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2024-05-08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共8篇)

篇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杨华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体育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学科,除了肩负着向学生传授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体育知识外,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双边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观念,发挥教师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新颖、独特,就是一个人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也包括对于自我只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这就意味着创新是有层次的。一般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创新”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具有积极探究的心向和强烈的欲望,以及奇异的思维方式,新颖、独到的锻炼方法等等。广言之,只要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他从未见过的,是通过自己努力探求所获取的,我们就可以称为创新。正如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发源于想象力,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创造活动的核心。从学校体育已有的创新成果来看,许多新的发明创造源于体育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内容是由多技术、多环节组成的完整技术动作,根据不同的重、难点,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产生想象力的前提。

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产生想象力的必备条件。韩愈曾在《诗经》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前,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常流水。因此,体育教师要想搞好体育教学,提出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就应该永不满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丰富经验、活跃思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广度与深度越大,知识和经验与联想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在拓宽知识在的基础上,善于从对一个事物的思维,联系到对另一个事物或另几个事物的思维,捕捉突如其来的顿悟与理解,以及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瞬间思维形式,并及时纪录下思维的内容,保持思维热线,并适时向纵深扩大思维成果。这样也就越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若联想能与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那将会产生更高价值的新思维。

广阔的联想是产生想象力途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是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只要与运动、活动有关,与以上任务相适应的事物,都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应注意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要从全局出发,提出多种思路,当思维在某一处受阻时,应善于及时变换思维走向;当久思不得其解时,可引导注意力转向其它领域,寻求新的启示;当运用通常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可考虑交换事物的条件、目标等因素,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要在逆向、侧向、发散等思维辐射和转移中寻找出各种具有独创的新设想。

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方法上以跑为核心,采用由浅入深、多形式、多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跑的动作的学习,掌握及巩固加深,在组织方法上也不拘一格,每一次练习学生一学就懂,又是逐步加深,学生兴趣浓,易掌握,可以使教学更具实效。

根据创造学理论及学校体育的特点,体育教师的创新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力和洞察力。观察是获得感性材料,寻求创新方向,发现事物变化,抓住事物本质,捕捉实践机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觉察,不忽视微小的异常现象,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从多角度、多层面随时注意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不仅看表面现象,又要了解内在实质;既要观察局部,又要观察全局;既要注意偶然事件,也要注意必然规律。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把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归类分析、提出问题,不让新信息,新启

示和机遇溜掉。

无论任何有价值的设想、计划都要付诸实践,才能变为成果。在体育实践中,教师对于新生事物,要善于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并通过科学实验来加以检验、修正与完善。例如:将音乐引入体育课正越来越被大多数体育教师重视。充分利用音乐的韵律、节奏以及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也是教法创新的思路之一。体育课在准备和结束阶段或游戏、散点练习中引入音乐,还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二、发散探索,诱发学生创新灵感

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练习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种开放购物形式,这种形式把顾客放在了一个主体的地位。顾客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任意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今天,我们不妨把“超市”的这种经营理念,引进体育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时间、空间、环境上的先决条件,并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将体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要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之中,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教师自己应首先进入情境,全身心地去投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如:传统游戏“冲过火力网”有教师将教材稍加改动,创设教学情境“有几只顽皮的猴子,悄悄下山,偷吃了果农大伯的桃子,你是一个出色的小猎手,帮助果农大伯去守猎。”并给扮作小猴子的学生戴上面具或手举画有小猴子的标牌去猎物。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象遇到了猴子一样严阵以待,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创设出许多方法。教师这时趁机把守猎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课的任务——投掷中的快速出手的方法通过学生练习总结告诉学生,“要想打到猎物,必须要掌握好时间,空间概念,出手要快,有一定的提前量。”把课的任务形象化,学生在情境的诱惑下,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与此同时,教师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中,教师扮演一只老猴子,领着一群小猴子,无拘无束地下山来,这个情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练习的次数增加了,课的任务也就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体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立定跳远教材中,取材于生活中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若让学生将小狗的跑与以上动物的跳结合在一起,对学习蹲距式跳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

