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2024-04-27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共8篇)

篇1: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我学习世界文明史的作用就是通过了解不同文明的演进史,以便于在观察世界时事时,能站在文明的角度上,从宗教背景`艺术修养`等方面来解读时事。印度作为亚洲重要的大国,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对手,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印度,学习他们的文明。下面的内容就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印度的种姓制度,重点在于分析种姓制度在现在印度社会中的作用

有关种姓制度的产生,有三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雅利安入侵的社会历史的解释。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部落从印度西北部进入了印度次大陆,主要和达罗毗荼人以及澳大利亚类型的黑人冲突,占据了印度北方地区,并把其他的部族向南方或者向北方的山地、森林地带驱赶。雅利安自己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个是战士集团,称为Rajayana,后来名称改成了刹帝利,第二个是祭司集团,被称为婆罗门,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结果是我们熟悉的,婆罗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他们就是吠舍,许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成为首陀罗,首陀罗的最初来源不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还包括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生的混血后代。吠舍往往是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在雅利安征服后,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地位,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种姓制度由此产生。

种姓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第二个特征是种姓和职业挂钩,从事干净职业的人地位就高些,从事不洁职业的人地位就地低。第三个特征是世袭的原则,你父母的种姓决定了你的种姓,你的种姓决定了你子女的种姓,一个人生下来种姓就决定了,职业也决定了,一生无法改变。第四个特征种姓之间有隔离性,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生活禁忌与风俗,彼此之间不能相通。

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其他来源和特征,以及一些具体细节,不再具体解释,重点介绍印度种姓制度在现在印度社会的现状,以及对印度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同古代相比,印度现代的种姓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自从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否定种姓制度的法律、政治和行政手段。为了保证低种姓人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还给低种姓出身的学生一定的升学名额。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至少在今天,种姓隔离和种姓歧视是不合法了。

但是种姓制度在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却十分不同。在城市受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影响,印度大城市里对种姓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了。但在乡村种姓制度的影响仍十分巨大,在印度农村走动,便会发现村落的居住方式基本是以种姓区分开来,种姓制度的许多特征在乡村仍有保留。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特有的国情,它的影响牵扯到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不考虑印度的种姓制度,就不会对印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下面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在政治上,现在印度走的是西方议会民主制。一方面由于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人数共占印度总人口10%,而首陀罗占45%,不可接触者约占18%。低级种姓的选民占多数,有利于选出维护他们自身利益的政党,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级种姓的社会地位。一批代表中低种姓阶层利益的地方性政党孕育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壮大,从积极方面来看,政治的种姓化推动印度议会民主制,使印度由一党独大转向多党并存发展。从另一方面,各个种姓各自为首,互相对立,维护自身利益,不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团结,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印度在历

史上为什么易受外族侵略的原因。而且,印度许多的政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不得不将一些重要的职位让给以些地方的种姓头目,以保证绝对的选票。一个印度政治家感慨地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争取自由运动中产生的具有远见和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领袖正让位于那些具有狭隘地方主义、种姓主义的政治上的新人。”[5](p.79)这无形中给政党冲突、地区冲突、种姓冲突,埋下深深伏笔。

在经济上,职业世袭这一局面却尚未被根本改变。因此,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印度现代经济的发展都受到种姓制度的严重束缚和阻碍,把持社会高层的高级种姓不接纳低级种姓的人。而在一个现代社会里,职业间的改变不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往往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如教育业、服务业等。而种姓制度将人们的才能和职业分割,同时规定职业世袭制。这无形中阻碍了职业间的转换,从事低等工作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高级种姓的人则永久地把持社会中较好的职位。当今印度的现实是:一方面号称IT大国,另一方面是10亿多人口中有1/3仍然居住在缺电少水的闭塞的农村;拥有世界上3/5的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拥有世界1/4贫困人口;每年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全国妇女中有一半是文盲。”[11]究其根源就是受到种姓制度及其观念的影响。若不解决这种现象,印度的经济增长必定会受到长期的严重的制约

在文化上,印度的种姓观念是印度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而种姓又将印度人划分为不同的种姓集团,而相同种姓在不同地区有不尽相同。因此,印度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多层次、多地区的各个民族文化体。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中提到:“这些集团在地里、经济和政治意义上相互依附,而在社会关系、思维方式,甚至在语言上却从未彼此同化。”[12](p.182)这就意味着印度这么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从古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和统一的文化。究其根源,就在于印度种姓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分裂性。种姓与种姓间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排斥等等。他们自成一派,遵守各自的规定,不会容纳其它种姓的文化,也决不接受其它种姓的思想。因此,印度人在种姓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排斥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印度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进一步诱发了不同民族、种姓、宗教之间的矛盾。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利于保留印度的文化遗产,不易与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正如尼赫鲁所说“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14](p.202)但却不得不承认“在印度人们保持着种姓制度的条件下,印度终归是印度;但是从他们与这个制度脱离的那一天起,印度就不复存在了。”[15](p.315)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非常的复杂,并不能单一的认为某些影响的绝对性。例如印度政府的“保留政策”,在提高印度低级种姓地位的同时,也阻碍了一部分高级种姓的人才获得同等的受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权利,造成新的不公,不能做到任人唯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利于各种姓内部之间的团结,有利于他们内部的合作与交流,举个例子,印度人在硅谷就比中国人吃香,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外工作的印度人大多数属于高级种姓。由于低级种姓的选民占大多数,而他们的大多数又缺乏对科学的基本常识,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施行,不如节制生育的政策,还有一些政策的通过反而使高级种姓成为弱势群体。

在面对种姓制度这个问题上,印度面临着着一个两难抉择。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特征,但印度的种姓制度却又弊端重重,限制印度的现代化。如何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走向现代化,是一个摆在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十分棘手的问题。而且,从古至今,印度的种姓制度都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因此,我认为种姓制度

