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投资需走出的四大误区

2024-05-24

成功投资需走出的四大误区(精选10篇)

篇1:成功投资需走出的四大误区

成功投资需走出的四大误区

股市的高风险已被大多数股民所认知,但投资者往往没有注意到,他们自身的投资行为和心理带来的损失可能比其他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更大。2007年,全民炒股推动股指在一年多的时间攀上6000多点;2008年,投资者疯狂的卖盘在不到一年时间将股指砸回1664点。在牛市中贪婪、熊市中恐惧,这些投资者普遍的致命弱点在股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投资者要远离以下心理误区。

误区之一

只能分享收益不能承担风险

笔者发现,股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分享收益而不能承担风险。股市一路飘红时忘乎所以,盲目跟进;股市持续下跌时方寸大乱,风险承受力较弱。股民老姚就是其中一位。他买到一只好股票,又抓住了该股大涨的机会,不到一个月就赚了3万余元,但贪欲心理占了上风,恨不得再多赚一些。谁知形势变化,股价大幅度下跌,不仅盈利化为乌有,反而还亏损了几万元。老姚入市前后才一年多的时间,就对股市失去信心,灰心之余,在很低的价位将手里的股票全盘抛出,前后一算账,损失了将近5万元。

应对策略: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

事实上,很多投资者是本着“我想赚更多的钱”这个很模糊的目标来的,甚至在做投资决定时也仅考虑到这一层。我认为,投资目标一定要制定明确,细化到具体的时间、要实现的收益、希望能满足的具体需求等等。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例如,时刻想着你的投资目标,能够帮助你着眼于投资的长期表现和主要方面,监督投资过程,判断你的行为与投资目标是否相符。而且,有了一个明确而合理的目标,你就不会被“羊群效应”牵引而盲目跟风,忽略其中的风险;也不会因“认知失衡”而高估自己过去的投资绩效,导致接下来做出错误的判断。

误区之二

害怕本金亏损却又想赚大钱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股民属于保守型投资者,尤其是一些退休人士,因为收入少,积蓄也不多,所以对于可能蚀本的投资他们大多神经紧张,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因为亏钱而茶饭不思,夜不成寐。但又因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总想靠投资赚大钱。殊不知,任何投资风险与回报都是成正比的,想要高收益自然要冒高风险,而选择低风险或是接近零风险的投资,就不必奢望有多高的回报了。

应对策略:设定数量化的投资标准

笔者建议股民在参与投资前,先对自己的资产情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是短期内的备用资金,还是选择稳妥的投资方式为宜,确保不亏损。而如果可以坚持长期投资,且可以承受一定比例的亏损,那么选择股市也未尝不可。这样先行选择的好处在于降低我们的心理压力,防止在恐惧中跟着感觉走。根据自身风险承受力,选择不同投资方式或比例的投资,是克服人性贪婪的重要一步。广州昊妮潞贸易有限公司。如果选择投资股市可以对个股和整体资金设立“离场收益率”,比如10%、15%等等,设得越高不确定性自然越大,风险也就更大,但当达到这一目标时,应严格按照起初所制定的投资方案来操作。此外,如果投入股市的资金量较大,那么投资者不妨做个配置,比如40%做长期投资,20%短线操作,40%灵活机动。

误区之三

明白价值投资却又难免从众

很多新股民存在从众心理,就是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跟着别人走,你买我也买,你卖我也卖。这一方面可能与个性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自己缺乏独立见解,或者自己有一些分析也不敢肯定,有一些判断但心里还是没底,不如跟着别人走心里更踏实。但在证券市场,人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当大家都抢着买进的时候涨势可能就到顶了,当大家都抢着割肉的时候跌势可能就到底了,所以从众者往往赔钱。

应对策略:控制投资环境避免盲从

如果你要减肥,但家中的冰箱里堆满了可乐、薯条,可以想像你的减肥计划能坚持多久。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想每天频繁操作,患得患失,但当你一打开电脑就看到K线图,一有时间就往股票论坛里钻,各种各样的信息混淆视听,你能做到心如止水吗?因此,要克服投资心理误区,就应该控制你的投资环境。投资者一旦确定了投资目标,除非所持有的股票基本面发生根本改变,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市场真假难辨的传闻。投资者每周只查看一次股票,这样可以抑制投资中患得患失的心理疾病;或者每月只交易一次,这样有助于避免因为“过度自信”而频繁交易。

