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历年以来,作文在语文高考中所占分值极大。高考作文的备考教学工作不仅与学生学习效率密切相关,同时在高考总成绩上也能得到最直接的反映。然而现阶段,教师对高考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总结提炼出高考作文教学训练的方法和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考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作文教学论文 篇1:

高考作文教学初探——思想与技术的结合

摘要:高考作文的宗旨是人生观、价值观,高考作文不仅考察思想内容,还考察表达能力,既是思想活,也是技術活,考生在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高考作文;教学;思想;技术

一、思想:切己体察

著名时评家刘洪波说:中国的高考,时兴“议论文”。议论些什么呢,家长里短吗?校园生活吗?社会政治吗?经济军事吗?通通不是,中国高考的唯一议论对象,乃是“人生”。

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历来都与人生紧密相连。人生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看,是高考作文命题永恒的话题。引导高中学生探讨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命题意图非常明确,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由于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因此平时的作文训练就要结合评分标准来进行。在思想内容方面,高考作文的要求是见解深刻、内容丰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考作文:紧扣主题,以丰富的材料表达人生观方面的深刻见解。所谓见解深刻,就是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提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但是,高考作文里的“深刻”是包含社会流行的正确观点与自己深切体会这两个方面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考作文也不是两个半小时炼成的,优秀的高考作文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强大功力的爆发产物。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除了教导学生理解语文课本,还应重视课外阅读,以把握社会思潮。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切己体察”的方法。“切己体察”是伟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倡导的学习方法,对今天的考生写好高考作文仍大有帮助。朱熹主张读书不能只在纸面上下工夫,还必须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他批评当时那些只会照搬书本,而不会用实践去检查阅读教学效果的阅读行为。“切己体察”要在平时做起,可以通过写日记、写游记、写读书笔记等方式来训练,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和阅读过程中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特别是辩证性思考。只有“切己体察”,才能通过丰富的材料表达人生观方面的深刻见解。换句话说,“切己体察”是真正提高作文思想内容得分的必要方法。

二、技术:加强训练

高考作文要考察考生的行文构思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在行文构思方面,高考作文的要求是: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所谓结构严谨,就是段落、层次、结尾、过渡、照应等要素严密配合,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无懈可击;语言流畅,就是遣词造句通顺明白,文从字顺,读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高考作文是戴镣铐的舞蹈,考生的自由创作限制在一定枷锁之中,文章结构也有相应的制约因素,这是由阅卷者阅卷时间的短暂性以及考生手写字体的模糊性决定的。为了让阅卷者迅速把握文章大意,结构务必要清晰,清晰就是好结构,最好是简化结构。简化结构有五大方法:其一,结构最好模式化。其二,段落最好精短化。其三,段首句最好主旨化。其四,跌宕起伏处最好标识化。其五,精彩之处最好独立化。

高考作文在基础等级中要求作文“语言流畅、用语准确”;在发展等级中,要求作文“语言生动、有文采”。我认为,高考作文语言要流畅、生动、有文采,关键在于考生在写作时思路清晰。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

首先,考生在考场写作时,要沉着冷静,要有良好的心态,切忌慌张浮躁。其次,在写作前,要审好题,写什么、怎样写,要通盘考虑好,酝酿好自己的情绪。切忌拿起笔就写,边写边“抠”;胸有成竹,才去动笔,尽量做到思如泉涌、一气呵成。写作时应当注意文采及感情的表达相契合,情在文先,文随意行,或朴实自然,或华丽照人,或气势磅礴,或委婉曲致;尽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写得美一些,特别是要注意用词的精确;运用一些有文采的书面词语及修辞格,注意句式及叙述的节奏,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些;注意行文语言上的前粘后连,虚实相生,尽量使文章的结构上语言上做到“起承转合”,这样的文章不仅会具备语言用词上的精美、形式上的对称美、节奏上的音韵美,而且也会行文流畅如同行云流水,富有气韵。最后,还得对初稿进行详细的修改、仔细的推敲;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错误;默读一至两遍,这是发现病句的好方法,因为拗口的句子必定是病句。还要检查一下,文中的语言是否精确,是否有赘余重复的词语。要提醒的是,一定要保持卷面整洁。

