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024-04-15

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用6篇)

篇1: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

——静海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评价情况调研报告 静海六中薛宗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静海县各普通高中学校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至今已有七年。七年来,我们在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13年6月对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评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研,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了我县高中学校的任课教师评价体系。应当肯定,七年来,我县各高中学校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尚需完善。

一、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新进展

七年来,我县各高中学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精神,积极进行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使我县各高中学校的任课教师评价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评价目的:开始关注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战略,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自2006年秋季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县各高中学校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任课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评价这一杠杆促进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评价形式: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运用 传统教师评价主要是一种终结性评价,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结果,忽视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教学结果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家庭背景、起始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所以,单纯以教学结果来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方式是很不合理的。近几年,我县各高中学校在构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时力图关注教师工作的过程,将教师日常工作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安排和活动是否符合规律和原则,是否有创新,是否最优化,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已经尝试在青年教师中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将“教师业务档案袋”变为“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其内容包括:我的学习、我的班级、我的课堂、我成功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闪光点、教学中我所得到的启示、我的教学遗憾、点滴录、我的成绩等栏目。学校试图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体现教师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师之间的互阅等方式使教师之间增加一些相互了解的具体途径。有的学校还将教师工作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学校教研组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建立了听评课制度。通过对某节课的具体分析,让教师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长处与不足,或者由教师们共同研讨,客观地评析他人的课堂教学,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启发与提高。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中的体现,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变化,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等等。

(三)评价主体:从纯“他评”开始走向“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原有的教师评价往往把主体定位在评价者(即领导者)身上,广大教师只是被动的受评价者。他们只有听候“审判”的资格,而没有“申辩”的权利。评价者往往以“法官”自居,只作“宣判”,这样的结果,往往达不到评价目的,反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自评逐渐走进了我县各高中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了教师人人都是评价者,人人都是被评价者,全员参与评价的局面。通过自评、互评、学生评、学校评等多元评价主体的结合,大大提高了任课教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二、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笔者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县各高中学校在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方面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在理论上和操作方式上都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价态度:有“走过场”的思想 在中国长期形成的过于重视人情的氛围下,有的高中学校在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过程中往往一团和气,评价者只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想法,使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评价主体: 注重他评, 轻视自评

当前我县各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主要采取“他评”方式, 如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自评”在教师评价中所占权重很小。不可否认,“他评”是教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评价实践中, 由于他人往往只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 而忽视教师的隐性工作, 难以把握教师全面、真实的信息, 也就很难对教师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公正的判断。学生主要是从个人的学习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他们缺乏对教学目标或意图、内容和方法的总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甚至师生关系都可能使他们在评价教师中有失客观。领导评价更是难以客观准确。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了解只能借助一些零碎的信息,比如:一堂课,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对教师长期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人格力量等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性强,同行之间对对方的教学情况也不一定十分了解,特别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之间,同行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对方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填写评价表格时只能靠印象,抑或靠人际关系。另外,由于优秀、良好、合格几个等级都有一定的比例,对别人评价过高,就可能把自己挤入下一个等级,因此,常出现压低别人抬高自己的现象。

(三)评价指标:不合理、操作性差 目前,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指标没有考虑教师工作的特点。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具有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实现,而现有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往往是以学期为时间单元的,这就势必会造成教师教学工作急功近利化,往往只顾学生的眼前成绩,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算。二是评价指标没有体现差异性。文科和理科之间,高考学科、水平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之间,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之间存在很多的不同,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衡量所有任课教师,势必会造成评价的不公平。因此,在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该体现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教师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性,从而确保教师评价的公平性、科学性。三是评价指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不统一。任课教师评价是学校引导教师将个人工作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科学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是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在教师个体工作上的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师评价过程中,有的学校长期沿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有的学校评价指标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调整,但还是不能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因此,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保持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以利于更好实现学校的目标,确保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四是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现有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往往会出现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现象:过于复杂,就使得在相对较紧的评价时间和较多参评者的情况下,加大工作量,增加统计难度;过于简单,又可能造成评价工作的片面性。因此,如何在考核指标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还需进一步探索。

(四)评价结果:促进发展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评价结果的分析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而目前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将评价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和安排学校教学工作岗位的依据,而对教师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未进行慎重的分析和及时反馈。教师通过评价所了解的只是学生和同行给自己的评价结果,并未真正去探讨和改进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大大减弱了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指标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少应包括职业认同感、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因此,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指标必须兼顾教师工作绩效、履行职责、教师素质三个方面。教师教学工作绩效、履行职责、教师素质这三个方面各自在整个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及每一个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本文只讨论指标的内容。1.工作绩效指标

