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2024-05-10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共10篇)

篇1: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一)课题提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广大老师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同时也认识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于是,就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教学之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宋代学者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看来重视课外阅读几乎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2.国外:在美国,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美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小学生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确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

以上所述,对于我们今天探索和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开展他们的眼界,这无疑是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举措。

二、研究过程

(一)指导思想和方法

1、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与量的统一,既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又要切实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使课外阅读的“放”与“收”做到自如,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自身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让孩子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真正受益。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这个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课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及收获,这样的调查,主要是为了老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得益于课外阅读。而且这个调查必须是经常的,不间断的。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阅读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3)行动研究法:通过举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读书数量、所读书目、读书体会、收获等情况,掌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发展情况。

(4)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思路,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即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形成、提升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经验。

(二)具体实施过程

我们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计划按照下列研究阶段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

1、成立课题组,研究、讨论、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文献及实践资料,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9月)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探索研究。

2、切实关注、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大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测,收集优秀的心得体会。(1)营造读书氛围。(2)健全图书借阅制度。(3)建立图书交流机制。(4)举办读书活动。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家校读书之桥”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阅读指导课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研究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并推广研究成果。

(1)树立楷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名的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地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立书目。如:

一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拼音读物《爱的教育》《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二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阅读拼音读物《一千零一夜》、《动物故事》、《成语故事》等。

三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0万字,阅读《木偶奇遇记》、《西游记》、《皮皮鲁历险记》等。

四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阅读《艺林》,《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故事》等。

五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淘气包马小跳》等。

六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海底两万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

三、研究成果与反思

(一)研究结果 1.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我们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课内外结合。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后,引导学生读《水浒》„„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限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延伸的有效延伸。

3、搭建阅读平台。

学校组织的一系列阅读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让我们欣喜不已,这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吸引那些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来。我们学校今年的校园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一、二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小孩子展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四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高潮迭起;五六年级的演讲赛、读书报告会也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其次,我们还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成果展示,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我们还为所有的实验班级根据学生制订的读书计划,专门设计了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卡”,里面说明填写的内容: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通过定期检查“阅读本”,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如今,两年的“课外阅读记录卡”摆在了我们面前,简单的卡片变成一件件艺术品,有学生整齐漂亮的钢笔字,有学生大胆创新的图案设计,还有学生丰富的色彩搭配在其中。总之,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欣赏、设计能力也让我们大吃一惊,好一个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4、培养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将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如何把学生引领进书的海洋中,从中汲取书的精髓,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我们要保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如:早晨学生到校后,利用晨读阅读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下来;中年级在读过书之后写下读后感;高年级则更进一步,写好读后感的 基础上,写出点评和总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读写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5、创建阅读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实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三读法等,引导学生涉猎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两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我们中高年级各班中有多位学生的习作《当代小学生》《小学生读写》杂志上发表。在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还开展了一系列诚信、感恩、礼仪、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二)反思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这让我们倍感欣慰。今后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科学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如何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有待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会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四、研究结论

一年多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建立健全课外阅读的保障制度。实践证明:

1、课题实验带动了学校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课题,带动了我校的教学工作,对其他学科拓展性学习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课外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大部分学生能脱口成诵;一些中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世界名著、当代名人名作都熟知于胸,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3、课外阅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

4、拓课外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由于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得早,课外阅读量大,阅读中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由于实验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自然就产生自信心,自豪感。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了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山东教育《课外阅读的“两收两放”》

3、山东教育《享受主题阅读,浸润书香文化》

篇2: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浅谈高中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

语文组 郑崟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高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相当多的高中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下面就以《小狗包弟》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小狗包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语言浅近,情感真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命运、人性扭曲的状况。但学生对于文革时期的时代背景几乎是一无所知,鉴于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来解决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问题。

一、与文本相关的延伸阅读成为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有力支撑,以文解文,突显了语文课的特点。

[键入文字]

