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2024-04-29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共9篇)

篇1: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读罢全书,恍然大悟,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学校教育教学竟是一代一代的循环更替,并无大的时代差异性。智者倾其数年经历研究其中规律,对现行教育教学,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好书犹良药,可以治愚;好书犹益友,可以建言;置身《和教师的谈话》之中,收获颇多,却始终以第三者的身份聆听教师的对话,现欲参与其中,与名书对话,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如果预先就规定好:什么东西、按什么顺序应当成为儿童内心注意和感受的对象,难道能够激发儿童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吗?

我觉得不能。这也是初为人师的我现在易犯的错误。如若还像以前传统式的课堂,将一切都替学生安排好,为学生准备一份丰富的知识大餐,学生即使品尝到了美味,却很难学会制作的过程。正如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也正如书中所说的“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让课堂上充斥着杨秀清老师所说的三声即掌声、笑声和欢呼声,使儿童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我愿为之而努力。

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我对这句话非常的感同身受。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播撒一份爱,回收一份爱。狰狞的面孔,粗犷的声音,一时震慑住了孩子,却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买账。真威信的树立根源来自于对儿童真正的热爱,亦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机敏的教学智慧,终归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人反感于“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大多时候看来,这句话并不无一定的道理。

对于直观教具的使用,我认为在低年级使用可能要多一些,但一定要注意适时和适度。只有巧妙地运用,直观教具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此,我想谈谈对“直观教具”的使用。我所从事的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化时期,抽象思维慢慢形成,必须借助直观教具,并且还要让学生参与到直观教具的使用当中,才能真正的使学生明白知识,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一定要用小棒或计数器来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数的变化,体会加减的意义。

在复习时加进新的因素,当然比要求单纯地再现学过的东西要有利得多。

先暂且不谈如何复习,在实际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新知识的第一次传授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不要让学生吃“夹生饭”。如果常常想着新课讲不好,靠以后复习来弥补,那就打错特错了。巩固复习时,最好是加入新的元素,这比单纯的复习旧知识更有效。而这些新的元素与旧的知识直接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又掌握了新的知识。

所谓创造性,就是有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

名师在讲授阅读应该包涵感情时,并没有一遍一遍的领读,而是通过_____游到了纸上;鱼____到了纸上;鱼游到了______无形中学生就理解了哪些部分应该重读,应该以怎样的感情来读。不得不令人佩服,这就是创造性。领读三遍,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怀揣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绝不会止步于此,将创造作为自己的责任,创造性的工作。

最后我想说:“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

篇2: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该如何树立呢?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习,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恩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近的关系。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幸福快乐,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习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篇3: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这个故事中的艺人简直可以和今日的机器人比美, 说明古人的想象力何等卓越!但有人称这是科学幻想, 我就难以赞同了, 我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科学的成分, 倒是感觉这类想象是《封神榜》和《西游记》中想象的源头。沿着这条思路, 是造不出今日机器人的, 外表有几分相似而已, 机制完全不同。

我更感兴趣的是下面几句话:“穆王试着拿掉他的心脏, 嘴巴就不能说话;拿掉肝脏, 眼睛就不能观看;拿掉肾脏, 双脚就不能行走。”心脏与语言相关, 肝脏与视觉相关, 肾脏与腿部动作相关, 在几千年前, 古人就已经有这样的假设, 今日中医的经络学说, 可能就是沿着类似的思路发展起来的。可能经络学说最初就是流传在民间的种种联想、猜想、传说, 有人 (比如黄帝) 把它们加以整理, 就成了完整的经络学说。这种进步是很正常的。我觉得比较奇怪的事情是:为什么经络学说一旦形成, 就被人们奉为神明, 怎么就没有多少人质疑呢?怎么就没有一些人想要验证它呢?比如《列子》这里说的“拿掉心脏, 嘴巴就不能说话”, 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拿掉心脏整个人就死了, 不是什么说话不说话的问题。这从动物身上一望而知, 难道列子著书立说的时候没有想到验证一下吗?

