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2024-05-04

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精选6篇)

篇1: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核算原则、核算对象、教育成本项目构成与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成本核算 核算方法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高校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劲,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经费的需求与教育经费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做到既重视教学活动规律,又重视经济活动规律,既重视办学的社会效益,又重视办学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的。舒尔茨(1963)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尽管人们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但对其本质内涵则有基本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范畴。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特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仅指高职院校自身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投入的费用,而不包括高职院校以外的如家庭、社会等对学生的付出成本,如学生的上学交通费等。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的会计假设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指在什么空间范围内计量教育成本,计量谁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

(2)持续办学假设

就高职院校来说,持续办学则指的是持续教学,与教学相关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在可预期的未来将无限期地、持续不断地正常进行,不会大规模的削减教学业务量,也不会停办或者撤销,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这是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性前提。高职院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职院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有了这一假设,就能按照正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能采用通常的方法提供会计信息,按照一定期间核算教育成本。

(3)会计分期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教育产品具有明显的学年制特点,因此采用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更为合适。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算期应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全日制高职大专学制一般是三年,将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作为成本计算周期。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教学成本核算能够定量计算下去的基础,在教学成本核算过程中只有把跟教学有关的各种货币化和非货币化支出通过货币计量出来,才有可能真正的比较、分析和控制教学成本,同时要把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会计核算既要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又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

指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其归属期为标准,亦即根据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定。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2)配比原则

指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既强调一个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与该期内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又强调一个项目的费用成本与该项目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前者确定一个时期的成本,后者确定一项产出的结果。

(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有助于正确地确认当期损益和资产的价值,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4)分类核算原则

由于社会岗位的多样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岗位要求技能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对于学习不同专业技能的学生来说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准确核算教育成本,高职院校应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作为教育成本核算对象,针对他们分别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将高职院校在一定期间内培养学生过程中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可以向每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核算期间内的教育成本。

3.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成本计量对象,是指计量产品成本过程中,确定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的承担客体。为了正确计量产品成本,首先就需要确定成本计量对象,以便按照每一个成本计量对象,分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计量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只是教育服务。知识、能力、价值等的变化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是教育服务和学生自身因素结合的产品。所以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应是教育服务,是计量教育服务的成本。学校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分别核算其成本。在实际的核算中,应是先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学年教育服务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除以年级、专业学生数,就可以得到向每一学生提供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即单位成本,也就是人们常用的年生均成本。将各年级教育成本相加就可得到全校的教育总成本。

4.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在核算教育成本时设置教育成本项目,目的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以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人工费用

指教学单位直接从事授课、实习、实训的教师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医疗费、住房补贴等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益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成本。

(2)直接教学费用

指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修缮费等公用经费支出以及学生活动费、实验实习费、学生助研费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其他费用。该项目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3)教学辅助费用

属于辅助教学费用成本项目,反映高校教学部门、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为管理和组织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员工资、津贴、奖金等人员经费和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以及用于学生的奖贷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物价补贴等。科研经费中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经费也属于该项目。

篇2: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改革在深入开展当中,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基地,在办学特色上与办学宗旨上非常鲜明,在办学体制上也要不断转变,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构建,进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构建进行了分析,进而表现做好统一成本核算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制度构建;素质教育

成本核算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资源消耗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其进行分配与集中处理,进而将总的生产成本计算出来的过程,成本核算是各级单位日常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也是成本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成本核算是否能够准确能对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等带来深刻影响,甚至对成本决策、后期经营带来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制定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成本核算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制度构建现状

(一)成本核算制度构建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成本核算制度,并且现行的成本核算大部分都是采用的高等教育经费作为基本核算模式。但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所使用的模式与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的模式存在诸多差异。首先,在核算的重点以及分类上存在较多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核算模式注重的是学校的整体教育成本核算,是在政府引导与支持下高职教育的各项资源价值损耗,而不是某一科目或者层次下的学生学习产生的资源消耗费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能够按照成本核算的对象对各项资源耗费进行分配与归集,进而核算出准确的成本。

