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2024-04-20

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共7篇)

篇1: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jp 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大悟县城北小学 殷仁秀

内容提要: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段,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从而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新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 新课堂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尽管已经对学科整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不少专职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发挥新的生机,将成为我们广大专职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 拓深新思维 构建新课堂

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实际工作经验告诉我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随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的开发,我曾管理过小学教育信息的接收与整理,任小学四、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每当我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上信zl

jp 息技术课时,我就发感慨要是我是专业的语文老师、或是英语、音乐、美术老师,我就不会在上完信息技术课时,让他们单一地观看这些教育资源,所以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二、“新课堂”构建的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技术,为操作计算机而学计算机,对计算机能帮你干些什么?怎样帮助你学习?还只局限在理论上的认识。有人甚至因为计算机课枯燥、没意思而做小动作、玩游戏。我们承认每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同样有其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因此,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协调与合作,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改革和尝试、实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的有效途径,是发挥课程整体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①进一步体会学习信zl

jp 息技术的有用性,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操作技能。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间以及与社会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改造“旧课堂”的必然选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科学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教学,„„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走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路子。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不可能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出现转变。随着课程整合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他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来解决实施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通过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信息、资料和计划,相互间汲zl

jp 取力量和灵感,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协调。再一方面,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其它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三、“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有的学生画出了富有创意的欢乐场面,有的画出了人物画,有的画出了山水画,有一个学生很有耐心,把自己的房间画得非常好,特别是那个色彩,和谐、协调,富有童趣。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又强化了画图程序的应用。

又如小学低段语文的声母教学与英语教学,可以配合计算机键盘的认识和使用来教学;拼音教学可以与拼音输入法教学结合,有利于解决目前学生汉字输入难的问题。

例如:我在专职从事信息技术课前曾是数学教师,在讲述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老师,我想对您说》时的第一次活动课“庆祝教师节”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数学题:1994年9月10日(星期六)是教师节,那么2009年的教师节是星期几?(要求同学们说出过程)同学们根据三年级学过的年、月、日的知识中算出每年365天,1996、2000、2004、2008有366天

365=7*52+1 所以一共往后推19天 19=2*7+5 从星期六往后推5天就是星期四

我在上这节课时刚好是9月9日星期三,当同学们算出了正确的答案,明天刚好是9月10日星期四时,情绪特别高涨,丝毫没有意识到是在上信息技术课。zl

jp 然后我又说,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你们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想对同学们说:我骄傲。那么你们想对老师我说些什么呢?在明天的教师节想对所有的学科老师学些什么呢?下面分小组讨论“活动方案”,你们的活动方案就是这节课的作业,于是有的小组在word文档中用图片、鲜花衷心地祝福老师永远幸福永远年轻漂亮,有的小组用诗歌设置艺术字、添加底纹、花边来修饰文档祝老师节日快乐„„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感慨上的是数学与语文的写作课。

把诸多学科都请进来,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将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流程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的取向。

2、“ 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教育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教育;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会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如将思品课请进来,与班队课整合,那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法制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等。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为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创生,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3、“ 新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

计算机网络对人们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网络都有极高的兴趣,如当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网络知识后,把语文、英语等课请进来,让学生利用互联zl

jp 网(Internet)这个信息库,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因特网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发表信息、交流信息,便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时间、空间的跨越,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通过讨论,增强了他们网络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 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让学生“学”得好的课。课堂上,学生具有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能从学习操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试想,如果写文章时运用它;学英语时运用它;找资料时运用它„„那它还会被忘掉吗?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使学生在 “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提升。在“新课堂” 里学习,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为指导,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进而为了完成任务而主动对各种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学习。

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让我们所有的教师共同努力,不懈追求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二〇一三年四月

zl

篇2: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一、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新课程理念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实验时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实验的研究性较弱,与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不够,实验内容的范围较窄,仅以书本物理实验步骤按步操作。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探究性实验模式可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将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以教师演示、教师讲解、学生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按其场合和活动方式可分为两类:

1.探究性实验可依据教学内容,对演示实验进行整改或更新。其基本流程为: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假说或猜测——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

(1)创设实验情景,引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验,引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

(2)提出假设,大胆推测: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合理假设,作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某些预测。

(3)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实验仪器,边操作边记录现象和数据,直接掌握感性材料。

(4)探讨规律,作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出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的适时点拨,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物理概念、原理或规律。

(5)巩固开拓,迁移发展:面对新的问题,学生能准确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使刚学到的新知识得以巩固提高,迁移发展。