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操作、自己探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如:美国曾有这样一节课主题是“埋藏我不能够”,教师一开始上课,首先同所有学生一起在纸上写出自己所有的不能够,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挖坑,将写满所有不能够的纸条埋在地里然后再回到课堂讲课。对于这样的开头就比较新颖和新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借鉴这种方法改善一下教学过程,在每节课开始的“导言”,即“第一句话”、“第一件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都要扣紧教材、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抓住不同变化了的时机,激活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根据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给学生以无穷的魄力。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活动最有利于发挥学生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皮亚杰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实际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大量活动的产物。”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同样也能

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如在进行双人跳绳教学时,为了提高双人之间的协调性,根据儿童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教师做一种双人对跳方法)--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想象,创设新方法)--认识特征的思维特点(跳时紧凑、协调)。学生通过看一看(看教师示范)、做一做(自己练习)、想一想(发动思维)、试一试(自己的创设的新方法)、学一学(学习别人的方法)、比一比(进行比赛)、评一评(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充分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学”、“顽中学”的教学思想,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

学生为本”是时代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转变角色,变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法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2015年3月5日

篇2: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新 课 程 伴 我 成 长

基础教育课程在神州大地蓬勃发展。接触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而真正进入新课程,对于我又是一番新的体验和洗礼,如何教好这门学科,如何用新的课程观和新的理念去教学旧课程?以下便浅谈本人在这几年中的一些教学见解: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技能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是无法学习你所教学科的知识的。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的做法是:

1、故事激趣法。

2、悬念激趣法。

3、活动激趣法。

4、奖励激趣法。

二、开放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定的,或者是教师从教学用书上抄的,是以教学、教师为中心,上课起来肯定枯燥无味了。如果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肯定不同凡响,就拿我所教的《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来说吧,在教学《触摸春天》这课时,我先制定了几道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互相讨论回答。可结果却没达到预期目的,课堂一片沉寂,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学生不积极参与其中。但再教下一课《生命,生命》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的,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想立即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生命是干什么?有的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有意义?„„我及时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来作为教学目标,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分组解决)。顿时学生学习自觉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去看书,去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一直受用非浅。

三、开放教学过程

1、课程发言权让学生自己掌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主体地位。因此,我积极改革课堂发言常规,告诉学生当课堂上老师制定的某一位同学发言后,不够完整需要补充或说得不够正确需要纠正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许可或说得不够正确需要纠正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许可就站起来发言,或者坐着回答都可以。

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增强了课堂活力,又培养了他们友爱互助的优良品质。这种做法,几乎贯穿在每堂课中,学生受益匪浅,乐此不疲

2、利用角色扮演,为学生全面成长创造条件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能力、潜能全面成长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地全面成长创造条件。

如教学《口语交际》“购物讲价”这一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一个模拟买卖市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顾客,有的当老板,模拟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学会了买卖讲价地学问,又体会到做文明顾客,进行文明经商地乐趣。有时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个场景状况,然后,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全班同学,看看当事的人和发生的事对不对,为什么?自己今后如何面对这种现象?这种活动,在采访和被采访中,学生良好思想及表演素质得到积极的培养。

总之,开发教学过程,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能力、情感,价值观也得到提高和加深。

四、开放教学内容

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课改理念提倡运用校本课程,乡土教材,这样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浓厚,而且知识得到拓展。如学习《桂林山水》和《七月天山》这两课时我就让学生去搜集我省名山大河的资料,不到几天功夫,学生就搜集到五指山、万泉河、白石岭、南渡江、七仙岭等文字资料或图片,我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我省名山大河的具体情况。这样学生的知识内容就更广泛了。总之,课本不是唯一的教材,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手去教,放手去做。

五、开放地组织教学

开放地组织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校外延伸,不局限于课堂。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因为这是一篇描写燕子和春景的文章,我就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田野边观察春天美丽的田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观察记录的情况,说一说把自己的内容展现给大家。特别是象教学作文这类乏味的东西,开放地组织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曾在教学生写“我发现„„”习作时,我就把学生又组织地带领到校外宽阔地田野、草地、树林等地方,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的风光和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就不觉得乏味,反而饶有兴趣,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大开眼界,增长知识。

篇3:更新观念 创新教学

关键词:更新观念,创新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讲的多, 学生探索的少, 教学方式单调, 学习方法单一, 师生关系陈旧, 课堂氛围郁闷。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创新,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精心组织课堂,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探索学习, 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挖掘数学艺术, 感悟数学的内在魅力,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善于教书, 科学育人

