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营销的困局

2024-04-15

走出营销的困局(通用8篇)

篇1:走出营销的困局

近期小灵通发展建议

从全国来看,小灵通营销普遍存在一个困局:一方面采用大量成本发展了大量用户,但离网率居高不下;另外一个方面,受激烈竞争的影响,大客户特别是签约到期的大客户流失比较普遍。受成本考核的巨大压力和竞争影响,小灵通入网门槛越来越低,但发展用户已然没有前两年那么顺利,增量不增收甚至投入成本后根本不增量或者增量极少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也开始出现,这里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试图从营销上给出一些回答,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以期走出营销的困局。

一、当前大的背景分析

小灵通的营销要放在大趋势面前进行分析,这样才不至于引起以后的被动。当前的大趋势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第一就是3G上马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小灵通的营销必须考虑和3G的关系;第二,是考核以收入、利润为导向,也就是变规模增长为效益增长,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第三,移动、联通对小灵通高端用户的争夺已经达到白热化的地步,这种局面只能是越来越激烈而不可能有丝毫缓解。这就是当前最大的三个背景,小灵通营销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考虑这三个大的背景。

这三个大的背景对小灵通目前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G发展之初的成本显然是不能和目前的小灵通的成本相提并论的,无论是终端还是系统都是这样。真正形成3G放号能力应该是明年底的事情了,目前这时候发展小灵通用户就必须要考虑3G的用户到底何在,那时我们能期望ARPU只有30的用户使用3G或者电信赠送手机给这些用户吗?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此,现在发展小灵通用户就一定要考虑ARPU较高的用户,从3G的角度考虑,无论是新发展还是保留都必须认真考虑ARPU真正较高的用户,而不能仅仅简单地以当前考核指标为导向,盲目发展用户。由于移动、联通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强大的竞争手段,在3G发展之初才考虑高端用户的发展问题,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下风。考虑到移动渗透率逐年提升,特别是城市内移动渗透率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3G真正建网完成形成放号能力时移动渗透率将更高,如果现在不发展、不挽留,那时候基本上可以说已经不剩下什么高端用户给电信了。虽然电信有捆绑套餐的优势,但这

种优势要发挥出来,从营销渠道、政策、品牌等方面目前就应该开始考虑并实施,但是乎电信并没有这方面比较全面的考虑,或者考虑了没有坚决地实施,到时候是否真正能发挥捆绑套餐的优势现在看来还很难说。

电信运营商使用较大的成本发展用户特别是高端用户是必然的,国内国外概莫能外,这里的根本不在于是否使用成本,而在于成本使用的效率。考核体制本身也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变,至于到底怎样使用成本更加有效,稍后进行讨论,目前暂不详细叙述。

竞争态势对小灵通营销政策的冲击。小灵通已经过了大规模发展新用户的时代,竞争正走向白热化。经过多年的发展,ARPU较高的用户基本上已经进入移动、联通的网络,最有潜力成为移动话音大客户的就是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但这部分人要形成消费实力还尚需时日。同时,受学生群体流动性的影响,在当地发展的学生未必在毕业后还留在当地,对学生用户挽留的最好办法就是全国性的统一品牌以长期吸引学生群体。移动的ARPU不过90多一些,联通也不过5、60元,从目前各地移动联通的促销政策上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盯着月消费能力在100元左右的用户,所采用的政策也非常简单明了:承诺话费并签约送手机。这种方式被国内外运营商广泛采用并已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消费者来讲也非常习惯。认真观察一下移动、联通的促销政策,我们会发现:他们对ARPU只有30多的用户基本上没有什么促销政策,自然发展而已,这部分用户对资费高度敏感,谁的东西便宜就买谁的,根本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但电信恰恰花了最大的力气来发展这部分移动联通根本不管的用户。实际上,如果电信不给任何促销政策,这部分用户最好的选择也就只有小灵通,无论是从资费还是终端上,小灵通毕竟还是要便宜一些,现在小灵通通过猛烈促销只不过让他们提前入网罢了,对增加收入是有一些良性的带动作用,但其效益并不好。如果考虑到低端用户发展和高端用户流失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宁肯少发展一些低端用户也不能流程一个高端用户。小灵通的营销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竞争的需要。

简言之,大客户越来越少,从3G、从考核、从竞争的角度看,发展或者是挽留都是当务之急!

