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嫁妆制度电视剧

2024-05-08

印度嫁妆制度电视剧(精选4篇)

篇1:印度嫁妆制度电视剧

“种姓制度”与古印度法及其影响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同时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摩奴法典》是其代表性的法典。它以婆罗门为中心,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而这种影响力也深深渗透进了古代印度的法制中。

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同时,它还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由于这四大等级和四大特征,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分化出严格的阶级,整体社会法制也围绕着这一制度为中心展开。

从古代印度立法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它对种姓制度的严格维护,强烈地保护着高等种姓的权益,例如在债法中,同时借贷者,对婆罗门收取的月息是2%,刹帝利为3%,吠舍为4%,而首陀罗则为5%,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婚姻法也严格限定不同种姓的人之间不得通婚。种种诸如此类的规定

严格控制了不同种姓的活动范围权限,规定了不同程度的权利和义务,将各等种姓之间界限明确开来,认为的撕裂了整个社会,将各种不平等性发挥到了极致。高种姓享用到了极大特权,而低种姓却背负起沉重负担,不得不说这正是奴隶制印度社会的严重弊端,这一制度下建立起的法制很难有平等公平而言。一切法制均为保证上层种姓利益而设,极大地压迫了下层民众,这在婆罗门教时期尤为突出。随着阶级矛盾尖锐而应运而生的佛教成为国教后,对原本的种姓制度有一定冲击,佛经逐渐成为了立法的渊源,即便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等思想,但这对于种姓制度及受其影响较久的古印度法律并没有太大影响,并没能从真正意义上扭转这种局面。种姓制度依旧影响着印度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回过头来看,从一开始,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能够进入法律中,与婆罗门教有关。约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在印度兴起并很快发展为国教,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无不深深打上了婆罗门教的烙印。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宣扬善恶有因果,业力有轮回;二是声称万物皆为造物主“梵天”所造,但各个种姓是梵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来的,高低贵贱迥然不同。为了表示对梵天的敬畏和服从,就必须竭力维护种姓制度。由于婆罗门教成了国家的统治支柱,其祭司遂成为国家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教义也变成了国家法律的主要内容。婆罗门教祭司们将教义编成“法经”、“法典”等,用法律形式将种姓制度固定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法典是《摩奴法典》,它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全面阐述了婆罗门教的教义,详细规定了种姓制度的具体内容。这种形式的带有明显阶级性的宗教信仰进入法律生活也就催生了明显带有阶级性的法制。由宗

教出发进行立法并不是古印度的专利,反观古希伯来法,《摩西十诫》《摩西五经》等正是在宗教背景下出现的,但它却并没有融入如种姓制度般严密的等级制度,没有因此将社会人为划开来。即便是在同出于奴隶社会的中国古代时期,阶级性存在的同时并没有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因此,可以说,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出现是一项独特的景观。而其影响力的扩大以致直接左右着古印度法制乃至人们的思想更加凸显出其在古印度巨大的生存空间和潜力。这种巨大的生存土壤的提供在于宗教在古印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就不可避免的使宗教思想广泛的参与进了秩序的创建中来。法律作为规范这些方面秩序的重要工具,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也就成为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既然自身为宗教,更确切的说是婆罗门教所维护统治的工具,因而其极力维护这些也就更加是一件顺水推舟的事。由此可见,宗教在于古代印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种姓制度作为婆罗门教的一项核心,也就自然而然的占据了核心的地位,成为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核心。

种姓制度对于印度法律的影响关键在于其本身立法思想,而其着重于纳入宗教,尊崇宗教的思想的指导使这种法制的宗教色彩越发浓厚,将阶级性的分化色彩更将浓墨重彩的画出,将等级的区分划分代替原始的根本歧视

篇2:印度高中入学考试及招生制度探析

一、现行高中入学考试制度

印度中央级或邦级中等教育委员会举办10年级初中毕业考试, 考试成绩既是学生获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也是高中学校招生的基本依据。2010年, 印度共有1, 725万名学生参加10年级毕业考试, 全国平均通过率为74.3%, 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通过率存在较大差距。[1]

