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

2024-05-14

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通用8篇)

篇1: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

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

依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阅历了MIS以及MRPII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以后,我国企业在利用MRPII系统方面的投资超过八0亿元人民币,然而利用胜利率不到一0%,到达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乃至连戴尔这样的国际公司在花费了二亿美元巨资以及经由两年疲惫不堪的努力后,也宣告取缔它的ERP系统。这表明,众多的企业在IT利用方面的投资似乎遇到了1个巨大的“黑洞”,使患上企业的大量投入见不到回报。

经理人的IT“黑箱”

今天良多企业的管理者依然将IT视为1个“黑箱子”,他们因为对于IT缺少深入的了解,因而也就不会深刻追究。经理确切不可能成为方方面面的通才,但企业领导者需要对于哪些是症结环节有优良的感觉,需要知道哪些指标要进行监控、如何监控,以确保IT以及其他职能1样相符公司的战略以及目标。然而,许多高层管理人员看到IT利用项目的繁杂,他们最普遍的做法是将更多的责任交给技术人员。

在这类情况下,IT利用项目很快就会脱离管理人员的节制。因为缺少来自业务以及管理层强有力的推进,项目推动就会“寸步难行”,乃至堕入停顿的危机。据专家统计,至少九0%的ERP系统的施行要末超过预定时间,或者者超过预算。在对于ERP系统的`投资超过一000万美元的公司中,能够在预定的时间以及预算内开通的概率几近等于零。

IT潜能未能施展

IT利用没有释放其潜能的此外1个首要缘由是企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时,老是试图沿用旧的或者业已经存在的方式做事,只把IT作为实现自动化的辅助手腕,没有依据IT带来的新形势改革功课流程,晋升工作质量。旧有的流程以及方式没有扭转,即便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直接摹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以及处理流程,也只是固化了后进的操作,只能使患上问题更加显明以及严重,乃至有可能致使工作效力不如手工方式。在这类情况下,IT利用根本达不到预期想象的效果。即便人们在利用IT技术以后认识到需要对于原有流程进行1些扭转,但为时已经晚,通常都是因扭转计算机系统的本钱过高以及太费时间而被搁置。

此外,目前尽管IT利用市场各种产品层见叠出,但良多企业根本无从选择,他们既缺少选择以及评价的标准与法子,又缺少明确的目标、需求与战略,致使产品的选择缺少针对于性。据CCID1次调查显示,在IT利用不胜利的案例中,因软件选择失败的比例高达六七%。因而,如何从满目琳琅的产品当选择最合适自己的产品(包含供应商以及IT服务供应商)是瓜葛IT利用项目成败的首要前提。

走出IT“泥潭”

而缺少有效的管理是致使IT利用项目失控的直接缘由。如果没有优良的项目管理,IT利用“泥潭”就不可防止。

企业IT利用的核心理念可以用下列3句话进行解释:业务为体,管理为纲,IT为用。而具体施行可以参照下列要点:

第1,落实“1把手工程”。ERP项目施行就是1个典型的1把手工程。ERP项目的施行结果将是全公司业务运作流程的全面规范、统1,并通过完整更新的信息平台实现。对于这类跨部门、进行业务流程扭转、触及管理理念以及利益格局的项目,各层面的1把手要成为项目的具有者,使之成为自己工作中的首要内容,才有可能使项目顺利推动。

第2,业务部门主导。调查结果显示,那些事迹较好的公司更多地把信息技术的责任赋与业务经理,而不是技术经理。这象征着业务经理负责新的利用技术的选择施行及其效益的实现;信息技术部门只负责对于与信息技术项目发展有关的流动起支持作用;同时负责树立以及保持1个拥有本钱效益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1旦IT利用出了问题,责任应由业务人员来承当。这样构成了业务与IT的良性互动。1方面,信息技术部门必需熟识业务,而不是只抱住技术不放;另外一方面,即便不是信息技术部门的经理,也必需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真正把IT作为提高业务竞争力的战略性工具。

第3,制订明确的目标。企业IT利用需要制订明确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策略患上当、节制有力,从而防止项目失控。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开发流动要在短时间内收到经营效益。相似ERP的IT利用项目的施行1般需要六~一二个月的时间,乃至更长。

第4,充沛应用现成可靠的成套软件,尽量少地对于其进行改动。原则是宁愿扭转自己的工作程序,也不要去动软件程序。同时,要想胜利,症结1点就是不要把过去的坏习气带入将来要使用的软件里。如果确切要对于成套软件进行改动,那末经验表明,只有当第1年内收回四倍的投资额,才可能对于成套软件进行改良。这个数字可以足够抵消未来的隐性本钱。