还将继续在印度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印度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逐渐淡化,但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篇2: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印度教有两大教义构成了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根据这些教义建立了一套关于区分超越现世﹑超越有限历史的永恒正义的理论,将种姓制度建立在既玄秘不实而又似乎“无懈可击”的神﹑哲学基础之上。第一个是洁净和污秽观念。印度教认为世界森罗万象的背后有一个终极的存在,“梵”,世界皆为这个终极存在所幻化并最终复归于梵。但万事万物同梵的距离是不同的,复归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印度教趋于把世界看成一个有差别的长长的序列,人类社会只是这个长序列中的一段。人生来就有差别。这种观念用于人类社会,便成为种姓划分的重要依据。社会中职业划分出洁净与不净,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划分出洁净与不净。“污秽”被看成是可以传染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而传染。于是产生了种姓隔离﹑内婚制等。第二个是业报和轮回思想。宇宙万物皆为梵自我展现的结果,且梵对现实世界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力。于是,这种超自然的存在对人们有了一种永恒的恐怖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意味着现实中人们的地位﹑财富﹑权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受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制约预先安排好的。人的灵魂永恒不灭,但灵魂总要从一个躯壳转到另一个躯壳。灵魂的这种不断转世就是轮回,而轮回的推动力是“业力”。“业力”是人的行动,包括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全部活动。业有善恶,善恶导致不同的果报。业报轮回思想就这样让人们相信,现实中的不平等实际上体现着一种永恒的平等,而且,正是这种现世的不平等,在维护着永恒平等的正义。于是,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相信了对此世命运的怨恨和反抗只会加重自己的恶业,使来世更悲惨。“业报﹑轮回思想就像一副强有力的粘着剂,把各种姓永久的固定下来。它又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个人牢牢地束缚于种姓的桩柱上。它要求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阶位而不得谮越。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人对改变自己现实地位的任何世俗努力,从而也阻止了对种姓制度的彻底批判和改造。”(引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章第67页)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活动,而文化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印度教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的影响正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印度教自产生时候起,逐渐在这片土地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思想上扎根,最终产生了独特的种姓制度。下面笔者引用一段对话,1965年,印度社会福利部组成了一个表列种姓的不可接触制﹑经济和教育发展委员会,对印度各邦进行不可接触制度的调查。调查者问一个不可接触者“你知道你为什么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吗?”。答“不知道,先生。一定是由于我的祖先犯了什么罪,或者由于我的前生做了什么恶。”问“那么,你怎样改变不可接触制呢?”。答“神创造了它,只有神才能改变它。”。问“你知道,在我们的圣典中,没有一处关于不可接触制的记载。不是神创造了它。”。答“神可能没有创造它,但至少,神希望我们存在。”。笔者认为那位不可接触者的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也可代表一般的不可接触者。即使在遭受了西方思想冲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近现代,种姓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衰落,比如现代工业发展,破坏了旧的以种姓为基础的分工体制,种姓对职业的限制逐渐松弛;贾吉曼尼制度衰落,种姓关系随之松弛;种姓日渐失去其传统的政治和司法职能;种姓实践和种姓意识弱化等,但种姓制度对人的影响仍未减弱。且先不谈受教育水平低下的低种姓的不可接触者,而说印度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如何保护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及少数派的利益的问题上也未能逃脱这个制度的束缚。所以,当甘地在1931年英﹑印第二次圆桌会议上劝说他的人民“先赶走英国人再说”时,他彻底 地孤立了。以甘地为代表的许多印度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看到了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性,但并不认为是 一制度本身 的罪恶。他们想在不铲除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一种“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理想制度。然而,不平等之于种姓制度,犹如辣之于辣椒一样,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就更不可能明白他们所处的不平等不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能坚守对种姓意识的不怀疑,在一个处处受限的牢笼里“冲撞”种姓制度。

文化对人的影响更重要的体现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印度教文化包裹下的种姓制度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刃,把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无情的阻挡在“平等”的大门前,任凭那群被“莫须有”的谎言蒙蔽的可怜虫苦苦挣扎,然后无知地接受所谓现实的安排。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也对他们的低贱的地位感到不满,但他们这样愤恨的情绪却没有走上正轨,而是被根深蒂固的无形的力量引入了歧途,并为此坚信不移,乐此不疲。他们声称自己属于或曾今属于某一高种姓,只因偶然的机会,他们丧失了高种姓地位。企图提高种姓地位的集团,不仅在口头上宣称自己属于某一个高种姓往往也采取和高种姓一样的宗教信仰和模仿高种姓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活有严格的要求。这个过程被称为“梵化”,贯穿于印度的整个历史,今天仍在继续。“梵化一般伴随着种姓向上的流动,不过,与种姓相联系的社会流动。只能引起种姓地位的改变,而不能导致结构性的变化。一个种姓地位升高了,其他种姓的地位相对降低了,种姓制度本身并不发生变化。”。(引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八章第279页)。这个无形的力量还表现在它在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中造成的种种隔阂和排斥,不利于人们团结。为此。印度历史上出现的多起旨在废除种姓制度的斗 争,但都失败了。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贱民”出身的深受种姓歧视和迫害的安培德卡尔领导的“新佛教运动”。他激烈批判种姓制度和印度教,曾当着万人之众烧掉印度教圣典《摩奴法典》,并带领几十万贱民皈依佛教,以达到他们和印度教彻底决裂的目的,但结果仍未对种姓制度产生多大的触动。安培德卡尔领导的信佛教运动也没有超出种姓制度的范畴,并且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马哈尔贱民中,种姓观念 也未能“彻底根除”,他们内部划分为许多相互排斥的集团,没有形成目标一致的力量。

