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

2024-04-18

让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精选12篇)

篇1:让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

近几年来,我们开设了大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受其生活阅历的限制,在自读过程中对作品形成的形象往往不够完整,在大脑中的印象也就不深,有时往往一闪而过。如何让些形象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想到了绘画。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例如:围绕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我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有自读课本中《高大的皂荚树》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课下读了这篇文章并做了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画下了自己印象中的皂荚树:有的只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有的又进一步突出了高大这一特点;有的则在这棵皂荚树下又画上了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总之,他们都画出了心目中的皂荚树。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棵皂荚树,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却不一样,有的只抓住了表面特征:又高又大;而有的却深入到了内里特征并受到了心灵的震颤。其中有个学生在这枝繁叶茂的皂荚树干上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组合成一个正在微笑着的母亲头像,这位母亲正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一群用皂荚树叶烘烤着小手的孩子。这个学生在阅读收获中这样写道: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多么像一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妈妈呀!我也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彩图画好之后,再让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进行对照,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就会找出自己图画的不足,并且在脑海中又把图画变成了文字,于是又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笔记本,使其美观实用,学生在打开每一页笔记时,都要在布局结构、色泽搭配上费一番心思,许多学生还给自己的笔记本配上了漂亮的花边及一些漂亮的小图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

 

篇2:让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

让学生走进阅读的精彩世界

【内容摘要】:

阅读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从识字阶段向阅读阶段过渡,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关键词】:阅读、课外书、习惯

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作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却漠视他的课外阅读,这好比给一个本该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预备了一匙奶,让一个想学游泳的人进浴盆里试水一样。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的教师只关注课堂的阅读指导,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联合家长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提高对学生们阅读指导的全面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呢?以下是笔者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看法: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1、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2、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二、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认识不足。

现在好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阅读课”,但这些阅读课不是小孩手中拿着一本书去读,而是教师讲“阅读方法”,学生去做“阅读练习”。

如果学校教育中没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阅读条件,课外阅读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补足。事实上,很多的家长,对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认识不足,甚至阻挠小孩的课外阅读,他们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听人说读课外书对学习很有好处,就让孩子去读,可孩子刚一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开始投入当中的时候,家长就担忧了,怕对学习造成影响,又把课外书本没收,把孩子拉回日常学习的课本中。家长们认为,那些只是读不读都无所谓的“闲书”,真正有用的是课本。

在小学中的确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本,考试成绩经常很高,而一些经常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在考试中并没能显示优势。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考试卷一般都是紧紧围绕着教材来的,考试前紧扣教材的反复训练,确实会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的成绩。事实上,不少人的成绩只是一种假象。并不是孩子作弊了,而是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查出学生们真正的“语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语文成绩假象一般只维持在小学阶段,一旦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了。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在孩子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细心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精美、内容丰富、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画册等。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一听到老师或父母说要讲故事,都会竖起耳朵、满怀期待,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之际,可以嘎然而止告诉孩子:想知道故事的发展如何,请自已去读一读。还可以顺势向孩子们推荐相关的故事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这些书本里的故事更加精彩,更加奇妙,学生会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想象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阅读,这样的效果会比任何的说教都要来得好。

2、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经常喜欢翻翻这本,又掀掀那本。对此,家长们不必过多的去管制。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只要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种表现完全符合孩子早期阅读的心理,家长也不应该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除了那些真正有害于孩子健康发展的不良书刊。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都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为此,老师和家长们应该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否则,孩子好不容易培养成的读书兴趣,很快就会在大人们的强制计划中消失。

四、教给孩子们有效的读书方法。

孩子们常常因为读书忙得不亦乐乎,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如何将课外书读好呢?这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大难题。这里笔者所介绍的是常用而又有成效的阅读方法。

1、身心投入阅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要求对于某些重点文章,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做到边读边想,边读边写,做好批注,逐渐养成集中精力、字斟句酌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快速浏览阅读。要求学生们在读书报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快速浏览,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知识。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教给学

2生不只会一字一句地细读,而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快速阅读法。

3、选择相关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的篇章或有关的书报,以便学以致用。例如:学习了《凡卡》一课后,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到黑暗社会下儿童的悲惨生活,学生们可以阅读《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既丰富了语言积累,也提高了阅读兴趣和能力。

4、摘录批注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为以后写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孩子们还可以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用上摘录、批注、概括、写读后感等方法,相信收获的不仅是故事内容上的精彩,而且还能提高阅读水平。对于老师来说,想要让所有学生都真正走进课外阅读,都喜欢上课外阅读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坚持与努力,需要有为教育事业执着奉献的精神。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总之,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课堂阅读教学的补充完善、延伸拓展,十分必要而又任重道远,我们语文教师应更好地贯彻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理念,引领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这方热土上就一定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让我们都来重视课外阅读吧!