在上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巴金《随想录》中的《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两篇文章。在阅读时,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让你感到震惊的描写或觉得不可思议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阅读,学生对于文革时期的社会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节课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阅读与文本相关的其他文章来深刻解读文本,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将不同的文章中,相同的主题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阅读方法,即:以文解文的方法,突显了语文课的特点。

二、教师精心选择与文本相关的补充材料,在学生自己泛读的基础之上,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精读,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深刻解读文本服务。

在本节课上,我给学生选取了两部分补充材料。第一部分是在学生已经读过的《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革时期社会特点的语句。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更进一步明确了当时的社会特点,从而使学生顺利的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第二部分则是教师在阅读《随想录》的基础之上,摘取了其中作者对于写作目的和意义的相关语句及段落。还是通过精读这些文字,学生体会到了巴金不仅是对于自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反思。如此,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在本节课上,教师不仅仅立足于教材,而是通过延伸阅读,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文本、对于作者的认识。

[键入文字]

如果局限于文本,学生也许只能认识到巴金是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的人、是一个敢于自我反省的有良知的作家。而在课堂上加入了巴金《随想录》的内容,这就使学生的立足点更高,视野更加开阔。认识到巴金先生不仅自己“要讲真话”,同时要求所有人都应该“讲真话”;而且要忍受一次次痛苦的灵魂拷问,将自己身上和社会的“脓血”挤干净,只有如此,才能使十年浩劫的悲剧不再重演。由此,学生能够认识到巴金身上那巨大的反思历史、呼唤人性回归的力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人生观及世界观。

篇3: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对课外阅读量提出要求:二年级的课内外阅读总量达到五万字。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 虽然在幼儿园已学过部分拼音, 但识字能力有限, 认识的字还很少, 还不能够自己阅读课外读物, 需要指导及陪伴, 从而培养他们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人有学步时, 读也有起步时, 一年级的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 所以必须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 将来一定会受益匪浅。然而, 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 他们虽然在读书, 但是读书的效果并不理想, 体现在家长不会买适合孩子们看的图书, 还有孩子虽然读书很多, 但是读书目的极不明确, 读书效果更不用说了。所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针对以上情况制订如下计划。

一、课堂阅读要面向全体学生

阅读教学, 我努力做到:

1. 提前让同学们把课文读两遍。

2. 认真听教师范读, 认识到范读的重要性, 加深对目的字和难读词句的印象。

3. 学生模仿老师自由读两遍, 把课文读熟。

4. 同桌两人进行互查, 努力达到老师提出的“四不”的朗读要求:

即“不丢字”“不加字”“不颠倒”“不停顿”, 然后互相在书上固定位置签名并署日期, 时间允许可以写简单的评语, 以激发进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 对于未达到要求的同学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 如:利用课间反复朗读, 直到过关为止。这样孩子们之间差距不大, 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 还为课后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

1. 由内到外。

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 我以整体感悟、读背为主。例如:学了一年级下册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 我就给孩子们准备了《劳动最光荣》一文;学习了《地球爷爷的手》这课, 我就顺势给孩子们准备了《牛顿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 同时利用好每周一的大阅读课, 让孩子们遨游在故事的海洋中, 汲取丰富多彩的知识, 久而久之, 孩子们的朗读能力、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孩子们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我们班学生在一年级时一共学习了五本书。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同学们的阅读量。

2. 由点及面。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完全可以结合课外内容来进行。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一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秋天的美文等。我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分别布置如下作业:一是收集描写秋天的词语。二是收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三是收集秋天的现代诗或歌词。

在实践中, 我尝试让学生将平时阅读的报纸、小广告、公共场所的标语、杂志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 不断丰富教材内容。如神州九号飞上太空, 振奋人心。我鼓励孩子们收看、收听或阅读相关的报道以收集资料, 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 我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已经脱离了拼音阅读, 这都是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功劳。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需要长期坚持, 它的主体性很强, 阅读效果取决孩子是否愿意读, 是否主动读。课间, 我总是看到阅读积极性高的孩子会专注地看书, 不受外界干扰, 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所以一定要努力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1. 以介绍读物激趣。

