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心理学

2024-05-10

科学心理学(精选9篇)

篇1:科学心理学

心理学的科学情结

所谓心理学的“科学情结”是指本学科对自然科学的盲目追求.“科学情结”产生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界将本身学科定位在极力从(自然)科学圣殿中争得一席之地.“科学情结”的.危害在于使心理学陷入“技术至上”和“科学至上”两大误区.要解决“科学情结”问题,必须建立开放的科研氛围,以利于寻找本学科的方法论体系.

作 者:张杉杉 ZHANG shan-shan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3(3) 分类号:B84 关键词:科学情结   方法论  

篇2:科学心理学

科学人性化的心理学途径-马斯洛科学观评析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也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自60年代以来,他的科学观和心理学理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他自始至……

作 者:黄瑞雄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刊 名:江海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B84关键词:

篇3:本土心理学的科学观

(一) 自然科学观下的心理学。

作为主流的科学心理学, 遵循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原则。它实质是一种唯科学主义, 目标是把心理学建立成精确客观和实证的自然科学。冯特认为:“一旦我们把心理学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且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自然科学, 那么这门科学一定也是完全能够充分应用实验方法的。”可见科学主义心理学, 在研究对象上, 它只对能够被观察、实验证实的经验感兴趣, 只将外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 将实证科学方法看成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二) 对本土心理学的影响。

应该说, 科学主义心理学给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并向客观化、精确化方向发展。可是它在本质上过于机械, 忽略了科学中人的地位和意义, 给本土心理学带来了困难。一方面, 科学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这无疑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本来人类丰富的心理世界, 是要通过多种途径, 运用多元思维和方法来揭示的, 而本土心理学又正是要从历史和跨文化比较来探讨认知、动机、情绪等心理学问题。另一方面, 科学主义心理学体现实证主义的主旨, 强调自己理论、学术和规律的高度普遍性和高度普适性。而本土心理学要研究的就是在各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格根曾指出:“对普适性真理的追求是徒劳无意的, 这不仅使一个人认识的前结构具体化, 而且回掩蔽使前结构深陷其中的评估设定。”事实上, 在后现代思想中, 各学者也认识到: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 应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

二、人文科学观

(一) 人文科学观下的心理学。

在心理学的发展中, 除了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外, 还有一种人文取向的心理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不同的研究原则。由于历史的原因, 人文科学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事实上, 自然科学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众多的方式中的一种, 人文科学同样有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它具的特点恰恰是科学心理学所忽略的。研究对象上, 它强调要抓住统摄经验的有意义结构, 以整体的人及心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 它提倡人文的方法, 如个案法、谈话法等。主张问题中心, 反对方法中心。

(二) 对本土心理学的影响。

首先, 自然科学面对的是客观世界, 而人文科学面对的是人文主体世界。人文科学心理学表现的特点, 在于关心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尊严强调人的主体性, 在某种程度上, 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更接近人的真实心理。本土心理学强调的是文化蕴涵, 显然, 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其次, 心理学的研究有两类对象, 即心理现象与心理生活。心理现象是研究者可以用观察、实验等外在手段研究的对象, 而心理生活则是个体的自我理解与体验, 是不能简单地用外在手段来解释的, 人文的教学效果。除了丰富科学心理学正是要研究心理生活, 本土心理学则更多地与心理生活有关。因此, 无论从学科性质, 还是从研究对象上划分, 本土心理学都应该属于人文科

学, 应该遵循人文科学的研究原则。

三、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对人本主义的推进

自然科学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出现。它反对机械决定论, 也反对性本能决定论, 主张把现实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强调研究人类的现实经验、价值和意义, 关心人的本性、创造能力及人的自主能动性。这些主张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 因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密切关系, 对共同开拓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促进本土心理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两者都反对唯科学主义。

西方社会是靠发展科学技术而兴盛起来的, 一种盲目推崇科技的作用, 甚至把人当作机械或动物来研究的“唯科学主义”思潮也在泛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与后现代主义, 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心理治疗, 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这他们发现, 治疗人的心理疾病, 需要心理学家对病人有所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 做出某些哲学上的预先假设。心理治疗学家面对着的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生理疾病, 而是各种关于价值选择的道德问题, 关于幸福与人性善恶的定义等。而这些价值观又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需要本土心理学来解释

