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

2024-04-15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共6篇)

篇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能力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傅德荣

一、信息社会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

信息社会是一种以信息作为社会中一种基本要素,并且信息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是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展开,人们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许多认识、观念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光盘、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能获取的知识比教师获取的知识更为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校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新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不再是仅仅通过教材。教科书进行学习,还可通过CAI课件、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教材、教科书应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基于媒体的.学习,在人们的学习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形式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接受学习,人们可基于一定的学习情境自主地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及体验学习等。人们的人才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人们对人才的认识正从知识存储、检索式的人才观向着创新、实践型的人才观发生变化;人们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认识正从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着继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终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生变化。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条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是实现这种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包含3方面的内容:(1)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的信息化;(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3)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的信息化。[1]

二、面向信息化的两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题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深入展开,给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对人们学习的支援,是为促进人们学习所创造的一系列学习状态。这一系列的学习状态是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具体化的。这是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的另一种诠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媒体技术,这些新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它是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的应用不仅仅是用于完善信息的呈现、传递,它还为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它使人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态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它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

[1][2]

篇2: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傅德荣

一、信息社会与教育、教育信息化

信息社会是一种以信息作为社会中一种基本要素,并且信息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是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展开,人们对教育的许多认识、观念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光盘、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能获取的知识比教师获取的知识更为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校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新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不再是仅仅通过教材。教科书进行学习,还可通过CAI课件、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教材、教科书应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基于媒体的学习,在人们的学习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形式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接受学习,人们可基于一定的学习情境自主地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及体验学习等。人们的人才观、教育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人们对人才的认识正从知识存储、检索式的人才观向着创新、实践型的人才观发生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正从学校教育向着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生变化。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条件。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种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信息化包含3方面的内容:(1)教育环境的信息化;(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3)教育过程的信息化。[1]

二、面向信息化的两个教育课题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给教育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

教育是对人们学习的支援,是为促进人们学习所创造的一系列学习状态。这一系列的学习状态是通过教育媒体具体化的。这是对教育媒体的另一种诠释。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媒体技术,这些新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它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是用于完善信息的呈现、传递,它还为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它使人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态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它为教育效果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当前教育信息化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2.信息技术教育

在学校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理解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具备一定的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此,如何培养教师、学生的这种能力,如何在学校中广泛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不仅如此,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位信息人,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及其发展,为了在信息社会便好地生活、工作、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在学校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为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学校中广泛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对提高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对实现国家信息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的信息化、国家的信息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基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于3月提出了“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

(1)加快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

(2)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3)积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制和办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

“意见”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要特别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意见”还要求“5年内,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要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教育部的意见为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这两大课题的研究、解决以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我们应努力落实教育部“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学校教师中广泛地开展信息技术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能力,努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信息化。

三、教育信息能力

在学校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即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所谓教育信息能力是指,对于指定的教育课题,能选择适合的信息手段,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传递相关的信息,实现教育课题有效解决的能力。

这里的教育课题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所面临并且需要很好解决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认知策略和解题过程。教育课题具有较为广泛的范围。对一般的教师而言,如何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如何展开教学等,都是经常面临的教育课题。以教学设计为例。假设给定的课题是对“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那么设计者应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问题解决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手段,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收集信息到创造、产生新的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基础上,设计者应能进一步决定如何将这些内容和过程以何种形式传递、呈现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最终实现该教育课题的解决。又如教学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设计的目标,即明确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教学软件。在此基础上以一定的信息手段,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之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教学软件中的信息内容。信息的呈现方法和呈现过程。在进行信息呈现设计时,还应在充分考虑信息存储、信息传递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

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时,首先应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应认识到教育系统是一种信息系统,教育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应能对教育系统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并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决定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教育是一种系统,在解决教育课题时,应努力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教育课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软件的开发都是以系统方法实现相关教学课题解决的具体实例。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时,信息处理在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信息能力中,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处理的思维过程包括3种不同的阶段。它们是:(1)对于给定的目的、课题,收集相关的原始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以一种易于理解、便于把握的信息形式呈现,并说明这种信息形式的.意义。(2)将经过分析、加工的信息置入新的环境、平台中,产生新的设想、创造出新的信息。(3)对新的设想、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验证。教育信息处理对教育信息的分析、评价、创造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对教育过程的控制、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课题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必将促使教师教学行为产生重大的变化。这种行为的变化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信息能力提高的结果。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策略(含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的变化、教学决策方式的变化以及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等方面。