不仅可以利用书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趣, 还可以利用故事题目及鲜艳的封面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甚至利用故事精彩情节、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等, 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从而使其忍不住马上就要读这本书, 激发其读书的积极性。

2. 师生同读激趣。

由于年龄小, 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持久性差。一般在刚开始阅读时特别专注。根据这一特点, 我会在读到精彩之处立刻停下来, 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 同桌互换、师生互换读物, 提高读书兴趣。

四、推荐优秀读物, 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书, 就是社会, 一本好书, 就是一个好的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 使人高尚。”由于孩子年龄小, 他们对于美丑是非的辨别能力还没形成, 所以在选择图书时, 对哪些书该读, 哪些书还不适合自己读不能准确鉴别, 因此, 教师和家长的推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我推荐此类读物: (1) 童话故事、谜语、寓言故事; (2) 充满幻想和神奇想象的故事; (3) 少年版的世界名著和中国名著; (4) 童谣、古诗、绕口令等; (5) 有关动物界和自然界的儿童读物。

这些书籍市场上都有, 我建议家长们利用周末带孩子去书店, 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我们班建立了“新书介绍角”, 由孩子们介绍自己发现的优秀读物, 大大增加了孩子们阅读的乐趣。

篇4: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74-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青少年的阅读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是我的语文课堂不断探索的目标。另外中考失分较多的往往也是课外阅读,如何有效的在课内阅读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能力,这是中学语文老师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培养兴趣,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构建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之整体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首先我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做了细致分析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外阅读时间、书目、兴趣、习惯、目的、喜欢或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等几个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但所读书目比较杂乱;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优秀儿童读物的学生不多。根据上述调查情况,我们确定了研究策略: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以阅读内容为抓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

1.以“趣”诱读,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设法运用多种手段燃起学生阅读欲望,激发阅读热情,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上好每堂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空间及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

(1)针对学生喜欢的文章上阅读课,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教材有关的名篇佳作,并注意积累。阅读课上,可组织学生在课上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谈出为什么喜欢?同时,大家可以评议交流积累所得,包括阅读感受、收获。

(2)搭建班级读书平台,学生读书热情高涨。结合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我在班级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课间向学生开放。为了补充图书种类,设立了班级图书交换空间,让学生可以互相交换阅读。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心爱的图书,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搭建班级读书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勾起了他们脑中的“书虫”意识,不少学生从此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喜欢上了阅读。

2.创设氛围,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与质量,学生每天早读20分钟,午读自主阅读20分钟。早读是学生在第一节课前能集中精力大声朗读的时间,而大声朗读能调动整个大脑最活跃的思维,是在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为一天的学习热身。

3.找准切入点,据文拓展阅读

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我们根据文本特征及学生特点,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的选材工作,让学生读有所依,同步阅读相关内容,及时巩固、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

二、探寻课内外有效融合的阅读方法,依“法”导读

做任何事情,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伏尔泰也认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师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可行的阅读方法。a.精读法:对有价值的中短篇课外美文集中精力细读,读书时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考。b.选读法: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读时目光只扫描关键词句,拎出“主干”,忽略“枝叶”。c.浏览法:对篇幅较长的书籍,只作走马观花式的浏览。d.摘录法:课外阅读到精彩的句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还可以写出对感兴趣的句段的感受。e.批注法:用规范的符号和格式,随读随写,眼、手、脑“协同作战”。开卷有益,开卷动笔更有益。

三、创建班级文集,展示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之硕果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一方面力求通过阅读实践,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以便培养其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另一方面阅读效果的检验需要展示的平台,因此,我们以笔记展阅、课本剧表演、美文朗诵、读后感互评、手抄报展览等形式展显学生阅读成果。为了更好地展示师生阅读成果,我们如期创建了班级文集。其中,“校园动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学校开展的各类文学、体艺活动;“读写融合”则刊登学生阅读方法及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展的仿写、续写、补写和读后感之类的习作;每个学生都能阅读到其他学生的作品。班级文集的诞生架起了一座通往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桥梁,也成为我的语文教学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永不枯竭的鲜活的语文校本教材。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融成一个整体。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以课堂为核心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且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篇5:课外阅读怎样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其意义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更好的学习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结合课内教学,指引学生课外阅读

