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

2024-04-15

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共6篇)

篇1: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

摘要:继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之后,高师音乐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帷幕。但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群体,对本次课改明显表现出认识、理解不到位,甚至有些漠然。本文试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起,重点阐述当前高校音乐学教师关于教学素养与执教能力的构建等方面的思考,以引起高校音乐学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践行和适应课改要求。

关健词:音乐学地位;教学素养;执教能力

20XX年7月,随着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新课标》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时期全世界所关注的本国民族文化传承及立足于全球视野的多元文化观等重新阐述了音乐课的课程性质与价值和基本理念等,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创新教育。《新课标》开始实施后,全国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对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标》的不适应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对这次课改的普遍漠然。正如郭声健教授提到的:“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的教师,我们切身感受到,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对轰轰烈烈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说无动于衷,至少可以说反应相当迟钝,以为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事情,与高师音乐教育关系不大,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005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由王耀华和王安国两位教授牵头、在众多音乐教育界的专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研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至此,高校音乐学课改也徐徐拉开了帷幕。

一、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高校音乐学教师的一分子,笔者觉得这次课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新课标)已经从音乐课的课程性质及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和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而《课程方案》是因(新课标)而制定,从某种程度来说整个学科己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高校音乐学教师是《课程方案》的直接实施者,是(新课标)的间接实施者,所以,课改最终是否能获得成功将取决于他(她)们。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教授认为教师是法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原因是:“第一,有知识、才华和智慧的老师会有学术魅力,对学生有感召力。第二,这样的老师都会渴望学术环境的改善,他们人多了就容易建立学术的和学术共同体。第三,这样的老师在实践中也总是更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动力,尽管他不高喊改革的口号,他们会以实际行动改造现有的教学体制和科研体制。第四,这样的老师由于关心学术,往往更具有学术独立性和知识追求,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由于心无旁鹜,也因此更容易有公心。”笔者觉得苏力教授所说的这几点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颇能说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地位。高校音乐学教师是此次课改的终端,肩负着课改第一线的教学任务,决定着课改的成败,所以无论是涉及到课改课程与否,所有的高校音乐学教师都应在课改背景下对自己所承担的学科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努力增强自己在课改新时期的教学素养和执教能力,增强自己提升课改品质的科研能力和动力。

二、高校音乐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构建

(一)对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音乐教育的多数从业者都处于一种自然教学的状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哲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是绝对需要的。这个专业的持续性的需要,就是从哲学上阐明专业所处的地位及发展方向,并提供一个共同的基准点,以便产生新的思想和不同意见。”他还提到:“准备进入音乐教育专业的人,非常有必要培养起一份对自己所选领域的重要性的理解。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每做一次选择,就是运用一个信条。音乐教师和其他所有的专业工作者一样,每天都要做出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基于一个应当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的决定。这些决定的优劣,直接取决于教师对这门课本质的理解如何。理解得越深,则教师的选择就越连贯、越集中、越有效。”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经历了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到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再到实践论的哲学观的变迁口作为一个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明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要性,主动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变迁及时代成因,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树立自己的专业信念,做到知己之所为,知己之为何为,知己之所为为何,才能在课改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现代音乐教育观念的学习和思考

当前主要流行的音乐教学观有活动性音乐教学观、研究性音乐教学观、建构性音乐教学观、生成性音乐教学观和创新性音乐教学观等。综合看来这几种音乐教学观都是从强调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关音乐教育的观念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融合,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从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更多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色彩。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应该对这些观念勤于学习月_多加思考,比如每一种音乐教学观与其他的音乐教学观相比的不同之处、自身的优势、所需要创设的情境、所需要提供的教学器具及其所更加适合的教学内容等,在自己所承担的具体课程中实践这些音乐教育观,并给学生做适时的、点到为止的讲解,也好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的音乐教育课程时能更好的触类旁通。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

1、不断学习民族音乐传统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宝库,可以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供汲取不尽的营养。魏煌教授曾说:“综观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无论其教育观如何表述,无论其怎样注重吸取外来文化,无论怎样进行改革甚至革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和立足点。”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引进西方的音乐教育。客观上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衰落。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当前的高师音乐学教师大多只是窥冰山之一角,这是一个群体性的普遍缺失。正如郑莉教授所说:“在当今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但目前担负培养相关师资重任的全国各高师类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广泛普及的瓶颈。”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学教师具有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热爱传统音乐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音乐文化、做一个合格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者。唯其如此,我们才有资格与世界音乐对话,才可以更客观、更准确的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才能让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世界所尊重。