2.探究性实验融合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新资源,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去研究,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其历程比较曲折,必须深入思考,巧妙设计,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启发学生按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形成研究性课题,可由几人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完成。其流程是:明确探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或推测——总结实验成果——提炼方法规律。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一些有探究价值的专题设置成实验情境,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获得比较准确的结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面临矛盾和困惑,要求他们去收集有关的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让学生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二、增强实验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创新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缺乏对某一学科兴趣就会使学生对该一学科学习成为负担。反之,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好奇心则是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是激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成创新意识的培养。

1.运用趣味实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很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的品质就是在科学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的。物理教学中认真做好一系列有效的实验,点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励状态,可以把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化。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很好地利用各种教具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

(1)用现象清楚,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创设有声有色的,形象直观的情景。(2)用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分组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热烈讨论的情景。

(3)用鼓励和激发学生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巧用物理实验图情,从而促使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提高能力。

2.开发探究性趣味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物理实验有较多的是“验证性”的,相对比较枯燥。如果把部分“验证性”实验变为有“探究性”内容的实验,同时带有趣味性。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还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通过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激活了存在内心的多种发散性思维和蕴藏着的创新意识,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成功喜悦。

3.巧用身边之物改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增强实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实验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而现行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即由教师在讲台上做给学生看,学生动手机会很少,往往印象不深,效果不佳,况且有些实验现象稍纵即逝,一不注意观察,就错过了。为了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身边之物,改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指导学生 多做些简单化、趣味化、生活化的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实验演示过程中来,亲历实验操作过程,加深印象,增强实验效果。例如用铅笔做力的分解实验(如图),当重物压在由棉线和铅笔所构成的三角支架上时,会产生中指被拉,掌心被刺痛的感觉。可以感悟力分解的效果或方向。学生亲身体验之后,这种被刺痛的感觉永远都不会忘记。4.趣味实验在课外活动中的进一步延伸,开辟创新之路

“活动”是实现“创新”的必由之路。物理教学要创新就必须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安排课外的活动。笔者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开设了拓展型课程《中学物理探究性趣味实验》内容主要有:(1)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2)热水瓶保温的研究和绝热材料的利用。(3)从简谐振动到地震、海啸。(4)永动机与能量守恒定律。(5)有趣的共振现象,等等。我校是一所新成立不久的学校,实验仪器比较缺少。但通过实验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一些仪器的不足,而且积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和丰富的学习经验。

三、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实验构思和设计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实验的实施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切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来操作,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的学习经验。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数据处理方面:要求学生懂得数据的处理方法,如何来减小实验中存在的偶然误差;如何来解决实验中的系统误差等等。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实验结果分析方面,可以让学生比较多种实验设计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让学生明白,创造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肯多开动脑子,多想想,就很得到最好的结果。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有机整合,优化物理课堂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使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清晰物理过程

由于常规实验仪器本身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传统演示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可使静态事物动态化、微观现象可视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完成难做实验的仿真模拟、进行物理过程的动态分析。如简谐运动中弹簧振子的振动实验,学生很难同时观察到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在四个运动过程及五个关键时刻的大小和方向,这是教学的难点。而采用课件模拟,就可调节振动频率或者使其暂停,便于对四个矢量的大小、方向变化进行分析,也可重复选择观察任意一个物理量的周期性变化,有利于学生建立简谐运动完整的物理图景。在一般实验室中不可能做出的实验,可用计算机科学模拟和视频资源来支持教与学。如可以仿真传统实验无法涉及的、条件要求很苛刻的实验,如高温条件下或微小形变,又如α粒子的散射仿真实验,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转动,从荧光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使得数据处理高速化和智能化

数字信息系统实验室(DIS)进入了中学物理实验室,运用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通过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绘画出数据分析表和曲线,可更方便、快捷地测出物理实验中要求的物理量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创建Excel数据表,可以方便地生成点线图。对于非线性关系的物理量研究,可以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曲线拟合,有助于学生发现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规律。如音叉的振动可用计算机绘振动图象,用数据处理软件拟合,发现是振动图象符合正弦函数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实验中在变速运动状态也能得出结论。DIS不但能替代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压强计等许多传统仪表,而且能测量传统仪表无法测量的物理量,如直接测量瞬时速度(光电门)、微电流(微电流传感器)等。即使替代也不是简单的功能重复,而是大大提高了测量范围、精度、速度。

3.信息技术可为研发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探究欲望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信息技术环境能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有利条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创设的虚拟仿真环境,这样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加深认识数理之间的联系和学会物理图景的动态分析。