我至今也不明白经络为何物。科学家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 也没搞清楚。有的说就是神经, 有的说是体液, 说服力都不强。我想, 我们的祖先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就不断地对经络学说加以质疑和验证, 则今日的中医绝不会这个样子, 一定比这先进得多。当年我在“文革”中也学过针刺, 那时叫“新针疗法”, 是从解放军中传出的, 风行一时。我能掌握一些穴位, 发现确有疗效。比如有学生牙疼, 我用一寸的针扎合谷穴或外关穴, 一捻转, 立刻不疼了。学生说:“王老师您真神呀!”我心里想, 神什么呀, 在这件事上我原来有多傻, 现在还多傻, 我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针刺能止疼 (这种办法往往不能去病根) , 我不过学会了“干”一种“活”而已。我想, 很多中医可能也是这样, 他们其实并没真正搞清针灸和中药的内部机制, 只是一代一代地把一些经验和技术传承下来。这当然也很宝贵, 也很有用, 但它难以超越自我。中医的理论 (阴阳五行之类) , 与其说是指导实践的, 不如说是给实践经验披一件理论外衣的, 越细琢磨越玄乎, 搞不明白。

甭说理论问题, 就连一些纯经验的东西, 大家公认的技术, 也是人云亦云, 上千年来缺乏验证。比如著名的“十八反”, 今日中医还在用。有多少根据?不清楚。据说, 十八反之说产生于宋代, 属于配伍禁忌药物。今日有个简单的记忆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萎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对此, 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 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 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 相反药同用, 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比如在治疗寒气厥逆一症时, 张仲景用了“十八反”中的半夏与乌头同居一方, 名曰“赤丸”;在治疗顽固性痰饮时, 他又用了甘遂与甘草相反的药物配伍, 制成“甘遂半夏汤”。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治疗全身浮肿的“大豆汤”, 就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这就未免太“辩证”了, 没有一定之规了。到了现代, 科学家们也想通过药理研究和动物实验, 验证“十八反”的科学性, 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甘草与甘遂合用时的毒性大小, 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贝母、半夏与乌头配伍, 则未见明显的毒性;而细辛与藜芦同煎, 则导致了实验动物的死亡。但由于十八反牵涉的问题较多, 各地实验条件和方法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相差很大。

于是我们可以说, 许多中医实际上是秉持着一些相当含混和模糊的概念和知识在行医, 这不是很诡异的事情吗?要知道这不是暂时的认识不足, 而是传承了几千年了!相对说, 西医在理论和技术操作方面就要明晰得多, 他说了你能明白, 不像中医, 你得首先“相信”他说得对, 才能“听明白” (比如“清热解毒”, 到底什么意思?好像谁都明白, 越细想越糊涂) 。鲁迅曾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话虽然有些刻薄, 但不是没有道理, 更不是不爱国, 不敬祖宗。愚以为, 真要弘扬中医, 必须从质疑和科学验证开始。

篇4:读书笔记不该缺失教师的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60-02

【作者简介】丁国林,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江苏如皋,226500)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

随着全民读书和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已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不少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学校领导,无不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书香校园建设在专题“读书节”、校园书市、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读书演讲以及“作家零距离”、亲子阅读、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的支持下,开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斐然。但是,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作为与读书行为如影随形的学生读书笔记,则普遍显得内容单调:大多为格式化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段”摘抄,检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马虎应付的形式主义倾向;而教师的批阅,则同样缺少必要的方法与点拨激励,有的仅仅用红笔打一个“√”或是简单地给一个“阅”字;少数班级学生读书笔记的检查与批阅,竟然是由学生干部代劳,而居于“平等中首席”位置的教师,却基本处于“缺席”状态,“不作为”或“伪作为”现象客观存在。这样的读书笔记,除了简单地应付了学校行政检查以外,作为放大阅读效益并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文化积累的应然功能,基本上丧失殆尽。

读书和积累,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并形成丰厚文化底蕴的主要途径,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以读书笔记为抓手,进行必要的词汇积累、美文佳句积累,提高其在文化知识、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素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做好其读书笔记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呢?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以为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思考与尝试。