古有大禹治水变“堵”为“疏”, 疏即疏导、引导也。教师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首先,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有组织才能使课堂生动和谐。组织好学生各种教学活动, 情景预设、资料准备、资源准备、合作形式的设计与组织。不断鼓励学生,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热情更加高涨。其次, 教师是引导者, 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确认最佳途径达到目标;指导养成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 促进自主性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诱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耐心帮助辅导学困生。

教学中体现育人价值是三维目标中重要一条。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 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师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 以文明仪表影响学生, 以和蔼态度对待学生, 以丰富学识引导学生, 以博大胸怀爱护学生, 达到科学育人,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激发探究, 培养兴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创设操作平台, 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一) 激发学生勇敢探究, 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创设情境, 增强求知欲, 促进认知。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教学中,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 教师应带领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及时唤醒学生学习动机和信心。

(二)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数学是一门以科学推理为基础的学科, 在课堂上除了教师讲授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外, 还要给学生讲明数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创新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方法, 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三) 面向全体,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提出不同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增强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一)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课堂上学生是完整的人, 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是发展中的人, 允许学生犯错误, 允许学生提出见解,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思维, 自己的行动规律, 因此, 教师要树立正确学生观。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关系, 教师在行动上, 态度上对学生尊重、信任和热爱。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 教学是一种交往、一种沟通、一种对话, 若教师讲学生听, 死记硬背, 不是对话关系, 这样只能是高分低能。师生之间是信任关系, 在课堂上, 通过教师讲学生独立思考, 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在感情交流中, 形成共鸣, 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热情, 形成一种“向师型”学生, 形成教师信任学生一定能学好数学, 学生信任教师一定能教好数学的课堂。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 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心情舒畅, 思维积极活跃, 敢想敢说, 质疑问难, 大胆创新, 发表意见, 提倡有错必纠, 有疑必问, 允许练习时商讨, 允许轻声交流, 翻阅资料书等。

(二)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观察、实验、发现、猜想、验证、分类等是数学常用的技巧, 数学教学离不开现实的数学情景, 利用音像资料, 投影片、挂图、模型,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也能很好烘托环境氛围, 丰富学生感性知识, 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

五、挖掘教材内容, 体验教材艺术

教师应挖掘教材, 组织学生的科学探索活动。新教材在知识编排上具有科学性, 系统性, 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的特点,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实践课, 教师应让学生代替教师演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 实践能力。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的加入,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 教师要分析新教材, 把握其特点, 体验教材艺术美。

六、善于教后反思, 促进自我成长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能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教学中的行为, 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一个教师, 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

篇4: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

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2.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从“扶” 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急于了解某种问题的答案时,教师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那么学生就会“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目的,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教学《穷人》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马踏飞燕》一课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篇5: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宁县一中学生特色管理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特色,增强学生管理的实效性,把规则内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走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宁县一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系统推进“更新管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进行多元评价、实行自主管理”的学生特色管理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关注不良倾向,培养责任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再加之我校地处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增多,责任心的弱化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健全人格离不开自我责任心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是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捷径。因此,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学生管理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从细微处入手,进行适当惩戒。

在学生管理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些现象:部分学生自私自利,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集体意识缺乏,对同学没有热情、对集体漠不关心,不认真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遇事就轻怕重,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出事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抗挫折差;做事不计后果,一遇到小摩擦轻则恶语伤人,重则拳脚相向;劳动意识差,不要说主动参加田间地头的劳动,甚至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也做起“旁观客”,站在垃圾桶边随手扔垃圾的现象更是普遍;学习自觉性差,上课不专心听讲,少数学生甚至作业都不能保证及时完成……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倾向,原来的纪律处分无法触及,我校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对乱扔垃圾、浪费饭菜、用完水后不能及时关紧水龙头、起床后不叠被子、卫生打扫不彻底等行为,采取班主任谈心交流、写说明书、做演讲、背诵励志格言、写纠正相关不良行为的倡议书、校园监督、恢复原状等方式,进行适当的惩戒,行使教育者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通过必要的惩戒,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促其深刻反省、自我教育,还能使学生敬畏规则,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提高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责任行为。