4.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网络环境下,可通过下载、复制或建立友情链接的方式,将互联网上成型的虚拟实验及其他关于物理学家、学史、规律、趣闻、生产生活等资源为我所用,学生可以边学习边交流。如采用网络版“仿真物理实验室”、FLASH动画等,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同伴交流,形成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氛围。

五、改变物理实验的评价机制,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所以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应在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是否会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实验仪器。(2)是否会使用实验仪器。(3)是否会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

(4)是否会用科学术语、函数、图像等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

(1)能否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2)能否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3)能否制定可行的探究计划。

(4)能否科学地进行实验和收集、处理信息。(5)能否从多角度解决同一物理问题。(6)能否积极参加探究活动。(7)能否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经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是否具有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

(2)是否乐于物理实践活动并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3)是否乐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4)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能否认识到现代技术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6)是否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7)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篇3: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新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把高中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时注重调动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掌握化学学习方法, 树立探究精神, 强化创新能力。

为了满足新时期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当前正全面推进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它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搞好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就成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就新时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谈谈认识和体会, 供广大同仁借鉴与参考。

一、新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高中化学新课标强调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首先要以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创设贴近高中生生活的情境,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让高中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的认知体验。再次要有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力争做到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 我们的教学设计归根结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因此它必须有效体现高中化学的特点, 准确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并顺利实现预设目标。此外, 绝不能忽视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及他们学习的个体差异, 要积极开展分层次多步教学, 进而使全体高中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关注高中化学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中化学有着自身的实验基础和逻辑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这么讲, 化学的发展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讲解, 还要让高中生积极了解化学的有效应用, 了解化学对人类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 以此提高他们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每个精彩的导入我们都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导入有的形象生动, 有的通俗易懂, 有的幽默风趣, 能够让高中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入化学知识天地。有的导入从生活出发引导高中生从周围的事物中思考化学问题;有的导入从神奇的大自然导入, 激发高中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有的导入则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开始启发高中生思考和探究。

三、注重学习方法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 我们要注重在教学中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注重高中生的学习过程, 尤其是要关注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 多给他们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 让高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巩固和内化化学知识, 通过化学实验了解基本的试验操作方法, 并运用相关知识通过亲身实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这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在自主探究中, 高中生不仅能够学习高效的探究方法, 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还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教科书中“有机化合物”一课为例, 在授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向高中生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图片并简单地介绍突出其化学特点。可以让高中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 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构建高中化学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都是把考试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式, 高考对日常高中化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选择把考试作为评价化学教学的标准, 我们就必须认真探究化学高考到底要考什么知识, 怎样考才是最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不能只依靠考试完成, 而要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组织评价, 既要有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又要有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也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不仅要重视考试的评价, 还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有效组织学生互评和自评。只要是能够促进高中生不断进步和提高, 有助于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评价方式都是可行的。因此, 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力求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篇4:让新理念走进高中物理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理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人文精神为了顺利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进行了一场以基础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如今,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着,这场改革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搞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钻研,不断探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方面谈一些肤浅的体会,希望对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加强新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新课程的理念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新课标的主旨。首先,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诸如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再次,一切教学设计归根结底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充分的体现学科的特点,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异步教学,从而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关注物理兴趣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有自己的实验基础和逻辑结构,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特别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层面,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物理学的技术应用,了解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学习物理这门课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让学生走进物理的平台,每一章的精彩导入教师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又富有幽默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物理的世界;有的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则从奇妙的大自然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则从科学技术的现代运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我国实际,讲讲我国利用物理知识在工农业国防科技方面取得的一些伟大成就。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在核武 器、核物理、航天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并简要的介绍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了解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进程中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视学习方法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理念下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重要的是要更多的给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科学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了解基本的物理试验方法,并运用物理原理通过自己亲手实验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高中物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仅能习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能在相互合作中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

以教材中“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在授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伽利略和比萨斜塔的图片,并进行简单的介绍,突出物理学中的人文特色。然后,可以让学生拿两个不同的物体,重现伽利略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或者让学生拿一支直尺进行图示(如图1)的反应时间测定,这样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物体的自由下落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物体自由下落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分析数据、交流意见、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才会在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充满热情的积极参与、勇于思考、勤于实验、乐于探究,才会有所收获,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建立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我们的物理教育都是把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既然这样,要选择将考试作为评价物理教学的标准,那么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物理考试到底要考什么内容,怎样考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公平公正的。以往,我们的物理考试在很大层面上都是针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而进行的单方面检测,这样的考试过分的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甚至成为决定师生前途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教师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我们的教学评价不能仅仅依靠考试来完成,而是要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来评价,既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评价,又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注重考试的评价,还要注重实验与实践活动的评价。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开展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促进各项能力发展的评价方式都是可取的。归根到底,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在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