第5,贯彻灵便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良多公司都在鼓吹标准化,但真正做到的却是少数。许多公司所利用的技术像1盘大杂烩,诸如电子邮件或者是开账单之类的事或许都不止有1个基本系统,结果致使了利用技术组合和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既繁杂又不灵便,大大增添了信息系统运营保护的本钱,也给快速扩充增添了难度。信息技术高绩效的公司,例如惠普(HP)、IBM等,在全世界实现统1的IT配置,减少了技术及其平台的数量,同时设计出能够增添灵便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结构体系,从而解决了繁杂性的问题,每一年节俭上千万美元的IT运营本钱。

IT项目管理不可少

如前所述,项目管理是企业堕入IT利用“泥潭”的直接缘由。企业应当聘用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使用合用的项目管理法子来主导IT利用项目。

第1,实现合作,借助外脑。鉴于企业IT利用项目的繁杂性,没有阅历过实际项目的人很难有效掌控整个项目的推动以及规避风险,因而,企业需要第3方咨询服务机构的匡助―――即借助专业的IT管理咨询公司。事实上,良多大的IT利用项目的胜利几近离不开专业咨询公司的匡助,例如联想、长虹、康佳等。

第2,延续改善。信息技术高绩效的公司把主要的信息技术投资以及其他资本决策放在平等的地位上。1方面从经营角度进行较为稳当的评估,另外一方面对于其本钱效益进行严格的分析,以使决策更全面、更有章可循。同时,信息技术高绩效的公司不会局限于单个项目,而是着眼于技术的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把它们作为长时间的目标。在这些公司的战略计划进程中,信息技术是1个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信息技术部门不但要统筹当前项目的进展,也要分析将来三~五年公司在战略发展上的需要。在营运方面,支出要严格地遵循本钱以及服务目标。

最后,信息技术高绩效的公司不是在投入中弄1哄而上,而是力图不断更新他们的系统。按年度稳步投入,这有助于使他们的信息技术保持在1个不乱的基础上,可以避免大起大落酿成的效力低下。

篇2: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

管理模式的差异化我国的财务软件应用较好,价格上的差距也不大,原因是财务管理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软件厂商也必须按照财务制度和规范提供相应的软件产品。与之不同的是,ERP是对企业资源进行全面优化的管理手段,也是能够支撑企业实施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多年来对于其管理的范围和应该具有的功能始终在争论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也难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ERP市场上就出现了百舸争流的景象。

价格差异较大的产品,在提供的功能、流程控制、支持的业务模式、灵活性、适应性、安全性等方面一定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一旦选择有误,将会造成项目实施的失败。

价格引发的思考实施顾问的重要性卖软件不同于卖硬件,卖应用管理软件更不同于卖工具软件。ERP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管理软件,它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同运作。

它不仅是一个软件产品,更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导入、业务流程的优化、组织机构和人员岗位的调整、适应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制度的建立、软件调整与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实施顾问来帮助企业实现,一个好的顾问团队是项目应用成功的基本保证。

做项目和做产品有天壤之别一个适应性强的ERP软件产品是在全面了解诸多企业的不同需求,并进行归集分析与升华后,引进先进的MRPII管理思想,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进行开发,得到用户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的结果。项目开发是一个团队针对一个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的,只要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项目在企业的应用就是成功的。但将该项目软件安装在另外一个企业,甚至是相同生产类型的企业,恐怕就不能够应用成功。做项目和做产品有着天壤之别。

功能上的形似神不似不同的软件产品中的功能菜单名称似乎都差不多,但在实际满足的业务处理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软件是高度集成的系统,并带有一定的智能化,通过基本的业务数据输入,可以自动产生与之相关的业务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业务之间有紧密的流程控制。有些软件则是简单的数据输入,完全是将手工信息在系统中重新输入一遍,业务之间是独立的,没有流程的选择和控制,这样的系统只是信息检索系统,不是资源管理软件,

关注系统的集成性与流程控制一个成熟的ERP系统并非是独立子系统的堆积。独立运行的子系统有可能效果很好,但集成起来不一定会更好。在ERP系统的整体处理逻辑中,相互关联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子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流程是相互制约的,对于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控制也是不相同的。一个通用的软件工具如果通过定义的方式能够实现多种信息集成和业务流程控制,那么它的开发难度比开发一套完整的ERP软件系统还要复杂得多,除非企业不关心信息的集成性和流程控制。