二、为什么增量不增收?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简单就可以回答。但从营销上讲,下列现象是一

些非常重要的原因:

1、大客户流失。小灵通大客户指ARPU在90元以上的这部分用户,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而有所不同。普遍来看,电信各本地网很少采取行动对这部分签约到期用户进行挽留,即或是进行了挽留,但营销政策往往过于复杂而没有任何吸引力(移动联通的送手机活动简单直白,消费者已经形成习惯),最终就是被移动、联通的优惠套餐吸引走了。这部分用户不在少数,他们的流失就直接导致了小灵通收入的大幅度减少。一个ARPU在90的用户流失,就相当于新发展3个ARPU为30元的用户,而保留他们在终端上所花费的成本大体上还不到一个ARPU为30元用户的1.5倍,实在不划算。

2、低端用户重复入网。电信运营商经常搞活动,低端签约用户在到期后往往会舍弃原来的号码而重新入网,目的是领用一个新的手机。这种现象在很多本地网大量存在:每当一个活动结束,就会发现大量用户退网,尽管可能放号达到20万,实际上真正新发展的用户可能也就10万多一些。实际上电信花费了大量成本来保留低端用户。相反,由于大规模促销所采用的低端手机档次实际上是不高的,和ARPU在90左右的用户心理有差距,受移动、联通政策影响,电信期望用低端机型挽留大客户的构想往往落空。

3、用户“有理”撕毁未到期合约。因大量发展用户的需要,受成本的巨大压力,往往大量需要低端机型,而一般正规大公司的产品往往无法满足电信在价格方面的需求。无论是从质量控制还是售后体系建设方面,大的供应商往往都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一些产品质量和售后都没有什么可靠长期保证的小厂家就趁虚而入:极低的价格满足了电信大规模采购的需要,售后就靠换机解决,一时之间显得非常好:不好就给你换新的。但这些小的供应商在小灵通市场根本没有什么长期考虑,说走就走,然后留下很多的问题手机。消费者没有地方维修,而使用这些小灵通的往往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用户,又不舍得花钱购买新的,就只能不用小灵通,撕毁合约后电信还很难和他们理论。就在大半年前还很火暴的金鹏、中迅天创、泰丰、甚至普天、朗讯,这些厂家都到哪里去了?现在依然还是有一些这样的厂家存在,和这样的厂家合作如同饮鸩止渴,不但大量的成本血本无归,而且给小灵通的品牌形象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挽留大客户、发展大客户是小灵通目前发展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ARPU较低的用户最好的选择就是小灵通,过分促销不一定对成本的使用效率最高,发展并挽留大客户是走出营销困局的关键。

从成本的使用上分析,保留老用户到底有什么好处?简单算一个帐就可以(为计算方便,全部取一些整数):

ARPU为100元,在网两年,一共产生收益2400元,减去手机成本600元,电信毛利为:2400-600=1800元。

ARPU为30元,在网两年,一共产生收益720元,减去手机成本360元,电信毛利为:720-360=360元。

从收益上讲,保留(发展)一个大客户相当于保留了(发展了)5个低端用户,成本仅仅高了62%,带来的收益却是500%,用户数量虽然少一些,但效益却大大增加。更为关键的是,这部分高端客户稳定后,对未来2年的收益就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保证,大客户已经和大熊猫一样,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了!

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ARPU不一定都定为100元,但帐都是这么算的。正如前面分析提到的,ARPU较高的这部分用户保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移动、联通有大量的针对这部分用户的优惠,如果电信不挽留,基本上可以肯定会被移动或者联通挖走。移动全国的ARPU大约在90元,联通在60元左右(广东联通的高端用户ARPU为200元),小灵通的ARPU在100元已经是非常优质的用户了。

对挽留大客户来讲,关键是要选择一些性价比较高的手机,营销政策要直白、简单,不应该指望用低端机型挽留大客户,在移动联通的竞争面前、在消费习惯面前这种希望不太现实。一方面手机要足够吸引人,另外一个方面,成本不能太高,太高了电信就很难接受。机型选择和套餐制定至关重要。

