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走进学生生活

2024-04-10

让习作走进学生生活(通用8篇)

篇1:让习作走进学生生活

让习作走进学生生活

为了让学生爱习作,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使习作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习作的魅力。

一、在体验中积累习作素材。可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积累习作素材。在体育节中,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争取好成绩,发动学生关注同学的比赛,去感受比赛的精彩;在大雪纷飞的寒冬,带学生在操场上玩雪、打雪仗;在学校种植草坪的时候,让学生人人动手试一试……

二、在互动中交流习作成果。可利用读书会、习作讲评课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在全班朗读自己的文章,让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学习。通过交流,学生既使自己的文章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体验到互动交流的快乐,又能学习到别人的长处。

三、在激励中享受习作生活。可通过推荐报刊发表,自办班级作文报,自编作文集,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激励,享受到习作生活的乐趣,以促进后续的习作,从而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表达自己的随时所闻所见所感所悟。

篇2:让习作走进学生生活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名:拉卓玛姐

工作单位:互助县巴扎乡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互助县巴扎乡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81050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584366825@qq.com 教

龄:9年

让习作走进阅读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离开阅读谈习作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训练,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因立足课堂,做到以下两点;

一、落实课堂积累,充实学生习作内容;

二、在阅读中感悟写作方法,让生掌握习作技巧;

三、紧扣文本,进行片断写作训练;

四、复习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每一篇课文写导语。关键词 :

习作

阅读

课堂积累

感悟

片段

导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离开阅读谈习作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让写作走进阅读课堂,努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落实课堂积累,充实学生写作内容

小学语文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精心选材,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是名家名篇,不少充满童趣,不少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在教师的讲授中,学生慢慢地理解感悟。当然,或许对于许多精彩的片段,小学生的理解可能不透彻,不能全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但孰能成诵积累沉淀并不困难。当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积累时,对学生而言将会是受益无穷。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小学各册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篇篇文质皆优,文章的思想内容美,结构布局美,风格情调美,遣词造句美,简直美不胜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尤其是精彩的章节和片段、语句。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度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同时,在朗诵的过程中还要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神韵风姿、微言精义。熟读成诵可以将感悟到的东西悄悄的潜入自己的头脑中,吞之于胸才能吐之于笔的道理正在与此。因而,教师要注意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不仅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也表现了大

自然的无限生机。其次,作者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平且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是学生积累好词句的丰裕水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读为主线,运用多媒体展现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录像并配以悠扬的音乐,将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热爱和向往。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表演读,竞赛读,在读中理解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想象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在读中欣赏美丽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带入优美的文字之中,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的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今蝉蜕壳》一文用细致、生动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今蝉蜕壳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尤其的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记叙脉络清楚,内容浑然一体,是学生仿文习作的好例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感受,圈出有关语句并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品词析句,然后边读边现象金蝉脱壳的过程,同时配合手势动作辅助背诵。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不断推敲、揣摩、内化、吸收,体会并学习作者如何细致观察动物的方法,促使他们在学语言的同时,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从而习得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三)、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写作训练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在学《中外短诗五首》时重点讨论下面的句子。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篇幅虽然短小,意蕴却非常丰富,其主旨历来存在争议。在学习的时候既可以理解成一首爱情诗,也可以理解成一首哲理诗。作为小学生,应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明确“生活中,你不只扮演着一个角色,在演好自己的同时,你又观看了别人的演出,生活也正因如此才变得复杂,变得精彩,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是观众,也是演员”。同学们可以从“责任”、“做人”等方面尝试写作,也可以自选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⑵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

这一句写出了年轻人的那种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对中学生有较强的教育意义。社会犹如大舞台,作为中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有较强的责任心、上进心。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雄,因而应该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痛苦,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可以写一段个人感言,或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证。这样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有陶冶了学生美好情操,从而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