低价背后企业在选型过程中,往往对ERP项目实施存在一定的担心,觉得选择低价格的软件来实施,就是失败了损失也不大,并可以取得一定的经验。其实,这种做法一旦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不仅在财力上,更重要的是人气上的挫伤。如果软件选择不当,没有实施顾问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本身就埋下了失败的定时炸弹,最后失败的症结也不一定能够总结出来。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已经不少了,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引以为鉴。

成长型企业的困惑中小型企业是高速成长型企业,经营规模增长速度快,经营策略和组织架构的调整频繁,业务流程也经常调整变化,并且具有独特的需求。但在选型的过程中,人们却往往忽略企业的未来发展,只考虑企业现在的需求。另外,企业虽小,但基本的经营组织形式是相同的。企业规模小、管理的复杂度相对低并不意味着对软件的要求降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比不上大企业,但只注重低价格、部分业务的应用,投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过少的话,势必无法保证项目的完整实施,更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更换系统,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大忌。

企业资金的有效投入关于IT黑洞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人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时髦的名词――“IT黑洞”,这个黑洞的深浅无人能知,它形象地描绘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产生黑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业务流程与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优化的决策问题;业务部门参与不足、领导支持不到位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品与方案选择不当”。其他的原因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但一旦选择了一个不适合的产品,就已经为以后的实施埋下了苦果。为了能够实施成功,就要进行大量的软件修改来满足企业的需求,资金的再次投入也将不可避免。另外,如果在资金预算上考虑不周,被一时的软件低价格所惑,没有考虑到将来要发生的服务费用,特别是当选择了不适宜的软件产品时,资金的再投入也会加大,当多次投入还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出现的落差就会更大。

篇3: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

总体来说,网络管理系统针对电力行业的共性有以下几点:

(1)智能化,能够主动帮助用户真正实现预防为主、事前管理,用简单的方式来提示网络的关注点在哪里;

(2)通过无人职守的告警方式和远端管理,降低工作量;

(3)综合、一体化的管理平台;

(4)简单化。

北塔网络针对电力行业在IT网络运维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推荐使用北塔BTNM的以下四大利器,帮助电力客户建立稳定和高效的网络环境,使IT运维管理人员走出困境。

1 利器一:物理网络拓扑图

在日常的IT运维工作中,电力网络运维管理人员对网络的监控只是单点地针对设备进行观察以及排错,无法对网络整体进行有效的认识或监控,好一些的可以在自行绘制的静态拓扑图上简单描绘网络的连接状态。但仅有静态的逻辑拓扑图,对于日常IT运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张能够反映在现实网络中所有设备工作状态、线路流量状态并可以智能进行告警通知的拓扑图,我们称之为物理拓扑图,所谓的物理拓扑图要能真实地体现网络中的物理运行状态。北塔BTNM物理拓扑图真实呈现网络设备状态,通过物理拓扑图的展示,IT运维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地知道网络中发生的故障所在、网络的压力点所在,并可以对网络中的所有设备进行快速浏览以及配置,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 利器二:IP地址簿

当网络出现故障时,IT运维管理人员为了查找一个故障源IP,需要先查找多台路由器的arp表和交换机的mac表,最后定位到故障源IP所在端口位置。这个过程花费管理人员较长的时间,如果出现多个故障源时,情况会更加-恶劣。如果把整个网络中所有IP地址、MAC地址、交换机端口的对应关系实时地整理成一个表格,当网络出现故障,需要查找故障源时,便可以快速浏览这个表格以进行故障定位,我们称这个表格为IP地址簿。

3 利器三:数据流分析

在网络中所传输的流量,对于IT运维管理人员来说往往是不可见的,这其中包含有日常办公所产生的合法流量。但是,有另外一部分的非法流量如互联网下载、网络病毒、黑客攻击也会混入其中。过去,大家对非法流量都无法进行监控,让非法流量占用了大部分的网络带宽以及造成服务器主机的崩溃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因此,需要对这些非法的流量进行监控,监控网络中有可能产生非法流量的网络线路。当网络中出现匹配非法规则的数据流时,系统可以对产生非法流量的源头进行定位,并且产生告警信息通知IT运维人员,或者更加智能化地对非法流量源头进行堵截,以保证网络的正常应用不受非法流量的影响。

4 利器四:行之有效的行政体制

有了以上3种必选利器后,IT运维管理人员可快速地对故障进行排查,也可以对造成故障的源头进行跟踪,但是,现有的状况往往是,IT运维人员发现的故障源机器是由于使用者不当地对网络进行使用,在互联网上任意下载文件耗损网络带宽、下载文件中有病毒导致病毒爆发、任意拔插网线导致网络阻断,但又苦于IT运维部门是一个对内服务的部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使用人员进行约束,因此只能对使用人员说明故障原因,希望不要再犯。但是不久,又有另外一个人犯同样的问题,又导致同样严重的网络故障。为了改善这种对IT运维管理人员不利的状况,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现有的IT运维工作进行高度的重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使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实。