(二)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主体存在移位,成本费用意识非常淡薄。一直以来,我国对高职院校大部分都采用“供给制”高职院校需要的所有费用都纳入到财政支出中,高职院校需要多少钱国家就会拨出多少钱,并且统一由财政部门进行预算。这样一来,会计主体与国民经济将成为两个大方面,国家开始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当中,高职院校日渐表现出一种政府主导行为,高职院校在成本核算上对国家的依赖较大,不能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不能占据主导的成本核算地位。

2.会计核算单一、成本核算职能弱化。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体系,只关注核算经费的支出,对绩效考核不是非常注重,常将教育成本核算排除在外。为此,国家在下拨教育经费上,只通过简单的支出计算进行,高职院校则将其作为预算资料,长期下来形成了“支出靠拨款、不足申请要、成本不核算、经济效益低”的情况,在人员、资金、物资上造成了极大浪费。

3.成本核算方法落后,出现了重核算轻管理的情况。高职院校过分注重教育过程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并没有真正将其渗透到教育核心领域。从成本核算方法上看,成本核算制度能够突出定额成本的核算地位。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并且在新型成本核算方法上推广较少。

4.成本计算结果不够精准,间接费用分配存在不足。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高职院校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善,致使高职院校成本构成变得日益多样与复杂,间接费用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当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当中,间接费用能够与管理费用以及教育费用均摊,对这些成本进行汇总计算存在困难,进而使成本预测、分析以及控制较难。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途径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制度改革目标

首先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核算制度设计上,要对利益需求者进行考虑。只有做到信息公开,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还能实现学生对高职院校的监督,实现财务制度的公开、透明,使学校的资金使用率提升。其次要制定出统一的高职院校成本核算规范体系。为使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准确、合法,使成本核算制度构建更有针对性,就要先构建其教育成本核算规范体系,为高职院校财务发展提供依据。

(二)高职院成本核算制度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要落实“权责发生制”原则。高职院校要想更为准确、有序的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就要将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落实到位,并要不断进行完善与修正。权责主要是指“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管支付与否,都要将其计入到本期成本当中;但不在本期成本负担费用内的,如果已经支付了款项,也不能计入到本期成本当中。”在这种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能够将收入作为替换现实制收入与支出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只有明确了成本与准确的配比原则,才能真正将各个核算期间高职院校收入与支出情况反映出来,进而对教育成本做出更为精准的核算。

(三)对高职院校财务报告体系进行重构

首先要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充实。可以对过去高职院校会计报表进行更新与完善,进而重构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报表以及基金变动量表、基本的数字量表、教育成本报表、财务报表等信息。其次,要构建出财务报告的公共外部审计制度,尽量将高职院校报表内容与相关信息间的差异体现出来。最后,可以适当增加报送的核算报表,在每年的9月1日到次年8月31日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进而综合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财务收支状态,进而为高职院校成本核算提供有力参考。

(四)要注重高职院校间的差异

在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制定上,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与社会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提升对不同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差异的重视度,明确高职院校间的协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特殊教育经费支出核算,可以采取分章节的核算方法。专门设置出来的成本核算科目,要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与步骤进行,这种方法将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成本的归集,还能够使行业权衡更为明确。

(五)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构建应与内部控制相互结合

统一成本核算制度能够真实的反映出高职院校的财务发展状况,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教育水平做出真实、系统的归纳,将其与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相互结合到一起,能够使统一成本核算更有效开展,既做到了成本核算,又兼顾了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但是,在结合过程中,要注重体现出管理成本实际效益间的平衡效果,使两者实现均衡式发展。

(六)制度建设要与其他的会计规范保持一致

篇3: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一、产品视角下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前提