一、明确内容和范围

根据目前中小学生读书笔记的现状,尤其需要更直观具体地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笔记所应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例如:

1.读书过程中即时发现的对写作具有直接借鉴与迁移运用价值的精美语段(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场面、语言、神态和环境描写等)。

2.饱含哲理、内涵丰富、语言凝练的名人名言、诗词名句、睿思哲言、谚语俗语歇后语、歌词流行语等。

3.能够帮助自己丰富文化知识和生活积累、提高生活情趣,在今后的生活交际或写作实践中可能有用的逸闻掌故、写作素材、名人故事、文化现象,例如我国诗词文化中的数字诗、藏头诗、回文诗、宝塔诗以及对联宝库中的精美名联、长联、妙联、趣联等。

4.读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阅读感悟、启迪、联想及其在阅读内容启发下所产生的生活创意、写作灵感、奇思妙想等。

5.有收藏保存价值的较长文字的内容提要、结构提纲、备忘索引等。

6.名人大家、同龄学霸的成功经验、学法秘诀等。

二、丰富来源和形式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读书笔记”的内容来源进行适当延展,即学生在阅读或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自认为具有抄录收藏价值的文本材料都可以进入读书笔记的内容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传媒中的博客、微信、QQ会话、论坛发言甚至影视人物的精彩台词、校园内外的宣传标语等都可以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占有一席之地。

读书笔记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还可以从“笔记”的形式上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美文摘抄、内容提要、随文评注、提纲整理、即感随记、备忘索引,甚至是剪切复制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只要能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启迪和帮助,都可以让学生不妨记之摘之,思之悟之,学之用之。惟如此,学生方能不断尝到动笔读书的甜头,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和效益,不断获得文化积累、知识进步、精神成长。

三、促进评价和交流

作为与读书活动密切相连的读书笔记行为,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领与智慧激励。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不闻不问,或者仅仅是任务式的定期收交、简单批个“阅”字了事,这种不作为行为,是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常规批阅中及时地发现优秀典型,像作文眉批或总批一样,给予细致地评价引导和点赞激励,让学生及时倾听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

除此之外,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进行交流与共享。比如,可以组织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让学生在观摩欣赏中发现并借鉴别人的长处;定期组织学生将读书笔记交换阅读、互相转抄,实现智慧的累加碰撞;将读书笔记的指导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行合理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笔记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写作的灵感并进行适度的迁移运用;等等。

读书笔记的内容、形式等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及其个体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这是指导学生做好读笔记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而言,经常随手翻阅自己曾经的读书笔记,不仅可以温故知新,更能获得激活思维、催生灵感、涵养人性、净化心灵的特殊效果。

篇5: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在这个学期中,我读了《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科夫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新颖。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看完这本书,觉得虽然苏联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

读到第一章——课堂上的生活,我就看到了自己的落后。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这里指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科学不正是从生活中来的吗?还记得一次教研活动,科学组长胡可安老师说的真好,以生活经验引入,不仅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暴露出来,也是潜概念的一种表现。作者还提倡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

赞科夫的教学理念也让我想到现在的中国教学,分数为重,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个学期,我任教三年级科学。到了期末,就要开始复习,同样的内容,生怕学生不会,同个班要重复好几遍。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是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这个办法真的有效吗?书中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经常会出现打瞌睡,半睡半醒的状态,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这说明了什么呢?单调的重复,烦琐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那么,该怎么有效地进行复习和巩固呢?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那么先前的机械重复还有必要吗?赞科夫还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让我重新做了一回学生,对我受益匪浅啊!它不仅使我懂得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很好的去爱学生;还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以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