二、在阅读中感悟写作方法,掌握习作技巧

学生开始习作时,表达方法等技巧几乎是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又不适合直接给他们讲什么写作技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生感悟一些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很有效的做法。如《彩色的非洲》这篇优美的课文中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要引导学生用“犹如”、“仿佛”、“宛如”“像”说话,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比喻句,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和怎样打比方。如又如学习《颐和园》一课,对于昆明湖的描写,作者写道:“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读了此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到,昆明湖非常美。我反过来追问学生,“你们为什有这种感受?”学生们讲到文中把昆明湖比作镜子、碧玉。于是,我在此强调,“你们说的很好,如果我们在描写事物的时候也能注意运用一些方法,发挥想象,我们的文章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借阅读感悟写作技巧的做法,实质是让学生在情感的释放中学到理性的东西。而这,对孩子今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紧扣文本,进行片断写作训练。

学生欣赏完一段优美文字,或者让人深受感触的文段内心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为此,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进行片断写作练习。在学习《记念刘 和珍君》一文时,我这样设计写作训练的:

(1)鲁迅曾经说过“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如果一个时代缺少英雄,缺少振臂而呼、天下云集的英雄,那是

一种悲哀。对于英雄,为什么我们常常都是十分虔诚地捧出满怀的崇敬与敬仰?为什么他们也总是以一种雕塑的姿态永远屹立我们心中?因为他们在我们焦渴的心里撒播阳光和雨露,给我们带来灿烂与芬芳;因为他们在我们身陷黑暗痛苦的时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如外交挫折、贸易不平等、领土主权受到挑战等问题,鲁迅告诉我们要勇敢地直面困难挫折,积极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大无畏的姿态生活处世,消极地躲避,被动地接受只能使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在英雄们的眼里,他们与“牺牲”是等同的,在民族危难的关头,他们选择了舍生取义。刘和珍面带微笑,从容就义,带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感动。同学们可以联想“感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及一些影视作品,选取其中最能感动你的人或事,写一个最感人的生活片段。

⑵战争是残酷的,它屠戮生灵,滥杀无辜,灭绝人道。刘和珍的鲜血、南京三十万的亡灵和当今伊拉克平民的罹难……这些血腥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和平共处,远离战争。我们中学生应该有一种向往自由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感,结合自己的认识可以尝试写一些歌颂和平、向往自由的演讲或小诗,以此陶冶情操,锻炼写作能力。学生刚刚学完《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激情澎湃,下笔即有千言,下笔真有神,很多学生幽默得感慨“有纸还能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复习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每一篇课文写导语。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安排学生下一段不多于120字的导语,学生认为字数不多,纷纷尝试,在尝试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写出了很多让人感到惊艳的片段,多篇导语在报刊发表或被一些杂志、图书引用。如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就很有特色,写出了较高的水平。具体如下:《诗经》——《诗经》是一个大舞台。这个舞台上有古代版的“爱我的人却伤害我最深”“我们相爱又分手”的那种让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戏;有为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上演士兵突击抵抗外侮的战争大片……我们富有情趣的先民不分男女,无论日夜,不停地唱,唱出了心声,唱响了中国。《离骚》——楚国亡了。他不忍心看一眼曾经一片大好而今已满目疮痍的河山,他不忍心看一眼曾经优雅富足而今流离失所的楚国人民。他黯然神伤,他毅然选择了汨罗江清清的河水,只把一个孤独落寞的身影和《离骚》诗里的声声叹息留给了世人!《孔雀东南飞》——一千七百年前,为了爱情,刘兰芝“走”了,焦仲卿也“走”了,仿佛什么也没留下,只有他们化作的双飞鸟与空中美丽的孔雀一直徘徊在千百年来的上空,从未走出劳动人民的视野。为什么呢?因为一曲《孔雀东南飞》断人心肠,一篇《孔雀东南飞》催人泪下。《诗三首》——流光容易把人抛,看它红樱桃,绿芭蕉,白了无数人的少年头。面对“流光”,纵使有万丈豪情也奈何不了岁月的剪刀一点点剪下日子的红绿布。好景不在人生苦短,岁月无情,难怪《诗三首》中“采芙蓉者”感到彷徨,曹操感到压抑,而陶渊明却感到更悠闲了。