教学工作绩效指标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实绩和效果的评价。教学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教研成果两部分。学生的发展又可以分为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教师的教研成果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著作、论文等。下面重点说明如何运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运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主要采用以下四个指标:平均分的增减值、均差数的增减值、优等生率的增减值、中等生率的增减值。平均分的增减值是指(某班)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平均分数值的增减;均差数的增减值是指(某班)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均差数的增减值。平均分的增减值和均差数的增减值两项指标,可以反映出某一学科全班平均水平的变化状况——是相对稳定,还是进步或退步,以此作为推断教师教学工作效果的主要参考(当然,变化的原因也可能主要是试题难度变化的结果或班主任工作的结果)。优等生率的增减值和中等生率的增减值是指(某班级)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优等生率、中等生率数值的增减。优等生率、中等生率的计算方法是:将某一学科全年级学生的考试分数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区间分成4等份-----优等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4(25%),中等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2(50%),暂时落后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4(25%)。第一等份的最低分数为该学科优等生的最低分数线,第三等份的最低分数为中等生的最低分数线。按照该学科优等生、中等生的最低分数线来统计本班该学科的优等生、中等生数,并分别计算占全班级学生人数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就是该学科的优等生率、中等生率。利用优等生率的增减值和中等生率的增减值不仅可以进行同一学科不同班级教师之间的比较、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比较,而且还可以进行同一教师不同时间段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2.履行职责指标

任课教师认真履行职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必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履行教学工作职责指标可以分为教学态度、备课、课堂教学(含实验)、作业批改、暂时落后学生的辅导、优秀学生的辅导、学生评价、教学效率、教学反思等九个二级指标。在进行教师履行教学工作职责的评价时,要特别突出两个指标:一是教学态度。教学态度表现在很多方面,既表现在备课、课堂教学(含实验)、作业批改、暂时落后学生的辅导、优秀学生的辅导、学生评价、教学反思等相关环节中,又表现在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隐性工作中,比如,教师积极向上的动机、课余的自我拓展、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备课前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再开发等,这些因素都是很难进行评价,但又对促进学生和教师自身发展起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这些因素都会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可以通过听课实际感受到。因此,可通过进行事先不打招呼的听推门课和指导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进行质性评价来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进行动态的过程性评价,以引导教师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积极的情感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行有效教学;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有生命对话的学堂,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二是教学效率。就是看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高质量、低消耗”的原则,即取得每项教学成绩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否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显著教学工作成绩,那么,即使这种教学工作成绩再显著,其经验也是不值得推广的。我们强调这一指标的目的是把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提高效益的方向上来。3.教师素质指标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必须包括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中的教师素质指标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四个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级指标:职业道德包括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切实履行教师职责、对学生有爱心、有健康的心态、尊重学生与家长、团结协作、有奉献精神、遵守劳动纪律等。教学能力包括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发展概况、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与概念、熟悉本学科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善于将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等。科研能力包括教育科研意识、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科学的教学实验、积极承担教学公开课、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和实验报告、校本教研等指标。自我规划能力包括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的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周期性的、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的能力等。

(二)改进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1.成立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和评价工作小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由学校领导和有群众威信的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完善评价方案,领导和全程监控评价工作,纠正评价中的偏差,有效控制评价标准。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小组由学校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代表若干人组成,负责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全程操作。

2.确定评价周期。任课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符合学校工作特点,以每学期评价一次或每学评价一次为比较适宜。对获得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可以考虑实行部分指标“免检”,主要评价其教学研究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成绩。至于“免检”与否,“免检”的范围大小等具体情况由各学校根据校情自定。

3.收集评价信息,建立评价档案。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小组要全面收集、综合处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和可参考的过程性考核记录资料等评价信息,参照教师本人制定的学期(学年)发展目标,对每位教师做出全面分析,为之写出符合个人特点和发展要求的书面评价报告,提出指导性建议,为其日后发展指明方向。评价结束后,如果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向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提出申请,要求重新评价。

(三)发挥评价结果对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重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信息,明确自己今后改进与发展的方向、目标,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评价结果不仅要作为岗位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评选先进的依据,而且要向教师反馈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小组拟定的评价报告,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保持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结束语