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册教材,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目的。因此我利用好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根据每单元每课的内容,并结合课外读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学完《小英雄雨来》后,我让学生阅读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百合花开》中的《小英雄雨来》(续),以此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卡罗纳》前,我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课外读物;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介绍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后,推荐学生去读他的《快乐王子》、《少年国王》。另外,我还注重方法的指导,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如:把描写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一划,圈一圈,自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的领悟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疑问等等,在句子旁边批注。长期坚持,学生课外阅读也养成了边读边批划的好习惯。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的占多少,得之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这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习得,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一般来说,小学生阅读的内容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决定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向学生推荐引读。就我任教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于是我推荐与他们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夏洛的网》夏洛是一只蜘蛛,威尔伯则是一只小猪,他们之间奇特二温馨的友谊感染了无数的人。《爱的教育》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有故事都是爱。《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水浒传》(青少年版)、《希腊神话》、《时代广场的蟋蟀》和《苹果树上的外婆》等书籍。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各不相同,他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我给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活的思想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三、开展活动,落实学生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可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更能丰富阅读的内涵。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的目的,除了结合课文学习,指导课外阅读以外,还应适当地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构建班级图书角、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体会交流、诗歌背诵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演讲赛、、成语接龙、建立读书兴趣小组、创办班级读书交流课等。活动中学生各显其能,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快乐,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收获。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效果。

四、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是指课内阅读具有示范性,通过课内阅读的示范,向课外阅读辐射,使小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抓住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我在教学“老舍”的作品《猫》着篇课文时,就让学生抓住猫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性体会着读,讨论刚满月的猫和大了的猫的性格的不同,进而感受猫活泼可爱和贪玩老实的性格古怪。这样,学生便会从中总结出读描写动物文章的方法,从而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譬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学生从优美的语句中感受到祖国山水的美丽,并且了解到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的水“静、清、绿”)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美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使学生真正掌握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技巧。这正所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创设合作阅读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

1、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例如,我进行课前3——5分钟的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同学,也会被感染了。

2、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并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还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讨论。如有段时间班上学生掀起“杨红樱热”,我自己也找来杨红樱的作品集,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之间有共同话题,讨论很激烈,连一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

3、亲子共读,激发阅读的欲望。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鼓励家长能与孩子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并能经常在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谈谈读后的感受,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让家长的读书兴趣及热情给孩子以最佳的启发和引导。

六、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我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读过一本读物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摘抄下来,让学生有感而发,写读后的感想、写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仿写、续写片段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6: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一说法的内涵正是课外阅读的运用功能。学生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这些读书方法只有经常、反复地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成为一种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块实验田,提供了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

课外阅读的第二个任务是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开阔视野,以达到“以课外促课内”的效能。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战争年代离学生生活相隔太远,如果学生仅仅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单簿的,对邱少云的伟大与崇高的认识也是浅层次,但是如果指导学生阅读课外阅读物《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对邱少云的事迹以当时战斗的场景有了丰富的感知,他们就很容易体会到战斗环境的环境以及邱少云的伟大,从而产生对邱少云的崇敬怀念之情。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第三个任务。学生的头脑如同一个信息库,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资料,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开阔的,才能达到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如泉涌,妙笔生花”。相反,如果没有平时丰厚的积累,学生的内心就是空洞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写出优美的作品。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时重视广泛地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才会使学生一天天变得丰厚起来。

推荐课外读物的原则

拓展课外阅读应向学生推荐什么读物呢?趣味性是向学生思维推荐读物的首要原则。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辨别优劣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要放到“下水”阅读,然后分门别类地介绍给学生。尤其是读物是否有趣,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共鸣非常重要。很显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去啃那些枯燥乏味的“之乎者也”。富有生活情趣和幻想的故事、有趣的生活小常识、小实验、琅琅上口的诗歌,才是最受学生青睐的。

