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调整论文

2022-04-29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当前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分别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调整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调整论文 篇1:

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现象在西部地方相对边远、偏僻的高校尤显突出。本文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期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客观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因素进行剖析,为完善就业政策和开展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咨询提供参考,也为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对自我、就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现象。一般包括就业准备、就业选择、就业认知状况和就业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为更好地了解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本课题组于2007年对本校23000余名在校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764份,有效问卷1636份,调查对象涉及经济、法律、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60多个专业。通过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所反映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如下:

一、新时期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就业准备不足

就业准备包括对所学专业的前景、专业对口、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就业态度等方面。在调查中,有33.4 %和13.2 %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较无前途”、“很无前途”;对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有32.1%的學生认为“既来之则安之”,而有22.6%的学生则选择“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行业”;有47.4 %学生在入学后没有考虑过今后的就业;有65.2 %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在就业态度上,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占31.3%,先择业后就业的占39.7%。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就业缺乏准备。

2.就业选择单一

就业选择包括择业考虑因素、就业环境、就业单位、薪酬等方面。在调查过程中,对择业选择考虑的因素中,有53.7%的学生选择“工资高,福利好”,而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的学生只占到11.4 %和5.8 %;对今后岗位的选择,只有3.5%的学生选择基层一线;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67.3%的学生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而选择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只占到23.5 %和9.2 %;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有74.5%考虑沿海发达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留在西部地区和到小城镇或乡镇基层单位的仅占21.1%和4.4 %;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有78.1 %的学生认为1500—2000元可以接受,低于1000以下的只占到21.9%。就业选择单一成为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生较为显著的特点。

3.就业认知状况一般

就业认知状况主要包括对自身素质的了解、对职业的了解、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态度和对社会的了解等方面。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学生认为专业水平重要的只占47.4%,认为公关能力重要的占27.6 %;对所学专业今后从事的行业,有了解的占22.3 %,不了解的占56.7%,说不清楚的占21%;对应届毕业生,曾参与过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占63.4%,未参加过的占36.6%;入校后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占17.4%,未关注的占82.6 %;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的占28.1%,无任何了解的占71.9 %。从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认知状况一般,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就业价值观出现偏差

对“当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什么竞争?”的问题上,认为是社会关系的占33.7%;认为是全面素质的仅占31.3 %;对待“周边毕业生还没有就业的原因在哪里?”时,认为专业不好的占48.2%,认为不是毕业于名校的占39.1%,认为没有社会关系的占41.4 %,认为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的占14.5%;对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现象问题,认为很严重的占9.3 %,严重的占37.1 %;在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看法上,选择“自己的一生可能平庸无奇,没有什么作为”的占17.5%,选择“社会竞争激烈,前途未卜”的占39.2 %,而选择“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只占22.1%;对于女生回答“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问题时,非常同意的占9.4%,同意的占26.7%,中立的占38.6%。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二、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根源性的影响。同样,对于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类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受西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总量越大,对人才培养的数量需求越多,质量要求越高,为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与东部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新增就业岗位上远不如东部,从而导致在就业数量上受到限制。第二,受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就业市场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信息不通畅、个别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很多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校原因

受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西部地方高校也在不断扩大学校规模,扩建校舍,增加招生数,因此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等方面,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应对就业的综合实力很难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要求。

3.个人原因

学生自身主观方面是造成当前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存在诸多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业认知和自我定位不准确,社会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就业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角色不清晰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就业困难的认识不足。大学生虽然已接受高等教育,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毕竟不全面,对自己毕业于地方高校,而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第二,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地处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总体水平虽弱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但他们的就业取向却是相似的。受到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学生都愿意到收入高、条件和待遇及地理位置优越的沿海等省会大城市就业,在职业选择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突出,追求享乐主义,不愿意留在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就算勉强留下来,也不愿意到基层接受锻炼;宁愿专业不对口随意漂泊打工,也不想离开城市。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因诸多原因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需一定的差距。

除上述原因外,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等,也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担。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措施

1.积极发挥社会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就业

积极发挥社会的作用,主要是国家在宏观上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尤其是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降低人才流动成本,拓展毕业生就业的范围和领域;同时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市场机制,结合西部地方实际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就业法规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加大高校改革的力度,推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要求西部地方高校加大改革的力度,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推进大学生就业。第一,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新要求,要审时度势,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及时做好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工作,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以满足西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第二,以人为本,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学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证,要做好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和就业推荐工作,畅通就业渠道,及时收集、整理、发布需求信息,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减轻就业压力。同时,学校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不光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要对在基层有所作为的校友进行追踪调查,大力宣传他们有所为的先进事迹,用事实来说明这些道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毕业生了解国情,了解西部,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鼓励他们留在西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第三,积极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学校在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中应体现时代性的特点,如在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的教育中既要强调社会需要也要重视个人发展,鼓励大学生发展非本专业的专长,提高就业的选择能力。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层次教育,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应有不同的指导,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与辅导,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与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克服不健康的就业心态。