(一) 考试机构既有中央级也有邦级

印度共有2个中央级和32个邦级中等教育委员会, 它们是通过联邦政府特别决议、德里学校教育法、国家教育政策法或邦议会立法设立, 经人力资源开发部 (MHRD) 认可的公共考试机构。中等教育委员会依据国家课程框架为附属学校设定考试标准并举办10年级和12年级毕业考试, 所有经费来自年度考试费用、附属学校会费和出版物销售收入等, 没有任何政府财政性经费来源。附属于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 (CBSE) 和印度学校证书考试理事会 (CISCE) 两个中央级考试机构的初高中学校都是优质教育资源, 承担着精英人才培养任务。附属于邦级考试机构的初高中学校主要是本地区一般性学校, 着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中等教育委员会每年2~3月份举办考试, 8~9月份安排补考。印度还有6个开放教育委员会举办10年级及12年级毕业考试, 其中全印开放教育学会 (NIOS) 是全国性考试委员会。开放教育委员会每年组织两次考试, 学生可以参加1门或多门科目考试, 学分累计达标即可毕业。

(二) 考试科目既有必考也有选考

印度10年级毕业考试以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法 (NPE) 建议的普通教育课程为纲, 考试科目与初中课程基本一致:英语、印地语、数学、科学 (含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公民学、经济学、地理) 。此外, 还要从第三门语言 (英语和印地语以外的33种印度语言中选1门) 、商务原理、绘画、音乐、家庭科学、信息技术基础6个科目中选择1门附加考试科目。[2]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科目组合, 组合内科目单独计分。邦级委员会考试科目与中央级基本相同, 只是第三门语言选择性更小, 还会有地方课程。例如, 拉贾斯坦邦中等教育委员会 (BSER) 10年级毕业考试科目是印地语、英语、第三门语言 (从8种语言中选择) 、科学、社会科学、数学、拉贾斯坦邦研究、体育及卫生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艺术教育、SUPW (即社会公益活动) 或计算机科学等。[3]

(三) 考试成绩采用等第制或9分制

印度10年级毕业考试采用A1-E2等第制或9分制, 各科计分先用百分制, 再按分值区间折算为等级分 (参见表1) 。工作经历、艺术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由学校自己评价, 以A-E五等级评分。考生成绩报告单上有A1-E2等级分、9分制分数和累计平均分 (CGPA) 等, 5门成绩A级以上的考生可以获得优秀等级证书 (Merit Certificate) , 成绩为D级以下的考生随后有1~5次补考机会。获得初中毕业证书的最低标准是:所有必考科目 (第6门附加科目除外) 单科成绩达到总分33%, 即单科成绩必须达到D级 (4分) 以上, 其他科目成绩满足教学计划的相关规定。对于包含实践操作的考试科目, 理论和实践考试都要获得33%的分数才算合格。

二、现行高中招生制度

(一) 高中学校拥有较大考试招生自主权

印度高中学校有权自设招生委员会, 制定录取标准, 规定招生程序, 选择是否增加面试、笔试等其他环节等。高中校长享有招生最终裁定权, 可以拒绝对录取结果进行解释。例如, 喀拉拉邦高中学校设有由4名资深高中教师、1名高中IT协调员 (HITC) 组成的招生委员会, 校长作为召集人对招生委员会有效运作, 以及对招生过程规范化负责。[4]圣泽维尔中学校长和学校董事会是录取结果的最后仲裁者, 要求理科班申请者的数学和科学科目得分高于75%且总分达到70%以上, 商科班申请者的答题正确率必须超过60%。[5]新时代学校高中部要求申请者参加道德评价和学术评价, 道德评价以一对一互动方式考查考生的道德价值观, 以及对价值观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学术评价以CB-SE 10年级毕业考试大纲为准。[6]

(二) 录取标准以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

印度高中招生以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 考生先前就读学校、先前表现 (如出勤率、学习态度) 、住家距离、家庭背景、监护人类别等也是重要依据。此外, 考生还要满足年龄、品行、资格等多方面要求。大多数情况下, 考生需要参加面试或学校规定的其他程序, 优质高中学校还会增加笔试。以喀拉拉邦为例, 加权平均分是高中招生最重要的学业依据。申请者必须通过指定中等教育委员会举办的10年级毕业考试, 且成绩必须为D+级以上;年龄不能超过20周岁 (表列种姓、表列部落、残疾生等可放宽) ;烈士、现役/退役军人子女等可以加分 (各种加分政策详见下页表2) ;参加过补考的, 按补考次数相应扣除等级分 (1次扣1分) 。