误区之四

打算长期投资却又频繁买卖

一些投资者期待买到天天涨停的股票,就像期待天天捡到钱包,其实股市里心态浮躁的人很多,结果不是被套住,就是在一番东张西望后,经历动荡,最终还是两手空空。频繁地买进卖出,除了为券商贡献大量的手续费外,还为股市贡献了大量的泡沫,让这个本来就充满投机的市场变得更加投机。而真正在股市赚钱的,除了技术高手之外,多数都是耐心极好、能够在低位买进并坚定不移地持有自己所看好股票的人。

应对策略:构建严密系统交易模式

事实上,散户之所以频繁买卖股票,除了投资心态浮躁外,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建立科学的交易系统。交易者都知道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两大体系,前者关注影响市场运动的内在因素,后者研究市场参与者具体交易行为的影响。作为个人投资者,在基本面信息的获取实效和分析判断方面,永远无法达到大机构的水准,所以我认为,做个技术派是个人投资者的最佳选择。资产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资产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资产市场的价格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笔者认为,投资者可以构建适合自己的系统交易模式,从根本上克服投资心理误区,成就自我财富。

篇2:成功投资需走出的四大误区

其次,是要走出叶公好龙的误区。有的企业老总们,在听说别的企业老总们也在搞企业文化,他也开始附庸风雅,在办公场所挂上许多文化标识,办公室里摆上许多名人书籍、写上几句警句、摆上几个图腾、发放给员工企业文化手册,而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不仅不自觉履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甚至是全凭自己主观意愿,为所欲为,人为造成行为与理念严重脱节,这只能带来员工的怨恨和抵触,导致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第三,是要走出单边灌输的误区。有的企业老总,发展企业文化,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比如,为了培养员工的危机感,向他们推荐《谁动了我的奶酪》;为了培养员工的自觉无条件服从意识和奉献精神,向他们推荐《拒绝借口》、《自动自发》等等。只是“教”员工如何如何,殊不知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是企业员工的表率,你负责人说得再好,又哪里有干成一件漂亮事情管用呢?除非生活所迫,又有谁愿意失去灵魂和肉体的双重自由,任你摆弄?换个角度来说,那样没有思想的员工又与机器有何区别?这样的员工又如何谈得上高素质员工?

篇3:走出理财产品的四大误区

收益率是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不过,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可能并没有表面上那么高。

首先,在计算收益时,要分清年化与实际的差别。假设某款7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投资起点是1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按当前的年化收益率5%来计算,运作7天后,如果投资资金为10万元,实际收益仅为97.22元。这是因为理财收益=投资金额×年化收益率×理财天数/365,而不能简单地用10万元×5%计算。

不难发现,尽管收益率“很好听”,却“不耐算”,当理财产品的天数较短时,在除以365天后,实际收益情况并不会很高。

其次,所谓“预期”收益,并不是实际收益,投资者也要考虑到风险因素。同时,投资者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也要计算在内。

“在途时间”降低资金实际收益

提到时间,就得说说与理财产品收益息息相关的“在途时间”。

其一是产品募集期。募集期间,理财产品的付息方式是以活期利息计算的,一般为7~14天。这一过程越长,资金在账上闲置的时间就越长,利用效率自然越低。不过,由于银行采用先到先得的销售模式,因此不想错过投资机会的投资者不得不在募集早期投入资金。

其二是产品期满后,本金收益的返还也需要花上一定时间。一般情况下,这个产品清算期在2~7天不等,在合同中会写明。这段时间内,投资者是无法获得任何收益的。

以上两项时间相加,理财产品的在途时间可能达到9-21天,甚至高于产品本身运作的时间。如此一来,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就会被摊薄。所以,在产品期限、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在途时间较短的更合适。

手续费率直接关系到收益高低

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很多投资者往往只关注预期收益率的高低,却忽视了手续费。其实,这一成本高低关系到投资者实际的收益状况。

例如,投资方向为货币市场工具的理财产品一般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投资者需要弄清,产品预期收益中是否已经将管理费和销售费的比例扣除。

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的QDII准基金类理财产品则参照了基金的操作方式。当投资者购买该产品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1.2%-1.5%)扣除产品的认/申购费用,赎回时则需要缴纳赎回费。此外,在准基金类产品的净值计算中,也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产品运作中所产生的管理费等进行了扣除。

此外,还有不少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把一部分收益作为报酬支付给管理人。

自动终止条款是把双刃剑

提前终止条款也会对投资产生影响,因为尽管它有着保护投资者既有收益的作用,但也可能改变投资者原有的投资计划,以及实际的绝对收益。

篇4:成功投资需走出的四大误区

不少人认为出汗越多减脂越多。专家指出,单纯的出汗并不能有效减肥,适量地增加一些无氧器械训练才能真正达到减肥目的。专家还建议,大量排汗之后,最好喝一些运动饮料,如果不及时补充适当的水分和营养,极易造成脱水。

