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情智的舞台

2024-04-09

让习作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情智的舞台(共2篇)

篇1:让习作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情智的舞台

让习作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情智的舞台

三年级是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从下笔。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习作基础,笔者精心地设计课堂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将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机地渗透于活动之中,使学生的习作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进而实现习作方法的无痕迁移。

前不久,笔者执教了一节三年级游戏作文公开课,习作主题为“你画我猜”,教学时间为两课时。习作教学目标设定为:1.开展有趣的“你画我猜”游戏,在游戏中放飞想象,丰富情感体验。2.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口头练说游戏过程,并下笔成文;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把游戏的过程写具体。3.以本次习作为起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写出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更为重要的是以本次习作为起点,鼓励学生今后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施展情智的舞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笔者先告诉学生,这节习作课先玩游戏,游戏的名称为“你画我猜”。

第二个环节是“开心游戏,放飞想象”。笔者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测:太阳、月亮、大饼、镜面、盘子„„接着,笔者又在大圆中间画了个小圆,学生猜测:是方向盘、射箭用的靶子、光盘、指南针的转盘、古人写的“日”字„„游戏过程中丝毫未露出写作的蛛丝马迹,让学生畅所欲言,个性得到了张扬。笔者又继续画:在大圆和小圆之间连了六道弧线。学生仍纷纷举手发言,乐此不疲:荷叶、篮球、车轮、游泳圈、降落伞、圆圆的南瓜„„笔者引导学生说出心里的想法,为习作时写出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作铺垫。最后,笔者在大圆的上方画了个半圆,在半圆里画了一道虚线,在虚线边写上“BOY”。学生恍然大悟:“帽子,帽子!”游戏毕竟是为习作服务的,在学生饶有兴趣时戛然而止,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让其回味无穷,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游戏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从而获得真实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三个环节“回味过程,口头练说”。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是怎么玩的。学生们根据提示一步一步地回忆游戏的过程,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语把游戏的过程说出来。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说好了才可能写好。在说的过程中,梳理表达的顺序,斟酌词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第四个环节“下笔成文,留住精彩”。笔者揭示习作要求:多么有趣的游戏,如果你能把它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快乐,该多好啊!请同学们动笔之前,先看看黑板,上面所有的词语都是我们在这个快乐游戏中曾经出现过的精彩的动作、生动的表情和美妙的心情。我们只要把这些做过的、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习作。随后,笔者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要把游戏分成几步来写,写清老师每一?i画了什么,说了什么,表情如何;

2.努力将同学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写生动、写具体,不要忘了把自己的心情、想法或感受写进去;

3.给习作拟一个较有吸引力的题目,如《开心一刻》《一次有趣的游戏》等。

学生自由作文,笔者巡视指导。写作不能忘记对儿童活动和游戏本身的尊重,更不能放弃对写作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适当地提示将对学生的习作起到引导的作用。

第五环节“佳作赏析,领悟方法”。经过第一课时的努力,学生们基本上完成了习作。笔者翻阅了他们的草稿,发现几位学生的习作很有特色,于是依次展示了开头、过程、结尾写得生动的片段。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仿佛回到了游戏中。随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谈了读后感受,并作如下小结:这些同学的习作给了你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因为他们在习作中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初步进行习作方法的渗透。

第六环节“自修互评,享受乐趣”。首先要求学生自读修改;然后,师生互评,学生再次修改,根据教师提示的标准给自己的习作打分;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其实作文很简单,就是记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只要你今后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尝试,就会有更为独特的经历与体验。别忘了把这些新鲜的经历与感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哟!

