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2024-05-10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共8篇)

篇1: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湖州市吴兴区白雀学校 何晶晶

【摘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准备,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而前提就是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真正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必须备好课。而且信息技术课的备课要素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它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关键词】 新课程 有效备课 信息技术 课前备课 课后备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效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准备,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而前提就是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十分繁忙,平时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电教工作、网络管理等多重工作,这些客观原因可能会造成教师上课前草草备课甚至不备课,上课时随心所欲,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学习目的性差、学习效果差。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真正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就必须要备好课。而且信息技术课的备课要素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它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付出更大的精力。那么怎样才能备好课,实现有效教学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教学,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应该主要包括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两个阶段,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版本比较多,每个版本的内容和要求都是不同的,而且都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这样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所以,我在拿到教材以后先反复通读全书,从总体上读懂教材体系以及每一课、每一单元的体系结构,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而要真正读懂教材,还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纲——《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

接下来,我采取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来备课。因为单元备课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好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让知识形成脉络。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的,哪些地方可以联系的,就能了如指掌。整体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就大大减少了漏教、多教的情况。一个单元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知识整理,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形成脉络,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整理知识的方法。课时备课应该依据《指导纲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对哪些地方应补充什么内容,以及上机实验、思考练习题的安排都要心中有数。

此外,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①。既然是例子,就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材更新往往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如果仅仅参照教材来备课,势必显得单薄和落伍,我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电视、杂志、报纸)随时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灵活变通教材内容,把它们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教材“与时俱进”。

2、了解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这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法千千万万,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设计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师备课前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比如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小学里已经学习过哪些知识,那些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只需要点到为止;而那些学生接受时有困难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详细的指导和介绍。

二是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像我们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有的学生家里早就购买了电脑,平时接触电脑时间多,自然操作技能好;而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主要通过信息技术课来学习,所以两者差别很大。所以我经常在开学初的时候通过询问学生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大致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然后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操作技术,结合教材的特点,确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不同的操作任务,做好分层次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备课时,应该对新课的导入,课题的出示,目标的

出现,目标的实施,课堂的提问,操作的演示,板书的设计,练习任务的安排,以及知识的归纳小结等都要做到科学安排,使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从而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认为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引人入胜的引题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关键。下面我就针对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通过设置一个合理的情景导入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课题能否被成功引入,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浙教版七年级上第十六课《建立软件资料库》中讲授如何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时,我进行了以下设计:上课前,我用RealPlayer播放了当前很流行的歌曲——周杰伦的《青花瓷》,学生兴趣马上被吸引过来。我随即向他们简单介绍用RealPlayer听取歌曲的方法。学生很想在自己的电脑上听音乐,但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地引入了。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做地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了还久久不肯离去。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先抽取精髓来讲,牢牢吸引他们的兴趣,然后补充细节内容,特别是像“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应用软件上,这样做更能进行有效教学。例如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前,我事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恐龙灭绝之谜》,课件中用到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对每一对象动画都进行了动画设置。相信学生看到这样一个软件都会非常好奇和感兴趣。然后我分课时设计了各种活动如何一步一步具体的去实现,从最简单的文本插入到声音和图片的插入,到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以及对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等一系列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几个课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能随心所欲地制作作品了。

4、设计教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演示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自学法等方法,在备课时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仔细揣摩,认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另外我们备课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②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指导意见》 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软硬兼备

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基本都是在机房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除了书面的备课,还要准备机房里的软硬件,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必须保证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运转是否正常。上课前要在教师机和学生机上安装好必备的教学软件和学习软件,确保布置给学生的上机任务能顺利实现。

二、课后备课

现在大部分老师都是重视课前备课,备课都是以课前备课为主,我认为仅局限于课前备课是有许多不足之处的。因为课前备课的课堂是预设的,而现实课堂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很多事情在课堂前是很难预料的。课中的精彩和遗憾转瞬即逝,如果能把课堂中的精彩或遗憾及时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不但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为自己以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提供很好的一线材料。

我认为课后备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记“得”、记“失”、记“意外”。

1、记“得”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教学过程中有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有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形象贴切的比喻;有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有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巧妙的新课导入;有教师在课堂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或提问;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等这些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甚至几个词语,但日积月累,将来它们必定会成为教学参考或教学研究中最宝贵的“金子”。

