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流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2024-04-12

伪科学流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共7篇)

篇1:伪科学流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伪科学流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伪科学在我国形成流行的.态势,有深刻的心理学根源,具体包括:从众心理、选择性解释心理、随机强化心理和暗示心理.

作 者:严金海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 刊 名:科学学研究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年,卷(期): 20(2) 分类号:N08 C912.6 关键词:伪科学   心理   从众心理   暗示心理  

篇2:伪科学流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假如良好的判断力不能驾驭科学,那么科学就是一种疯狂

西班牙

找到了窍门,路就会短

哈萨克族谚语

“问号”,是打开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法国谚语

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土耳其

灿烂的科学需要美好的理想,美好的理想需要行动来实现。

谚语

如果是玫瑰花,它总是会开的

德国谚语

草夹苗,不长苗;苗接苗,不结桃(及时间苗)。

谚语

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

篇3:影响决策的限制性因素科学分析

一、影响决策方案的客观因素

在尚未找到哪些因素属于我们所制定的决策方案的限制因素之前, 应该把所有可能对决策方案构成影响的客观因素都纳入分析研究之列。只有这样才能对限制因素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 防止主观片面性。因此, 首先必须清楚可能对决策方案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

(一)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指企业的内部条件, 包括各种资源要素, 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

1.人力资源, 指企业职工队伍和领导班子状况, 包括人员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者的数量等。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

2.财力资源, 指企业的资金供应情况, 包括数量、供应渠道、可靠程度等。财力资源是企业的经济命脉。

3.物力资源, 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包括材料和货源的供应、质量、价格、时间以及物质装备情况。

4.技术资源, 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潜在能力, 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

5.信息资源, 指企业的信息开发情况, 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全面, 沟通是否迅速等。信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

除此之外, 还包括把各生产要素合理地联系起来的组织方式和各种组合形式, 内部因素属于企业的可控因素。

(二)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外部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 企业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必然和其他子系统发生联系, 既要不断地从外界输入各种资源和信息, 同时也输出商品、劳务或信息, 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运动中求得自身的平衡。外部因素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主要包括:

1.市场环境, 指市场供求状况、购买力水平、同类产品竞争情况、原材料供应情况、流通渠道等。

2.经济环境, 指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资源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及消费状况等。

3.技术环境, 指社会技术水平现状和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当今社会新技术不断涌现, 迅速获得新的技术信息并予以采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4.政治环境, 指政治制度、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形势的稳定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细胞, 必须按国家政策和计划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决策方案也必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5.社会因素, 指社会观念、社会风气、道德习惯、风俗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方案的实施。

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企业虽然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对外部环境产生某些影响, 但并不能根本改变客观环境, 因此, 外部因素属于企业的不可控因素。

二、限制因素的分析程序和方法

对于限制因素的分析, 按其逻辑顺序应侧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现限制因素。即从所有可能对决策方案产生影响的诸因素中找出限制因素。以上所列因素只是可能的影响因素, 只有对某个具体决策方案构成妨碍和制约的因素才是限制因素。寻找限制因素, 是分析和研究的关键, 不能发现限制因素, 则下一步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限制因素越清楚, 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就越强, 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就越大。如果限制性因素不能全部找出, 遗漏的因素就可能是决策方案的致命隐患。

寻找限制因素, 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辅之以定量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定性研究, 可以对影响决策方案的各种限制因素进行全面的反映, 从而明确地表现出决策方案同限制因素之间, 以及不同限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从复杂的表面关系中找出其本质的内在联系。要深入调查研究, 集合各方面意见, 通过逻辑分析, 推断出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可采取集合意见法、征询专家意见法、调查预测法等方法进行。对于一些需定量化的问题, 应采取数学分析的方法予以解决。

二是分析其影响程度。要进一步分析各限制因素对决策方案的影响程度, 从而区分出哪些是主要限制因素, 哪些是非主要限制因素, 抓住主要矛盾。对于对决策方案影响程度极小, 无足轻重的因素, 根据情况可忽略不计;但对于对决策方案的实施起着重要制约作用, 能决定决策方案成败的关键因素, 则必须认真对待。

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从数量上对各限制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和度量, 从而精确地计算出每种因素的影响结果, 区分出主要因素和非主要因素。对于不能定量化的质量因素, 则应按其重要性加以评价, 把可能产生的后果同利用数量计算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 从而排列出每种限制因素的主次地位。

三是采取对策。根据决策方案限制因素的分析结果, 采取具体对策。努力使决策方案适应客观条件的要求,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修订方案、补充方案、另选方案或拟订新方案等不同处理。

三、限制因素的特性分析

根据辩证的观点对限制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可以发现客观因素对决策方案的限制作用是不断变化的, 并因决策对象、决策方案、实施时间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形式。限制因素具有如下特性:

1.对象性。同一客观因素并非对所有方案都是限制因素。即对甲方案构成限制作用的因素, 对乙方案则不一定起限制作用。如某企业计划生产一种新产品, 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新建车间, 投产后效益较高, 但需要资金较多;二是改建原有车间, 虽效益不如前者高, 但投资较少, 企业能够解决。那么企业资金短缺这一客观因素对前者构成限制作用, 对后者则不然。

2.层次性。同一限制因素对不同方案的限制作用程度不同。对某一方案是主要限制因素, 对另一方案则可能是次要限制因素。

3.动态性。限制因素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或消除。客观条件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在某一时期对一个决策方案起决定作用的限制因素, 在另一个时期对同样方案就可能不是限制因素, 如原材料供应紧张可能是某一时期的主要问题, 但当原材料供应趋于缓和以后, 就不再是限制因素了。

4.依存性。一个限制困素以另一个限制因素的存在为前提, 一个因素被改变, 则另一个因素也随之消除。如某方案同时存在销售问题和资金紧张两个制约因素, 如果销售问题得以解决, 产品不再发生积压, 资金也就周转回来了, 这里一个是主要因素, 一个是从属因素。

5.替代性。一个限制因素的消除同时会伴随着另一个限制因素的产生。如设备陈旧是一个方案的限制因素, 如果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新设备, 则又会发生资金困难, 如果用贷款来补充资金, 则又会增加利息支出, 增大成本。

6.孪生性。两个限制因素互相制约, 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孪生关系, 必须同时采取措施解决。如技术力量和设备同是限制因素, 仅解决技术力量问题, 没有相应的设备不能发挥技术力量的作用。同样有了先进的设备, 没有技术力量也不行, 二者应同步进行。

篇4:科学解读流传多年的性谣言

谣言一:男人看A片能治阳痿 专家辟谣:出现阳痿的时候,看A片治疗非常不靠谱。大部分A片都是讲外国男人的性能力如何如何强,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问题的人也开始操心自己的性爱表现,其实刻意的担心和关注反而会影响相关表现,久而久之可能会诱发一系列性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性冷淡。专家提醒,如果有阳痿,最好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

谣言二:胸毛和性能力有关 专家辟谣:男性的喉结、胸毛,女性的乳房、脂肪分布等都被称为第二性征,这是指两性除生殖器以外的差异。它们是男女生理差异的表现,但不能和性能力画等号。拿胸毛来说,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程度决定了体毛的生长。有些人的毛囊非常敏感,即使雄激素浓度较低,其腋毛和耻骨下部的阴毛也会大量生长。而有些人胸部的毛囊对雄激素不敏感,所以就会出现胸毛少,甚至没有的情况。

谣言三:憋尿能提高性能力 专家辟谣:憋尿的危害不可小觑,最直接的就是会让细菌有机可乘。正常情况下,人的尿道下段有细菌存在,在排尿时,这些细菌会被冲刷掉。经常憋尿会减弱尿的冲刷作用,导致细菌增多,逆行到后尿道、膀胱、甚至生殖器官,从而引发多种问题。首先,会造成逆行性尿路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膀胱炎和肾炎,导致性功能减退。其次,可能引发前列腺炎。前列腺炎常常会带来早泄、射精痛、血精等症状,影响性生活质量和性欲,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甚至还会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谣言四:一滴精十滴血 专家辟谣:“一滴精十滴血”,这种民间说法其实没有根据。精液由精子和精浆两部分组成,其中精浆占90%左右。精浆成分与血浆无差异,除绝大部分是水分外,其他是极少量的蛋白质、糖、胆固醇、酶类,宏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物质。藏精是排精的基础,排精也是藏精的生理功用之一。如果忍精不射,使性器官长期处于充血状态,细菌便会乘虚而入,引发前列腺炎,出现排尿滴沥不断,尿道口常常有白色浑浊液体滴出,出现尿道、会阴等处不适与腰酸背痛等症状。

谣言五:经期同房不会怀孕 专家辟谣:一般人认为,月经期行房不用担心怀孕。但事实是:确实有经期行房而怀孕的先例。这是因为不规则排卵造成的。大部分女性在月经开始后的第14天左右排卵,但如果排卵期提前,再加上精子生命力旺盛,则很可能造成怀孕。