篇6:《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读《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感触颇多。本书是用谈话的形式,解释和宣传他的教学论思想。参加谈话的有教师、学校领导者、教育学教授,其中既有参加教育工作不久的教师,也有经验丰富而聪明能干的教师。他们的教育观点具有丰富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赞科夫说到教师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一直很欣赏富有激情的课堂,也很喜欢热情、有活力的老师.很多时候,当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满怀热情时,我常常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愉悦.我想:老师的热情该是能感染、激励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心智活动的乐趣,并能从课堂里感受到那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甚至砰然心动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热情是什么?苦苦探寻中,我觉得热情是对学生的”热心”.热心也就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接受,亲切地喊出学生的名字,经常微笑等。不耐

赞科夫认为,教师的教育影响跟教师的威信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威信是他顺利而有效地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威信,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威信怎么去建立呢?教师的威信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良好的关系。教师需要做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等。

教师的知识和素养都会深深的影响学生。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都能够体现这一点。首先,从备课入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点素材,教给学生实用而又日常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感知、操作,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你树立威信的一种帮助,常言道力是相互的。不仅如此丰富的课外知识可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佩服,从而爱上该门课程。

作者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教师在对待“落后生”时,要讲究方法。不要对其漠视,也不要性急,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吸引他们进入课外兴趣小组。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老师都应该公平对待,这会让每一个孩子都信服你。我实习的时候,是一年级的实习班主任,班上有个女孩很优秀,于是在课前一支歌的时候我两次让她上台领唱,忽然有个小男孩不满了:“怎么又是她,哼!”我马上愣住了,随即我笑着说:“对不起,孩子们,我记错了,从一组开始的,今天轮到**上台领唱,以后老师再记错记得提醒老师哦。”从那天开始我做什么都按照次序来,再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了。在孩子们的心中,他渴望你的关注,渴望你的了解,我们不能丢下任何一个孩子,要用心爱,让孩子知道你很爱她,放弃他,他才会更加爱你。

我们用一天去爱一个学生,关心他了解他,课堂上关注他,给他鼓励,生活上关心他询问他,那我们用不出两个月的时间便可以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老师给予的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自信起来,从而爱上学习爱上学校生活。让孩子爱上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宽容,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犯错误,我们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个好孩子。宽容是一门学问,对孩子宽容是需要教师不断摸索的,只要有爱就可以冷静对待。第五,做孩子的好朋友。朋友之间最主要的是什么?信任。而树立教师威信最重要的也是信任,所以要做孩子的好朋友才能取胜孩子,怎样才能做孩子的好朋友呢?

(四)人格力量。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王,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从孩子们出发,关心理解孩子,就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读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师生关系?着重学生是一个原则,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教育还是一门艺术。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明白,批评不是针对个人本身,而是批评这种行为,针对的全体学生,自己受到批评是为做出的某种行为而付的代价,是自己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在我的教学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这个孩子,脸上时常带着狡猾的笑容,走路低着头,拖着鞋。上课他不是睡觉就是讲话,老师提醒他认真听讲,他不但不听,反而会攻击周围同学,扰乱课堂秩序,安静的课堂时常传来他高高的起哄声;课外,他总是惹的女生一阵尖叫,不时有同学哭着遭老师告状,以至于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交往,更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同桌。他叫王志国。对他的教育我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曾碰了多次壁,很想打退堂鼓。可一想,如果转变一个问题学生那么轻松的话,那就没必要推行这种导师制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呀,我要给他机会,也要给自己机会。我要以我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他,保护他。我调正了自己的心态,耐下心来,继续面对他。

首先在心理上、情感上要完全接纳学生。既然我们有决心去“导”好他(她),那么就要无条件地接纳他(她),不管他是“六类”学生中的哪一类,不管有多么棘手。其次,导师要投入真心,融入真情,对学生充分关爱。这也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只有我们真正做到情为先导,爱为溶剂,那么就能融化学生心头的冰。然后,我们才能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有时我们导师与学生还要换位思考,进一步找准诱因。再次,导师和学生要结成“朋友”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有自卑感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真正价值,因此我们要抛开成见,回到从前,尽可能找到学生现在的优点,甚至以前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平衡,把他在学习上、生活上失去的健康的兴趣找回来,让全班同学共同关心他,使其参加各种活动,参与班级管理,融入班集体,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找回信心。看了赞可夫的这段话深有感触。想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就缺少了这种氛围,乃至课堂偏于死气沉沉的。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如果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可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基于学生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需要对文本实现多元性的理解,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说、无题不辩的对话心理,让平等对话在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心境中进行,才能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张扬。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机智进行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根本保证。