篇4:应用是IT创新的基础

在《计算机世界》报社组织的“2011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层论坛”上,曹老师在主题演讲中分析了20多年来医疗信息化从当初的孤岛、烟囱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历史;分析了从之前的医疗机构自发、独立发展模式到今天国家统一管理和驱动下的集体行动模式;分析了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的差异和要求。他建言:今天在国家大力推动整个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医疗和卫生机构应该务实、理性,没有必要一定一步到位和追求国际领先,同时呼吁信息化应该从技术、理念到业务、管理全面创新。曹老师的观点得到了现场30多位医院CIO们的高度认同。

在谈到卫生信息化时,曹老师谈到在国家推动医改和卫生信息化的同时,也将带动整个IT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他的观点是:“IT产业如果没有深入到行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曹老师的观点一语中的,这是用户对IT产业的期许,也将是IT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今天整个社会和经济都在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动因都寄望于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应用和创新。

从7月初的青岛消费电子展上显示的趋势看,传统的家电厂商在推动电视等传统家电技术与IT技术的融合对接,通过IT技术的应用,创新IT产业,带动新需求。另外,今年以来多家传统家电、医药卖场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拓展渠道,实现业务延展和创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和经济的改变。

IT在推动其他产业和行业创新、转型的同时,自然也会引发自身的产业创新和转型,面向其他行业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在帮助其他行业实现价值和创新的同时,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创新。

篇5: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

中国社会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从文明的演进上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晶状结构,而且信息文明的重塑化程度越来越强;从市场的角度看,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演变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加入WTO,中国不可避免地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国外跨国公司亦将自己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迁往中国,新一轮的“圈地运动”业已展开;从顾客的角度看,目前买卖双方的关系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在大多数商品完全是买方市场,顾客主宰着买卖关系,所谓“体验经济”的兴起便是明证;从现代企业成长的角度看,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民营企业的确成长起来,经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如今步入腾飞时期,而且像诸如虚拟企业等组织形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面对这一变局,企业应该怎么办?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和应变的能力可能是唯一的竞争优势,为此,信息化成为企业获得技术竞争优势的源泉。正如菲利普・B・伊文斯等人指出“每个行业都是信息产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

但问题接着就来了,为什么信息化会导致那么多的“IT黑洞”和“信息孤岛”?为什么无数的企业在“等死”和“我死”的信息化怪圈中不能自拔?

究其原因,说到底,在于原先的信息化范式已经失效,无法真正适应这一全球化时代“集成化分布式”企业的新变局,无法搭建一张公平接入的“网中网”,无法实现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无法实现数据融合和业务融合,更无法实现企业间的流程再造和根本变革。一句话,过去的信息化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尽管其手段采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其管理思想、组织形态、企业文化、市场形态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信息化始终处于CIO的层次;而如今的信息化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信息化成为与企业变革相匹配的最佳利器,信息化必须适应激烈的市场和组织变革,必须体现“客户主导”的体验经济思想。今天的企业信息化必须在具备技术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信息化要用来真正地运营,用它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强化关系,这应该是CEO考虑的头等大事。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具备一种大变局时代的信息观。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这一信息观的核心是指作为国家创新工程标志的知识集群的崛起,我们必须从重塑信息空间的角度认识目前中国出现的独立的知识管理/运营服务提供商现象;从企业的层面上来讲,这一信息观的核心是指从聚集单一技术和技术应用的信息化1.0版(数字化阶段)过度到注重组织协同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化2.0版(智商化阶段)。(姜奇平语)

对于IT业而言,这种战略观的转变,意味着一次全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层。欣慰的是,我们看到无数的产业巨头这两年都在做这方面的调整。如今,像网络、互联网、中间件、数据库、甚至操作系统都突破了过去的概念内涵,对于身处下游的中国企业而言,过去的“集成”、“服务”、“应用”等概念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总而言之,一种面向最终用户综合应用的.、基于统一技术平台的和基础环境的新型IT架构正在浮现,它们分别以・Net和J2EE为阵营、实现了网络时代的一次横向整合。君不见,如今网络已成为“智能化信息网络”(思科)、互联网已成为“第三代互联网”(微软、Intel)、“电子商务”已成为“随取即用”的基础(IBM)、中间件已成为“基础件”(BEA)、服务已成为“综合服务”(网新)、应用已成为“关联应用”(联想)………所有的产业变迁昭示出一条新的信息化的路径。

