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2024-05-04

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精选7篇)

篇1: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核算原则、核算对象、教育成本项目构成与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成本核算 核算方法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高校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劲,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经费的需求与教育经费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做到既重视教学活动规律,又重视经济活动规律,既重视办学的社会效益,又重视办学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的。舒尔茨(1963)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尽管人们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但对其本质内涵则有基本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范畴。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特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仅指高职院校自身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投入的费用,而不包括高职院校以外的如家庭、社会等对学生的付出成本,如学生的上学交通费等。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的会计假设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指在什么空间范围内计量教育成本,计量谁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

(2)持续办学假设

就高职院校来说,持续办学则指的是持续教学,与教学相关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在可预期的未来将无限期地、持续不断地正常进行,不会大规模的削减教学业务量,也不会停办或者撤销,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这是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性前提。高职院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职院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有了这一假设,就能按照正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能采用通常的方法提供会计信息,按照一定期间核算教育成本。

(3)会计分期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教育产品具有明显的学年制特点,因此采用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更为合适。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算期应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全日制高职大专学制一般是三年,将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作为成本计算周期。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教学成本核算能够定量计算下去的基础,在教学成本核算过程中只有把跟教学有关的各种货币化和非货币化支出通过货币计量出来,才有可能真正的比较、分析和控制教学成本,同时要把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会计核算既要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又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

指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其归属期为标准,亦即根据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定。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2)配比原则

指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既强调一个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与该期内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又强调一个项目的费用成本与该项目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前者确定一个时期的成本,后者确定一项产出的结果。

(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有助于正确地确认当期损益和资产的价值,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4)分类核算原则

由于社会岗位的多样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岗位要求技能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对于学习不同专业技能的学生来说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准确核算教育成本,高职院校应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作为教育成本核算对象,针对他们分别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将高职院校在一定期间内培养学生过程中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可以向每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核算期间内的教育成本。

3.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成本计量对象,是指计量产品成本过程中,确定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的承担客体。为了正确计量产品成本,首先就需要确定成本计量对象,以便按照每一个成本计量对象,分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计量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只是教育服务。知识、能力、价值等的变化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是教育服务和学生自身因素结合的产品。所以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应是教育服务,是计量教育服务的成本。学校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分别核算其成本。在实际的核算中,应是先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学年教育服务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除以年级、专业学生数,就可以得到向每一学生提供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即单位成本,也就是人们常用的年生均成本。将各年级教育成本相加就可得到全校的教育总成本。

4.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在核算教育成本时设置教育成本项目,目的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以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人工费用

指教学单位直接从事授课、实习、实训的教师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医疗费、住房补贴等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益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成本。

(2)直接教学费用

指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修缮费等公用经费支出以及学生活动费、实验实习费、学生助研费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其他费用。该项目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3)教学辅助费用

属于辅助教学费用成本项目,反映高校教学部门、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为管理和组织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员工资、津贴、奖金等人员经费和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以及用于学生的奖贷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物价补贴等。科研经费中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经费也属于该项目。

篇2: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改革在深入开展当中,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基地,在办学特色上与办学宗旨上非常鲜明,在办学体制上也要不断转变,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构建,进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构建进行了分析,进而表现做好统一成本核算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制度构建;素质教育

成本核算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资源消耗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其进行分配与集中处理,进而将总的生产成本计算出来的过程,成本核算是各级单位日常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也是成本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成本核算是否能够准确能对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等带来深刻影响,甚至对成本决策、后期经营带来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制定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成本核算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制度构建现状

(一)成本核算制度构建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成本核算制度,并且现行的成本核算大部分都是采用的高等教育经费作为基本核算模式。但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所使用的模式与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的模式存在诸多差异。首先,在核算的重点以及分类上存在较多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核算模式注重的是学校的整体教育成本核算,是在政府引导与支持下高职教育的各项资源价值损耗,而不是某一科目或者层次下的学生学习产生的资源消耗费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能够按照成本核算的对象对各项资源耗费进行分配与归集,进而核算出准确的成本。