3.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从而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顺利度过择业阶段,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首先要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要在对社会需求、具体环境条件和个人能力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客观认识自己,结合社会需求,并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其次,要立足社会需求。在确定职业意向时,不要把个人的经济收入、名利地位放在首位,而应首先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其对社会的贡献,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第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毕业时,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其他条件及所面临的就业环境,对自己的就业情况确定合适的期望值。一方面,改变“就高不就低”的心态。毕业生应该结合实际,多关注广大基层单位、中小企业,抓住机遇;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应当机立断,能早签约就早签约,如果“有业不就”将会消耗或削弱自己的竞争力,以致丧失良机。另一方面,改变“就东不就西”的心态。目前,西部地区虽然相对东部落后,但仍存有大量的基层岗位等待大学生去选择。第三,提高就业心理能力。大学生应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心理能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用冷静的头脑客观地分析原因。要承认,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竟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及时调整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第四,要树立自信心。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不要因为自己毕业于西部地方高校,没有名气,而丧失就业信心,也不要因为在找工作中遇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而加以全盘否定,对社会失去信心。

另外,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将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就业也是大学生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成员应看到他们的言行对子女的就业产生的影响。学生家长应从家庭实际出发减少对子女就业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要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就业单位的选择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家长们应重视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家的有关就业政策,鼓励子女参与就业竞争,要确立自己的子女能够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的思想,给他们就业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及氛围。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资助项目 编号: 200611Y007

参考文献

[1]黄秋明.上海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作者:刘文晓 余莎莎

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调整论文 篇2:

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当前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分别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认识 创新理念与方法 加强队伍建设

近年来,高等院校普遍加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实际就业指导中的思想组织教育仍较薄弱。很多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在就业过程中地域选择性强和过分强调工资及福利待遇,在就业价值标准与企业需求发生矛盾时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就业指导未与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结合。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一、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上几节就业指导课,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讲解求职基本技能和注意注意事项,发布需求信息,等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内容不明确,一些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本身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就业指导的功能、目标、内容决定了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指导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思想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一条主线和一个重要环节,二者的紧密结合,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契机、重要途径和重要切入点。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就业指导应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作为一门课程,就业指导应属于思想教育理论课的延伸[1]。因此要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与择业观的教育,培养其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毕业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正确看待就业过程中的挫折,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勇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二、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成才观逐渐形成和完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体性不断增强,在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机制下,大学生就业有选择的权利和需求,同时承担选择的后果。这都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权和知情权,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需求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采用新方法。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强化教育者的尊重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利益,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大学生都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作为人生主体[2]。具体而言,要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实际出发,把重视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情绪等问题,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时加强对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树立全程化全方位的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就要将就业服务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涯,从新生入校到大学毕业,分时期、分阶段,将大学生成才教育、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知识教育、就业技能提升、具体的个性化求职指导和就业技巧等相互贯通、层次递进、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3]。具体而言,针对大一学生,可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完成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针对大二学生,主要可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就业技能,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进一步明确就业目标;针对大三学生,为他们提供就业实践机会,开展走进名企,推广创业计划大赛、营造学生创业氛围,模拟面试等活动,调整职业规划与心理预期;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与岗前教育,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和自身竞争力。同时,在做好普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服务需求,为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障碍等学生提供专门的指导服务。

3.榜样教育与岗位实习相结合

榜样教育是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采用榜样教育,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发现,有针对性地搜集与大学生紧密相关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如深入基层、勇于创业等各层次代表的人物典型,组织大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其次要选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有代表的先进典型,尽可能请他们现身说法,从不同角度教育学生,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榜样教育应与岗位实习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企业或到专业对口单位参加岗位实习锻炼,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际,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这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准确认知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全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机构在承担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也承担处理毕业生档案转移、就业计划录入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时间和精力分散过多,真正用于研究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很有限,面对需要个性化指导的就业个体,往往只能采用讲座、主题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这就容易造成就业指导“隐形缺位”的现象。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首先,要以专职为主,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的专职队伍应包括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及专职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他们应有与就业工作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从源头上保证就业指导队伍的质量。同时,高校应鼓励优秀的就业指导老师成长为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一个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团队,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业务核心和榜样的作用。只有科学化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就业指导老师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也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指导老师的职业定位问题[4]。其次,整合高校就业指导兼职教师资源,培育兼职就业指导老师,实现专兼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就业指导兼职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高校思想专职理论课程的开设几乎涵盖了除毕业年级外的所有年级,从教学时间安排看,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就业指导的内容,就业指导的受众面将扩展至所有学生,实现指导的普及化。同时,就业指导课程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业观、创业观、成才观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既能实现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又能使就业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良好效果。另外,一线学生工作者是就业指导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的生力军,利用一线学生工作人员加强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一线学生工作人员在就业工作中,始终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在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反馈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熟悉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可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最后,聘请心理专家、社会成功人士等来校讲学,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