许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否与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业务水平有很大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为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精巧的教学艺术,这也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关键,一般来说渊博的学识是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提与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识上的差异导致一些教师在学生课堂质疑时,就以“师道尊严”去压服学生,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可见,不断增长教师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样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基本保证。

在《课堂上的生活》这一章里面,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学生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篇7:谈话的艺术读书笔记

书名:谈话的艺术

说话是人的重要行为,也是他在世间的第一要务——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可见谈话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基本的行为,也是与人联系最为重要的艺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沟通,而谈话是沟通方式中最直接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通过谈话而了解,通过谈话可以促进人们相互了解,可以获得知识等等。谈话虽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要成为成功的谈话者却不易。谈话也要讲究艺术,谈话的艺术要靠平时的锻炼。

我们常常赞扬口若悬河的演讲者,也会钦佩艺术高超谈判者,或是欣赏咄咄逼人的律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谈话者。其中有些谈话者整日喋喋不休,他说的话很多,但有价值的很少。这样的谈话者所说的内容只是停在事情的表面现象,没有涉及事情的本质。他总是东拉西扯,没有明确的话题,甚至说起话来云山雾罩、漫无边际。他只是一味地唠叨,没有目的和方向,就像没有舵的船。最糟糕的谈话者是表达不清,再明确的话题都会打乱,再清晰的事情都会弄得乱七八糟;他经常草率、武断地下结论;他说话很少是经过周密的思考。最让人头疼的是喜欢抬杆的谈话者,他一边听你说什么,一边在思考怎样反驳你。对于你的最正常的观点他都会加以反驳。你的观点常常是“错的”,好像就只有他聪明,很少把别人的观 20 × 20 = 400

点放在眼里。这样的谈话者常常会使别人敬而远之。其中还有令人厌恶的谈话者,他总是爱谈别人的隐私。他总爱谈论别人的私人秘密,其中有不少是绝对不应该随便传播的,而他却说起来津津有味,有时为了增加吸引力,而夸大事实。这种人专门造谣生事,他们不知道祸从口出这古训。

成功的谈话是一种自然、流畅、真诚的心里交流,而不只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愉快的谈话需要掌握到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用礼貌、认真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观点;其次是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也不要自顾自己讲,要养成在谈话中能够自我约束的习惯;再次是不要在和别人聊天的时钻牛角尖,不要总是纠正别人的看法,那会抹杀别人的热情,也是不明智的选择,要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最后是谈话中应该尽量避免东拉西扯、经常离题,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批评别人的意见。谈话的魅力主要在于谈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谈话的心态往往比谈话的内容还重要,所以在谈话是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修养可以使自己具有亲和力和决断力,可以提高谈话的成功率。成功的谈话者还要具备思维敏捷、阐述准确、词汇丰富、表达巧妙、声音悦耳等素质。

想提高谈话水平的人,最好先积累大量的词汇,还要用所掌握的词汇融入我们的表达中。人们都乐意于听悦耳的声音,但大多数人没有拥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运用嗓子说话或是说话时太过用力;好的语调应该具备的优点是清晰、纯正、洪亮、柔和、圆润、准确,并且张弛有度,其中最好的说话语调是中低调。谈话时首先要了