(二)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主体存在移位,成本费用意识非常淡薄。一直以来,我国对高职院校大部分都采用“供给制”高职院校需要的所有费用都纳入到财政支出中,高职院校需要多少钱国家就会拨出多少钱,并且统一由财政部门进行预算。这样一来,会计主体与国民经济将成为两个大方面,国家开始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当中,高职院校日渐表现出一种政府主导行为,高职院校在成本核算上对国家的依赖较大,不能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不能占据主导的成本核算地位。

2.会计核算单一、成本核算职能弱化。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体系,只关注核算经费的支出,对绩效考核不是非常注重,常将教育成本核算排除在外。为此,国家在下拨教育经费上,只通过简单的支出计算进行,高职院校则将其作为预算资料,长期下来形成了“支出靠拨款、不足申请要、成本不核算、经济效益低”的情况,在人员、资金、物资上造成了极大浪费。

3.成本核算方法落后,出现了重核算轻管理的情况。高职院校过分注重教育过程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并没有真正将其渗透到教育核心领域。从成本核算方法上看,成本核算制度能够突出定额成本的核算地位。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并且在新型成本核算方法上推广较少。

4.成本计算结果不够精准,间接费用分配存在不足。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高职院校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善,致使高职院校成本构成变得日益多样与复杂,间接费用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当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当中,间接费用能够与管理费用以及教育费用均摊,对这些成本进行汇总计算存在困难,进而使成本预测、分析以及控制较难。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途径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制度改革目标

首先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核算制度设计上,要对利益需求者进行考虑。只有做到信息公开,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还能实现学生对高职院校的监督,实现财务制度的公开、透明,使学校的资金使用率提升。其次要制定出统一的高职院校成本核算规范体系。为使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准确、合法,使成本核算制度构建更有针对性,就要先构建其教育成本核算规范体系,为高职院校财务发展提供依据。

(二)高职院成本核算制度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要落实“权责发生制”原则。高职院校要想更为准确、有序的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就要将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落实到位,并要不断进行完善与修正。权责主要是指“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管支付与否,都要将其计入到本期成本当中;但不在本期成本负担费用内的,如果已经支付了款项,也不能计入到本期成本当中。”在这种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能够将收入作为替换现实制收入与支出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只有明确了成本与准确的配比原则,才能真正将各个核算期间高职院校收入与支出情况反映出来,进而对教育成本做出更为精准的核算。

(三)对高职院校财务报告体系进行重构

首先要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充实。可以对过去高职院校会计报表进行更新与完善,进而重构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报表以及基金变动量表、基本的数字量表、教育成本报表、财务报表等信息。其次,要构建出财务报告的公共外部审计制度,尽量将高职院校报表内容与相关信息间的差异体现出来。最后,可以适当增加报送的核算报表,在每年的9月1日到次年8月31日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进而综合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财务收支状态,进而为高职院校成本核算提供有力参考。

(四)要注重高职院校间的差异

在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制定上,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与社会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提升对不同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差异的重视度,明确高职院校间的协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特殊教育经费支出核算,可以采取分章节的核算方法。专门设置出来的成本核算科目,要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与步骤进行,这种方法将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成本的归集,还能够使行业权衡更为明确。

(五)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构建应与内部控制相互结合

统一成本核算制度能够真实的反映出高职院校的财务发展状况,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教育水平做出真实、系统的归纳,将其与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相互结合到一起,能够使统一成本核算更有效开展,既做到了成本核算,又兼顾了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但是,在结合过程中,要注重体现出管理成本实际效益间的平衡效果,使两者实现均衡式发展。

(六)制度建设要与其他的会计规范保持一致

篇3: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一、产品视角下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前提

高校在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与企业十分相似。从产品角度看, 毕业生是大学的终端产品, 大学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从经营的角度看, 大学也有招生宣传、人财物的管理和经营;从销售角度看, 学校向受教育者推销教育服务、向社会推销科研成果, 毕生生就业率则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适销对路情况;不同的是企业侧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学侧重社会效益。在高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以企业经营的理念来配置利用教育资源, 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社会效益。