1.教材观的变化

教师的教材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解释,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结构化方法和教材的开发方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材不再只限于文字教材,教材应包括由多种媒体、资源所构成的立体化的形式。教材也不只是知识内容的集合,作为一种教材,更应包括基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基于对知识发现过程逻辑分析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设计。

2.学生观的变化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特征的认识,对学生在教学中位置的认识和对教材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式的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体验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在教材的开发和处理上,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将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转变为教材适用学生的学习特征。

3.教学观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注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不再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注入,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获取;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源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递知识,而重在帮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应只重视教学目标,而应从注重教学目标向注重学习过程变化。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尽量少讲,学生尽量多学。学习应是学生自主地自我学习。以教学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观向着以学习活动为主体的学习观转变是教学观的一种根本转变。

4.教学决策方式的变化

教学系统是一种定性系统。正是教学系统的这种特性,在诸如

[1][2]下一页

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教材的处理。学习过程的控制等教师的教学决策上,教师的个人意志决定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基于信息技术的理论、方法,开发出了许多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教育中的诸如学生学习特征分析、教材的分析处理、学习过程的分析处理等问题实现科学的决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帮助我们在教学决策中,从个人的意志决定转变为科学的决策。

5.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和教师的工作将产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支援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工作将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学习的研究者。基于这种认识,作为教师的工作,应注重:

(1)协调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

对于指定的学习课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多种学习途径以不同的学习形态进行学习,教师应对这些学习进行统一的指导。计划和协调。

(2)促使学习网络的形成

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统一指导、计划和协调,教师应广泛地收集用于学习课题的多种分布式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并在教师与学生间进行广泛交流,以此形成一种用于学习的分布式学习资源网络系统。随着因特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发展,专题式学习网站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努力形成这种学习资源网络系统,并通过这种专题式学习网站,形成相应的学习社群。专题式学习网站是教师在因特网的环境下用于支援、组织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当前网络教育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可以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模式的不断变化,将改变现有教师“教书匠”的传统形象,重塑新世纪教师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日)《教师的作用》《教员养成研讨》 NO3专集

[2](日)《教育改革总论》《教员养成研讨》 NO9专集

[3](日)《面向新世纪教员养成的改革方策》(第一次答申)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7月

[4](日)《信息化社会的教育》《高校教育》19 5月特集

[5](日)《中小学的信息教育》《Bit》20NO3专集

[6](日)日比野省三《信息学的基本知识》福村出版 1984

[7](日)武村重和《教育工学》福村出版 1995

篇3: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现状分析

审视国内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个层次。

1.信息技术是教学的“控制者”

案例一:“多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播放PPT并提问: 同学们,这是几边形?

生(齐答):三边形。

师: 我们把三边形又叫三角形,我们来数一数,它一共有几条边。

生(齐数):一、二、三,三条边。

师切换PPT并提问:这是几边形呢?

生(齐答):四边形。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边?

生(齐数):一、二、三、四,四条边。

师(边讲边板书):我们把有四条边的图形叫作四边形。

师切换PPT:我们继续 ,这是几边形?

生(齐答):五边形。

师: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条边。

……

看起来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似乎在教师的“带领”下,也明白了怎么去数几边形。当然更要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数学教育的“真相”并非如此! 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角色,教师利用图像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却把数学学习演变成简单的模仿与复制。多边形在老师那里有,生活中、学生自己身边其实也有;多边形不仅可以数出来,更好的方式是由学生自己“变”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其实远不及学生用手边的纸折一折、变一变、认一认。这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和工作原理,技术只是被当作人脑和纸笔的一个迅速的、方便的、可靠的替代品。类似的例子还表现在: 投影屏幕成为环保的电子黑板,几何软件代替三角板、直尺和圆规,成为作图工具,计算机成为快速的计算工具等,而没有把信息技术真正和数学教育整合起来,让教学成为技术的奴仆。在这样的课堂里,信息技术充当的是教学的“控制者”。

2.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合作者”

案例二:“扇形统计图”教学片段

师:昨天,同学们搜集了不少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这是我带来的扇形统计图。

(1)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 , 那么扇形A表示总体的多少?