【参考书目】

篇3: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一.诵读感悟, 含英咀华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阅读文本, 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而朗诵的过程又是调 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文本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诵读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和语感, 体味汉语言的魅力。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水经注》一文时, 在配乐的背景下,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含英咀华。从而读出三峡的山势之险峻, 夏水之迅急, 读出春冬之清幽, 读出秋意之凄清。一幅幅秀美的图画, 闪现在眼前。之后, 我引导学生针对文中写景的语句, 发挥想象, 写出散文片断。读写结合,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文本的丰富内涵、文句的字字珠矶。体味精美文字的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 从而完成文本在文学意义上的建构。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学生从郦道元绝妙的语言描写中获得 阅读的美好体验。

二.巧用艺术空白, 走进人物心灵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停滞在对文句字面的理解。阅读的过程是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参与到对文本的思考, 领略文本的文学世界, 走进人物的心灵的过程。巧用文本的艺术空白, 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是使学生走进文本及人物情感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我在教学《背影》这篇体现深深父爱的课文, 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父亲的角度上, 给自己的儿子写一封信。学生在信中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关心, 以及对儿子的体贴入微的关怀, 也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宽容及深深的爱意。这样可以使学生走进父亲的情感世界, 去体验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执着而深切的爱。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 这篇课文时, 我启发学生:于勒叔叔很可能在美洲不只给家里寄过两封信, 是由于种种原因, 比如自己生意不如意, 信写好了而羞于寄出。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写一写于勒没有寄出的信的内容。几分钟后, 学生起来读于勒的信。信中写出了于勒生意亏损时内心的失落、沮丧, 以及于勒生意兴隆时那种踌躇满志的神态和归还兄长欠款的决心。

三.主题多元解读激活创新思维

对文本主题的解读, 是阅读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以《教师用书》为依据, 有许多文本的主题都是根据《教师用书》的归纳进行贴标签式的嫁 接。扼杀学了生个性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深挖教材, 准确把握文本主题。通过课引领学生主题个性阅读, 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时, 学生对主题定位在“诗人对于母校那种难以割舍的依恋与思念”, 对于初中学生能将主题能深入到这个程度似乎也差强人意了。但是如果浅尝辄止, 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通过网络资料了解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 最后学生把康桥作为诗中呈现的意象去解读。康桥, 具有充满美丽梦幻、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丰富意涵。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将主题定位在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惜别之情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文本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对永远失去的美好恋 情的心痛。

四.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 课堂阅读只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方式方法, 教会学生阅读中如何品味文句, 如何选取阅读的切入点, 深入解读文本意涵及文学技巧等等。但是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在长期、大量进行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 语文阅读应该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 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例如:在教学《背景》一文时, 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文集》, 扩大学生视野, 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风格与艺术技巧。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 之后, 推荐学生阅读其小说集《呐喊》等系列作品, 体味鲁迅先生高深的文学造诣和凝重的语言风格。此外还要为学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例如定期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在全班进行互动交流, 这样, 学生间可以相互影响, 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篇4: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一.诵读感悟,含英咀华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阅读文本,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而朗诵的过程又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文本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诵读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和语感,体味汉语言的魅力。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水经注》一文时,在配乐的背景下,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含英咀华。从而读出三峡的山势之险峻,夏水之迅急,读出春冬之清幽,读出秋意之凄清。一幅幅秀美的图画,闪现在眼前。之后,我引导学生针对文中写景的语句,发挥想象,写出散文片断。读写结合,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文本的丰富内涵、文句的字字珠矶。体味精美文字的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从而完成文本在文学意义上的建构。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学生从郦道元绝妙的语言描写中获得阅读的美好体验。

