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论文

2024-05-11

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论文(共5篇)

篇1: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论文

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论文

摘要:通过相应的方式算法从而规划出生均培养成本,并且对其生成结果进行科学的验证,从宏观角度来看,制定具有操作性强以及实用性高的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参考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这一标准要有一定的规范制度规定来加以衡量,不仅能够促进学费制度的形成还能够对财政拨款制度的完善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最后还能够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学校的整体办学素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生均拨款标准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地方高职院校的全年经费支出为28亿元,生均支出为13429元,《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的相关通知对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教育培养成本的界定、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为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意见,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界定

1.教育成本的内涵。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成本的内涵体现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资源消耗所产生的价值,因此可以说教育培养成本是分阶段来看的,不同阶段下的受教育者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可以是说其产生的教育成本也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了成本的主体不同,生成的教育成本也是体现不同的教育内涵的。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当中所消耗的劳动资源体现的价值总和就是高校教育的成本,而受教育者为了维持自身学习状态从而需要支付的学习费用这是个人成本,政府提供给各高校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对高校办学的帮助、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公共使用资源等都是机会成本。

2.教育培养成本的构成。高校教育成本构成的体现方式不甚明显,从高校会计报表中是无法找到相应的体现方式的,但是在高校会计报表的事业支出中能够看出,因为事业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以及社会保障费等,从这些方面教育费用的支出能够看出教育培养成本的基本构成,分别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中人员支出的内容为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津贴以及相关社会保障缴费等;公用支出主要涉及设置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交通费以及劳务费等;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设置离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以及设备折旧科目明细账。

3.教育培养成本界限的划分。根据上述教育培养成本的内涵与构成,能够分析出各个高校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是否在教育费用项目中,下面是教育培养成本的界限方式:一,对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界限。收益性支出指的是在办学过程当中物化性劳动的产生支出,并且属于成本构成内涵的就要划分到教育培养成本当中,而资本性支出是对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获取采取的支出方式;二,对当前的教育成本与以往的教育成本进行划分。当前所产生的耗用或者受益费用,应视为待摊费用并纳入到教育成本当中,如果当前产生的耗用是为了支付之后的费用那么则算作预提费用。

4.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依据。各高校会计报表对高校财务基本状况与收支状况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宏观描述,财政部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也能够通过这一报表了解到高校的基本运作情况,并且对高校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校也可以在这一会计报表对下一学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初步的预算,但是会计报表并不是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据,依据主要有以下材料:得到批准的会计报表、经过审核的原始记录凭证、按照预算项目进行辅助核算的相关账目。

二、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的核算

1.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原则。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提出了要求,要保证核算具有公正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核算的过程当中,要依据相关性原则、分类核算原则,采用这些原则能够使成本预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众多高校中,一般采用的除了上述两个原则之外,还包括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这两种制度能够较为合理的分析经济业务的成本使用情况,并且将相应的使用费用也做到初步的预测。当前教育成本下的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作用结果都属于当前的教育成本,并不会产生任何费用,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款项即使已经收到也不能算作当前的成本。

2.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程序。第一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操作对象。核算对象为学生,学生人数的总和是一个年度中全校平均学生数量的全部,主要对象有高职学生、预科生、函授以及网络教育等类型学生;第二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期限。高校会计年度报表的核算期限应从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并且计算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会计年度报表只有与相应的学年进行仔细核对之后才能够发挥其主要作用并保持核算的准确性;第三步,确定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就是教育主体,从属性上进行划分,高等职业院校就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3.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年度教育总成本。学年度所生成的教育成本就是当前教育培养成本的总使用费用。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的总成本是实际的支出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总和,而实际支出成本又被分类为实际生成的费用与摊入费用,因此年度教育总成本的核算方法为实际支出成本加机会成本;二,年度生均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教育总成本除以年度标准学生数;三,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生均培养成本乘以学期制。