2、记“失”

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实记录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剖析,就会使课堂中的失误减到最低。

哪些是失败之处呢?比如有些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陈旧的方法、失败的演示、还有些概念性、知识性的错误、提问、练习是否到位、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都可以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吸取教训,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这样不断精益求精,才能把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今后的教学才能日臻完善。

3、记“意外”

教学中的“意外”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尤其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出现意外的情况就更多了,有软件、硬件方面的;有学生、教师方面的等等,有时甚至连教学计划都被这些意外打破了。当然,有时出现的一些意外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它甚至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还能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意外所引发的问题可能是探究操作的切入点,关键是教师能慧眼识珠,在发现问题时,不急不躁,正确处理,将其视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积极引导,在纠错、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强化操作,培养能力。

学生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些突发的“节外生枝”乍看似乎毫无用处。但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它、研究它时,却会发现这些“节外生枝”中也不乏隐藏着极具教学价值的课堂资源。如果课后能把这些意外和“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对将来的教学内容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还能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的“意外”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有效运用这些形形色色的“意外”,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为了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利用自己信息技术的专长来进行,比如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把自己备课、上课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还可以把教学中的想法和疑问放到BBS中交流;也可以加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QQ群里进行讨论„„多样化的备课形式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只要我们在备课中愿意花时间,肯下功夫,不断补充知识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备课,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从而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注释:①叶圣陶语

②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学计算机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摘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逐步被集体备课方式所替代,集体备课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探讨集体备课的方式方法,遵循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强化集体备课的意识,是抓好集体备课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集体备课团队合作效率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集体备课在各地倍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效益。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进行集体备课、真实落实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值得我们去探究。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益提出几点初步的认识及做法,与大家商催。

一、信息技术集体备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在集体备课中产生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最初,我们对集体备课缺乏认识与理解,将教材的各章节内容分给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误区二: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要到网上查找相关教材的备课资料易如反掌,将网上相匹配的教案成功下载全盘吸收,谓之“集体备课”。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拿来”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教师参与的成份,有名无份,作假现象更为严重。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由于组长往往是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凡“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组长一人把持和“垄断”,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误区四: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

堂,照本宣科,机械照搬,“如出一辙”,甚至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只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这样的“集体备课”无疑是失败的,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意义。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每个老师个人知识的储备各有不同,教学风格也各有千秋。对于教材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想法。哪些想法适合于这个教学内容,适合于某个层次的学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更准确的掌握教材,不会遗漏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对于同一个课时,每个老师的安排是不同的,对于重难点的讲解方法也有所不同,有时对重难点的把握也存在差异。这时必须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经验的老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准确,年轻教师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创新意识,集体备课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年轻老师与骨干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如何实施集体备课

通过实践,我们把高中信息技术集体备课分成五个步骤:

(一)个人初备。

个人初备要做到“三个要”,即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大纲、考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它相关的材料;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三要深入了解学生,摸清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教师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较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和情感目标),创造性地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捕捉难点。教师对教材要有充分的了解,对教学目的要有深入的认识,对理解知识或传授方法感到困难的内容要有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而要摸清学生的情况,必须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比如,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力水平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集体研讨。

作为一个教师,只是教学中的“个体”,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看法、观点也难免失之偏颇,甚至造成更大的失误,对教学带来不利,因此,应该注重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个人初备时,在教学重难点把握、教材分析等方面难免存在偏差。因此要进行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首先要固定时间、地点、人员,结合学校的教研活动时间,固定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研讨记录。

集体研讨时还要确定每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备课组长就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及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好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在集体研讨时,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教案,最好采用“说课”的形式进行比较,以便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做到“四个统一”,确定“一个中心”:“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练习任务。但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过集体分析,统一安排;确定“一个中心”即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发言人可以由本组内的教师轮流担任。

集体研讨时,我们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一般由中心发言人说课,教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通过备课组成员共同研究,反复推敲,对遗漏和偏激的内容进行修正。在集体交流后,要落实专人进行整理。整理时,整理者可以根据大家的讨论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在文稿中留下空白,以便教师作个性化的修改和反思。整理后的教案人手一份或在网上发表。

