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2024-05-09

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共9篇)

篇1: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摘要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人才输出场所,虽然规模和生源有所增加,但是人才质量却有所下滑。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积极寻找正确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部分学生被分流到高职院校,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巨大的契机。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以及价值引导方向出现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逐年增加,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高职院校管理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政府对高职院校发展上给予的政策扶持,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和管理上的脱轨,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问题,但学校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在原地踏步。价值引导的教育模式,是顺应时代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是解决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和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价值引导理念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能够实现以配有人才为核心,构建健康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将价值引导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思想,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2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生源数量的提高,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现有教育模式造成深远影响。只有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问题,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2.1学生素质不均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更加明显,并且颁布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使得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不断壮大学习队伍。高职院校的生源不再仅局限于应届高中生,也吸收了一些社会人,使得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让二者在年龄、学习基础和社会经验上都存在不同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针对此现象在教育管理模式上进行调整改革。

2.2教育模式落后

由于生源的复杂性、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现有的教育模式脱离了当今的教育体系。以前过分注重形式和学生的就业率,从而限制了学生主观表现,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已进入新的阶段,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3师资队伍建设欠缺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没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队伍建设的欠缺,出现教职员工素质良莠不齐,管理水平底下,无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出现控制模式不合理的状况,如不解决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在优化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要走出固有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管理模式,并落实到实践当中。

2.4互联网的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進步和经济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共享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年龄不大,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思想扭曲。

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多,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影响学业。固定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复杂的教学难题,必须结合当今一切影响教学的因素来制定教学模式。

篇2: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介于高职院校管理的复杂性,想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正确的管理模式。在注重学生的氛围和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学生的心里建设,建立健全的人格。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保证正常学生课程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进而不断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当中。在紧抓学生政治思想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就业上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社会生存能力。结合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就业四个方面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价值引导方法。

3.2进行素质教育,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素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明确自身地位,树立集体荣誉感,懂得团队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结合学生个人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和素质。由于就读与高职的学生大多自律能力差,培养学生素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3狠抓思想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技能培训

作为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尤为重视技能教育,在教育模式改革的情况下仍不可以轻视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多领域的实践活动,进行技能的实际操作,从而消化课堂上的书本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教育制度一直在改进,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以价值引导为中心的教育制度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正确的价值引导方式,必将做到人才素质和技术培养的统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金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2):99-101.

篇3: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一) 社会环境方面。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等院校是接受和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 高职学生是最先接受和传播网络文化的群体之一, 一方面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膨胀, 网络中也出现了大量不道德信息和获取他人信息的不道德行为, 如黄色信息的泛滥, 肆意刹窃文章, 传播歪理邪说, 计算机犯罪等, 这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社会负面现象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都处于生命进程中的高峰期, 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 反对保守, 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党和国家希望通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将我国的主导文化传播给大学生, 使之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但是, 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制假造假”等欺诈行为会使学生的诚信意识淡化;“拜金主义”的抬头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另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利益群体分配的差距拉大, 价值观念多元化, 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 使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和困惑大为增多。

(二) 家庭方面:

独生子女增多, 心理问题愈发严重。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 当代职业院校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 他们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心理问题以及行为个性就显得格为突出。家长过分溺爱的因素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 没有经过任何生活上的磨难, 不知道怎样克服困难, 容易冲动, 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困惑, 形成心理障碍。

(三) 学生自身问题。

1.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 厌学叛逆。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 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 绝大部分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是很好, 被迫无奈选择了职业教育。一方面, 这样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不被学校老师重视;另一方面, 学生由于选择了职业教育, 担心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缺乏竞争力, 对自己能力没有自信。不能正确认识社会, 不以积极的心态自觉参与学习和社会竞争。因此,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自身或多或少会产生厌学、叛逆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2.个别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升学的压力, 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只重视学习成绩, 很少有家长和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而造成个别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甚至影响着正常的学习生活, 甚至每年各高校都有学生由于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而发展成为精神疾病, 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根据学生思想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