高校在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与企业十分相似。从产品角度看, 毕业生是大学的终端产品, 大学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从经营的角度看, 大学也有招生宣传、人财物的管理和经营;从销售角度看, 学校向受教育者推销教育服务、向社会推销科研成果, 毕生生就业率则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适销对路情况;不同的是企业侧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学侧重社会效益。在高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以企业经营的理念来配置利用教育资源, 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社会效益。

在高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则可像潘序伦先生提出的将学校看成是生产人才的工厂, 可以采取工厂成本的会计方法来核算某一系、某一班组、某一学生的培养费用。各类高校因其定位不同, 教育产品也有所不同, 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工作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核算的范围。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要真实、清晰、准确和及时反映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为政府评价各高职院校的绩效、制定合理收费标准及高职院校加强内部管理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 权责发生制原则

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付, 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支付, 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二) 相关性原则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即应该考虑到各项支出与教育活动的相关程度, 直接成本直接计入相关专业的教育成本, 间接成本按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受益专业的教育成本。

(三) 分类核算原则

培养不同专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教育投入需求相差较大, 高职教育成本应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四)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实际成本是指高职院校为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消耗的物资和人工的货币表现, 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价。

(五)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支出仅与本期收益相关, 应计入当期教育成本;资本性支出是指其支出效益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 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出, 应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分期计入其受益期的教育成本。

(六) 重要性原则

对教育成本有重要影响的项目, 应重点处理, 力求准确, 而对教育成本影响不大的项目, 则应简化核算, 提高核算效率。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为保证信息客观准确, 根据相关性原则, 应明确高职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将教育经费支出中不构成教育成本的内容剔除。

(一) 应该计入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项目具体包括:

其一, 直接人工费。教学部门直接从事教学、实验、实训的教师的工资、补贴、津贴、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等各项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对象的, 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几个对象共同受益的, 按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其二, 直接教学费。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费用。如实验实训材料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实验设备折旧费和修理费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费用, 能明确受益对象的, 直接计入受益对象的成本, 几个对象共同受益的, 按合理方法分配到各受益对象中。

其三, 辅助教学费。属于辅助教学费用项目, 主要反映教学管理部门、图书馆、计算中心等为组织和管理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的工资福利支出、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培训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教学研究费、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的科研经费等。

其四, 科研经费。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科研应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 重点应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这方面的研究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但单纯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支出、横向科研经费支出等不应计入教育培养成本。

其五, 行政管理费。学院行政管理和服务于教学区的后勤服务费用。包括行政和相关后勤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邮电费等管理业务费支出。

其六, 学生事务管理费。在教学业务外直接用于学生事务性的各类费用, 如学生各类社团活动费、学生管理工作经费、就业指导费等。

(二) 应从高校教育成本中剔除的项目具体包括:

其一, 离退休人员经费。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与教学没有关系, 属于全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 应该计入社会保障支出。

其二, 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贷款贴息等并非教育过程中消耗的资源, 而属转移支付范围, 不应计入高职教育成本。但学生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勤工俭学支出应计入高职教育成本支出。

其三, 与教学无关的后勤部门支出。与教学无关的后勤服务支出如饭堂、宿舍及其管理支出, 教职工生活区绿化、卫生补贴等, 其与培养学生无直接关系, 属于社会化服务,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其无偿占用学校的房屋、设备以及学校为其负担的人员工资福利应从高校教育成本中剥离出来, 。

其四, 校办企业支出。校办企业作为学校对外投资的实体, 为独立企业法人, 其财务也应独立核算。若高校为校办企业提供房屋建筑物、为其职工发放工资福利、提供后勤服务, 相应支出应由校办企业承担,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其五, 其他与高校教育无关的费用支出。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社会服务成本支出、赔偿捐赠支出和灾害事故损失。