那么,在印度教社会实现其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种姓未来的命运如何?印度教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又该如何从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心中消除?笔者认为消除种姓意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有着“欲灭一国,先破其文化”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即印度教文化对种姓制度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美国文化人类学者费兰西斯指出:“印度的种姓表现了印度教徒生活方式固有的﹑根本的冲突。种姓是基于‘万物皆一’这样一个理论命题。这个命题把许多自我封闭的种姓壁围视作整体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再生而得以重生的个人则被视为连接壁围与壁围的桥梁。所以,种姓主义并非一种在将来可以修正的缺陷。它表现了一种永远无法解决的冲突。”。从本质上说,现存的种姓制度已成为一种根植于印度教信仰的等级制度,它同印度教追求解脱﹑业报轮回等思想﹑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度教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种姓制度的存在的文化基础,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废除种姓意识,就等于废除印度教,也等于废除印度教徒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尽管种姓制度及其诸种价值观不太可能被彻底废除,但它们也不可能拥有万事不变的价值。笔者认为它们的命运不是被“彻底废除”,而是被整合。所谓文化整合,它是一个社会人类学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发生接触和冲撞时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概括说来,它就是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朝着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向做出调整。包括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价值观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内容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结构的需要;对新的或外来的价值观理论或生活模式内在化。比如圣雄甘地和维维卡南达在许多方面都重新解释了印度教教义,以使他们的改革主张符合广大印度教徒的习惯和文化心理。他们认为种姓制度有弊端,且这种弊端阻碍着印度教社会的进步,但都认为消灭种姓是困难的,故都提出引进现代社会的“平等主义”价值观来净化种姓。未来的印度教社会,种姓不可能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在经过整合之后它仍将成为未来印度社会的一部分。M.缪勒对印度的种姓曾做过预言“种姓在印度是废除不了的。废除种姓的尝试是过去政治上进行的最危险的行动之一。作为一种宗教组织,种姓将灭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将存在下去并或得发展。”。(Max Muller,Chips from a Genman Worhshop,VolumeⅠ,New York:Charles Seribner and Company,1869,p.353.转引自Kolenda,Caste in Contemporary India,p1.)

文化的生命不是一个看的见的产生﹑发展最后衰败的过程,而是在悄然中让人们沉醉其中。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又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特性。当印度教文化如毒蛇般噬入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的思想,他们注定祖祖辈辈陷入这个无法挣脱的谎言。但是,历史总能做个最完美的解铃人。当印度被迫离开传统的轨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沦为殖民地,直至成为现代独立的国家,文化的力量终抵不过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发生了适应历史的缓慢的变化。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仍受到祖辈的束缚,但能清晰的预见他们的未来在光明。

姓名:廖权英

篇3: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是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并提出“到2012年, 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政府的职责正在经历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 摆脱过去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现象, 致力于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 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不仅要求政府转变作风和提高效率, 更要求有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以市场化为中心的今天的必然要求。但从我国目前的审计实践来看, 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审计的框架。政府绩效审计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 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成效较低, 而且绩效审计的范围不明确, 审计手段也比较落后, 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和方法急待改进。

国外审计制度快速发展的时期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 绩效审计开始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中心, 并且开始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发展的很完善, 例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展了绩效审计, 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 例如: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国。本文着重选取巴西和印度为例, 通过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对比, 来找出我国目前政府绩效审计所存在的不足, 并吸取经验, 完善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

二、巴西、印度和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环境的对比研究

巴西、印度和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 但是巴西和印度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在很多方面要比中国完善的多, 三个国家所处的绩效审计发展阶段以及其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对其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1. 各国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巴西很受人尊敬, 因此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政府绩效审计方面, 巴西还设立了专门的绩效审计部门, 其职能从以前的事后财务检查到现在的事前预防性审计, 表明巴西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 审计工作的地位较高, 巴西目前有15000名职业内部审计师, 同时有20000名政府审计员。其绩效审计体制也比较健全, 可以为我国绩效审计体制的完善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 其最高审计机关在审计内容、方法、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新举措, 使得绩效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 印度已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事业的总体效益, 即测试其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性阶段, 现在整个审计工作仍处在继续变革之中。印度的政府绩效审计分为宏观政府绩效审计和微观政府绩效审计:宏观绩效审计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计划绩效审计、经济发展计划绩效审计、财政收支的绩效审计;微观绩效审计则大致分为企业和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上。在印度政府宏观绩效审计上主要在政府各种发展计划和项目支出进行审计, 以确定这些计划是否得到经济有效贯彻执行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执行中是否浪费了资金、是否有效的防止财务差错。

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对绩效审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审计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职责。我国现阶段的绩效审计主要还是在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基础上的延伸、深化。很多的审计还只停留在审计政府公共行为以及在下级执行这些过程中的合法性, 很多的审计都是在已经显出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调查, 没有对各部门各项目进行事前的预防性审计, 更没有重视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支出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伊.FCA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一文中, 把中国排在有限绩效审计经验的国家, 而把印度排在具有广泛绩效审计经验的国家。可以看出,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政治环境对绩效审计体制的影响。

巴西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国家是州、联邦行政区和市的联合。巴西的法律体制采用了罗马传统制, 联邦政府、州和市政府可以颁布法律。巴西的审计制度必然具有联邦制政体的特征, 国家审计监督必须实行对联邦政府、州和市政府的监督, 而各级政府又都有自己的权力, 这要求审计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力才能履行其职能。因此, 巴西审计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审计监督机构具有司法权, 也就是除了审计职能外, 还具有一定的司法权限, 反映了巴西政府对法制的强化及重视。

印度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内阁, 实行联邦制体制和议会多党制的政治体制, 各党派在决策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 因此财富的所有者希望通过绩效审计对政府管理产生影响。印度审计会计部实行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和归口治理的政府审计治理体制, 主要由主计审计长公署、联邦审计、地方审计、地方会计和培训机构组成。最高审计机关是主计审计长公署 (the Comptroller and Audit Ceneral of India, 简称CAG) 。这种垂直领导的模式使得下级审计机构在执行绩效审计任务时只要对上级审计机构负责, 而不用受地方政府的制约。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各个民主党派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我国的各级政府代表国家执行权力,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我国审计机关领导体制采用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领导, 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同时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样的一种双重领导的体制本意是要加强审计机关工作的一致性和独立性, 既要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 又要使地方审计机关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在本地政府的领导之下, 因地制宜的实施审计。然而, 当行政工作与目前我们的具体业务工作相矛盾时, 则行政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此时的“双重领导”的实质就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领导, 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严重制约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3. 经济环境因素。

巴西虽为发展中国家, 但综合实力居拉美首位, 经济结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巴西经济体制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体系, 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巴西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社会对公司及政府相关的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需求, 政府必须要把其相应的财务信息充分的透漏给公众, 并且审计制度要求审计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 并要求对相关问题的后果提供明确的问责机制。

