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2024-05-03

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通用8篇)

篇1: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南宁市白沙路学校 刘宁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然而,目前这种教学方式正处于试验阶段,难免有弊漏之处,我就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所见几个误区。

误区一:形成固有模式,才能保证“节节通”

所谓“节节通”,一般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程序通、教师课堂应用通、教学口语引导通、学生思维应变通等,一些教师用一种模式去上课,一节或几节下来,经总结认为那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其效果比较乐观,于是认定了这种模式,甚至在今后的多媒体教学或比赛中全盘应用,不可否认,这是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但是,要知道,书是死的,但是书的内容是活的(即内容不一,形式、文体多样),人也是活的,再者,“多媒体”的内涵也是活的。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同一种或几种教学内容中,学生配合良好,也许效果不错,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这种模式,也不代表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乐于接受这种模式,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固有模式,成了教学模式推陈出新的障碍,没有体现“多媒体”教学这一内涵。

误区二:教学互动过程中,计算机应用起主要作用

多媒体课堂教学,无疑给师生一个很广阔的互动空间,其交互性与广域性的特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辅助消化——形成认知——吸收保持,而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因此,不应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说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通过网络进行合作学习,并和教师形成互动。如: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就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等等。这样教学方式灵活,学生参与意识更强,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在课堂教学上,对多媒体的应用要用到实处,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应合理、有效地利用仅有的几十分钟。我在去苏州比赛的时候也听了几节课,发现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教学交流手段的多样性,老师就通过网页与学生进行交流课文问题,一节课下来,老师把时间大量花在电脑上,很少出声讲课,我觉得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口头交流就可以了,而且可能效果会更好,也更有利于语文教学中所要求的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必要太注重应用电脑这种形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一堂计算机应用课。所以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某些传统教学经验不能丢。

误区三:紧系课件内容展开教学,就是成功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离不开课件,一个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形有色地把授课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于是,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紧扣课件内容展开教学,就是满意的多媒体教学。这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容易不知不觉走入这一误区。对于这点,我感触较深。有一次,我到一中学上课,那节课,我上的是八年级下册的《春酒》,课前我做好了充分准备,我搜集大量的图片做课件,版块很多,做得很细。上课时,我根据课件一环扣一环的上,不断点击鼠标,课堂上所涉及的问题和答案几乎都投到大屏幕上,课堂很热闹,我也很忙。课后,评课的老师说,你的课件做得很精美,但是,你被课件牵着走,跳不出来,我们是用课件辅助教学,而不要被课件束缚。至此我才认识到,我们应本着课程主要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而不是依着课件顺序逐项展开教学,不应拘于课件、依赖课件、视课件为关键,不要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灵活多变的特点。

误区四:越是精巧的课件越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想而知,缺少课件,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象、声音、动画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器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有的教师以制作精美课件、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把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作为重点抓,却疏忽了其“科学性”和“教育性”。就我个人认为,课件制作要有三忌:一是华而不实、花里胡俏;二是呆板单调、索然无味;三是生搬硬套、胡拼乱凑。一个多媒体课件应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不能单纯为吸引学生而“艺术”。

以上仅为我个人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现的几个在多媒体教育教学中常走的误区,有些观点尚或不够成熟。

总之,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它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生动机。据有关实验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利于知识的保持。但我们也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正如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陆天池所长所言:“在多媒体教学上,现实的操作策略是,走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因此,我们面对今天新的教育局势,要勇于进取,不断探索适应新局势下的新型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2: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人们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了,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然而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就谈谈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应避免的一些问题。

一、避免多媒体只为公开课教学服务。

许多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上公开课,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这中间,有管理方面要求不严格的原因,有硬件数量不足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相关课件的匮乏,自制又有困难。针对这些,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一是采取“拿来主义”。目前国内(特别是网络上)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了,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还可与兄弟学校交换使用(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需要,可利用软件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建立课件库供教师选择使用。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再辅以其它工具制作完成。一般的课件可用PowerPoint制作。三是在管理上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可以硬性规定每册教材必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目前,真正具备条件的学校还不多,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面、使用率。