三、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

1.人员支出成本核定。人员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对编制数进行核定。相应的数据显示核定结果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职工的人数比为9:1,学生与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66:1,学生与校级党政方面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100:1,而学生与其他后勤员工的人数比为33:1;二,对教职工的人均收入进行核定。教职员工的人均收入包括个人的基本绩效工资、享受津贴、获得奖金、社会保险缴费以及其他类型的福利待遇。2.公用支出成本核定。公用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对公用支出进行概念上的确定。公用支出主要指的是各个高校维持学校正常运作所要使用材料的费用支出以及教职工人员的劳务支出,主要包括印刷费用、取暖费用、交通费用、会议费用以及物业管理费用等;二,对公务费以及使用业务费用的剩余金额的使用用途进行核定;三,对单位相应的预算核定进行指标上的规划与管理,并制定管理标准,保证预算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使用并且要运用到指定项目之内,不得挪用到其他项目,除此之外,超过预期设定的金额标准需要进行预算的追加申请。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成本核定。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成本核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学生个人和家庭得到的无偿性补助支出,例如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是核算成本的一部分;二,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核定只能包括学校提供的部分,而国家按规定发放的个人财政补助与离退休人员的公共医疗经费补助则不能列入到成本核定当中;三,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到的助学金是成本核定的一个标准。除此之外,相应的留学生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维持基本生活状态所产生的费用均为学校承担,这些费用也要纳入到成本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培清.浅论高等学校院系预算的编制[J].财会通讯.第3期.

[2]王迪.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职业培养成本核算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3]陈伯春,汪贤裕.基于基本办学标准的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测算[J].教育科学.(2).

篇2: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论文

一、高职院校培养成本的核算项目

笔者从培养一个标准高职院校学生应该耗费的最低成本的角度,确定研究的生均培养成本的各项目组成,从高职院校当年的支出决算中扣除与学生培养无关的费用项目,加上没有在费用支出中体现的应计费用项目进行研究、测算和分析,将高职院校培养成本项目设置为4项,包括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人员费用、商品和服务费用、对个人和家庭补助费用 。 具体项目构成如表1所示:

二、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计量方法

生均培养成本通过如下模型进行评估 :

其中,SAC为生均培养成本,FAC为生均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SC为生均人员费用,PC为生均商品和服务费用,GC为生均对个人和家庭补助费用。

(1)生均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FAC)

FAC代表生均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 该项费用包括生均土地使用权费用、 生均房屋建筑物折旧费用、生均专用设备费用及生均其他设备费用、生均房屋建筑物大修理费用、生均图书折旧。

(2) 生均人员费用 (SC)

SC代表生均人员费用 ,包括生均人员基本工资 、生均人员住房补贴、生均人员五险、生均人员工会教育经费、生均人员福利费。

(3) 生均商品和服务费用 (PC)

PC代表生均商品和服务费用 , 包括生均办公公务费 、生均实验实训费、生均专业建设费、生均体育维持费、生均科研费用及其生均维修费用。

(4) 生均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 (GC)

GC为生均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包括生均对个人和家庭的奖补费用、生均就业指导费、生均学生活动费、其他相关费用。

三、生均实际成本的测算与分析

笔者选取已收回问卷的学校作为研究样本,使用各样本学校2011年到2013年公布的支出情况表和基本信息表数据, 结合收回问卷的基础数据信息, 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 土地的地价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的基础数据,但对其中的极端值不予采用, 改为采用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2010年度《江苏省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 》中提供的数据 。 根据前面列示的生均培养成本评估模型, 进行成本计算分析, 所有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Stata11进行。

表2列示了所有高职样本院校各项生均成本指标的重要统计数据。 其中,各学校的土地使用权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金额(FAC)差异较大,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地区差异或学校级别、专业性质的差异。 不同学校的占地面积、固定资产金额都有一定差异,各地地价也有所不同。 总体来看,生均培养成本(SAC)均值为2.13万元,最小值为6555元,受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影响,生均培养成本的最大值高达3.8万元 ,中位数也达2万元 ,可见 ,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要付出巨额的成本。 其他成本项目的均值和中位数差距均不大, 标准差反映了离散程度不大。 所有指标的偏度系数均大于0, 反映了数据具有一定的正偏态,即实际成本大于均值的频率更高。

单位 : 千元

表3列示了各项成本项目占高职生均培养成本的比重, 土地使用权摊销、固定资产折旧(FAC)占了学生培养成本的最高比重,约为39%;人员经费(SC)也占重要的支出位置,约占总成本的26.54%;商品和服务费用(PC)的比重占24.46%,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GC)所占比例略低,约为9.63%。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影响我省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主要因素在人员费用、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和商品及服务费用上。 根据问卷统计的结果,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42%,而这一比例在2011年时为40%,在2012年时为42%,在2013年时为44%。 由此可见 ,随着研究生以上高学历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的逐渐壮大,硬件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学校越来越重视内涵建设,生均人员费用会成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成本开支内容。 此外,伴随高职院校对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新,实验设备的增加,土地价格的上涨,固定资产及土地使用权的折旧和摊销期较长,土地使用权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也会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成本项目,且存在逐年增多的趋势。 同时,物价水平的逐年上涨也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面临更高的商品和服务费用压力。 因此,通过高职生均培养成本的构成分析,不难发现,高职生均培养成本的数额将进一步扩大。