总之,高考作文是一种独特的写作形式,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以帮助考生尽量考高分为目的安排日常的作文训练,从这个角度看,高考作文是一种活儿,既是思想活儿,也是技术活儿,既要切己体察,又要加强训练。

作者:赵元芳

高考作文教学论文 篇2:

高考作文教学训练方法分析与研究

摘 要:历年以来,作文在语文高考中所占分值极大。高考作文的备考教学工作不仅与学生学习效率密切相关,同时在高考总成绩上也能得到最直接的反映。然而现阶段,教师对高考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总结提炼出高考作文教学训练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考作文;深入探析;教学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和道德水平,而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能够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知识量,既能体现出学生的语文功底,也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写作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像能力,锻炼其表达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如今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教师做好高考作文备考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但目前的现状是出于高考复习的特殊,存在对高考作文备考教学不够重视和教学方法不恰当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其文化素养的培育和精神风貌的提升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一、考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题不当,缺乏深度

根据高考评分标准来看,考生审题不当会造成主题偏离,只能划分为三类卷或三类卷以下的分数[1]。审题不当导致得分不高的现象在历年来高考作文中都屡屡出现,这也说明考生在审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对材料中的主题词没有深入思考和挖掘,只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思维跑偏。或者是过于就事论事,没有独到见解,缺乏内涵。

(二)套路模板,缺乏真情实感

在考生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仅仅提一下材料然后套用固定的文章逻辑、素材事例、用词用语。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范文,即使与材料内容和含义沾边,最后也只能得到三等及以下评分。特别是考生经常会引用的名人事例和金句往往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显得视野狭窄。没有投入真情实感的作文,只会流于庸俗[2]。

(三)缺少谋篇布局的意识,构思不清

作文构思是完成作文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学生将表面材料和平时积累相结合。往往情况是考生对自己偏好的文体不够了解,记叙和议论交杂,详略不当,导致思路模糊混乱。如果材料运用没有逻辑联系,论据不充足,从单一角度论述,也得不到高分。

二、教师在高考作文教学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不分层次,一概而论

在高考备考阶段,有些教师只是讲解大量的优秀作文,提供套路和模板以供学生模仿,然而这样一来只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接受,毕竟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擅长的文体是不同的。因此,不分层次的教学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过于一概而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

(二)备考作文训练与讲解分配不均

在高考备考阶段,有些教师太过于重视大量的训练而不去花时间讲解学生的作文。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不明白自己作文的缺点和长处,不能够做到查漏补缺,这样一来,大量的练习只能是低效的重复,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三)强调模板而忽视作文真情实感的表达

在高考备考阶段,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写作模板和技巧,采取模式化的训练方法,这就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假大空,废话和套话连篇。学生揣测出题人和阅卷老师的立场和想法,而忽视了自己个性的表达,缺乏真情实感。

三、教师在高考作文教学中的训练方法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为了提高对高考写作的重视度,不仅需要紧跟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分层次教学

对于写作水平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强调审题立意和行文构思;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应鼓励其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以小见大。在素材选用上多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时事热点,写出真情实感,不矫揉做作,不无病呻吟[3]。

(二)合理分配训练和讲解的时间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来自扎实的训练,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必须要在布置写作任务后,认真讲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练习中重建知识体系。

(三)以个性代替模板

如果要使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根源,耐人寻味,超越平庸,就必须个性分明,新颖深刻[4]。这需要学生通过政治教材的引导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大事与国际动态。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脱离模板,才能变得鲜活个性。

四、高考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审题立意是基础

首先,看到作文材料的時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掐准暗示立意的关键词,梳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在审题上不仅需要厘清对象,还要辨清关系。其次,在紧扣关键词句的同时,迅速提炼出中心,将对象和关系加以因果分析。再就是要揣摩材料的感情表达倾向,弄清褒贬。最后是多角度思考,寻求最佳立意,不能将立意边缘化。