篇5:迷信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就迷信存在的原因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人的非理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个体的角度讲, 迷信者往往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不理解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宣传而形成曲解;在情绪上, 迷信者对迷信的现象十分崇敬、惧怕, 并且形成一种敬畏的心境;在动机上, 迷信者心存侥幸, 富于脱离现实的幻想, 企图得到神的帮助而轻而易举获得成功, 地下六合彩在大陆的泛滥与人们的侥幸心理就不无关系。现在求神拜佛的现象多起来了, 许多地方还大兴庙宇。在这些求神拜佛的人群中, 有的是出于好奇, 有的渴望得到某种东西而乞求神灵的保佑等, 不论何种动机, 都心存一线希望、抱着不求有福, 但求无祸的侥幸心理;在意志品质上, 迷信者相信“命运”的安排, 生活无目的, 做事盲目性很大。总之, 个体认知上的非理性和个性缺陷是其迷信的重要原因。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禁忌或仪式,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 这些东西有的已经成为人们世俗生活的内容, 如相信某些数字、自然现象、日期会带来好运气, 忌讳某些数字、现象并尽量避免;而有的甚至成为所谓文化的一部分, 如祭祀活动, 不仅在民间盛行, 甚至政府也为了某些目的而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 并大事宣扬, 这些无疑会使民间的此类活动更加的公开化。可以说, 社会环境对个体迷信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 笔者以为个体迷信的原因不尽于此,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促使个体迷信。我们都知道牛顿在最后的十年间一直在试图论证上帝的存在, 应该没有人认为牛顿是不理性的, 也应该没有人怀疑他在科学上的执着, 甚至可以说正是他对科学的执着才导致他要论证上帝的存在。这就是说, 迷信不仅有认知、个性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也有其他社会心理因素。

第一, 个体潜意识的异化。弗洛伊德通过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迷信事件及他本人经历的事实, 认为与个体的心理活动无关的事情并不能泄露天机、预卜未来的真相;但个体心理活动无意表露, 一定包含着隐瞒于其内的某些因素。也就是说, 外在的 (实在的) 事可以是偶然的, 但内在的 (精神的) 现象不会是意外的。迷信的人正好相反, 他们对偶发的错误行为的动机一无所悉, 不相信精神生活里有所谓偶然或意外;所以就不免常在外在的偶然事件中寻找其“意义”, 在己身之外追寻神秘的天机。弗洛伊德将他人认为神秘的地方, 都看作潜意识, 并努力揭露存在于“偶然”之下的伏流, 用人人所能了解的方法来解释。

根据这样的看法, 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说:由于人们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原因毫无所知, 才把本来存在于心中的潜意识的动机“异化”出去, 在超自然的“彼岸世界”中寻找神秘的本原。所以, 他说, 所有的迷信观念“都只是投射到外在世界中的人心罢了”, 迷信活动的根源是人的潜意识动机。

当然, 弗洛伊德的分析只是讲到了迷信心理产生的部分原因, 但却是个体迷信最重要原因。因为个体总是很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 虽然有时候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但要自我否定却是不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 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在大多数学者看来, 我们对无法解释的现象的迷信是因为缺乏科学素养, 但事实也许并不尽然。牛顿从对自然现象的研究转而论证上帝的存在与否, 显然不是因为他缺乏科学素养而是因为对宇宙原动力的迷惑已经不可能通过科学的手段得出结论, 只有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探讨宇宙的起源问题, 不过遗憾的是他试图通过证明上帝的存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显然是踏上了迷途, 以致一世英名受损。

科学巨人都因这样的原因而迷途不返, 又何况芸芸众生。我们偶尔也会遇到一些不可解释的现象, 显然要求每一个人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其原因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个体就会倾向于接受近乎合理的解释, 甚至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比如, 如果有人在同一时间一连两次抽到同一支签, 那么他就会相信有所谓神灵的存在, 进一步如果他把这件事说给别人听, 几乎无一例外地会与他有同样的看法。当然我们知道, 从概率论的角度讲一连两次抽到同一支签并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毕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何况人们去抽签问卦本身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相信有所谓神灵的存在才去的, 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过是强化了他的观念, 而其他人的附和就更进一步固化他及周围很多人的此类观念。

当然, 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难免碰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无法以常里解释的事情, 如飞碟, 此时如果科学不能提供非常合理的解释, 人们就要么相信有所谓外星人的存在, 要么相信有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第三,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法把握。我们不难发现, 迷信群体中部分中下层官员占有很大比重。这就很令人费解, 因为作为政府官员, 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及生存状况都要好于普通老百姓;同样迷信思想重的, 是商场相对成功的人士。他们参与迷信活动显然不能常理来进行解释, 比较好的解释是个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法把握。

人往高处走是中国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定势, 作为中下层官员, 他们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是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组合, 而其中有些因素是不确定的, 这样为了增加对未来的把握, 个体就会期盼有超自然力量的出现, 加上社会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相关影响因素, 因此个体很容易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商人同样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希望有超自然力量的出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在面临升学的时候而求神拜佛, 其实并不一定是他们迷信, 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美好结局的追求使得他们倾向于宁可信其有, 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其实人在面临无法把握的事情而又没有人可以指明方向的时候, 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甚至企盼是很正常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专家吴瑞华认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当危机感袭来时, 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使一些人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对自己的未来处于渺茫之中, 这样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预测”自己未来命运的载体上, 以安慰 (确切地说是欺骗) 自己。某种程度上它有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 帮助人顺利渡过一些人生的关口。