在高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则可像潘序伦先生提出的将学校看成是生产人才的工厂, 可以采取工厂成本的会计方法来核算某一系、某一班组、某一学生的培养费用。各类高校因其定位不同, 教育产品也有所不同, 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工作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核算的范围。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要真实、清晰、准确和及时反映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为政府评价各高职院校的绩效、制定合理收费标准及高职院校加强内部管理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 权责发生制原则

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付, 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支付, 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二) 相关性原则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即应该考虑到各项支出与教育活动的相关程度, 直接成本直接计入相关专业的教育成本, 间接成本按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受益专业的教育成本。

(三) 分类核算原则

培养不同专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教育投入需求相差较大, 高职教育成本应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四)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实际成本是指高职院校为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消耗的物资和人工的货币表现, 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价。

(五)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支出仅与本期收益相关, 应计入当期教育成本;资本性支出是指其支出效益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 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出, 应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分期计入其受益期的教育成本。

(六) 重要性原则

对教育成本有重要影响的项目, 应重点处理, 力求准确, 而对教育成本影响不大的项目, 则应简化核算, 提高核算效率。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为保证信息客观准确, 根据相关性原则, 应明确高职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将教育经费支出中不构成教育成本的内容剔除。

(一) 应该计入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项目具体包括:

其一, 直接人工费。教学部门直接从事教学、实验、实训的教师的工资、补贴、津贴、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等各项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对象的, 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几个对象共同受益的, 按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其二, 直接教学费。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费用。如实验实训材料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实验设备折旧费和修理费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费用, 能明确受益对象的, 直接计入受益对象的成本, 几个对象共同受益的, 按合理方法分配到各受益对象中。

其三, 辅助教学费。属于辅助教学费用项目, 主要反映教学管理部门、图书馆、计算中心等为组织和管理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的工资福利支出、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培训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教学研究费、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的科研经费等。

其四, 科研经费。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科研应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 重点应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这方面的研究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但单纯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支出、横向科研经费支出等不应计入教育培养成本。

其五, 行政管理费。学院行政管理和服务于教学区的后勤服务费用。包括行政和相关后勤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邮电费等管理业务费支出。

其六, 学生事务管理费。在教学业务外直接用于学生事务性的各类费用, 如学生各类社团活动费、学生管理工作经费、就业指导费等。

(二) 应从高校教育成本中剔除的项目具体包括:

其一, 离退休人员经费。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与教学没有关系, 属于全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 应该计入社会保障支出。

其二, 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贷款贴息等并非教育过程中消耗的资源, 而属转移支付范围, 不应计入高职教育成本。但学生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勤工俭学支出应计入高职教育成本支出。

其三, 与教学无关的后勤部门支出。与教学无关的后勤服务支出如饭堂、宿舍及其管理支出, 教职工生活区绿化、卫生补贴等, 其与培养学生无直接关系, 属于社会化服务,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其无偿占用学校的房屋、设备以及学校为其负担的人员工资福利应从高校教育成本中剥离出来, 。

其四, 校办企业支出。校办企业作为学校对外投资的实体, 为独立企业法人, 其财务也应独立核算。若高校为校办企业提供房屋建筑物、为其职工发放工资福利、提供后勤服务, 相应支出应由校办企业承担,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其五, 其他与高校教育无关的费用支出。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社会服务成本支出、赔偿捐赠支出和灾害事故损失。

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一)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是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承载的客体,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首先需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以便按每一成本计算对象, 分别设置成本明细账, 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 计算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因此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是保证成本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就高职教育产品而言, 对不同专业学生, 提供的教育服务成本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核算高职教育成本, 应视不同专业学生为不同的教育成本计算对象, 分别开设教育成本明细账, 将一学年中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 计算出不同专业每一学生接受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

(二) 设置成本核算项目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没有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财政部200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 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将高等学校会计要素归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也没有设置成本核算类会计科目, 但将费用类科目设置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其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等科目核算范围都涉及教育成本核算内容, 却又包含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经费开支, 为保证既能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又能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建议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开发高校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时, 按教育成本项目设置辅助核算, 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为了直观反映教育成本各项费用发生情况, 教育成本项目可设置直接人工费、直接教学费、辅助教学经费、学生事务费、教学相关科研经费、教学相关后勤服务费、行政服务费等项目。在每年的教育经费统计表中, 增加教育成本计算单, 在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分别列示各项直接费用和分摊的公共教育费用。