印度实行以公营企业为主导的公私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 公营经济主要集中于投资较大、周转期较长、收益较少的基础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军火工业、公共设施、重要的金融机构等, 它们对整个国家经济生活起着统治和支配的作用。由于印度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经济还处于不发达的状态, 因此在财务活动中存在着一些违规和违纪现象;同时其国有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有经济的效益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印度对国有企业的审查力度也在逐步的完善, 目前印度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开始采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的办法。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补充审计、经营事项审计和绩效评价。从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为主转向了对国有企业的包括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产情况、设备能力利用率、内部成本控制制度等为主的绩效审计。

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也是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也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或部门, 国有企业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绩效审计的领域。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深化, 国有企业管理方式与绩效考核也在相应的改进, 但与印度相比, 我国绩效审计还是相当薄弱的。目前, 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仍基本以真实性、合法性为目标和内容, 只是在按照财务审计的要求和程序完成审计以后, 多做了一些关于经济性、效益性等方面的评价, 罗列了几个比较性的数字, 没有对国有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投资决策、成本控制机制等做真正的绩效考核, 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要素均未体现明显。

4. 各国法律规范。

根据巴西宪法, 联邦各级权力机关及其相关机构的财务、金融、预算、经营和资产由国会负责监察, 联邦审计法院是协助国会进行监察的最高审计机关。不过, 联邦审计法院不隶属于国会, 也不隶属于政府和最高法院, 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司法职能的审计机构, 这种结构使其可以公正独立地行使审计职能。巴西设有一个具有公众透明度的反腐败委员会, 是由社会各方面的人组成的, 主要是为反腐败提供建议。同时也跟检察院密切配合, 共同制定联邦的法律政策, 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此外, 联邦审计法院十分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及舆论监督的作用, 他们鼓励公民利用专用检举电话向审计法院举报, 法院还会将调查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同时, 对于媒体揭露的相关问题, 联邦审计法院都会立案调查, 并将结果公之于众。

印度为了制约腐败, 提高政府效率, 早就在宪法中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 并于1971年制定了《总审计长法》, 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印度《宪法》明确规定, 总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 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 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 另一方面代表联邦政府, 确保地方政府在政府开支中“有法必依”。为确保总审计署工作的高度独立, 避免在经济上“受制于人”, 印度法律明文规定, 包括总审计长在内所有总审计署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等都来源于国家专项特别基金, 不受议会和政府管辖。总审计长由总统直接任命, 监督财政事务, 并对总统负责。为避免总审计长在工作中受到行政系统或者党派影响, 印度法律规定, 总审计长在退休后, 不能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内担任任何职务。法律的保障使得印度在审计方面有了迅速健康的发展, 同时也为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我国《宪法》和《审计法》对审计机制做出了规定。宪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领导体制采用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署, 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 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 应当列入财政预算, 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并且法律对关于具体审计执行和惩处的规定则比较笼统, 其中关于绩效审计的规定相当粗略, 不具有操作性, 实际审计中的许多问题无法遵循。对国家、企业的财务审计还是主要停留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上, 没有引入绩效审计。

5. 技术发展水平对绩效审计的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中, 巴西是电子政务工作做得比较完善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政府精简机构, 转变职能, 由原来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电子政务也得以迅速发展。巴西政府管理和运作全都实现了电子化程序, 所有联结政府与市场乃至普通国民之间的政务活动都通过网络来完成。巴西的电子政务工作主要由一个政府内部网和一个综合服务网来承担。政府内部网是专门为政府机构内部提供服务的内部局域网。综合服务网主要是为民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各类政务信息以及办事的程序都公之于众, 为每一个公民提供政务服务和网上查询。如在政府财政网上, 巴西联邦政府的每一笔开支和收入都会24小时不间断地反映出来。这样一种透明化的办公模式, 使得政府的支出行为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 无形中提高了政府绩效。

印度在各类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作为一个技术产品发展的大国, 其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加大了对计算机系统的投资, 广泛使用信息处理系统, 使得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已经十分必要。由于计算机的不断增多, 将计算机用作审计工具变得非常现实, 应用价格低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通用软件和审计软件, 以及计算机之间更好交流的潜力都有助于向审计人员提供计算机方面的支持。印度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 一是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审计;二是对IT系统的绩效审计。

相对于巴西和印度而言, 我国政府在绩效审计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政府绩效审计有很强的技术性, 对绩效评价的效益指标要综合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而我国基层政府还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手工方法, 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时,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增加, 财务的不透明使得地方的贪污腐败严重, 大大地降低了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 也使得政府的绩效考核难度增加。

三、借鉴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尽管巴西、印度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和我国存在差异, 但是巴西和印度的绩效审计制度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1. 增强下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我国审计体制实行“双重领导”的本意是要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的一致性和独立性, 既要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 又要使地方审计机关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实施审计。但是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 当下级审计机关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由于审计机构要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政府的领导, 因此实质上就形成了下级对上级政府的审计。在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寻租”的机会增加, 审计的公证效力降低, 严重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因此, 建议审计体制应该改变现有的双重领导的体制, 改为垂直领导, 下级审计机构直接受制于上级审计机构, 单独对上负责, 和当地政府是完全的平行机构而不用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这样可以集中审计部门的力量, 增加审计部门的监督权限, 各级政府直接接受审计署的监督, 实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督。

2. 实施审计结果问责机制。

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减少政府内部的很多不良现象, 例如:肆意挥霍公款、政府基建工程落实不利、管理成本控制不足等问题。但是如果绩效审计只停留在审计层面上, 而没有对相应的审计结果作出奖罚处治或是没有对有问题单位强制做出整改要求, 只是要求违规单位和部门进行违法违规的批评教育, 在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是难以产生公众对审计监督的信任, 也不利于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建议, 可以建立审计署要具有一定的行政执行力, 把审计结果与审查惩处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同时建立了审计结果的问责机制, 增强了审计部门的公信力。