据互联网实验室研究表明,这一新的信息化将突破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计算、行业、业务等七大边界,成为无边界的、虚拟的、实时的信息化。(详见互联网实验室《中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报告》)。尤其是对企业而言,在业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扩展企业”。这时的企业信息化不再是“孤岛”式的信息化,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信用链条,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资源局限和管理局限。对于这一新型的企业形态,尽管多数国际厂商对之称谓不―,如“分布式集成企业”、“实时企业”、“虚拟企业”等,但其企业信息化思想是一致的,即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供应链以及电子商务,都必须以一种整体有效的信息观来统领企业复杂的信息化需求。

应该说,这次IT产业的巨大变迁对于中国IT业而言是具有巨大挑战的。因为大多数的标准和资源都集中在国外巨头的手中,说这次变迁是一场“巨头的盛宴”一点也不为过。那么,中国IT企业是不是只能做一些边缘的应用软件以及集成服务工作,而不能在产业分层方面占据一席之地呢?所有关心中国IT业前途的人们都在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呐喊。

大势不可违。总体而言,中国IT企业大多成为此次变革的被动跟随者。为此,政府部门和一些老科学家对此忧心忡忡,试图用一种国家扶持的战略打破这一僵局,借着电子政务的东风,国产的CPU、操作系统等也进入人们的眼帘。但是,这些产品目前较之相对确定化的市场格局,只能在某些特殊领域取得突破,更多地只是成为一种符号象征。还有一种最坏的可能是,“电子”与“政务”的结盟由此滋生了一轮新的“数字化腐败”,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了凶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业务基础件”概念的问世对于中国IT业而言具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IT业第一次在产业层级上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所谓“业务基础件”,就是业务驱动的基础平台和集成开发工具。它是基础件和复杂应用软件的最佳契合点,是解决“业务鸿沟”的有效途径。

可以这样说,“基础件”尽管对“中间件”做出了实质性的超越,但也只是最多解决了“数据统一”的问题,还始终未实现具备“技术无关性”特征的“业务统一”和“流程统一”。这一空白的恰恰也是中国厂商发力的支点所在。

“业务基础件”所表现出的信息化观,也正好是我们前面所标榜的“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它具有“客户主导”、“快速反应”、“持续完善”的特征,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所谓“客户主导”,是指业务基础件改变了由技术人员或实施厂商主导信息化的局面,实现了真正由客户从自身的业务流程出发,业务人员自己定义软件内容。

所谓“快速反应”,是指基于业务基础件的信息化,大大节约了信息化的布署时间。传统的信息化工程经常一实施就是一年,久拖不下,最后不了了之。而用了业务基础件,真正做到省时省力,只用个把月就可把项目实施完毕,何乐而不为?

所谓“持续完善”,是指基于业务基础件的信息化,不但实现跨平台的平滑过度,也可随企业成长的需求不断变革业务流程,从而极大地保护了用户的投资。

对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企业而言,“业务基础件”的出现,无疑是信息化市场的“福音”。其内在的技术一致性和技术无关性特征,与中国企业的特征具有天然的关联。JUSTEP等软件公司在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业务基础件”,已显示出这一类软件巨大的应用价值。中国企业信息化要实现“综合协调”、“分步实施”、“业务为本”、“效益优先”的总体目标,就必须依赖像“业务基础件”这

篇6:户外探路的IT化应用

我猜,如果在中国驴界投票选举精神前辈的话,能独占鳌头的是徐霞客。如果在全球驴界投票的话,不好说,估计比老徐还早300年的摩洛哥人伊本·巴图塔会是位强有力的竞争者。这位伊斯兰学者兼旅行家用了30年走遍欧非亚,并和徐霞客一样著有一本《旅行》,那实力,杠杠的。

想想骡马时代行程万里意味着什么?今天的驴子们太幸福了,即使深入到最荒凉的地方,也可以依靠技术手段获得信息。

2001年,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破产。这个曾经雄心勃勃的计划,要靠发射到太空低轨道的77颗卫星构筑一张通讯网,让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通讯。它的商业失败在于除了类似于科学考察团之类的极特殊的顾客外,谁也用不起它。

在铱星破产后的那几年,互联网在中国普及,成为驴友们最热衷的信息工具。依靠Google Earth鸟瞰大地,用直观清晰的卫星地图取代传统的手绘图本,搜索、梳理、集成详细交通食宿信息,信息源又通常来自先行驴友的游记或攻略帖子,相比之下,官方的介绍反而意义不大。