(2)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我班的人数 , 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多少人?

(3)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3磅重的蛋糕 ,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多少磅的蛋糕?

师:(呈现自制的PPT)请大家看看,如果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扇形A表示占总体的多少 ?

生2:因为圆心角是个直角,而整个圆周是360度,所以占总体的25%。

师:你答对了。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我班的人数,那么你能算出扇形B大约表示多少人吗?

生:我班42人,33.3%约等于1/3,42×1/3=14,所以大约表示14人。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答案也是正确的。如果整个圆表示3磅重的蛋糕 , 那么扇形C代表多少 磅的蛋糕呢?

生1:我们要先算出C的圆心角,用360-90-120=150(度 );再算出占比,150÷360=5/12; 最后可以算出有多少磅蛋糕,3×5/12=5/4。

生2: 我来评价你与大家分享的材料。我觉得考虑得很全面,而且内容由易到难,有层次,你设计得很棒。

生1:谢谢你的评价。

……

学生从生活中、网络中获取资源, 调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技术的多种表征方式,与数学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设计学习内容,制成PPT, 课上开展 问题解决 、合作交 流和数学探究活动,因而,多媒体成为师生、生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课堂里,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的“合作者”。

3.信息技术是教学的“推动者”

案例三:“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张齐华执教)

生:刚才我们发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就越接近于圆了。

师:但我觉得还差很远,如果再怎么样就更接近圆呢?

生:边数越多越接近圆。

师:想不想一起来做个试验? 看屏幕,刚才是正八边形,现在你想看正几边形?

生:正十六边形。

教师演示。看看,很像了是吧?跟八边形相比———

生(齐):更像了。

师:还想看多少边形?

生:三十二边形。

师演示,生齐赞叹:哇,更像了。

师: 我们总不能老这样分下去吧?

学生喊:两百边形。

师:200就200。 (演示)怎么样?

生:真的很接近了。

师:不过你别惊叹,这才两百边形,如果是两千、两万,甚至两亿,那都不够。用画的办法已经不能解决了,但什么能解决?

生:我们的大脑。

师:对,就用我们的大脑来想象一下,当我们的正多边形一直趋向到无穷无尽的时候, 正多边形是什么了?

生:圆。

师:难怪有人说,我们将这些图形排队,说正三角形排第一,正四边形排第二,正五边形排第三,你猜猜,排在最后的应该是……?

生:圆。

师:你看看,明明我们排的是正多边形,结果曲线图形居然站在最遥远的尽头,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在遥远的尽头融为一体。

多边形通过不断地切割,会逐步接近于圆,这是超越儿童经验的。更为关键的是, 学生无法通过剪纸、折纸等方式来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多媒体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教学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繁杂的计算、复杂的画图、学生无法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图形变换等, 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个辅助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获得个体数学思维的延伸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信息技术发挥的是“推动者”的角色。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为学生创设蕴含观察探究、质疑猜测、尝试验证、归纳推广的数学学习环境,并让技术成为支撑这一学习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而广之,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技术的使用是否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即:技术的应用是否能带来不使用技术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与作用?技术的应用能否带来附加值?