误区之二:必须坚持常规健身时间

不少人认为必须坚持常规健身时间,健身效果才会好。实际上每天只抽出10到15分钟来运动,坚持下来就有助于强化您的健身习惯。若您有更多的零散时间,比如拿出两个或3个10到15分钟来锻炼,更有助于减掉多余的脂肪。研究发现,一般而言,每天见缝插针进行健身比坚持常规30到45分钟健身效果更好。

误区之三:练健美操就可美体

不少女性健身者认为练健美操可美体,但实际训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对此,专家指出,美体时应合理利用器械做针对性锻炼,这样才可改变骨骼的相对角度,如使胸围变大、肩变宽、臀变翘等。若不配合器械训练,体形很难有明显的改善。

误区之四: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清晨

篇5:毕业生求职须走出四大误区

 

毕业生求职须走出四大误区

 

。不少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四大误区。

误区一:拔尖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是进入名企的通行证。“事实并非如此。”有关专家指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都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操守,

勤勉、脚踏实地的人很受欢迎。

误区二:简历制作过于精美。为了给用人单位一个全面的好印象,许多大学生不惜费用制作精美、厚重的个人简历。简历重在“简”,只要把个人情况、特点、能力和专长用精炼的语言列出来即可,没有哪个人力资源经理有时间去欣赏冗长的“繁历”。

误区三:对应聘公司缺乏了解,盲目投简历。成都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资源专家杨庭开指出,在对应聘公司缺乏了解的情况下,随随便便投简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企业看来,做事没有目的性也没有规划性的人无论如何是不能寄予太大希望的。

篇6:成功投资需走出的四大误区

1、保持口腔清洁

临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重要。此外,一日三餐后要用清水漱口,漱口时要借用水的冲力尽量将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清除。如嵌得很紧,也可用牙签除掉。应定期去医院除去牙面上的结石,以防止牙周炎的发生。

篇7:走出“保鲜”四大误区

误区之一:“排毒”产品可恢复青春

专家点评:“排毒”产品不如青菜有益

随便进入一家商场,都可看到打着“排毒”旗号的保健品和营养品被摆在显眼的位置。这些产品都宣称可令人恢复靓丽青春。厂家宣传的“排毒”,通常指将有害物质通过大便排出体外。北京市海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曲大为说,现在年轻人爱吃肉不喜欢吃青菜,这样肠道蠕动慢,容易造成便秘。其实,多吃点芹菜、菠菜等长纖维的青菜,就能达到那些药品所述的清热利湿通便的功效,还对皮肤有好处。

曲大为开具的养颜处方是: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持良好的心态;营造和谐的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空气、水源等)。她说,泡在维生素中也起不到养颜的目的,要使皮肤光洁细腻,可以多吃坚果,它们的微量元素多,对皮肤好;另外,枣和海带等食品也对延缓衰老有好处。

误区之二:卵巢护理可延缓衰老

专家点评:精油无法推迟更年期

目前,美容院里的“精油卵巢护理”项目号称可调节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延缓衰老。抗衰老专家黄又彭博士说,“精油卵巢护理”没有科学依据。女性体内大约有80万个卵细胞,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卵细胞逐渐排出,直到女性50岁左右绝经,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萎缩。在皮肤表层抹精油,根本不能渗透到卵巢,无法护理萎缩的卵巢和推迟更年期。

最近,国外刚刚流行起一种“卵巢移植”的女性抗衰老方法。就是女性在十七八岁时从体内取出自己的卵子,放在液氧中冷冻,到四五十岁绝经时再移植入体内。不过这种方法成本很昂贵,普通人是无法承受的。

误区之三:高档化妆品挽留青春

专家点评:五大妙方多葆青春20年

一些女子单靠用昂贵的化妆品、美容来延缓皮肤的衰老,但专家认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于中青年女性,日常只要在饮食、睡眠、运动、心情、科学服药五方面给予足够的关照,就能使女性青春多葆20年。这是黄又彭博士提出的理论。

黄博士开出了女性抗衰老的五大妙方:第一,合理饮食。戒烟控白酒,少吃肉和过油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30岁以上的人要吃七分饱。发胖是老化的第一症状,要控制体重;第二,生活尽量有规律,睡眠充足;第三,坚持运动,使自己充满活力;第四,保持一份愉悦的好心情;第五,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有助抗衰老的药物,如抗氧化物黄酮类的葡萄籽提取物、维生素、叶酸、胡萝卜素等。