(三) 归集与分配成本费用原则

在归集与分配时, 按专业、院 (系) 、学校三个层次进行归集和分配。能分清为某专业发生的费用, 直接计入相关专业的成本;院 (系) 发生的为全院 (系) 各专业服务的费用, 应分配计入受益专业的成本;学校层面发生的为管理全校教育事务发生的费用应分配计入全校各专业教育成本。在各专业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应单列直接成本、分配院 (系) 管理成本、分配学校管理成本, 其中分配学校管理成本中还应分教辅科研管理成本、行政后勤事务管理成本和学生事务管理成本。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归集和分配:

第一, 归集直接教育成本和公共教育费用。首先将高校发生的直接教育成本归集到各专业或各教学部门, 公共教育费用按照用途和发生环节分别归集为教辅、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为教学提供的后勤服务支出等, 资产折耗可根据资产用途和服务对象直接归集到各专业、各教学部门或公共教育费用中。

第二, 分配公共教育费用。高校的公共教育费用包括教辅、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为教学提供的后勤服务支出等费用,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教育辅助费用, 指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辅助教学部门为提供教育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可按照各专业学生人数或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计入各院系教育成本。科研经费根据受益院 (系) 先分配计入院 (系) 成本, 再通过分配院系成本计入各专业成本。学生事务费、行政管理费和后勤服务费, 可按各专业学生人教比例或其他合理方法分配计入各专业教育成本。

第三, 各院系之间交互分配教育成本。因为各院系除为本院系学生开设课程外, 还为其他院系的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因此, 应按照各院系分别为其他院系授课的数量以及接受其他院系授课的数量对其相互提供教学服务而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交互分配。

第四, 计算各专业学生教育培养成本。对经过上述步骤归集、分配到各院系的教育成本, 再按照各专业、年级的学时数或学生人数分配至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 计算各专业每一学生教育培养成本。

参考文献

[1]徐同文:《经营大学: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 《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篇4: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我们都知道,在当代高职院校中,其教育质量正在逐步的提升。然而,相关的教育成本也在逐步的升高,这样就使得我国所需要承担教育费用的家庭在教育成本上不断的扩大支出,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费用。本文针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前提、原则、作用等进行解析,力求能够帮助中国高职院校教育缩减教育成本,并以此降低中国家庭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支出。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涵义;原则;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正在飞速前行。通过对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成本核算质量的重视,认真、完善的将每一个能够影响与扩大教育成本的因素进行严格的审核;通过把握与完善相关教育成本核算原则,避免一切的影响因素。让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成本能够朝优质、健全、完善、合理的趋势前进与发展,从而改善我国一些家庭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费用承担过于吃力的情况。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

我国的相关教育经济学认为,在教育上投资是一种能够提升价值与生产性能的一种获利方式,其投入与产出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并且教育“利润”也是可以通过计算得知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计划与核算,就成为了能够计算出教育利润的必要条件。然而,教育成本的实质就是教育资源有价的表现形式,其中会经由货币的形式去衡量与计算教育价值的高低。在高职院校中,教育成本能够利于其他经济活动,对于未来的利润而言,就是真实存在并且可观的,如果没有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就会盲目的扩大教育成本,致使利润不断降低。

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就是指对于培养一个高校学生,国家、社会、家庭的付出与费用的总成本核算过程。广义的的教育成本核算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教学成本、生活成本、学生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这三部分。而狭义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则是指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能够利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资源,家庭对于教育所进行的投入等,这些均可以利用真实的货币进行计量与体现。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與原则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

①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育就是一种产品,自然的高职院校就是教育成本所进行核算的主体。假设,我们从学校的自身“经营与营运”的利益出发,运行成本核算就是必要的,而能够提供所需的成本核算信息的高职院校就是确实存在与能够运行的独立主体。