“广泛性”是向学生推荐读物的另一原则。我们都知道,人只有吸收各方面营养,身体才会健康。读书也是如此。倘若只读一种书,就只能接受一方面的营养,就会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这是指导学生读书的一大误区。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只有博览群书,譬如文学、史地、生物、数学等各方面的读物,才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不会成为某一方面的“跛子”。 帮助学生广泛地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学生才能开卷有益,从而促使学生喜爱读书,养成经常读书的好习惯。这种效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付出心血的。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1.努力创设民主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是进一步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充分配合,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每个教学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教导学生、;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在很多方面,同学们是不比老师差,例如在电脑学生方面,舞蹈技能各方面,教师都需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好师生之间互教互学的关系,好学生应敢于质疑。在这种坦率的学习气氛中,教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师生关系会更和谐融洽,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就有效的开展了。

2.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和激发,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意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讨论超出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比较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学生把话说完,让学生很快和教师融入一起。

3.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问,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必须热爱语文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的“乐”,就是“喜欢”、“爱好”。这是语文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感情基础。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具有从事母语学科教学的光荣感和神圣的责任感,享受语文学科教学的快乐。这样,你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诉诸真情。语文教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让学生去感知、接受、运用学科知识。它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任务是用自己丰富的学科情感去感染学生,构建起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感情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不是无情物,师生应是情中人。教师要用自己钟情的教来渐染学生,使之钟情于学。学生热爱语文学科之日,便是学生学会学习之时。所以,我坚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高高兴兴地走向讲台,热情饱满地讲每一节课,深情款款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我的教学目标是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科,让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是学会学习语文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你即使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所以,教师必须热爱语文教学,深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让学生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学科,就要耐心教育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学科对他们将来的意义,从而化被动学为主动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生动而真实的个案示例来认识学好语文对他们将来的重要意义。如走上社会工作环境中的写稿、演讲、做报告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都是语文功底的体现,都是终生受用的知识储备。其次,我还从学生学习偏科现象出发,有的放矢地找学生谈心,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了学语文有用,语文分同样是分,不可忽视。从而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学习语文。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你让他学习为我要学习”。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理论问题。为了促成这种转变的发生,教学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不惜苦口婆心。这种教学情感的投入和时间的投入不是用语言可以说清楚的,这是一个艰苦付出的过程。不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会深切体会到的什么是“苦中求乐,教中求乐”。教学同样“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语文教学绝不应是硬性要求,硬性要求谈不上培养,反而会适得其反。用学生气老师的话来说,你让我写、让我背,我就不写、就不背,你能把我怎么样?是啊,我们能把他们怎么样呢?我们相信,教育是爱心产生耐心,耐心和恒心总会有所收获的。所以教学就得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我们要用一次次的热情鼓励,用一次次真情的表扬,用一次次师生记忆互动、朗读互动、改错互动、总结互动、搜集材料互动,用一次次的师生课堂比一比、看一看谁写的好,谁说得好……来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变被动学为主动意识上的学。

篇7:课外阅读与单元教学的有效结合

为此, 我们对原教材进行综合处理, 即按记事、写人、状物、写景不同体裁的读写知识结构组合教材, 使之成为一个个中心突出、特点相似的新单元,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一组组有规律的知识结构, 同时也为分类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实行多种结合, 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水平。

一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单元教材的课文一般分讲读课文和半独立阅读课文两类进行教学。选择较难的一篇作为讲读课文, 其余作为半独立阅读课文, 这样便大大减少了教材课文的学习时间。教学内容除了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 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是注重揭示各类课文的内在规律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努力使学生“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 把课内学到的本领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巩固和发展。

二是推荐与自选相结合。每当学生明确了学习某一组课文的目标后,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即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书面作业一般都在课内完成, 回家就以课外阅读和口头作业为主。课外阅读篇目的确定采用老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相结合的办法。学生自选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凭自己的兴趣来选, 教师不过多干涉。