2、学习和借鉴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内特尔认为,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事一种对我们某些人来说是新的使命:“让学生对音乐做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他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的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这种学习动机不是去解决国家和种族之间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或降格于提供一种娱乐,无知地把它们纳入西方的规范。更确切的讲,我们必须进行世界音乐的教学。因为这些音乐存在,学习它们将无限拓宽对我们音乐和我们文化二者的理解”。多元文化观是当今世界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它的成因很复杂,关乎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分化、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的发展等。总的来说,多元文化观更体现了对人及其所代表文化的客观尊重和平等意识,对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笔者曾有幸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余人豪等几位教授的世界音乐课,其中一节课从我国新疆民间音乐开始,讲到中东的民间音乐,再进一步讲到欧洲的民间音乐。那种相似又相异的音乐,那种音乐随着地域渐渐演变的感觉让所有听课的人都受到了不小的震撼,第一次正面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全球视野以及音乐的地缘亲属关系。对世界音乐的了解和学习,正是多元文化观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文化发展的脚步,加强对世界音乐的学习,用多元文化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3、了解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新的世纪,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首先是观念。“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即音乐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一种形式,它所研究的是音乐与人的关系,关心的是音乐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种观念给一切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次,是研究方法。音乐学教师可以借鉴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考察。结合音乐学固有的采风活动,以音乐人类学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如主位、客位、局外人、局内人等)去进行课题研究,带来的也将是更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成果。如内特尔所说音乐人类学让他:一是使他有机会听到了完全陌生的,意想不到的音乐音响和感受到完全不熟悉的音乐观念的经历;其二,使他学会了如何看待世界各种文化以及聆听各种音乐,而没有任何现成的价值判断:其三,学到了把握一种音乐文化的切入点,如何综合的完整的理解一种音乐文化;其四,用一种圈外人的观察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音乐文化。总之,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给广大音乐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对广大音乐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范围及内容的扩充带来了可能,相信也会对课改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如管建华教授所说:“音乐人类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所以,它不但重要,而且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教学直接有赖于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因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是世界音乐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及多元文化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包括以此世界观重新看待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

三、高校音乐学教师执教能力的构建

(一)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的界定

《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界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分两个层面: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基础技能层面;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则是教学能力提升层面。两个层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是实现《新课标》的保证。如果对培养目标做更深层次的把握,则要提到王耀华教授所说的三型、三性:“在当今,为了适应‘宽口径’、‘应用型’的需要,应当提倡‘三型’;为了坚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又必须突出‘三性’。所谓‘三型’,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所谓‘三性’则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当然,王耀华教授剖析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讨论课程设置,而我们作为音乐学教师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则应思考如何让我们所承担的具体课程来为培养目标服务,从而把《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二)切合课程方案的渗透性教学

课程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组成。根据课程方案的内容,高校音乐学教师除承担自己对应的必修课外,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和所研究的课题开设选修课和地方性特色课程。每个教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中,都可以依据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求和多元音乐文化观在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上进行一定的渗透性教学。例如:在进行手风琴教学时,可以在不同的级别上将中外曲目穿插,并且结合研究性学习观等,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不同曲目所代表的国别、族别背景文化,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生成背景与其音乐文化风格的对照联系。如:《西班牙斗牛舞》所对应的西班牙音乐文化;《查尔达什》所对应的吉普塞人的音乐文化;《黑眼睛》所对应的俄罗斯音乐文化等。在音乐史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外、古今音乐史实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式教学,适时、适度的穿插进历史、文学、音乐美学等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出史学教育的丰富内涵。例如笔者在讲《中国音乐史》中远古创乐神话伏曦创琴、瑟;女蜗创簧,伏曦原为人首蛇身时,学生都觉得荒诞不羁,感到很好笑,于是我就借鉴了拉法格关于神话阐析的观点:“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所谓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自然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此时,学生一下就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显得若有所思,明显受到了这段话的触动。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民族民间音乐课无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价值和作用,除了正常具备的资料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青歌赛原生态组的影像资料等,还可以随时关注中央音乐台的相关节目,搜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筹措经费,带领学生外出采风,逐步了解和熟悉我们优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其它的课程也可依此类推,从而实现《课程方案》的单科课程教学最优化。