3. 完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我国的绩效审计还主要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的延伸, 绩效审计指标也只是在经济性和效益性方面有一个大致的数字反应, 并没有把绩效审计结果加入到上级领导工作表现的考核机制中来。绩效审计指标的不完善大大阻碍了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

建议要借鉴印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审计要点进行具体的指标规定。例如:在考察政府部门经济发展计划的绩效上要审查支出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执行中的浪费程度, 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使用资金权力;对社会发展绩效的考核要包括对各种发展和支出项目进行审计, 社会受益情况、财政公共支出的实际效果、资金管理情况以及取得的物质成绩指标等。

4. 要促进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

目前, 我国政府的绩效审计还是只停留在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 只是根据一些账面数据进行真实性的审查, 并没有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合理的审核标准。而现在我国“事权下放, 财权上收”的行政管理特点, 使得我国下级政府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责任严重不相符, 资金在层层下拨的过程中大量流失, 政府部门存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现象, 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执行力。因此建议, 要把绩效审计加入到财务审计的程序中, 在审核数据的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 进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审核, 把绩效考核作为政府人事考核的重要部分。这样才能促进绩效审计的顺利执行以及增强执行的有效性。

5. 要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细则。

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始注重绩效审计的立法, 例如《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了:“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有好型社会。”并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正在向西方国家学习, 推行“3E”标准用于绩效审计中。但是现在我国在具体开展绩效审计监督方面的条文规定还是比较模糊, 现行的条文没有涉及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指标体系。

建议要在法律中明确各机构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 根据不同的行业在法律中要有不同的绩效审计指标以及审核过程。只有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明确下来, 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时才有法可依, 才能把绩效审计真正的落实下来。

6. 改变对审计部门资金的拨付渠道。

目前我国的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 是列入财政预算, 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的。这样的一种资金拨付模式, 同时加上我国现行的审计部门实行的“双重领导制”, 这样很容易使得审计部门与本级政府成为利益相关者, 加重“寻租”现象, 降低绩效审计效率和可信力。

因此建议, 可以借鉴印度经验, 设立国家专项基金用于审计机关所有审计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费用支出, 这样可以使得审计部门与本级政府的利益没有互相交叉, 减少了寻租机会。

7. 推行电子政务。

对我国政府来说, 过于庞大和繁复的行政体系降低了行政的效率。资金在从上向下的拨付中流失严重, 政策也常常由于信息传达的失真, 过于冗长的中间执行过程而失去其原有效力。

建议, 借鉴印巴经验, 在绩效考核中引入电子政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公开透明、易于部门交流的优势。把计算机用于绩效管理, 应用价格低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软件和审计软件来综合分析绩效考核指标, 减少财务手工记账的低效率。同时可以设立网上监督检举渠道, 接受群众对政府机构的监督检举。

总之, 我国政府的绩效审计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过程中, 一定要积极的考虑到各方面的现实情况, 完善各方面的绩效审计的细节规定, 使我国的绩效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林素燕.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 2008 (12)

[2].邢俊芳.印度国家审计体制及其特点[P].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2004 (8)

[3].易仁萍, 张维.巴西审计制度对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审计教育网

[4].郑红霞, 彭薇.中印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比较[J].中国论文期刊网

篇4: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公元前2000 年左右,原来居住在中亚细亚的白人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 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几乎征服了整个印度。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四 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 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 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否则就被开除出种姓。被 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 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

篇5:我眼里的印度种姓制度

今年4月,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阿琼·辛格宣布,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政府的决定宣布不久,立即就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引发了针对这一决定的示威游行活动,尤其是大学、医院等受影响最大的部门,更是引起强烈反弹。5月份,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各大医院相继罢工,使病人苦不堪言。这一波及全国的示威抗议暴露出一个社会问题,这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是历史的产物。根据吠陀经,印度的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创造,梵天用口创造出了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大腿创造了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梵天创造四个种姓的身体部位的高低和各个种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谐的。通常来说,前两个种姓属于高种姓,后两个属于低种姓。其实,印度的每个种姓中还生出许多的分支,叫亚种姓。每个种姓都像一棵有许多枝桠的大树一样,细究起来十分复杂。印度还有一些人没有种姓,他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者叫贱民。印度人口中只有信奉印度教的人才有种姓之分,而信奉其他宗教的印度人则没有这个问题。1947年印度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时,宣布废除有数千年历史的种姓制度,赢得了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考虑到低种姓和贱民的现状,印度政府从建国之初就制定了照顾低种姓和贱民的政策。此外,为体现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印度政府在教育等方面对这些非印度教的人也给予一定的照顾。

印度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数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我在印度工作期间,曾发现一些国家重要部门的领导岗位多数是高种姓的人占据着,譬如政府部门,议会,公检法,军队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一次我与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诚信公司的高级总裁一起吃饭聊天,知道他是婆罗门出生,就问他在种姓制度早已被废除的今天,为什么婆罗门依然统治着印度。他想了想说,婆罗门依然在印度的各个阶层占据着重要的岗位,这是事实。但问题的实质是,婆罗门一向重视教育,就像以色列的犹太人,总是设法让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他们就容易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别人无法取得的成功。在印度废除种姓制度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他们占据着重要的岗位不再因为他们是高种姓,而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能干。他们对社会作的贡献比别人大,自然应该过得比别人好。而那些没受过良好教育的婆罗门,照样过着贫穷的生活。