第四, 激烈的社会竞争。当前, 社会竞争空前激烈, 很多人为了改变生存状况而拼命寻找机会。对多数个体而言, 博弈的结局往往不会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在经历多次的失意后, 个体就可能对自身能力表示怀疑、对社会的公正不抱希望, 以致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便想以迷信来逃避现实。

当然对部分成功者来说, 他们的成功可能是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得来的, 等成功之后又觉得缺少什么, 没有了精神寄托。这时候他们会参与一些迷信活动, 希望能有超自然的力量来给他们指点迷津, 甚至把一些迷信活动作为他们精神寄托的所在, 以求得心理安慰。

总之, 不管社会博弈的结局如何, 其参与者都会因此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排解,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迷信活动亦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排解方式。

不管人们是因为什么而迷信, 也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迷信活动, 迷信或者在文化上、或者在财富上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但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所有的迷信活动都要被取缔, 或者说是能够被取缔的。迷信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 区别仅仅是程度的不同。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托付给虚无飘渺的事物, 从而自己也陷入茫然, 失去创造性、甚至阻碍别人的创造性, 这才是我要反对的迷信。迷信的存在有它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甚至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 不是说我们通过一些外在方式在短时间内可以完全清除的, 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一相情愿似的想通过思想教育甚至政治手段来破除迷信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并且, 迷信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暂时从繁杂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后花园,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它有利于人们缓解现实中的精神压力, 哪怕这种寄托是虚的, 但总好过无所寄托。当然, 如果能对人们的迷信活动加以引导, 使得参与其中的人能更加理性, 尽可能的减少对社会利益的损害, 那么就算以文化的名义保留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类迷信活动也未为不可。

参考文献

[1]、王淑娟, 李朝旭.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

[2]、吴大兴, 姚树桥.迷信心理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 .

[3]、马凌.现代迷信之风为何此伏彼起[J].洛阳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2) .

篇6:伪科学流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资料, 截至2009年9月, 我国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48所, 其中3所是中外合作或内地与香港合作举办的, 5所是由独立学院转设, 其创办和发展历程具有自己的特点, 不在本文的分析范畴之内, 其余40所民办本科院校 (1) 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就办学历史来看, 民办本科院校基本上属于新建院校。截至2010年底, 仅2校有10年或以上的本科教育史, 38校不足10年。从正式设立算起 (部分院校在正式设立之前曾以其他名义从事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 大多数院校 (31所) 的办学时间不超过11年, 超过20年的只有3校。

就办学主体而言, 可分为国有资产 (国有性质资产) 参与举办、捐资举办、企业举办、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4种形式。前者包括民办公助、国办中专学校举办、国办高校举办、国办高校改制等形式, 有9所;捐资举办2所;企业举办主要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举办, 有11所;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17所:举办主体难以确定的1所 (三江学院) 。个别学校的举办主体多样, 如北京城市学院和西安培华学院, 既是自然人举办, 也是民办公助;河北传媒、闽南理工既是自然人举办, 也是企业举办。

就办学类型而言, 民办本科院校普遍是在高职学院的基础上设立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 既开设外语、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 又开设计算机、建筑工程等理工类专业, 也有少数院校侧重于特点突出的医学、艺术类专业。以开设的主要专业划分, 多学科综合院校21所, 外语经管类院校9所, 理工类院校7所, 医学类院校2所, 艺术院校1所。

按地域分布, 东部地区20所, 中部地区12所, 西部地区8所。其中除少数学校位于东部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外, 绝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或其边缘地带。其中直辖市4所, 副省级城市17所, 其他省会城市12所, 地级市或县级市7所。这些城市, 要么是全国、全省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要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

二、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院校, 民办本科院校应结合定位开展科学研究, 但从已有成果看, 其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同类国办院校并不完全一致。笔者选择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作为基准成果, 来分析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获取数据方式为: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文献总库” (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全文数据库) 的“作者单位”栏填入相应学校名称 (包括学校名和其高职名称) 、截止时间为2009年, 进行模糊搜索, 同时运用“引文数据库”的“机构统计”检索上述院校的成果及影响。就检索的数据看, 民办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及其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校际发展不平衡明显。

虽然各个数据库获得的数据不完全相同 (两者均以期刊发文为主, 但收录了部分内部刊物。学术库收录的是正式出版的刊物, 但收录范围较广, 除期刊论文外, 还包括会议论文、重要报纸文章和专利等项, 因此个别院校学术库的数据高于其他两库, 多数院校学术库的数据低于其他两库) , 40所民办本科院校均有论文发表, 但校际差别很大。这种差别既体现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 也体现在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和社会影响上。

就发表论文的数量而言 (详见表1) , 不考虑各库之间的差别, 民办本科院校发文最多的2413篇, 最少的只有40篇。具体分布为:超过2000篇2校, 1000-1999篇9校, 500-999篇8校, 300-499篇8校, 100-299篇8校, 低于100篇5校。以最多的浙江树人为100计算, 超过50的只有6校, 低于5的7校, 最低的不到2, 校际差异极为明显。