让写作走进阅读课堂,必将会激发学生写作动力,促进学

篇3:让创新走进习作教学

一、创新教学理念

1. 相信学生的创新潜力

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 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 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 仅限于少数天才, 它潜在地分于整个人口中间。”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 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 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 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提示出来并加以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奥托也说:“我们所有的人, 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因此, 我们必须摒弃“创造是精英专利”的观念, 树立“人人是创造主人”的意识。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告诉我们, 只有教师相信每个学生能够创新, 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 并表现于每一篇习作。

2. 解放我们的学生

要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我们要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 实现学生“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自由地做, 尽情地玩;解放学生的双眼, 让他们自由地看;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自由地想;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自由的说;解放学生的时间, 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 让他们拥有自由的天地。这对于作文教学十分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闪耀着个性色彩的作文。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张扬学生创新个性, 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因此, 作文教学必须冲出旧框, 大胆改革, 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创设自由、平等的空间, 使学生能打开记忆的闸门, 掀起情感的波澜, 引发表达的欲望。

1.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往往教师的一丝微笑、一句赞誉、一次爱抚, 会使学生增强信心, 激发兴趣。

如笔者每接一个新的五年级, 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为了和学生沟通, 第一节课, 安排的都是师生交流谈话作文课。上课后, 笔者没有走上讲台, 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做自我介绍后, 便说:“从今天起就有我和大家一块学习语文, 我很想和大家交个朋友, 不知你们愿意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可以看出学生的回答是发自内心的。“那么, 你们都是谁?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情况如何?愿意向老师介绍吗?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时, 教师不可作过多干涉, 只要学生发自内心的话, 无论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教师都给予肯定。这样教室里就会热闹起来, 大家无拘无束、争先恐后地, 开始自我介绍。学生都想让教师了解自己, 都愿意在大家面前展示, 课堂气氛非常和谐, 学生根本没有觉得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教师, 而觉得是一位亲切的朋友。笔者认为, 从这刻开始, 学生也许就爱上了这位教师, 更会爱这门学科。

2. 创设宽松的自由空间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必须给学生创设自我学习、探究的空间, 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又如这节谈话交流课, 不管学生们怎么介绍、介绍什么, 笔者都予以肯定或赞誉。因为, 学生已经努力了, 就不必过高地强调结果, 要注重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一名学生是这样介绍的:“我是五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还不错, 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笔者对他的介绍予以肯定后, 说:“你是一名好学生, 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 就是不知道你究竟是谁。”这下子学生才恍然大悟, 赶快补充说:“老师, 我叫王永, 我也很想和你交朋友。”这样既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又使学生增强了说话的勇气。经过一阵热烈的介绍后, 笔者便说:“老师想对大家了解得更清楚些, 请同学们把刚才的介绍写下来好吗?”这时, 学生胸有成竹, 笔下生文, 立刻进入了习作之中, 根本没有觉得这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在介绍自己。宽松的环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和谐的氛围可以使人畅所欲言。

三、创新作文评价

往往教师的一句评语、一句批译,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也可以压抑学生的个性。所以, 教师的作文批改一定要从高耗时、低效率、事倍功半的误区中走出来, 要弘扬童心, 激励童语, 切忌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 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不要使学生的习作成人化。

1.自批自改。首先让学生自批、自改, 自我提高。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想、比, 自然就能体会到作文是否流利, 用词是否恰当。

2.互批互改。让学们共同欣赏、共同评价, 彼此互相取长补短, 在具体的讨论、争辩中共同提高。

3.多就少改。要体现学生习作的特点, 批改中, 教师尽量保持原文、原句, 不要过高要求, 只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了, 就不要扼杀他们的童心、童语。

篇4:让网络走进习作教学

【关键词】网络;习作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运用网络,树立写好习作的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高科技的产品——电脑与网络充满好奇心,没有丝毫惧怕心理,将操作电脑当作玩玩具一样,乐此不疲。在第二学段的三年级,小学生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开始熟悉键盘、鼠标的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与学生一同进行习作的晨示、欣赏、讲评,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并且要求每次写习作一定要写到一定的字数。我们认为,没有一定的字数是很难将事情说清楚的。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习作的字数,就像做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一样,是多少节拍的做多少节拍,不能省略。每次习作讲评,都要让学生用计算机中的工具统计字数。

