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2024-04-07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精选12篇)

篇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内容的重难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各知识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师就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以情境引入,如“小雷哥哥带领椰妹学习”几乎贯通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它以问题导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等等。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做到不光让学生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运用知识。

二、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制作幻灯片中,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快,老师可以在他们完成课本操作内容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一两张新幻灯片给他们操作,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来制作,而打字慢的同学他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好了。此外,教师再联系教材,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通过找出学生间的差距,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注意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正确引导、鼓励其追赶上学“快”生。

三、精彩、合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课堂锦上添花。课堂一开始的3~5分钟是整堂课的重要时机。老师要善于将课堂的导入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由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为“主导”的身份。自然,学法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可以让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讲授法、演示法结合起来使用,可更加快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采用协作、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整体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只会让部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中去,达不到整体教学目标,而分组分工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分组形式可以由教师分组或学生自由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在检查或考核时,教师要确认小组内各成员是否都达到了目标,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只有这样,分组协作、竞争的教学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因为,这种共同的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还让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任务,掌握了知识、技能。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主创新,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或富有艺术性等等。教师在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应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更深入、更长远的发展。

篇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内容的重难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各知识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师就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以情境引入,如“小雷哥哥带领椰妹学习”几乎贯通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它以问题导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等等。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做到不光让学生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运用知识。

二、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制作幻灯片中,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快,老师可以在他们完成课本操作内容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一两张新幻灯片给他们操作,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来制作,而打字慢的同学他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好了。此外,教师再联系教材,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通过找出学生间的差距,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注意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正确引导、鼓励其追赶上学“快”生。

三、精彩、合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课堂锦上添花。课堂一开始的3~5分钟是整堂课的重要时机。老师要善于将课堂的导入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由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为“主导”的身份。自然,学法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可以让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讲授法、演示法结合起来使用,可更加快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采用协作、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整体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只会让部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中去,达不到整体教学目标,而分组分工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分组形式可以由教师分组或学生自由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在检查或考核时,教师要确认小组内各成员是否都达到了目标,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只有这样,分组协作、竞争的教学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因为,这种共同的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还让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任务,掌握了知识、技能。

篇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需要我们熟悉教材, 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 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一、了解课程标准, 熟悉教材, 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 教材的编排意图, 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 内容的重难点都要了如指掌, 吃透各知识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 教师就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以情境引入, 如“小雷哥哥带领椰妹学习”几乎贯通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它以问题导入, 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等等。所以, 作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 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 深入领会教材精神, 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 我们要做到不光让学生学完课本知识, 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 运用知识。

二、了解学生,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做到因材施教

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 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制作幻灯片中, 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快, 老师可以在他们完成课本操作内容的基础上, 为他们设计一两张新幻灯片给他们操作, 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来制作, 而打字慢的同学他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好了。此外, 教师再联系教材, 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然后通过找出学生间的差距, 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 注意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并正确引导、鼓励其追赶上学“快”生。

三、精彩、合适的教学设计,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课堂锦上添花。

课堂一开始的3~5分钟是整堂课的重要时机。老师要善于将课堂的导入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 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 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模式, 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学生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成为课堂的主体, 而老师则由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为“主导”的身份。自然, 学法不是单一的, 平时我们可以让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讲授法、演示法结合起来使用, 可更加快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合理采用协作、竞争教学方式,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整体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 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 有时只会让部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中去, 达不到整体教学目标, 而分组分工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分组形式可以由教师分组或学生自由分组, 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在检查或考核时, 教师要确认小组内各成员是否都达到了目标, 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只有这样, 分组协作、竞争的教学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因为, 这种共同的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相帮助,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还让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任务, 掌握了知识、技能。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 我们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自主创新, 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 或富有艺术性等等。教师在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 还应加强教学研究, 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点,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更深入、更长远的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篇4: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一、“熟悉教材”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景”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只有在教学思路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为每一节课创设形象的教学情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很关键。精彩的开场白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与参与教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能容易对各种新生物充满好奇心,进而产生极强的求知欲。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教学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很强的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听起课来非常专注,操作时个个都很积极。这样的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三、“有效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大任务,此任务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例如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模块时,我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本章有以下5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务分成5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另外,结合时尚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任务也非常重要。如在教学“自选图形”时,我设计的任务是:运用自选图形设计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由于学生对这一任务非常感兴趣,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