四、未来

从3G发牌照到形成放号能力开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段时期内,电

信收入的增长点基本上应该还是小灵通、宽带和IPTV,真正能够带来大量现金流和收入增长的还是小灵通。目前小灵通的营销一定要走出一方面大量输血,一方面又大量失血的困局,花大力气在挽留、发展大客户方面,适当转变低端用户发展策略,有效地、高效率使用营销成本,以有效地面对未来和现实的竞争。岁末就要到了,移动通讯市场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应首先稳定大客户以期对明年收入增长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再着力发展新的客户。

一家之言,多有幼稚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篇2:走出营销的困局

笔者是IDSEM实名网络营销胡佩彬!本身自己也在家具行业工作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个行业行情。在近些年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家具建材行业也呈现了一排欣欣向荣的景象。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进驻这个行业,然后这个大的“蛋糕”散发诱人的“利润”香味,在近几年不断的冒出许多的企业和不断的冒出品牌,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蓬勃发展占领属于自己的一篇领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这个家居建材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气氛是无序化乱象。用“苛政猛于虎”来形容这一现状虽不贴切,但“竞争猛于虎”的行业残酷性却并非言过其实。

相信任何一个运营者都明白,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从筹备期,导入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这个过程。然后中国的家具建材行业几千年年就开始活动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然而它真正的成为一个行业和产品时间才仅仅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发展正是国内家具行业从导入期往发展期多度阶段。相信了解行业的人都明白,在一个行业从导入期到发展期过度的时候,行业产品的发展处于成熟,产品的同质化也非常严重,产品的差异化逐渐消失殆尽。

经过笔者以上说明,在如今的这个竟争白日化的行业如此严重,我们不难看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行业的品牌市场销售变得越来越难。怎么才能打动消费者这让很多商家绞尽脑汁,使用出了很多各种营销手段,但是收益甚微。没到节日和淡季,商家们都是促销活动五花八门,各种优惠活动层出不穷,这让消费者对活动已经没有了新鲜感,感觉很乏味,但是即使如此依然改变不了销售乏力的魔咒。

品牌文化是家具建材行业走出困境的良药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和企业家们都尝试在原有的市场营销策略上探索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但是产品技术的成熟造成了这种差异化摄像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了,除了产品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之外,消费者还有那些深层的需求么?我们可以从一个已经发展成熟的行业来看,人们对宝马奔驰和对LV包的青睐就能看出来,其实最有直接影响力的就是来源于品牌文化的吸引力。那么消费者对于家居建材行业产品的需求也不单单是产品的功能需求,而更加注重产品所传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主张是时尚?是简约?是典雅?还是尊贵?,消费者也希望自己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个性产品和价值追求。

不难看出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注入品牌文化元素。精神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素养的呈现。在当下的家具行业整个家居品牌,只有从品牌文化着手设计产品,从文化的部署营销战略。从文化建设个性品牌,从文化打造个人性服务走出竞争时代的产品同质化和营销模式法力之困境。

篇3:走出营销的困局

在生源数量降低的情况之下, 生源危机论也就有了一定的舆论空间, 由此所造成的悲观、失望的情绪让许多院校放慢了建设的步伐。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基础设施投入长期欠账的地方院校以及将生源视为生命的民办院校。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 即便用尽全力来调整与控制, 但收效却十分有限, 只能够暂时的缓解困局。令人更为忧虑的是, 在招生中各种不规范的行为极有可能因为现实的压力而再次发生。中职的生源争夺会否再次出现, 怎样既能推动学校的发展又能维护学生的权益, 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笔者个人认为, 我们目前遭遇的困难时暂时的, 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从十年前的知者甚少发展到现在成为社会的热点, 是因为我们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 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源数量的减少会在短期内束缚住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却无法改变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面对生源数量减少的实际, 就需要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维持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 让职业院校由原先的上规模转变为向内涵发展, 通过体现本院校的办学特点与优势专业来提升教学水平。

一、全面考量, 维持好现有的教学规模, 保证好结构层面的稳定性

现在生源数量下降是短期内无法扭转的事实。虽然总的数量在减少, 但是在部分地区和行业生源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 职业院校需要摒弃以往那种盲目追求数量的做法, 而是将维护结构性的稳定作为首要目标。

