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时所处在就业环境时的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有可能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刺激,也可能是个体内在要求的刺激,所谓的刺激是指那些能够被大学生自己感知,并且通过认知评价能对自己产生就业压力的刺激,包括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六个方面。择业取向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职业的意图和目的,择业标准和要求的高低可能会对就业压力造成严重的影响。择业取向表现为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因素后对选择某种职业的心理倾向,希望所选择的职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包含自我发展、物质保障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择业取向和就业压力是衡量大学生在求职时状态的重要指标,就业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择业取向,进而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状态,调节不当甚至会引发心理障碍。本研究以《大学生择业取向量表》和《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为研究工具,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广西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研究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七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一共调查了1000个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826份。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通过对就业压力和择业取向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择业取向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在于系统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树立理性的择业取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各因子除了就业竞争环境因子平均分在量表中值3以上其他因子和就业压力平均分都在量表中值3以下,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因子、就业竞争环境因子、自我认识与定位因子、专业供求矛盾因子、就业压力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及其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因子、缺少求职帮助因子、专业供求矛盾因子、就业压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因子、就业竞争环境因子、缺少求职帮助因子、专业供求矛盾因子、就业压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环境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是否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因子、缺少求职帮助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是否有过专业实习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环境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是否有过挂科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因子、就业竞争环境因子、自我认识与定位因子、就业心理预期因子、缺少求职帮助因子、专业供求矛盾因子、就业压力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评价因子、就业竞争环境因子、自我认识与定位因子、就业心理预期因子、缺少求职帮助因子、专业供求矛盾因子、就业压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择业取向及其各因子平均分都在量表中值3以下,说明大学生择业取向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物质保障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择业取向上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P<0.05);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社会需求因子、择业取向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社会需求因子、择业取向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社会需求因子、择业取向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社会需求因子、择业取向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有过专业实习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社会需求因子、择业取向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是否有过挂科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社会需求因子、择业取向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社会需求因子、择业取向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社会需求因子、择业取向存在显著的家庭月收入差异(P<0.05)。3.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各因子与择业取向及其各因子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131~0.229,P<0.001);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解释率为为5.2%,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职业素质评价因子、就业竞争环境因子、就业心理预期因子、缺少求职帮助因子、专业供求矛盾因子对自我发展因子、物质保障因子、社会需求因子和择业取向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和正向的预测作用,对四者的解释率分别为13.7%、9.2%、4.5%、10.7%。最后,本研究以调查数据为依据,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意见和对策以及培养大学生理性择业取向的意见和对策,通过政府、学校、个人、家庭四个层面共同努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树立起理性的择业取向。同时,本研究还提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培养理性择业取向的一般性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择业取向;对策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研究综述

(一)就业压力的研究综述

1.压力及就业压力概念研究综述

2.就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国内研究

4.国外关于压力及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

(二)择业取向的研究现状

1.择业取向概念研究综述

2.择业取向的理论研究

3.国内关于择业心理的应用研究

4.国外关于择业及择业取向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主题及假设

1.研究主题

2.研究假设

(二)研究流程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工具

1.就业压力量表

2.择业取向量表

(六)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总体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1.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2.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

3.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4.大学生就业压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5.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6.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7.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比较

8.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有过专业实习上的差异比较

9.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比较

(三)大学生择业取向的总体情况

(四)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1.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2.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

3.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4.大学生择业取向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5.大学生择业取向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6.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7.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比较

8.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有过专业实习上的差异比较

9.大学生择业取向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比较

(五)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相关分析

(六)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回归分析

1.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回归分析

2.大学生就业压力各因子对择业取向及其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四、综合讨论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总体情况讨论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1.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

2.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民族上的差异讨论

3.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讨论

4.大学生就业压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讨论

5.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

6.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专业上的差异讨论

7.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讨论

8.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有过专业实习上的差异讨论

9.学生就业压力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讨论

(三)大学生择业取向的总体情况讨论

(四)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1.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

2.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民族上的差异讨论

3.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讨论

4.大学生择业取向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讨论

5.大学生择业取向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

6.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专业上的差异讨论

7.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讨论

8.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会否有过专业实习的差异讨论

9.学生择业取向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讨论

(五)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关系讨论

五、简要结论和对策

(一)简要结论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1.政府要履行政府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2.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多方位全面培养大学生

3.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提升就业竞争力

4.学校要和学生家庭加强联系,建立家校就业联动机制

(三)大学生树立理性择业取向的对策

1.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保障大学生理性择业

2.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教育和择业心理指导

3.大学生要树立理性的择业取向

4.家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

六、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财务管理财务会计论文提纲下一篇:细胞病理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