(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要注意渗透方法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我制作了任务卡和升级卡。基本任务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能加入声音;升级卡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例如,有位学生的作品《古诗欣赏》,其中不但配上了优雅的古典音乐,还加入了学生自己的朗诵录音,作品非常有创意。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例如,拼音教学可以与拼音输入法教学结合,有利于解决目前学生汉字输入难的问题;小学生口算训练可以与数字键盘的认识运用结合;音乐教学可以与简单计算机作曲结合教学; 美术教学可以“画图”结合学习等等……还可以利用Inter网上丰富的资源,与各学科很好地整合。

(四)学以致用, 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制定的教学内容上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五)广泛交流,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鼓励学生主持探讨与交流。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六)充分展示,强化作品意识,能提高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處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这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篇5: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的新视点,而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数学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利用网络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能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何将它应用到有效教学过程中,让它为教育教学服务,是众多教育教学工作者现在面对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结合作者教学实际,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运用策略,与大家商榷。

一、整合信息资源,生成探究空间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都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和富有独创的个人特色的知识。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参与到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学到科学家处理信息的方法,并提出:“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学会探究性学习,比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在网络环境下利于开展数学的探究学习,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优势,把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三年级的《年、月、日》这一内容,以往的教学方法通常是由教师提供2--3张年历片,从这2--3张的年历片中,归纳概括出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有31天,哪几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份的天数是28天或29天等知识要点。而利用网络的优势,教师查找许多相关资源并进行整合,学生可以在计算机里查找任意年份的日历,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取该知识,并且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二月份的天数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情况,有什么规律可寻吗?在这里,学生体验到了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求知的需要使学习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阶段”。学生再次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第二次的抽样调查。而这次查找,学生可以选择任意连续12年的年段,专门查找它们二月份的日历。学生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解决所探索的问题,即发现,二月份的天数每4年中就有一年是28天,一般“四年一闰”。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环境中的资源,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而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对资源进行重组,使学生经历一个思考、发现、探究、反思的思想飞跃,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二、拓展学生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是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上的学习的平台。它不只是在技术上把数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制作平台简单叠加,而是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创造了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以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在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介入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学习活动的当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亦应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七巧板》这一内容时,可建立“七巧板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七巧板的历史来源、发展、造型图案、制作方法、可研究的相关数学问题等内容,还提供许多优秀的范例,Flash游戏,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上课时让学生利用专题网站,搜集七巧板资料;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巩固几何图形的认识;发挥想象力在网上拼组图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图编故事等,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新建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培养了动手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利用专题网站教学,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学习者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提供保障,给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基地,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条件。

三、搭建活动平台,增强合作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今探索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利用网络的多功能特性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活动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操作探索类,即共同意向的人组成小组,通过操作、实验共同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轴对称图形》网络课教学中,同座同学共同探讨,通过点击鼠标,操作实验,找到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二是巩固应用类。这类活动形式可新颖些,或以竞争形式激发学生求胜信心,或以汇报形式满足学生表现欲。活动目的是巩固所学新知或汇报学习成果。如四年级教材《确定位置》教学完后,可在电脑上设计一个游戏平台,两名学生在纵轴、横轴连成的棋盘上通过点红点、黑点进行确定位置、猜秘密点的游戏,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巩固知识,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在三年级“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完后,教师让学生在活动的平台上自由组合,或办九江旅游电脑报,或写一份旅游计划书,或搜集九江旅游景点图片、门票价、旅游线路图、风味小吃等信息制成九江旅游网页,学生在网 络平台上展示、宣传自己的作品,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展示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是网络互动类。发挥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如在五年级实践活动“家庭生活费用知多少”的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父母一月收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学生自己一月的零用钱”等不同角度开展调查,然后在校园局域网上开设“请你参加”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自己设计统计表发布在网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调查活动,最后根据网上问卷调查收集的信息,在电子表格中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信息进行总结交流。此项活动,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扩大了参与范围,通过网络活动平台,让学习对象从个人走向集体,学习的内容从课本走向生活,学习空间从教室走向社会。