二.巧用艺术空白,走进人物心灵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停滞在对文句字面的理解。阅读的过程是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参与到对文本的思考,领略文本的文学世界,走进人物的心灵的过程。巧用文本的艺术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是使学生走进文本及人物情感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我在教学《背影》这篇体现深深父爱的课文,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父亲的角度上,给自己的儿子写一封信。学生在信中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关心,以及对儿子的体贴入微的关怀,也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宽容及深深的爱意。这样可以使学生走进父亲的情感世界,去体验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执着而深切的爱。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启发学生:于勒叔叔很可能在美洲不只给家里寄过两封信,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自己生意不如意,信写好了而羞于寄出。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写一写于勒没有寄出的信的内容。几分钟后,学生起来读于勒的信。信中写出了于勒生意亏损时内心的失落、沮丧,以及于勒生意兴隆时那种踌躇满志的神态和归还兄长欠款的决心。

三.主题多元解读 激活创新思维

对文本主题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有许多文本的主题都是根据《教师用书》的归纳进行贴标签式的嫁接。扼杀学了生个性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深挖教材,准确把握文本主题。通过课引领学生主题个性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学生对主题定位在“诗人对于母校那种难以割舍的依恋与思念”,对于初中学生能将主题能深入到这个程度似乎也差强人意了。但是如果浅尝辄止,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网络资料了解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最后学生把康桥作为诗中呈现的意象去解读。康桥,具有充满美丽梦幻、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丰富意涵。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将主题定位在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惜别之情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文本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对永远失去的美好恋情的心痛。

四.重视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课堂阅读只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方式方法,教会学生阅读中如何品味文句,如何选取阅读的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意涵及文学技巧等等。但是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在长期、大量进行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文阅读应该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例如:在教学《背景》一文时,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文集》,扩大学生视野,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风格与艺术技巧。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小说集《呐喊》等系列作品,体味鲁迅先生高深的文学造诣和凝重的语言风格。此外还要为学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例如定期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在全班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语文阅读是一项系统的教学工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教学观念,通过指导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自身生活与生命的体验,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完成自身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构建,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篇5:让学生走进诗意盎然的世界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了解相关背景,读懂诗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情感和态度: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感受到古诗文优美、含蓄、深情的独特之美,激发起学习了解唐诗宋词的热情,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并为此自豪。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其他送别诗和有关李白、孟浩然的资料,教师准备音乐、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铺垫情感

1、师: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如繁星点点的浩瀚银河。而唐诗宋词可称为是其中最为耀眼的灿烂明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一个个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的诗人,都为我们所耳熟能详。他们以自己饱含情感的笔墨,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2、揭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展示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古诗许多学生并不陌生,甚至在幼儿时期就已能熟背。为了避免学生的对有可能重复的学习产生厌倦,教师就有必要首先以自己的激情和采用相关的课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再以大组、小组轮流等各种方式反复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相机学习生字“孟”、“帆” 、“唯”,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3、让学生从以往所学的`三种古诗朗读停顿的方法中任选1、2种,划出停顿处,然后再次朗读。

4、用自己选择的喜欢的停顿方式,并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朗读给小组同学听。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之后,如果马上逐字逐句讲解,会将古诗的整体美肢解得支离破碎,也会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这里先不做任何讲解,而是以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表达的愿望。

三、活动体悟,美读体会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感知并结合插图、收集的资料,说说自己读了这首诗后,在诗里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讲解对应的诗句并指导朗读,重点点拨以下词句:西辞、烟花、尽、唯。其中“烟花”的理解可以像课本注释的那样: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也可以根据全诗的意境或生活体验,理解为:烟雨蒙蒙的三月,柳如烟花似海。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情景,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自由组合,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读一读这首送别诗。

5、请各小组上讲台展示,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认真看、听,准备评价,注意评讲时客观委婉,以鼓励为主,并让展示的同学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了充分的读,熟悉文本,与文本对话之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就会是水到渠成,在点拨之中注意充分尊重他们各自的阅读感受,并让他们在演、说、读之中,进一步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没有教师繁琐的讲解,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四、点面结合,拓展升华

1、师:李白一生到处游历,结交了不少好友。在泾县的桃花谈游玩时,结识了汪伦,并且又写下了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出示课件、课题)

2、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相关资料,指名说,然后再互相补充。了解写作的背景,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做好铺垫。

3、让学生结合书上的注释、小组的资料,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想象出诗描写的情景。