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一)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是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承载的客体,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首先需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以便按每一成本计算对象, 分别设置成本明细账, 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 计算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因此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是保证成本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就高职教育产品而言, 对不同专业学生, 提供的教育服务成本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核算高职教育成本, 应视不同专业学生为不同的教育成本计算对象, 分别开设教育成本明细账, 将一学年中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 计算出不同专业每一学生接受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

(二) 设置成本核算项目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没有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财政部200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 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将高等学校会计要素归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也没有设置成本核算类会计科目, 但将费用类科目设置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其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等科目核算范围都涉及教育成本核算内容, 却又包含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经费开支, 为保证既能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又能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建议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开发高校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时, 按教育成本项目设置辅助核算, 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为了直观反映教育成本各项费用发生情况, 教育成本项目可设置直接人工费、直接教学费、辅助教学经费、学生事务费、教学相关科研经费、教学相关后勤服务费、行政服务费等项目。在每年的教育经费统计表中, 增加教育成本计算单, 在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分别列示各项直接费用和分摊的公共教育费用。

(三) 归集与分配成本费用原则

在归集与分配时, 按专业、院 (系) 、学校三个层次进行归集和分配。能分清为某专业发生的费用, 直接计入相关专业的成本;院 (系) 发生的为全院 (系) 各专业服务的费用, 应分配计入受益专业的成本;学校层面发生的为管理全校教育事务发生的费用应分配计入全校各专业教育成本。在各专业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应单列直接成本、分配院 (系) 管理成本、分配学校管理成本, 其中分配学校管理成本中还应分教辅科研管理成本、行政后勤事务管理成本和学生事务管理成本。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归集和分配:

第一, 归集直接教育成本和公共教育费用。首先将高校发生的直接教育成本归集到各专业或各教学部门, 公共教育费用按照用途和发生环节分别归集为教辅、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为教学提供的后勤服务支出等, 资产折耗可根据资产用途和服务对象直接归集到各专业、各教学部门或公共教育费用中。

第二, 分配公共教育费用。高校的公共教育费用包括教辅、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为教学提供的后勤服务支出等费用,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教育辅助费用, 指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辅助教学部门为提供教育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可按照各专业学生人数或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计入各院系教育成本。科研经费根据受益院 (系) 先分配计入院 (系) 成本, 再通过分配院系成本计入各专业成本。学生事务费、行政管理费和后勤服务费, 可按各专业学生人教比例或其他合理方法分配计入各专业教育成本。

第三, 各院系之间交互分配教育成本。因为各院系除为本院系学生开设课程外, 还为其他院系的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因此, 应按照各院系分别为其他院系授课的数量以及接受其他院系授课的数量对其相互提供教学服务而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交互分配。

第四, 计算各专业学生教育培养成本。对经过上述步骤归集、分配到各院系的教育成本, 再按照各专业、年级的学时数或学生人数分配至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 计算各专业每一学生教育培养成本。

参考文献

[1]徐同文:《经营大学: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 《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篇4: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我们都知道,在当代高职院校中,其教育质量正在逐步的提升。然而,相关的教育成本也在逐步的升高,这样就使得我国所需要承担教育费用的家庭在教育成本上不断的扩大支出,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费用。本文针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前提、原则、作用等进行解析,力求能够帮助中国高职院校教育缩减教育成本,并以此降低中国家庭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支出。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涵义;原则;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正在飞速前行。通过对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成本核算质量的重视,认真、完善的将每一个能够影响与扩大教育成本的因素进行严格的审核;通过把握与完善相关教育成本核算原则,避免一切的影响因素。让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成本能够朝优质、健全、完善、合理的趋势前进与发展,从而改善我国一些家庭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费用承担过于吃力的情况。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

我国的相关教育经济学认为,在教育上投资是一种能够提升价值与生产性能的一种获利方式,其投入与产出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并且教育“利润”也是可以通过计算得知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计划与核算,就成为了能够计算出教育利润的必要条件。然而,教育成本的实质就是教育资源有价的表现形式,其中会经由货币的形式去衡量与计算教育价值的高低。在高职院校中,教育成本能够利于其他经济活动,对于未来的利润而言,就是真实存在并且可观的,如果没有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就会盲目的扩大教育成本,致使利润不断降低。