一是要能够确保内部专业结构的稳定。不宜通过增加专业的选择来吸引生源, 甚至于随意的撤销合并专业都是缺乏长远考虑的。我们需要全面的衡量自己的办学条件以及定位和社会对人才可能的需求数量来对专业进行调整,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争取实现职业院校彼此间的错位发展, 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创建有效的平衡。现在许多职业院校所开办的专业很大程度上是相互重合的。我们就以江铜技校作为例子, 主要面向国内最大、最现代化的铜生产和加工企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该公司拥有八家矿山, 三家冶炼厂, 六家铜加工企业, 三家稀散金属生产单位以及数量众多的其它相关配套企业, 成为我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市场。当前有的中职学校为了一味的通过增加专业来吸引学生, 使得专业的设置早已经突破学校办学范畴, 许多专业已经向物流以及汽修的行业延伸。而学校由原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学历教育倾斜, 将会造成办学领域的扩大。尽管这样会改善生源下降的问题, 然而一旦原先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不复存在, 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无法小视。

三是职业教育在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后还需要能够保证与其他教育间的平衡。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规模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样的规模, 在生源数量下降且社会认同度较低的情况下极可能发生一定规模的波动, 但是保持好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平衡是现在以及经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们不能盲目的保持招生的比例, 也不允许对发展情况不甚理想的弱势院校采取放弃的做法。

二、融通机制, 构建起完善的职业教育层级和体系

在大家的认识上, 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教育的, 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与高中教育是在同一个层次, 可是大家还是会将其作为一个次等的选择, 职业教育的类型与特征没有能够很好的展现出来让大家所知道。这样的现象出现不仅仅是大家对于职业教育缺少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也是职业教育所存有的不足所造成的结果。所以, 要处理好这一难题, 让职业教育可以顺利的发展, 安全的度过这段生源减少的时期, 就务必要实现中职与高职、高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管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两年以来, 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许多职业院校创设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这样就为今后的职业教育形成完整的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办学的质量, 提高职业学校办学的条件与人才培养的层次。

由原先的规模化发展到内涵的构建, 我们依靠口号、项目来完成转型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企业成本压力日益紧张的今天, 对教育的投入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学校还未解决学生的培养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又要面对生源下降的局面, 可谓难上加难。在这样情形之下, 让学校去关心教学质量而不顾招生的问题是行不通的。事实上, 大家都认为职业教育会最先遭受生源下降的冲击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是我们却也发现了, 不少的职业院校在面对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其生源根本不用担心。这是因为他们的毕业生就业针对性强, 有着较高的就业率。这些职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已经高于三本院校的分数线。高就业率已经为这些高职院校赢得了口碑, 而且是要与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实现接轨。

四、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

根据能力构成来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 最后培养出最贴合企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几乎是当下最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不少走在前列的职业院校, 牵头进行完全学分制、模块式教学实验, 或成立与某一行业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中包括多所相关职业院校、企业、研究机构等, 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中心平台, 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和高度。金融危机中沿海企业出现的用工荒, 不仅仅是民工回流的结果, 还是人才提质的一个信号。

篇4:走出困局

回顾三十多年的探索历程,或许可以发现,以1986年和1999年为起始时间节点,电大可能曾经有过两次战略转型。前者是电大创办初期的“开放”探索戛然而止,进入研究者后来所说的陷入困境和困境突围时期;后者是开展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对开放大学建设的两大基本命题——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的探索取得重要进展,开放教育得以转为常规办学。第三次战略转型相对于前两次,显然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将电大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甚至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两年多前启动的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能否取得人们所期待的突破,可能又是决定性的。

开放大学于三十多年前登陆中国以后,其发展历程颇多曲折。原因相当复杂,中国教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或许始终没有准备好接纳这样的新型大学。电大的战略转型绝无可能是轻易便能实现的“华丽转身”,注定是场需要不断攻坚克难的持久战。开放大学建设试点的确已经取得不少重要进展,但也碰到越来越多的看来不太容易逾越的障碍,诸如共识断裂、体制障碍、利益樊篱、能力瓶颈等方面的问题日趋凸显,强有力地牵制和干扰试点进程,所释放的能量可能比人们所能想见的要大得多。有论者说试点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所谓“困局”,这个判断可能有些“不合时宜”,但现在确实有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