WGPA=加权平均分, TGP=等级分合计, GSW=加权科目等级分合计, BP=加分合计, MP=减分合计, TS=考试科目合计, TSW=加权科目合计 (高中课程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商业三类, 下设45个科目组合, 在每个科目组合中指定若干加权科目) 。WGPA保留小数点后7位数字, 如果考生WGPA等值, 将按以下优先顺序录取:志愿排序、等级分合计 (TGP) 、英语等级分、第一语言等级分、住家相关性 (按同校初中部、同一个地方机关、地方机关既没有公办学校也没有政府资助学校、同一税区、同一地区等优先顺序) 。如果仍然无法区分, 则进一步考虑国家选才考试、艺术和运动、邦级劳动经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IT竞赛等因素。[7]

(三) 为弱势群体等安排招生配额

2010~2011年度, 印度初中和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65.0%和39.3%, 每一个升学机会都面临激烈争夺。[8]但是, 政府依然为以表列种姓/表列部落为代表的所谓“不可接触者”考生安排了专门计划配额, 以便他们能够以较低标准升学。此外, 政府资助学校管理层有权保留管理配额, 开放招录计划还会为运动特长学生、残疾人学生安排配额。各类照顾性招生配额通常占公办学校招生计划40%以上, 私立学校等比例更高。表列种族和表列部落计划配额约为全校招生计划的20%, 部分落后社区配额约占公办学校3%, 运动配额约为开放招录计划的5%, 残疾人配额约为开放招录计划的3%, 私立高中管理配额约为招生计划的30%~40% (参见表3) 。

三、讨论与启示

印度高中入学考试及招生制度建构与本国基础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 也必然受到本国教育内外政策环境的制约, 具有自身独特性。

(一)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入学考试合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印度10年级毕业考试既是学生获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也是高中学校招生的基本依据, 从而减少了学生参加考试次数, 减轻了学生考试负担。一般而言, 初中毕业考试是以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为参照, 判定考生是否具备初中毕业所需知识能力水平的标准参照性考试;高中入学考试则是以区分好坏优劣为目的的选拔性常模参照考试, 二者性质、目的、功能不同。“两考合一”之所以在印度可行, 原因是获取毕业证书的合格标准同高中学校的招生标准并不一致, 前者采用等级制即5门必考科目达到D+级以上, 其他选考科目合格即可毕业;后者采取9分制, 通过公式算出加权平均分或累计平均分作为录取基本依据, 商科、理科、医科班等还会对部分科目成绩提出更高要求。竞争性更强的优质教育资源, 还可以增加难度更高、适切性更强的笔试, 弥补初中毕业考试选拔性偏弱的不足。此举同我国中考改革“两考合一” (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入学考试合一) 的主流思路不谋而合。选择“两考合一”, 试题结构需要适当整合, 以便同时满足毕业和升学两种需求, 使用时也要合理区分毕业和升学两个标准。

Ezhavas部落:起源于印度西南喀拉拉邦的落后社区, 主要职业是农业工人、自耕农、棕榈酒师、酒商、织师或印度传统草药师等。

(二) 全国性与区域性公共考试机构并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印度既有中央级 (全国性) 考试机构也有区域性 (邦级为主) 公共考试机构, 它们既提供初中毕业考试, 也提供高中毕业考试。作为全国性考试机构, 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 (CBSE) 和印度学校证书考试理事会 (CISCE) 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俱乐部和集散地, 承担着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特殊使命。区域性考试机构则更多吸引本地区一般性初高中学校, 主要满足大众化教育需求, 因此绝大多数邦级中等教育委员会初高中毕业考试通过率较低、高分段比例更低。究其原因, 管理体制以地方分权为主、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双轨制、中等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等都是决定因素。印度35个一级行政区 (邦)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最低为12.6%, 最高为81.1%。[9]印度34个中等教育委员会中, 2010年12年级毕业考试通过率最高的为100%, 最低的只有53.5%。[10]2010年12年级毕业考试答题正确率为60%以上的考生比例, 拉贾斯坦邦最高为75.6%, 恰尔肯德邦只有3.9%。[11]即便同一中等教育委员会, 不同地区高中学校毕业考试通过率也有明显差距。全国性和区域性考试机构并存, 有利于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附属学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考试服务。