四、生均实际成本与生均拨款标准的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我省高职院校的实际成本与实际拨款的情况,继续根据收回问卷获得的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进行汇总,剔除了没有享受生均财政拨款的民办校以及在问卷中没有写明该校生均拨款标准的样本学校,最终得到高职校样本共72家,高职校的实际拨款水平统计如表7-1所示。

在高职院校中,最低生均拨款仅为2640元,最高为1.44万元,平均生均拨款额为8950元,而这与前文中统计的高职院校实际生均培养成本存在较大差距。

进一步的,笔者将前文统计的实际生均培养成本与对应学校的实际生均拨款标准进行比较和均值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5。

通过样本配对均值T检验, 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单侧T检验,反映了生均拨款标准显著小于生均培养实际成本的这一事实。 进一步地,笔者将剔除土地使用权摊销影响的实际发生成本与生均拨款标准相比,进行均值T检验,检验结果列示于表6中。

即使剔除了土地使用权摊销成本,生均拨款标准仍显著低于高职校的实际发生成本。

单位 : 千元

此外,高职校还需要面对一项无法回避的负担:融资成本。 尽管融资成本没有列支到教育成本中,并不影响整体的生均培养成本,但根据2013年的高职校贷款情况表,被选取为笔者研究样本的39家高职院校中,共有31家高职院校都承担着沉重的还贷压力,处于负债运行的状况中。 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是刻不容缓,意义重大的。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笔者以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生均培养成本为研究内容,使用2011年到2013年间省内高职校的相关成本支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基本报表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院校的实际生均培养成本进行测算,并提出新的生均培养成本标准体系。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笔者提出如下结论:

1.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 ,多数高职院校对现行的生均拨款标准和当前的生均拨款情况不满意,并有很多学校表达了提升生均拨款标准的想法。

2. 高职院的实际生均培养成本平均每年约为2.13万元 , 剔除土地使用权摊销的影响后,高职院的生均实际发生成本约为1.63万元,显著高于其收到的生均拨款标准。

3. 高职院的生均培养成本有随时间而逐渐上涨的趋势 。

4. 通过均值和中位数检验发现 ,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远低于各院校的实际成本支出情况,学校的负债运行情况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5. 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建议 :提高江苏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逐年提升生均拨款标准,并在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

(二)研究建议

1. 建立规范的高校成本核算体系 。 一直以来 ,多数高职院对于教育成本的认定比较模糊,使得生均实际成本的测算口径差异较大,很多成本科目获得的数据公允性不足。 因此, 建立一套标准、合理的高校成本核算体系,使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工作成为所有院校都必须完成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各高校直观的分析、控制教育成本,也有助于教育监管部门更好的监管高校的成本控制水平。

2. 提高对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 。 通过笔者的成本测算发现,江苏省的高职校生均拨款标准远低于其实际的成本开支金额,绝大多数学校都入不敷出,内涵建设情况不佳,专任教师的数量和结构层次都存在不达标的现象。 单纯的按照本科院校拨款标准乘以相应系数是不切合实际, 缺乏依据的。 因此,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合理的提高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投入是十分有必要的。

篇3: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均实际培养成本;生均拨款成本;发展建议

1 前言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向一线单位输出人才,培养的人才大多位于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每年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并且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提高社会群众受教育程度的任务。但受到我国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经营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相关内容,对生均拨款成本的数额以及制度发展提出意见,帮助我国的高职院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2 研究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

培养成本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决定的,而教育成本是由学校的基础建设投资、教师力量投资、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及已经发生的受损机会成本组成。由此可见,教育成本可以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使用范围可以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本文重点研究有形教育成本: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公共消费支出、经济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支出。在计算生均培养成本时,需要将以上四个方面的支出的总额除以当年的培养总人数,得到生均人员的支出费用、生均公共消费支出费用、生均经济补助支出费用、以及生均固定资产支出费用,最后将四个计算所得数字相加,算出来的总和即为当年的生均培养费用。