4、指名说说诗的情景,相机补充、点拨。

5、配乐朗诵这两首诗。

6、以古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展示老师、同学们收集的其他送别诗,可以借助拼音朗诵,可以介绍其中的名句,也可以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

7、课后,自己任选其中一首诗,加入自己的想象,写成一篇记叙文。再把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出一期“深情的古诗”专刊。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这里,大家收集到的图文结合的各种诗文、优雅的音乐、起伏的吟诗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教材为“点”,带动课外的众多相关的“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的“美”,带着情感,走进了诗意盎然的世界。

(相关链接:李白一生都在旅行,或是艰苦,或是浪漫,他的游踪值得我们去追寻。李白的游览是随意的,是浪漫的。李白可以与朋友乘船在月色中畅游,高歌狂饮,通宵达旦,当黎明到来时,他们却在泊于岸边的小船中沉沉睡去。他还可以与朋友高谈阔论,饮酒高楼,在喝下无数美酒后无钱付帐,于是解下身上的宝剑,然后众人相扶,大笑出门。李白“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游历各地著名山川。

李白出蜀后大约游历了3年多,27岁时来到了湖北安陆,并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8年,李白虽然仍去各地漫游,但还是经常安居在安陆,所

篇6:让阅读走进学生心中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运用:注重教师的范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阅读的方法”,坚持以“读”为本;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勤做笔记,交流体会等方法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走进阅读。

【关键词】:范读以读为本多媒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下面我谈谈教学中我的几点粗浅经验:

一、注重教师的范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高质量的范读课文,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领悟文意,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把握文章的基调,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多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我一起读起了课文,读出了对昔日圆明园辉煌的赞叹,也读出了对西方列强践踏劣行的憎恶,有的学生还说:“听老师读,好像真的看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也看到了西方列强的惨无人道”。如教学《生命、生命》一文范读时我亲切地告诉学生: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基调后,我范读课文,引领学生聆听、感受积极的生命观。学生随我一起轻声地读,细心地悟,为课文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长期坚持范读课文,学生的语感会有所提高,积累了语言,对阅读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阅读的方法”,坚持以“读”为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引导、点播、必要地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指导学生阅读的声调、语气、重音等,同时把“读”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A、初读课文,整体感受。B、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C、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让学生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首先介绍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学生知道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亲切、爱怜、压抑、愤懑,学生朗读时我适时范读,个别加以指导,学生慢慢地模仿体验,再运用上述三步骤引领用心地读课文,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领会了作品的深层含义,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教学时,我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赞叹的语调把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读出来,在读中感受桂林山水的壮美,这样,学生在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中领略了“仙境”般的山水美景,培养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感情。

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生动、鲜活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生动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以借助课件展示“亭台楼阁、热闹的买卖

街、金碧辉煌的殿堂、精美的玉器、历代名人的字画”引领学生感受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为让学生感受这座“万园之园”竟在三天之内化成了一片灰烬,可以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西方侵略者的惨无人道,引导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如《观潮》一文,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如果配以视频学生就会亲眼看到大潮的壮丽奇观,亲耳听到澎湃的声音,对课文就有了更好的认识。这样教学,学生既动眼、动口,又动脑,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阅读效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所提高。

四、勤做笔记,交流体会。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地读书习惯,巩固阅读效果,我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他们既然读书、就要动笔墨,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要求,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在学生间开展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故事会等交流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可以更好地巩固阅读的成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语文阅读走进学生心中,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篇7:让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

物理教学论文:让学生轻松走进微观世界的几点方法

王小飞

【摘要】许多学生在学习微观知识时产生厌学情绪,认知上和心理上都存在障碍,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关键词】轻松微观世界方法

初中化学中微观知识是许多同学难以跨越的鸿沟,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也是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思考与研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在活动中亲近微观知识,在活动中喜爱微观知识,从而产生探究微观世界奥秘的动力。

一、制作模型,轻松跨进微观世界的门槛

微观知识是抽象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要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很好的理解它。模型可使抽象变形象,让书上精辟的阐述变得活灵活现,它的直观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体验微观变化过程。

做模型的材料可选择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也可用橡皮泥。橡皮泥颜色丰富,可塑性强,保持时间长久,可反复利用。

例1:分子构成的有关知识表面看似易懂,但很难理解透彻。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分子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以体验原子构成分子,这样就容易理解分子的`构成了,为学习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埋下伏笔。此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不再是被动接受。