(三)个性化教案。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要对整理好的教案进行适合自已、适合本班学生的修改和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教学过程的再评析,教学效果的再反思。在修改时,力求创新、实用、富有个性。

(四)课后反思。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扬长避短,这样既可以印证备课的质量,又可以衡量备课的效果。

备课组教师授课后要进行交流,并对每个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肯定成绩,指出

不足,以便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评价中,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哪怕只是点滴),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四、高中信息技术集体备课必须坚持四项原则

(一)坚持先攻难后解易原则。

集体备课的时间有限,研究讨论的问题应放在攻破疑难问题上,对每位教师提出的重点、难点要集体研究解决,对一般的常规的教学内容讨论可以简略一些,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面面俱到地讨论。这样,可以节省集体备课的时间,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

(二)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原则。

集体备课应该注重观点统一,意见统一,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其结果是达成共识,但是也不排除个别的看法,比如,教学的顺序,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就可以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做到大同小异。

(三)坚持既精讲又多练原则。

集体备课要注意备好课堂教学中精讲什么,多练什么,从内容上要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里把知识传授到位,把技能训练到位,要从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等方面加以考虑。

(四)坚持敢较真善出效原则。

较真的前提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怀疑多了,思考的问题就全面、细致,讨论中要互相考证,直到答案明了、正确为止,保证教学出成效,充分体现集体备课的效率高、效果好。因此,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较真”、“出效”,真正掌握教学的内容。

实践证明,集体备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确产生了显著效果,并能有效推动教学队伍的和谐发展、整体进步。集体备课的形式也很丰富,可以就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难点的突破等内容进行研讨,也可以以听课、评课为主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一个集体研讨,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优势,利用QQ群、论坛等,进行实时、及时的集体探讨,甚至可以突破学科、学校的界限,通过各种途径,和各地各学科的老师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极大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集体备课的优点在于集思文益,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并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集体备课”应当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利用备课制度,形成自己的操作规范和风格,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教育信息技术》2005、1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4.胡济良、李尚仁主编:《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黄旭明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6.《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7.杨九俊主编:《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8.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9.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9期

篇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教学法

初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在初中学生渐渐的没有了小学时代的顽皮和幼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学习方式、方法以及接受知识技能的能力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们的动手创新和主动思考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而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来说,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尤为重要, 对于怎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养成, 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深思和考虑的内容。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

学习好一门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要对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的探究、自主的学习。这样做起来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才能事半功倍。在信息技术课上, 对于教师来说, 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的养成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爱。例如我在讲解Word中的“文本框”一课中, 对于学生的兴趣的激发就很重要, 上课时我会把我在学生班级墙壁上的班级板报照下来, 很多班级的, 然后用大屏幕展示给同学们看, 让同学们找到到自己班级的板报。然后分析这个板报由那些板块构成, 学生们对自己班级的板报很了解, 都会踊跃的回答。再给同学们展示几幅较优秀的电子板报作品。来激发学生学习板报制作的兴趣, 从而很好的调动了学习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顺利的引入“文本框”的学习。

二、合理的使用任务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成果与否的关键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的配合老师开展学习, 有了兴趣和对问题的探究想法, 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把兴趣和本节课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但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我个人更喜欢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兴趣和目标。任务的设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 围绕着教学总的目标设立分目标, 根据这些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结构设立不同难度和不同类型的小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一) 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任务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针对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设计相对应的任务, 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保证学生对任务的操作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 并在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的总结知识和技能, 并在此过程中熟练技能的操作。如在word学习中的“八荣八耻”正气歌中对文本块的移动和复制这部分内容学习时, 可以对正气歌中的段落进行混排, 例如把第五行的和第二行的内容互换, 给学生提出任务, 怎么才能实现呢?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来实现有的可能把文字删除了从新的打字, 有的呢可能通过以前在windows学习中对文件的复制和粘贴命令联想到了文字的复制和粘贴, 但最后从学生完成任务的快慢就很容易的体现出了那种方法更好一些, 学通过完成任务很快并能和扎实的学习到了word对文本块的复制和粘贴命令,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实践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 考虑问题的层次性, 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逻辑顺序和正确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按照由易到难逐步地设计具体任务,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打通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 获得知识, 建立完善的知识系统,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始设计的任务应是一些基础性任务, 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共同完成。随着课程知识的逐步深入, 学生对知识信息的了解的不断增加, 稍难的任务也会显得容易起来,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知识的逐步加深学习。如在学习word中美化文档一课中为分别为学生设计了三个连贯的不同层次的任务, 任务1. 给文档添加适当的边框学生阅读教材, 探究在计算机中操作完成任务。任务2. 用不同类型、不同线条、不同颜色的边框修饰文档。任务3. 给文档设置不同的底纹, 通过这三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就逐步的学习到了有关边框和底纹的相关内容。