(二) 提倡人与自然的交融, 反主客二分。

西方传统哲学都把主体与客体相分离。一方面注重对自然物的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把人当作独立的主体看待。这样虽然使科学迅速发展, 却造成人性的压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戈尔德斯坦在其首创的“自我实现”概念中认为, “在正常和健康的有机体中, 自我实现的倾向是发自内部的, 而且要克服与世界发生冲突所引起的障碍”。就是说, 人只有在与内在自我、与环境、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中, 才能达到自我实现。而每个人在自己生长的环境和民族是相对最适应和和谐的。

(三) 都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反对绝对普遍性。

严格的科学理性要求研究人的普遍性和一致性, 而后现代主义是在反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人性是独特的也是多元的, 没有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由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不同, 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所以要在本土心理学中研究各个条件的人性的个体性。

四、西方心理学文化转向中的本土心理学

(一) 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西方主流心理学一直追求超文化和历史的科学发展模式。但近年来, 反思其缺陷和弊端越来越多, 展现出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和关注日益增加。因而出现了系列文化转向, 其中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而本土心理学正是它的表现。多元文化论强调所有文化群体和各类文化价值都是平等的, 都应该公平对待。它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色盲”。认为, 既然心理学通常是指研究人行为的科学, 那就意味着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的行为, 而不应该把特殊文化下得到结果, 通用到各国。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及流派是深深地根植于西方文化之中, 它的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

(二) 人文科学下的多元文化论。

在心理学的影响之大, 使美国心理学会在1990年还颁布了一条规则:所有心理学家都应熟悉和尊重本土化的信念和实践, 在面临不同文化群体时, 应该承认和尊重他们的生活实践。由此可见人文科学观的下多元论, 对本土化有积极影响。

五、中国的本土心理学

国家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哲学一方面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当地民众的心理与行为, 另一方面又可影响或决定当地心理学者的问题意识、理论构架与研究方法。因此中国是主张把“社会文化历史”放进自己的研究框架中, 采用注重以当地人、当地社会及当地文化为主体的研究, 这种研究观点是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实质。然而, 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仍面临许多困境, 主要表现以下三点:

(一) 指导思想的模糊性。

事实上中国是把“社会文化历史”放进自己的研究架构中, 这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但这一指导思想哲学根基在哪里?有关回答并不清楚, 这使得中国本土心理学无法深入研究。中国心理学家, 应该坚持解释学哲学思想, 也就是在人文科学观下发展自己。

(二) 研究取向的摇摆性。

杨国枢教授曾指出, 在中国心理学研究者中存在下列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 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我们有意无意地抑制自己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哲学取向, 使其难以表现在研究历程中, 而只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及方法”。

(三) 理论框架的贫血症。

在中国本土心理学运动初始阶段, 不少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与其空谈理论, 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因而他们更多地从事实证和验证研究。可是“在概念分析没做好, 理论架构没有成立之前, 就在匆忙间成立一些琐碎或没有意义的假说, 最终使研究成果也流于琐碎及片断。”这正说明了, 重实证与验证材料的积累, 少理论体系的构建将导致理论框架的薄弱, 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尽管存在诸多不足, 我们还是应该相信, 只要不懈努力, 一个真正适合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真正反映出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心理学体系就能建立起来, 从而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中国人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总之, 没有本土心理学,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世界化, 因此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心理学发展的潮流。虽然,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对西方心理学的现行科学的观的挑战, 但从根本上看, 心理学的本土化并不是扶弱敌强, 也不是为了地域保护, 而是为了寻求对心理的和心理学的文化特性的合理的或合适的对待方式。因此, 本土心理学必须确立人文科学观, 只有从人文科学的视角, 本土心理学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生活的现实性, 在心理生活的历史性与具体性中揭示心理生活的意义。

摘要:心理学的研究有科学观念, 即科学主义观与人文科学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人们已经对科学主义心理学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思与批判, 越来越明确意识到科学主义并不是唯一的认识方式, 也越来越重视人文主义的心理学。因此本土心理学运用的哪一种科学观更为合适, 也是时候是该反思了。