(三)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音乐学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固有的、长期为大家所讨论和争议的问题。比如器乐教学中“独奏”与“伴奏”教学的方式与时间分配问题;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是训练“合唱队员”还是培养“合唱指挥”的问题等等。实施《课程方案》以来,又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笔者所在学院地处西部,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乐理》和《视唱练耳》两门课合二为一之后,任课教师明显的感觉很吃力,觉得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当前这不会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围绕《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实践能力一项,我们就可以在每一门课程或成类课程中发现大量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每一位音乐学教师一定要互相咨询、借鉴、既依据《课程方案》,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课程方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来培养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音乐学教师是《课程方案》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执行者,是高师课改能否获得实质性成功的关键。一个称职的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现实关怀的人,他(她)应该主动去了解《新课标》,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了解《课程方案》以及高师课改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之间的联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改中的重要地位,从自己所承担的具体课程出发,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激发,结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多元文化观,在教改中充分发挥作用。

篇2: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

——学习课改实验心得体会

我们的教学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堂内容繁、难、偏、归,并注重书本知识,而且有些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针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必须更新观念,适应课改的需要。

首先要从观念上更新,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我市被列为市地级义务教育改革实验区,我们做为教改的第一批实验人员,承担着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任务,为完善、发展课程标准提供依据。

尝试建立三级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方式,在课程资源开发,教材选用,课程实施管理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教学理念

——学习课改的心得体会

过去,有大纲,有教材,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接受知识的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这校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缺少了更多的灵性,而多了几分呆板;使本应朝气十足的孩子却成了僵化的尖子生,这校的人才怎能适应现今及未来社会的现状。这种旧有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给真正的改革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如今,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不那么精确,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也不再是经,不再是记忆的库房,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基于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是要突破课堂中心论的局模式。它需要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因此,只懂得照本宣科的教师困惑了,如果没有统整的,触类旁通的教学智慧,就会在改革中遭遇到捉襟见肘的尴尬。

在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提供给教学的是悬念,是坎坷,也是创建成功的机遇。一向自信地迫使学生削足适履的教师权威真正动摇了;教师必须广泛涉猎群书,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科学与艺术交融型的教师。在塑造自己的同时,我们必须遵照新课程提出的最高宗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

首先树立正确遥学生观

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生活成长经历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特长各不相同,珍视学生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新课程提出的待学生的基本理念。所以,教学要从精英教育的模式中跳出来。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培养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体现个性发展。

其次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过去,学生主要以学习理解书本知识,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如今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是是由生民主互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积

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互中完成教和学的过程。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认真学习成功的课改经验,努力探究出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来推进课改,使自己的教运转自如。

姜家教师

一中 周位清 学理念在课改的舞台上

树立新观念搞好教改实验——学习体会

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的时期,现行的教育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要构建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认真搞好教改实践。

通过学习和研究,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搞好课改实验,更新观念是关键,因为它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者是教学的实施者,如果在教改训只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不注意更新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教学观念,课改就只会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下几种教育观念。

1、现代教学观——教学是获取,而非给予。教学是一种传递,是精神产品的传递,不一定是教师一讲学生就懂,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教师少廛学生就少懂,教师多讲学生就多懂。给予是学习者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不受自身控制的无魏性的全盘接收,它具有直接性,而获取则是学习者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自身内化,加以有选择性的消化和吸收,它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学不是给予,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讲解程度并不成正比。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获取。

2、课堂秩序观——纪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证。有的老师认为对课堂纪律过于放松,会影响学生听课注意力的集中,担心学生会分心、走视,这其实是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给孩子创设一种广阔自由的心理空间,又能让学生的兴奋点定位在对问题的思考上,使得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学生活跃而不混乱。

3、学习环境观——环境是轻松的、和谐的,非压抑的、紧张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型、保护型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暗示,激励和强化的走向作用。要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需要每一位教师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尽量不把批评带进课堂。