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改革、完善的课题,对学校、校长、教师来说,都需要有一个逐步认识与提高的过程。尽善尽美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现实中可能还不存在,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但是,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向着尽可能合情合理、科学完美的方向去探索,去改革,那么,我们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就可以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我县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篇2: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卓越课堂行动,教师行动是关键。如何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师评价体系可有效助推“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实施。如何对教师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教师评价大致有两种,一是以情感为主的“柔性”管理体系,二是以制度为主的“刚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柔性管理;刚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78-0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有着多方面的突破,多元智力理论主张我们必须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因此,建立公平、公正、多元的立体评价体系,从而助推师资队伍和谐健康发展。

1.建立以情感为主的“柔性”管理体系

1.1让教师在物质上有“满足”感。物质条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学校要把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放在重要位置,根据教师的工作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实行组合式分配制度,优质优酬,多劳多得,使教师工作上的积极奉献在物质利益上得到体现。同时学校安排部分经费,让各科室、各组织多形式开展各种活动,既丰富了教师的生活,也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能安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

1.2让教师在生活中有幸福感。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因此我们提出了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我们培养的孩子也应当是幸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那首先就要教师感受到幸福。学校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让教职工有正义感;处事公道、勤政务实,让教职工有信任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教师有归宿感。学校要求工会

制定相关规定:教师过集体生日,教师生病住院学校前往看望,教师家中红白喜事学校组织慰问,关心困难职工,关心教师健康,实施免费为全体教职工体检等,正是这一件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可以让老师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因此提高了老师们的幸福指数。

1.3让教师在事业上有成功感。我们一直把“让每一位孩子得到发展,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成就事业、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一是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每两年一个周期,全体教师均要到县外培训学习一次,对特别优秀的教师适当多给学习培训机会;二是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把自己发表的文章、获奖的论文、荣誉证书的复印件等归入自己的档案,并把教师的各类获奖、各种荣誉纳入职称评聘、岗位设置、考核,让教师感到每一次获奖都有收获,每一份荣誉都有价值;三是让每一位教师每年能读上一本教育专著;四是建立各种评优评先制度,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全体教职工均有走向成功的平等机会。

2.构建以制度为主的“刚性”评价体系

2.1目标评价。

2.1.1首尾管理:每期开学前,由校长拟定好学校工作计划,各科室、各组织、教研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相应的计划;期末时,由全体教师、班主任和各组织、各科室拟定好总结,校长根据所有总结再拟定全方位的工作总结;同时中层以上干部每年一次述职述廉,由全体教师对其进行民主测评;

2.1.2职责管理:学校全体教职工均有工作职责,每学期初,学校确立各项工作的管理目标,尽到职责是底线,完成目标是追求;

2.1.3过程管理:学校例用每周一次的行政例会和教师例会,通过周内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对所有工作实施过程督导;

2.1.4警戒管理。学校制定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方案、班主任竞争上岗方案、教师工作岗位竞聘方案,进行竞争上岗。

2.2制度评价。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的一句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新一届领导集体依法治国的主张。作为学校也要依法治校。制度评价是学校自主管理、依法办学的重要依据。

2.2.1过程评价:以师德、能力、职责、出勤、安全、成绩为主体的过程评价体系。教师师德考核每月一次,由工会主席负责实施;教师能力考核每月一次,由教科室主任负责实施;教师职责考核每月一次,由副校长或教导主任负责实施;教师出勤考核每月一次,由副校长、书记或校长负责实施;教师安全考核每月一次,由安稳办主任或分管安全的副校长负责实施;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每学期一次,由教导主任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实施;此外,班主任考核每月一次,由德育主任负责实施;教师考核每年一次:考核内容分为综合考评、工作量、继续教育、民主测评四个方面个方面。

以上所有考核均先有相应考核方案,并要求利用各种会议或以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让所有制度人人皆知。同时每一次考核结果要及时向教师公示,增强各种考核的透明度,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

2.2.2绩效评价:(1)成绩考核。成绩统计实行综合指标:即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后进倒计率、巩固率各占20%的权重,或者可以按不同的管理取向重新设置权重分;对教师学科教学业绩考核实行横向比较加纵向升降相结合;绩效工资方案从工作津贴、绩效奖励、应急工作津贴三部分,其中工作津贴分班主任津贴和管理人员管理津贴、教学工作津贴构成,而教学工作津贴又由任课津贴、人头管理津贴组成。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2)综合考核。总分100分,内容及权重分:师德(15分)、能力(15分)、考勤(15分)、成绩(20分)、职责(20分)、安全(15分)六个方面。对附属幼儿园教师的绩效考核:实行每期一次的开放性展示活动,通过家长、学校、教师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的方式确定。(3)其他考核。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常规管30条等,具体考核办法根据制定的相应方案实施。