(三) 开放招录和计划配额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印度公办高中开放招录计划约占全校招生计划的60%以下, 私立高中的开放招录计划甚至不足40%, 其余招生计划被各种计划配额挤占。开放招录严格按照择优录取原则进行, 政府为招生安全设置道道防火墙:利用信息技术编辑发布中央招生信息库, 明令招生学校全程公开招生信息, 安排学校、税区、地区、邦不同层级社会参与通道等。例如, 2008年喀拉拉邦推出“单一窗口招生系统”, 所有开放招录计划必须通过“单一窗口招生系统”完成。[12]印度拥有几十个少数民族, 以表列种姓/表列部落为代表的所谓“不可接触者”在考试招生等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毕业考试通过率及升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印度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印度开放招录与计划配额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让不同地区、不同种姓、不同特长、不同宗教背景的学生享有更加公平的升学机会。

参考文献

[1][10][11]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Results of High School and Higher Econdary Examinations2010[EB/OL].http://mhrd.gov.in/sites/upload_files/mhrd/files/Exam Results2010_0.pdf.2013-04-16.

[2]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2013[EB/OL].http://cbse.nic.in/currisyllabus/SECONDARY%20CURRICULUM-vol-1-2013.pdf.2013-04-16.

[3]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 Rajasthan.EXaminations Conducted by the Board[EB/OL].http://rajeduboard.rajasthan.gov.in.2013-04-16.

[4][7][12]Government of Kerala.Higher Secondary Admission 2012~2013[EB/OL].http://www.hscap.kerala.gov.in/CMSControl/admin/uppdf/Prospev.pdf.2013-04-16.

[5]St.Xavier's Higher Secondary School.Admission Procedure[EB/OL].http://www.stxaviersbth.com/admission-procedure.aspx St.Xavier's Higher Secondary School.2013-04-16.

[6]New Era High School.Admission Policies[EB/OL].http://www.nehsindia.org/academic-moral-evaluation New Era High School.2013-04-16.

篇3:印度嫁妆砸死人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国家。在印度近10.6亿人口中,男女总体比例为1000∶933,首都新德里更是只有1000∶821。更为糟糕的是,在1~6岁的年龄段里,印度男女比例已从1991年的1000∶962,下降到2001年的1000∶945。印度有专家忧虑地指出,20年后,印度至少要有3500万男子打光棍。

嫁妆惨剧每天上演

按常理,如此稀缺的印度女子应该是“世上珍品、百万宝贝”,男子要想娶到媳妇,必然要费尽心思,送上厚重的彩礼,妻子过门后更应百般珍爱。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在印度,结婚时,女方反而给男方价值不菲的嫁妆,男方甚至理直气壮地向女方索要财物!如果没有嫁妆,或者嫁妆达不到男方的要求,那么必定成为被耻笑、侮辱、虐待和欺凌的对象,甚至发展到迫害致死的地步。

2003年5月20日,印度北方一个小村中,22岁的少妇巴比塔和她年仅一岁的女儿因嫁妆纠纷被夫家活活烧死。巴比塔婚后,夫家一直嫌她带来的嫁妆少。为此,父亲东拼西凑借了五万卢比给她,但男方并不满足,又要追加一辆三轮摩托车。可三轮摩托车的价格至少10万卢比,巴比塔家根本买不起。当天上午10时,巴比塔的丈夫和家人在她和小女儿身上浇了煤油,残忍地将她们活活烧死。