(一) 创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模式, 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以光辉的成就感召学生, 以优秀的思想引导学生, 以优秀的文化激励学生,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 以优秀的榜样带动学生。在思想建设上, 利用高校“两课”教育,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 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在教育方法上, 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学校要随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通知学生家长, 以便家长正确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 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努力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1.引进专业人才、确定专职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对心理咨询员的要求很高, 咨询员需要有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思想品德、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咨询经验, 还需要有良好的个性特质。在国外, 对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要求非常严格:需要有心理学硕士学位, 并且具有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虽然我们国家目前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但是对于学校心理咨询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苛刻, 如上海各个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在上岗前要参加教育局的统一培训, 考试通过取得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事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引进一些心理学专业的人才, 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学生的心理咨询, 避免非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2.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和早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高职院校应该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采用多种方式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 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 根据面谈分析, 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 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防患于未然, 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3.加强心理咨询, 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相对于名牌大学而言,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择业方面存在更大的心理压力, 加上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的综合作用, 使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日益加重。综合而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与此相对应, 学校心理咨询也可以划分三大类:即发展性心理咨询、适应性心理咨询和障碍性心理咨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应从以障碍性心理咨询为重点, 转变为以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后二者才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 也是大面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根本目的。

4.以心理学为基础,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 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教学过程是以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 所以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三、加强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当前, 一个学校的发展, 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 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 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 拓宽同学们的视野, 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筑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净化校园环境, 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础。整洁美丽的校园, 体现了学校的精神文明程度。学校应该制订清洁校园、净化校园的规章制度, 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宿舍评比制度》等, 建立了由学生执勤队进行检查、评比的激励机制。在潜移默化中, 学校讲卫生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 他们以讲卫生为荣, 地面哪怕只有一点纸屑杂物, 都会立刻自觉地捡起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并进一步内化为优良的品德素质。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符合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特别是要建立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要求的原则, 以各个专业为基点, 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 建设特色“专业文化”。总之, 通过科技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形式, 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职业性, 着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3.加强社团文化有利于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高职院校首先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 明确社团的重要地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障社团运作和发展的专项经费, 社团发展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确保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 健康成长发展。其次要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应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 要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

4.推行励志教育和情感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本”,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首先, 推行励志教育,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是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励志教育”, 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 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 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 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通过励志教育, 能够最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 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 养成执着勤奋的学习态度, 塑造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质, 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 培养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 另外, 加强学生励志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 随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有流行趋势, 人们过分追求金钱、地位, 荒芜精神家园, 导致精神缺失。在这种物欲横流、精神失落、道德沦丧的环境里, 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空虚 (焦躁、烦躁、急躁、浮躁、暴躁) 。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注重追求物质利益, 缺乏理想追求, 缺乏坚定如一、执著不变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理想是人生的航标, “意志力就是人在为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中, 自觉行动、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加强励志教育, 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增强道德修养,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才能获得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次, 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情感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情感培育手段,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 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这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独立生活与交往的必要条件。 情感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主张尊重、关爱、欣赏学生, 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作为管理核心, 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学生自身价值作为教育目的。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评价不高, 有较强的失落感。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管理者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 理解学生的差异, 宽容学生的错误, 注重学生的参与, 更多地给学生以信任、激励、提醒, 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成功欲望, 突出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鼓励学生对学校各项教育工作进行策略思考,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检查、监督、控制和调节, 从而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换位反思, 形成宽松和谐的良性教育管理环境,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实现管理的柔性化。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想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心理咨询能力, 并最终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导, 使其正确认识自我, 改进自我, 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篇4:试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

关键词:教育管理 德育 活动 就业

教育管理要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要以学生成人成才为中心,建立起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活动是教育管理工作载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认真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下面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几点浅见:

一、高校教育管理寓德育之中

高校德育的出发点是构筑精神文明支柱,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其根本任务是端正学生的品行,完善学生的人格,落脚点是“人”,归根到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方法、注重效果,加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柔性管理理念,即以大学生为中心进行人性化管理,德育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管理模式。

德育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高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尚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风气形成,同时注重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德育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潜在能力和尊严等方面的总和,反映了一个人在心性、才情、人品等方面的综合指数,是一个人区别他人的固有特质,决定着个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大学生健全人格素质要从一点一滴培养,首先是能够有效融入社会、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身心发展的适应过程;其次是具有健康、阳光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个性,养成身心愉悦、性格稳定、风趣诙谐的健全心理人格。培养积极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德育教育的柔性管理,需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大学生心理管理、注重大学生情感管理和人文素质提升等柔性管理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通过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中的运用,创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系部文化、班级文化极大地发挥德育教育的潜力,培育出更多的有思想、顾全局、守纪律的新世纪人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提升职业教育层次。

