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走进学生的心灵

2023-03-04

历史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 历史知识、人物、事件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历史学科要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历史人物、事件、现象都是发生在过去, 甚至是遥远的过去, 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不可能亲身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 很容易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学科是同僵死凝固的过去打交道, 冲淡学生学习的兴趣, 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的死记硬背历史年代、人物、事件、现象, 这是历史教学一直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

如何让历史学科活起来?让历史走进现实, 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让学生愉快地拥抱历史, 接受历史的滋润, 感悟真正的人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 不少教师比较注重历史的知识性、形象性, 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逻辑性, 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于是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就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 历史变得索然无味, 这一现象的产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所谓形象思维, 是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 是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具有生动性和实感性的思维活动, 是凭借事物的表象, 运用想象进行的多回路、多途径的实现创新的思维。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编教材, 文字活泼, 形象鲜明, 插图丰富, 趣味横生, 为在历史教学中再现历史史实,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教学中应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借助丰富翔实的史料, 充实教学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历史情景,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感性。例如, 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 教材中作了一定的介绍, 为了丰富教学效果, 笔者又补充了《旧唐书·后妃传》中的一段史实:有一次, 魏征在上朝时, 丝毫不顾及唐太宗的面子, 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有心处罚魏征, 又怕影响了自己“从谏如流”的名声, 于是憋屈在心。回宫后, 大发雷霆说:“总有一天, 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想杀谁?唐太宗说:“魏征总是当众让我下不了台, 我实在难以忍受!”, 长孙皇后急忙到内室换了朝服拜于堂前, 太宗惊问其故, 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 魏征如此忠直, 正说明陛下是明主, 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太宗听后, 心中的怒气消除了, 理解了魏征。这段史实通过人物对话, 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人物特点, 魏征的刚正不阿, 长孙皇后的贤惠聪明, 太宗的明君风范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 从此可以看出, 如果没有长孙皇后, 魏征的命运就会改写, 唐太宗的政绩也会大打折扣, 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也使学生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 注入情感的活水, 让学生心潮翻腾

新教材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知识、方法的, 还有态度、情感的、有思想、道德的等等。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习方法的掌握, 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在教材中, 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出来的。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 不直接体现在教材中, 是活的教学内容, 需要老师在教材中发掘、拓宽, 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教师要注重开掘、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对历史内容进行情感体验, 让自己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获得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情绪。同一事物, 由于人们的态度和评价不同, 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而不同的情感, 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评价。教师把情感渗透到历史课程中, 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要使用充满情感的形象化的语言, 用形象性的描绘语言把学生引入待定的氛围中去了解、认同、感悟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 用拨动学生心弦的抒情性语言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教师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真挚、饱满的情感, 生动描述历史长河的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 感受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 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 把历史本身的魅力, 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吸引学生, 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这样, 学生就会为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扬眉吐气, 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流泪叹息, 为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胜利而热血沸腾, 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欢欣鼓舞, 学生就逐渐养成为民族发展进步, 为正义的胜利, 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而衷心的喜悦, 真诚的认同的情感, 对民族的败类, 邪恶的得逞, 人类的苦难而憎恨、痛心的情感, 这就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牢固的基础。

3 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

民族精神是一个名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 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曾经历经无数次考验, 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 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 但都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知难而进, 百折不挠, 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灾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泉。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容易受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 价值观念易发生变化,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觉维护民族利益。

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广大的劳动人民, 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历史上出现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 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 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如“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身受腐刑, 身残志坚, 写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霍去病;“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文豪鲁迅;誓死抗日, 尽忠报国的张自忠将军, 国际主义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铁人王进喜, 在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在无数仁人志士的身上, 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代代相传, 一脉相承, 历史教学要注重吸取民族精神的营养, 在新的时期,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 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 形象思维使历史教学血肉丰满, 情感给历史教学以神韵和灵魂, 民族精神给人以理想和坚强, 从而使历史教学灵动, 焕发生机与活力。

摘要:历史教学要注重运用形象思维、渗透情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实现青少年和历史老人的对话, 让历史走进学生心灵。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

[2] 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0.

[3] 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1.

上一篇:试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