综上所述,不管是“柔性”管理,还是“刚性”评价,我们都追求的是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实践。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以促进教师发展为评价指标的体系,三是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机制,四是以“自我评价”为主体,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参与机制。

篇3: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探析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评价,专业发展,体系建设

教师评价体系质量关系着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及建立高质量师资队伍。随着基础教改的深入实施, 不断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内容, 为此, 必须建立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指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为了让学生较为顺利的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 通过好的教育体系对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能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把握, 也为了让学生能通过更专业化的教学学习到更好内容与方法。中小学教师也能对专业发展教学进行较深入的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不同于传统监督管理手段, 其不仅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集教育、激励和引导为一体的专业服务。其以创设调动教师内在需求的环境为前提, 通过评价给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持和帮助, 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规划, 进而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加以完善和调控,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发展。

(二) 强调教师教学能力与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课堂实践, 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从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对教学活动的失与得用理性开发的心态去面对, 在反思中制定有效实践策略, 促进专业发展。

(三) 关注教师研究意识与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 教学研究过程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谓教学研究就是指基于课堂教学平台上, 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反思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交流, 可促进自身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被现代化、科技化的生产方式取代, 知识经济时代逐渐来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技术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 迫于发展与竞争的压力, 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对于中国未来教育发展来说, 一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教育培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对培养祖国未来花朵, 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策略

(一) 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心

首先, 转变管理理念, 避免“效率至上”管理。教育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 并非以追求最大化效率为根本目的, 特别是管理和评价教师这方面。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时, 要兼顾教师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自理特点, 充分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为此, 在评价方式设计上, 要重视有深度的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避免单纯评价表判断教师优、 劣的形式。同时, 加强政策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 尽量提供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资源, 并在教师试验失误是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包容, 提倡同事间互帮互助, 尤其是校长方面更要提供给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二) 重视全程评价

传统教师评价以期末考核为唯一标准, 但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持忽略态度, 而发展性评价则更看重整体过程, 重视动态监控, 主要包括:课堂评价、常规考评和学年评价。即对课堂教学进行即时性评价, 要求听课评价的教师写出《听课后感》, 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但不能打击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 应鼓励教师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长和教学特色, 同时还要加强综合性评价, 全面收集整合日常的评价信息, 对每位教师作出系统分析, 为其日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指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三) 构建评价协调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家长、学生以及同行三方面。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 是最能评价的主体之一,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向全体学生收集评价信息, 即学生是否满意教师的教学过程, 该指标是教师评价最重要的指标。同行相互评价有利于促进彼此能力增长, 故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评价十分必要。另外, 中小学教师的评价还需要家长积极参与, 为此必须建立相关机制, 让家长能参与到教师评价中, 促使教师在这三股动力推动下不断成长。

(四) 自我评价为主, 促进教师反思

针对教师工作的特性而言, 其富有创造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性以及灵活性, 为此, 教师必须注重自我评价。而在自我评价实施过程中, 教师必须以内化标准为依据调控自我行为和评价, 并按要求在实践中规范自身工作行为。另外, 学校方面可言提供事先准备的参考提纲, 帮助教师有效总结日常工作表现, 扩大并明确评价思路和范围, 进而确保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及系统性, 促进教师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反思, 不断成长。

三、结束语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是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不仅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 更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与意识。而高效的评价体系建立, 必须从关心教师专业发展, 搭建协调评价的机制, 提高全程评价重视度, 和坚持自我评价这几方面入手,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文晓.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成人教育, 2013, (3) :116-117.38.

[2]金永祥.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机制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24) :25-25.