②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就是指核算教育成本的周期与时间。如果我们将高职院校中的教育定义为产品,那么在学生接受一定时期内的相关教育服务就是这产品的主要体现。而学生学习的周期则可以规定为学生在校内的学期或是学年。其中,如果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定为教学一整学年,则刚好匹配、符合我国会计制度中“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核算的周期”。

③教育成本核算的遵循

在高职院校中,其教育成本核算必须能够遵循可持续经营这一方针。否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育成本就不能准确、完善的进行计量。

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职院校中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就是将教育成本核算按照一般的非盈利组织会计核算准则去确定其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具体目标。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来说,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属性,更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已有的原则即会计相关核算、管理制度、原则等。

三、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作用

1.能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投资效益

由于我国现今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也逐步的需要与当今经济发展相匹配,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适时地抓住时机,稳步发展,从而扩大高职院校对于教育的投资性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主要就是为了能够以此衡量与清晰、规划教育成本与支出。对于必要的教育成本需要通过核算后,扩大投入资金;对于不必要的可以通过成本核算去降低,甚至是削减整体的投资比例。

高职教育的整体投资过程,包含初始过程、运行过程、最终过程三部分。初始过程是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投入主要包含人、物、资金等三方面。运行过程则是对于人、物、资金的具体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步的开始分化为收入、成本、费用。最终过程就是对于高职教育投资的核算、结算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够确实的将教育“成本”与“利润”进行划分。

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从实质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消耗的计算,以求能够控制与降低整体费用,并且逐步的提高高职教育的投资收益效率。因此,这也是我国教育界逐步开始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原因。

2.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职院校稳定和发展的需求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资金周转困难,从而无法扩展教学、完善教育研究或是添加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等,这些均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然而影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对于成本的核算和管理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持续经营除了需要不断地增加投入、完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就是针对于教育成本进行结构优化处理。以此,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教育成本输出及教育损失。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从而有效的控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以此缓解学校的经济压力,完善学校的成本核算性能。

3.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完善学生收费标准的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稳步发展,学校的整体收入也在不断的扩展。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学生的各项费用收入。然而对于教育成本来说,学生们缴费标准的依据就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参照。但是,目前的真实情况却刚好相反,学校的教育成本与学生们的缴费标准完全是经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其收费标准的制定有的甚至已经超出了学生与其家庭能够承担、负荷的程度。

随着高校教育与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就需要不断的更具自身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育教学地位等,以此控制与完善自身的成本核算。让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能够始终全面、完善的将教育成本问题与核算过程反映出来,积极的完善与改善当今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具体核算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馨.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探讨.高校财会期刊.2010.(16).

[2]张艳红.浅谈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的成本核算[J].中国经济研究与调查.2009.(07).

篇5: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均培养成本 成本核算

课 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学院生均成本核算体系研究(09YBB134)。

一、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问题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12年为例,普通高校共招生688万人,其中高职学院招生人数为314万人,占46%。但我国的高职院校有80%由中专升格而成,经过十年的发展,规模得到大幅扩张,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升,管理模式的单一,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瓶颈。

在高职院校管理的众多问题当中,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令所有高校的学费、住宿费不得高于2006年标准。此后七年间,中国高校的学费确实做到了“不准涨”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的宏观政策要求,高职从财政取得的投入在不断增长,这部分增长初步解决了高职的基本建设投入、培养成本提升、物价上涨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共财政政策日趋完善,教育投入不会无限期地不断增长,高职院校自身如何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认真核算生均培养成本将是解决高职财务管理问题的核心与出发点。

生均成本从字面理解,就是学校一年的培养成本总和除以学生数而得到的成本数。但按此方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是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的。一是无法区别各专业的实际成本,不利于确定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无法找到成本控制的着力点;三是无法甄别哪些是合理成本,哪些是不合理成本。这种不合理的生均成本计算方式,当前恰恰是我们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高职生均成本核算体系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确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 1998 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核算学校的收支,却无法按权责发生制归集相关成本,是核算生均成本的最大瓶颈。一是收付实现制度只能统计收支,核算收支,而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很少有人问津。学校是非营利单位,不需要考虑办学的效益,通常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发展,而成本核算则可有可无。