资料来源:据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简称“全文库”) 、“学术文献总库 (简称“学术库”) ”、“引文数据库” (简称“引文库”) 检索所得。

就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和社会影响而言, 各校的差别也是明显的。总的来看, 发文较多的民办高校发表在高级别刊物上的论文相对较多, 所发论文的引用频次和下载频次较高, 被引用论文的篇数较多, 单篇论文的引用率较高。但这一趋势并不规则。有引用记录的论文占该校总发文量的比例, 7校超过40%, 26校在25%-40%, 7校低于25%, 其中最高的达到59.68%, 最低的只有17.5%。但各校有引用记录的论文的平均引用频次的差别并不明显, 3校大于3次/篇, 25校为2-3次篇, 12校低于2次/篇。就引用频次与总发文量的关系而言, 8校的总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总发文量 (具体见表3) 。

不考虑办学历史, 学校的类别、举办主体、所处地域等对民办本科院校科研成果的数量有影响。以全文库为据, 就类别而言, 多学科综合院校校均657.1篇, 外语经管类院校891.1篇, 理工类院校467.2篇, 医学类院校370篇, 艺术院校82篇。这种差异和学科专业的差别有联系, 经济管理、外语等文科类专业的研究门槛较低, 容易掌握, 故发文较多;理工、医学、艺术等专业的研究门槛较高, 需要较多的积累和深入的研究, 发文较少。就举办主体而言, 国有资产参与举办的院校校均842篇, 捐资举办学校802篇, 企业举办学校522.3篇, 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学校605.5篇, 举办主体性质难以确定的三江学院发文692篇, 基本呈现从国有资产参与举办、捐资举办、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到企业举办逐步减少的趋势。就所处地域而言, 东部地区的学校校均785.6篇, 中部地区学校642.8篇, 西部地区学校409.1篇, 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递减的态势;所处城市而言, 直辖市院校校均479.7篇, 副省级城市学校804.1篇, 省会城市学校612.6篇, 其他城市学校424.7篇, 呈现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到其他城市的递减态势。这只是就总体而言, 具体到各院校, 情况更为复杂。如湖南外经和宁夏理工同在2005年升本, 分别属于企业办学和国有资产参与举办, 但前者的发文量约是后者的56倍。这说明, 民办高校的科学研究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 办学资质影响明显, 年度发文呈缓慢—快速—平稳的增长轨迹。

除个别院校 (西京学院) 外, 民办本科院校是在正式设立当年或数年后开始发表论文的, 办学历史对发文量有明显影响。据不完全统计, 1999年起正式设立的31校中, 自设立当年起连续发表论文的有6校, 自设立次年开始的有4校, 自设立第3年或第4年开始的有14校, 其余是设立多年后才连续发表论文的。1999年前正式设立的院校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以升本为基点, 除仰恩大学外, 37校是升本当年或此前开始的, 仅2校是在升本后连续发表论文的 (此前也有年度发表过论文, 但不连续) 。办学历史对发文量的影响在从事学历教育和晋升本科两个方面都有表现。以全文库为据, 就前者而言, 1984-1987年设立的学校校均发文915.3篇, 1994-1996年设立的学校发文1015.2篇, 1999-2002年设立的学校发文540.8篇;以后者而言, 最早升本的仰恩大学和黄河科技是1231、1051篇, 2002年升本学校校均443篇, 2003年升本学校947.4篇, 2005年升本学校 (含2007年升本学校) 734.4篇, 2008年升本学校368.3篇。

虽然各校的具体轨迹不同, 民办本科院校都经历了缓慢—快速—平稳的增长道路。各校快速增长的时间点相对集中, 除浙江树人在2001年外, 其余院校特别是发文较多的院校都在2005-2007年实现快速增长, 如表2所示。具体到发文较多的学校如湖南外经和仰恩大学, 在2005-2007年快速增长的现象更明显。个别院校如黄河科技、北京城市和发文较少的院校, 总体发展趋势较平缓, 快速增长的现象不太明显。

说明: (1) 仰恩大学、黄河科技、三江学院、北京城市、西安培华、东方学院、浙江树人、西京学院8校在1999年前有发文, 分别为4、1、2、28、12、2、8、2篇, 它们在总发文量中有体现, 但没有在各年度中体现。 (2) 2002年升本是三江学院和上海杉达的数据。2003年升本是华侨外语、培华学院、东方学院的数据, 不含北京城市和浙江树人。2005年升本、2008年升本分别是表1中从烟台南山到上海建桥计16校 (不含湖南外经) 、从河北传媒到万杰医学计14校的数据。资料来源:据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所得编制。