计算机毕竟只是人类高科技的产物,它们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人脑的思维与智慧是其无法比拟的。计算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代替人的机械的、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尽管多媒体的应用对发展图形想象能力十分有利,但是,过多、过度地在数学学习中使用,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和推理单一化;软件开发的标准化可能导致平庸和照章办事;过度使用可能使师生间的交流隔绝;使用计算机的单调工作可能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他们的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理解能力等)。对于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把握的是:稳步向前,小心探索,及时总结,合理归位。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形态变化的现状分析

2007年开始兴起的与教育有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 数据、云计 算、高端芯 片等。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波的技术带动了教育的发展,把教育的根本变革跟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大数据时代的“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教育变革的进程似乎就不再任由人们的意志而转移。从2011年开始,慕课、翻转课堂、颠倒课堂、“一对一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层出不穷。或许人们坚信: 把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旦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内驱动力,一定能加快教育变革的进程。

但是,热闹的背后依然需要我们擦亮眼睛,进行冷静分析,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进行理智地择取,避免盲从和追风。

其一,微视频能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吗? 微课,或是慕课和翻转课堂所制作的微视频,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难点,解决一个难题。但别忘了,是教师突破了难点而不是学生;教师讲得精、讲得透,并不意味着学生理解得深、理解得透,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好的数学学习是重探究、重体验的,是“做中学”而不是“听中学”。学生一个人面对教师的视频讲解,不能误以为这就是个性化学习 ,其实这还 是讲授 ,还是“填鸭”,只是与平时课上的“填鸭”相比,时间短点、效率高点而已。这样的学习方式,与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方式要是也被看作“教育信息化”,那我们只要在全国遴选一位最优秀的“讲师”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来授课,其余的数学教师则都可以“下课”了。

其二,碎片化的学习果真是未来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我们的确看到了当前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现象,但这一方式是否真的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方式,这是值得商榷的。一是“碎片化”会破坏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利用碎片化时间”变成“时间碎片化”;二是碎片化学习使人产生惰性和依赖,不利于形成有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习惯,对人们的认知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都构成挑战;三是新媒体海量信息造成的“抓眼球”特征,使得带有一定负面或灰色色彩的信息往往被人们第一眼“抓”到,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客观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正是新技术对学生学习形成的新的冲击。如果我们运用不当,误把废铁当瑰宝,就会贻笑大方了。

其三,建立了优质的可流动的资源库就意味着优质学习了吗?文盲可以到图书馆里拿到图书,但是拿不到知识,所以,图书馆不能叫“知识馆”。同样,数据库也不能叫“知识库”。如果有人认为搞了“云书包”“微视频”,建了资源 库就是“信 息化”了 ,就是“学习的革命”了 ,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优质资源的建设和优质资源的享用不是一回事儿。毫无疑问,建设优质资源的过程更具价值。直接享用别人研制的优质资源,无异于“拾人牙慧”, 既不能发挥出优质资源应有的效益,还给懒人以偷懒的机会,弊大于利。要知道,图书馆只对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有用。同样,教学资源库也只对那些对教育教学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教师有用。

其四,通过大数据能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一对一学习”吗?学生在哪儿会发生疑问? 哪些困难不能解决?哪儿的出错率很高?这些问题理论上利用大数据都是能解决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待观察。一个完整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包含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个人学习终端,并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通过加强互动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交互式教学。对于大数据,目前比较乐观的展望是这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名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都会被自动记录下来,数百万学生的数据汇集成‘学习大数据’。人们通过对这个大 数据 (下转第9页)进行分析 和挖掘 ,了解和发现学生更多的学习规律,不断地改善教学系统。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优化,逐步形成全国性,甚至世界性优质学习资源。”憧憬是美好的,但道路不会那么平坦通畅。上海有一个区七年前就想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每一个动作数据都记录下来, 但最后变成“乌托邦”。因为数据太多,三天不到服务器就满了。所以目前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对那些明显的数据,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对还是错等进行挖掘,可能会更贴近实际些。还有专家提醒:教育系统做大数据,千万不要把“经”念歪,变成题库,这将比应试教育还严重。(上接第6页 )

分析造成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不当的原因,一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脱节,二是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的脱节。Ipad再薄,服务器再快,如果没有与教育过程结合,只能是IT产品的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在日本,就有两种观点,而且针锋相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现在已进入计算机时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再花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纸笔计算能力是否有必要? 纸笔计算能力即便很强,能胜过计算机吗?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而计算机引进课堂却将成为培养思维能力的拦路虎。”为此,在日本中小学里,计算机虽然配备率很高,但使用率平平,一些学校的计算机仍在教学大楼里酣睡。