无疑,很多驴友都是网络高手。2006年我去滇北怒江州的丙中洛,行前在搜索信息时,发现先前被广大驴友热烈推荐的“丁大妈客栈”出现了负面信息,比如她完全掉进了钱眼,连手机充电都要收费。在去怒江州的路上,我据此建议多位驴友选择别的客栈,但居然一路上我碰到的人都清楚丁大妈的情况。那是我第一次感到驴子们对IT技术的依赖程度。

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驴友在网上推荐手持GPS设备。它可以显示线路经纬度、海拔、气温、方向、地理等高线图等,还可以把徒步速度、里程记录下来,形成直观的线路图,后人可以非常精确地沿着前人的足迹行走。我一激动就花1500元买了一个。但回来一用,发现它虽能解决问题但很麻煩,不仅设置流程复杂,且下载、制作线路图需要转换专门的文件格式。

再后来,我买了一个驴界流行的芬兰著名户外手表品牌Suuto。这表功能完备,号称“腕上电脑”,除了手持GPS的功能外,还有天气警报、旅行日志等,但同样的问题是界面依然不够直观、操作比较复杂。

要说革命性的变化,还得感谢乔布斯。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一举解决了所有问题。它自带的GPS地图就足够强大和精细,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提供实时的地理定位。更加强大的是,如果你需要更专业的功能,只要下载专用App就OK了,完全替代手持GPS或Suuto腕表。比如App store里有款由哥伦比亚公司提供的免费客户端“GPS PAL”,它提供了比前述的手持GPS更多的功能,还漂亮。

如果你喜欢在跋涉了一整天后,懒懒地躲在露营地仰望浩瀚的星空的话,那一定要下载一款叫“SkySafari”的免费星空观测App。有了它,你可以预知各种天文现象;可以像翻阅日历本一样“翻阅”任何年月任何时刻的星空图;可以把你感兴趣的星座放大到肉眼原本不可能看到的程度;你甚至还可以利用地理定位功能,让你此刻面对着的深邃天空的秘密漂亮地呈现在手机上,它甚至能随着你仰望太空的角度“实时”变化。

篇7:业务应用:IT运维管理的核心

近年来,国内外各企事业单位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结合中国石油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中国石油出台了统一的“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F5(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项目便是“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一项,目标是建立集成的监控管理平台和统一、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提高中国石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性能,从而保证中国石油各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彻底改善IT服务的管理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IT服务支持成本。

被动的传统IT运维管理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调查发现,在导致IT基础设施出现故障的原因中,源自技术或产品方面的因素其实只占了 20%,而因为运维管理方面的原因则占到80%,可见IT系统运维及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企业每年对IT部门投资都不少,但是得到的效益却没有体现,问题仍然时常发生,感觉好像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企业的IT运维部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部门,因为IT运维就是在后台默默地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才想到还有IT部门的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IT运维管理还处于传统模式,即无相应的运维监控软件或者是仅仅单独使用某项监控软件而没有联合使用。这种传统的IT运维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是孤岛式的管理,是与业务应用没有联动的管理。

1.被动管理

传统的IT运维管理是救火式的管理。通常是用户先于IT人员发现问题,然后再找到IT部门要求解决问题。这是由于传统的IT管理采用人工方式管理基础设施,网络管理是从各种IT基础设备出发的,仅仅是保障各类IT设备如服务器、数据库、存储设备、交换机等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不采用任何管理软件,仅仅靠运维人员定期轮询,或者执行某项命令来检查设备,在系统规模较小时,只要参与运维的技术人员足够负责,人工运维方式是可以满足日常运维需要的。但是,当应用系统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这种运维方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轮询一遍要花费几个小时,这样,轮询周期越长也就代表越需要更久才能发现故障。这种被动式管理IT导致有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2. 无关业务、孤岛管理

有些企业虽然采用某一种或几种监控软件来监控IT基础设施,但这些监控软件都各自独立运作,没有进行对业务的整合监控。如果用户投诉业务应用不畅通,很难定位故障源,到底是网络、应用程序、数据库还是其他后台系统出了问题,或者是各部门踢皮球,都说自己所负责的设备正常?