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就是指对于培养一个高校学生,国家、社会、家庭的付出与费用的总成本核算过程。广义的的教育成本核算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教学成本、生活成本、学生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这三部分。而狭义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则是指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能够利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资源,家庭对于教育所进行的投入等,这些均可以利用真实的货币进行计量与体现。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與原则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

①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育就是一种产品,自然的高职院校就是教育成本所进行核算的主体。假设,我们从学校的自身“经营与营运”的利益出发,运行成本核算就是必要的,而能够提供所需的成本核算信息的高职院校就是确实存在与能够运行的独立主体。

②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就是指核算教育成本的周期与时间。如果我们将高职院校中的教育定义为产品,那么在学生接受一定时期内的相关教育服务就是这产品的主要体现。而学生学习的周期则可以规定为学生在校内的学期或是学年。其中,如果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定为教学一整学年,则刚好匹配、符合我国会计制度中“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核算的周期”。

③教育成本核算的遵循

在高职院校中,其教育成本核算必须能够遵循可持续经营这一方针。否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育成本就不能准确、完善的进行计量。

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职院校中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就是将教育成本核算按照一般的非盈利组织会计核算准则去确定其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具体目标。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来说,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属性,更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已有的原则即会计相关核算、管理制度、原则等。

三、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作用

1.能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投资效益

由于我国现今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也逐步的需要与当今经济发展相匹配,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适时地抓住时机,稳步发展,从而扩大高职院校对于教育的投资性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主要就是为了能够以此衡量与清晰、规划教育成本与支出。对于必要的教育成本需要通过核算后,扩大投入资金;对于不必要的可以通过成本核算去降低,甚至是削减整体的投资比例。

高职教育的整体投资过程,包含初始过程、运行过程、最终过程三部分。初始过程是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投入主要包含人、物、资金等三方面。运行过程则是对于人、物、资金的具体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步的开始分化为收入、成本、费用。最终过程就是对于高职教育投资的核算、结算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够确实的将教育“成本”与“利润”进行划分。

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从实质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消耗的计算,以求能够控制与降低整体费用,并且逐步的提高高职教育的投资收益效率。因此,这也是我国教育界逐步开始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原因。

2.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职院校稳定和发展的需求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资金周转困难,从而无法扩展教学、完善教育研究或是添加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等,这些均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然而影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对于成本的核算和管理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持续经营除了需要不断地增加投入、完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就是针对于教育成本进行结构优化处理。以此,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教育成本输出及教育损失。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从而有效的控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以此缓解学校的经济压力,完善学校的成本核算性能。

3.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完善学生收费标准的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稳步发展,学校的整体收入也在不断的扩展。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学生的各项费用收入。然而对于教育成本来说,学生们缴费标准的依据就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参照。但是,目前的真实情况却刚好相反,学校的教育成本与学生们的缴费标准完全是经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其收费标准的制定有的甚至已经超出了学生与其家庭能够承担、负荷的程度。

随着高校教育与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就需要不断的更具自身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育教学地位等,以此控制与完善自身的成本核算。让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能够始终全面、完善的将教育成本问题与核算过程反映出来,积极的完善与改善当今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具体核算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馨.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探讨.高校财会期刊.2010.(16).

[2]张艳红.浅谈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的成本核算[J].中国经济研究与调查.2009.(07).