关键词:本土化,心理学,科学观

参考文献

[1].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2].K.J.Gergen (1990) .Toward a Postmoderm Psychology.The Humannistic psychologist, 1, pp.20-33

[3].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4].叶浩升.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人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

第二个关键词是“科学”。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它们的共性在于科学性,它需要科学实验,也需要数据计算。心理学是一门理科,作为该专业的学生一般先是通过简单了解什么是心理学,然后再进行各个分支的学习,其中穿插着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统计实验的课程。这份书单,有几本书是给大家关于“科学心理学”的简单概念,剩下的多是讲述有趣的心理学分支,希望给大家一个科学而又有趣的心理学入门指南。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美)Roger R Hock著

译者:白学军等

出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简介:详细介绍了心理学领域中10个重要分支,共40项经典研究。

本书的副标题为: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心理学从哲学范畴中走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虽短,心理学领域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加深了人们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识。尽管如此,大众对“心理学”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一方面人们非常感兴趣,令一方面又觉得心理学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就会有厄运降临。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顾虑,不妨看一下这本书,通过深入了解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实验,最终明白科学心理学是什么。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作者:(美)Keith E.Stanovich

译者:范照 邹智明

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简介: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推广等,向“伪”心理学说“不”。

本书是澳洲心理系的必修教材之一,作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一部分。这本书不同于传统介绍知识的教材,更注重对心理学研究中基本思想的解读和挑战。这样的角度恰恰是国内大学教育所欠缺的,所以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不妨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加强一下研究思路和逻辑的培养。对于大众来说,了解一些研究的基本思想非常必要。比如:相关不等同因果。这样的逻辑可以挑战很多媒体对心理学研究的错误解读。

《发展心理学》

作者:(美)罗伯特·费尔德曼

译者:苏彦捷等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简介: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死亡的旅程解说。

在追求个性的年代,人们在标榜自己的个性时,往往有些狂妄之气。每个人确实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每个人也逃脱不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从生命开端到结束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中贴近生活和趣味性足的一个研究领域。书中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基础)、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如果对生命感兴趣,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自己充满好奇,也许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

《行为遗传学》

作者:(美) R·普洛明等

译者:温暖等

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人的发展是一场遗传和环境的博弈。

尽管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人是一场遗传和环境共同博弈的复杂产物。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环境,而忽略了遗传。人的出生所携带的基因,使人们具有某种倾向性,比如情绪更不稳定等,而在生活中,由于这类问题不可简单追溯,而忽略遗传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经典的科学问题——先天PK后天,吸引了很多科学家的脑力。行为遗传学,双胞胎设计以及家庭研究等,给这个问题的回答开拓了疆土。遗传行为学是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交互产生的综合学科,这本《行为遗传学》是该领域的大牛——R?普洛明的大作,可作为入门之选。

《进化心理学》

作者:David M.Buss

译者:熊哲宏等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从进化的角度解读人类行为,试图统一心理学各个分支的野心学派。

《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一个人的发展,《进化心理学》更像是人类群体的演化规律,追根溯源,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现代人类为何是如此的模样。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比如男女在择偶的时候看重什么,真的是坊间流传的那样“女人爱财,男人好色”?还比如,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配和孩子对婚姻关系的影响等。再比如群体内冲突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能够促进群体内的合作等。这些都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Buss作为该领域的集大成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人和群体的行为。

《追寻记忆的痕迹》

作者:(美)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罗跃嘉

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简介:有关于记忆的神经科学,心理学大家坎德尔的研究历程。

埃里克?坎德尔因在“神经系统信号传送”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本书不仅仅介绍了记忆的神经生物基础,更是坎德尔科学生命的自传。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认知神经发展的里程碑,从一个神经细胞,到神经细胞的联结,以及多个神经细胞联结而成的脑区,去寻找记忆是如何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和储存的。

在书中,一代科学巨匠也将自己的生平娓娓道来,出生于维也纳的他儿时便对记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跨越了多个方向: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对记忆的好奇成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此外,这本书的启示还在于心理学的“科学性”发展。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大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对复杂心理问题的“神经机制”拷问已是领域热点,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不妨从这本书开始。