例2:在学习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时,应用模型可打破课堂的严肃和沉闷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思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分析水蒸气和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有何不同时,让学生分组先讨论,在用水分子模型表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亲身经历了在水蒸发时,水分子间隔变大的过程;在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的过程,从而较透彻地理解了两种变化中分子的不同变化过程。

例3:在探究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时,模型是很好的助手。用天平称量化学变化前后不同物质的分子模型,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质量、数目和种类没有改变。

二、制作卡片,享受研究微观世界的快乐

关于元素符号的记忆,理解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对学生而言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无论教师设计多么有趣味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学生对这些概念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中,利用卡片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自己找出方法和规律,在游戏中很轻松就掌握了这些概念。

例4:把元素符号写在卡片上,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以下活动:

(1)找出书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将其分为一类。

(2)根据元素符号的谐音编写谜语,再互相猜谜,如“品德高尚”

心灵美(锌、磷、镁)。

(3)找出元素符号中有趣的谐音,如“美女心铁”――镁、铝、锌、铁。

这样,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游戏中轻松地记住了元素符号。

例5: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最容易混淆。利用卡片以小组为单位把数字和元素符号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在卡片上,让学生一起讨论、分类,相互表述,说出含义,相互评价,总结规律,较好地理解了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这比教师在黑板上强调无数遍要有效数倍。

三、编写童话,感受微观世界的丰富多彩

初中生脑海中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想象的潜能是无穷的。如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微观世界中遨游?编写童话,可充分挖掘他们想象的潜能,让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

例6:在学完分子性质后,我们做了品红扩散、氨水挥发两个实验。男生在童话中描述到:它是一个氨水分子,有一天它与兄弟们从家中跑出来,在空中飞呀飞,遇见酚酞分子,于是大开杀戒,双方损失惨重,血流成河……女生在童话中描述到:她是品红分子,穿着漂亮的绿裙子。有一天不小心掉进河里,吓得她尖叫,等她冷静下来,哇!绿裙子变成了红裙子…..

例7:在学完离子形成后,有同学写到:她住在钠村中,他们都嫌电子太多,有一天,她走出村庄,想把电子送给别人,她先后到了钾村、钙村……都没有把电子送出去,后来在氯村中终于把电子送出去了。

四、反思小结,体验走进微观世界的成功

小结可对微观知识进行整合,找出它们的内部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进步和不足,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明确继续努力地方向。在学完元素、原子、分子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结。以小组为单位先描述所学知识,然后画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图。他们画的图,形象且美观,与书中的图神似形不似,让我欣喜如狂。在他们互相交流时,看着他们兴奋地眼神,激动的表情,听着他们激烈的讨论,在他们享受成功时,我也享受着快乐。

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真实而广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就可携手学生快乐地走进微观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亚琴:《物质构成的奥秘》其实不难[J],《新课程学习上》,2010

篇8:如何让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

1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 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 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 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 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 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 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 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换言之, 如果数学教师本身就不热爱数学, 又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 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我把情感教育运用在教学中, 做了一位教师应该做的事。我想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亲其师, 而信其道”吧!数学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 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对教学评价方式有许多, 比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一帮一情况反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作业批改评语、建立数学成长记录袋等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 作为我们教师要注意, 不管你用哪种方式, 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关键词:真实、及时、对比、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一点,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更要在评价中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家的榜样力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通过减轻学生负担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学习上的负担) 以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等等, 这些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所谓“只要有心, 处处皆教育”。

2 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里, “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 而且, 它能给予我们能力, 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 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 由于业务关系, 急需一辆汽车, 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 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 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 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 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 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 (里程) 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 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 提出思考的途径, 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把数学条理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泼多变, 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3 利用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 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 美术具有的直观性, 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 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利用数学知识,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 “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 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 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 酷暑炎热, 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 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 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 出示荡秋千图。这时我立即一转, 进入话题, 说:“手臂这一摆, 秋千这一荡, 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 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 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 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 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 最后将结果告诉我, 那么我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我很神, 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 他们恍然大悟, 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 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 如“填幻方”, 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等等, 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 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 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 看谁列得既快又对, 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 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 教师在教学中, 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 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努力做到让学生思考问题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 并以鼓励为主、努力创造课堂教学和谐的气氛, 对待学生作业, 教师每次及时批改, 通过迅速的反馈了解自己教学效果, 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 教师首先要从自身中找毛病,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 加以纠正。对待差生的作业, 教师总是精心批改, 抱着满腔热情的期望分析错误的原因, 排除其学习的障碍, 使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进而逐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 因此, 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 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国家图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心肠。S