篇4: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评价体系;构建;促进;教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GH122031)资助。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94-1

一、我国教师评价的现状

加强教师评价改革,建立保障教学质量并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立足于教师评价改革的实践,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要认识我国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即一种是指向教师的过去表现,用以检查教师的资格和能力,为教师的留任、晋升、加薪、解聘等提供人事决策依据的终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另一种是指向未来,用以改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前者的弊端在于其终结性和方式上的自上而下性,给教师压力过大,教师与评价之间关系紧张,很难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后者由于其主张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评价体系虽然在大多数教师中间产生了共鸣,但这种评价却具有标准的模糊性、目的性和温和性,实施起来则需要一定的投资力度,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需要接受一定的专门培训等,仍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教师评价体系的特点

针对当前教师评价存在的各种弊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外提出了一种更好的评价制度,即——区分性教师评价。学校领导应对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和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根据教师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采取一些适合的措施并使之制度化。

(一)强调区分性。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明确的教学标准、差异的评价程序以及专业的评价者来保证教师素质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模式。这一评价制度属于针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进行评估的教师评价制度,它的实行往往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教师进行“区分”,因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总之,区分评价的维度包括教师评价者职责的区分、评价对象的区分、评价标准的区分、评价时间的区分和评价方式的区分等。有人将这一特点概括为“建立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師评价体系”。

(二)注重发展性 。区分评价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取悦教师而使评价易于操作,而是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真实、全面和复杂性,要使评价真正照顾和服务于每一位教师。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被认为似乎最好的评价模式,可能并非适合于所有教师。总之,区分性教师评价的直接目标不是要比较出教师的高低,而是要在评价中尊重多元价值和个性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评价目的。所以,在此提出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其实就是发展性教师评价进一步研究的结果。

三、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

(一)要充分认识评价的作用。从学校层面讲,应充分强调区分性评价的作用,树立“评价是帮助教师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的理念,评价的目的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可行的区分性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是统一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要充分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新教师、经验教师、问题教师。 新教师即初任教师,指参加工作1-3年的教师;经验教师也称资深教师、成熟阶段教师,指4年或以上教龄的、工作表现良好的教师;问题教师也称调整阶段教师或者求援阶段教师,指处于困境中的教师,成熟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没有达到学校最低标准的自动转入调整阶段。当前一般学校的新老教师及问题教师评价考核在考核标准上趋于一致,以结果和工作成效作为绝对评价指标,这样往往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问题教师的发展及经验教师的提高,不利于激发不同层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要求评估要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甚至个体的特点,制定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评价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评价要兼顾教师的差异问题,促进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科学的评价指标既能实现对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于教师在个性心理、职业素养、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董宇艳.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240.

[2]桂晓菁,刘瑾,刘亮.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贺云.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有效性探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2(1):126-128.

[4]楼盛华.浅析“学评教”中两种评价方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7,(03).

[5]卢建红.“从三个符合度”,谈地方高校的定位及评价[J].扬州大学学报,2006,(10).

[6]肖菲.论如何发挥“学生评教”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232-233.

作者简介:楚静(198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英语教育。

篇5: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开展培训,促使教师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观

要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评价目标、内容、方式的变革,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要摒弃传统的以甄别、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观,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观,为此,我们开展了通识培训,进行了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的专题学习,采取专家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培训教师,使教师认识到现行评价中的主要问题,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改革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从教师们的培训作业来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分课题、分小组、分任务开展经常性的专题研讨,就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进行交流。

二、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法 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的因素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日常教学行为的转变非常关键,我们从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法入手,促进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创造者。

1.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教师评价

(1)明确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

新课程不是被教学大纲所规定了的先于教学的规定的计划,而是包含了教师的组织,学生所体验的学习经验,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专业水平。因此,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使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新的课程得到完善,而不是对教师的甄别、评判。

(2)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则研究主体也不一样,基于行政管理手段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行政领导和教育督导人员,基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则应该是教师自身、教育研究人员、专家学者、行政领导的多元组合,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这样的评价使教师与理论工作者之间形成一种有差异的互动关系,互为依赖的批判性朋友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安全接纳与积极关注、交互性批判性的朋友关系,使教师与行政领导之间得到了彼此沟通,建立共识,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3)采用诊断性个案评价的方法