参考文献:

[1]高香,赵志玲,王振.浅论在就业指导中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9.

[2]涂德祥.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85-86.

[3]涂德祥.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85-86.

[4]张佩芬,华颖,俞一统.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2009,(10):5.

作者:周婷

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调整论文 篇3:

高校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因应之策

摘 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剖析了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因应之策

时下正值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和瓶颈期。据教育部统计,2010届大学生毕业生将达630万,这将使在就业问题上就饱受“性别困扰”的女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考验。据“腾讯-麦可思-2010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1],截止2月底,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率(21%)明显低于男性(29.5%)。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十分严峻。尽管教育部从2007年起采取了许多针对性措施,对假就业率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挂钩,但日趋严峻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众所周知,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外因和内因。外因指的是社会因素,内因指的是自身因素。

1.外因(社会因素)

(1)传统男女观念的束缚

传统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不同角色的期待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没有彻底根除。现如今,尽管男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差别在逐渐缩小,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仍然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落后思想。受这种观念的束缚,使得很多女性将就业放在了次要位置,自动降低了自己的就业要求和取向。

(2)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和监管不利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着女性的就业。只有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为女性的就业提供更多公平的机会。目前,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的现状,特别是对私营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不到位,这无疑增加了女大学生性在这些地方的就业难度。

(3)高校扩招以及教育效率的严重滞后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平均每年以11.63%的速度递增。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特别是从今年开始,国家对研究生培养也从研究型转向了应用型,这无形中加大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加大了女本、专科生的就业难度。尤其是最近几年,有些高校不顾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一味盲目扩招,进一步增加了女生就业的困难[2]。目前,我国高校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往往重理论和书本,轻动手操作和实践,造成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这成为用人单位拒纳女大学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4)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截止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全面的规范,进行有效的监督。尽管立法方面国家已先后出台了《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妇女发展纲要》等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但执法与监督的力度还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女生就业。我国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显然不合理。

2.内因(自身因素)

(1)男女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差异表现在就业中,一方面是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这限制了女性在就业方面的选择面,许多需要实践技术和一定体力的工作无法很好的胜任。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心理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一旦遇到工作问题或家庭问题,就会在心里形成压力,导致感情的波动性较大,从而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2)自身素质

专业素质是决定女大学生就业难易的先决条件。从高校的专业方面分析,大致可把女大学生分三类:第一类是所学专业没有明显的性别之分,如法律、管理和经济类;第二类是所学的专业比较具有女性特征,如中文类、英语类;第三类是所学的专业比较具有男性特征,如机械、能动、机电类等。专业不同就业难易程度不同,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来说,女生就业还算可以,对于第三类,招聘单位在招聘时会打出“只招男生”或“男生优先”等字样,这样就把女生拒之门外,无论女生有多么优秀。可见,女生所学专业对其就业影响甚大。另外,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女生就业难易的重要因素。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过于看重学习成绩,看重奖学金,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她们在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

(3)择业观念

价值取向决定个人的择业行为。当代女大学生中部分人持有不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取向,这往往使自己陷入就业误区,从而造成社会就业难的假象。一些女生把求职的首要条件定为“为自己找一个稳定的着落”,并错误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由此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另外,很多女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多看重经济利益[3]。调查中发现,有76.8%的女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应首选高收入,她们认为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社会地位。再者,女大学生还倾向追求热门职业。行政、教育等部门因其稳定性强、待遇好,倍受女大学生追求,可毕竟僧多粥少,用人单位“百里挑一”,导致落选者甚众。