《进化的大脑》

作者:(美)戴维·J·林登

译者:沈颖等

出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简介:有趣的脑科学知识科普。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心理学的定义颇有微词。很多人认为“心”理学应该更名为“脑”理学,原因在于脑才是人类行为的主宰者。这确实有一定道理,脑的生理复杂性以及在影响人类各种行为上的机制的复杂性,吸引了大批学者投入到脑科学的研究中来。近些年美国和欧洲等国都启动了关于“脑”的科研计划,对大脑的了解成为各国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这本书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林登写成的“脑”科普读物。从生理结构到功能结构,比如脑与学习与记忆、睡眠和梦境等,告诉我们脑是如此的复杂与好玩儿。

《思考,快与慢》

作者: (美) 丹尼尔·卡尼曼

译者:胡晓姣 李爱民 何梦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简介:大家之作,深入浅出全面了解人类思维。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因为在行为决策上的研究而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本书中,卡尼曼用很多有趣的研究告诉读者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大脑没有你想象中的理性。他提出了思维的“快”系统和“慢”系统。简单来说,可以讲“快”系统理解为本能、习惯和偏见等,“慢”系统则为理性、思辨和深入。人们在思考问题和形成看法时很多都是“快”系统和“慢”系统的结合,并且“快”系统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往往会做出非理性的思考和行为。

《社会性动物》

作者:Elliot Aronson

译者:邢占军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作品,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心理学众多分支中,社会心理学是最接地气儿的一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也许你意识不到,他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比如当所有人都坚持一个观点时,你会不会动摇自己的选择?外貌对求职有什么影响?如何说服他人?发生了暴力行为,围观的很多,为何真正伸出援手的很少?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关心的问题,并且在社会心理学家的努力下已经通过有趣和严谨的实验发现了很多规律,比如大家都很了解的从众、认知失调和鸡尾酒效用等。

《亲密关系》

作者:(美) 莎伦·布雷姆 丹尼尔·珀尔曼 罗兰·米勒 苏珊·坎贝尔

译者:郭辉 肖斌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简介:从科学实验中窥探友谊、爱情和婚姻的秘密。

虽然我们不能说“浪漫”地理解亲密关系是错误的,但是当人们试着揭开感情的神秘面纱,探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会发现很多规律,明白这些规律确实对我们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这本《亲密关系》就从吸引、社会认知、交流、相互依赖、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爱情、冲突与暴力等维度全面介绍了关于人与人亲近交往的实验研究以及发现,非常精彩。

《情绪的解析》

作者:(美)保罗·艾克曼

译者:杨旭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

简介:面部表情和情绪识别的“兵书”,美剧《lie to me》的科学顾问之作。

你看过美剧《lie to me》吗?惊叹其中Lightman对微表情的快速识别吗?本书的作者保罗?艾克曼就是美剧《lie to me》的科学顾问,也是情绪研究领域的心理学大牛。中国作为一个关系社会,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由此也非常重视察言观色的能力,因为有些话是不能说清楚的,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更好建立关系。但是关于非言语的信息传达,人们往往觉得其神秘莫测,更别说习得技能,本书则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情绪的由来、研究方法和如何识别他人情绪,以及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等内容,全面系统介绍了“情绪”,不管是对情绪感兴趣,还是对如何习得识别情绪技能的同学,保罗?艾克曼将会带领你体验一次有趣和实用的情绪之旅。

篇5:科学心理学

论系统科学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科学心理学从成立至今产生了众多学派,学派之间存在分歧.这是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隐、复杂与不确定,以及各学派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对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存在差异造成的.这种局面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系统科学的出现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心理学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并在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上不断取得突破.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接近人的心理的本来面目.

作 者:陈曦 张积家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6)分类号:B15关键词:现代心理科学 系统科学 混沌理论

篇6:科学心理学

从科学思想演变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人格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取向发展的自然科学思想背景;并通过对米契尔的认知情感人格系统和班都拉的.社会认知人格理论的介绍,重点分析了信息论、控制论思想对人格心理学认知理论取向的影响.