三是大组小组交流相结合。课外阅读后要重视信息反馈, 也就是阅读检查。检查交流首先在规定的日期里通过四人小组进行, 每个学生都参与, 然后是大组交流。这种交流即活动课, 形式有朗诵会、故事会、话剧表演会、优秀作品介绍等等。

四是活动和竞赛相结合。每单元进行课外阅读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活动和竞赛。每次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比, 比比谁书读得多, 谁书读得好;比比谁获最佳编剧奖, 谁获最佳表演奖……这样, 无论是基础好的还是基础差的, 发展快的还是发展慢的, 只要经过努力, 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或进步, 都能得到奖励。从而一次又一次地、大面积地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五是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得多, 积累得多, 阅读得法, 识字、词语、句式、表达方法也就会有所提高。每次课外阅读后进行习作练习, 学生就可将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有关知识, 直接用于习作之中, 使读与写有机地、自然地、紧密地结合在一块。

篇8: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结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课外;课内;阅读教学

新课改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措施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成为了教师们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作者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通过阅读教学,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结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当前阶段的发展,还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终生受益的。

一、课内阅读教学策略

本文所提到的“课内阅读”指的是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进行的阅读,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部分,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课内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要求学生必须对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进行正确、流利的阅读,对一些较为经典的作品,还需要进行精心品读,细细品位其妙词佳句的内涵。同时还需注意,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学生自己的行为,老师无法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创意性”,以此增强学生的阅读行为实践以及主观体验,这样才能够将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提升其自身阅读能力。比如说:品味文中经典的语言,把握文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和疑难问题等,鼓励学生对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有道理,老师便可以承认。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信息发出碰撞,才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扩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只对某一篇文章进行分析,还应该由一篇文章延伸到所涉及到的某一些相同的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文章中,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指的是学生对学校教材之外的读物进行的阅读,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扩展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途径,所以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可以启迪人生、培育品德,从而达到净化人们心灵的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增强学生的内在修养。另外,阅读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位,而学生通过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了解到更加广阔的生活,也能够受到更多的思想党桂芳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与思考方式,并经过长期积累,慢慢提高自身语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使其能够终身受益。其次,要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的计划。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读书的计划,并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于学生自己选择的读物,要给予指导,让他们尽量选择积极向上的阅读资料。再次,让学生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采用读写相结合的方法。因为古人云:“不动笔墨读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记录,然后写下读书心得,最后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除了教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做好笔记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比如说:浏览性阅读、吸收性阅读等。针对不同的书籍,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自身的作用,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老师还可以大力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做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既需要课内阅读,更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便需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文章都需要经过多次的学习,才能够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实现的。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之内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内阅读的知识加以验证,从而达到充实、巩固的效果。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延续课内阅读,而且还能够巩固课内阅读所取得的成果。所以,教师在安排阅读的时候,应该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内容联系起来,相互促进,从而取得更高更好的阅读教学效率。

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只做好了课内学习的准备,但现代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写作背景都离现实生活太远,因此给学生在阅读学习上带来了很多困难。而经过作者的实际教学研究发现,通过应用课外补充阅读,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应用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既能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四、结语

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结构,还能增强小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少,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结构难以得到提升。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既能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当改进教学策略,坚持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玉香.浅议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63

篇9:拓展课内学习丰富课外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学习。如在学习寓言《亡羊补牢》时,让学生先讲讲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对寓言的理解。在教学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时,笔者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动物脚印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告诉学生今天会来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猜猜它们都是谁?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生因为入情入境,很容易就激发起阅读寓言和儿歌的兴趣。

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已知世界,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会了什么,学生愿意学什么,学生有能力学什么,这都是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的依据。充分考虑如何使教师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增强个性阅读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自主学习,主动读书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和做批注。如在教学童话《群鸟学艺》时,揭示课题后,笔者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划出,把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体会和理解。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读书方法和技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当堂课就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和能力。

