由于“年末未分配利润”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都是以年初的金额为基础,即连续年度在编制本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时,合并财务报表中年末未分配利润(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合并数=年初未分配利润(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合并数+本年未分配利润(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或:-本年未分配利润(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的合并数。针对年初部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本应该用其年初合并数,而实际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是以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因此需将上期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抵销分录一种简便的做法是:只需要把上期抵销的与利润表有关的贷记“所得税费用”项目替换为“未分配利润——年初”。

2. 本期未实现销售损益增减变动产生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原理。

(1)本期未实现销售损益增加时的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处理。此种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形成的期末存货,在个别财务报表上由于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没有做递延所得税的相关会计处理。而企业集团整体上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两者之间的差额正好是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整体上本期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本期期末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公司所得税税率。本期若增加未实现销售损益,则整体上应按照增加的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与所得税税率的乘积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即需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项目。此分录亦是本期增加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分录。其具体抵销思路如表5所示:

(2)本期未实现销售损益减少时的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处理。本期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小于上期余额时,企业集团整体上按未实现销售损益减少额与所得税税率的乘积得出的数额转销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资产。而个别财务报表上同样不需要做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因此整体上要做的转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分录就是合并财务报表的抵销分录。此种情况下的具体抵销思路如表6所示:

四、企业集团内部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及其产生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原理

企业集团本期内部交易形成的期末存货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如果发生跌价,并考虑其产生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情况下,内部存货交易的抵销处理通常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对当年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内部未实现损益进行抵销;第二步是对内部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进行抵销;第三步是对内部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情况下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进行抵销。本文以本期企业集团内部发生存货交易并全部形成期末存货为例进行论述。

(一)本期内部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抵销原理

关于内部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本文站在企业集团整体的角度,将内部存货的销售成本与当期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确定整体上应该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如果其金额小于个别财务报表上实际已经计提的金额,则将两者之间的差额冲销;反之,则补提。其具体的抵销思路如下表7所示:

单位:万元

(二)本期内部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情况下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原理

此部分根据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的抵销思路与方法,先判断个别财务报表上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两者之间的差额与所得税税率的乘积为基础,分析个别财务报表上实际已经如何做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然后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分析整体上应该如何做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个别财务报表与企业集团整体上会计分录的差额就是要抵销的会计分录。其具体的抵销思路如表8所示。

五、案例分析

(一)当期和连续年度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销售损益及其产生递延所得税的案例分析

例1:2013年6月10日,P公司向其子公司S公司销售A产品一批,销售价格为300 000元,成本为240 000元,截至2013年末,S公司从P公司购入的该批A商品已对外售出40%。2014年10月5日,子公司S公司又以200 000元的价格购入母公司P公司成本为170 000元的B货物,本期未对外销售。子公司上期购入的A产品本期销售上期剩余的80%,其余存货一直到2014年12月31日仍未售出。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2013年和2014年合并财务报表的抵销分录。

单位:万元

1. P公司2013年合并财务报表上的抵销分录。

(1)2013年合并财务报表上内部购进存货的抵销分录。

按内部销售收入金额与内部销售成本进行抵销:

2按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金额进行抵销:

(2)2013年内部存货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予以抵销。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180 000元(300 000×60%)=计税基础180 000元(300 000×60%),个别财务报表上没有做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而企业集团整体上账面价值144 000元(240 000×60%)<计税基础180 000元(300 000×60%),整体上应该按照两者的差额(36 000元)即未实现的销售损益为基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 P公司2014年合并财务报表上的抵销分录。

(1)2014年合并财务报表上内部购进存货包含未实现销售损益的抵销分录。

1上期内部购进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2本期存货假设全部实现对外销售,按内部销售收入金额:

3将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予以抵销:

(2)2014年合并财务报表上内部购进存货产生的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分录。

1上期未实现销售损益产生递延所得税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2本期未实现销售损益增加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分录。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上没有做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而整体上由于内部存货交易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增加,整体上需要按照未实现销售损益增加额为基础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分录为:

(二)当期内部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及其产生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案例分析