篇5: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人才困局

江苏响水县委常委 组织部长郭 云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崛起,更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一些地区面临人才总量偏低、素质不优、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难引进、外流多的状况。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制约,走出人才困局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口。

坚持务实,引的进更要留的住。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在引进人才之初,不仅要考虑是否引得进,还要考虑是否留的住。这就要求引才时,立足实际、立足脚下,不盲目跟风、好高务远,提高引才成功率,降低人才流失率。一是在引才区域上,舍富近贫,选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在这些地区举行专场招聘会,向当地人才推介本地情况,靠本地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吸引人才。二是在引才属地上,内外并重,注重选择熟悉县情实际、适应岗位较快的本籍人才。实行回乡工作大学生与外籍人才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通过乡情和亲情留住人才。三是在引才层次上,高低兼顾,根据县内人才需求实际,结合本地行业、产业因需引进,因岗引才,在力所能及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在中等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淘金挖宝”。

借脑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高层次人

才紧缺的矛盾较为突出。针对这一实际,欠发达地区应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变传统引才模式,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着力引导用人单位采取柔性引才方式,解决发展中的人才制约问题。一是 “挂”,挂靠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在有关院校设立人才工作站,在本地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二是“借”,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假日教授”、“双休日工程师”,邀请他们定期到本地举办培训、讲座等形式,为本地发展提供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三是“租”,以人才市场为主体,开展人才租赁业务,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中介选聘急需的人才,用人不“养”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培“优”挖“潜”,释放本地人才活力。要促进本地科学发展,不仅要注重“引才”,更要重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释放本地人才活力。一是 “选”,坚持公开选拔、实绩优先的原则,选拔出优秀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向干事创业的前沿阵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二是 “培”,着眼于各项事业发展需求,结合人才自身特长,进行综合开发、分层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大批事业需要的人才。三是 “挖”,积极开发各种潜在人才资源,建立相应的人才库。比如,在农村,注重把转业退伍军人、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种养大户、乡村企业技术工人、初具规模的个体经营户、善闯市场的农民经济人等“土专家”、“田秀才”纳入选拔视野;在城市,关注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群体中的人才资源。

拴心留人,营造创业乐土。欠发达地区必须树立求才若渴,真心实意为人才服务的理念,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优化,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和感召力。一是落实人才待遇。认真落实在政治待遇、薪酬福利、成果分享、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许诺的各种政策优惠,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二是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人才”的用人导向,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把各类优秀人才导向经济发展一线,让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得到有效转化,人才的价值在干事创业中得以实现。三是营造舆论环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大力表彰奖励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大力宣传表彰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健康体检、定期休养和培训深造等制度,扎实营造“四尊”氛围。

通联:江苏响水县委组织部 刘志杰 转

篇6:走出营销的困局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任课老师:教师职称:姓名:性别:学号:手机号码:论文字数:论文成绩:《形势与政策》论文

走出就业困局,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突围

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仅2009年全国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超过600万,但全国平均就业率仅为70%,加之经济增长的放缓、求职人数的激增,使得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正确科学地认知自己,如何在就职高手中脱颖而出成了大学生甚至是整个社会关心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大学生不能以传统的“养尊处优”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自己,要结合新的形势全面提升就业认知能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1.论题背景

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经显得尤为突出,虽然今年经济总体形式是企稳回暖,但就业形式依然不容乐观。那么,在埋怨经济危机的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什么能力才是我们就业中强有力的敲门砖,什么素质才是我们在职场中不败的法宝呢?走出就业困局,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突围?

通过本次论文的写作和前期工作的调查准备,可以对同学们的就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客观认识,从中得出同学们就业能力的水平高低,看出同学们是否对自己进行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是否对社会就业形势有充分的了解,并从中明确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充分认知并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明确自己的位置,以便采取积极的行动迎接挑战。

2.论题实施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形势与政策论文,使论文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实践上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科学性,我认真复习和研究了以前学习的课程,特别是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中问卷设计和调查的相关内容,我希图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充实我的论文写作素材,达到论文写作目的。