二、高校教育管理寓活动之中

高校教育既要靠耐心细致的德育教育,又要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有效的融会贯通,必须开展文体活动这个活的载体。认真研究学生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变、探索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成长;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使学生健康成长。活动是最好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一是开展好班级丰富多彩文体活动,贯穿学生的知、情、意、行。组织“歌唱团结、勇于创新”歌咏比赛,提升班集体凝聚力、向心力,并以《团结就是力量》作为班级和大型活动时的主唱歌曲,来激励、熏陶、影响每一个人;组织“3+2”男女篮球赛,跳绳比赛,足球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使得同学们能力得到锻炼和发挥、感情得到了加深和巩固,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班级是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丰富多彩、催人奋进的大家庭。

二是调度好团总支学生会的中间教育力量。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只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各项活动加以渗透,例如针对大学生讲座、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了“长清乐园”社会实践活动;《让党旗更鲜艳 让学院更辉煌》诗歌朗诵大赛;“讲文明、懂礼貌”培训活动;开展团学干部思想培训会等形式,使教育教育管理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轻松活泼、有趣的,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三是发挥好校园社会团体这张后备力量。如果没有健康的团体组织活动,这个集体就缺少活力,通过活动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话剧社、知识竞赛、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活动,既能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校规校纪遵守及环境保护意识,又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活力,大家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

三、高校教育管理寓就业、创业之中

当前就业压力太大,尤其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不争的现实话题。新时期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尽快适应职场环境,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必须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做好求职难的心里准备,这要求我们在高校教育中应加强就业、创业的引导,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好务。

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的无形资本,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必修课程。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现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既要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同时要了解国家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顺利实现自我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二是开展实训技能比武,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积极营造“学技能、重技能、比技能”的环境,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注重技能训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做到多学、多练、多掌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實现专业向职业的转变,从知识结构向职业能力结构转型,从知识灌输向行为引导的管理模式;同时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督促学生多进入图书馆学习,拓宽知识视野与沉淀基础、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又具有突出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人才。

三是加强创新理念的紧迫感。古语有云,“学起源与思,思起源与疑”,这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质疑。自己独立思考后对别人观点提出各种质疑,是不断创新的内在性、精神动力的本质要求。加强学生的创新理念教育要求课堂学习与实训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循环往复中,孕育独立思考的创新理念,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是倡导在心态上把职业当成事业对待。要明白职业理想和理想职业是不对等的,明确“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尤其要教育学生主动感受、学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意识、心理、行为有着较强的凝聚和规范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企业将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篇5: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摘 要】随着“微时代”到来,各式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载体,对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而言,其校园舆情呈现方式也更加网络化,学生网络舆情表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同时,校园新媒体发展也使得学生更加突出自己主体意识,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学生之间交流更加社会化,主人翁意识更加明显。因此,立足于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现状和学生校园舆情引导新特点,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向。

【关键词】微时代;舆情引导;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207-01

一、“微时代”下校园新媒体在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认识判断能力

舆情引导首先要注重认识主体主观判断能力。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多种价值观冲击并丰富着日益翻新多元结构社会形态。大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对先进科技最为敏锐一代,他们具备运用网络信息能力。然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网络世界监管约束机制不够灵敏有效,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虽有一定理论知识储备,受自身阅历局限,在思想上尚未完全成熟,且做事易冲动,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们网络世界认知能力,防范各种激进思潮侵入,识别网络陷阱,从而将网络负面影响侵害风险降到最低。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舆情

网络舆情关系高校每位学生,对于管理决策者而言,关系着战略思想与意图实现,因此舆情引导需要学校党委、学生广泛参与,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联动,充分利用并发挥现有资源作用,调动各部门协同作战②。在加强对学生教育同时,要走进学生群体中去,深入了解政治、社会尤其对心理等因素对学生思想影响,并引导学生向追求更高层次精神生活。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提高高职学校学生责任感。

(三)促进舆情良性运行

促进高职院校舆情的良性运行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从学生利益出发,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高职院校学生虽在学习上主动性不够,但是他们对校园事务和社会事件参与意识强,领悟力高,因此学校决策者们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学生主动拉入校园民意民测中,促进学生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尊严和个性发展两者实现。校园舆情良性互动也体现了中共中央以人为本理念。

二、“微时代”下校园新媒体建设与发展方向

(一)健全舆情工作机制,稳固校园新媒体建设基础

稳定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新媒体建设基本保障,要求高校管理人员首先要健全舆情工作监管机制。现如今网络舆情信息呈现出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特点,学校要及时关注学生信息动态和变化趋向,追踪这些信息来源。对外来网站以及任意散布网络谣言个人博客、微博进行堵截或禁止。其次健全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高校应指定行之有效应急预案,设立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指挥下各部门职责分工,从而建立联动有效应急体系。在突发性事件爆发时,比如在今年年初爆发全球网络勒索软件,舆情工作小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定应对措施,控制危机发展态势,同时在危机化解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新网络危机事件发生做准备。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新媒体工作内涵