在习作中,遇到学生写流水账行不行?我们认为行。学生开始学写习作,写写流水账无妨。写流水账,至少在习作中学生明白了写作的顺序。写文章,有个标准就是要写得有条理,解决了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事后,才能使在写习作时,叙述事情不会颠三倒四,让人不知所云。更何况,在写人物做某事时,还真是要有描写他怎样做事的一连串的“流水”动作呢,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用“钢笔录相”,让人物动起来,只有这样做了,写出来的习作才能更感人。

三年级的作文要求至少写三百字,四年级四百字——过字数关是习作最初始的阶段,教小学生学习习作,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学习运用祖国的语文。因此,学生开始学写习作时,能达到字数要求,都要大大鼓励。只要是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见所闻就行。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在班级博客上将学生达到字数要求的习作发表在上面,或张贴在班级“成长乐园”上,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博客上写习作。

根据网上相关的资料,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也有按英文意思将其译力“网志”的。它兼具名词、动词之性。作名词之时,它指的是可写的网页;作动词之时,指的是在网页上写作的人。我们现在是从“可写的网页”来谈的,博客实际上是网页的一种新的生成技术,有关专家对其特点的归纳是:对于使用者而言,博客是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的。它是满足个性化要求使用的一项技术。它将过去需受专门网页设计和后台数据库架构技术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变成了大众唾手可得的一个工具。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人们可以在网上写作,实现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它非常容易掌握和运用,只要会打字就行。它让人们轻松得就像在家使用日记本写日记一样地自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来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将博客作为学生学习习作的一个平台来加以应用。学生对发表在博客上的同学的,或是自己的习作都非常感兴趣。学生热情极高,家长受孩子的影响也参与到习作的讲评中,不少学生很乐意尝试着用键盘在电脑上“写”自己的习作,习作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努力利用网络进行习作教学的实践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作文课伊始,教师可利用一段精彩的导语或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诱发学生习作兴趣,揭示习作内容。然后,学生通过点击网页上的“习作目标”,明确这次习作的目的和要求。

(二)借助网络,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习作材料。“学生的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学生的写作材料可以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书籍,更可以是来自日渐完善的网络。

三、利用网络实现学生的习作内容开放

传统的习作教学通常是学生写、教师改,信息的交流依赖于习作稿本,范围局限在教师、写作者或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间,受益面不大。利用网络,让学生将习作的内容发送到习作平台上,则可以轻松实现习作内容的全面开放,学生只需点击鼠标,便可任意地调看到自己想要看的作文。如教学《我们的学校》,先组织学生将习作发布到网络环境中的习作教学模块上;然后,要求学生逐一阅读班级每位学生的习作,了解每篇文章的思路、闪光点以及不足之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所以学生能方便地读到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习作,这是普通文本无法实现的。显而易见,这种大面积的阅读,更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对于家中有计算机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晚上或双休日在家进一步上校园网展开网上阅读,这就突破了通常作文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无限延伸。

四、借助网络开放集体评价

以往的习作教学,老师的评点局限于习作者本人或很少的几个学生之间。如果利用网络组织对学生习作进行公开的、即时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来提高学生对每次习作训练要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则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我们认为评改的方式一般包括:一是教师在网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示范评改后,与学生共同交流;二是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通过广播或投影放大,师生共同评改、交流;三是学生自主选择习作,通过留言板功能进行评改,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网络环境为我们作文教学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迎来了作文教学模式的变革。但在教学探索中,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篇5: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李政权

论文内容摘要:

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 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

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

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

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

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

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

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学生在书上的小男孩撑雨伞避雨的插图中立即就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初步被激发起来。

紧接着在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我先让学生按照

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

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快就集中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

解决;“食”的问题稍难,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稍作点拨,并且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