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每一个调查环节,力求调查所得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整个调查和访谈活动以我校学生又特别是我院学生为主要对象,充分考虑到我校以理工科为主的现实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个论题调查实施(含写作)共约一周时间,当然整个过程也并非我一人完成,很多部分由我组成的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最后由我整理成成形的论文,以期能使本次论文写作圆满完成。

由于受到篇幅限制,下面只是对论文最后的总结部分进行论述,对于具体调查过程和调查内容分析等问题不再赘述。

3.总结

3.1论文素材调查结论

通过此次论文素材调查,除了针对调查主题得出了一定结论外,我还获得了其他的收获,如我懂得了活动计划及明确分工的重要性,以及在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时候,集体的力量总是大于个人的力量的。另外,此次活动也让我对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等一些客观的技术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结论:通过对所得素材的分析,关于目前我校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我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①同学们对就业问题关注较早,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②同学们认为在就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而相对来说自己比较缺乏的也是实践能力。

③大多数同学将自己的未来劳动身份定位在普通劳动者,这一点说明大家的定位还是比较理性的。没有受到 “养尊处优”传统思想的束缚。

④在对未来工作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更倾向于有保障的国企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外企。

3.2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所得素材,我发现同学们的就业认知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同学们在巨大的就业竞争环境下,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无法转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同学们虽然关注较早,但缺少一个明确的就业思考和规划。正因为缺少一个明确的规划,就很容易出现同学们在找工作时盲目、随波逐流、自我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同学们就业主要是选择单位,寻找单位来接纳自己,很少有人选择自主创业,说明很多大学生缺少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勇气。没有充分利用社会有利资源,没有充分利

用国家鼓励创业的利好政策,变就业为创业。这也不符合当今大学生本应具有的魄力。

3.3 原因分析

(1)同学们平时更多的是关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实际应用以及社会的现实变化较少,和容易把东西学死,缺少一定的应变能力。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考核也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大学生难以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

(2)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由于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仍较粗浅,并且实习期比较短,能做的事情比较少,加上企业担心会影响正常工作,或者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等原因,很多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方面持保守态度。

(3)大学生的实习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受英语等级考试、会计师、司法考试等证书热、考试热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甚至假期里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类考试的准备上,忙于学业、忙于考试或忙于找工作,却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实习锻炼。

(4)很多同学缺少实践的精神,虽然经常关注就业的相关问题,但是具体到自己身上来说除了恐惧和担忧外很少做出具体的行动来提升和规划。同时,很多同学求职书的视线局限,缺少一定的突破和创新精神,在对工作单位的选择上比较单一。

(5)我校在校外缺乏实习基地,校企联系不够紧密,我校很多专业没有条件组织实习活动,不能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同时,我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也亟待建立和完善。

(6)我校学生实习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受师资和教学环境限制,我校部分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尤其缺少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学生难以在单纯的课堂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

3.4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从学生角度:

①大学生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理性地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爱好选择就业单位,明确所学专业与想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实践经历以及社会工作能力等,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②主动寻找社会兼职和实习机会,到社会中磨练自己。大学生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客观地接受结果,而且要通过改变自己并做好实际的规划充分利用社会各种有利资源,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就业门路,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认知能力。

(2)从学校角度:

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通过职业指导、主题班会、毕业生毕业前集体动员大会网络宣传等方式和渠道帮助毕业生端正求职意愿,引导毕业生正确理解前几年高就业率的现象,防止误解大中城市需求旺盛的假象,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从思想上转变广大同学的就业观念。

高校在培养大学毕业生时,应从内部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理论结合实际,反映社会需求,减少高校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应用的知识和技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在工作后更快的适应工作,成为企业青睐的专业人才。

②就业指导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实施职业生涯设计和学业规划,提供就业实践,传授求职技巧,提供就业信息。这些内容涉及多门学科,不是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又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分析及咨询服务等内容,它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

③学校校应在“学校就业中心+院系就业辅导”模式的基础上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既是一项学生工作,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学校的就业指导与院系的就业辅导应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④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学就业指导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心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职业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者”。因此,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运用工作分析,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职能、责任以及任职资格做出明确的描述。就业指导教师除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并且可以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更好地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

(3)社会角度:

①企业及时公布岗位信息,便于与大学生进行及时沟通。使广大同学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就业的现状,把握好就业动向。

②相关部门多组织不同规模的招聘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篇7:新闻公关破“奥运营销”困局