经过对印度的深入观察,我比较认同他的观点。在印度废除种姓制度这么多年后,高种姓的优越性已经体现不出来了。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在印度工作时雇佣的司机就来自婆罗门家庭,但现在已经沦为社会的底层,给别人当车夫。我的司机罗摩告诉我,他的祖父是个大地主,有良田数百亩,但到了他的父辈就衰落了。兄弟六人把几百亩土地一分,一人也就是几十亩,而等到罗摩这一辈长大后,兄弟几个再把这几十亩地一分,一人也就是一二十亩地,最多算个下中农。于是他们就把这些土地出租给当地农民,每年收点租金,自己则到城市里找份工作。罗摩的几个兄弟也都干的是最普通的工作,没有半点高种姓的优越性和优越感。据我了解,新德里的几十家公共厕所的管理和清扫工作都由婆罗门种姓的人给承包了。在其他地方干苦力活的婆罗门也大有人在。真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我看来,印度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废除种姓制度方面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特别是在城市里,至少表面上人们已经不分三六九等了,也不会因为低种姓而在找工作时受到明显的歧视。我曾问过好几个不同职业的人,他们是否会拒绝同低种姓和贱民握手,他们都表示,尽管可能会有人这样做,但他们不会拒绝与贱民握手。我知道过去不同种姓的人之间是不能通婚的,于是有机会时就问印度人,他们在遇到喜欢的恋人时,是否会考虑对方的种姓问题,多数人都表示,只要种姓相差不悬殊,他们都不大计较。但由于许多年轻人的婚姻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选择配偶的余地不大,也就不特别考虑种姓在婚姻中的问题。

我发现在城市里,人们已经很难通过职业来区分谁是哪个种姓,也不刻意关心这些问题。记得我有一次到一所中学采访,顺便问学生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因为种姓不同而彼此不相来往,他们都一脸的茫然,说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因为种姓高低而不同呀。这证明在年轻一代人当中,种姓概念已经相当淡漠了。如果说有种姓观念,那也是存在于中年和老年一辈的脑海里。那些高种姓的家长可能会悄悄对子女说,别跟那些贱民或佣人的孩子在一起玩。

但在农村,种姓制度则比较根深蒂固,人们依然可以根据衣着,举止,语言用词甚至头饰等来判断人们的种姓,而高种姓的人与低种姓和贱民之间来往不多,有些偏远农村里贱民依然是与其他种姓的人分开居住,甚至不得使用同一口水井。毕竟,种姓制度存在了数千年,要在几十年中彻底根除并非易事。

据我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大城市里对种姓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了。如果说贫富过去与种姓制度有较大关系的话,那么现在则几乎没什么关系了。当然,过去靠父辈积累起来的财富使后代有条件接受教育并出人头地又另当别论,仅仅靠躺在高种姓这个虚名上过悠闲日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在印度也开始有了市场。譬如印度上一届总统纳拉亚南就是贱民出生,本届总统卡拉姆则是穆斯林。现任总理辛格是锡克人,而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索尼亚·甘地则来自基督教家庭。种姓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显然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这次的新政策之所以激起如此广泛和大规模的抗议,应该说与婆罗门等高种姓的社会地位日益衰微有一定关系。有人甚至说,婆罗门已经开始变成贱民了。为什么呢?原来,由于贱民有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因此拼命生孩子,都是大家庭,而高种姓的人一般所受教育比较好,知道子女多不是福气而是负担,因此一家都只能一两个。几十年下来,婆罗门在许多村镇都成了少数派,气势上就压不过贱民,因此要么移居到大城市,要么就忍气吞声地生活,过去的优越性荡然无存。加上政府给予低种姓和贱民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不给予高种姓,结果许多的高种姓反而成了连贱民也不如的穷人。为了保证低种姓人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早就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的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此外还给低种姓出身的学生一定的升学名额。过去,婆罗门都倾向于在政府部门或法律医学等现代职业中寻找工作,但现在由于政府的配额和优惠制度,非婆罗门种姓的人已经迫使婆罗门在这些领域里逐步退出了。我在新德里工作时就听说,在火车站替旅客扛旅行包的苦力中,在马路上开出租车的司机和人力车夫中,也有不少来自高种姓。在印度,贱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贱民党,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势力不可小觑。

现在,部分来自婆罗门家庭的孩子由于生活贫困,获得教育的机会并不比其他学生多,加上低种姓还有配额照顾,使得婆罗门家庭的就学率按人口比例甚至还低于其他种姓。这也是高种姓的人对印度的偏低种姓优惠政策不满的一个原因。有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55%以上的婆罗门目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印度全国贫困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0%,也就是说,婆罗门的贫困人口比例实际上高出全国平均贫困人口的15%。

篇6: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印度是一个多奇葩的国度,天朝人士可能无法理解。那么笔者试着换一种逻辑来跟你讲一讲。先来欣赏下印度美女压压精,印度国宝女星-希里黛玉 艾西瓦娅 朴娅卡 自古美貌是稀缺资源,而这种资源往往掌握在上层阶级手中,这意味着达官贵人娶到美女的概率,要大大高于屌丝娶到美女的概率。根据人类基因遗传,一代代传下去,上层阶级与底层阶级的鸿沟会越来越大,除了财富地位,也包括后代颜值。譬如国民励志哥王宝强,通过自身不息的奋斗,成功进身成功人士,才得以取得马蓉这种音乐学院校花级人物。而王宝强只是一个成功人士,他距离上流社会、距离贵族还有很大的距离,距离印度高种姓更是千年万里。以上是本人的歪理邪说,可能大家并不认同。那么在印度这样一个奇葩的国度,种姓制度绵延3500年而不绝,很多东西你就不得不信了。大概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乌拉尔山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南侵,一举荡平了南亚次大陆,这片大地上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被驱逐到了印度半岛南部,部分横渡海峡到了斯里兰卡。达罗人长什么样呢?就是我们日常所称的三哥: 黝黑、矮小,肤色介于非洲黑人与远东黄种人之间,不是种族歧视,但这种肤色至少不是中国人能欣赏的。而印度北方呢?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大名鼎鼎的种姓制度,这个制度主要有以下个层面:

1)全民分为四等,在权力、义务、职业、地位上作出严格规定;2)层级内部通婚,跨层级通婚的后代就被视为杂种姓,哪怕是最高的两个等级之间也不行;3)为巩固社会基础,雅利安人与印度原住民中的贵族进行通婚,后者自然被纳入进入婆罗门、刹帝利阶层;4)一般雅利安人为第三等的吠舍,印度原住民几乎全部被打为第四等的首陀罗,另外还有被视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篇7: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一、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印度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阐述印度卢比实际有效汇率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实际有效汇率角度,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 (VECM) 、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对实际有效汇率对印度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 数据选取