办学资质提升之所以对民办院校的科学研究有明显影响, 与民办高校的创业性密切相关。除少数在国办高校或国办中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是依赖学生学杂费独立滚动发展起来的, 在自考助学阶段和正式设立初期, 生源不稳定, 招生和教育教学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受到充分重视, 科学研究被忽视, 即使重视也多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正式设立和晋升本科为民办高校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源和学杂费收入, 被认为是民办高校迈入稳定发展阶段的标志, 而且晋升本科对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民办本科院校因此在晋升本科前后连续发表论文。但由于各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存在差异, 各校出现快速增长的时间点不同。宏观社会环境和师资队伍的改善对此也有影响, 这包括《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和民办高校晋升本科常态化。高校扩招带来的硕士博士大批涌入劳动力市场也为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检索编制。

3. 少数论文质量较高, 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人们通常用论文的引用情况来评价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民办本科院校发表的少数论文影响较大, 引用频次较高。其中引用最多的1篇达到124次, 11篇超过50次, 18篇30-49次, 67篇20-29次, 76篇15-19次, 214篇10-14次。但从总体上来看, 民办本科院校的论文引用偏低。H指数是一个反映高校或机构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综合指标, 指该校或机构至少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34所民办本科院校的H指数低于10, 只有6所达到了10或以上, 明显低于同期升本的国办本科院校 (见表3) 。就绝对数据来看, 民办本科院校的论文有引用记录者仅8125篇, 约为总发文量的30%, 且其中85%的论文的引用频次低于5。即约95%的民办本科院校论文没有引用或引用低于5次。下载频次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学术价值。

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学术价值。民办本科院校的论文大多发表在行业通讯类期刊和专科学校学报上, 部分发表在内部期刊上, 发表在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的不多。合计民办本科院校发表在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仅24篇, E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69篇。其中4校既有SCI也有EI来源期刊论文, 3校有SCI来源期刊论文, 11校有EI来源期刊论文, 22校没有SCI和EI来源期刊论文。以北京大学确定的中文核心期刊来衡量, 39校有中文核心期刊发文纪录, 最多的学校达到707篇, 1校345篇, 2校210篇, 8校100-199篇, 11校50-99篇, 7校不到1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与该校发文总量的比例, 最高的达到41.67%, 3校30%-40%, 21校10%-20%, 4校低于10%。这说明民办高校的教职工在选题、科研的深度和质量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民办本科院校的学术水平整体有待提高。

4. 侧重于自身运营和基础课研究, 专业研究滞后。

就论文涉及的学科专业来看, 民办本科院校的已有研究集中在自身运营和公共基础课领域, 立足专业的研究滞后。据“学术文献总库”的数据, 分别有34校在高等教育、10校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6校在职业教育、2校在中等教育发表的论文列本校发文的前5位, 这些院校在这些专业发文2987篇, 约占总数的14%。其中16校在高等教育发文居本校首位, 且基本上是发文较多的院校, 而在专业设置上, 除少数院校有学前教育外, 民办本科院校没有开设教育类专业。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外国语言文字、体育、数学、中国文学、中国近现代史等公共基础课领域发文列前5位的分别有34、31、10、7、3、1校, 合计列第1位的有21校。当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外语专业也是各校设立最普遍的专业。在民办本科院校开设的各专业中, 经济类专业是发文相对集中的专业, 约有26校的41个经济类专业进入该校发文专业的前5位, 其中只有6校6个专业列第2位。其他专业中, 只有医学教育及边缘学科、中药学列过第1位, 但发文很少。之所以如此, 原因有二:一是民办高校重视自身运营研究, 许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校长亲自或组织专门机构对自身运营和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 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支持, 与民办高等教育有关的学科专业因此成为民办高校发文最集中的领域。二是与队伍配置有关。适应创业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的队伍配备一直是管理队伍强于师资队伍, 兼职教师队伍强于专职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集中于管理和公共基础课领域, 专业课基本由兼职教师承担, 而兼职教师是不以民办高校的名义从事科学研究的。

5.以基础研究为主, 应用研究受到重视。

从成果的分布领域看, 民办本科院校的论文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 自然科学的论文较少, 合计两者的比例大约为2.1:1。具体到各校, 除2校缺乏资料外, 26校在社会科学领域占优, 主要是外语经管、艺术和多数多学科综合院校;11校在自然科学领域占优, 主要是理工、医学和少数多学科综合院校;1校大致相等。但在大多数院校, 两类学科间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超过发文总量60%的有16校, 其中社会科学13校, 自然科学3校两者分别有4校、1校超过80%。这与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倾向和师资队伍配置有关, 也与学科特点有关。

但在研究层次上, 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科学领域以基础研究为主, 约占总数的73%, 包括行业指导、职业指导、政策研究和高级科普等的应用研究所占比例较少;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应用研究为主, 包括工程技术、政策研究、专业实用技术、行业技术指导和高级科普等的应用研究约占总数的70%, 基础研究为次。具体到各校, 基础研究为主的21校, 应用研究为主的14校, 3校差别不大。其中, 多数社会科学占优的学校以基础研究为主, 自然科学占优的学校和少数社会科学占优的学校以应用研究为主或基础与应用研究平衡。在基础研究为主的院校, 基础研究占总发文量的比例超过60%的13校, 而在应用研究为主的院校中, 仅有3校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发文超过了总发文量的60%。这说明, 在部分民办本科院校, 应用研究受到了应有重视。但与其办学定位相比, 民办本科院校还需要在应用研究上付出更多努力。