误区之四:首饰日夜相伴不清洗

专家点评:应定期清洗晚上摘下

首饰不仅给人们带来美丽,有时还会造成一些伤害,最常见的是首饰性皮炎。我国皮肤病患者中因戴首饰而引起的皮炎占9.3%。曲大为介绍说,戒指、耳环、项链、手链、手表、眼镜框、衣裤扣、含有金属线的围巾等都含有使皮肤易过敏的铬和镍。另外,含放射性污染的首饰还可引起皮肤放射性损伤,而长期不清洗的首饰会成为细菌的滋生之地。

篇8:大学文化建设需走出误区(定稿)

邸燕茹

2013-04-12 14:45:57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年04月12日

一直以来,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着引领和辐射作用。当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育优秀大学文化,需要走出误区。

大学文化建设存在误区

一是将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大学文化并不局限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指学生文化活动,侧重于“第二课堂”、“文化氛围”,是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为了完成治学育人任务而营造的一种大学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涵没有大学文化明确和丰富,也不具备大学文化所体现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底蕴。此外,随着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文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校园,大学文化的研究已将社会纳入视野,因此“校园”这个区域概念不能反映出大学文化的视阈。

二是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往往因为精神文化建设在短期内不大显效,而物质文化建设见效快,因而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做法。国家发展要靠精神的力量,大学发展同样要有精神支撑。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没有精神的物质文化载体是缺少“灵魂”的。对于一些新建的大学如何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任重而道远,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大学精神。

三是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只是一项局部工作。很多人认为大学文化建设是学校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是一项局部的工作。其实,大学文化包含了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价值观念、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师生行为、校风学风、学术氛围、校园环境、建筑景观等,几乎涉及大学的方方面面,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各部门、院系、单位团体共同组织实施,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怎样走出大学文化建设误区

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特征都不会在短期内形成,而是伴随着大学的发展长期积淀而成。走出大学文化建设误区,当前可以按照树立理念、整体规划、构建平台、建立机制的思路来落实。

树立理念。树立大学里的一切活动都是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理念。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走出单一的、表面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变单一的校园文化建设为综合的大学文化建设,注重大学理念的形成和师生价值观的统一,让大学的历史和现实、建筑景观、活动制度、师生言行都渗透浓厚的文化特点,培养大学人的人文素养,激发师生思考创新的热情,从而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文化氛围。

整体规划。在以往的大学发展规划中,往往重物质指标体系的设计,忽视对大学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思考和关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传播全球化的时代,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无论是对大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应成为大学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规划等工作统一协调,共同推进。

构建平台。一是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提升教师文化素质。教师是大学文化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建设者,大学文化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依靠广大教师。为教师提供各种发展平台,有利于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二是构建学生发展辅导平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将大学文化建设与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与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三是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曾在斯坦福大学任校长多年的唐纳德·肯尼迪在其名著《学术责任》一书中认为,“大学至高无上之处在于它给人类提供改良文化、创造文化、延续生命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智力平台”。大学应把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创新的关键点。四是构建文化传播平台。要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的优势,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向社会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引领社会前进。

建立机制。大学文化建设机制应着眼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内部建立基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的运行机制,有总体规划、重点任务,还要有评估反馈。外部机制着眼于处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以及大学间的关系,建立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机制、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机制、大学间联动共进机制。

篇9:走出冬令进补四大误区

误区一:体质不虚也大补

魏教授说,经常看到一些离退休人员,离岗后觉得身子骨有点不那么硬朗了,但比起同龄人来说,老当益壮,并没有明显虚弱。不少保健品厂商,瞄上了这些人群,尽力推销。还有不少老人的子女在国外或外地,为了尽孝心,每次回家都带回大盒大盒的人参、鹿茸、燕窝、虫草等。收到这些东西,不吃也是浪费。但是不少老人,吃了补品,反而就觉得心烦意躁,安定不下来,甚至出现鼻子出血等怪现象。

“这往往是因为不虚而滥用补品所造成的。”魏睦新教授解释说,“补”要对“虚”,不“虚”的人补可能会生病。因为所有的补品都有自己的特性,中医称之为“药性”或“偏性”,如人参补气、当归补血、燕窝养阴、鹿茸温阳,各有所长。但这些都是针对虚证体质的人,比如说,人参补气可以提高气虚者的抵抗力,如果说是老年人,但身体仍然比较强壮,吃了反而容易上火,得不偿失。

魏教授还表示,有不少管理干部,工作压力较大,自己认为是虚证,常买些高级的鹿茸和人参,想好好补一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这种因工作压力造成的疲劳感,更多的属于中医的“气郁”,而非“气虚”,是不适宜补的。