篇5: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从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意义入手,对构建立体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形成全面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层次

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最初目标:了结性就业。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也就是尽可能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即了结性就业。它在整个过程中定位于职业的获取,职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两方面:提供职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推销技能。

中级目标:和谐性就业。实现就业,只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工作单位,并不等于就业和谐。因此,学生与所获取职业匹配、和谐成为职业发展教育的中级目标。与了结性就业目标相比,更加突出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而充分地了解自身和职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尽可能地优化人职匹配度。

高级目标:发展性就业。自主职业发展意识、理念以及生涯规划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主动适应、转换乃至开拓职业,是最高层次目标。它要求职业发展教育在内容设置、时间安排、途径开发上都要注意系列化。通过系统、规范、细致的教育,培养高职毕业生长远职业发展能力、谋求其高质量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真正追求的境界。

二、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主客体分析

主体是全员性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调动校内外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所有力量。在校内,要构建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工作、专业、学生组织等共同承担职业发展教育任务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保障教育工作的优质、高效。在校外,要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的代表组织与高校共同协作、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局面。

客体是全体性的、全面性的。职业发展教育以从大一学生开始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就作好心理上、思想上、观念上、能力素质上的准备,解决现行的就业指导时间滞后、内容不全面、效力不大等问题。

三、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不同,我们可将学生的在校三年学习时间分为适应期、探索期、定向期和准备期,针对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一)适应期教育

一般是在学生入学后3个月内。大学新生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着重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从而促进新生的角色转变。适应期的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具体教育内容如下。

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新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形势与政策、校史院情、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的教育,开展“我是大学生”的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地位,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道德法纪教育:以典型的案例开展校纪校规、文明习惯与道德、法纪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掌握学籍管理等规定,树立法纪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引起心理不适应,开展心理调适、班集体建设等内容的讲座、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克服不良心理,逐步学会驾驭新环境。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和个性测试,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二)职业探索期教育

一般是入学后3个月和第二学期。职业启蒙期主要侧重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这个时期的教育以测试、课堂讲授、实践操作为主,具体内容如下。

自我认知教育:通过职业倾向测表、16项人格等心理测试结果及讲解,运用相关分析方法,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职业倾向等进行全面认识,从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

专业思想教育:通过人物访谈、职业信息收集和企业走访,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明确职业素质要求,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

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个人方案制订以及以职业咨询为内容的团体辅导,按照“择已所爱、择已所长、择世所需、择已所利”的原则,初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三)职业定向期教育

二年级学生开始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实施,即职业定位期。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这一时期的教育除了课堂讲授外,更要注重日常教育,具体内容有如下方面。就业思想指导:通过理论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同时做好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思想准备。就业政策指导:宣讲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原则及有关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以指导学生依法办事,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就业信息指导: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的大形势,培养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创业教育:以创业案例为主,开设创业方法和创业法规指导、创业能力锻炼等内容的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创业与创新技能,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四)职业准备期教育

在三年级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以上的顶岗实习。职业准备期是学生真正置身于生产企业的职业岗位中,让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完成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并顺利完成就业。这一时期以实践指导为主,具体内容有: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实践指导。

四、考核

职业发展教育的考核包括理论和能力考核。理论考核内容应包括对于职业、就业和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状况。把短期大学学业目标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方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评价的方式,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修正过程。对于知识部分可以通过考试进行量化考核,对于能力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师生访谈进行定性考核,再结合课堂出勤等日常表现情况按一定比例评定综合成绩。

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连贯、全方位的工程。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育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就业工作职能服务机构,加大职业发展指导专职人员培养力度,完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6:组稿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林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为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林业企业必须通过有效利用森林、能源以及其他资源,减少各种形式的废物排放,将环境成本降低到最小。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林业企业自身来讲,研究环境成本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林业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及构成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生态绩效的目标和理念是在减少资源使用和对环境影响的同时,将产品增加值和服务增加值达到最大。绩效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生态绩效的具体内容也应由两个方面构成: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基于此,可将环境成本定义为由于存在或者可能存在不佳的环境质量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环境防护成本、环境检测成本、环境内部故障成本和环境外部故障成本4个部分。

上一篇:帅气拉风情侣专属个性签名下一篇:小班专题计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