根据新课程对教学的新要求,我们主要采用了诊断性个案评价的方法,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随堂听课,或者由教研员下校听课进行全程录像,然后组织执教者和实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就整堂课或某个环节、某种方法,先由执教者谈自己的得与失,谈自己是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然后,由其他人谈自己看课后的感受,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评课活动,目的不是评判这堂课的好坏优劣,而是从这堂课中发现我们值得肯定的和应该改进的,我们有意识地把教师的目光引向学生,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从而分析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信赖、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否能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成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通过这样民主、平等的自我反省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激发了他们投入课程改革的热情。同时,在教师的心目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他们正在按新课程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2.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尊重、理解教师,诚心实意地帮助教师,如对教师进行一些调查问卷,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他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苦与乐,关注教师的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使他们感到你的诚意,教师了解到评价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我们设计的语文教师课改实验情况问卷,不仅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些了解,还设计了一些了解教师期望和需要的问题,如:你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改进的,你希望获得的帮助和指导有哪些?我们根据教师的答卷,进行个别交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3.建立教师档案袋,对教师的教学论文,札记及设计的教案,评价工具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实验教师的相关信息,了解教师对一些教学状况的处理,对某一课书的设计,评价的理念等,从而对教师进行一些有效地针对性指导。

以上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评价的一些还很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我们力图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样、评价主体的多元,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构思语文教学评价新体系

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篇6:教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往往都是对学生写完的作文进行一种结果的评价。以学生群体为参照对象,教师给一个分数或等次,有时写上几句“语句通顺”、“请消灭错别字”等机械乏味的评语,而学生并不重视教师的评价内容,仅限于看看成绩、读读评语、改改错别字。有的教师把个人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章形式,语言特点来评判学生的作文,使学生就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作文批改就应是教师的活动,是教师的职责权力。面对众多学生的作文,教师则累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害怕评改学生作文,有的甚至减少学生作文次数,以缓解教学负担。那么作文评价也就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没有真正起到激励和指导作用。这种作文评价把学生作为被动的评价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作文需要、作文兴趣、作文态度、作文过程等内部因素的评价。

我们知道,作文评价是主观性很强的一种教育评价。评语和评分只是作文评价的两种基本形式,由于运用评语对学生作文优劣、症结进行评价,灵活简便不受目标限制,能使学生明确问题实质,获得进步动力,因此备受一线教师的青睐。用这种凭总体印象来评价学生的作文的方法来评价作文,缺乏具 有科学性的参考评分尺度,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篇作文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主观随意性。而作为量化表现的评分,由于受语文知识背景、文学功底、文化视野及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等的影响,教师在分数的评定上往往会出现极大的误差,而这一点又常为大家所诟病。

因此,我们认识到,教师们传统的作文评价的局限性十分明显,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评价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并且呈现结果的方式单一,无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及全社会形成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的作文就是好作文。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使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只是面对考试,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使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第二,在具体的评价方式上,多抑制评价,少激励评价。教师总是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行指责、批评,而对学生的长处则是视而不见,造成了学生因长期得不到正面刺激而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灵性和创造性也受到了压抑。

第三,教师在关注对象方面,更多的是倾情于优等生,冷落后进生,违反了“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初衷,造成了部分学生因长期不被关注而丧失信心。

第四,传统的评价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告”的角色,仅仅是个受测者。他们的知识能力受到过分的关注,但其情感能力、学习潜力、发展趋势等都被轻视,对学生的终极发展极为不利。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复杂、综合和动态的,在传统评价的片面、单一和静态的方式下,得不到合理的评价,更谈不上发展了。

因此,构建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中学生的作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二、构建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作文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1:涵义

将评价权交给学生,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生生互动评价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发展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获得发展。-1-

2:策略

(1)小组评议

这一教学环节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如何安排“组”。小组不单单是人的集合,实践中我们发现把学生分类成组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依据每次作文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小组效果更好。例如有时可以把作文中出现描写粗糙的学生放在一块儿,把描写细腻生动的再放一块儿,两组交换,互相点评。再如还以在每一组内搭配作文层次不同的学生,从而形成同学之间的互相指导。

(2)升格修改

教师是平价中的首席。这里教师主要是要总结学生作文中的主流问题并和学生商讨,提出修改措施。这一环节不能麻木和随意,每学期、每学年都要有系统的知识训练点和训练方法。

(3)再次评价

再评就是指对学生修改后的作文重新认识,评价是否比原来的提高了。哪怕有一点点提高都行,这就叫达标了。这样,对每个学生来讲都给予了一次提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他在改变着自己,提高着自己,作文并非是受苦,更多的则是成功的体验,逐渐学会或者是较好的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或情感是一种进步!