篇4: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系统

关键词:教育信息;教育信息系统;一般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27-01

一、教育信息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经过加工处理后得以传播的教育信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现代特点。如果将教育信息按照表现形式来分,具体可分为图形,文字,活动形象,声音及其他感官得到的信息等等。如果按照存储方式,具体可分为书面,影像,计算机网络以及人脑记忆。如果将教育信息按照其内容划分,具体可分为事实,规律,公式,表格,数据以及模型等等。最终重要的一种划分方式是,如果按照应用目的和实质,可将教育信息划分为教学信息,教学管理信息以及多样化的教学资料信息。

1、教学信息

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持续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信息是不断运动并不断发展的。具体过程是,教育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当内容,并依据制定的一些教学目标和计划,呈现给受教育者并使受教育者接收,在接受的基础上能与原有知识相融合,并发展为个体独有的知识体系。受教育者知识得以发展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教学反应,因此要求老师客观公正的进行反映评价,并依据评价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反馈教学,发展和充实教学内容的目的。特别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制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反馈,学生反应等等,都是教学信息。

2、教学管理信息

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教学活动是其重要组成,要想教学活动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评价性,就需要管理实际活动中的教学信息。

示例:(1)进行目标管理,这是要对每节课,每门课程及与学科有关的目标进行收集和管理;(2)管理教学资源,就是管理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资料,媒体手段及人力资源等等;(3)管理教材,对各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材料,进行管理和选择;(4)题目生成,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置具有不同等级和难度的问题;(5)题库管理,收集整理各种符合教学目标的题目,然后组成试卷题库,此外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改善调整;(6)检测评阅,这是对学生所做试卷,进行评阅与检测;(7)汇成报告,这是对测验和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8)评价,分析和效果估计测验,以及学习进展情况;(9)有效咨询,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有关学习方面的建议;(10)调度,这主要是依据目标,资源,学习进展,以及所得的学习情况,建立或调整有关教学设施和时间的调度安排。

二、教育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系统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一个新词汇,它体现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行的频度。对其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将教育信息看作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的基础组成要素,在对教育信息系统进行探讨,就会发现人,教育信息,以及信息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活动的自适应,自组织,并兼有物质与意识特性的系统就是教育信息系统。

1、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动力

现代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演进,体现出不同时期的教育信息系统主要矛盾的不同表现。在当前关于教育信息系统的众多理论研究中,对其定义各有不同,但是人和教育信息环境可确定是其重要的组成结构。因此,其演进动力可具体总结为:教育信息系统在不同时期,其主要矛盾支配并表现出不同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成为教育信息系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演进动力。其矛盾包括有:由于教学信息所具有的特殊性,造成一种主要矛盾;二是教育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偿使用,造成新的矛盾;三是不同社会教育信息的生产,需求与服务之间,形成新的问题;四是教育信息总量爆炸与教育信息价值消隐之间,存在问题;五是受教育驾驭教育信息的能力,与教育信息的飞速发展,存在不协调的关系。

2、教育信息系统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系统,经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有高度开放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而且教育信息系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一直进行持续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换和能量交换,这是教育信息系统与外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并自相适应的保证,这也是客观构成教育信息系统走向生态平衡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因此,文章将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看作为信息科学,传播科学以及生态科学,在教育领域内的映射发展,其发展过程是以教育信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主线,而不断发展呈现的。因此,对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不能仅仅将其定义在狭义并具有局限性的教育信息产品和技术这一空间领域,应该对教育信息系统做出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并将教育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精准把握,这有助于深刻了解信息化社会中教育的信息化进行特点,以及当今教育信息以及教育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和教育信息系统,都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而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系统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不断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使得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朱永海.张新明.论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兼论教育信息生态的形成[J].中国远程教育,2008:07.