三、评价展示作品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学生作品的评价也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完成教师布置作品后, 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全班同学看并对作品进行评价, 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在作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学们通过欣赏和听作者的描述, 从中吸取制作经验开阔自己的思路。同学们也可以一起分析一个作品, 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分析, 同学们也能从中吸取到十分有用的经验和制作心得。

篇4:略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关键词 新课程 有效备课 信息技术 细节优化 课后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42-02

一、细节优化

细节优化之一,设置一个合理的情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直接决定了一堂课备的教学效果。备课时,每节信息课我都尽量会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对学生有帮助的时事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我觉得别样的情境引入是信息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细节。比如浙教版七年级上第十四课《建立素材资料库》中教学生了解和学习资料有序分类的方式,创建分类文件夹,为构建资料库做准备,但学生平日习惯将资料不加分类就随意堆在一起,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情境引入设计:上课前,我热情地对学生说:“以前老师上课时,总会发现同学们悄悄玩游戏,看来游戏的诱惑真挺大的,那想不想今天上课前来玩游戏,比比谁更厉害啊!”学生们兴趣马上吸引过来了,一下子睁大眼睛想要知道我们的游戏内容,这时,我的大屏幕上立刻显示“寻宝”两字,随即展示了学生偶像魏晨的照片,一张温州旅游网的网页,和一段搞笑flash,并告诉学生们老师已经将这三样宝贝放到藏宝地一和藏宝地二了,具体在哪里,就看学生的本事了,学生很想在自己班同学面前一展身手,个个都很认真在找,不一会儿,好几个学生全都找到了,这时我用热情的掌声鼓励他们大声说出成功感言,学生们几乎都说出了藏宝地一文件没有合理分类及命名,而藏宝地二文件夹下资料分类井井有条,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找资料,这样本节课就悄悄地引入了。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新建文件夹分类时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合理分类文件,还明白了对资料进行多种分类的必要性。

二、错误预见

在备课时学会错误预见,能避免你的课堂教学形成千篇一律的模式。传统的备课,往往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教学设计,而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往往只从教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课堂设计,而较少考虑对于学生错误的预见。但如果教师备课时没有进行错误预见,学生在课堂上会生成很多新问题,会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浙教版七年级上第四课《介绍我自己》主要教学生利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学会中英文输入法之间的切换。在备课时,我预见到了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切换不同输入法,如何输入省略号,为什么会输出大写字母,以及中英文逗号句号之间的转换。在学生编辑自我介绍时,我不停巡视,并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我知道对于省略号可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备课时我预设了多种错误省略号的打法,最后指出必须在中文标点的情况下按住shift+6才可以打出正确的省略号,学生心服口服,并积极地去尝试。

我觉得在备课时一个合理的错误预见是很关键的,因为你发现的这些错误,学生是极易在课堂上出现的,如果你提前没有想到,那么课堂上出现你或许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但如果你提前想到了,并设计好如何解决它,如何让学生更能接受你传授的知识,避免学生在这个错误上浪费太多时间,那么你的课就备全面了。

三、站在学生的角度,自己亲身做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现在浙教版信息技术更新,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这样就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拿到教材以后先反复通读全书,从总体上读懂教材体系以及每一课、每一单元的体系结构,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

在备课时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自己亲身做,这样你才能把你在做作品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你的学生。也只有这样做,你才能“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将自己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从学生的角度自己亲身做,这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比如浙教版七年级上第八课《自选图形的应用》主要教学生进一步加深与巩固自选图形的操作,特别是组合操作、旋转操作和任意多边形的使用操作。在课前我主要利用自选图形设计了一份Word个性图文集,在这里我将本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都用进去,不断修改、排版,争取页面布局合理,自造图形组合设计有创新,之后我把我自己亲身做的经验心得写入教案,在备课中,我采用了演示插入两个合适的自选图形,来引导学生使用组合,在问题反馈中学生们发现适当的旋转让作品更有个性。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材更新往往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如果仅仅参照教材来备课,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自己亲身做作品,势必显得落伍,我们平时备课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电视、杂志、报纸)随时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灵活变通教材内容,把它们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样既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5: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三中学