二、有扬有弃,不独重多媒体。

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其它常规媒体的作用。有些教师甚至干脆用多媒体替代黑板与挂图。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幻灯的静态展示功能和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有其良好的教学功能,有的甚至是计算机完全不能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优化教学。

三、谨防“以电脑为中心”,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想用多媒体教学,但又怕操作失误,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则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蜕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再说,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好主导作用。

四、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因CAI的介入而被忽视。例如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也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在教学重量单位时,要注意让学生动手掂一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角等几何图形时,要让学生动手触摸、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和物体的角,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这样教学,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不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适当走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此外,优秀的课件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不能仅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例如一位数学教师设计的“加法计算”课件,当学生答错时,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满含期待的“请你再试一试”,而是冷冰冰的“你错了”。这种设计就缺乏人性化,阻碍了计算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感情的交流也会阻碍知识的交流。

六、要避免滥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容易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还要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应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只要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就可以了,不求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依靠课件。

篇3: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一、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常见误区

⒈多媒体课件使用机械化, 无法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而目前的我们使用的地理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课前精心制作好的, 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 短时间内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进行调整, 从而导致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甚至仅为使用多媒体而进行教学, 多媒体在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真正的教学需要, 而是作为一种时尚, 本末倒置。机械化的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不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⒉教学资源缺乏, 生搬硬套是一种常见的通病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但目前许多学校多媒体配套设施不足, 不能更好地为多媒体教学服务, 零散的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无法互相交流提高, 生搬硬套成了一种常见的通病, 直接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开展。

⒊滥用多媒体, 忽视传统教学优势, 不能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

不少教师在上过多媒体教学后都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上的氛围轻松愉快, 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 但课后检测时却发现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没能落到实处, 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这些课件的制作过分注重观赏性, 华而不实, 导致学生上课时如同观看电影或动画片, 难怪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来的扎实。

⒋教师往往专注于课件的演示而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 不仅得力于好的教学设计, 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及自然、得体的态势, 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教师准确传递教学信息, 并随着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感情共鸣, 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说, 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在多媒体课中, 师生间这些情感的交流已被渐渐地忽略了。这不仅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而且也违背了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

⒌刻意降低知识难度, 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中, 把地理信息以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形式, 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表达出来, 确实有利于教师的教, 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但由于课件的设计太过于直观、形象, 流于形式, 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减少了, 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⒍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施

由于诸多因素, 许多需要课件的老师不太懂计算机, 难以作出高质量的课件, 懂计算机的老师又不了解地理学科内容, 课件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走出误区, 营造有效地理课堂

多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革新了信息传递方式、方法,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 也挣脱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极大地更新了人们思想观念。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研究多媒体教学, 认真备课、合理设计, 精心制作课件,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以形象、生动的画面, 动听悦耳的音乐来吸引学生, 切实把多媒体的优势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 可以营造出有效地理课堂。

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强大的动力, 它能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 手段单调、呆板, 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 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 34个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识记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道障碍, 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拼图游戏, 学生一边娱乐, 一边无形中记住了知识点。又如《自然资源概况》一节, 中国的石油、铁矿、煤矿、有色金属基地的记忆令学生十分头疼, 但利用多媒体配乐, 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自然地接受教育。

强烈的兴趣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主动地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⒉化抽象为形象, 巧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范围广, 很多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大家看不到的、无法想象的, 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 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CAI课件就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由静到动使学生感知大量无法观察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突破教学难点。如《中国的河流》 (湘教版8上) 中讲到“地上河”时, 用课本中图表和教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观赏景观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样自然引入到“地上河”产生的原因和“地上河”治理中, 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⒊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外, 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板图, 往往需要很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结合一些图形的变化过程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又能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即加大了课堂密度, 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果, 减轻了学生负担。