为合理制定高校的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在总则中明确三条核算原则。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二是相关性原则。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三是分类核算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并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这一办法基本明确了高职生均成本核算原则,但这一原则没有得到贯彻,迄今为止,尚无一所高校公开过按此原则核算的数据。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财政部公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新制度中,再次明确了高校的核算原则将由收付实现制转变到权责发生制。虽然大家对这一制度充满期待,但这一制度仍没有正式出台,即使正式出台,如何督促落实好这一制度仍然是个难题。

三、确立以专业为核心的成本中心

要提高成本核算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就必须要划分成本核算单位,也称之为成本归集中心。传统的成本核算理论是将所有费用分为生产成本与制造成本,生产成本以车间为单位归集,制造成本相当于管理部门的费用,在期未时将制造成本分摊到各生产车间。但这种成熟的方法在高职实施尚存在较大困难。

高校有其特殊性,学生本身并不是产品,学生只是享受着专业教育和服务,专业或课程才能称之为产品,学生只是购买了课程或专业。核算生均成本,实际上是核算生均购买或消费的课程或专业的服务费用。为此,归集成本必须以专业或课程为单位。

最为合理与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以课程为中心来核算,但一般高职均有600~1000门左右的课程,犹如企业的零件,种类太多,如按此方法来归集成本,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得不偿失。因此,以专业为单位来归集成本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首先是一般的高职只有30个左右的专业,财务人员能够掌控与核算;其次是专业教研室是高职的最小行政单位,基本具备了人、财、物的管理职责与能力,有内容进行核算。

但如何以专业为中心归集成本,在高职仍然是一大难题。由于资源有限,高职学院绝大多数实行财务统管。以湖南省为例,在72所高职学院中,只有13所学院部分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只占到高职总数的18%。如果以专业为成本归集中心,必须适当下放学院的财权,推行院系两级管理。两级管理能充分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将系(部)建成责、权、利相结合的实体,能有效推进教研、教改的深入。这种管理体制虽然会削弱学院的统筹能力,但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只有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才能有效地以专业为中心归集直接成本,成本核算的数据才能发挥有价值的作用,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才能显现。

四、研究标准成本

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04]2号),该通知对生师比、专任教师、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基本办学的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胡汉祥、杨海芬、王红敏根据此标准测算出高职生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830元。2012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韦光莉、李刊宏根据该院成本统计数据,分析测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052元。

他们从标准生均成本与实际生均成本两个不同角度对高职生均成本进行了估算。标准生均成本是培养一个合乎一定教学质量标准的学生,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所必须发生的,平均用于学生的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的总和。实际生均成本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资料或抽样调查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得到的生均教育成本。

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更多地探讨了如何对现有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但这些成本是否合理,是否足够,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18个大类的410个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首次明确了专业办学基本条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假定以40人为一班,在校生200人左右计算,需要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30人,实训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设备价格约2000万元。按此标准计算,生均最低培养成本达到了21000元。

这一数据与实际统计计算的数据有较大差距,一是成本统计不规范,尚有部分费用未计算进成本;另一个更大的原因是高职学院办学条件存在欠缺,没有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培养的设施设备或师资存在较大不足。

参考文献:

[1]王芳,张大联.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1).

[2]董欢.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应以标准生均成本为基础[J].财会月刊,2010(10).

篇6: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而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实际的需要,应该对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理解和重构,使之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新需求,这是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会计现状的合理选择。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主体假设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主体,是指企事业单位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事业单位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一般而言,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者或者提供者,高职院校应该是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主体,但成本核算的主体又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分析。具体到教育产品,大家都知道其提供者是学校,这样学校就自然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又将院系各专业作为了记账主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将院系单独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各高职院校系部不能独立地提供完整的教育服务,它必需通过学校提供各种配套服务,才能提供教育产品,如离不开学院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等各项服务。而高职院校各系部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二是高职院校各系部都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上和学费的收取,都是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的,各系部的支出绝大多数是学院统一进行核算发放的,而各系部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二级分配资金可独立使用,所以各院系掌握资金的所得权及支配权,在成本核算上还是具有局限性。