这将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奥运营销盛会。首先,目前北京奥运会有58家赞助商,而根据奥林匹克市场开发权益,拥有“奥运火炬传递”市场营销权的仅有可口可乐、三星、联想三家顶级企业,他们暨是全球奥运合作伙伴又是北京奥运会奥运火炬传递全球合作伙伴。而余下的55家奥运赞助企业虽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奥运火炬手名额,但均被严格限制为内部激励消化其火炬手名额。

传统“奥运营销”面临困局

升级后的奥运营背景下,奥运赞助商和非赞助商们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和将面临着以下挑战:

第一、“奥运”企业矩阵愈演愈烈

真正重金购票“奥运豪门盛宴”入场券、拥有奥运市场营销权的,目前,全球仅有58家各行业的企业。那么为什么现在冒出那么多纷纷实施“奥运战略”的企业来?我们有必要厘清这里面“纠缠不清”的奥运与非奥运营销矩阵:

第一阵容是正统“奥运”行列企业,柯达等11家全球奥运合作伙伴,11家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11家北京奥运会赞助商,15家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22家奥运赞助商。这其中有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同是奥运赞助商,也有袜子、猪肉、皮鞋、家具等等赞助独家赞助商或供应商。以上“奥运”行列企业,按照金字塔式赞助级别,58家企业,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最多的13亿,最少2100万元人民币。

第二阵容是第一关联性奥运企业。包括周大福、金至尊等奥运商品生产与零售特许企业。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奥运市场营销权益,但是,未来一年里,他们一定绞尽脑汁通过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以“奥运”的“面目”展开市场攻略,提升品牌形象,直接刺激销量上升。事实上,创于广州发展于香港的周大福,已于年初通过媒体发布了其“周大福夺08奥运首饰专营权 分三期生产有关商品”的奥运战略意图。

第三阵容是第二关联性企业。日前,奥斯克空调高调宣布耗资千万元成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馆,并称未来一年将花费上亿元实施“奥运战略”。事实上,民间资本与国家财力合资建设的国家体育场“鸟巢”,自去年起已按奥林匹克的市场开发模式开发其市场计划,

万家乐、格兰仕、康宝等家电类企业都已签约国家体育场,都曾高调启动其“奥运战略”。

第四阵容是非奥运企业。与前三大阵容不同的是,他们高姿态区别于奥运赞助企业,比如新飞电器,今年4月便在北京启动其“非奥运营销”战略,而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三家奥运赞助企业夹攻下的雪花啤酒,干脆把自己号称为“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近期各大营销杂志的“奥运营销”专题中,不约而同盛赞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初见成效。

目前,诸如“国家奥体中心指定产品”更多与奥运有着关联性企业不断涌现。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正规机构或非正规机构在法律边缘开发的“奥运市场”计划将继续,“奥运”企业矩阵愈演愈烈。

第二、传统“奥运”营销活动继续泛滥成灾

2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以及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华帝股份在京共同宣布:中国第一个奥运社区家庭体育展示活动――“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正式启动。活动涉及全国11个中心城市,经过层层选拔,挑选优秀10个家庭观看北京2008奥运会比赛、开闭幕式。同时,中央电视台作为主办单位之一,26期《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特别节目将在中央体育频道每周三夜间播出。

4月9日,中国移动启动“中国移动伴你行――奥运家庭游北京”活动,面向全球征集选拔10个“奥运家庭”免费参加奥运之旅。

4月29日,中国银行推出“奥运家庭•圆梦北京”――“中行•奥运家庭”活动。活动将产生36个“深圳奥运助威团”家庭亲临奥运现场。

5月23日,湖南省体育局局长李舜宣布,湖南将于6月初推出“迎奥五环潇湘行”活动。其中,10个决胜“奥运家庭”赴京观看奥运。

……

这仅仅是各大奥运赞助商或官方围绕“奥运家庭”概念开展的活动,其实,奥运赞助商青岛啤酒的“我是冠军”、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海尔“奥运城市行”,非奥运赞助商蒙牛的“《城市之间》全国100城市全民健身展示活动”、新飞电器“2008助威团全国选拔赛”等大型奥运营销与非奥运营销活动,同走“全民奥运”、“全民海选”路线,奥运营销同质化现象已经不是一般的严重,花大钱甚至达到“豪赌级别”的营销推广活动效果将接受严峻考验。