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并且“将辣就辣”,告诉同学们在给他们上地理课的老师“我”就是怕不辣的湖南人,同

时还将当初来潮州时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半月瘦七斤的事实也搬上了

讲台,听得有的同学的竖起了耳朵,答案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连新学期的老师自我介绍也就此完成了。还有一项“调查水果产地”的课堂活动内容,“荔枝”和“香蕉”不用教师提醒,教室外的荔枝

树和香蕉林就是答案。而对于“苹果”和“水蜜桃”的产地问题,我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结果他们在家里水果的包装箱上找

到了答案。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民居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

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我们广东潮汕地区的饶平县境内。我提问学生:

“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潮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呢?” 故意设下了一个悬念,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兴

趣自然地又被激发起来,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明确,这事与美国有关。美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太空中拍摄到中国

这一种民居时,误认为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曾一度引起惊慌,因为

这种民居的外形酷似核试验基地建筑物,而且还派情报人员进行侦

察,“客家围屋”也由此而出了名。“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怎样学习

地理”的问题我则要求同学们从教师的教态中去领悟。此类课堂兴趣的激发不一而足,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

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古诗句的适当引用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

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我在《认识地球》这一章的学习开始时就采用了引用古代诗歌激发兴趣的办法。

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的阶段,最后由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真正地证实了地球是一巨大的球

体,教材上配有“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则用现代科学方法更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古代诗句来

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见同

学们一时想不出来,我就将《登鹳鹊楼》的头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念,很快在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读道:“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顺势立即在黑板

上画了两个表示地球的大圆,分别添上两个大小一样的小孩样子的图

象,一个站在地平面上,一个站在高出地面许多的高塔顶上,再分别

指出他们视野所涉及的范围,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诗

句吗?”没有让学生思考,我又脱口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大家说兴趣激发的效果

如何呢?其实这句诗的联想是来自课本的“活动”实验,实验说将带

帆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所得到的结

果是: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我通过逆

向思维,联想到了此句,同时将刚才的实验反过来做一次,解释给大

家看,从另一首诗中再一次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特

点,使学生觉得反复而又不累赘,这又与后面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证明地球的周长相得益彰。此时我发现班内还有的同学拿出手中的小地球仪来并做了一个小纸船,自己

试着做实验呢。这样既增添课堂气氛又略带些文学色彩。

三、实验说话,别瞎猜测

在《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我过去曾遇到学生瞎

猜测的情况,基于此,我在课前要求每人自备小地球仪一个,教师则

准备一个大的教学用地球仪,以便用来解答课堂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统摄下的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彩色插图形象直

观,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手中的地球仪进行观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时将手中的地球仪与书中的插

图一对照,老师略作提示,地球仪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比如南、北极的位置、经纬线的特点、方向的辨别、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极上

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的问题等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瞎猜

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

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这也

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四、简制教具、即兴发挥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而言比较简陋,没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在学习“地图的运用”一节时,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

和注记都是基础。如何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不难,但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就得想法转变它,让知识得之不难失之

也不易。我就尝试自制方向标进课堂。其实办法十分简单:将两条一

样的长方形硬纸条钉成一个“十”字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向法,在四端分别用钢笔标明“东”“西”“南”“北”字样

(如图1所示)。插图中所举的辨向方法先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教师授新课后明确并归纳地图上的三种辨向方法即经纬线定向法、指

向标定向法和一般定向法后,出示自做的“方向标”教具,建议学生

也都亲手做一个,以备以后在遇到类似方向问题时使用。

门(图1方向标)(图2 教室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较难理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来诠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课前准备好教学用的皮卷尺带,课堂先要求大家准备纸笔和直尺,用以描绘本班教室平面图,明确概念的含义后,请两位同学来丈量教室的长、宽并报出数据。首先量得长为10.20米,再量得宽为7.25米。随即提问:“大家如何在纸上将本班的教室平面描绘出来呢?长度单位怎么确定?”“用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米。”“对!这就叫做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且长度单位为厘米。”并板书该图所需要的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1= 实地距离100