作 者:刘芳 江勇 田铁杰 LIU Fang GANG Yong TIAN Tie-jie  作者单位:刘芳,LIU Fang(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

江勇,GANG Yong(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系,辽宁,沈阳,110102)

篇7:科学心理学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

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

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高觉敷

篇8:心理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概念与过程

记忆是我们在头脑中积累, 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有三个基本过程。

1. 保持。

存储的信息非常容易遭到破坏, 出现遗忘。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必须要学习有效的记忆方法, 与遗忘做斗争。

2. 提取。

线索越多的记忆越容易提取, 这也要求我们把科学课程已经学过的个中知识相互结合起来, 提高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复习课中做到这点尤其重要。

二、记忆系统的三个存储模型

1. 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 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 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彼德森等人的试验指出,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得不到复述, 就会很快消失。复述一种是机械式一遍遍重复的保持性复述, 一种是将记忆中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的精细复述。精细复述效果更好,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老师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新学的知识与上周, 上个月, 甚至上学期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在科学课程的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把今天所教的知识备好, 也应当多翻翻过去的书本, 看看能否找到与过去知识相联系的部分,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建立与过去的长时记忆的联系。

2.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可以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 相当与一个巨大的图书馆。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中主要是听觉起作用, 而长时记忆中主要是对事物的观念和意义的记忆, 而不是记事情的特定细节。大量的知识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比如我们在《常见的动物》中记忆鸟类时, 第一级水平是鸟类是生物, 第二级水平鸟类是生物中的动物, 第三级水平鸟类是有翅, 有羽毛, 能飞的动物。这样一级级网络式的组合, 形成了对鸟类的正确认识。由此可见, 加强对比较与分类的训练对记忆的帮助很重要。这让我想起了教研员项达生老师在评论我的《种子的一生》一课中所指出的, 种子的分类应当不仅从有无胚乳来分, 还应当从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区分。项达生老师评课中表现出的对分类的重视很符合心理学的记忆规律, 科学老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认识。

三、遗忘的规律

1. 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出, 遗忘的过程是不均匀的, 刚开始遗忘的快, 后来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针对这一次, 我们可以建立有效的复习计划。

第一次复习, 在学习结束后的5到10分钟。在各类的科学公开课听讲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 那就是大多数的老师在公开课的最后几分钟会进行一个小结, 让学生谈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东西。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搞噱头。其实这是符合记忆规律的。在最后的几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所学的东西, 是一种很有效果的回忆。因为这正是遗忘曲线中第一个遗忘高峰, 知识在这个时候遗忘的最快, 我们非常有必要做小结进行巩固。如果能把这点尽量运用到平时的每节随堂课中, 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次复习, 当天或者第二天立即复习。学生要做的是尽量回去后好好将今天的所学知识看一次, 而对科学教师来讲, 在第二天的课前花几分钟讲讲上节课作业本上学生错的较多的题目其实就是一种很有效果的复习。很多经验丰富的科学老教师通常都会在课前花几分钟讲讲作业本题目, 就是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第三次复习, 一个星期后。通常这时候, 我们可以专门在周一花一到半节课对上周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以上三个阶段复习的步骤要求科学教师在备课上一定要花功夫。首先, 备课一定要跟上教学步骤, 最好以前备一周或者几节, 这样可以制定一个有前瞻性的复习计划。其次, 备课时一定要写清备课的时间, 这样你回头看备课本时上一周, 或者上个月你教了哪些知识就会一目了然, 有利于开展下一步的复习计划。

2. 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

个人情绪状态也能影响记忆, 一般来说, 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 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导致异常生动, 详细, 栩栩如生的持久性记忆。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情绪高涨了, 记忆的效果自然也会好起来。比如全国优秀教师高金英老师在4月16号的讲座中谈到, 在课堂中当学生开始有些心不在焉时, 她会讲一些笑话或者表演一个小魔术,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老师吸引过去, 情绪也高涨起来, 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好起来。

以上几点是我学习《心理学》时结合我个人教学经历的一些体会和收获。作为科学教师我认为一定要多学习, 多看书, 多思考, 肯下功夫去努力。温家宝总理指出:“现在,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 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 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 主要是灌输。其实, 认知应该是启发, 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掌握认知的手段, 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解放学生, 不是不去管他们, 让他们去玩, 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 留下思考的时间, 留下动手的时间。”温家宝总理的这段谈话中有关于“认知、启发”的部分表明, 我们科学教师应当在教育方法上面多下功夫。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多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 才能在我们今后的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所突破。

摘要: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优秀的人才, 要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方面进行探索与学习。笔者学习《心理学》中有利于科学课程教育方面的东西, 并努力与实际教学相联系, 在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方面做一点自己的探索。

关键词:记忆,编码,遗忘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2) .