2、签订资助协议书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增大。随着资助工作的开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对于资助资金任意挥霍,缺乏节约意识;有的学生为争取资助而弄虚作假,缺乏诚信意识;有的学生以家庭贫困为资本,认为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意识……为了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确保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制定了《宁县一中资助金管理办法及学生管理办法》,规定凡是享受资助金的学生必须和学校签订协议书,承诺:在校期间刻苦学习,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守纪、生活、学习等方面有失信行为,则被视为思想品德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奖、申请助学资助金或申请助学贷款等。有下列违纪现象之一学校将收回资助金,今后不再给予减免学费或申报其它资助项目:有重大违纪现象,受到学校大会点名批评或处分;外出上网或打台球,打手机、租看网络小说,聚众过生日挥霍钱物;不思进取,学习成绩有明显退步;不服从老师管理,不孝敬父母,不承担家务劳动。通过这项制度,把权利和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资助金的最大效益。

二、发挥个性特长,进行多元评价

新课程理念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结构、行为习惯、道德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学生的评价也应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多角度、多方位捕捉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发展。

1、开展星级学生评选活动

我校认真学习并贯彻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宁县一中星级学生评选办法》,在原来开展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优秀团员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公正性的原则,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之星”、“热爱集体之星”、“卫生环保之星”、“勤奋学习之星”、“安全守纪之星”、“身心健康之星”、“个性发展之星”、“尊敬师长之星”等星级学生评选活动。旨在改变过去“分优则全优”的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为每个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从自我寻找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树立人人能成功、人人能成才的信心,张扬个性,发展自我,提高自我。通过自评(达到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控制)、小组互评(民主客观)、家长评价(多角度)、班主任评价(集中汇总对学生作出准确评价)等方式,将本班的典型事例及评比结果在学期末上报学校,学校组织评审小组,进行综合评议,对获得“星级”称号的学生进行事迹宣传、典型发言、表彰奖励,调动全校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公平竞争,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开展星级文明宿舍评选活动

为了规范和完善我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提高宿舍的管理水平,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意识,努力创造人身财物安全、纪律严格有序、环境整洁优美、氛围文明温馨的住宿环境,制订了《宁县一中“星级文明宿舍”评比方案》,从纪律、卫生、内务、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星级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其中,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把宿舍设计与布置的主权归还学生,各宿舍可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宿舍学生实际,充分酝酿,自行设计,彰显宿舍的独特个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让宿舍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港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3、开展社团活动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实现学校“高品质做人,高效率学习”的教育目标,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在原有社团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利用优势资源,围绕学校工作和学生关心的文化热点,在原有的记者站、广播站、《小草》文学社、美术小组、篮球队、国旗护卫队、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的基础上,支持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小品话剧团、网络俱乐部、乒乓球队、音乐俱乐部、诗歌朗诵团、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红叶》诗社、科技创新社、炫舞团、合唱团等十一个学生社团,使宁县一中的学生社团数达到了十八个,进一步丰富了德育工作的活动载体,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个性得到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构建参与平台 实行自主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应该具备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自觉性。

1、设立校园文明监督岗

学校通过“校园文明监督岗执勤制度”,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岗位,如图书管理岗、卫生监督岗、纪律检查岗、学习互助岗、宣传报道岗等,为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搭建平台。各岗位的管理人员由班级学生轮流担任,具体工作是负责管理全校学生的纪律、卫生、课间操、班队会评价以及各项临时集体活动的检查工作。目的就是通过一种形式一种制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意识,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有责任,有担子,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力求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获得一个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角色,能够为集体出力、为大家服务,能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陶冶。

2、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篇6: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创新工作

全市开展的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很有必要,也非常适应泰安实际。这次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解放思想,找出思想工作中的问题和差距,树立科学发展观,理清思路,创新工作,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通过学习市委领导的讲话,学习有关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文件,深刻的感到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与先进市差距在不断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解放不够,也有工作进取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迎头赶上先进市,逐步缩小差距,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全市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是摆在全市各级干部面前的重要任务。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思维、新观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过几次大的思想解放活动,每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次解放思想教育活动,也必将对泰安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己一定积极认真地参加这次教育活动,按照市委和局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学习有关解放思想的文件,认真 1