以上计算生均培养费用的方法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数额,并不具体。生均实际培养费用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多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差距所带来的培养成本不同。例如,化学专业会更强调实验室的重要性,在初期建设的时候,就要为化学实验室规划一块土地用来建设专门的实验基地,化学材料的购买与维修等都需要资金投入。专业之间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决定了实际培养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建设时选址不同,土地的征收赔偿所花费的金额也会不同。各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物价水平也不同,导致受教育者的生活费用不相同等。这些基本事实间的差距影响着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高低。

3 生均拨款成本

生均拨款成本的大小由国家资金支持以及社会团体或个人资金捐献所决定,本文主要研究国家拨款成本。在2010年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公布的一份高职院校拨款水平的意见书中,规定各省地方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应当不低于1.2万元,并且部分省份可适当地给予经济补贴或者奖励。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教育经费不足,供给困难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第一,国家教育拨款机制尚未健全,拨款程序缺乏规范性。第二,拨款成本计算不合理。拨款成本的高低仅仅考虑学校的学生人数,而忽略了专业不同投资不一、地区不同消费不一的现实问题,使拨款的实际有用性降低。第三,存在盲目拨款现象。长期以来,财政拨款只会注意到新增加的费用,并未仔细核实费用的合理性。例如部分学校为了争取教育资源,随意招收学生,教育过程也只重量不重质量,导致教育失去原有目的。或者学校中一些退休老师的费用并未及时申报,依旧领取相应的财政补贴。这些行为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教育费用更加紧张。

4 建议

经济的进步带来物价的提高,导致生均培养成本不断加大,而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增长,给财政拨款带来压力,导致生均培养成本与生均拨款成本差距增加,矛盾加剧。为了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和国家在未来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1 建立财政拨款奖励机制

财政拨款应当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学校积极参加评选活动。财政奖励机制的实行避免了财政浪费的现象,使得每笔拨款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学校成为更优秀的校园,提高教学水平,产生良好的社会评价。

4.2 保障财政拨款的主体作用

财政拨款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教育工作的持续高效进行,为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提高坚实的经济支持,并且财政拨款能够方便国家对教育发展事业的引导作用,更好的把握发展的宏观方向,让学校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家的引导下努力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进步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4.3 建立规范的体系

体系的建立包括规范的高职院校生均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合理规范的拨款标准体系。规范的高职院校生均成本核算体系可以更具体的核算出教育成本,帮助学校分析生均培养成本、制定合理的教学费用、将教育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最终可以帮助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更方便的了解教学情况以及监督学校的财产使用情况。科学合理的拨款体系,可以帮助教育支出更好的发挥其价值,避免因低成本的支出,带来较差的教学质量,失去高职院校原有的教育目的,因此只有提供科学合理的拨款体系,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适当的财政金额,才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4.4 完善拨款应用体系

拨款应用体系是指学校将财政拨款的钱用到实处,使每位学生都享受到财政拨款带来的好处。加强财政拨款监督机制,避免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及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并且该体系还可以更好地反映物价的变化等培养成本变化的情况,从而合理有效地提高财政补贴,更好的实行教育改革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5 结语

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准确计算决定了拨款数额,而高职院校中生均财政拨款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关系。只有合理科学的拨款数额才能激励学校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减轻学生与院校的经济压力,让学生可以专心学习,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群,陈晨,魏贤运.高职院校生均实际培养成本与生均拨高职院校生均实际培养成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生均实际培养成本的高低影响着生均拨款数额。因此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解决财政拨款中出现的漏洞,完善财政拨款制度,调整学费状况,从而更好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完成学业,提升人才的质量。款标准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5(10).

[2]蒋忠樟,吴文山,黄益寿,陈媚.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参考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03).

作者简介

赵雅丽(1980-),女,陕西省安康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学。

作者单位

篇4: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论文

本文以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专业的一个试验班为案例,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对路桥专业实验班高职教育成本进行测算,最后得出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生均成本的结论。

1 高职教育成本

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耗费的资源价值,是教育过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广义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是指全社会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耗费和损失的成本总和。狭义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专指高校为培养专门人才而耗费的成本。学校投入教育的各种资源,如果不是用于培养学生,而是用于其他目的,则不能进入教育成本。

