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中的地理学理论分析

2023-01-10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中央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出发, 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及“五个统筹”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地理学角度来看, 科学发展观与诸多的地理学理论紧密相连, 可以说是地理学科中多种理论精华的集合体。它不仅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总量的地区差异、人口膨胀、城乡收入差距、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印证了地理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这一趋势。

1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与内涵

1.1 科学发展观的解析

科学发展观大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首先, 最根本的就是一切工作的立脚点是以人为本。其次, 要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围绕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 以人为本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地关系中, 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以内, 不断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少数人的发展, 而是指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 还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

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并注重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表述, 可持续性是“一个特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 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的约束在可持续发展目标阈值内的概率”, 简言之, 就是“一个系统可以达到可持续状态的水平”[1]。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

2 科学发展观的地理学理论分析

2.1 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要求以人为本, 从地理学角度讲, 正是汲取了人本主义思潮的思想。人文地理学中, 人本主义思潮曾经一度盛行。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 就出现了对空间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批判, 这种批判多来自于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立场, 其阵营包括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一批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哲学或思想流派[3]。他们都反对用定死的规律来解决复杂的人文问题。认为人的地理行为是千姿百态的,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手段、研究取向也必然是多元的[4]。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但人的需求本身是多种多样的, 是各种需求层次并存的, 因此, 要实现以人为本, 没有任何一条现成的规律、法则可以做到,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便是科学发展观中对于以人为本的要求。足以见得这当中不无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影响。

2.2“和谐论”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 由于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 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 农业发展也导致一些地方出现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污染等环境问题。为此, 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人们把这种思想称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 正包含了人地和谐的思想。认为协调发展必须注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促进经济建设与人类进步的协调;要求通过认识、结实、反演、推论等方式,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5]。

2.3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科学地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战略选择。1972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唤醒了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的《21世纪议程》更是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提上日程。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生态承受能力, 保持社会的永续发展。

2.4 人地关系理论的拓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同时又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这是对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拓展与延伸。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恰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只有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 才能为当代及后代人幸福的生存与自由的发展提供保证;而同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将制约人类行为的协调统一, 从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科学发展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济, 平等发展, 并且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核心与目的, 拓展了传统的人地关系理论。

3 从地理学角度谈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3.1 以当前环境的生态容量为标准, 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相融, 当前在坚持以人为本, 满足人类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 必须重视环境的承载力问题。首先, 要严格的控制人口数量,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其次,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因为损害环境就是损害人类自身, 损害环境与以人为本思想直接相悖[5]。

3.2 采取多种措施, 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经济和社会是三个互相促进, 互相影响, 但又必须协调好之间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若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好, 最终会带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来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贯彻保护资源,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改进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法, 在生态环境容许范围内,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

3.3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类自身的各种需要, 而优美、洁净、健康向上的人居环境可以说是现代人类生存最现实的需要了。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污染加剧等等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矛盾及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 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成了当务之急。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不断加剧物质消耗与环境破坏的传统经济模式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 推广循环经济, 努力建设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人地关系中“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等思想, 以及地理学系统论思想等诸多地理学理论密切相关。从地理学角度看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以当前环境的生态容量为标准, 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采取多种措施, 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地理学理论,途径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1.

[2] 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22~323.

[3] 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223~244.

[4] 唐晓峰, 李平.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J].人文地理, 2001, (4) :42~44.

[5] 徐进.以人为本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 1999, (4) :90~92.

上一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走进春节下一篇: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