四、提供信息通道,促进学生成长

现代教育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对话,同学间的协商、讨论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倾诉心声、表达看法、讨论问题等都可通过信息通道得以传输。数学教学中通过网络设置信息通道,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内部协商、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反馈,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通道可以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聊天室、留言版和BBS论坛等。学生可在BBS上提出学习中的问题,上传作业、提交意见,也可以通过留言版给教师提问,教师在BBS论坛上可以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聊天室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这一渠道。我所教班级的学生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困惑、心里话通过E-mail传送给我;还有的给老师提建议、提问题或汇报学习中的窍门;在特殊的日子里(如:节日、生日、获奖时),我们师生间互赠电子贺卡,以表心意……通过网上交流,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困惑、思想动态,虚心听取他们的真实感受,真心为他们解决学习困难,排除思想顾虑,成为学生信任的“网友”朋友。

篇6: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调查和说明,指出现在中小学信息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建议。

0引言

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道德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②独立学习能力:具备使用技术的强烈兴趣,并能够运用技术理解和表达他人的作品以及对信息进行独立探究和创新。

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邮寄、E-mail发送等形式,对全国分布在东、中、西部的十几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总结出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师家庭计算机普及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利用率和上网率都不高。根据调查,电脑在教师家庭里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其中中学教师家庭电脑的普及率略高于小学教师。但是,从电脑的软件设施来看,电脑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有不到1/3的电脑配有充分的软件工具,如绘图、flash、网页设计等;从上网条件来看,大部分用调制解调器上网,而且有一部分人不能上网,即使能上网的使用率也很低。

(2)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水平差距比较大。通过调查有近七成的教师还处于电脑的启蒙阶段,计算机资格考试通过率很低。熟悉硬件市场信息,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维护的教师只占不到1%。对于计算机硬件或软件出现一些小问题,只够自行解决的只占不到一成。大部分教师成人对硬件基本上是不了解的,对于Word、PPT这类作为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沟通点工具。教师们的掌握水平仍是令人担忧的。能够熟练掌握的不到两成。会编程和网页制作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了。

(3)多数教师不能经常上网,没有自己的个人网页。从上网时间来看,年龄差距明显存在,能做到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只有两成,几乎不上网的占近三成。且有许多教师上网只是聊天或娱乐,没有运用在搜寻信息上,教师的个人主页拥有率只有不到1%,和学生交流方式大多限于课堂。

(4)信息技术教师改行的居多,师范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力度不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计算机专业的比例几乎为零,中学的情况要好些,但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老师都是自学成才,在大学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很少,且有许多教师都是在职后依靠学校和教委的培训。师范院校一般只是将计算机作为公共课开设,重视力度不够,许多教

师长用到的软件没有完全掌握,这也造成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课程整合程度低。教师在使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时最大的障碍是在技术方面,大多数教师表示,尽管没有进行过网络教学,但并不是认为其不必要,而是技术上作不到。技术能力好的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专业代课老师技术能力不够,有很多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却没有能力运用。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尤其突出。课程的整合程度很低,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很好的对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整合,能够完美运用技术等方面因素。