一名妇女由于嫁妆不够,被丈夫一家囚禁在暗室15年,直到2007年3月才被警方发现,但已精神失常,只好被送往精神病院。

这种有关嫁妆的惨剧几乎每天上演。不少家庭为了能使女儿嫁出去,且婚后不受夫家刁难,只好到处筹钱,最后落得倾家荡产。印度有句俗语“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这是对印度社会的真实写照。嫁妆的价值平均占到了新婚夫妻婚前财产的68%,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乘龙快婿一定高兴。婚后,如果男方对女方的嫁妆不满意,就会反复逼迫女子回娘家再索要,这个索要的过程可长达几年之久。如果未果或还不满意,男方及家人就会对该女子进行谩骂、殴打,甚至将其烧死、毒死、饿死、渴死、淹死。有些女子实在不愿再回娘家去向一贫如洗的父母索要,但又不堪忍受婆家的百般折磨,只好自寻短见,一了百了。一些实在无能力的父母,不忍心看着辛苦养大的女儿无人“问津”,甚至铤而走险,暗地里雇用黑社会将当地的一些单身男子绑架,用棍棒等暴力手段强迫他们与自己的女儿举行传统婚礼。

嫁妆压死人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并未使印度的嫁妆制没落,其费用反而一路见涨。据一位印度社会学家测算,印度嫁妆的平均价格从1920年~1929年这十年均价的3998卢比飙升到1980年~1984年五年均价的71173卢比。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的印度青年男子竟然根据自身的条件而要求不同档次的嫁妆,自己仿佛是被贴上了标签的商品,明码标价。一般来说,大学讲师要价20万卢比,银行职员70万~100万卢比,获得MBA学位可得到150万~200万卢比,医生可望收取200万~300万卢比,海外印度人和印度政府高官最为稀罕,要价分别达200万~500万和200万~1000万卢比。而2006年印度的人均国民收入也只不过600多美元,印度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大部分人的年收入要比这个数字低得多。印度当前最流行的嫁妆为:手提电脑,手机,家庭影院,数码摄像机,微波炉,纯平数码电视,全套珠宝首饰,欧洲蜜月旅行,中型汽车以及一套房子。

嫁妆压死人,这在其他国家难以想像的怪事在印度却属正常。据印度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上世纪90年代因嫁妆问题被虐待致死的妇女每年约有7000人。2000年新德里平均每12小时就有一名女子因为嫁妆问题而被活活烧死。进入21世纪以来,嫁妆命案发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要求而丧命,被虐待致残的不计其数,更甭说身心受到伤害的了。

而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农村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身上,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海归女子也“在劫难逃”。24岁的罗蜜尔·瓦希,从伦敦学成归国,因未按当初说定的给婆家汽车,长年被婆家折磨,结婚三年后被饿死,而她的公公居然是北方邦的一个检查官;斯奈拉塔·苏克拉,医生,因未能按婆家要求筹集开办幼儿园的资金,被注射毒针而亡,而她的丈夫竟然也是博士。拥有博士学历的阿尼塔·简,因未能如数筹集嫁妆,被同样是博士的丈夫电死……

养女意味着赔本

嫁妆制的盛行不但夺去了许多生命,摧残了广大妇女的身心,还产生了其他严重的后果。其一,溺死女婴现象不断。印度女子从娘胎里就开始遭受深重的苦难。为了防止生女儿陪送嫁妆,不少母亲怀孕后都会到医院进行胎儿性别测定。假若第一胎是女儿,她还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希望,第二胎的机会就不大了,第三胎生存的希望就更渺茫了。如果一个女孩能够挣脱“层层戒严”,顺顺利利地来到人世的话,一定是有神灵在保佑她。生女儿意味着赔本,所以,谁也不想生女儿。在印度,咒骂男人的重话就是“但愿你生个女儿”。这导致了溺女婴现象十分普遍,进而又使男女性别比例进一步严重失衡。印度是世界上溺婴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二,童婚制的盛行。印度的风俗是,女子年龄越小,男方索要的嫁妆就越少。因此,很多不富裕的家庭,很早就将女儿嫁出,免得越养越贴钱。这是童婚制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女子的法定婚龄是18岁,可很多女子的实际结婚年龄都要比这小得多,10岁之前完婚的大有人在。有的印度学者认为,几乎一半的印度人是童婚。其三,人们对社会和生活自信心的丧失,阻碍了文明的进步。一个国家充斥着因嫁妆而产生的自杀、他杀、折磨等悲情气氛,是不利于国家整合、提高综合国力的。印度一直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而自豪,而嫁妆制是印度民主脸面上一个流血不止的伤疤。对此,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感悟最深:“嫁妆是邪恶的,是文明进步的障碍。”