解别人的观点,不能只了解一面之词,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谈话的过程中要保持有礼有节,言辞不能直接针对人,论事不论人;谈话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前要考虑清楚要表达的思路。从推销员成功的谈话技巧中了解到其成功的黄金法则是与顾客交流时不能争论,而且要亲切热情,时刻记住自己的目的是要把事情说清楚并让人信服。讲话人要想在精神和情感修养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广泛多样的人生知识是必备的。全面提高自己的涵养,这样才能把精神和情感的力量调动出来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要成为吸引观众的演讲者,首先要在演讲时做到言之有物,所以在演讲前要选好要讲的观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寻找各种支持自己的材料;其次是要掌握表达的技巧和词语的运用,因为同样的观点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甚至是起相反的作用。其中表达技巧包括讲故事,把握讲故事的时机并且清楚地记住自己要讲的故事通过特定的用语引发幽默效果,可以增加日常谈话或演讲的吸引力;讲故事也要讲究技巧,如要把握好场合,要讲的故事要与自己的话题相符,那故事不能过长。演讲者还要注意在演讲时不能一动不动、身体僵硬,那样会使演讲显得单调、呆板,没有活力,说服听众所需要的不只是简单地动嘴说话、理智地叙述事实,所以演讲时还要配合一定的动作,以增加“表演性”,“表演性”的动作使口头言辞变得形象生动,演讲者还需要面部、眼睛、手臂乃至全身的积极配合,使自己的演讲更加生动传神也达到充分、完整表达的效果,也就使别人不知不觉中思维跟着演讲者也就支持了他。演讲者

要谨记莫要信口开河,始终要彬彬有礼,切记莫要盛气凌人,条理要清晰不能模棱两可,吐字要清晰切忌含糊不清,头脑要冷静。

演讲其实就是在日常谈话的基础上稍加改变,其实日常的谈话也是一种演讲,只是观众不同。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锻炼演讲的能力。为了提高演讲水平,平时谈话中要竭力使自己的观点富有魅力,这就要使自己的观点明确、清晰、深刻、符合逻辑、说服力强,尽量避免意义不明、深奥难懂、模棱两可、夸大其词、不切实际;所选用的词应该:词意明确、生动丰富、修辞多样,切忌粗俗、生僻,尽量避免使用方言;说话时发音要清楚,切忌结结巴巴、不干脆、遗漏音节;吐字要清楚无误,避免随随便便、有气无力、语调夸张、忽高忽低、微弱无力。在日常的谈话中要养成好的讲话习惯,这样的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在面对更多听众的演讲中。日常谈话中的习惯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演讲,所以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观察他人的日常谈话方式,找到提高自己讲话的方式。说话的艺术靠的是平时的锻炼,不是演讲时的短时间,也不是学习说话的艺术就可以一劳永逸,而要平时的不断努力,因为熟能生巧。

篇8:教师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一、理中有据

教师与学生谈话之前, 应有明确的目标, 对谈话的内容要有所准备, 使用的方法要有所选择。每次与学生集体谈话要有明确的主题, 每次与学生个别谈话要围绕和针对主要问题。集体谈话, 可置疑一定主题, 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 作认真思考, 拟定提纲。个别谈话, 要对学生的错误事实了解清楚, 免得谈话时无的放矢, 并对其错误“学点宽容, 给点自由, 装点糊涂, 多点表扬”。

二、话中有趣

教师的谈话有趣, 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 适当使用幽默话语, 才能使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 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 可以使人以言已尽, 意未尽的意境。比起直接的批评语言来, 它更具有趣味性、启发性。例如, 有一位学生经常上课迟到, 老师找到这位同学, 和颜悦色地问:“是小闹钟睡着了, 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这样的语言没有一句训斥, 指责的话, 也没有一个讽刺挖苦的词, 既能问清迟到的原因, 又能使迟到的学生受到一次教育。

三、心中有数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和学生交谈, 事先要明确谈什么, 怎样谈, 要达到什么目的, 同时对谈话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有个大概的估计。教师要随时观察和了解, 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谈话方式, 或严厉、或缓和、或直接、或委婉、或深入、或发散、或诱导、或评析、或表扬、或批评, 完全以问题的性质, 学生的个性及反应而定, 做到心中有数。