为了使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能够在学生群体中顺利开展,高校应建立由校党委领导班子为总指挥,各分管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联动机制。在校党委集体领导下,学校宣传、文化、信息等部门成立舆情领导小组,常用办公机构可设在宣传部门或网络信息部门,配备专职人员来开展日常工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充分组织保证③。高校信息部门负责网络信息筛查,安全文化部门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将舆论文化向健康积极方向引导,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其中也包括网络生活。比如学生群体中热门跟帖,以及对新闻事件态度等。安保部门负责在必要时出动人力物力对相关事件进行制止,防止危害进一步扩大。各部门职责所有不同,但是需要部门共同协作,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网络舆情环境。

(三)立足新媒体特色,合理选用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应紧跟校园文化数字化步伐,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软件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并及时更新发布新图书、微课教学等相关信息与视频,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高校教师也要应相应数字化需求,充分利用微信、QQ等交流软件,与学生加强线上沟通与交流,不断完善自身课堂教学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可与数字化结合,开展诸如拍客大赛、PPT创作大赛、网络文化节等活动。

教育本质是人主体性发展,教育能够唤醒人主体意识,提升人主体能力,决定着人主体性发展方向,使其向着积极、向上方向发展。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自己认知能力、辨析能力以及主体能力;在探究知?R过程中,利用院校所提供学术研究场所激发自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热情,增强自己创造性和创新性,始终保持青年人所特有活跃思维和无限热情。

注释:

篇6: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摘要: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论述了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对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1997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 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 “各级党校、大专院校、干部学校、职工学校和各类成人教育学校, 应开设国防教育课程, 把国防教育作为学员、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些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更为高等学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和开设军事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国防教育, 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理论基础, 使学校国防教育具备了强大的推动力和促进力。

加强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客观要求,深入探索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国防教育的涵义和重要意义

国防教育即国家安全防卫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通过国防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也可以丰富、提高学生的国防知识和技能;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格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也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既可以促管理,正校风,树形象,也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国防教育的开展,必将对素质教育的落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的大事, 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 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2)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因此, 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的教育功能。(3)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是终生受益的, 是高职院校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进人的全面发展, 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系统完善的提高。所谓素质, 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 受后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实践养成的一系列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方面。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 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 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大问题。实践证明, 国防教育能够加强和提高学生上述几个方面的素质, 是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从多方面、多途径入手。从我院多年的国防教育实践来看,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多种军事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1、国防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阶段, 是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 是在和平、安逸、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懒散习气, 在观念上有功利倾向, 生活上贪图享受, 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戒备心态, 组织纪律上有散漫现象。国防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 激

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竞争向上的团队精神, 增加国防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能力和生活习惯。因此,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国防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时, 着重指出“规范国防教育, 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高校学生军事理论课的开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 国防教育目前在高校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军训工作方面, 军训工作又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 但基本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促进, 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可以促进学生政治上的成熟。国防教育是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为军队培养预备役军官和储备高素质后备兵员的战备举措。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深入探索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对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3、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联系,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有效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 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实施素质教育, 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引导下, 自己探求最佳的方案、措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那么,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就必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设计方案。当我们按照这个思路, 努力探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案和措施, 认真把素质教育与国防教育联系起来思考时, 我们就会发现, 国防教育确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有效方法。它不仅有教育功能上的特殊优势, 而且, 它所传授知识, 所培育的国防观念, 又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

三、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是高职院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要形式。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对于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国务院、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在论述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时,着重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可见,“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2、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

国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领域,大学生通过接受国防教育,首先可以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其次可以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在国防教育的实践体验环节中,学生能亲身见识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头脑的决心;国防教育除了赋予大学生理论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国防教育的系列学习中,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式,提高其融会贯通的综合分析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3、国防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项目,大学生在军训期间,一方面可以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体魄、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发展。军事训练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相结合,它不仅端正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启发自觉性;而且运用强制的力量,让学生严格按训练的标准参加训练,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军事训练的强制性,有利于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有效地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4、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技能素质。