比例尺概念含义问题解决后,紧接着要求大家详细地标出讲台、教室门的位置,制出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比例尺在地图三要素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如何判断比例尺大小,比值是关键。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一个特殊分数式,我结合读图给学生明确: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再根据比例尺公式分别要求写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和求实地距离的公式(即: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接着再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问:“现在应该选择多大的比例尺较为合适?用画本班平面图的比例尺如何?”“不行!”最后大家商讨决定选择1:5 000的比例尺为标准较为合适。完成校园平面图后要明确标示出本班所在的教学楼位置,然后提问:“现在能否找出我们的座位?”“不能!”水到渠成请同学们记住书上的结论并朗读:“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学生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此时,我看见早晨的阳光正好从教室的前门射进来,便顺势“就地取材”,来了一个即兴发挥,利用在序图中 “有太阳时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提示,要求大家在本班教室平面图上添加表示阳光的箭头符号(如图2所示),教师亦绘出一幅同样的平面图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的教室与学校的大门是平行设计的,请问我们学校的大门朝什么方向?”此时,我拿出自做的方向标(如图1所示),将带“东”字的一端对准太阳光源一对比,让同学们来判断,结果很快就得出学校是朝东南方向的答案。这样巧妙地将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综合运用,课堂效果理想。

五、引时事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这学期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果是板块之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完这一节内容时,及时将2005年11月刚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巴基斯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被提问的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因为巴基斯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地中海在将来会消失的结论。其实这就是知识的时代性、流动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时再一次用我的一句口头禅 “学地理不会图,越学越糊涂”送给学生,强调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运用,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只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真正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地理》(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二版

《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自助游·旅游者大全》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

篇6:学生习作让我欢喜让我忧

偶尔翻出一篇好新鲜的文章!我像找到宝贝似的,拿来给学生当范文念念!

还没等到我念完一段,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地高喊:“老师,那篇文章我见过,我在作文选上见过。”一席话,把我惊得目瞪口呆!

唉,又是一场空欢喜!

我说:“同学们呀,能不能给老师点希望呀?”我就要“万念俱灰”了!

哦,我也不能老是埋怨!我好好地分析了一下,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根本没有想表达的强烈欲望,只是因为老师要求写就写,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中心,毫无思想,更别说新颖了;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虽然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也乐意去写,但是苦于不能好好地表达,即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选材很好,但表达不出来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

针对此两种情况,我注意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详细地记述;另一方面加强积累,除了课文里的优美的语句,每个单元出示的“读读背背”,还要在课外材料中,积累。

经过如此指导,下一次的习作果然有进展:优美的语句也出现在文章中。同学们都争着让我读给大家听。确实我发现几本特别好的习作,而且我把它传到网上,有幸还发表了呢!

篇7: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达玉才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数学中,教学要善于依据数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实”,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还余几粒等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步的发展。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三、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际活动。

篇8:带领学生走进习作的乐园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练笔,表达,评改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因此,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走近学生的作文, 科学善教, 用心浇灌, 带领学生走进习作的乐园,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从而使学生妙笔生花, 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一、学会观察, 积累素材

(一)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只有生活积累丰富了, 写作才会有源头活水。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 形形色色的景, 发生着千奇百怪的事, 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因此, 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课内到课外, 从家庭到社会, 学生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漂浮的白云, 丰收的田野, 都会引起学生的遐想;一只小猫在檐前游戏, 一群鸽子在高空飞翔, 会使学生感到惊喜;庭院里的葡萄结果了, 那玲珑剔透的果实会使学生陶醉;课堂上有趣的自然科学实验, 会让学生痴迷……学生通过观察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具体典型的场景、人物或事件, 并加以自己的亲身体验, 所写出的作文就不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窘境, 写出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从而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文的快乐。