林碧中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我们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还存在诸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新课改开启了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崭新篇章,这既是充满希望的,又是富于挑战性的。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手段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正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到历史课程教学当中,前所未有地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有哪些,最后针对目前实际历史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缺陷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找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便利,还在教育事业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历史所讲述的是关于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晓过去,启发未来,它具有时间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不宜天马行空地添加过多的渲染色彩。怎样才能既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和严肃性的同时,又可以生动、明晰地把各种繁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满怀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此,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所谓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指:以历史教学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大力地提倡并发展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整合并不只是各种数字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各个部分经过优化、重构,有机结合起来,以整体层面的效果为判断依据,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包括哪些含义

1、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易于取得。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加入一些图片,声音,视频以及flash动画等元素,更能帮助学生从视听感等多角度快速准确地理解所描述的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过去的历史教学工作中,由于知识体系抽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很容易主观臆断而产生的一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偏差。现在多媒体的介入使得历史知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相比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像信息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长久地储存在脑海当中。在播放多媒体资料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停顿,对课程当中的重点疑难点进行扩展性的讲解或概括性的总结,还要注意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全消化本环节的知识再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时,通过数字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出当时的抗战局势,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认知的环

境;播放一些经典抗战电影的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抗战形势的艰苦性和紧迫性,从而推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战争的必要性。通过展示根据地的军民组成和军民互助合力劳作的图片,展示出根据地军民在抗战的最艰苦阶段,进行轰轰烈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使学生真切地理解大生产运动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最终不仅让学生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那段历史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使用简便和内容丰富的优点,尤其是它的动态演示功能很有效果,但将信息技术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鞭辟入里的分析,幽默诙谐的例证,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在课堂上展示古代铜钱实物,并让学生模仿一段古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小品,寓教于乐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唯信息化是从,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整合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1、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生出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会对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信息技术自身具有创新、先进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历史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一定会吸引学生的目光。一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就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出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2、轻松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的时间性特点就是指它所讲述的都是关于过去的事情。对于大多没有什么阅历的学生来说,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理解某些成因复杂的历史事件时难以理清头绪。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将该历史事件的特定背景逐一罗列出来,并辅以重要人物的简介,通过图片,动态影像的展示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或总结。只有这样,课程才能看得透、记得牢。历史教材通常内容繁杂、知识结构不很系统化,所以往往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辛苦,学生疲于应对,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采用信息化教学后,老师可以在课下就提前将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把历史教材的内容清晰条理地把更多的内容展示出来,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多维感官刺激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研究发现,视听并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加快人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手段,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感官氛围,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形象化,使学生自觉进入眼、脑、手、耳协调一致的高效率学习模式,达到加快理解速度、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四、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避免内容臃肿、结构杂乱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在保证涵盖整个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突出重点和难点,授课过

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辅助性的背景介绍要一带而过,对重难点要深入讲解;如果片面地追求课件内容的充足,而不其质量加以控制,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在本质上无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变本加厉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会过多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住课程的主脉,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

3、教学过程中切忌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如果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而放弃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使用,就很难实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初衷。说到底,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一种优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在于信息技术的驾驭者,即授课老师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人的能动作用,学习就成了照本宣科的机械复制过程。授课老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一套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比如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主动性,最终由老师进行概括点评,纠正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共识。参考文献:

篇6: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渠县安北乡中心学校

王政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入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介绍了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如何一一进行有效结合。经过分析,我们得出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有效结合

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正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信息化速度的逐渐加快,也向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考验。而目前新课程的改革也要求我们必须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帮助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有效结合网络技术与课程资源、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刻不容缓,那我们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有效结合呢?就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问题,作以下浅谈。