2思考与讨论

(1)学校技术环境的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从信息理论的观点,学校环境应建成为方便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主要是教学信息包括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作为教学传播的教师环境等;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建立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其中,教室环境是对教学活动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现代的教学,教师不能只限于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去传授知识信息,还必须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去形象、生动的、科学、准确地呈现各类信息。因此,教室内应装备有方便教师控制的能呈现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设施。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它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用教育技术的方法、手段将各种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不仅仅指媒体技术。教师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不等于就能发挥了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熟练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作为教育技术两大基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实践。现在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都是很薄弱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篇7: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2000年10月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的提法结束了,代之以信息技术教育新概念。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时,一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二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首先是一个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首先要多学习教育理论,特别是新课程。有人说,高中是有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怎么学?其实,不管是什么学科,有些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相通的。据我个人的实践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因为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熟悉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使命是什么,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小学科学课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好多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如探究教学法。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个,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听课,在模仿中学习上课经验。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相当普遍,作为信息技术很重要的一部分,哪有在信息技术课上不用之理,何况正可以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由于多媒体特有的表现力、逼真、虚拟的学习情境和交互会话操作程序,以及在学习内容选择的方便性,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北京洪恩公司开发的《开天辟地学电脑》,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仿真虚拟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世界”的效果,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现在网上有许多电脑方面的初级教程,有的还做的相当不错,好象一本电子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链接,依托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高年级学生中是很值得倡导的。如洪恩在线的电脑乐园就是一个初学者的乐园。

(http:///pc/index.htm)但这种教程并不完全适合课堂教学,我准备这个学期在教文字处理和多媒体制作时,建立一个专题学习网站,形式主要采用webquest的学习流程,分为“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讨论区”等几个模块,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透明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去有针对地选择学习内容。教材是学生用得最多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通过建立学习网站,我们可以把许多优秀的资源整合在一块,如视频、动画、网上电子教程和大量的创作素材。这样的设计是基于一个单元的或一个主题性的活动,而不是分具体的课时,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有个整体的规划,要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活动,三、从教材的使用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如同数学、物理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受这些学科的影响太大。从而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本来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课,却因为“别动,先听我讲”而变得枯燥无味。目前江苏版信息技术教材只有一本,而小学三到六年级都是使用同样的书,可有些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已经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好这本教材,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教死书,死教书。

江苏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 98、画图、文字处理、学做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知识等,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上,这几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教学顺序也有严格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教师就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学生肯定会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打破各模块之间的界限,能教就教,当然每个模块要有所侧重,只要学生能够乐意接受。例如我在教“文字处理”之前,把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教给学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提供方便,从而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这一主线。现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在网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页,能把自己喜欢的文字、图片和网页保存起来。学生在制作小报时,他们可选的素材就丰富多,没有必要一定要做书上的例子。

四、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这样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是削弱还是加强?我们又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于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为了尽快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学

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非常有限,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了保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了舞台。

篇8: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初探

●运用游戏,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 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这门课奠定基础。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如用游戏“爱劳动的好孩子”学习鼠标的运用, “搬运工”练习上下键的移动, “打地鼠”进行指法练习等, 还可进行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各种擂台赛, 对学生的操作速度、运用能力进行测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事实证明, 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的, “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含义值得教师在实践中去体悟。

●创设问题, 制造悬念

“思维通常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在课堂上, 这就要求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 提供氛围, 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着手解决问题,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 首先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 了解工具的用途, 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 会感到困难重重, 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教师应耐心指点, 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 大胆去尝试, 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 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 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 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发现意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功能,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应用软件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基础。

●操作示范, 实践并举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教师的操作示范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 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 如在Windows操作基础中, 讲到文件夹的创建, 其操作步骤为: (1) 进入指定位置; (2) 文件—新建—文件夹; (3) 转换输入法; (4) 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 点右键, 选“重命名”; (5) 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 “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者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示,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 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 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任务驱动, 体验成功

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任务驱动法”正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有价值的教学任务, 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做到收放自如、价值引领, 积极为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条件。如学习Windows的文件基本操作, 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文件夹、查找自己的文件或将其他同学的文件复制、移动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内等;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样本并布置具体录入和编辑、排版任务等。总之, 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探索求知, 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 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 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 让其自己完成,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 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然后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 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种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 (1) 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 (2) 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 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 给自选图形填色; (5) 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6) 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 多用于趣味性强, 既有一定的难度, 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主动求知, 既可活跃课堂, 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 重点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 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