篇5:信息化与教育变革论文

xxxxxxxxxxxx小学

xxx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信息技术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信息技术也不断地被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只有不断的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不被世界所淘汰,而作为教育祖国的花朵,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的人民教师,加强自我素质,提高自我技术乃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述教学内容,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具体化、生动化、清晰化,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自主能动性教学质量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现代教育也不断融入了新的信息技术,其中在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也渐渐成为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介质之一,而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教学中的合理利用,确实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多媒体技术已逐渐被教师所熟悉与认可,然而由于某些教师不用正确认识多媒体,不会很好的利用多媒体,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1、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不断的推广与运用,其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性,教师通过充分地准备,精心地制作课件,将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在了解知识,思维活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1.1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需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利用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掌握他们知识的薄弱点,再次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生动化、直观化需要交互性强大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同时多

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立体实物、寓言动画、拓展知识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能够清晰明了,对于学生不太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单独将此处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做成动画或者视频进行详细讲解,并及时沟通交流,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1.2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教学中有部分的自然现象,不能用简单的言语就描述出来,它们不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就是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对于这种特殊的问题,因为时间、空间的影响,学生无法亲眼目睹,只通过想象是无法真正感知到自然世界的奇妙;细胞的结合,微生物的滋生,这些微小事物的变化,学生只有通过特殊的仪器才能观察到,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现象都不会直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说在小学的自然课堂上,有教学内容关于的植物的生长,教师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利用网络,将植物生长过程有关的视频内容下载下来,并通过精心的构思,制作出适合本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而正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视觉效果强烈的物质基础,从而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变化,事物的运动轨迹,近而使学生能更快,更直观的掌握知识,让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冲击代替学生的凭空想象,让宏观的自然现象更具体化,生动化,近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1.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的教学材料,在视觉、制作、情景等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入情景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运用到教育中的信息化技术也不在少数,其中运用次数最多,也是运用比较频繁的就是多媒体技术了,而学校为了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落实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制定了许多鼓励机制,开展了各类多媒体技术的交流大赛,设立了多处多媒体应运教室,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

高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信心,促进了学校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发展,当然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能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2.1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只是日常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同样也需要其他工具的辅助,它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将课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录入到计算机中,没有创新和改变,上课的时候就只是简单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照本宣科,没有新意,课也讲的枯燥,乏味,完全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真的是老师讲老师的课,学生干自己的事。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完全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这样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

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课本内容复制,粘贴到计算机上,多媒体技术应运到现代教育中,目前是对教育变革的一个衍生与发展,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应运得当,反而起到事与愿违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传统教学中黑板,挂图,实物等基本手段,由浅入深,由表至里的讲述知识,再利用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的特点,及时的与学生交流沟通,防止信息量过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2.2过分追求形式,缺乏对教学的研究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将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必再挖空心思凭空去想象,这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的引导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将课文内容编辑一下,就粘贴到计算机中,没有拓展的知识,没有新颖之处,呆板乏味,引起不了学生的注意,更不要说学习的兴趣了;而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上只追求表面的形式,忽略了教学的实质,把课件整的乱七八糟,花花绿绿,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连续性,不去研究教学的方法,只是一味的追求版面的好看,将原本简简单单就能表达出的意思复杂化,反而没有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讲课时,为了突出教师自己的声音,不宜使用背景声音,当然在播放图片、动画或电影时,可以使用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但声音应小。

教师最终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整理、综合、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并适宜的修改教学课件,使教学课件更有特色,近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3过多的教,忽略了教学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手把手的交,主要还是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还是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多媒体技术的应运,在一定程度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内容,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只有当学生对课本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欲望,才能形成好的学习动机,近而产生好的学习效果。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设计课件时,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和学生交流沟通,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活力。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板书这一部分,而且现在有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师的屏幕也设计的不够合理,幕布占据了黑板的绝大部分,这就使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技术不能很好的结合使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板书,由于幕布的限制,课件内容画面经常变动,板书虽有,但应停留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加深记忆,从而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补充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分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回答、教师提出论点-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教师总结、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指导、教师设计情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等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被运用到现代教育中,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传统教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才是主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它们各自发挥优势,相辅相成,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内容,制作适度的课件,将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个人特

色相结合,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才能教学质量。

4、结束语

篇6: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上一篇:六年级毕业班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物理2016年中考质量分析内容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