一、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事实上,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并对此更感兴趣。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这也可使教师开阔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比如学生对图形平移、旋转的概念理解往往是较为困难的,我们在设计图形平移、旋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以便让学生直观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性质及概念。又比如: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展现一个转动的立体图形,并且每一面的颜色都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把画在黑板上的立体图形误以为是平面图形的困扰,而且更直观学会看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形式的有效结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教师可以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初一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上这一节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

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就将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问题,通过变静为动解决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 “垂线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方式

1、结合的基础——资源结合。资源结合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构建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结合”,这是课程结合的保障与基础。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不仅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软件资源等,还要能够将其合理、有效的利用,让它们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2、结合的途径—过程结合。“过程结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结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结合的途径。这一过程结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

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能力,针对相关问题,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充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加深,而且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有效实践。

3、结合的目的—能力结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结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结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结合”和“过程结合”这两种课程结合的形式,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生。这种能力的结合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分享、应用的能力和传输、创新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但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则是我们应该加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学全书》(数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篇7: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轻负高质下教师如何提充分利用好每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打造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学生每堂课有能学有所得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有效性

轻负高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没有质量就没有教育的地位。减负的目的则在于提质,这个“质”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要学科,而且目前我校学生家庭中并没有达到家家有电脑的情况下,很难布置课外作业,于是课堂45分钟就显得非常的宝贵。作为教师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每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每堂课有能学有所得。同时信息技术课不单纯是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得到训练,探索精神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轻负高质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事半功倍呢?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学生上好信息课,首先自己要重视这门课。我们不但要在教学方法上下苦功夫,还要使教学内容新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就有兴趣上课了。七年级下《开心一刻》是电子杂志的第二个栏目的内容,学习自选图形的组合、旋转及任意多边形的绘制和顶点编辑等。主要由“漫画”和“电脑魔鬼词典”两个部分组成。在开始做漫画之前,我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都看过什么漫画啊?”学生都纷纷回答自己看过哪些漫画,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接着我将在网上下载的一些漫画图片发给学生看,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这时,我及时提出本课的第一个内容:“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副漫画吗?” 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齐声回答:“想”。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师抛出本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时,学生马上进入了上机动手操练的状态。

创设情境时,即不能游离于所要学的知识,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激发探索欲望。如果情境的创设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七年级上《网上诺贝尔》是通过查找诺贝尔将有关的资料,学习如何在网上通过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速地查找资料。可七年级的学生对诺贝尔奖都不大熟悉,其他学科也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将查找“诺贝尔奖”改成查找“2008奥运冠军”,学生对2008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都很熟悉,平时也都在侃侃而谈。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欣赏2008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图片,然后引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网上奥运”。我让学生在网上通过查找“2008奥运冠军”、“中国奥运冠军”和“2008中国奥运冠军”来比较所查结果的不同,以此学会对“单关键词”和“多关键词”的提取。相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一个班集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画龙点睛》是八年级下册中是EXCEL软件单元的最后一课内容,在数据的基础上创建图表,从而除了能直观形象的表现数据以外,更起到有助于分析数据内在关系的作用,真正意义上达到对数据的“画龙点睛”的效果。创建图表对于对象区域的选取一定要正确,而对于不同的数据应该选用合适的图表加以说明,如果选取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就考虑到,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一个图表,基础好的让他选择不同类型的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集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三、采用“任务驱动”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是很多,一星期为二节课。信息技术课与别的学科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信息课不能像别的学科一样留课后作业”。这样,我们所有练习就都得在课堂上完成,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让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千古悬念》这一节课,首先要在网上收集有关金字塔悬念的资料,然后通过学生归纳整理做一张关于金字塔悬念的幻灯片,这就需要教师开放网络。在新课导入后,我就要求给学生必须在15分钟内找好资料,并将文字资料和图片保存到本地磁盘,然后关闭网络,开始让学生制作幻灯片。因为是八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所以15分钟内完成资料的查找不是什么大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如果整堂课都开放网络,让学生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制作幻灯片反而让很多学生在网络上乐不思返,而忘记了后面的学习任务。