●信息反馈, 科学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 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或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 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 以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在展示学生作品时, 教师参与评价, 学生也要参与评价, 学生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 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程度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客观、科学的评价, 能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 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满怀信心、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由此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度。

篇9: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一门“副科”,说到底,学生是学着玩玩的,教师是教着玩玩的,可没有想到自从教了信息技术课,我的烦恼却越来越多,特别是前几年,45分钟下来,我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喉咙哑了,而80%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网络的普及,娱乐性的活动越来越多,学生只要一进电脑教室就迫不及待地打开QQ聊天软件、玩网络游戏,听音乐,看视频。对于学生的这些行为我曾经束手无策,你喊了几句,他停下几秒,等你结束,他又继续开始,我的“惩罚”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挠痒”,只是“惩罚”了自己。学生根本是不在乎你的吆喝声的,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只是停留在娱乐层面上。

针对以上情况,我也一直在想怎样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成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地“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又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把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吸引到的你的课堂教学上来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仅仅靠“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你是改变不了以上情况。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几年,我不断地探究,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我总结了以下一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探索,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刚好符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就是掌握了这个特点,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我根据自己教学目标的需要,把终极目标分成小目标,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我在讲Excel时,求总分、平均分时,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请大家帮助老师算出<学生成绩表>中前面十位同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总分。”此时的我密切注意学生的状况,做题目时,班级学生分为多种情况,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脑算、有的打开计算器、也有的等着抄袭。教师时刻注意他们的操作过程,等到一半的同学算到5-6个学生成绩时,抛出第二个问题是“大家打开百度,搜索‘Excel求和’关键字段”,看看电脑是怎么算总分、平均分的呢?听到这话,学生迅速打开网页,进入百度,自己去寻找方法,学生找到操作过程后,立即打开习题,完成作业。在这过程中,好多学生总会发出开心的小声音。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索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循序渐进法。

教师要在循序渐进中教学,学生要在循序渐进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中,不要贪多,每节课只布置2-3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要有板有眼的完成。有的老师上课前10分钟把新内容一股脑儿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练。我想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蹲在学生旁边”来讲授知识,如果你是学生,你是一位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对你今天讲的内容,你能接受了吗?有的老师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觉得很简单。假如现在有一个新的软件丢在你的面前,现在让你完成一项任务,你会吗?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吗?所以我说,我们一定要蹲在学生的旁边来讲授知识点。一堂课只要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就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所以,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要在教师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讲得知识点不可太深,内容不可太多,如果有的知识点真的很深,那你必须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设置任务。另外,我们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实际上,“温故而知新”也属于循序渐进法。我们每一节课都要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在巩固上节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儿新的内容,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能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少讲多练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内容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听得越糊涂,此时的你还不如停下来休息一会,让学生按照你讲的步骤去操作几分钟,这样你会有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我布置了一个把名字颜色变为七彩文字后让它飘起来的任务。学生带着我的任务操作,我行间巡视。注意到有的学生把鼠标点来点去,最后竟然点成功了。她的名字在舞台上飘了起来。其它同学看见她做成功了,也过来讨教了。本来,我认为很难的一个教学目标。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所以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老师应该注重少讲多练法,通过自己精心的导入,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然后讲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教师只有把每一节课知识点都设置“透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透彻的知识”。

四、因人施教法,

过去的好多年,我一直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满堂灌有二种情况,一是教师整堂课的灌,教师只顾讲,一节课讲35分钟,只有10分钟操作,甚至更少;另外一种情况,学生“高矮”不分,所有的学生汲取一样的“营养”,最后弄得一部分学生“营养不良”,另一部分是“营养过剩,消化不良”。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会有突破的,而且也会大大消弱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引导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了引人施教法。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差异,进行了多层次教学。对那些掌握慢的学生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篇10: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本人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作初步探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它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如何不失时机地把信息技术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阅读文字教材上来?为了突破这语文教学的“瓶颈”,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化静为动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教学设备所没有的。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利用信息技术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用在什么地方,怎样用,应由教学内容、师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来决定。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优势,但是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要从学科需求、学生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需要等角度出发,决定运用与否。