本文借鉴建设工程项目概、预算编制办法,以一个班级为测算单位,拟定高校教育成本由教学直接费用(Z)、教育间接费用(J)和教育其它费用(Q)三部分组成。

1.1 教学直接成本

教学直接成本体现直接用于学生的资源消耗,教学直接成本可分为:教学人员直接成本、折旧成本、教学辅助费、直接学生费用。

(1)教学人员直接成本:是指高等职业教学活动中活劳动的消耗部分。包括直接参加教学教辅活动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及福利性支出。

(2)折旧成本: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实物性资产的折旧。

(3)教学辅助费:包括直接用于教学和实训的原材料消耗、仪器设备的零配件添置、维修保养、教师教材、师生到施工工地的交通住宿等。

(4)直接学生费用:包括面向学生奖学金、学生活动经费、学费减免、实习补贴等各种直接费用。

1.2 教育间接成本

教育间接成本为文献[3]所列的学校教育公用成本,教育公用成本指标反映了高校的管理效率,可以用它认识和分析高校机构臃肿、行政管理费用膨胀等问题。它可分为:

(1)行政管理费用,如行政管理、党团工会、后勤管理等。

(2)业务费用,如公务费、业务费、教师继续教育费,科研、基建、校园维修、招待费等。

1.3 其它费用

包含离退休养老金、医疗费等属于转移支付的社会保障费归集为“其它费用”,考虑教学、实训、行政办公用房、学生活动场地、生均占地面积等费用支出。

2 高职教育成本计算模型

结合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和综合改革试验实践,高职教育成本由以下部分组成,即:

式中:T———高职教育成本;

Z———教学直接成本;

J———教育间接费用;

Q———教育其它费用。

3 高职教育成本测算

下面以一个路桥专业一个实验班50人为例,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成本进行测算。

3.1 教学人员直接成本Z1测算

教学人员直接成本包括直接参加教学教辅活动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及福利性支出。由于从事实验班教学教辅活动人员同时承担着其他的专业的教学任务,如果是单纯地把这些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及福利性支出简单相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实验班的教学人员直接成本,如果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把全院从事教学教辅活动人员的教学人员直接成本合计,再按学生的比例计算,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因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班其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教辅活动人员要比普通的班级比例高,为此要通过分析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与课时,来测算教学人员直接成本。

根据道路桥梁工程专业高职教学改革试验项目的培养方案[2],课程体系包括跨职业理论、职业领域宽度的基础、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职业拓展学习领域、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本职业实践学习领域,其中职业领域宽度的基础、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职业拓展学习领域和本职业实践学习领域采用一体化教学其教师工作量为课时的两倍,据此计算三年的总教师工作量为5088课时。

通过对全院教学教辅活动人员工资、津贴、奖金及福利性等分析统计,以全院的课时为基数折算成课时成本为平均每课时120元,得该试验班教学人员直接成本为61.0万元。

3.2 折旧成本Z2测算

折旧成本包括不同类别的实物性资产折旧成本,如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实物性资产,采用分类选取不同折旧年限,其中设备和图书资料取折旧年限取10年,多媒体教室5年。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直线法)、年数总额法、双倍余额折旧法。这里采用直线法,也就是各年的折旧额按折旧年限等额提取。

(1)教学仪器设备折旧成本测算

根据路桥专业高职教学改革试验项目的培养方案[2]中提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费用分析,包括建筑材料类、工程测量类、工程检测类、计算能力类、测绘能力类、施工能力类、能力拓展类总计投入为800万元,若折旧年限取10年,按直线折旧法,每年折旧额为80万元,由于教学仪器设备可供不仅供试验班使用,通过分析实验班三年使用仪器的总学时及教学仪器设备三年使用总学时,测算出实验班三年的教学仪器设备折旧成本为25.9万元。

(2)多媒体教室的折旧成本测算

多媒体教室的折旧成本测算计算类似教学仪器设备折旧额计算,这里不详细分析了,通过计算多媒体教室的折旧成本为2万元。

(3)图书资料的折旧成本测算

图书资料按人均80册,每册30元计算,一个实验班的图书总资产为12万元,若折旧年限取10年则,按直线折旧法,计算出图书资料的折旧成本为3.6万元。

综上分析一个实验班三年应分摊的折旧成本为31.5万元。

3.3 教学辅助费Z3测算

(1)教学和实训的原材料消耗费用

教学和实训的原材料消耗费用测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通过统计实验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及其单位计算实际费用,这种方法计算数据精确,但统计的工作量大;第二种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班需消耗原材料的试验实训课时数占系部需消耗原材料试验实训课时数的比例测算,这种方法由于不同专业之间试验实训时分组大小的不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验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每组的学生人数相对少些)、试验实训的内容有些差异,测算的数据会偏小些。