⒋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 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 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寓讲于“画”, 寓讲于“演”, 寓讲于“思”……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问题的情境, 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 突出实际操作过程,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地理体验”, 借助于观察、比较, 主动参与到研究当中, 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 获得真正的地理体验, 加深对地理概念的深层理解, 积累丰富的地理体验, 拓宽地理能力的培养途径。如《青藏地区》一节, 通过短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到藏民的风土人情, 进而引导学生探究“藏民生活如何同以‘高寒’为主的青藏地区相适应”。这样既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 间接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的优点便是通过图像、图形、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视听手段, 对授课内容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 将上课所需的所有内容都设计在教学软件中, 从而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在45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内, 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加大教学密度, 讲究教学效率。如《中国的地形》一节, 涉及内容广泛, 但利用多媒体, 以“三级阶梯图”“中国主要山脉图”“中国地形图”为主线, 结合地形区的视频, 教师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 学生掌握得快又好。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 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 再加上交互性又强, 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 优化了教学。

篇4: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应用误区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根据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在学校教学中日益推广,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有了多媒体教室这样的教学硬件,并随着人们对电脑使用的掌握,使得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普遍。这本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很多教师却反映多媒体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有时还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根求源,是很多教师走入了多媒体课的教学误区。

一、课件展示代替不了教师的板书

教师用鼠标代替了粉笔,在电脑上敲敲点点,完全摒弃了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化理解的过程,学生可以利用做笔记,手、眼、脑全方位、立体的对所知识进行及时地理解、消化和巩固。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黑板板书这一教师的基本技能仍然不能摒弃,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板书,还需要学生的板演,这样才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二、不要使物理教学成了课堂放电影

在教学过程中,课件上的图片、音乐、动画,让人看了很是享受,但欣赏之余,却有了这样的疑问:这是教学么,怎么像在看电影?看电影大家都知道,那是要追求视觉享受哦,一部好莱坞大片看完后,给人的感觉那是爽,可出了电影院后呢?又有多少学生讨论它里面的内容呢?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忘记了思考;同时也因为内容量的庞大,也没有了时间思考。一节课下来,教师只顾着放映幻灯片,俨然是放映员,学生只做观众,而不是参与到学习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生动的思想,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了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好比国画中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一堂优秀的多媒体课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大的容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不是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去转,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应该是在教师、学生需要的时候再展示的,而它展示的应该是要学的东西,而不是去追求视觉的享受。繁多的内容,把一堂课填的满满的,没有一丝空白,只会消解学生的想像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课件制作应该短、小、精、简。

三、不要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形式单一的教学

现在有些教师上课仅仅在电脑上使用幻灯片,鼠标一点一页过去,学生容易视觉疲劳。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使用幻灯片,还使用了摄像机、实物道具等,及时、真实的把学生物理试验操作过程,实时、放大的投影在大屏幕上,让下面的同学清楚的了解他的操作,明确该学生在操作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同时也能知道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因为学习更多的是一个交流的过程,闭门造车,自己埋头苦干,往往效果不好。多媒体课件固然能为一堂课增色不少,但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少,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物展示、分组实验操作……更能锦上添花。

四、教师不要变成了“教授”,坐在电脑前的操作,使教师脱离了学生

中学教师的授课过程是师生配合、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控课堂行为,控制课堂节奏,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但有些教师在上多媒体教学课时,却把精力放到了电脑上,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图片;再过一会儿又有音乐声起,再加上课件制作过程中细节处理处理上的不完善,只看到教师忙上忙下地人机对话,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知识交流,这其实就是把以前的以教案为中心转向现在的以课件为中心,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反而失去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也很难再有精力去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师应该适当的时候,时不时的走下讲台,离开电脑,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出一片。

五、不要太过的“拿来主义”

现在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我们教学中的任何资源。部分教师在拿来的时候全盘接受,而忽视了具体的学生对象,忽视了具体的教学环境,只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每位教师的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的风格,一味的使用现成课件就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而且也不符合自己的学情,自然教学效果不会好。网络上的资源,我们要汲取长处,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一个是自己的,合适自己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师不要成为“为多媒体课件服务”者

所有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基于这个根本目的,教师采取的所有教学方法或者形式都是为其服务的。而在具体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首先是多媒体课件的播放,教师的讲解是为多媒体服务的,而不是多媒体课件为了教学任务而服务。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经常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是从服务学生的主旨出发,课件制作力求直观生动,内容科学,画面简洁,适合辅助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出现突发状况,根据情况选择播放,决不受课件的限制科技的发展使多媒体日益走向课堂教学,这是时代的必然。探讨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误区和应对策略,就是为了能让多媒体课件更充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取代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只有在教学中取长补短,才能为现代教学服务。