四、有效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性很强,学生的一举一动所见即所得,教师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千万不要吝啬给予反馈,此时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可给他们的操作进行指导,也能给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和希望,让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的效率更加明显,也相应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比如说,在《设计封面》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心得,我先让每组组员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小组长给完成好的,有创意的同学奖励,在他们的学习评价表上打上“优”。利用学习评价表,关注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评价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然后每组选出最好的一个作品,进行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表达自己的见解,评出最好的一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旦教师开启网络让学生查找资料,一部分学生就会玩游戏、玩Q Q,毕竟学生这个年龄段,自觉性还不是很高,要保证课堂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上课习惯。比如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内容后,我都要求学生将本节课所做的内容通过教学软件上交到教师机上,及时检查,并做好记录。在下节课上新课之前,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 扬,对于没有上交的同学做个提醒,周而复始,这样做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了解到老师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也让学生改掉做事拖拖拉拉的习惯,养成及时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习惯。另外,现在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都越来越强,已经不需要以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要培养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将学习任务抛出来后,就让学生自己先试着去独立完成或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只要在教室巡视就可以了,等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也不要马上帮助学生解决,而是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来解决或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来做给其他同学做演示。即使在最后的作品评价也让学生给学生做评价。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而让学生作为主动参与者,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课变得很轻松,不用像以前每堂课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课堂气氛却比以前浓厚。

总之,构筑一堂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要体现和落实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要处处关注各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的协调发展。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教师。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有限的45分钟既富有成效又有活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师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3、邢仲达 : 初中信息技术课如何实现“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

篇8: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

一、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人们常说,习知不如好知。这就说明硬是靠外力支撑的学习,永远不及求知者自生的内需动力。作为小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我们能寓教于乐,他们是最开心的。不言而喻,小学生对游戏最感兴趣,而电脑正具有能让孩子玩游戏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可利用的契机,可将有关知识的学习寓于游戏中,提升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嬉戏中学习和掌握新知,发展技能。如教学龙芯版小学信息技术第14课“输入汉字”时,我没有直接去教学生怎么做,而是取用“游戏引入”法,先让学生尽情的玩游戏“金山打字通”,组织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比赛,抽取优胜的学生再与我比赛,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打字法的热情已被渐渐激发。接着再让学生做“青蛙过河”等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与打字的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发现,要想打字快,就必须下功夫很好的练习指法。此刻在学生的心中默默的有了新的追求:我一定要把字打得又对又快。就在学生急切想知道方法的时候,我再讲解、指导他们练习指法,这样一定能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打字法的学习之中,必然会事半功倍。再如,在上小学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时,我可以将需要讲授的内容制作成动画同时配上音乐,让学生欣赏中进行新知的学习,以此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的进行新知的探究。

二、千方百计的给学生创设和谐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个体的个性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部分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总有焦虑、畏难的心理,部分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就此会产生学习压力,学习过程中束手束脚,没有学习的劲头。据此,我们一定了想方设法的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必须鼓励和激励他们、指导和启发他们,给他们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为了能够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知晓他们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心理、学习的感受和需求,给他们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提供较多的利用计算机的时空,让他们充分接触、亲密接触计算机,促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同时,教师还应依据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合适选用教学策略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思维,使课堂变得严肃活泼;课中还要科学合理地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正面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帮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树立自尊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的需求。

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不管是课内外我们都应关爱、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歧视学生,不要用“师道尊严”来教育学生,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时,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时空,特别关注和关照那些滞后的、自卑的学生,多给他们操作和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获得成功,重塑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

三、课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小学课程的设置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学好它,就必须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习得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又让他们品尝到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古语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这就是说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多做、多练、多实践,让他们去亲历知识。据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真真正正的把探究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遨游”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并在其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如,教学龙芯版小学信息技术第7~12课,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有关图形的画法、复制粘贴、创作图画等等。刚开始教学时,我没有开门见山的将图形的画法,而是先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形,让他们观察,接着提出相应的自主学习要求,让他们根据要求进行自学;自学后,让他们自己按照步骤一步步的操作,最后集中点评,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当学生会画线、会填色后,让他们依次类推自学画方形、圆形和多边形,再让他们进行创作比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辛勤耕耘中品尝收获的喜悦。

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方法很多,比如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落实一定的任务。首先,每一堂课,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然后巧设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优秀或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对优秀作品产生认同并渴望制作,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分析要完成作品需要做的任务,进而创造有自己特色的设计。

上一篇:学校禁毒宣传资料下一篇:学校自由裁量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