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角度上考量,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主体的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块来进行:第一块就是高职院校,主要核算各类公共成本,包括行政管理单位和教学辅助单位的成本支出,并按学生比例分摊到各级院系的教育成本中。第二块是各系部专业,作为具体的教育主体,核算各类直接教学成本,包括凝结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类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第三块就是高职院校的各附属机构,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会计核算,如学院医院和卫生所、校办工厂等,不能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更不能让其费用支出计入教育成本。而应让他们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持续经营假设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事单位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业务。对于继续经营,一般来说会计主体是指企业,而对于高职院校来,持续经营就是能够持续办学,在可预见的未来,高职院校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运行下去,不会停办或者撤销,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教学业务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校是否能够持续办学对高等教育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巨大,只有假定高职院校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才能够使得由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所引申的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具备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否则就无法核算出准确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高职院校在资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则是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这样,如没有引进“持续办学”的假定,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同样,只有假定了高职院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在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办法,如某高职院校购买一台校车,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考虑到该高职院校会持续办学下去,因此可以假定该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的办学中长期发挥作用,为此,我们高职院校就应当按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的费用中去,而不能按收付实现制原则处理,将会使购买月支出高估当月实际支出,使费用发生和支付不在同一会计期间。

当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破产、撤销、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能持续办学的可能性也总是存在的。因此,如果可以判断高职院校不能持续办法的,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分期假设分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事业单位持续经营的活动划分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活动划分成连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而我国企事业单位一般将公历年度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期间。但是对高职院校会计分期按以上公历年度进行核算分期不妥,应该主张会计核算分期为学年。因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都是按学年进行组织的,政府部门对各高职院校的行政性拨款是按学年(年度)进行划拨的,在校生的学费是按学年进行收取,进而将几个学年的高等教育成本相加,就可以得到不同培养年限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另外如学院还有各周期不同的培训或在职教育等,可以根据实际教育周期按月编制成本会计报表,并合并到当学年的财务报表中。此外,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年度与财政年度不能相一致的问题,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期间为学年,可以采取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需要及政府部门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货币计量假设分析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进行核算,这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而言,货币计量的会计假设就是指会计运用货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进行计量、加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应该主要以货币计量来进行成本核算,这样才有利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用同一口径的标准来衡量比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对于货币计量假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货币计量单位,另一个是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的货币计量来说,货币计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数字化浪潮带来的非货币化信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浪潮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学院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计量都将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也将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物价变动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货币计量的基础是假定用于计量的货币价值稳定不变,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物价变动,均会造成币值的不稳定,使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所代表的教育成本水平各不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依靠新技术为解决非货币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会计上除可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此外,也可依靠传统会计方法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如影响固定资产折旧采用按经济寿命计算的加速折旧法等。

以上主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学费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收费制度顺利运行的一项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姚建华.试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J].财会通讯,2006(5).

3、于敏.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杜新宇.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8).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编号:09C1207)阶段性成果。

篇7: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本文就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的现实可行性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构建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有所裨益。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经营实体的法律地位日渐确立。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高校在承担向社会输送高等人才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不断拓展自身生存空间和发展的问题。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的瓶颈;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手段落后、财务成本监管不力,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做好开源的同时,不断挖掘内部潜力,积极探索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努力做好节流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由于高校的投资主体已经由政府一家变成数家,高校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信息日益成为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学术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学生及学生家长知情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也是政府部门核定学生培养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有关教育成本的数据资料只是在“教育事业支出”账户发生额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工,这些数据信息在全面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方面都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满足政府及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对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客观上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二)是满足高校管理当局对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

受历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了经济效益。随着高校自主办学经营实体法律地位的确立以及优胜劣汰机制的引入,走集约经营之路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为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从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当局加强教育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高校的运营能力。