篇9:心理学——人类自身的科学

如果问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可能每个同学的头脑中都会有一个初步的答案,如:心理学研究如何改进学习,研究如何提高记忆;有人说学习心理学可以了解怎样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或有益于改善自我调节以更好的适应环境;也有人说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治疗;还有人希望可以用之对睡眠和梦作出解释;等等.这些答案各不相同,彼此相差很远,但都有一定的道理.正如瞎子摸象,每个人都触及了它的一部分而未能理解全貌.在这里,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同时大家如果在心理学方面有什么困惑和疑问,可以发邮件到我的邮箱:psychowei@yahoo.cn,我会对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

人们在初次听说心理学时,大都对心理学抱有一种神秘感.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既然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那么学了心理学就应该能洞察到别人心里正在想什么.实际上这是对于心理学的一种误解.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它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的,人的意识是如何发展的,个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心理的种种形式各有哪些特点,何以能产生,等等.有人把心理学同相面、算命之类的迷信活动联系起来.虽然算命和相面之类的活动也的确在心理学史上出现过,然而虚假的东西终将为历史所淘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些伪科学的荒谬性,并将他们逐出了科学之林.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是“人类自身的科学,而人是宇宙间最高级,最复杂的事物”.人都希望了解自身,盼望了解他人,渴望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事业能有所成.这些正是心理学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之所在.

刚刚了解心理学,你会觉得眼花缭乱.“从色彩辨别到肤觉测量,从情绪记忆到抽象思维,从疯子撒野到诗人发狂,从梦幻的生成到理性的挣扎,从黑猩猩说话到小白鼠打架,从裂脑人的治疗到机器人的设计……”似乎毫不想干的东西,都会出现在这门学科中.那么,什么是心理学呢?

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风土人情等.它们有的属于自然现象,有的属于社会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人眼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人耳可以聆听旋律优美的钢琴协奏曲,人脑可以储存异常丰富的知识.人有“万物之灵”的智慧,人能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人还有各种情绪情感体验,能通过活动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人类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简单地说,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认知活动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言语等过程.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如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阵脚步声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几年前我们游览过峨眉山,现在想起来,那飞瀑流泉、层恋叠嶂,仍历历在目.这种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我们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或考试中的问题就是思维活动.我们运用语言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同别人交流,这就是语言活动.人们还具有想象的活动,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人们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考了一个好分数,家人的团聚,朋友的关怀,使人感到兴奋、高兴和喜悦;亲人的争吵、朋友的讥讽、学业的失败,使人感到痛苦、愤怒和沮丧.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理解;情感反过来也会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认知活动.如积极的情绪能激发人们认识的积极性,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消沉,沮丧,窒息人们认识与创造的热情.人类的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所谓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如一个人希望成为科学家,这种内部动机就会推动他学习的动机;一个人想得到团体的承认,就会推动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动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也都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

人们之间还会形成各种心理差异,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有人记得快,有的人记得慢;有的人长于想象,有的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懦等.这是人格的差异.正是这些心理特性,才使一个人同一个人区分开来.

上面提到的这些内容是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它的主要任务是归纳心理学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明心理现象中最基本的事实和普遍规律,它是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学科,与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如:(1)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2)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3)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揭示大脑中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4)变态心理学,研究各类心理过程的障碍及行为异常的表现、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5)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之间关系的规律.随着心理学应用的扩大,心理学分支还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慢慢去了解.

那么学习心理学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我们确立辩证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现象是人世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探讨了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并揭露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心理现象,有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人生,同样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算命和相面等迷信活动.

其次,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使我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比如学了心理学的知识后,我们便可通过一定的测验来检验自己的意志是否坚强,情感是否健全,性格内外倾程度是否合适,能力搭配是否合理以及有无创造才能等.

第三,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学得一些善与人处的技巧,从而有利于我们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协作的社会,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与人协作,而要想协作愉快,就必须善与人处.所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对于我们每一个想有所作为,想与人相处和谐,想生活舒心愉快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篇:什么叫绿色家装下一篇:日语学习体会总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