篇7: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荆门市掇刀石中学陈景泉

——1999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我随团到美国考察了十几所大中小学,与数十位美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对美国教育理念、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及世界教育潮流等方面的情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2001年9月中旬以来,我参加了省高中校长培训班接受培训,聆听了多位访美学者和教育专家畅谈美国及整个酉方的教育理念、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情况,更感到获益颇多。经过认真比较、分析、思考、研究,我觉得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所谓“更新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勇于冲破落后、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开拓进取”(江泽民语)。要解放思想,了解美国教育理念、世界教育潮流和我们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与要求则是十分必要的。

19世纪形成的教育传统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本中心”;20世纪通行于世的现代教育则是以人为中心,按照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它是由20世纪20年代的进步教育运动所推动并普及的。1918年美国改革中等教育,明确规定中学不能办成大学预科;而要提供一种适合大多数人学习、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美国为中学制定了著名的“七项基本原则”(即所培养的目标):健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合平道德的品质、职业训练。在这里,智育的目标只占了七分之一。可以说美国的现代教育就是提倡和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面向大多数的教育)、活的教育(主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而非智育中心、学科中心的教育)。围绕着这一理念,美国教育一直坚持不断改革,正如我们访美期间IL州州立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Dr·Edmund Hunt对我们说的那样:“我教了三十年书了,记不得也说不清教育什么时候不变了。”根据这一理念,1998年,他们对底特律、波士顿、芝加哥、达拉斯——沃思礼、亚特兰大、纽约等6大都市市区1053所中学的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估,96所中学被评为优秀中学。这些优秀中学的共同特点有七个方面。“严格的教学标准”、“选一门主修课程”、“高质量的师资”、“加强对新教师的指导”、“家长与学校合作”、“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每个学生”、“高出勤率”。(《美国新闻与世界的报道)1999年 1月 18日第一期美国优秀中学》)虽然他们并没有完全实现其理念,但其理念毕竟值得我们借鉴。邓小平同志一直密切注视着世界教育的变革情况,早在1983年,他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既是他对20世纪通行于世的现代教育理念的精辟概括,又是他对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殷切希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让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特别重视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了指导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和创新实践,先后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的文件,使80年代以来的教育,成为我国历史上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在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1993年的“九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和2000年2月初的“九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等大会上,中国政要的讲话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为实现全民教育发展目标所作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及经验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标志着全民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过去比较注重数量转到注重质量,提出了向全民提供优质教育和全民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围绕这一理念,拟定了九国全民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累西腓宣言》指出:“信息和知识革命正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知识已经成为本世纪的主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展望未来,高质量的教育是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希望,作为发展中的九个人口大国,只有重视发展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才能摆脱沉重的人口负担,向着和平、富足的方向发展,为世界的稳定、安全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潮流;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才能真正振兴中华。

面对如此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坚持创新。江泽民同志在95年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严肃地提醒我们:“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然而要创新就要切实认清我们的现状。我们普通高中教育的现状如何?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中教育是我国历史上高中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这是无争的事实;然而也有许多教训和缺憾——传统教育在当代的复活和强壮,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开始的。70年代末恢复高考、重建新教育之时,我们仅仅在“要不要教育”这个问题恢复了常识;在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更好的教育这一问题上,并未建立新思维,并未跟上世界现代教育的潮流。当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之时,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重新恢复重点学校制度、智商至上、考试至上的升学率导向,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更将基础教育纳入了升学教育的狭窄轨道,全国上下都被笼罩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虽然我们从80年代就开始对积弊极深的苏联模式的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主要是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而在教育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教育“软件”的更新转换方面进展不快,差距尤大;由于教育的疲弱之势和创收谋生的压力,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校真正的工作重心。在实现现代教育的口号下,大多数学校热衷于盖高楼、安电脑;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考试至上、题海战术的传统氛围中。因此我们认为,摆在普通高中面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更新观念。