篇5:走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对多媒体辅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和设计存在科学性和必要性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阻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只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当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误区才能使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发展少走歪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只有与传统的讲解、板书、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恰当的配合,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辅助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补充和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化学课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和设计存在科学性和必要性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阻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提出自己的粗浅的想法,与同行交流。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我们在讲授“碳单质的性质”这一节时,可设计金刚石、石墨、C60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碳单质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化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化学做为一门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设计课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儿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主多媒体简单地代替都是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都是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五、编制多媒体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只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当前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有三维动画,若课件中没有三维动画的演示,则此课件的档次就不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如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况且三维动画不能替代真实的模型和实验。

六、课件的运用要做到适用、适时、适度。

“适用”是前提,它指课件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要融合,而不是生硬的掺合,教师制作课件时需要认真研究教材,领会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多媒体技术,切忌把各种声、像、图、文一股脑全搬到屏幕上,不考虑化学学科特点和规律。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待多媒体技术,我们正确的态度应是:一不排斥,二不迷信,三在研究、印证的基础上吸纳。如在复习初中化学中重要气体(O2、H2、CO2等)的制取时,若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很难把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来,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如通过课件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篇6: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多媒体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已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求。多媒体教学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一个可靠的依赖,它通过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现今的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多媒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发挥一体机的效能作用,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人们的关注,“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普遍被城乡教师所接受。但是,很多一部分教师为“公开课”或“展示课”而使用多媒体、为评比而使用多媒体、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屡屡可见,在“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目前,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存在确实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走出误区,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走出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呢?我有一些粗浅的看法,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认为:电化教育=现代教学思想方法X现代教学媒体。二者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无论哪方为零,结果都会为零。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真正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从增强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上,提高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不应搞“花架子”。不应一节课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而对其他教学手段不屑一顾,弃之不用,甚至整个一节课,黑板上连一个字、一个有关的符号也没有。对于数学课而言,教师在黑板上的作图、数字、推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教师是通过眼神、动作、语调等表现出来的,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媒体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种媒体方便、直观、有效,就用哪种媒体。例如:实践证明,表现一般事物的静态特征时,可用投影或幻灯;表现动态过程可用录像或计算机;表现一般性文字资料可用小黑板;加强对比性的板书板书可采用贴绒……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三、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打开学生思维,让其解脱于沉寂迸发出活力的钥匙。我们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去对直观的图形作出适当的理解和必要的推广。在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若一味地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那可谓用得不适时宜。要预留一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四、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如果过分强调课件的作用,则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单一化,静待化。因此,我们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学习知识,理解本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内容提要∶

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因为没有摆正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违背认知规律,无视学科特点,轻视课件效果,走进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研究认知规律,尊重学科特点,提高课件质量,从而让多媒体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当信息化社会正在或即将对人类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更新要求的时候,语文教学已经阔步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互联网介入语文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许多中学教师不甘“寂寞”,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尝试。他们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语文课上,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不过,也有一些教师因为没有摆正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走进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误区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人灌”变“机灌”

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只是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只是做了些“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工作。语文多媒体课中,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质意义的情况很普遍,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教师滔滔不绝,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还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程式化,想方设法将课堂的进程限制在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按我的“圈套”发展,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难得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逐渐悄声熄灭。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把多媒体当做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多媒体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多媒体教学,这一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却使学生感到原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

误区二、违背认知规律,舍本逐末

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一些教师违背学生的发展以认知教材为基础的规律,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不是解读品析课文而是炫耀电教手段。一些语文课件只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上《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结果造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我们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一个《雨霖铃》课件,赏析部分共两分钟,画面上枫叶纷飞,图案迭换,文字上下翻腾,赏析内容跳荡出现,诗歌朗诵声情并茂,所配音乐惨惨凄凄。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许多东西,实则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东西,因而更谈不上去反思、创造了。