本文共选取6个变量进行数据分析。

对于就业结构的衡量, 我们分别选择pe (第一产业年底就业人数) 、se (第二产业年底就业人数) 、te (第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 三个指标。而对于产业结构的衡量, 我们选择了sip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tip (第三产业占GDP) 两个指标。这里我们不考虑农业部门, 主要是根据印度的实际情况,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对资源的吸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对以上的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 分别得到六个处理后的变量, 即lreer、lpe、lse、lte、lsip和ltip。

印度卢比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印度统计年鉴。

(二) 模型检验

1、选取滞后阶数。

综合考虑样本的数量, 建立五个VAR模型:模型1为lreer与lpe的2阶VAR模型;模型2为lreer与lse的2阶VAR模型;模型3为lreer与lte的3阶VAR模型;模型4是lreer与lsip的1阶VAR模型;模型5为lreer与ltip的3阶VAR模型。

注:在 (c, x, t) 中, c表示时间序列有截距项, c=0表示没有截距项, x的取值为AIC准则给出的滞后阶数, t表示有时间趋势相, t=0表示该时间序列没有时间趋势项;所有结果均由eviews5.0软件给出

2、单位根检验。

表1结果表明, 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满足对相关变量做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3、协整检验。

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 在5%的置信系数下, 实际有效汇率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之间有2个协整关系, 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有一个协整关系, 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之间没有协整关系, 但是在10%的置信系数下有一个协整关系;实际有效汇率与第二产业GDP占比之间有2个协整关系, 与第三产业GDP占比之间有1个协整关系。而且, 模型残差项联合正态性检验结果良好也说明协整检验结果是有效的。于是我们可以建立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所包含的变量之间的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

4、协整方程 (CE) 和误差修正模型 (VECM) 。

五个模型都有比较好的拟合性质, 除了模型1外, 其他模型都有负的调整系数, 显示了一旦偏离长期均衡状态将在下一期进行反向修正。从VECM (1) 、VECM (5) 的长期均衡项可以看出, 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将减少农业就业人口、提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VECM (2) 显示实际有效汇率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长期呈正相关, 模型4显示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在长期上对第二产业GDP占比有促进作用;对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 模型显示与实际有效汇率负相关。

5、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根据各个模型的AR根图, 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数全部落在单位圆圈内, 那么该VAR模型是稳定的, 有落在圆圈外的情况, 则说明该模型不稳定, 不适应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均符合稳定性条件, 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模型1的结果如图1、图2所示。

脉冲响应分析表明, 如果实际有效汇率受到一个正的冲击影响, 农业就业将减少, 但是在第7期左右平稳。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有一个正的影响, 但是在11期转负, 对第二产业GDP占比有长期的正的影响。短期内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有负的冲击。对于第三产业GDP占比来说, 前两期有短期波动, 但是长期内有持续的正效应。

6、结果分析。

从上文的实证结果来看, 一方面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促使印度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可以促进印度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也提升第二产业GDP占比。短期内, 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引起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 而导致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减少。

二、印度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研究的结果

实际有效汇率作为非贸易品和贸易品的相对价格, 其变动确实起到了配置资源的作用。FDI受汇率影响, 在引导资源流动、影响产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作用。由于中印两国经济有比较大的区别, 在同时面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时, 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

(一) 研究的结果

1、印度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对资源的吸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第一产业均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的情况下, 实证分析显示印度出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的现象, 即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由于印度第三产业人才门槛较高,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印度农村劳动力可能更多地向第二产业转移。

2、面对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的冲击, 印度第二产业年底就业人数在短期内, 呈现正效应, 在长期内呈现负效应。印度第二产业GDP占比在长期内有正的效应。

3、面对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 印度的情况是, 面对冲击,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有负效应, 而其GDP占比在前三期内出现负的效应, 之后长期正效应。这是因为印度是在工业基础不强的前提下跳跃式发展服务业。因而面对实际有效汇率上升, 会在短期内受到一个负的冲击。但是由于其软件人才丰富、母语为英语, 经济全球化使得其服务业外包需求长时间内持续上升, 加之印度政府本身的大力扶持, 各类资源, 包括FDI等国际资源持续流入该部门, 使得其长期内仍然保持发展, GDP占比持续提高。

(二) 得出的结论

印度的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2007年GDP占比才仅仅27.7%。通过模型显示, 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占比将提高0.079个百分点, 拉动效应不太明显, 这与印度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利、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全要素生产率低下有关系, 如果印度能够改善上述问题, 情况则会大有不同。长期看, 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 第三产业占比会提高2.8个百分点, 显示了印度第三产业仍然有极强的内在发展动力。

因此, 对于印度来说, 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无法有效改善产业结构, 除非印度改善其第二产业发展需要的设施环境, 才能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上有进步。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以外包为特点的服务业就业人员需要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英语能力, 这个过高的门槛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是个大的问题。所以, 单纯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无法解决印度庞大的就业问题, 而且服务业以外需市场为主, 受欧美市场影响较大, 长远来看, 也有很多隐患。不论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 还是为了达到出口多样化的目标, 印度都需要尽快提高制造业在其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及国际竞争力, 没有制造业基础的第三产业, 根本无法推动国内经济长期全面的发展, 要吸收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 必须发展加工制造业。所以说如何均衡产业结构, 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在更大产业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 是印度政府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吴博, 朱元倩.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4) .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篇8: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摘要:种姓制度是印度独有的历史产物,印度独立以来,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在印度的教育体系中,高种性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之类的不公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印度国民教育的发展。本文将通过简析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印度教育的发展作一探讨。

关键词:印度、种姓制度、教育

一、引文:

伴随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经济的崛起,其高等教育问题日趋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注意到,在过去近两个世纪,尤其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的60多年里,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高等院校数量世界第一(约2万多所)和在校生人数世界第三(1120多万人)”的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1】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论在艺术还是科学方面都曾闪粗过灿烂的光辉.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官僚体制、殖民统治和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又有着屈辱的历史和愚昧的传统。所有这些,特别是种姓制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今天的教育发展。