参考文献

篇9:让我们一起走进“阅读”的世界

关键词:幼儿阅读;自我中心;谦让;分享;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67-1

一、案例背景

我园是一所以阅读为特色的幼儿园。每天,我们把午餐后的时间设置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自主阅读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喜爱的图书自主阅读。也许你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散乱的图书、撕烂的书本,散坐一团的孩子……看到这种场面,有的老师会认为孩子们又在搞破坏了,甚至因生气而怒吼。我不想成为那样的老师,于是我悄悄进入他们“调皮”的世界,与他们一道面对阅读中的困惑与欢乐。由于孩子们吃饭的顺序、速度不同,餐后每人不一定能选到自己所喜欢的那本书。因此,我建议图书共享,孩子们可以彼此商量交换着阅读。这一建议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

二、案例描述

子恒是班里比较调皮的一名小男生,但非常聪明。看似没有在认真听讲,可他那双耳朵可灵敏了,早已把你的话记在心里。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吃饭慢。因此,他常常挑选不到喜欢的书籍。虽然他偶尔也会幸运地得到别人看过但自己并未看过的书,但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跟别人商量着换书看。商量的好,就满面春风地坐在一旁仔细看书,商量失败,就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啪!”书的两只小手分别扯在两个孩子手里,一个往左拉,一个往右拉,书皮已经快要脱落,旁边的孩子也嚷道:“快别拽了,书要坏了!别拽了,书要坏了!”这时,子恒才会松手,另一名孩子拎着那本将要散架的书气冲冲地向我“告状”。

我问子恒:“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他没有回答。我接着说:“书坏了!被你俩扯坏的!”我叫来一名孩子,我与他一左一右拉着子恒的手,模仿刚刚抢书的情景,问子恒:“如果我们也使劲扯,你会觉得疼吗?”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珠子在眼眶里转了一圈,然后又低下头去。第二天饭后,子恒在美工区转悠,似乎在找什么,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我心想:“莫非,他要把自己喜欢的书藏起来?”不一会,他从美工盒里拿出一个胶棒,拔开,开始往书上一遍一遍地涂胶,始终没能粘上去,就迅速跑到我面前寻求帮助。我跟他一起合作修书,修好后,他并没有坐下来认真阅读,而是把书送回书架上,取了另一本读起来。

有一天,我耳边又传来了子恒叫声:“不对,你说的不对!是猴子想吃这个圆圆的东西……”“不是,是猴子饿了,早把这个吃完了……”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真有点儿吵架的阵势,我赶忙过去平息这场没有硝烟的争论。刚走到他们面前,子恒就用小手指着对方抱怨:“老师,他笨死了,书都不会看,还说我说得不对!”“哟,那你看懂了?你把故事说给我们听听。”书名是《猴子的奶酪星球》,子恒并不认识字,可他拿着书边看图边说着书上的故事,说的和故事内容差不多,只有几个地方意思有些偏颇,我和其他孩子还挺佩服他的。接着,我给孩子们讲了一遍故事内容。我只说了一遍子恒便记住了,他又拿着书坐在好朋友身边开始讲述《猴子的奶酪星球》发生的故事了。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可见,子恒对阅读是充满兴趣的,虽不能看懂文字的意思,但绘本图画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能感受到图画带来的乐趣,因而很愿意阅读图书。幼儿注意力和坚持性是有限的,当他们对看过的图书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容易失去先前的兴趣。幼儿还没有走出自我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长辈们过分的溺爱、迁就,使他们往往觉得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的,不太懂得谦让与分享。像子恒这样的孩子觉得想看哪本书就看哪本书,当书在别人手里时想通过商量交换来看,对方不肯时就会认为,你都看过了没必要再看,我也按照老师说的商量换书,你不给我就“抢”!子恒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用说理、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谈话时,他能理解是自己做错了,因此才有了主动修补图书的行为。孩子是率真的,想什么就做什么,不带有功利性。《指南》指出,5~6岁的孩子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其实,想要改变幼儿之间出现的“抢书”现象,首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现在的家长应当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要做到约法三章,不能肆意答应孩子的过分要求。家长可以陪伴幼儿一起阅读,看书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讲述一些有关分享的故事给幼儿听,共同感受分享的快乐。此外,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并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孩子分享。幼儿在园期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幼儿感兴趣的书籍、自主阅读的时间,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有阅读的机会,并组织开展阅读交流与分享活动,适时鼓励,激发其坚持阅读的兴趣。