误区三、无视学科特点,图解诗文

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语文学习的课堂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心灵感悟的。电脑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输,便于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但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创造个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员,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有些教师偏偏忽视了这一点,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简单采取图解诗文的方法,简化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和片面。比如讲《望天门山》,有位老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义,根据诗歌内容设计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的样子,两山夹缝中滚滚长江水奔腾而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之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再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背诵全诗。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耳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避免了“满堂灌”的单调形式对诗歌内容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事实上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决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诗配图画、诗配录像的做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画面不必想象,刚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这是一种注入式又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展示自己创造的个性,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领悟学习的真谛,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误区四、轻视课件效果,为用而用

有的老师为了在优质课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有的老师是因为受命使用多媒体手段讲课,把主要精力放在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上。不管教学效果,盲目追求视听刺激。结果让人哭笑不得。课件的制作是基于某一篇 课文的,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一些重要素材(资料、图片)往往难以找到或受到损坏,找到的资料也很难判断真伪,他们就勉强使用或由类似素材替代。一个教师在制作《沁园春雪》课件时因无法找到北方山原的雪景照片,就将就用其他雪景代替,结果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毛泽东该词气势磅礴的意境却体现不出来。有些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课堂。尽管二者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的无奈和伤感,两者相去甚远。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些老师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只是借用现存的多媒体课件,按照别人的设计来讲课,教学过程捉襟见肘、受制于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盲目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还有一些教师不考虑硬件环境的限制,盲目跟进。多媒体课上投影出来的视频画面模糊不清,声音也是时有时无,不仅不能发挥媒体的应有效果,反而画虎类犬,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我们应采取如下对策,来走出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一、真正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教师手中也会变异,成为“旧”教育的工具。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习惯、情感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学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既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要让学生有冷静思考的时间就非常重要了。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教师要能把握好动静结合的关系,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指引。

有位老师在教《绿》这篇散文时,首先引领学生欣赏配乐朗诵,并让学生观察银幕上不断变换的梅雨潭画面,当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后,便因势利导,推出练习。解决练习时,或是小组讨论、或是个别交流、或联机互动,方式多样。结合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引导学生敞开思路、广开言路后。完成任务后,随即对学生练习加以讲评。简单的,一带而过。困难的,仔细分析。对有争议的结论让学生充分思索,求同存异,尽量尊重学生参与的热情。最后让学生试就梅雨潭的美丽景色的描绘,自己模仿作文,并在班上交流、赏析、互评。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起了一股浓烈的学习需求。

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只有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做、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焕发活力。

二、尊从认知规律,合理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动用多媒体,适当地配合一些画面或音乐,借助声、色、光、电的特殊效果,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更形象。但教师决不能只做放映员,更不能一味炫耀电教手段,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认知语文教材,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使他们获得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不姓“电”。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教师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基于此,制作课件时我们应本着这样的原则:为教学目的服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件制作有针对性,小而精。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不妨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删去,毫不可惜。”

三、重视学科特点,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只能让学生在想象中体味其风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但语文学科却不同,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理解领会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去发现知识。教师可借助于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平等、自由、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电教媒体的帮助下实现并确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实现由自主学习渐至主动学习再至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四、讲求课件质量,当用才用

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工具,和教科书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它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高质量的课件。因为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艺术不同、教学风格不同, 软件开发商开发的教学软件即使是非常优秀,也未必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于青年教师,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同时,有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制作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同时根据现有条件,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用好其他常规媒体。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许多优点都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媒体。总之好的媒体没,好的课件,好的教学方法的合理配置,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部分参考文献:

北京市五中 张皓《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辅助教与学的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11-14

汤燕萍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位置》-5-19

赵怀巧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媒体》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oldwolf 2003-09-02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错误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05-02

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 孟永刚

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偏差(论坛帖)