其次,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与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十分必要的。而且,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我们在注重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不要忽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篇11: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 者:陈艳 作者单位: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连云港,22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427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学生 学习

篇1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初探

张一华

绍兴县柯岩街道阮社小学,浙江 绍兴 31

课堂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所做的表扬或批评。其目的是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一部分。

一、评价的误区

1.吝啬评价。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女教师备课充分,上课时游刃有余,成竹在胸,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但是她对班上一个学生的两次发言的评价却给她的课大打折扣。在一个男孩很流利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后,这位老师让他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你说得很多,但是答偏了。”当时孩子面无表情地坐下了,而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这名学生又获得了一次发言的机会,与其他同学相比,他的发言是最深刻的,我以为这次老师一定会为他鼓掌,没想到老师又说了一句:“你的答案也不是很完整!”听完这个老师的评价,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老师对孩子太吝啬自己的表扬了,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2.过分表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活跃课堂,过分地表扬学生也十分常见,学生的回答明明只有一般般,老师则笼统地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得好极了!”“你是最棒的!”“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如果老师过分地对学生进行夸张性的表扬,一方面会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以为只要我参与了,我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不注重质量了。

3.方式单一。老师大都喜欢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评价,重复评价越多,学生的单调乏味就越强。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冷淡,表扬不表扬都一回事。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追求新鲜。

4.回避错误。许多老师担心,否定学生的回答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而对学生的错误回避了。在一次听课上,老师让学生闭上双睛,想像夏天暴雨来临前的景象。两三分钟后,老师点一位学生口头表述,学生这样说道:“轰隆隆,雷声响了,一道闪电亮了,接着便刮起了狂风,风吹得小树微微摇晃,树叶慢慢地从树上落下来。”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的评价是:“你想像得非常合理,具体,真好!”大家都知道:下雨时是先有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而这位学生在表述时,没有注意说话的先后顺序。接着写狂风时,又说成“小树微微摇晃,树叶慢慢飘落。”既然是狂风,怎么能用“微微”“慢慢”这两个词呢?如果说老师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不对学生的错误做出指正,学生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评价方式方法

1.真诚表扬,恰入其分。同样是表扬,有的是恰入其分,发自内心,有的听起来却轻描淡写,味同白开水。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促动孩子的心弦,唤起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比如:在一次写字课上,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孩子写得比班上许多同学都要好。我看了他的字后,当即在班上这样表扬他:“你的字写得还不错哟,尤其是这个‘欣’字,间架结构摆得很好,以后写字都要这样。”这个学生听了,拿着本子欢欢喜喜地回到了座位上。以后每节写字课,他都非常认真。

2.委婉批评,维护自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老师也要客观地指出。但是要注意语气的委婉。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学生把“哑口无言”写成了“牙口无言”,我打趣地说:“哟,牙可不会说话哟。”学生一愣,但立即明白,赶紧翻字典查……这些含蓄委婉的批评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评价方法要多样性。首先,我们可以在评价的语言上机智多变;其次,我们可以将口头评价和体态评价相结合,如爱抚地摸头,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当我的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时,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你的字写得真好,老师看了真舒服!”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骄傲!”当一个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我会在发试卷的时候和他来一次深情的拥抱。再次,可以尝试用小实物来评价,比如:奖星星,分发小糖果、作业本,都会令学生信心百倍,激动不已。

4.分层评价。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基于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大概分为三大类: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我赞扬鞭策优等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如对优等生的表现,我通常是点点头或笑一笑,表示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而对中等生,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发现他们的长处;对后进生,以宽容的爱心,鼓励他们值得肯定的某个部分,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不断相信自我,发展自我。这种分层次的评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天仙子张先下一篇:调课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