总之,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层层深入,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广大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教师身上的压力将会更重,但同时动力也更充足。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感悟新课程,把握新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领悟、不断革新,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篇5: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从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出发,指出了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新的理念引导之下,对新课堂的构建已经刻不容缓。作为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老师,要从头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反思。进行新课堂的构建目的的同时,也对目前在信息技术环境之下,新课堂理念的建设与教师的角色切换。关键词

新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

新课堂

国内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一般起步都比较缓慢,特别是在小学。目前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学生只会对计算机进行机械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能将计算机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之中。如何进行课堂改革,怎样让现有课程焕发生命力,已经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师所共同面对的新目标。

一构件新理念,拓宽新思维

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之内的运用,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整理。想要完成这一类的改革目标,还需要完成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更新。目前还需要进行理念的及时调整。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的完美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更具有自我创新精神。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之下,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思维,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审视,主动跳出旧的教育思想,与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起联手打造新的课堂环境。

信息技术的新课堂需要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对学科的界限进行拓展,构建更为开放和完整的学习系统,信息技术的新课堂,还需要用教育理念作为框架,让学生学会游泳的信息技术,作为最基本的价值方向。还要突破教育的限制和课堂的限制,对学科的边界进行突破,建立起更为广阔的学习范畴,实现人人都由价值的信息技术,让每个人都在这门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建树。

二、新课堂建设的必要意义

现在的教材编写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小学计算机和传统学科的完美结合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在目前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这也让教学的形式和课程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迎接这一类的变化,教师还要依照课程改革和开发的趋势,运用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也是目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要的条件。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还要注意养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习各类学科创造良好的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的精神。还需要利用风度的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现代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有效工具,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更愿意投入到现实具有探索意义的教学活动之内。从这里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育还要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路线,改造以往传统的课堂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要。调整现有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内容和表现方式,在另外一方面,也让教师的工作方法有所转变。目前教学改革也在逐步的深化过程中,教师要与自己的同时进行通力合作,提高教师所备课的质量和不一样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另外的一个方面,使得学生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之内,都和其他的课程有协调与保障。

三、新课堂理念的建设,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教师也是如此。当教师只是把信息教育的课堂看成是知识的课堂,比如教学绘画的软件。如果只教授画图程序的运用,那么会让课堂更加枯燥无聊。如果融入了美术课,那么会让学生自己学会了调色,给学生传授关于色彩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色彩的原理。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学会了基础的计算机素养,也提高了美术的知识。新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会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但是目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不理想。所以在课堂上海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创造和交流。

将信息技术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也会对我们的的教学模式和习惯产生改变和影响。现在的信息技术教育在确立教学的目标和方法的时候,很多的老师都还是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过于沉重的练习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手段,面对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师缺乏更深入的了解。想要让课堂改革走向成功,我们还要及时的转变观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对教学的真谛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后的课堂也作为了师生进行发展的实验基地,不单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师要从各方面来进行设计,课堂也作为了学生和教师表演的讲台。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之中,教师要尽快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思考,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困惑和难题。课堂不光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地,也作为了教师智慧充分表达和展现的地方。小结

课堂的改革也是一次困难的战役,在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势必会有更为激烈的挑战,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新旧观念更替所产生的教学矛盾,防止过于遵守旧的理念而造成的困境,学科的整合也作为一把双刃剑,还有很漫长和艰难的过程,需要诸位教师一起面对承担。

四、参考资料

[1]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 1997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篇6: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 应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人文性”基点就在于一个“情”字。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 不可能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更不可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 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 让这样的激情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时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注重以“情”激趣, 给他们创造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即将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情景融为一体, 使“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情”当作“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让它“催”开学生的智慧, “催”放一朵朵祖国的“花儿”, 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与诱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儿童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新颖、生动的活动形式, 调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细胞, 让儿童的学习器官全方位开放——开放其脑, 让其自由思考;开放其手, 让其自由操作;开放其口, 让其自由发表。以这样的形式, 满足他们的需求, 保持他们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个性。

1.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竞赛。

比如, 朗读、演讲、绘画、成语接龙、编故事、猜谜语等, 可以个体为单位, 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的方式,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且当这种方式与其荣誉感融为一体时, 这个外部的动力就能很快转化为个体的内部动力。于是,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求知欲便大大增强了。

2.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尝试。

比如,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尝试编儿歌、编手抄报、编课本剧等。这是一项很好的创新活动, 这样的活动顺应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发展特点, 能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3.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表演。