3、教师观——教师是园丁,非伯乐。如果教育者

把自己定位于伯乐,他就会精心挑选马中的千里马作为他的教育对象实施选择性教育,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以优生为中心,对暂时落后生和中等生采取淘汰教育,有悖于我国基础教育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的宗旨。因此,基础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园丁,教育人因人而异,遵循允许落后,鼓励冒尖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指导思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5、是由生观——教师为学生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以及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的学习服务,教学过程是教为服务的过程,教学是一种是由生对话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学习潜能,真正实现是由生关系的平等和谐。

6、教学方法观——以学定教。学生能够具有某种知识,能力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生只有采用了符合自己年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学法,才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学生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法之后,他才能在离开了学校,老师以后,自己不断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吸取知识信息,改造和创造出新的知识信息,成为优秀人才。因此,教师的教法不能脱离学生的学法,应主动让自己的教法去适应学生,以学法定教法。

课改工作要点

为落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提出的各工作安排。特制定本学期课改工作要点如下: 一、一个中心

将“学习讨论、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端正态度”作为一个中心,使新课程实验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工作。

二、确立两个重点

“加强领导,培训教师”。是我校本学期新课改的两个重点,我们要下大力气去做,为课改实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把握两个关键

(一)加强学习、建立组织

1、课改领导小组要传达上级有关课改工作精神,要组织教师学习,并写好心德体会。

2、建立组织机构。根据上级的要求,建立课改工作的各类机构、强化管理。加强对课改的领导。

3、弄清2003年秋新一年秋新一年招生数,砍伤2003年秋新一年教师。

(二)组织实验研究不断总结提高

(1)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课改方案中提到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等关键问题,开展初步的研究。

(2)我校以讲、说、议、初探“为教研课题,将课改研究做为主要内容,列入日程,有效地开展活动。”

(3)学校教学主任要组织好,负责好各学年组课改的研究活动,要积极主动地抓实、抓靠、抓出成效。

(4)每个月业务领导要进行一次课改方面的业务讲座,并分组讨论,进行总结。

(5)学习教育理论,要在教师中广泛的普及现代化做先进的教育理论,使所有任课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将学习活动贯穿始终,在期末总结出在课改过程中涌现出的成功的先进经验。

中心小学课改工作方案

根据市教委的文件精神,为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验推广任务,我校依据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使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基本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具体目标如上: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

三、实验任务

1、承担新课程标准实验任务,试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

2、尝试三级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方式,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3、培养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具有新的课程观念,具备执行新课程能力的教师。

4、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使每一位教师都易于理解和使用并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评价体系。

5、以德育为核心,构建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探索新型的育人模式。

四、工作进程

根据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精神,镇教委办的布置主要工作进程如下: 1、2003年9月--2004年8月,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验。2、2004年9月--2005年8月对前期工作进行评估,深化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验活动,为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3、2005年9月--2007年8月,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提高。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主任为副组长,组长为组员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本校的课改实验工作。

2、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课改实验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完成课改实验任务。

3、制定符合课改精神,符合实际的“课改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

4、不使用新教材的非实验年级的教学工作,也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改”精神指导教学实践。

(二)明确政策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三)优化资源配置,保证课改实验按要求实施

1、购置书刊、音像材料。

2、组织实验教师制作教具、课件。

3、创设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环境。

4、加强实验室、图书室及体育、艺术等教育设施建设、提高使用效率。

(四)争取社会认同,求得村民、家长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

(五)深入学习讨论,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武装广大教师。

总之,我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采取一切可以实行的办法,搞好信息交流。了解市内外课改实验的进程物形势,保证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推向新高度,取得新成果。

更新观念学习辅导材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想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与共事,首先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特点,确定那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济的是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所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学习《课改计划》心得体会 通过深入学习研究市课改办下发的文件和资料后,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我倍受鼓舞、深受启发。我认为它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力保障。它的实施必将带来教育振兴的又一个春天。下面我来畅谈一下我的理解和体会。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改计划为我们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基础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根本保证。我们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统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对历史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现行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难、繁、偏、旧”。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程标准上,要用体现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课程标准,逐步替代现行的教学大纲,把德智体美的要求列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各门功课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和合理的考核评价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把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人类知识、能力、品格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人才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不仅要学数理化、也要学文史哲以及体育和艺术,还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计划,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与共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身心健康规律,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课改计划改进和加强德育。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了更好地贯彻德育教育方针,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确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同时要针对独生子女多的特点,引导家长和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总之,德育应录着眼于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塑造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落实课改计划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把初中、小学教育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正确处理基础教育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既要满足越来越多的青年继续升学的愿望,又要使那些不能升学的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具备就业谋生能力。