(二)构思行文是关键

教师在作文教学训练之前必须要结合实际,了解并判断学生适合并擅长的文体,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加以专项训练。对于议论文来说,需要辩证、严谨和深刻;记叙文要抓细节描写,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上和情景渲染中多花心思。散文要将生活经验投射到素材里,抒发真情实感。同时要注意排比、比喻、举例等多种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活泼有力。

(三)谋篇布局是重点

拟个好题、开个好头、结个好尾是谋篇布局的基础。好的标题能起到抓人眼球,概况文意的作用,可借助修辞法或化用名家名句。好的开头是吸引人看下去的引子,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或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的作用不言而喻,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好做到首尾呼应。考生做到合理谋篇布局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收集整理好题、好头、好尾多做仿写,二是要列提纲,将审题、拟题、立意融为一体。

结束语: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考作文教学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考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高考作文教学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列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和解决策略。教学的策略研究,都是方法论,具体操作还是要从平时的点滴抓起,而不是浮于形式。在重新认识高考作文的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形成系统化且可执行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摒弃模板,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之路,获得分数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甘庆志.浅谈高考作文写作教学技巧与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08):35-36.

[2]吴慧婷.高考作文备考教学策略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

[3]项正文.高考作文教学要做到“六结合”“六注意”[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04)

[4]朱承敏.高考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000(001):P49-50.

作者:魏丽宏

高考作文教学论文 篇3:

核心素养下新高考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得以明确——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与品质。因此,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等多个方面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明确了这一使命,即明确了新高考作文的教学策略,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下面探究核心素养下新高考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引领阅读,助力学生发展

對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教学的常规内容,容量大且着力重。但也往往由于容量大而找不到重点,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浅读和深读,使学生从阅读中发现生活、感悟人生,那么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不仅利于写作时灵感的激发、素材的积累,也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符合核心素养“必需为人们追求个人生活目标提供支持,为个人兴趣、梦想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提供动力”的要求。

同时,如果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微写作或者片段写作等之类的作文训练,那么,就可以大幅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使学生在作文审题时,使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产生碰撞,从而使阅读和写作教学都能进一步提高成效。

二、打开学生思维,理清思维逻辑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很容易受限于固化的思维,难以进行有效扩展,这就导致出现提笔难、下笔更难的情况。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作文教学必须摆脱“考试的提分机器、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束缚,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引入热门话题、绘制思维导图等都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入热门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以从不同角度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从发表不同的看法。

人在即兴发挥的时候,脑子里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但在付诸纸笔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逻辑混乱等问题。而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与写作。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必须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在训练和老师的讲解中意识到思维导图的价值,进而借助这一教学模式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发现语言的美,追求语言的创造性使用

人们通过语言把个人的想法表述出来,而写作就不仅仅要求能够把想法表述出来,而且还要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从思维表层进行的引导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能搭建作文框架。而从语言表层进行引导,一方面体现了写作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体验语言之美。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也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也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而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先从模仿开始。例如,挖掘教材资源,进行二次创作。教师可以对优美词句或者哲学词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行二创创作,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种以读促写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也符合第一部分“引导阅读,发现生活”的教学要求。

但仅靠模仿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耳濡目染,必会“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引导,课外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开展“佳作”分享、“好词好句”共赏等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渐渐习惯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

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表达能力提升方面,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不同的写作标准,切忌过分追求华丽词藻,本末倒置,应结合事实写作,而不是空文套话,架空语言材料去凭空搭建空中楼阁。

四、引导学生“反思与批判”

反思是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反思,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破阅读的浅表化壁垒,打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反思,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目前学生作文存在语言花哨、空话、废话以及套话过多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批判简化冗余的语言,深化文章的主题。所谓相互批判,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辩论、驳斥的方式让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从而锻炼批判性思维,同时,加强学生的论证能力,提升学习品质,在写作中能抓住主题,进行简要叙述。这相当于对作文精益求精,准确把握写作主题。批判是对内容的深入理解,是对本质的深入剖析。所以,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种批判的情境和自由是必要的。

反思与批判是学生写作的必备技能,而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那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能使写作成为一种享受,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写作畏难心理。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写作教学方式,有效推动写作教学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教学过程的革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不断创新与尝试。

作者:徐一君

上一篇:汽车工业发展论文下一篇:物流发展启示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