比如, 根据学生天性好动, 喜爱表演的特点, 将一些成语典故或寓言故事或课文, 与学生一道编成课本剧或小品, 让学生表演,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制作等实践机会,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鲜明个性,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感, 理解并掌握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4. 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是游戏。

比如, 把活动的内容融入游戏之中, 或在活动课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游戏,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三、给学生一个“审美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是名家名作, 涉及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意境, 优美生动的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这些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 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而这些形式恰恰就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 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例如, 《海上日出》《观潮》《桂林山水》《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自然景观的文章, 还有“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它们或高山流水、或朝霞彩虹、或花鸟虫鱼, 都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 给学生带来了从多审美享受让人了大自然的无限之美。《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飞夺泸定桥》《杏儿熟了》《养花》《你们想错了》等表现社会美的文章, 它们或渗透着真切的兄弟情, 或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晚辈对长辈的敬爱, 或展现了老一辈的人格节操之美。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 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 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这种体现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人, 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 善于引导, 就一定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透着科学美的小品, 通过文学的手段, 给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让学生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中体验科学的美。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 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科学美, 评价科学美, 从而运用美的动力推动接掌技术的学习和创造。除此之外, 还有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 它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整体, 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审美并不是自发的, 尤其是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 其审美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 给他们一个审美的课堂, 诱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四、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

篇7:让新理念走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改 课堂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29-01

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全方位发展,这一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有所改变,即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多加整合,用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活动。

1 通过趣味引入,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引入是一堂课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新奇、生动的课堂引入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中来。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切忌使用一些简单的、干瘪的语言来作为开场白,例如:“请大家把书翻到第几页”。这种毫无生气的开场白,足以打消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在导入新课时列举一个有趣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演示一个实验,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致大大提高,为一节成功的课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加速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精彩的画面:在大草原上,有一只凶猛的非洲猎豹正静悄悄地隐藏在树丛中,耐心的等待猎物出现,这时一群角马正准备从这个地方迁徙,当猎豹发现猎物时迅速启动,朝着这群角马群直冲过去,角马群见此状况,马上加快速度拼命逃跑,一场激烈的生存竞争就这样展开了。试问:猎豹能否追上角马群,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除了与它们各自的奔跑速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由此而引出的一系列思考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最终由学生讨论总结出,还与猎豹在短时间内的启动速度有关,即猎豹由静止开始到达快速奔跑状态所需的时间有关。从而顺利引出了,在物理学上,我们用速度来表示运动的快慢,而速度变化的快慢则用加速度来表示。这样的新课引入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课堂教学起了个好头。

2 以合作学习,完成探究教学

探究性教学作为新课改的主流,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而合作学习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学生可以在参加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分工和相互协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来提高课堂参与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参与性极强的教学模式,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小组活动中,每组队员都有着共同的任务,通过不同的分工,互助完成探究内容。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并结合教学实际,选择一些具有价值性、代表性,富有争论,同时又难以独立完成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例如,在探究关于单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把学生按四人为基本单位分成小组,并提供绳子、剪刀、胶带、秒表以及质量不同的重物等材料,由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实验,由学生自己制作出单摆,并测出其在30 s内的摆动次数。通过对比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发现,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就此现象展开讨论,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有的说是由于测量不精确,有的说是与重物质量有关,还有的说是因为绳子的长度不同,有的还考虑到了摆动的起始位置不同。针对学生的各种猜测,再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通过这一实验的验证过程,学生最终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并且印象深刻。最后,各小组将实验结果汇总,由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振幅和物体的质量无关,只与摆长有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显示出了较强的积极性,成功的完成了这一探究活动。在这中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与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让学生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监控与适时的点拨、引导,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通过课堂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几年来,设计型的题目在高考卷中频繁出现,《考试说明》中也针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明确指出,要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由此可见,在实验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与探究”,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探究实验的气氛,让学生一起经历实验的设计过程,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对实验题进行分析时,应尽量做到回归教材,利用书本上的实验为依托来构建知识体系。在做题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寻找解题切入点的能力,做完题还应进行反思、归纳、总结,进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此外,在课堂延伸中应突出变式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进行连接电路题的训练中,相同的器材可以通过改变位置,或者改变电路图,或者改变设计要求等途径,来进行发散训练,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实验原理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这一实验时,书本上用的是“电流表+电压表”的设计方案,而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电压表+两个已知电阻”来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育正经历着一个划时代的改革,这是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相碰撞的全方位革新。教师应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让新理念真正的走进高中物理课堂,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武淑清.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67-69.

上一篇:树牢四个意识存在问题下一篇:电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