(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女大学生就业时所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已成为就业的一大障碍[4]。在历届毕业生中常见的自卑、攀比、怯场等心理缺陷,严重妨碍着她们的正常求职。部分女大学生常常背着某些思想包袱去应聘,这往往使她们表现被动,难以正常展示自己的优势。还有一些女生由于缺乏经验,心理不成熟,稍遇挫折就会造成心态失衡。另外,一些女生依赖心理较强,过分依赖学校、主动性不高,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或学校为其安排工作,而不愿自己去主动找工作,这种等、靠的心理,常常延误了她们对未来就业充分准备。自卑心理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不少女大学生因为自己的性别原因潜意识地产生一些自卑心理。她们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害怕与男性公平地竞争,担心失败。相反,一些女大学生又自视过高,因为自己成绩好、能力强、家庭条件优越或是相貌出众,常常自命不凡,自视清高,对工作挑三拣四,结果也是一无所获。

二、应对之策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根本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在高校内构建完备的女大学生就业体系。

1.构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综合素质教育为辅的高等教育培育体系

第一,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女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是否拥有突出的专业技能永远是女大学生们就业竞争成败的第一要素。高校应该顺应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解决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后,许多高校一方面盲目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对一些冷门专业没有及时根据市场调整招生人数,没有及时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就失业。另外,高校还应该很好地协调不同专业之间男女生性别比例的问题。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多开设一些市场有需求同时适合女性的专业,如英语、音乐、旅游、服装、心理咨询、护理、财会管理、教师等。

第二,拓宽视野,加强综合知识教育,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替,“专业井蛙”已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未来需要的是不仅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高校在培养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必要的“成功学”、“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修养”等选修课程,开拓她们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她们的修养,培养她们的自信和气质,提高就业竞争力[5]。

第三,创新观念,丰富培养手段,增强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以校内社团、协会为依托,依靠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女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离开。学生社团、协会活动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或协会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她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增加阅历、锻炼能力。另外,可以采取校企、校所等联合培养方式,不但可以丰富女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女生 的动手能力。

第四,重视心理教育,消除女大学生的心里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失业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高校要认真研究形势,专门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特别是针对女大学生,要强化其心理教育,逐渐培养她们健康的心理素质[6]。高校应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帮助她们认清自己、正确定位,纠正认知偏差,做好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试,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高校要把女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每年的工作重点去抓,通过引进测试学生工作能力电脑软件、组建网上心理论坛等方式不断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

2.建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就业培训、辅导、市场跟踪和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高校就业中心,帮助女大学生消除错误认识,发掘自身就业优势。高校应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建立专门的就业中心,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认识进行思想政治辅导和教育,使她们消除错误认识,帮助她们发掘自身优势,明确方向,提高就业针对性。女大学生普遍在感性思维、交往能力、语言运用、忍耐力、感知能力等方面优于男生。适于从事服装设计、文字整理、编辑、翻译、医疗卫生、播音、接待洽谈等工作。因此,高校就业中心应因势利导,鼓励女大学生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 找到女性独有的自尊、自信,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握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地区和单位,赢得合适就业岗位。

第二,顺应国家政策形势,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女大学生是当今女性中最有创业条件和潜能的群体,自主创业在解决了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别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岗位。首先,高校应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渗透创业教育,教师应从各门课程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女学生多留心、早准备,尽早掌握相关创业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锻炼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其次,高校应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高校可以利用课堂、报告会、橱窗、广播、校报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现实中创业者的先进事迹,分享他们的创业体会和经验,激发她们的创业热情。

第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服务功能。就业指导教育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工程。高校就业指导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跟踪市场变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给女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她们掌握不同的就业技巧、礼仪,能够恰当地自我推荐,提高择业能力和就业效率。高校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指导女大学生做好角色的转变,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要引导女大学生到农村私企、西部地区、生产一线建功立业[7]。要鼓励女大学生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计划,持续地关注已经下基层的女毕业生,要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功能,特别要为服务期满的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使她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第五,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政府以及社会对女学生就业的重视。《妇女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但要真正解决女大学生就业的歧视等问题是很有难度的。高校应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对女性的勤奋、刻苦、耐心等诸多优点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使女大学生的价值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这样,女大学生的突出能力、优秀形象就会深入人心,用人单位就会彻底改变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同妇联组织、公共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帮助宣传女大学生,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地位,必要时高校还应让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参与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来帮助女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豆丁网.腾讯-麦可思-2010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www.docin.com/p-48956109.html.2010-5-22

[2]关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9):69-70

[3]郭启炜,李永龙.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12):5-7

[4]王爱新.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与重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140-141

[5]李军花,唐晓清.论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7(3):21-23

[6]陈小娟.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扰及其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412

[7]陈茜.浅议政府治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社会工作,2007(4):61-64

责任编辑:黄玉瑾

作者:刘晓荣 陈冬林 刘 逊 孙冬华

上一篇:紫砂六方壶里的艺术语言论文下一篇:关于个案分析的常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