篇8:走出营销的困局

在新媒体来势汹汹的形势下,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突破“你说我听、你播我看”的信息传播模式, 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 指的是以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媒介形式开展新闻信息传播的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来说,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逐步发展转变, 涵盖了互联网延伸、无线移动及技术革新的传播范畴。在知识经济逐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 信息产业、网络化构筑而成的信息文化, 势必会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或正面或反面, 或即时或持久的影响。[1]凭借新媒体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 可将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归纳为:第一,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以大众传播模式为主, 新媒体则具备大众媒体、人际媒体双重优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人际传播, 可促进媒体传播效果的优化。第二, 新媒体使新闻有了全新的含义、属性。不同于传统电视的单项传播, 新媒体具备全天性、实时性、互动性及传播迅速等特征。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 新媒体凭借自身优势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构成极大冲击, 并以其特征优势一时间抢占了新闻报道先机, 给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2]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

1. 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但仍旧存在细微的区别。传统媒体受众是习惯并坚持使用传统媒介工具的中老年受众及部分新媒体受众, 传统媒体受众不存在较高的选择需求, 只要能够观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便是受众;而新媒体能够更自由地选取受众, 通常在领域论坛传播, 受众多为业内人士。

2. 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可理解成一种全面、重复及广泛的传播, 就好比报刊、电视等;新媒体则是通过针对、灵活的方式来展开传播。前者是借助传统媒体展开有依据、相对真实的传播;后者是利用互联网信息的繁杂、即时性展开良莠不齐的传播。

(二)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处困境

1. 传播主体与传播模式缺乏多样性, 受众主动性不强。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主体以各级电视台为主, 传播模式主要为单项输出模式。这使新闻受众在获取信息期间难以进行更多的互动, 受众基于传播载体的主动性、个性不得体现。新媒体的诞生则扭转了该局面, 新媒体时代下, 受众可以得到更多的权利。这是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相较于新媒体面临的最严苛挑战。

2. 传播渠道不足, 受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 电视新闻传播主要是借助卫星、有线两类方式获取信息接收终端, 也就是电视机。由于传播渠道不足, 现阶段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受到很大制约。电视新闻传播还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 从而使信息传播效果遭受影响。但利用新媒体, 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新媒体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壁垒,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有效开展新闻信息传播。

四、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 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在时代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 电视新闻行业要与时俱进, 大力改革创新,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 不断优化媒体融合。新媒体时代,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想要走出困局, 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

(一)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

1. 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 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 要实现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及数字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发展。[3]在全面建设数字化的背景下, 应不断丰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途径, 构建起有效的多频道、数字化的电视系统, 构建起有效的电视与广播有机融合的多路型网络电视, 构建起有效的交互式电视系统。

2. 凸显电视本身优势, 促进媒体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 在发展创新期间, 应当全面结合电视传播的优势, 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同时借助媒体融合手段, 促进资源优化。电视新闻传播的构成成分包括不同的频道、节目及专题栏目等, 在新闻传播期间, 可利用这一特征促进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

(二)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策略

1. 加强学习, 正确认识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下, 新闻领域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基于全新的媒体发展思想, 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形式, 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流行媒体融入新闻中, 开拓了新闻发展的范围。鉴于此, 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加强学习, 学习好各式各样的新闻制作手段, 伴随电视新闻的转变作出及时调整。

2. 熟练跨媒体协作, 掌握多媒体技能。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不再单一, 不仅要求其运用多媒体终端展开新闻稿件写作, 还要其学会新闻的制作, 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的有效发展。

五、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 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为了让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 相关人员必须不断研究、总结经验, 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 清楚认识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 促进资源整合、优化”, “凸显电视本身优势, 促进媒体融合”, “加强学习, 正确认识新媒体”, “熟练跨媒体协作, 掌握多媒体技能”, 积极促进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秀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研究——以各省、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版为例[J].魅力中国, 2010 (16) :162-163.

[2]赵靳秋.从BBC的国际电视发展战略试析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主要特征[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06) :38-41.

上一篇:从来没有这样怀念作文下一篇:问卷调查系统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