大学生国防教育以军事训练中的军事技能操作为主要内容,如军事队列训练、轻武器射击、擒拿术等技能训练为主,这些军事技能操作是在军事教官指导下,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军事技能。军事操作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军事动作,形成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军训,使大学生军训学员熟练操作使用武器、装备、技术器材,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全员、全面、全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和基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应切实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员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已经开展多年,它的内容和特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认识: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全校教职员工及各职能部门的教育功能,齐抓共管、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重视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全员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国防教育的巩固与提升。

(二)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然而,要把大学生国防教育这项枯燥、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的抽象课程落到实处,必须拓展思路、丰富形式,全面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1、课堂式国防教育

课堂教学是国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学校学期(学年)教学计划中要充分体现国防教育的内容,在学生日常学习中渗透国防教育。另外,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不同专题的国防教育讲座与报告会,让学生在课余可以得到国防知识的有效补充。

2、宣传式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如在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学校刊物等广泛宣传国防教育知识,在学校网页中开辟国防教育知识栏目,将更多的国防资讯及时传递给学生,充分利用有形与无形的宣传媒介创设良好的国防知识学习氛围。

3、体验式国防教育

对于国防教育这项抽象的教育活动,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更能认识到它的内涵。所以,学校可以开展针对新生的军事化集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组织纪律观念;组织学生到黄埔军校等军事学校开展训练,让学生亲身感受军旅生活的滋味,培养自立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增强大学生对军人的感性认识,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和国防观。

4、阵地式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阵地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它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学校通过带领学生亲临军事基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国家边境线等有代表性的国防教育阵地,让学生在现场感受与思考,增添自己的责任感,更加明确自己应该如何承担起保卫国家的使命。

5、模范式国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介绍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高尚情操、坚强意志,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人和事去感染、熏陶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不同时期的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国力的昌盛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感人事迹。通过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事迹的介绍,或通过影片播放,能够极大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在和平时期以英雄为榜样,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活动式国防教育

课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把国防教育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相融合,大力发挥课外活动对国防教育的积极作用,国防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学校可以结合重要的纪念日,开展“国防教育周”或“国防教育月”主题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国防图片展览、参观访问军人、国防主题演讲赛、国防主题辩论赛、国防知识竞赛、军歌歌咏比赛,国防征文竞赛、定向越野赛、军事夏令营等。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学生在趣味中体味国防教育带给他们的收获与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国防教育的知识。

(三)全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仅是新生军训时开展的入学教育,而是贯穿大学阶段全程的一项系统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国防教育。

1、入学教育阶段的国防教育

对于大学一年级刚进校门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入学教育。针对处于入学阶段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应该以国防理论、国防思想教育、国防技能训练为主,旨在让大一学生了解国防知识,掌握基本军事技能,认清国防的现状和前景。

2、专业教育阶段的国防教育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因此,国防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特点,以社会实践为主,注重将国防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两者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3、就业教育阶段的国防教育

篇7: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人才,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师、高级技工。然而,我们相当多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工作后对这种定位还存在不少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就业岗位应该是坐办公室、搞管理的“白领”,没有到基层一线去工作的想法。于是,笔者便通过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在联华电子、海力士半导体、华为等公司工作的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在校期间的教育在就业、成才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在于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所学的技术以至于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那么,我们在做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工作时就应该注意到对学生就业观、成才观的系统培养。但是,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忽视这方面的培养,一般都是在学生就业前夕,才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接受、消化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工作单位实习。带着这种较为“幼稚”的就业成才观念匆匆走上工作岗位,势必对学生的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一旦就业中受到挫折,不能及时做好心理调整,便会感到迷茫困惑,进而加大了学生就业后的短期内跳槽率。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许多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谈论最多的就是想换工作,觉得目前的工作岗位层次较低,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通常情况是工作换了好几个,又没有令自己满意的,都是在差不多的工作水平线上徘徊。与此相反,部分早有心理准备,定位较为明确的学生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甚至,有的学生更是凭借自己的高技术、安稳的工作心态获得了出国培训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对于学生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成才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对在校学生进行的就业成才教育和引导仍然比较缺乏,以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但是,这些现状也正好说明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成才教育的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做得越早,离成功就越近。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的就业成才教育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向学生灌输“灰领”的理念,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定位,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大量的“灰领”人才的现状。从而,让学生逐渐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1.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创造民族辉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些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准备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一些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他们个性强、献身精神较差、不太能够吃苦耐劳。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往往是生产第一线,从事在操作工或者技术员的岗位上。这些对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独生子女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经常可以听到毕业学生的抱怨声,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总是盘算着如何跳槽,而从不去思考如何踏踏实实在艰苦岗位上磨练。其实,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岗位往往是人才紧缺的地方,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我们也应该注意加强对他们在艰苦奋斗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实践,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