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勤奋实践,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技传播和社会服务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

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启发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振兴姜家教育,贡献力量,我决心要不断深入地研究课改计划领悟其理论精髓,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学工作服务。

篇3: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

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传统地,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推行者”。教师从来不关心课程问题,认为课程的研制和开发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的事情,与己无关。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学生观的转变。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只能接受知识的容体,应该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不能用老一套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而应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

自2013年9月新一轮领导班子接任工作以来,就决定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工作重心,同时针对学校教师实际情况,首先从更新教师观念入手。为此,学校有计划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培训和实地观摩、考察培训活动,目的是让老师们明白课改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现代课堂不再是“唯分数论”,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从而有目的地培养、锻炼他们,使之成为一个适应时代的社会人。

学校校级领导围绕学校“诚善·5S自主课堂”体系,掀起了“诚善课改”头脑风暴,分阶段作了十几期“我的诚善梦”为主题的课改理论培训,从“诚善梦”的起源、目的到实施方案,一步一步深入浅出地将课改理念渗入教师们的头脑。然后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批次请区内课改优秀教师和北师大课改专家团到校指导课改、安排不同学科教师参加区内外课改培训和考察等,现在,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形成统一认识,并逐步在平时教学中体现。

2 循序渐进,践行课改

2.1 实施“诚善·5S德育体系”,重塑学生形象

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校,全校学生500多人,80%以上都是进城务工子女,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甚至是生活,学生普遍行为习惯较差,乱扔、乱吐、脏话连篇等现象比比皆是。学校从2014年2月起进行德育课程改革,首先从班级布置入手,让学生参与班级布置,美化学习环境,乐在其中。其次,进行班级管理改革,打破自然班级命名,各班结合实际自定班名、班徽、班规、班训、评价机制等,同时实施小组建设,各小组确立自己的组名、组徽、组训、组规等,用组规和班规来约束学生,用恰当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形成班级合力,塑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再通过班级文化展演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文化介绍,内化为行为。最后是通过“四阶班会”来升华学生的行为,常态的班会是一月一个主题,多数时候是老师导学生演,缺少学生意愿,而我校的四阶班会,每学期定一个主题,分为素材班会、选题班会、展示班会和评价班会,结合主题每小组围绕自己小组所定的中心搜集素材,再小组间PK,确立班级班会主题,然后再举全班之力搜集资料,在展示班会上用相声、小品、歌曲等形式来诠释主题,最后在评价班会上对整个活动进行点评,并对其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表彰。这样,用一学期的时间来不断强化,不仅可以内化学生行动,还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2 推行“诚善·5S自主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只管按部就班地教,一味地将书本知识一股脑儿地全灌给学生,只顾自己完成教学内容、跟上教学进度,根本不管学生接受多少或者能否接受,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OK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期以来无法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无法施展自己除了课本知识以外的潜能,这样学生的负面意识越来越多,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弃学,缺乏自信。

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现状,学校提出了“诚善·5S自主课堂”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归纳检测、巩固提升。要求在整堂课中充分关注学生,重学生情感体验,强调学生的主导、团队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勇于自我评价和互评,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提升,增强自信心。

学校先后开展了“课改展示课”赛、“课改合格课”赛等,完善了课改课评价细则,使课改课“常态化”,让每一堂课都渗入“诚善·5S”元素,让每一堂课教师都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3 探索“诚善社团活动课程化”,张扬学生个性

我校学生除了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基础不好外,很多学生自主生活能力低下。为此,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落实“社团活动课程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我校富有特色的诚善社团活动体系,开设有“谈诚说善”“美食天地”“洁衣天使”“墨香诚善”“绳彩飞扬”“家居艺术”“葫芦丝”“合唱艺术”等社团。社团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各方面兴趣,张扬学生个性特长,完善教育途径,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分数含金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3 诚善课改,初显成效

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开展了丰富的课余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班级文化展示、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实践等,多角度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组织、学习中自主探究、生活中自主体验、行为上自主养成、人格上自主完善,促进了学生自身修养和个性发展。这样,既发展了学生,成就了教师,也成名了学校。学校的课改工作除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兄弟学校以及家长的肯定外,还有幸得到日本教育家佐滕学的亲临指导、其他省市名师团或校长团的驻校考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