(二) 坚持写日记, 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知, 多读多写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日记可以记录身边事, 描写眼前景, 说自己的心里话, 摘抄阅读过程中所见的美词佳句, 表述对文章的感悟等。这种非常自由的练笔, 可以及时捕捉灵感, 可以丰富词汇, 拓展视野, 增长知识, 还可以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提高写作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日记与写情境作文结合起来。如教师可让学生写倒垃圾时垃圾桶漏了的情景;课堂上一名同学睡着了被老师批评的情景;一名同学搞笑或生气的情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情景。教师给学生出个开头, 让学生想象后来会发生什么, 然后让学生写想象作文。这样的片段作文练习, 学生会感到熟悉、亲切, 容易写具体和写出真情实感。

(三) 走进阅读的沃野

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 学习写作技巧。书读多了, 有了一定的积累, 学生写作文时就能试着运用, 熟能生巧。练习久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作文也就越写越好了。我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 有很多适合学生的启蒙读物, 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古代神话、寓言和古诗词等。让学生从小诵读, 既能长知识, 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童话想象丰富, 语言生动, 能够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如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学生能够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习语言, 塑造美好的品格。“开卷有益”,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背诵精彩段落,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 学生的作文才能厚积薄发, 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

二、抒真情, 写真意

作文如做人, 要抒真情, 写真意,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而有些学生习惯抄作文或编造作文。对此, 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 让学生懂得作文必须经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正如学游泳, 只有自己亲自下水, 刻苦练习, 才能学会游泳。另一方面, 教师要加强作文指导, 让学生明白写什么, 怎样写,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写《榜样》, 除了写同学刻苦学习、多才多艺外, 思维可以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如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的勤劳善良, 哥哥姐姐的优秀品质, 邻里间的互帮互助, 学校中教师、校长的辛勤奉献, 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吗?

三、注意细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 能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事件表述生动, 环境显现真切。有了细节描写, 作文才会真切感人。而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是叙述了事情的大意, 缺少具体的描写。在我的指导下, 一名学生在《修复读机》一文中是这样写的。

刚打开复读机, 声音就成了类似磁带搅带的滋拉声。我感到很奇怪, 急忙按下停止键。又打开听听, 还是那样。我开始检查磁带, 磁头没问题。我又看了看磁带的转轮, 可以灵活转动。是不是磁带出了问题?我找来一盘其他的磁带, 按下“开始”键, 还是类似搅带的滋拉声, 听不太清, 看来磁带没有问题。

我又开始检查复读机。复读机的转轮能转动, 滚轮也能正常运行, 看来滚轮、转轮也没有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我搞不懂, 问爸爸, 爸爸在工作;问妈妈, 妈妈也在工作。还是自己研究吧!我找出了复读机的使用说明书, 看到了一行字:简单故障排除指南。在“声音失真”一栏, 写着可能的故障原因:磁带发霉、磁带粘结、电池电量不足、磁头或压带轮脏污。电池电量应该没有问题, 只有“压带轮脏污”的这一种可能性了。我按照上面的解决办法, 小心地用沾了水的棉签擦洗压带轮。擦完后, 我按下放音键, 发音正常了, 听不到滋拉声了!

我成功了!我靠自己的力量修好了复读机, 我太高兴了!

四、讲究作文评改的艺术

“文章不厌百回改”, 而且作文也很难一次成功。古人作文注重修改。如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卢廷让“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贾岛“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启示, 那就是写文章要专心致志, 反复修改, 仔细推敲, 才能创作出佳作来。

如何修改必须让学生心中有数, 即让学生明白改什么, 怎样改。具体来说,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交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学习使用修改符号。二是要做到文从字顺。先修改错别字、病句, 进行增删调换, 然后是润色加工, 选择最能表情达意的动词、形容词。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可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等。三是看是否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 哪些地方写得好?写得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教师不仅要倡导学生自改, 还应适当地加强互改和集体评改, 特别是集体评改。教师每次应确定一个评改主题, 并把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印发给学生, 然后在每个学生自改的基础上, 进行集体评改。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边讲边修改, 并说出自己修改的理由。这样, 通过解剖麻雀, “改”“批”“评”“鉴”, 可以激发学生评改的积极性, 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 从而能够发挥集体成员的优势, 在相互启发借鉴中掌握评改方法, 提高作文水平。

上一篇:尽职调查基本概述下一篇:员工晋升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