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和方法研究

2022-09-10

工匠精神是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是塑造卓越职业人才的道德基石。作为培养制造业所需重要人才的高职院校,须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才,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打造制造强国的迫切需求[1]。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可引申为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到要求绝不轻易交货。(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4)专业,敬业。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5)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二、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中国制造业及其发展的需求

《中国制造2025》指出,尽管我国制造业规模已占全球大概20%左右,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因此在我国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想要建立令世界尊敬的中国制造,生产出一流的中国商品,就要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当今面对的重大挑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

(二)学生就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根据国内多个省市近年来发布的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绝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非常看重求职者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学校对加强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特别是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对于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生来说,将极大地提高自身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也是其立足与社会、事业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成功的必要条件[3]。

(三)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专业设置未能很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意愿不强、师生互动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加强供给侧改革,更加重视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增加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竞争力。而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同时促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工匠精神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不能简单的从字面理解工匠精神而将其停留在实践学习层面,必须深入到整个学习过程。首先,从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将工匠精神培养和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校规校纪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态度,改变学生上大学了就不用努力学习了的错误理念。其次,要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各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将工匠精神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思想和职业信念,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再次,在学生就业教育活动中,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等相关的选修课程,邀请将本系或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做报告并和学生座谈,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迹教育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最后,要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道德品质,塑造德技双馨的职业人格。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为课堂程学习,因此课堂学习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采用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方法并与教学设计进行有效融合,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内涵贯彻到教学中。此外,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严谨要求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从中切身领会学习和工作中应当如何保持的工匠精神。

(三)强化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强化实践磨练,在掌握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树立、磨练工匠意志,进而养成工匠精神的行为和工作方式。首先,贴近企业环境,细化校内实践项目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要求。在学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同时培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考核时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如是否了解并遵守了操作规范、是否思考了更优的实现方案、是否按5S要求完成项目等。其次,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进一步培育工匠精神。如在实习企业选择优秀的师傅推行师徒制,让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养成工匠精神的行为方式。最后,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工匠精神意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实践教学能力,为培育卓越职业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四)培育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的校园大文化环境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只依靠思想教育和课堂教育,需要树立一种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生态,通过日积月累的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达到“育人化人”的目的。为此首先要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的工匠文化,为培育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其次,对工匠精神进行解读,赋予工匠精神不同的内涵,如学习中工匠精神含义、生活中工匠精神的含义、劳动中工匠精神的含义、集体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含义等,使学生的日常活动都能充分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最后,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内涵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良好文化氛围。

(五)建立并持续改进培养工匠精神的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持续改进、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常态有效。

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外,还需要制定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规章制度,从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协调管理等多方面规范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使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成为制造业的唯一出路。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制造业企业培养管理、生产、服务、建设等多方位人才的重担,更应当关注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大批量卓越人才。

摘要:论文探讨了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了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思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提出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工匠精神培养制度建设等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113-117.

[2] 赵德球,黄勤芳,谢俊杰.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7,(8):151-152.

[3] 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8):13-14.

上一篇:减少PLC输入点方法浅议下一篇:适合基层医院的硬核白内障非超乳小切口囊外摘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