誤区二:不辨类型随意补

魏教授在门诊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一有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就想大补特补;一有病就要让医生开补药调理;一到冬季就盲目地吃补药进补,根本不管他是否可以进补或有无必要进补。魏教授指出,虚的人可以补一补,但男女老幼补的方法应该不同,因为他们的体质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体“虚”本身有不同类型,不能一概而论,须辨阴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

阳虚者(常表现为:吹风易受凉,畏寒怕冷,面色比较苍白,小便清长)应温补,也就是吃一些燥性药物或食物,如鹿茸、红参、羊肉、狗肉等;阴虚者(常表现为:容易上火,口干,舌头上没有舌苔,小便少而黄)可以吃一些如沙参、麦冬、枸杞等补品。若体质无明显偏阴或偏阳的,则基本上不需补,最多也就是吃一些不偏温不偏凉的药物或食物,如西洋参、枸杞子,但也不宜多,要适可而止。

补得不当会有哪些不良后果呢?魏教授提醒,过量服用补药常常出现脸上起痘、腹胀、胃口不好、鼻子出血、周身不适、睡眠不佳等。如过度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会导致腹胀;过量服用红参、鹿茸、肉桂等补阳药,会出现血压升高、鼻子出血、口干、烦躁、便秘;过分使用熟地、首乌、黄精等滋阴药,会使人胃口不好、泻泄、舌苔厚腻等。可见,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中医历来主张进补以辨证用药,少量、多次、经常为原则,这样可以使药物的作用逐步渗透到内脏器官,调整机体的虚弱偏态,而且在较长的时期保持一定的浓度,所谓“药气渐渍,熏蒸五脏,积聚为佳”。

误区三:名贵药品能大补

魏教授解释,价格只是反映供求关系。通俗地讲是“物以稀为贵”,但不是越贵就越补,更没有吃一补百的事。以冬虫夏草为例。中医认为,冬虫夏草入肾、肺二经,也就是说只补肾和肺,只对肾虚者(常感疲劳者)、免疫力低下者(经常感冒发烧的人)、肺气虚者(常感冒、一受凉就咳、说话细声细气)效果明显,但是这种上万元一斤的冬虫夏草,功效与十几块钱一斤的枸杞子、麦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天价完全是因为货源少和商业运作造成的。还有一个用量问题,很多人以为它贵,效力会大,每天用一根泡茶,以为很补,其实根本没有疗效。

在众多的冬令补品中,人参是最常用、最受欢迎的药物。由于产地的差异,种植和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人参价格差别很大,也并非越贵越好。人参有温、凉、平性三类。像朝鲜红参、吉林红参、石柱参等药性偏温,适用于形寒怕冷、四肢不温、五更泄泻、头晕目眩、动则气喘等症状的阳气虚患者;西洋参、皮尾参药性偏凉,既可补气,又可养阴,非常适用于咽干口燥、便秘伤津、内热较重、舌质偏干等气阴两虚患者服用;生晒参、白参、糖参等药性平和,对于阳虚、阴虚及气虚的患者都可以服用。所以在选购人参的时候,除应结合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外,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选购和服用人参,反对不顾自己的体质,盲目攀比,越贵越好的观点。

误区四:药补绝对不如食补

冬令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食补和药补。食补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食补安全,一般没有不良反应,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另外食补方法多样,炖、煮、蒸和煲汤,任凭自己的口味,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魏教授指出,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来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进行冬令进补,还得要用力峻、效专的药补,否则难以奏效。当然药补的难度大,需要辨病、辨证施补,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总的来说,药补调整肌体阴阳平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

篇10:走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一、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不会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上的第一个误区。(一)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二)忽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体现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很有必要的。如在初中一年级讲“绝对值”这个概念时,只要使学生清楚知道正数、负数,零的绝对值是什么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提高深化,待学生掌握了概念后可设计如下练习:1.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a|=?。2.字母m、n是有理数,则|m+n|=?从讨论的结果中加深学生对代数式和绝对值概念认识。(三)忽视定义的可逆性如,有理数的内涵是能写成m、n形式的数,(m、n为整数n≠0),反过来,凡有理数,则一定能写成m、n的形式,这样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实际上,定义的可逆性,是认识概念的两个方面,切莫忽视。

二、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第二大误区。(一)“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 ,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三、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第三大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四、忽视甚至放弃三个过程的同步三个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思维过程。这一大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二方面:误认为 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上一篇:护士执业资格《护理学基础》考试试题下一篇:研究生的工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