二、作业成本法及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适宜性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一是以作业作为核算的核心和重点,将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二是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采取按引起间接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并追踪到最终产品成本,使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际。它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固有的缺陷,这一方法最初在制造业企业使用,后来其使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为生产一定数量的教育产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所发生的各项资源消耗对象化的结果,表现为一定教育产品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高校作为教育产品的生产部门,其生产过程也就是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这一过程按其价值链展开,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每一个环节又可以根据具体的成本管理需要和经济效益原则定义为一项或几项作业,每一作业都要发生一定的成本。因此,高校的教育生产环节适合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法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作业的合理划分和有效组织。从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现实基础来看,总体上已经具备了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条件。1.总体上讲,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朱小平、林钢、宗文龙,2004),相对于大多数制造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来说,无论是作业划分还是具体核算实务都不十分复杂;2.从会计机构的设置、硬件建设、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及会计电算化水平来看,对于大部分的综合类院校来说,已经具备了实施这一成本核算方法的人员和技术条件;3.从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每一作业中心又可定义为一个责任中心,通过将作业成本核算、责任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和员工业绩考核相结合,能够有效地降低管理当局的代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当局具有实施这一方法的内在动力;4.加强作业成本管理、挖掘降低成本潜力,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绿色”政绩观,因此,高校管理当局具有实施这一方法的外在动力。正是基于这些主客观条件,从现实意义上讲,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是可行的。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模式的构想

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一基本思想,同时考虑到高校的组织特点、费用的发生等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模式应分五个步骤予以构建。

(一)划分费用要素、确定教育成本开支范围

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必须首先划分费用要素,明确教育成本的开支范围。根据教育成本的内涵,纳入教育成本核算的费用应当是高校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与培养学生相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用于科学研究(教学项目研究除外)、社会服务方面的费用开支不能挤入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根据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若干费用要素,具体包括工资性支出、福利费支出、奖(助)学金支出、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和折旧费等。

(二)识别作业,划分作业中心

高校教育产品生产的价值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是由与学生培养直接相关的若干子活动构成的,具体包括招生录取、入学教育、日常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派遣等;辅助活动是用来辅助基本活动,通过提供外购投入、人力资源、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之间职能的相互支持,与基本活动保持联系,并为基本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最终支持高校教育产品生产整个价值链。与之相适应,高校的生产作业也被区分为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基本作业是与培养学生、生产教育产品直接相关的作业,辅助作业是为基本作业提供服务的作业,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作业识别后,应根据培养费用发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成本管理的要求,并考虑重要性原则和经济效益原则,对同质作业进行合并,形成若干基本作业中心和辅助作业中心。辅助作业中心是为基本作业中心提供支持的。在计算终极教育成本之前,应先将辅助作业中心归集的费用根据受益原则分配给基本作业中心;然后根据作业动因将基本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给终级成本计算对象,最终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

(三)分析资源动因,归集作业成本

资源动因是指各种资源被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资源的消耗是根据具体的资源动因分配给不同作业的。教育成本核算中的资源动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以将资源消耗直接计入某个终极教育成本计算对象的终极资源动因,比如各专业学生发生的毕业实习费支出,这些费用属于直接费用,它可以不经作业归集,直接计入到成本计算对象中;第二类是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中心的专项资源动因,这部分费用开支属于作业中心的直接费用,如各院系专职学工人员的工资就可以直接作为各院系学生日常管理作业中心的开支,直接计入该辅助作业中心,然后再进行二次分配;第三类是必须经过先行分解,然后才可以计入各作业中心的间接资源动因,如各作业中心耗用的水电费,实际核算中必须先经过仪表的计量后,才可以分配计入各作业中心。资源动因的基础数据往往来源于不同的部门,为确保核算顺利进行,整个核算工作需要在财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四)分析作业动因,计算不同教育产品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作业动因是指各作业被终极产品或服务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是用来表明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概念。已经归集到各基本作业中心的成本需要在正确确定作业动因的基础上,经作业动因分配计入终极成本计算对象,最终计算出一定教育产品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作业动因的确定应建立在全面的作业动因分析基础之上。1.要保证所选作业动因与作业的消耗高度相关,确保成本分配的准确性;2.要确保容易取得并便于计算。如,专职教师的课时津贴,应以课时数作为作业动因;专职学工人员的工资,应以学生人数作为作业动因等。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因而在具体作业动因的分析和确定上,必须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五)进行成本分析和编制成本报告

上一篇:帅气拉风情侣专属个性签名下一篇:小班专题计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