为了摒弃恶习,印度政府早在1961年就制定了《反嫁妆法》,并进行多次修订。但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杀妻虽然是犯罪,但一般只要策划得细致周到,由男方亲戚或其他什么人动手,加上社会舆论并不谴责,所以一般惩罚都不会过重。而女方也鲜有站出来为自己讨公道的,原因在于广大农村女子所受教育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

男高女低差别的本质反映

几千年沿袭的嫁妆制,像一张无形的巨网,罩住了印度社会,也缠住了印度人的心。这张与现代文明极不相融的网,之所以能占据印度嫁娶的主流,根源主要在于:

第一,男女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按照印度教的习俗,家中男孩不仅肩负着家族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另外,儿子也意味着多了一条生财之道,结婚时可以大捞女方一把,是潜在的财富。因此,男孩从出生之日起,就比女孩金贵,在以后的成长和生活中,这种差别就更加明显。比如,在订婚时,男方显得高贵,女方显得低贱。在交往中,男方态度傲慢,趾高气扬,甚至出言不逊,女方则只好忍受对方的歧视和侮辱。最后,谁家给的嫁妆多,男子就娶谁家的女儿。嫁妆制其实就是这种男高女低差别的本质反映。

第二,宗教信仰。印度教圣典《摩奴法典》(本为古代婆罗门教法典,为印度教所继承)对嫁妆规定道:“媳妇如能带来充足的财富,女性受到尊敬,神就喜悦。一切愿望幸福的男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继续供给女儿各种装饰品、衣物及食品,一个妻子在婚后如果是违背了她的丈夫,她在来世会变做一条野狗。”印度83%的人口都信仰印度教,且十分虔诚。

篇4:印度的嫁妆陋习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也有若干根深蒂固的陋习。除了人们熟知的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种姓制度、寡妇殉葬之外,还有迄今仍然十分流行的嫁妆陋习。印度教徒结婚讲究大操大办,出嫁妆、送彩礼、设宴会,相互攀比,谁搞得规模越大,谁花费越多,谁就越体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的习惯做法是男方向女方送彩礼,而在印度恰恰相反,是女方想男方送彩礼。迄今,在印度广大地区仍然盛行新娘送给新郎一大笔钱物作为嫁妆。

嫁妆暴力趋势上升

印度是一个拥有12.59亿(2013年)的人口大国。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新贫困标准(日生活费用1.25美元以下),印度目前有3.55亿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9.8%。许多贫穷家庭为女儿操办婚礼和准备嫁妆而债台高筑,甚至倾家荡产。如果新娘家送的嫁妆达不到新郎提出的要求,往往导致出嫁后的新娘在婆家遭到虐待甚至被打死。

近年来,印度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嫁妆陋习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越演越烈的势头。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一位名叫卡姆莱什的新娘出嫁时,她的父亲密斯瑞拉端出一个大铜盘,上面堆放着51000卢比,面额为10至50卢比的现钞,在参加婚礼的客人们面前交给新郎倌。另有一台彩电和和沙发,摆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参加婚礼的来宾们能够看到新娘家送给新郎家的嫁妆是些什么东西。其它的嫁妆物品,如家具、厨房用具和首饰等也都开列清单,当着5个人的面交给新郎。

不幸的是,这位新娘的父亲送给新郎的嫁妆价值不够高。新郎想要一辆摩托车,新郎的父母索要嫁妆的价值高于51000卢比(约合1100美元)。结婚之后三年来,新郎家一直在讨要更多嫁妆。因为没有达到目的,新郎就开始对新娘子使用暴力。她的丈夫竟然用一根木棒打得她头破血流,然后把她捆绑起来,锁进牛棚里。