篇10:走进阅读的世界作文

在看书时的我,总是徜徉在自己的世界,仿佛偌大的图书馆里只有自己,旁若无人似的沉浸在幻想的魔法世界,随之款摆,却又不致坠落。我知道:能幻想的人才会快乐。而看书便能让我想像自己是英勇的主角,越过万壑千山,找到宝藏;抑或是拥有荣耀及财富的女王,生活安定而充实。但真正吸引我的是:能跟着作者的脚步探索书中的世界,漫步其中,并且找到自己的天地,快乐而不受拘束──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阅读能使我放松心情,倍加专注,也能舒缓压力;考试的复习更是如鱼得水,毫不费力。把压抑许久的郁闷,随文字消散,书香更如花儿般美丽的绽放,让文字在我的心中倾泻,谱成知识川流。

篇11:让童话走进幼儿的世界

——巩留县第四双语幼儿园故事大赛简报

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提高教师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掌控能力,搭建一个施展专业才能的平台,丰富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我园于2012年10月26日举办了我园的第二届故事大赛,此次大赛以“让童话走进幼儿的世界”为主题。

纵观整个比赛过程,教师自选的故事从内容到形式结合了幼儿课堂教学的实际和幼儿的特点。在比赛中教师们对自己的故事进行了尽情地演译。教师们用富有童趣而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调,将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充分展现了我园青年教师良好的语言功底和精神面貌。彭丽娟老师在故事《贪吃的小熊》中角色处理清晰,在她的讲述中,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马亚丽老师在故事讲述中吐字清晰,表达流利,表情丰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场比赛在有张有弛的节奏中进行,活动既考验了老师们临场发挥的能力,又展示了教师在语言方面的技能技巧。

篇12:让曾国藩走进我们的世界 作业

学号:班级:10法学一班姓名:马天雄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史中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曾国藩,今传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以及现代社会中对他的评价仍然还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鞭笞他的人,都会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俗话说“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曾国藩一生与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历经二十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在面对洪秀全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曾国藩果断站在了洪秀全的对立面,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义不容辞并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不仅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而且为人谦虚谨慎,领导发起了意义重大的洋务运动。他着眼于整个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兴衰安危,将自己的政治才能体现在了洋务运动之中。他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他的治军、治家、修身、养性的才能,以及实践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所体现出来的高超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因此,让曾国藩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意义重大而又影响深远。

关键字: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一、曾国藩生平及近现代以来的人物评价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逝世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就开始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曾国藩就奉旨帮助办理本省团练。1854年,曾国藩率湘军出征,开始自己的军事带兵生涯,但时隔三年,曾国藩就被被罢免了兵权,奉命回籍守制。一年之后,咸丰帝被迫命曾国藩复出带兵。随着天王洪秀全的实力与日剧增,太平军攻破了江南大营,此时的曾国藩被授命为两江总督。在此期间,曾国藩日夜操练军队,终使得湘军取得了安庆会战的胜

1利。同治即位后,曾国藩开始节制四省军事,并于1864年,攻克了天京。四年之后,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次年回任两江总督。最终于1871年,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1岁。

晚清社会中,旧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行将崩溃,而社会前进的方向却茫无头绪。于此期间,太平天国义旗一举,应者云集,清王朝顿失半壁江山。然而祸不单行,外国列强也蠢蠢欲动,想法设法,处处侵夺中国主权和侵占领土。此时的晚清朝代可谓是内忧外患,举国难安。而一介儒生曾国藩,崛起于湘楚之间,纵横捭阖,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清朝“中兴第一名臣”。但也有人认为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手段及其残忍,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罪名昭著。所以也有人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然而曾国藩由于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了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如此,他的出现还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权力格局,也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后人对他有“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的评价,但他毕竟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容抹杀的一笔辉煌历史。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也被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二、曾国藩一生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三件事