篇4: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

摘要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主体,师范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以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为切入点,在学习态度、课程结构和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应作出的教学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师范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

自2001年以来,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验为标志的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至2005年体育新课程改革已较好的完成了过渡时期的任务,新的改革已全面覆盖了全国各个中、小学教育。但是,关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还远未结束,体育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加以探讨解决。正所谓学生是教师思想的后裔,因此要想将学生培养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从教师着手,而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又是专门培育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教师。因此,本文以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为切入点,通过目标对应来阐述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做的教学观念的更新,从根本上推进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现状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几十万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自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和批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仅仅是高校扩招造成的生源质量下降以及高校教师自身休养,从根本上看,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现阶段,许多高校教师墨守陈规、固步自封、许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未曾改变,从根本上制约了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落实新课改的精神,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师,必须对师范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

二、师范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教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改具体目标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于现在在职的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传统教育的方式下培育出来的,受自身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师范院校体育教师依然沿袭着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情况下要想培养出自主学习型学生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教师应通过自身进修、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方式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将自己打造成自主学习型的教师,如此方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具体目标的体育师资人才。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为了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采取自学或半自学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自主探求课程结构和内容

新课改具体目标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舊”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课改实施以后教师既是教者,也是研究者。为此,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这一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改变知识结构以适应这一转变。同时,由于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师范院校体育教师要随之调整自己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把最新的理论和模式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

(三)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

新课改具体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反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这一目标之中包含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新型学习方式,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应理解其实质内涵,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进行合作学习时应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间成员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习热情,使师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这三种学习方式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要领,使学生得以更好的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四)更新课程评价功能

新课改具体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此可知,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应由传统的甄别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改变传统的甄别性评价注重通过考核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方法,承认学生差异,注重学生发展,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教学生学会用形成性评价方法来评价学习成绩和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新课改具体目标的新型评价方法,发挥高校科研的优势,积极实验并推广科研成果,丰富新课改课程评价的内容。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精心研读,分析认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应从学习态度、课程结构和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予以观念的转变,通过自身积极的转变以培养出新形势下社会急需的体育师资人才,提高培养质量,为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99-801.

[2]徐汉云.大学体育的改革与转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85-86.

篇5: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

【关键词】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试行,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却忽略了效果。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

一、从轻“情感熏陶”到“知”“情”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它的主旨应该在于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求能自动产生一系列问题,引起深入研究。因此,它强调的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同时,对于教学过程本身来说,它作为一个特殊实践认知过程,师生双方都是带着自己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来认知和理解教材的,它也应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过程。

1、以教师情激学生的情

------让学生主动求知

(1)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人文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应强调人的主动性,要保持师生双方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条件,也是激情的前提。试想猫爪下的夜莺又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儿?我们应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能不能仔细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还体现在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上: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而是有的排成马蹄形,有的呈“蜂窝壮”,有的围成了半圆、全圆的形式。座位的重组,不只是排列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秧田”式:是最能诠释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是科学知识的施舍者,是课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在座位重组后,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生动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

(2)以情激情,引发情感共鸣。

要使显示受到课文的感染、熏陶,首先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学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万里长城》的王崧舟老师,显然正像他自己对学生讲的:“每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激动。”正是这种激动的心情,使他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自豪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感染,沉浸于情感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2、激学生情,悟课文情

----让学生自主发现

对于极富感染力与情感性的诸多课文,学生情动于中才能发于外,如何激学生情悟课文情呢?

(1)创设情境,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许多教材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可先制作多媒体画面,配以悦耳乐曲以及动情的描述来展示四川卧龙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走进画面,走进课文,在迷人意境中铺垫浓浓的情,由此导向对课文情的体验。学生具体感受到卧龙山区景物那么奇异,那么迷人,那么可爱,进而升起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师之情、学生情、课文情于是交融渗透。

我们也可籍由自己对课文情韵的把握设计情感性导语,如前所述《万里长城》以及一些描述英雄人物的课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始就让学生进入“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意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感冲动。

①揭示矛盾。课文中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往往会存在矛盾,有的属表层性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造成的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

②寻找相关。指所创设问题情境能力和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与本文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兴趣同时也指明探究方向,通常我们可采取“换位法”与“对比法”,即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比或换位。如《小珊迪》教学最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这位先生开始买一盒火柴都不愿意,到最后为何愿意拿出几百、几千元钱抚养小利比,这叔叔是不是有点怪?”谈谈你的看法?