四、谈中有选

教师与学生谈话要把握时机, 精心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及场合。与学生谈话要把握最佳时机。过早, 时机不成熟, “话不投机半句多”, 过迟, 事态已扩大, 悔之晚矣。时间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情绪表现而定, 最好不要在学生刚犯错误之后, 这时学生的情绪不稳, 老师如果在火头上, 难免会“电闪雷鸣”。可在情绪稳定之后, 或隔一段时间进行。

教师与学生谈话应避免在人多的场合。一般来说, 比较严肃的事, 应当单独找学生交谈,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那些比较顽皮的学生, 不要一有什么过失, 就对他们大骂一顿或叫到办公室来训一顿, 结果造成学生思想紧张, 达不到预期效果。遇到这类学生, 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或课间休息, 或跟学生聊天, 在融洽的气氛中, 学生情绪放松, 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

五、训中有度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要掌握好尺度, 注意谈话的语气。不能因为一时不高兴, 说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 这样有些学生经常会为一些刺耳的话大动肝火,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由于学生的性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同, 所以要“因材施教”。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让犯错误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对抗情绪, 教师不妨给批评的“苦药”包上一层“糖衣”。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一声六月寒。我们只要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地巧妙“包装”, 说出让人听着顺耳顺心的话语, 就可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篇9: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

【摘 要】 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可将读书、反思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后记所关注及思考的方向统一到一定的科研课题上来,让教师以最平常的工作状态、内容、方式切入到教育科研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

【关 键 词】 教室专业成长;读书;反思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一、事欲成,必读书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国家,而占以色列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8本;相比之下,我国人均每年读书量就少得可怜,不足5本。以色列人口稀少,但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时间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人,且获奖者中犹太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以色列人却把沙漠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供自己,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充分说明“知识就是生产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教育家成长的历史,就是他的读书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他的成长必须伴随着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让教师成长,进而超越自我。

(一)读书可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首先应读专业书籍,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当今社会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不论是谁,只要停顿下来,不学习新的知识,很快就会落后,然后被淘汰。可能多数教师都发现了一种现象:我们使用的课本在一段时间后,一些概念会重新修改、一些事实和观点也不完全相同了,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教师教学生涯中,不仅要读专业书籍,知道“教什么”,更要明确该“怎么教”。只有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制定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案,并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二)读书可增强自信,提升专业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对于学生应是源头活水,而要保证自己是源头活水,必须加强读书学习。教师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和教育理论,还应阅读经典名著,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让自己的思想常新,知识常新,从而在面对不同的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时,不会因为束手无策而尴尬。凡是成功的课堂都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获得的,教师的专业阅读是教师智慧实践的重要来源,深广的阅读可使教师从更广阔的层面理解教育,能站在社会的高度去看教育,能用教育者的观点去对待教育,紧跟时代,永葆智慧。因此,作为教师,定要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引领学生,从而引领社会的发展。

(三)读书可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教师大量阅读最终修炼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会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会成为学生竞相效仿的榜样。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很多学校,不仅倡导学生多读书,更倡导教师多读书。教师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教育教学中可引领学生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成长离不开反思

(一)反思可形成教学风格

《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和“思”的关系及重要性,这在青年教(下转32页)(上接30页)师专业成长中尤其重要。读书是反思的前提,通过阅读,教师的教学语言、教育理解能力、反思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到强化。反思也是实现读书价值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路,以强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更要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二)反思的途径

撰写教学后记是促进反思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多数学校提倡集体备课,这是通过校本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因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且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所不同,教师施教的方法也有别,效果也会不同。所以,教师通过写教学后记的形式来完成个性化的反思过程,这对教师专业成长更有效。教师以自己读书而获得的理性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甚至个别的教学细节进行审视和开展深入的思考,总结得失;不断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最后都形成文字于备课笔记之后,可作为今后教学的参照,也可作为教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材料。

其次,开展课题研究可提升读书反思的价值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应鼓励教师发现问题,并指导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更好的、更科学的解决办法。

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可将读书、反思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后记所关注及思考的方向统一到一定的科研课题上来,让教师以最平常的工作状态、内容、方式切入到教育科研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金本能. 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蒙佐德,曾光福,李雪梅.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下一篇:4传送员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