(一)无一日不读书

传说在公元1825年,一个天寒地冻、夜深人静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此时这看似平常的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他在背《岳阳楼记》,但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背了半天才记住一句。一遍又一遍的背,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于是这个小偷就忍不住了,极其恼火,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夺过这孩子的书,往桌上一扔并骂道“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这小偷说完,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当时的这个愚笨的小孩名字叫曾子城,也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曾国藩。

说到这一件事,曾国藩也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愚笨,但他非常刻苦用功,常常花很多的时间去读书。他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他更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的道理。所以他坚持每天都刻苦读书的还习惯,也正是有了这个好习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深远的良好影响。

(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号,大量吸收受压迫的民众入教,给他们输灌神权思想,奴役其肉体与灵魂。时机成熟则揭竿而起,开始了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斗争。并相继夺得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自然,封建政权受到威胁的同时,传统文化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纲常名教也受到颠覆的威胁。曾国藩与他率领的湘军就是以捍卫传统礼教为精神支柱与理论指导的。曾国藩团练湘军、风云际会,血战太平天国及进剿捻军的无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国藩在险恶万分的战场、官场中历尽千劫万难,最后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实践历程。

(三)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

曾国藩为人谦虚谨慎,他着眼于整个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兴衰安危,领导发起了意义重大的洋务运动。也将自己的政治才能体现在了洋务运动之中。曾国藩一生苦读圣贤书,不仅为了自己修身养性,而且还是为了解决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为题。他认同并支持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他对一切有用的知识和学问,都主张全盘接受,融会贯通,应时且要,则长而用。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的事业,流露出了他管窥世界潮流,顺时而动的政治见解和才能,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之路的开拓精神。

三、曾国藩走进了我的世界。

仔细研读了有关曾国藩的著作之后,我感触至深,思绪万千。

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可以说是最笨的一个。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烁今,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中国近现代中有很多有志之士或是有名之士如

梁启超先生对曾国藩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读书的时候,他老师杨昌济向毛泽东推荐了曾国藩文集,毛潜心研读后,在同朋友的通信中,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语。有研究者认为,毛泽东在34岁敢于带兵上井冈山,后来用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说到蒋介石,他也是对曾国藩佩服之至,他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要打仗,我现在很忙。《曾文正公家书》所讲的,就是我要教给你的,望好好学习。”由此可见,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伟人一个共同点都是推崇《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养性之法、处事之道和为官之诀等人生智慧。

曾国藩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愚笨的小孩,在常人看来非常平凡,不会有大的作为的曾国藩,终究还是功成名就,名垂青史。人生都应该是由立志开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凡将相无钟,圣贤豪杰亦无钟,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这些大学生,要学习的就是曾国藩的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处事态度和勤能补拙、功到自成的人生觉悟,即一为坚持,二为专注,三为渐进的处事态度。所以说,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学习好各科学业文化,更要全面合理而又科学的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我们终究还是要走出大学校园步入社会的,拥有各种社会适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一切都是要以我们自己修身养性,内化自己所取得的境界作前提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要不断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即治心当以“广大”二字为药。局量太小,不足以任天下之大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气量宏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即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只有确立了这良好的人生三观,我们才能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中不偏不倚,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循序渐进。而这些也都是曾国藩修身养性所领悟出来的人生道理。

曾国藩为官为政的方法也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现时代的人们学习和借鉴的。曾国藩在官场上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刚柔互用,争让适度。谦虚谨慎,认真对待反对者的声音,危难时也不树敌,巧为周旋。而且曾国藩坚持成大事者应以人才为本。即可用的人才应是德才兼备,以德为本的。选拔人才的目的就是合理的使用人才。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领导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无处不见曾国藩用人的艺术“一要有用人的诚意,二要有知人的智慧,三要有容人的度量。用共同信仰凝聚人,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人都是一种资源,只有实现将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于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才能科学有效地开发人才的作用。所以说对人力资源最好的保护和使用方法就是合理而又科学的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即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必容所短。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永远都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曾国藩的治军、治家、修身、养性的才能,以及实践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所体现出来的高超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让曾国藩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把曾国藩的智慧变为我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动力,意义重大而又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庙尔沟镇团结社区2011年党建总结下一篇:单位实施‘非单位犯罪’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