要更新观念,首先要认真学习——学习邓小平教理论,学习外国教育理念中先进的、合理的东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历程、成果及经验,要认识我们目前普通高中教育观念亟需更新的现实,真地、努力地、脚踏实地地进行改革创新。我们要逐摒弃“接受教育观”“考试至上教育观”,逐步接受并确定“自主教育况’和“个性发展教育观”,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观,切实强化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仍较普遍地受到接受式教育观的支配与影响,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的普通高中教育也不例外。其基本表现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子为阵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形式,把书本知识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我国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应试能力比较强,在诸如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数学、物理之类的竞赛中,我国选手成绩突出,与接受教育观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我国从未有过自己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这种教育观也不无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把学生为教育的客体,把传授知识的方式仅仅局限于一本固定的教材、一个固定的课堂和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种固定的方式,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而自主教育观则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专长和潜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相信学生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由接受教育观向自主教育观的转变,说到底,是师生关系的彻底转变。访美期间,我们就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师生关系,S.拉塞克和G维迪努力在其《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作过描述:“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被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导知识的工具。”(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6月版,第 105—106页)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个性发展的观念,要求教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坚持教育目标、课程教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灵活性与个别性,而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僵化。以维护学生的个体尊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我国统教育则强调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诚然,人的培养具有共性,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但是,很多人却将“全面发展”绝对化,并与“个性自主发展”对立起来,只讲“全面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名为倡导“全面发展”理想,实则推行“平均发展”;还有些人,将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化,要求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优,各科课程门门满分,并以此作为评价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常常过分地强调共性,盲目强调服从、统一与一致,很少考虑个体差异,使千差万别的学生难以得到自主发展,使丰富多样的个性失去了活力;此外,考试与分数的重压,使大批分数线以下的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扭曲,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也使分数线上的学生常常缺乏个性,惟书惟上,不善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意识与活力。我们应该明白:自由的增加也意味着责任的加重;教育的真正目的恰恰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满足社会的需要;面向未来的普通高中教育,必须确立个性自主发展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要兴旺,国家要富强,要实现四化,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目前,我们的国民素质是比较低的(全国人口将近13亿,竟有2亿多文盲和半文盲),而未来社会的进步,将越来越依靠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制与消除;都有赖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人才交流的趋势看,没有一个单位愿选择那些品德修养差、个人名利至上、责任心差且胸无大志者;那些只会背书本知识,智力平庸,实际能力低下者,势必难以谋生;那些体质弱,心理疾病患者,势必难以找到合适的出路;那些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差和美丑不分的人;在各种文比思潮和生活方式碰撞的社会条件下,在日常生活中则难免到处碰壁;而那些蔑视劳动,一心只想投机取巧发财致富的人,终将被淘汰。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普通高中教育必须将增强人的整体素质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至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则尤其重要。爱因斯坦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1989年底,联合国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提出,未来人才都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把“培养创造性”作为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之一专门提出来了。到了90年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财富。”既然如此,时至今日,我们怎能还不切实确立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呢?

在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我们认为,观念更新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不同于任何国家的任何历史时代的教育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而其自身又在不断发展中,如果我们不坚持观念更新,就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就会被淘汰。我们还认为,所谓教育创新,就是革除那些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不相适应的东西。事业不断发展,创新就要不断进行,也就是说,创新无止境。因此,我们只有选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正确定位、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以人、环境、健康为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能力为本质,素质教育为基础平台,教育资源优化重组为资源平台,培养高品格、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人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实现

篇8: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诚然,在现实教育改革大潮中,对待改革有三种态度: 一是一味拒绝,不管张三李四、国内国外,就不接受。二是机械模仿,照抄照做,目标教学有四个步骤,我就有四个步骤; 别人挂小黑板,我就挂小黑板。三是昙花一现,今天学习这个经验,明天换那个经验,这山看到了那山高,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经验也学不到。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可是,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在一节课里,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教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影响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教育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我们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教学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我们要实现教学民主化,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首先,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在创新思维的前提下,老师不是霸主、权威了,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和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我们在教学中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才行。

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答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方式。其实,同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民主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用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考虑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再有,我们要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提别要保护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作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实践的) 。

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开发

我们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并充实教学内容。其次要突出教材联系“理想化。标准化”的限制,设计的练习要富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还有,要切实实现对作业内容的开放。我们要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第几页的哪道思考练习中开放出来,大量阅读、搜集能促进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

上一篇:产品开发人员工作计划下一篇:狼性法则读后感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