6. 教职工单打独斗, 科研团队建设滞后。

科研团队建设是当代高等学校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 但除浙江树人等少数院校在部分或个别专业方向上形成团队外, 民办本科院校在科研团队建设上相对滞后, 教职工在科学研究方面处于单打独斗局面。这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发文学科集中度低。据“学术文献总库”, 民办本科院校发文涉及2520个学科, 其中发文在75篇以上 (含) 的学科仅46个, 发文30-74篇的学科132个, 两者合计占学科总数的7.06%。即绝大多数学科的发文不足30篇, 教职工的科学研究处于自由选择的散漫状态 (见表4) 。二是教职工普遍发文较少。据不完全统计, 39所民办本科院校 (不含东方学院) 有11138人发表过论文, 其中只有6人超过50篇, 11人30-49篇, 38人20-29篇, 265人10-19篇, 即发文达到10篇或以上的教职工不到有发文记录的教职工总数的3% (见表5) 。三是绝大多数论文的署名是个人, 以课题组名义出现的很少。以课题组名义发表的论文, 以广东培正最多, 有30余篇, 其他院校很少或基本没有。而在个人署名方面, 以发文较多的浙江树人和居中的山东英才为例, 署名为2人或2人以上的分别约占发文总数的39%和36%, 且其中多数是与外单位的联合, 以两人署名为主, 因参与课题研究共同署名的情况很少。

资料来源:据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所得数据统计。

资料来源:据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检索所得合并统计。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有二:一是民办院校很少能承接到上级部门或其他单位委托的课题, 而承担课题是组建和形成科研团队的有力途径。据不完全统计, 民办本科院校共有569篇论文受到各类资金资助, 同一院校受到同一基金资助达6篇或以上的科研基金约60项, 基本上是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其他单位拥有科研基金的人联合发表论文从而获得该基金资助, 以民办高校教职工为主获得的科研基金很少, 这少数的科研基金集中在浙江树人、北京城市、湖南外经等少数院校。二是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管理落后, 在科研团队组建上缺少有力的指导和引导。而科研团队建设滞后和高质量科研成果缺乏使得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落后, 普遍缺乏特色。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 除浙江树人等个别院校外, 民办本科院校还处于科学研究的初级起步阶段, 个别院校尚未起步。当然, 这只是从成果的角度来说, 是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数据的分析结论。

虽然民办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教学型院校, 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但随着人类迈进知识密集型社会, 新知识快速诞生, 知识的寿命降低, 人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在高校, “知识密集型的学术贯穿着学术活动的整个过程, 知识管理、他人研究成果的处理以及追踪其他地区最新的学术进展都日益变得重要”, 教师不仅要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 而且要通过科学研究追踪和管理本领域的新知识并传授给学生,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民办本科院校不仅要重视科学研究, 而且应从本身定位出发, 重点从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研究, 而非追求基础研究。

搞好科学研究, 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构建和注意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目前, 虽然民办本科院校都建立了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但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这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上都有明显体现。对此, 一是要从其他高校主要是公办高校引进。在目前高校教师市场被制度分割成公办和民办两大部分的情况下, 民办高校可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形式从公办院校聘请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兼职以双跨的形式出现;专职是用明显高出国办高校的薪酬和富有刺激性的激励政策吸引公办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调入民办高校。二是要直接接收博士、有科研能力的硕士自己培养, 并注意选拔在职职工进行培养。用人机制灵活是民办高校的优势, 也是劣势, 民办高校还要通过改善管理环境、减弱家族化特色,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形成科学的教职工工资福利、晋升与激励机制, 以留住人才。

面向科学研究的激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积极性的激励, 即通过相应的政策激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 多出成果, 出高质量的成果;二是科学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引导。这是从起步阶段向发展阶段的转折, 即用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自由组合, 形成科研团队和梯队, 提高成果的质量, 形成优势学科。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和投入的技巧。民办高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 优化和规范科研管理, 制定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以及配套激励政策, 激励和引导教职工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好成绩, 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东荣.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5) .

[2]邵传芳.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与政府扶持[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0) .

[3]卢丽琼, 王邦永.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9 (04) .