2.全面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在已毕业工作的学生中,往往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在工作一年到两年后就能升任管理工作或者技术研究性工作,这部分学生以学生干部居多。而其他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得到的升职机会就要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少得多。

笔者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同样是在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工作,人际交往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在半年的时间里就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而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一部分学生则依然从事原来的工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遭受高考的失利,始终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强烈的自卑感,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这部分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就可以很容易将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分开来。他们往往一开始就对学习持敌视、消极的态度,避开一切团体活动,从不过问班级的任何事情,也从不关心学校的任何动态。他们或对所学知识毫不感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或沉迷于网络中,试图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胜利的快感;或游离于宿舍、班级之外,充当“局外人”。因此,一旦发现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我们做好专门的思想辅导工作,对他们进行及时地疏导,让他们恢复原先灿烂的笑容。至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我们可以多利用班会课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多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

3.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出现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大型讲座、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活动。对于一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对学院及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相关准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进行自我拓展,通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理想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树立务实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技巧辅导、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成熟度,促使他们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从而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也有利于将来学生能更好地从第一岗位向第二岗位的转换。

四、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等正统的思想教育外,更要注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贯穿始终地加强对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进而使我们的就业成才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时光,更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卫东.高职院校与大学生成才观[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9-11.

[2]周杭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1-35.

[3]李毅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55-59.[4]黄世谋.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职教论坛,2005,(6):43-46.

篇8: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1 加强“四个教育”, 打牢思想根基

加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建立与党和国家相一致的政治理念, 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加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教育,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增强, 引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相一致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加强和谐包容的心理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促进心理健康平衡, 引导形成积极理性平和的心理心态。

2 运用科学方法, 创新方式手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重在教育, 贵在实践, 需要选择正确的实现路径。一是认知性路径。高职院校要将政治理论课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增强学生学习践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提升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增强学习对理论学习的认知。二是活动性路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开展教育, 通过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用理论指导实践, 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三是渗透式路径。教育的最高手段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通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象化具体化。四是管理式路径。加强对学生行为要求的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 抓好养成教育, 使其成为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遵循;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和各类学生组织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展。

3 完善制度体系, 构建长效机制

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汲取养分, 深入把握新时期教育的特点规律, 改进方式方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 创新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体制和机制, 破除一切与加强教育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要加强和改善教育的领导, 纳入议事日程, 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确保教育落到实处。要强化师德教育, 加强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要树立新榜样,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学生群体中的偶像崇拜来进行教育。要把教育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 把原则要求与具体措施结合起来, 加强督促检查, 狠抓教育落实, 努力使高职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实践者和模范践行者。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的主导价值观, 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篇9: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价值研究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体系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之间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高校的产品——学生的的质量,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的队伍,也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尤其是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一、创业教育的价值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适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创业能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创立和发展一项或多项事业的主观条件,其能够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来培养。开展创业教育已在国际上被广泛的重视,更是被许多国家定为培养创业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

實施创业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实施创业教育,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舞台,突出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就业与创业能力,并成为合格的职场人。

实施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由企业转轨改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造成的隐性失业问题,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去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全面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创业教育的途径探讨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打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同时,树立创造、创新、创业的理念,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统一,减少目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局限性。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创新就业观念大有裨益。树立创业是补充现有就业方式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思维能够更积极地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1.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配合和集体投入。它应包括课程教育工作、活动教育工作与环境建设工作,当然,师资队伍体系建设也是系统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课程教育工作体系主要由教务处、各系部和课程教师负责,为创业专门课程安排一定的课时量,使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创业的专门课程,注重课程讲授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活动教育工作体系可以主要由学生工作处、共青团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组织负责,主要通过各种校园活动来实现,充分发挥各级社团组织自身的优势,形成院系紧密联系的创业教育活动教育工作体系。创业环境建设工作体系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可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学工处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手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院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2.实施“五结合”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针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之中。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采取咨询、谈心、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面人生,正确对待学习、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在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摆正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创业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创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创业教育要求各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各专业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意识、创业的社会知识和各种创业能力。尤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不断引导学生从“我要就业”转变为“我要创业,我能创业”,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

创业教育要与学生特征相结合。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个性特征的多样性。在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的创业教育。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引导并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创业教育的氛围,采取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实施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上一篇: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体会及自我剖析下一篇:初中物理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