例2:母公司P公司2014年向子公司S销售一批商品200 000元,销售成本160 000元;子公司S购进的该批商品当年全部未对外销售而形成期末存货。S公司年末发现该批存货已跌价,其可变现净值降至184 000元。两公司所得税税率均为25%。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2014年合并财务报表上的抵销分录。

1. 内部存货未实现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

2. 内部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由于个别财务报表S公司该批产品的成本200 000元>其可变现净值184 000元,个别财务报表上计提跌价准备16 000元,而整体上该批产品的成本为160 000元<其可变现净值184 000元,没有发生跌价,整体上不需要做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即内部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与个别财务报表上的会计处理相反。

3. 相关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处理。个别财务报表上计提16 000元存货跌价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为184 000元<计税基础200 000元,个别财务报表上已经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 000元(16 000×25%),而整体上账面价值160 000元<计税基础200 000元,整体上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0 000元(40 000×25%),因此合并财务报表上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处理为:

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14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2014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联营合营企业内部交易抵消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权益法;内部交易;抵消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2-0196-01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等进行划分,应当分别采用成本法及权益法进行核算。

成本法,是指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联营、合营企业投资),。也就是说,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母公司应以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即俗称的“表上权益法”。

对于联营、合营企业投资在后续计量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或净亏损时,在被投资单位账面净利润的基础上,应进行适当调整,除了考虑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企业不一致及公允价值的调整外,对于投资企业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予抵销。即,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

应当注意的是,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既包括顺流交易也包括逆流交易,其中:顺流交易是指投资企业向其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出售资产,逆流交易是指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向投资企业出售资产。当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体现在投资企业或其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持有的资产账面价值中时,相关的损益在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予抵销。

1)对于投资企业向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出售资产的顺流交易,同时有关资产由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持有时,投资方对于投出或出售资产产生的损益确认仅限于归属于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其他投资者的部分。即在顺流交易中,投资方投出资产或出售资产给其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产生的损益中,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归属于本企业的部分不予确认。

例如甲企业持有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20%,能够对乙公司生产经营施加重大影响。20×9年11月,甲公司将其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的商品以18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至20×9年资产负债表日,该批商品尚未对外部第三方出售。假定甲企业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两者在以前期间未发生过内部交易。乙公司20×9年实现净利润为2000万元。(所得税率25%)。

甲企业在该项交易中实现利润600万元,其中的120万元(600×20%)是针对本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的权益份额,在采用权益法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予抵销,即甲企业应当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80[(2000-600)×20%]

贷:投资收益 280

甲企业如存在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借:营业收入 360(1800×20%)

贷:营业成本240(1200×20%)

投资收益120

上例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可以理解为先按照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前的子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400(2000×20%)

贷:投资收益 400

然后,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

未实现利润体现为合营、联营企业账面上存货的虚增,因此要抵销长期股权投资(用长期股权投资替代合营、联营企业的账面存货);同时抵销投资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借:营业收入360(1800×20%)

贷:营业成本240(1200×20%)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20

2)对于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向投资企业出售资产的逆流交易,在该交易存在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情况下(即有关资产未对外部独立第三方出售),投资企业在采用权益法计算确认应享有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损益时,应抵销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因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体现在投资企业持有资产的账面价值当中。投资企业对外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及包含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抵销有关资产账面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并相应调整对联(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例如甲企业于20×9年1月取得乙公司20%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假定甲企业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與其账面价值相同。20×9年11月,乙公司将其成本为1200万元的某商品以18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甲企业,甲企业将取得的商品作为存货。至20×9年资产负债表日,甲企业未对外出售该存货。乙公司20×9年实现净利润为32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因素影响。(所得税率25%)。

甲企业在按照权益法确认应享有乙公司20×9年净损益时,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20[(3200-600)×20%]

贷:投资收益520

进行上述处理后,投资企业如有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在其20×9年合并财务报表中,因该未实现内部交易体现在投资企业持有存货的账面价值当中,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以下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20

贷:存货 120(600×20%)

应当说明的是,投资企业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无论是顺流交易还是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属于所转让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有关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不应予以抵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中级会计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上一篇:金融生态理论下一篇:画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