好一些的IT主管会把各个部门集合到一起开会,讨论问题根源。传统的IT运维管理方式是各类设备的管理各自为政,丝毫没有关联性。处理故障不便于追根溯源。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在专业应用系统赖以生存的各基础设施支撑单元上很难做到专、精、准的多面手角色,加之由于管理范围的界定和监控手段的限制,运维人员很难直接判定问题是出在基础网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还是应用系统自身,故障难以定位将直接导致业务恢复时间的推迟,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大大降低服务质量。

将IT运维与业务相关联

IT运维是在后台默默地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IT运维工作是无形的,怎样把这种无形的运维变为有形、甚至量化,这就要把IT的运维与业务相关联。传统的IT运维管理中,基础设施的运维工作不能和业务相结合,仅仅是在设备管理的层面上。这就导致IT管理的成绩没有体现。想想看,如有业务应用不正常,那网络或者服务器之类的任何一种基础设备的正常运行又有什么用呢?业务应用是“1”,设备是“0”,没有了正常通畅的业务应用,那其他的都是空谈。只有在业务应用畅通的前提下,基础设施管理才有意义,才能体现IT运维管理的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企业IT:部门了解用户使用感受,关联真实用户感受和系统性能,指导问题事件定位和原因诊断 。

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首先是基础架构建设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采购一些硬件和应用软件。随着采购的不断扩大,企业的IT组件不断完备,IT系统初具规模,这就产生了IT运维和管理的要求,即网络和系统监控(NSM)阶段,监控网络连通性和系统可用性,此阶段主要还是对IT设备的监控。随着企业业务日趋复杂,IT系统进一步扩大,这时就产生了对IT服务流程进行管理的需求,上升到第三阶段,即IT服务管理(ITSM)的阶段。以上三个阶段都是IT间接产生业务价值的阶段,对业务的顺畅起辅助监控的作用。

企业业务系统对IT系统依赖的不断增强,企业开始关心IT服务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强调从业务目标角度出发来管理IT,也就是到达第四个阶段——IT与业务融合的阶段,即BSM(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业务服务管理)阶段。企业可以根据业务目标对IT服务进行调整,以确保IT能够支持业务目标,从而直接产生业务价值(如图2所示)。

如今各类重要的IT应用系统相继在中国石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IT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尤其重要,例如ERP、OA、邮件、门户等各类重要的系统如果出现中断,都会给企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所以除了需要对各类应用系统部署冗余的设备以备保证其高可用性,同时也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进行关联管理。业务系统的可用性是由底层的各类基础设施的状态所决定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业务模型,将与某个业务相关的底层IT基础设施关联起来,该业务模型能够有效地定位故障根源。这样ERP的管理员只需要关心ERP业务的可用性,而没有必要去关注每台主机的性能参数和启动的进程,不但大大节约了运维时间,而且也提高了运维效率,使故障持续时间大大缩短了。

基于BSM的IT运维

当前中国石油IT运维管理的需求就是从业务出发,建立基于BSM解决方案的新型IT运维。

新型的IT运维管理系统要做得到的就是基于BSM架构的业务管理。

首先,要实时掌控最终用户对IT服务的使用体验,根据制定好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来管理业务服务的质量,这样就可以根据业务影响和SLA来对IT服务进行管理。

其次,通过端对端的应用交易时间测量,实现业务要求端对端的可见性;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测量业务服务的响应性能,主动帮助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以便在问题对用户造成不利影响之前,及时得到隔离、诊断和修复,把它们对业务的干扰降到最低。

第三,提供业务服务、应用及底层IT系统构架部件之间的映射关系。这种解决方案通常会基于一种称为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配置管理数据库)来实现。通过服务依存关系映射技术,来展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架部件之间的动态关系,这样就增进了对各种IT元素的掌控和理解。

第四, 借助业务服务与IT基础设施的依存关系,对告警事件进行管理。当IT系统的组件产生告警时,结合收集上来的底层的IT系统告警事件,对它们进行过滤、关联、聚合,根据对业务服务影响的严重性,来进行排序处理。

传统意义上的CMDB是服务流程中的一部分,是ITIL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在以业务为核心的IT运维中,CMDB也是业务建模的主要工具。CMDB通过自动发现工具收集和一定范围的IT基础架构基础信息,包括配置项和关系,建立IT基础架构模型;并通过端到端的业务服务拓扑图来可视化展示业务系统所有部件和关联关系。

把这四方面的功能整合起来,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衡量业务影响和风险;自动发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件,并建立依存关系;理解用户感受,监控用户业务响应时间 ,在用户受影响之前发现问题,以求满足下列功能:

1. 通过基于角色的业务视图,提供业务流和服务的可见性;

2. 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衡量业务影响和风险;

3. 设置和检测业务过程的SLA,了解应用性能对业务的影响;

4. 24×7小时端到端监控,从浏览器到后台实时监控所有交易;

5. 理解用户感受,监控用户业务响应时间 ,在用户受影响之前发现问题;

6. 主动发现和按优先级管理关键业务问题;

7. 通过自动把业务和底层运营信息建立关联来缩短平均问题修复时间;

8. 自动发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件,并建立依存关系;