教师也要适时的加以总结,对评讲过程中各个层次中出现的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关注和表扬,给他们进一步的鼓励。这样,作文评讲就会扎实有效,而不至于作文成了老大难,教也教不好。因为,作文指导和作文评讲,是作文教学中的两个“极”。有了这两个极,作文教学这个“地球”就会真正转动起来。

3:角度

首先,从审题角度点评选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题眼。点评作者审题时是否扣住题眼,对题眼有没有准确的把握。把握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如《生活教会了我》不但要关注题目中的“会”,同样不能忽视了“教”;如《第二次》审题时要明确它隐含着和第一次作比较的意思;再如《心中的阳光》对“阳光”一词的理解当然不能停留在自然界的阳光层面,应该有积极乐观的内涵在其中。

其次,从立意角度点评作文。实践中我们以中考的方向来指导学生。一是看其是否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是看其是否正确。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三是看其是否力求新颖、深刻。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还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比如,在《的乐趣》一文写作时,有些学生的乐趣仅停留在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有些学生的乐趣是关注自己的精神层面的努力与收获。

第三、从选材上来点评选文。选材是否有典型意义,是否反映生活现实,是否以小见大,这些都是点评的角度。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接触的多少不在乎外物的来不来,乃在乎主观的有意与无意;无意应接外物,接触也就少了。所以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这样将见环绕于四周的外物非常多,都足以供我们认识、思索,增加我们的财富。”我们的作文讲评课也正是想通过点评让学生悟到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要积极地投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体验生活才能使作文拥有源源不断的素材,才能让选材新颖独到,避免雷同。

第四、从结构布局来点评选文。文章的谋篇布局是个关注整体的过程,一篇好的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学生可从首尾呼应点题角度来评,也可以从材料安排的是否合理上来评,如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由浅入深的关系等等。

如对待文章的题记问题,原先学生只是为写题记而“题记”,他们只注重题记的外在形式对作文布局的影响,或者只知道用华丽的词藻去堆砌它。经过作文讲评课题记的写法作用专题指导后,学生总结出四种好的题记的写法:

一、题记既可以是交待写作缘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

三、题记应意蕴丰厚,情味绵长。

四、题记既要开宗明旨、简洁明了,也要语言精美,富有文采。如它应是展示主要内容,揭示作品内涵,是体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让读者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搏动。如,写作《音乐,让我陶醉》一文时,鲁某同学的文章记叙了自己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随着音乐的起伏感受到作曲家对人生命运的抗争和不屈的精神。文章的题记如下:“音乐是人类思想的结晶,读懂了音乐,就是读懂了作曲者的心声。”多么扣住文章主旨的题记,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高度概括,触到了小作者的心灵,也触动了阅卷老师的心灵。最后、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点评选文。语言是否流畅,朴实或优美,描写是否准确生动都关系到文章的整体水平。有些好的语句请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其妙处。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明白阅读积累的重要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

4:原则

(1)育人、作文相得益彰。千万别以为作文讲评课就是面对学生习作,有一说一,直截了当,完全不考虑习作者本人的心理和反应。如果因为无视习作者本身的个性特点或某些性格缺陷,无意中伤害了一个孩子,那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重要的是,通过讲评文章来引导孩子思想和情感不断健康、心理和品性不断健全,这本是我们作文教育应该有的要义之一。哪些孩子的病文不能随便公开讲评,哪些作文的毛病公开之后会走向我们料想的反面,这些都是作文讲评时要非常小心和介意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方法等重要元素。这样的讲评课才会更有深度和力度。

(2)荐优、指瑕、完善“三位一体”。作文讲评课通常情况下要有“三大主题”:一是推荐和评价优秀作文,二是找出有问题或缺陷的病文,三是通过学生训练治病救“文”。但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三个各不相干的板块拼装,而无内在的关联。如果我们每次作文讲评都能集中在某一个训练目标或能力点或主要问题上,然后,让三大主题从不同角度围绕一个目标或问题形成互补和互印,这样来组织讲评课的教与学的活动,就会收到“三位一体”的显著效果

(3)点拨、互动、探究、创造四者互补。这一原则强调的是进入课堂教学之后,既要有语文老师关于学生作文恰如其分的点评和引导;也要充分发动学生,用学生的写作智慧去碰撞学生的写作智慧;还要组织学生围绕易错、易混、易漏等关键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成败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要调动学生写作的创造性,呈现千姿百态的表达和富有个性化的创意。让老师的相机点拨、学生的参与互动、小组的合作探究和个性的凸现与创造四者之间和谐共生,圆融互补,营造出一个生态化的写作讲评课的浓浓氛围,实现讲评课的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化妆品店员工管理制度下一篇:木偶奇遇记读书感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