二、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饿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会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比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可以这样安排小组学习:

1、独立思考,个体学习。

学生的“个性学习”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发问。

2、组内讨论,去粗取精。

在个体学习后,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组即进入讨论。通过比较、说理、摒弃一切认为有错误后不妥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答案供组际交流。通过讨论,小组内的学习伙伴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上会有新的提高。

个体学习后,合作小组内立即进行交流,并尽力帮助解决组内成员在自学中的困难。如:仿写“春天来到人间”、“秋天已在眼前”表示季节变更的句子,有的同学写的优美巧妙,有的则生搬硬套,此时合作能使他们互教互补,各有进步。

3、组际交流,评价激励

小组的交流只能是一个小范围内的集思广益,在组织交流的思维撞击下,还会冒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创意的答案。

通过“组际交流”后,教师应利用较短时间,对各小组所反映出来的学习量和质进行单项和和综合评估,利用简洁明快、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表扬肯定、符号记分)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同各科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相互割裂的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习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

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和。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他们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与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中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他们的特殊才能得到展示,才是尊重个性的表现,才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如《小音乐家扬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音乐天才”选择了配乐,“语言家”选择了讲故事,“画家”选择了画连环画,“艺术家”则选择了演课本剧。这样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了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也使的语文观得以体现。

2、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的渠道非常多。课堂学习只是给学生语文引一条路子,更多的还在课堂之外。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学生拓宽课外学习的渠道,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探索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作用,才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学习《说茶》一课后,学生兴趣盎然,都有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愿望,教师就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茶”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型茶艺表演及茶具展。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成果,积极交流,乐此不疲,效果明显超过以往。

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只有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语言实践,才能开发学生多姿多彩的创造才能。

[更新观念,促进发展--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6: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

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化。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哪些观念应该更新呢?

第一、设置作文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说,没有已上的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反过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

在此,特别有意义的是,创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这五种能力为基础的。因此,以上五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就形成了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作文,就是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作文, 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积极手段。具有这种观念,无论对于作文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作文教学内容的革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作文课 有着比其他课程宽泛得多的容纳机制。

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它有着比较软化的、比较宽泛的容纳机制。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远为深厚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传统的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写某一种新式工具或服饰的设计、写某一种活动策划书、写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写对克林顿绯闻的看法、写对南联盟问题的认识,等等,等等。

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问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第三、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注意学生写作前和 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故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而轻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这可能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在学生写作前阶段,应该而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出现类似“人来疯”的情绪,诱导其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出现写作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写作前的思维“热身”或者感情“激发”或者外国人所说的“大脑风暴”(Brain Storming),有了这“热身”或“激发”或“风暴”,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写作的思维热点,然后在比较自然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情绪的宣泄。只有这种自然的而不是强求的文章,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这种经常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第四、写作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也许比教导学生的写作技巧更为重要。

作文确需“规则”和“技巧”,但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把“规则”和“技巧”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不至被这些戒律束缚而疏离了对作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亲和力,却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教学艺术。对于接触作文不久的初中、小学生来说,这些作文的“清规戒律”似以少说或略说为好。即使非说不可,也最好在非常形象的前提下进行。譬如,生活时间和文章中时间的.关系,用一个“流川枫灌篮”的例子,就能够清楚、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使学生很快地接受。(见笔者《流川枫灌篮作文法》,载《上海中学生报》,1,12)

作文是一种带有极大心理诱导作用的课程,千万不要因强调那些“规则”和“技巧”而妨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第五、要慎重地对待学生文章的批改工作。

最近看到一本作文教辅新书。其中录有一篇学生作文写道:“……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文末指导教师的“简评”是:“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人们只说头上冒汗,不说手心冒汗。”(见《上海名校小学生达标作文》P176,百家出版社,版)

紧张的时候,只有头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吗?恐怕不对。我们似乎都有过紧张得“手心捏着一把汗”的经验。不论心理学还是生理学,都承认手心会冒汗。告诉孩子“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似乎也不够准确。

上一篇:堵作文300字下一篇:广告设计费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