二、种族制度和印度教育的概况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按照这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等级,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等级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即种姓是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预的社会等级(身份)集团。种姓在古梵语中称“瓦尔纳”,意为“肤色”、“品质”;印地语叫“阇提”,意为“种”、“出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意译为“种姓”;葡萄牙人称为“卡斯特”,意为“族姓”、“出身”。早在奴隶制时期,印度社会即已分四大等级:“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这种制度主要盛行于印度教教徒中。被印度教奉为圣书的《摩奴法典》,把这四个等级的起源归于梵天(造物者)身体的四个部分,即婆罗门出自他的口中,刹帝利出自他的双臂,吠舍出自他的双腿,首陀罗出自他的双脚。印度教的经典还认定前三种等级的人是可以获得“再生”的,而首陀罗则没有这种权利。

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后来在恒河流域的一些王国里,原来的四个等级又被细分为许多等级(亚种姓)。结果种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趋复杂。在原来的种姓之外,又出现大批“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土地,没有权利,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不洁”行业,如洗衣、制革、屠宰、清扫等,他们的人身和用过的东西都被认为是“龌龊”的,他们不能同其他种姓的人接触,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现代的种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以及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第三等级。【2】

印度教育制度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古印度时期、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60年代后。

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一:古印度时期

要完全用今天我们的教育系统来解说古代印度的教育当然是很困难的,不过占代印度教育的分期还是很明确的,就是,7岁以前在家庭里受教育,8到16岁在学校,以后便在高深的学府。在吠陀时期还没有初等教育之可言,但在奥义书时期之末似乎已经有了。但它是否给印度所有儿童受,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认为只给三个上层种姓的儿童。这时种姓制度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了。

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二:殖民统治时期

印度有悠久的历史,是个古老的文明国家。17世纪起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1947年8月14日才宣告独立。在殖民统治时期,形成了一套官办教育制度。学校面向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目的是培养买办。在整个教育结构上重视印度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三: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

独立后,印度于1950年1月通过宪法,规定向14岁以下儿童提供8年的义务教育。但到1981年,印度的文盲人数却有4.37亿人,高于独立时的文盲人数(3亿人)。【3】一类学校只是为最贫穷、最落后的社会阶层开放,与原来的小学并存,形成初等教育上的双轨制。印度教育制度阶段四:60年代后。

60年代,印度酝酿一场新的改革,终于在1968年议会通过了《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各邦均统一执行颁布的十二三制。这个学制要求创办10年制普通学校,以便向所有儿童提供一色的普通那个教育。【4】

三、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育的影响

印度的种性制度导致的结果,至今仍然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婆罗门和刹帝利贵族阶层的影响力虽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着主部门,吠舍阶层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罗和贱民“不可接触者”的状况并未有明显改观。等级森严类似南非的种族隔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其严重。在大中城市略好一些,但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底层的人若想染指较高级的职业或职位比登天还难。在同阶层尚可谈公平,不同阶层公平或机会有天壤之别。印度影视作品《流浪者》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高种姓、享有特权的人经常歧视低种姓人,他们认为作为印度等级最低、他人最不愿接触的“贱民”,永远也不应该享有什么东西,更不用说接受高等教育。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等级森严的社会,通常按种姓、宗教、阶级、地区和性别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种姓是印度最普遍的划分尺度。在印度教内,种姓制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进行残酷压迫。1980年,印度中央政府的“落后阶级委员会”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印度落后阶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2.4%。据印度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调查,到90年代初期,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印度人口仍占总人口的40%以上【5】。种姓制不但压迫低级种姓,而且歧视妇女,它通过传统习俗、观念压迫低级种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体和广大妇女,导致这些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受教育程度很低。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几百年的历史,根据这种制度,更高种姓的人可以享有质量好的学校和工作,低种姓的人大都贫穷,而且不识字。然而,对印度低种姓阶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的步伐还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过,改变的要求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过。根据最近一项由印度政府资助的调查,印度低种姓学生每天面临教师和高种姓学生的虐待。教师无视他们在班上的存在,高种姓学生则拒绝和他们说话,甚至和他们发生身体接触。印度政府官员承认,在印度还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对“贱民”的孩子,学校教室里确实存在种姓歧视的问题。【6】印度教育体制“深陷在阶级模式的泥潭中”。

四、种姓制度改善后的印度教育

现代教育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在殖民时代曾为上层种姓所垄断,从而也曾是权力和特权的象征。但是,随着教育的民主化、世俗化、公平化。因此,印度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

必须废除种姓制,实现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和公平化,提高“落后阶级”和妇女、女童的受教育人数和文化水平。认识到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育事业发展的阻碍性,1950年颁布的印度宪法对种姓问题作了特别规定,其中第17条禁止一切形式的“不可接触”行为,并规定惩罚办法;第15条规定任何公民“都不得仅以宗教、种族、种性、性别、出生地点等等为理由”,而被排斥于公共场地、设施等的使用之外,其中包括商店、饭店、旅馆、娱乐场所,以及水井、水池、浴室、道路等等。宪法中还专列条文,责成政府对所谓的“落后阶级”给予文化、教育、经济方面的优惠,并在联邦议会和邦议会中为其保留席位。1955年,政府又颁布“不可接触犯罪法”,进一步禁止对“不可接触者”的歧视。【7】由此可见,印度政府在法律上以及一切政府行为中,都严格反对种姓不平等,并尽力提升低种姓的社会地位。

随着种姓制度问题得到改善后,印度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建立了比较灵活、完善的教育体制。近期印度制定了“十一五”教育发展战略,提出“全纳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拟铲除教育种姓化,促进印度教育得到优质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技、经技术人才,也保证国家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确保印度可以在当前世界上的先进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五、结语

种姓制度一直贯穿于印度的各方各面,在教育这方面有着难以消除的影响。在这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这一时代下,种姓制度的迫害也来也受到重视,在印度政府领导人及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种姓制度给教育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得到改善,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林承节.印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12月北京第1版

[3]葛孙士 海维均.列国志印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 吴春燕.印度教育的发展与印度的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5] 崔金宁.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6

[6] 吴式颖 褚宏启.外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秋伤经典散文下一篇:信息化教学大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