(2)仪器设备的零配件添置、维修保养费用测算

由于仪器设备是共用的,因此仪器设备的零配件添置、维修保养费用通过统计三年系部的零配件添置、维修保养总费用,再通过分析实验班三年使用仪器的总学时及教学仪器设备三年使用总学时,测算出实验班三年的仪器设备的零配件添置、维修保养费用。

(3)教师教材、师生到施工工地的交通住宿等费用测算

教师教材费用根据实际教材科实际发放数量计算;师生到施工工地的交通住宿根据实际组织实验班学生下工地的情况,据实计算。

通过资料分析,实验班的教学辅助费为4.6万元。

3.4 直接学生费用Z4测算

直接学生费用包括面向学生奖学金、学生活动经费、学费减免、实习补贴等各种直接费用,这类费用可根据全院学生奖学金、学生活动经费、学费减免、实习补贴等总额及学生的比例计算。

示例:全院学生总数为1.3万人,全院一学年发放的学生奖学金、学生活动经费、学费减免、实习补贴共156万元,则可以计算出实验班占全院学生的比例a=50/13000=0.00385,则实验班一学年的直接学生费用=156×a=0.6万元,则三年的直接学生费用=0.6×3=1.8万元

3.5 教育间接成本J测算

教育间接成本包括行政管理费用J1和业务费用J2,由于行政管理、党团工会、后勤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全院师生,这两类费用计算可以参考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对以往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教学直接成本为基数按分项综合费率计入。

通过对学院以往几年政管理费用、业务费用的使用情况分析,取行政管理费用费率c=0.12;业务费费率d=0.10。因此

3.6 其它费用Q测算

(1)离退休养老金、医疗费等属于转移支付的社会保障费Q1的计算与教育间接成本类似,通过对以往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教学直接成本为基数按分项综合费率e计入。通过学院近几年的离退休养老金、医疗费等属于转移支付的社会保障费资料分析取e=0.03,则Q1=e×Z=0.03×(61.0+31.5+4.6+1.8)=3万元

(2)考虑教学、实训、行政办公用房、学生活动场地、生均占地面积等费用支出Q2,本项费用按生均用房16m2、生均占地54m2标准[6],参照实验班所在地调查的建安费2000元/m2,折旧年限30年测算;对占地成本部分,因公办院校土地来源复杂,无法准确测算生均占地费用,按每生每年325元测算[4]。Q2为10.6万元。

综上分析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实验班三年的总计学校教育成本为134.4万元,生均三年总成2.69万元,生均教育成本为0.897万元/年。

4 影响高职教育成本因素

(1)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直接成本对高职教育生均成本的影响最大, 如果实验班实践课越多, 分组越小, 则教学人员的工作量越大, 其Z1也就越高;同时教学和实训的原材料消耗费用越多, 仪器设备由于使用次数增多, 维修保养费用也就增加, Z3成本也就越高。

(2) 教学间接成本包括行政管理费用、业务费用, 这两类费用的费率大小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如果能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管理队伍, 制定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能有效的执行, 就可以降低教学间接成本。

(3) 其它费用反映了学校的社会负担和校园校舍建设费用, 受学校历史积绽和校园建设规模因素影响。

5结束语

关于高职教育成本的论文不多, 而且主要从宏观角度阐述高职教育成本, 很少从微观角度探讨高职教育生均成本, 本文结合工学培养模式, 提出高职教育生均成本的详细测算过程, 可供其他高职院校测算生均成本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桂兰, 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科目体系的建立与流程设计.事业财会, 2007 (4) :21-24

[2]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2008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的通知, 2005.6

[4]陈伯春, 等.基于基本办学标准的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测算.教育科学, 2005 (4) :41-44

[5]朱文平, 等.关于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思考.财会月刊, 2004 (5) :13-14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教发[2004]2号, 2004

篇5: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论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均培养成本 成本核算

课 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学院生均成本核算体系研究(09YBB134)。

一、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问题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12年为例,普通高校共招生688万人,其中高职学院招生人数为314万人,占46%。但我国的高职院校有80%由中专升格而成,经过十年的发展,规模得到大幅扩张,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升,管理模式的单一,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瓶颈。