目前在印度,因为嫁妆引发的暴力事件正呈上升趋势。根据印度犯罪记录局统计,印度全国平均每77分钟就有一位妇女因为嫁妆纠纷而丧命。“受害者声援组织”人士表示,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嫁妆骚扰事件正在上升。新德里妇女委员会的一位名叫瓦沙佳哈官员说:“人们越来越西化,他们追求电视广告上经常宣传的高档消费品,而嫁妆就被当成获得这些东西的一个捷径。”

根据印度现行法律,赠送和接受嫁妆是被禁止的,违犯者可能面临5年监禁。而妇女维权积极分子们则把该法律称为“装饰品”,几乎从来就没有实行过。对嫁妆的讨价还价仍然是结婚安排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过,人们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往往把嫁妆改称“结婚礼物”。

养女儿是种罪过

医生们正在检查卡姆莱什的大脑是否受到永久性伤害。由印度政府赞助的机构——新德里妇女委员会正在帮助起诉她丈夫,她丈夫因为打了她已经被捕。

新德里妇女委员会主席佳哈指出:“新郎家在索要嫁妆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印度越来越西化,这种传统习俗将与其他落后习俗一样会自动消失。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些陋习很顽固。男人们辩解说,我只是要姑娘的父母给我买一辆摩托车。可是别忘了,姑娘的父母还得给他们购买汽油。于是,他们就会经常到新娘家索要买汽油钱,这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没完没了。”

卡姆莱什的父亲密斯瑞拉为了给女儿准备嫁妆省吃俭用了16年。他是一位木匠,每天的收入约125卢比(约合22元人民币)。而为女儿举行婚礼和送嫁妆共计花费25万卢比,其中6万卢比是他从老板手里借来的。而女婿还索要更多嫁妆,他实在是没有能力满足女婿的要求。密斯瑞拉说,他的女儿自从结婚之后,由于婆家讨要更多的嫁妆一直遭到凌辱。她丈夫于今年8月把她捆绑起来,丢进牛圈里,好几天都不给吃喝。最后娘家亲戚来了,才把她解救出来。

送嫁妆和举办豪华婚礼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是导致印度流行杀害女性胎儿(即把女性胎儿流产掉)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的一家医学杂志曾刊登过一份报告透露:在过去20年内,印度家庭为了逃避养育女儿,也为了得到男性继承人,竟然把1000万女性胎儿流产掉。卡姆拉什的父亲密斯瑞拉痛苦地说,“经过这次折磨,我感到养女儿就是一种罪过。”

重男轻女是根源

新德里妇女委员会主席佳哈已经发起一场提高人们认识的运动,她向首都新德里各大学派出了辅导员。但是,她本人对这场运动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并不乐观。她表示:“很不幸的是,在印度,即便受过教育的男孩也索要嫁妆,是富人们为印度社会的其他人设定了嫁妆标准。我对这种陋习是否能够被制止,不抱希望。”

印度教重男轻女。印度妇女一直处于受歧视地位。生了男孩,全家高兴,生了女孩就感到倒霉,甚至连生女孩的母亲也遭虐待。出嫁时,娘家给的嫁妆少了,到婆家受欺辱,只好忍气吞声。许多困难家庭因为掏不起嫁妆,父母干脆把自己的女孩毒死或杀死,结果成为杀害亲生骨肉的刽子手。而男孩生来就受优待,物色新娘时,男孩也比女孩高贵。结果,男孩就像被拍卖的商品,谁家给的嫁妆多,就娶谁家的女儿。甚至,有的男孩为了获得更多嫁妆,竟然丧尽天良,把结婚不久的妻子毒死,再婚以后又把女孩毒死,再第三次结婚。

在印度,不仅贫困家庭的女儿出嫁难,就是出身高級种姓的女子之中也有因为嫁妆而无法找到如意郎君。印度种姓制度规定,高种姓的女子不能下嫁低种姓男子。她们只好一辈子守在家里,过着死灰槁木一般的非人生活。

印度前总统宰尔·辛格曾经严厉抨击嫁妆陋习,表示要消除嫁妆陋习产生的严重社会问题。但是,迄今为止,这种陋习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日趋严重。

上一篇:百货商场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南京个人住房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