篇8:走出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误区

20世纪90年代,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逐渐成熟,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包括医学、生产制造业、纺织业等, 现在教学方面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长期的实践却暴露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诸多问题, 比如应用不全面、只注重课件的美观而忽略了课件的内容、只注重技术的标准而不管教学标准等等。这些不仅未能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 而且还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降。针对以上诸多情况, 使得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使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辅助传统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已成为目前一线教师必须深究的严肃问题。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教师一般是通过“粉笔—黑板—口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对于知识并没有深入的理解, 更别提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 为满足国家所提出的素质教育需求, 我国教育行业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教学辅助软件, 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将图、文、声、像进行有机结合, 具有多媒体功能及人机交互功能。多媒体功能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演示各种教学实验, 通过文字、语音、图像、动画等设定情境, 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机交互功能主要体现在使用者可以随意控制计算机的屏幕显示, 并与屏幕显示内容进行对话,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对多媒体课件的运行进行控制等。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而人机互动则可以使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自主自发地与计算机对话, 从而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 达到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可见, 多媒体课件使个别化教学成为现实, 更使因材施教具有了普遍意义。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及优越性, 其在某些方面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尚未改变, 导致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出现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众多多媒体课件教学实例不难发现,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常见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多媒体课件教学泛滥。

现如今,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 无论什么课程、什么教学内容, 都在争着抢着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在很多教学内容的学习中确实起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比如一些带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现实所不能实现的一些物理现象、抽象的分子结构、几何图形的切割等, 多媒体课件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但并不等于说, 多媒体课件可以替代其它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许多领域中, 计算机是无能为力的, 特别是非逻辑判断方面, 计算机没有语义辨别能力、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的引导及鼓励, 更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而在伦理、美育、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多媒体课件更是存在很大的局限。因此, 作为一线的教师,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合理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 把课件作为辅助传统教学的有效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效果。

误区二:电子板书代替手写板书, 教学过程固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师将所要讲授的大多数知识都板书在课件当中, 通过点击鼠标或其它交互方式按部就班地运行课件内容进行教学, 学生在上课时犹如在看“会议报告”, 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利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将重点强调, 难点突出。另外还要注意控制教学节奏, 给学生思考、理解、想像的时间与空间, 把主要精力放在点拨、启发和活跃课堂氛围上,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更何况, 教学过程中还会有些非预见性事件的发生, 而多媒体课件很大程度上是固化的教学内容, 对教学中的非预见性情境缺乏动态控制能力。

误区三:实行拿来主义, 不考虑实际情况。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在网上均有各科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在使用课件时不乏会从网上直接下载而不加任何修改, 对于教学内容又没有进行认真备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因不了解课件内容而把握不了教学的重点, 分析问题时也没有针对性, 导致缺乏说服力, 同时也让学生不能理解。更有甚者, 下载课件后连学校名称、任课教师、专业等基本信息都不加修改, 运行课件后往往笑料百出, 使学生对教师的责任心及专业能力感到怀疑。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有关多媒体课件进行参考或使用, 但是要尽量将其“本土化”, 要根据自身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特色,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的教学设备来对课件进行适当的修改, 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不仅具有教师自己的风格, 而且也会让学生更了解所学知识。

误区四:盲目追求课件的外观效果, 忽略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融为一体, 给学生提供了友好的学习操作界面, 能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很多花俏的教学课件, 表面上看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际上确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画面背景复杂, 繁多的按钮、大量的三维动画、一会儿小鸟飞过, 一会儿火车轰响……令人目不暇接。我们绝不否定“技术含量”, 更不是说课件的制作不追求外观精美, 但是面对复杂的操作界面, 一般教师的手忙脚乱暂且不提, 主次颠倒, 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却实在不应该。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工具观”, 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 其不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起引导作用, 通过音频和视频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以提高, 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误区五:不熟悉多媒体操作, 强行使用多媒体课件

有的教师, 看别人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自己也“不甘落后”, 或是由于学校将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 于是就追着赶着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由于自己电脑操作不熟, 生怕操作失误, 为方便起见, 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的“线性结构”, 只需要按下某一个键, 或是点击一下鼠标, 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在实际授课时, 由于多按了一下键或是点错了鼠标等其它操作失误, 便造成整个课堂教学混乱, 教师却无能为力, 尴尬不已。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除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教学方式外,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该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出现故障时, 要有很好的应对能力。及时采取讲解、板书、提问的方式继续进行教学。

结束语

上一篇:托福独立写作开头段高分写法思路实例解析下一篇:师德师风自检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