9. 通过联合的CMDB,来为IT环境提供一个“统一的真实数据”视图,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主动的、以业务为中心的BSM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极大地改善业务服务的性能和可用性,降低服务突然中断带来的风险。

提升IT部门的作用

以前,IT运维部门救火队式的混乱状况导致无法判断IT运维总体表现的好坏。而IT部门又是公认的成本中心,这就导致了在很多企业中IT部门总是承受着很多批评,IT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不高。

而现在,IT运维部门实现了主动发现问题、提前处理故障;IT运维管理与实际的业务应用挂钩,IT运维部门的工作由无形化为有形;促进IT部门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这一切既有利于IT人员发挥其工作热情,也有利于IT部门在整个企业地位的提升。

篇8: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

就在去年,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提出,黑洞可能并非如很多人所设想的那样是一个“终极牢狱”,实际上数据仍然是能够从黑洞深渊中逃离的。

现在,在一篇经过同行评审的最新论文中,这名已经74岁高龄的学者将他此前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拓展,确认逃离黑洞的关键便是存在于黑洞事件视界附近的零能量粒子,或者叫做“软毛发”(soft hair)。

这篇论文对人们原先的认识,即落入黑洞的物质将永远消失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并让我们更进一步加深对于黑洞本质的了解,后者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霍金表示他发现了一种信息能够借以逃离黑洞的机制。

在今年1月份,霍金引发了媒体关注,当时他宣称自己可能找到了一种解决所谓“信息悖论”的方法。他提出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机制,能够让黑洞在“消灭”信息的同时保存信息。但当时他的文章还尚未经过同行评议过程,因此还不能算是正式发表。

而现在,这篇文章已经正式经过了同行评议并在《物理评论快报》(PRL)上刊载。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哈佛大学举行的一次讲座中,霍金教授表示:“黑洞并非宇宙中的终极炼狱,就像它们此前被认为的那样。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被困在了黑洞内部,不要放弃,还是有机会出去的。”

在上世纪70年代,霍金提出黑洞会向外辐射粒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黑洞将逐渐损失能量并不断收缩,最终消失。去年,霍金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黑洞实际上更确切地应该被称为“灰洞”。灰洞理论允许物质和能量在被束缚一段时间之后重新释放回宇宙。

然而该理论中涉及信息重新释放的理论此前并未能被很好地理解,而这一最新的论文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和解释。

该理论认为存在于黑洞边界—即所谓“事件视界”附近的粒子由光子和引力子组成,它们分别是构成光与重力能的亚原子粒子。这些能量非常低,甚至是零能量的量子在黑洞边界附近积累,它们能够捕捉并储存从落入黑洞的粒子中提取的信息。

这一机制意味着,尽管落入黑洞的物质可能的确消失了,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将继续在黑洞边界附近游荡,并由这些构成所谓黑洞“软毛发”的量子保存着。

霍金将这种信息的返还机制比作一本百科全书的焚毁过程。在那样的情况下,百科全书本身的确被焚毁了,但它所包含的信息其实并未真正丢失,只是变得几乎无法解读。

研究人员对此研究评论认为,尽管还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但这的确是通往解决“信息悖论”道路上的重要步骤,该悖论长期以来困扰着包括霍金在内的黑洞研究人员。

在今年年初接受《科学美国人》杂志专访时,霍金的这项研究的主要合作者,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安德鲁·斯特明格(Andrew Strominger)教授曾经指出:“我们的研究表明,当一个粒子进入黑洞时,它会为黑洞增添一个软光子。也就是为黑洞增加了‘毛发’。而从更加通俗的角度来说,因为所有粒子都带有质量并且与引力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几乎总是会为黑洞增添‘毛发’。那类似于一种记录设备。”他说:“这些软光子和引力子将记录下进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这种机制能够记录下远比我们此前设想的多得多的信息。”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物理学家格雷·霍洛维茨(Gary Horowitz)表示:“需要指出的是,这篇论文并未解决黑洞信息悖论。首先,相关分析必须能够在引力场尺度上得到重复,而非仅仅是电磁场尺度上。目前相关作者正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初步计算显示纯引力状况可能与电磁场的状况非常相似。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提出的黑洞软毛发机制可能并不足以捕捉所有进入黑洞的粒子留下的信息。”

他表示,目前还无法确认是否所有被黑洞吞噬的信息都确实能够被转化为软毛发,抑或这些只不过是所有因为被黑洞吞噬而消失的物质产生的信号。但他也承认:“当然也有可能的是,随着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进行,将会揭示这种‘毛发’的更多本质,并有可能最终解决信息悖论问题。”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 革命烈士诗二首 1教案 沪教版下一篇:这就是我范文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