篇7:伪科学流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一、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

微博的出现是网络时代的一个巨大变革, 它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即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 多对多的多向传播。微博凭借其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等特征, 使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

英国社会学家马丁·因尼斯指出, 需要特殊能力和技术的媒介很可能会被上流阶层所操控, 普通民众难以有机会接触到。如果一种媒介很容易被普通人接触到, 那么它就会被民主化。[1]对于微博, 只要一台能够联网的电脑或手机, 人人皆可随时记录身边事, 表达自己的看法。

微博可以称得上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2]《新京报》的官微从2016年5月2日至19日, 连续18天发布与“魏则西事件”的相关信息, 这种对即时讯息的把握是任何平面媒体无法办到的。

二、分析谣言风暴产生的原因

(一) 信息传播的变异性与反复性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 在谣言的传播中, 信息会逐渐衰减和扭曲, 并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是强化, 即只关注自己情感诉求相统一的信息。二是简化, 即省略信息中不符合期望的部分。三是同化, 即根据自身判断对信息进行保留、省略、加工。[3]这三者使得一个谣言最终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版本。

微博谣言也会反复出现。每天通过微博发布的信息数量巨大, 且更新迅速, 即使一些谣言已被澄清, 也无法保证辟谣信息到达全部受众。因而, 辟谣信息的滞后性加之谣言本身的变异性, 也导致各种不同版本的谣言流传。

(二) 公众情绪的发泄口

情感作为道德力量发挥作用, 既可以作为理想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础, 也可化为扰乱社会和睦的不利因素。微博用户往往因其自身的媒介素养及情感偏向, 会对一些事件产生刻板成见。

谣言能够提供一种排解紧张情绪的口头发泄途径。[3]在微博中大多数的普通大众往往是突发事件的第一接触者。奥尔波特提到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 就是“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3]当这些突发事件有可能危及人们正常生活的时候, 尤其当涉及健康、房价、灾害、官员等敏感话题时, 担忧、恐惧、愤怒等心理便会随之出现。

(三) 微博舆论场缺少“把关人”

微博给它的用户提供了发言平台, 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话语权, 但没承担与之相统一责任。[4]匿名制是滋生微博谣言的温床,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 由于人们缺乏自律意识, 发布信息时往往无所顾忌、口无遮拦。

2016年5月11日, 微博网友@徐大方方发布一条消息称青曲文化董事长苗阜去世。此条微博随即被新浪打上“苗阜老师离世消息不实”的警告。但这条微博一个多月后依旧存在, 转发量已超一万。微博号@洋葱日报社的置顶微博是“我们承诺, 我们所有的新闻都是假新闻。”然而, 在其发布的微博中却并未提示真假, 这样的话, 假新闻极易被当成真信息。

三、探讨微博谣言的政府调控对策

(一) 透明公开, 充分认识“首因效应”

“信息的传播具有‘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 持续的时间也长, 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5]当某一事件刚刚传播开来, 公众所持有的怀疑态度最大, 谣言和猜测也最盛。这时候, 政府无论对事态是否有全面的了解, 都应站出来发声, 从根本上杜绝谣言传播或将谣言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二) 积极应对, 谨防跌入“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具有归责的习惯性、意见的集合性、态度的刻板成见性。[6]微博的兴起使得政府部门必须直面舆论的监督。然而, 部分职能部门及官员的不当行为使公众产生了政府遇事就躲、官员非贪即腐的成见, 这使得往往政府还未发声, 就被公众夺去了话语权。

在公共事件发生时, “堵”从来不是一个好方法, 只会让舆论传播陷入窘境。政府应学会与媒体沟通, 及时发布信息, 积极接受采访, 化解信任危机。

(三)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辟谣机制

中国的互联网建设才刚刚起步, 专门针对微博制定的法律还没有出现, 很多在微博上散播谣言的人都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因此, 细化互联网法律法规是政府部门需要引起重视的。相比之下, 英美互联网发展历史较长, 政策法规也较完善, 如英国的《3R安全规则》以及美国的《通讯正当行为法》, 对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完善都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辟谣机制的建立涉及方方面面。各政府职能部门应开通政务微博, 并充分利用其影响力及时发声, 也应利用媒体公关, 以加强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也可以借助“大V”的影响力, 使辟谣信息传播面更广。此外, 微博也应完善其谣言举报机制, 使每名用户都能成为辟谣者。推广科普类账号对于击破谣言也有一定助益。

四、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 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避免或减小谣言的危害是人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微博作为这个时代的新兴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 加剧了谣言的扩散。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 对症下药, 是每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做的。在网络化时代, 政府更需要对各类事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提升自身公信力, 把握舆论的走向, 完善各项法律机制, 真正的“让流言止于智者”。

摘要:互联网时代, 微博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舆论的主导力量。但微博也因其的一些特性加剧了谣言的传播。这些谣言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 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试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分析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 并探讨在微博语境下政府部门应如何正确应对。

关键词:微博,谣言流传,政府部门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DB/OL].百度百科:新浪微博.

[2]焦德武.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形成与传播框架分析——以“临武瓜农之死”为例[J].江淮论坛, 2014 (5) :25-31.

[3]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 等, 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94-97, 20, 17.

[4]黄伊霖.微博舆论场中的谣言及其调控[D].暨南大学学位论文, 2014.

[5]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34.

上一篇:日语信函例文下一篇:以种子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