二、教学感悟

1.找准兴趣点,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

儿童怕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可以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写自己最想说的话。上海师范大学李白坚教授在《快乐大作文》一书中说:“游戏是孩子的天使,趣味是孩子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如能把游戏引入习作课堂,就能顺应儿童心理,找准他们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消除儿童怕作文这一心理障碍。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你画我猜”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学生时而兴奋、时而失望、时而自信、时而担心,他们经历了一次丰富而曲折的精神之旅,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引导学生回忆游戏过程,进行口头练笔,使游戏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

2.寓教于乐,实现习作方法的无痕迁移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离不开对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儿童讨厌并害怕作文,与传统作文教学指令太多、“规矩”太多,不能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进行写作方法的教学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本次习作教学中,笔者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说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神态,在写作中给予温馨提示,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去相互评价和自我点评,将枯燥的写作技法的指导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让方法论指导不露痕迹,达到道法自然、“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实现习作方法的无痕迁移与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学生的习作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3.心听智评,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习作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比习作结果更为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习作的第一条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多元化的评价能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本案例中,笔者首先选出几篇比较典型的习作引领学生进行赏析、品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清楚。接着师生、生生互评,在此过程中用心倾听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以插话式的点评放大学生的优点,使小作者看到同学的热情的鼓励与期望。最后,让学生按标准给自己的作文打分,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八九十分,甚至一百分。此时,教室里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的劳动得到了肯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习作课堂也就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情智的舞台。

(责编 韦 雄)

篇2:学生的舞台 情智的殿堂

一、孙双金老师课堂教学技巧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第一段讲了什么?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二)设疑导读“归林时的情景”

1. 当我们随作者一起迎来灰椋鸟的归来时,此时你在想什么?自主想一想,然后指名提出问题。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4小节,用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A:读一读,划出你喜欢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B: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小组成员认真听,并评价他读说得如何,作适当补充。

C:全班交流,读一读喜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指名说,其余同学评价补充。

再现情境,启发想象,多媒体播放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浩浩荡荡),用词或句说说你看到的,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书上的。指名说,其余同学评价、补充。

作者在描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时,还加进了自己的联想,指名读一读。想一想,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只灰椋鸟,你会怎样“倾诉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呢?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3. 感情朗读,引导诵记。通过指名声情并茂的朗读,再从整体把握全段。按看到的、听到的,小群活动、大部队运动的线索,引导背诵。

(三)学习“归林后”的情景

自主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感情朗读。看多媒体课件,说说由“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联想到了哪些词句。此情此景,会让作者情不自禁地欢呼些什么?

(四)合作表演,在创造性表述中内化课文主要内容

1. 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灰椋鸟的一些资料,拿出来交流一下。(学生口头交流)

2. 教师播放灰椋鸟归林时壮观而热烈的场面,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程度和喜欢的内容,小组自由结合,组成小小解说团,给多媒体画面配音,看谁是最优秀的解说员?

(五)灰椋鸟为什么会有如此和谐的天堂一样的乐园呢?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想一想,说一说

联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拓展:作者就是一个献身事业的大自然的保护者。播放多媒体课件《一个真实的故事》,介绍本文作者徐秀娟为寻找一只走失的丹顶鹤而不幸牺牲的故事。

作为小学生,此时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呢?小组讨论、交流后在全班说说。

写一写:设计一条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并作交流,看谁是最优秀的广告设计师。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本课在教学设计中,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教师引领并参与学生的朗读、感悟、积累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生成教材,努力拓展课堂,有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二、给我们的启示

(一)尊重主体,激发兴趣

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学到知识”。“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设计中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活体验,积极引导儿童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并读一读”、“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结合成解说小组”、说图画情景时“可以是书上的语句,也可以是自创的词或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创造的活力就会不可遏止地在学生身上涌动,课堂上就会形成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融合、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

(二)启发想象,引导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本设计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大胆而有效的想象,并启发其进行了富于创意的思考与语文实践。

A:想象灰椋鸟在归林时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怎样诉说一天的见闻和收获?

B:由“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你联想到了怎样的事物、怎样的情景、怎样的词句?

C: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如此种种,学生的思绪得到了放飞,创新的学习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培养,有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课堂。

(三)改变学法,注重实践

学习活动中,应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能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评议的时间,接触文本前说说想知道的问题,用学习第四小节的方法学习第五节,主动进行朗读评价,积极进行想象,自主写作公益广告并交流等等。由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因而学生都能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真正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意旨。

(四)搜集信息,开放课堂

教学中,教者一方面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榜样,把从网上下载的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们欣赏,拓展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以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灰椋鸟生活习性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共享,有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文以载道,引领审美

上一篇:工作中改变范文下一篇:我的成长路上有母爱-妈妈的爱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