在高职院校管理的众多问题当中,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令所有高校的学费、住宿费不得高于2006年标准。此后七年间,中国高校的学费确实做到了“不准涨”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的宏观政策要求,高职从财政取得的投入在不断增长,这部分增长初步解决了高职的基本建设投入、培养成本提升、物价上涨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共财政政策日趋完善,教育投入不会无限期地不断增长,高职院校自身如何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认真核算生均培养成本将是解决高职财务管理问题的核心与出发点。

生均成本从字面理解,就是学校一年的培养成本总和除以学生数而得到的成本数。但按此方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是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的。一是无法区别各专业的实际成本,不利于确定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无法找到成本控制的着力点;三是无法甄别哪些是合理成本,哪些是不合理成本。这种不合理的生均成本计算方式,当前恰恰是我们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高职生均成本核算体系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确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 1998 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核算学校的收支,却无法按权责发生制归集相关成本,是核算生均成本的最大瓶颈。一是收付实现制度只能统计收支,核算收支,而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很少有人问津。学校是非营利单位,不需要考虑办学的效益,通常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发展,而成本核算则可有可无。

为合理制定高校的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在总则中明确三条核算原则。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二是相关性原则。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三是分类核算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并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这一办法基本明确了高职生均成本核算原则,但这一原则没有得到贯彻,迄今为止,尚无一所高校公开过按此原则核算的数据。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财政部公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新制度中,再次明确了高校的核算原则将由收付实现制转变到权责发生制。虽然大家对这一制度充满期待,但这一制度仍没有正式出台,即使正式出台,如何督促落实好这一制度仍然是个难题。

三、确立以专业为核心的成本中心

要提高成本核算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就必须要划分成本核算单位,也称之为成本归集中心。传统的成本核算理论是将所有费用分为生产成本与制造成本,生产成本以车间为单位归集,制造成本相当于管理部门的费用,在期未时将制造成本分摊到各生产车间。但这种成熟的方法在高职实施尚存在较大困难。

高校有其特殊性,学生本身并不是产品,学生只是享受着专业教育和服务,专业或课程才能称之为产品,学生只是购买了课程或专业。核算生均成本,实际上是核算生均购买或消费的课程或专业的服务费用。为此,归集成本必须以专业或课程为单位。

最为合理与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以课程为中心来核算,但一般高职均有600~1000门左右的课程,犹如企业的零件,种类太多,如按此方法来归集成本,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得不偿失。因此,以专业为单位来归集成本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首先是一般的高职只有30个左右的专业,财务人员能够掌控与核算;其次是专业教研室是高职的最小行政单位,基本具备了人、财、物的管理职责与能力,有内容进行核算。

但如何以专业为中心归集成本,在高职仍然是一大难题。由于资源有限,高职学院绝大多数实行财务统管。以湖南省为例,在72所高职学院中,只有13所学院部分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只占到高职总数的18%。如果以专业为成本归集中心,必须适当下放学院的财权,推行院系两级管理。两级管理能充分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将系(部)建成责、权、利相结合的实体,能有效推进教研、教改的深入。这种管理体制虽然会削弱学院的统筹能力,但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只有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才能有效地以专业为中心归集直接成本,成本核算的数据才能发挥有价值的作用,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才能显现。

四、研究标准成本

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04]2号),该通知对生师比、专任教师、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基本办学的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胡汉祥、杨海芬、王红敏根据此标准测算出高职生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830元。2012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韦光莉、李刊宏根据该院成本统计数据,分析测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052元。

他们从标准生均成本与实际生均成本两个不同角度对高职生均成本进行了估算。标准生均成本是培养一个合乎一定教学质量标准的学生,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所必须发生的,平均用于学生的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的总和。实际生均成本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资料或抽样调查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得到的生均教育成本。

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更多地探讨了如何对现有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但这些成本是否合理,是否足够,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18个大类的410个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首次明确了专业办学基本条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假定以40人为一班,在校生200人左右计算,需要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30人,实训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设备价格约2000万元。按此标准计算,生均最低培养成本达到了21000元。

这一数据与实际统计计算的数据有较大差距,一是成本统计不规范,尚有部分费用未计算进成本;另一个更大的原因是高职学院办学条件存在欠缺,没有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培养的设施设备或师资存在较大不足。

参考文献:

[1]王芳,张大联.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1).

[2]董欢.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应以标准生均成本为基础[J].财会月刊,2010(10).

上一篇:计算机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北京之前的首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