四、关注需求,拓展学习

如在教学古诗《一去二三里》后,学生还搜集到了许多有关数字的儿歌。这时,笔者将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布会”,在课上与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自己挑选最喜欢的几首儿歌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已知世界在课堂上得到延伸的同时,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也得到了有效的扩展。

五、合作学习,提高效率

开展合作学习时,笔者在座位编排上根据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将本班学生分成17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至5人,其中的一名组长负责小组讨论、学习,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好带差,取长补短。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中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要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由于小组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互相启发思路,在讨论时大家思维显得异常活跃,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互相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六、多种朗读,体会情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群鸟学艺》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出鸟儿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朗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不同鸟的个性。

教师只要针对不同的文本,认真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就能增强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将“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的良好的读书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篇10: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写作;措施;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应该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完成规定阅读量,不仅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实现能力转化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要端正教学认识,给予学生以阅读方法技巧指导,帮助学生进入阅读写作良性发展轨道,为提升语文整体素质奠基。

一、阅读和写作的辩证关系

阅读就是读书,写作就是作文。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阅读与写作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互为促进互为制约。阅读数量的增加,必然要提升写作的水平;阅读量不够,提高写作水平就是妄想。

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阅读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活动。同样,写作也会影响阅读作品的选择,阅读的倾向以及阅读的方式。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规定为不少于260万字。初中三年每年要读近八九十万字,相当于七八部长篇小说的总字数。由于面对应试的压力,不仅学生没有完成这个阅读量的时间,师长也不会给学生这么多的课外时间去读“闲书”。达不到这个阅读量,写作水平当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的质量,这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二、中学语文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师长认识,提高学生主动性

面对升学压力,很多教师和家长对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持不同看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新课改彻底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强调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阅读自然属于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课外阅读,提升的不仅是表达能力,分析、解决、归结、整合问题的能力也会获得提高,个人的素质也会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发生质的飞跃。当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试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师长一定要转变认为课外阅读影响学生学习的陈旧观念。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可以对课堂教学做出一些科学调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学生自由支配的课外时间自然就多了,这对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将会有直接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就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

(二)阅读指导到位,增强阅读实效性

课外书籍浩如烟海,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最合适,这是教师指导阅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标标准已经给出一些参考书目,这是比较明确的范围。但这些作品未必都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一是内容要适合,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阅读的书籍,最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二是文体要合适,文体是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很多学生到初中毕业也弄不清楚自己写的作文属于什么文体,选择中学生写作接近的文体,便于学生模仿学习。三是篇幅要合适,学生不宜看长篇巨著,因为学生没有大量时间可以利用,篇幅短小,适合学生抽时间完成阅读。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推荐工

作: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习了《荷叶 母亲》,可以让学生读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学习了《春酒》,可以向学生推荐琦君的《素心签》等等。

(2)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文章: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明确了倒叙、插叙的写法,动员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进一步明确倒叙、插叙的写法,为写作打下基础。

(3)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4)另外还可以有目的有层次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然后是阅读方法的指导至关重要。阅读方式有:浏览、速读、精读、品读等。具体阅读时需要采用哪种阅读方式,要根据具体内容、具体阅读目的来具体对待。阅读不是看热闹,在阅读前要弄清楚阅读目的。文章看点多多,需要关注什么点,就要针对什么点开展阅读。像查找某一事件、数据等,就可以采用查阅浏览式阅读;经典作品需要精读和品读,对一些重点章节甚至要进行定点定位赏析研读。阅读目的明确之后,阅读针对性提高了,阅读的效果就会显著体现出来。如阅读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这篇散文,学生往往会被文字的精美所折服,但文章中丰厚的内涵,却更具有巨大震撼力,如能对一些细节进行赏析,必定会给学生带来巨大收获。有效地读书,才能积累语言,沉淀情感,才能笔下生花!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阅读是耕耘,写作才是收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也会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些教学措施的落实,达到催化剂的作用,促使学生阅读能量的转变。

(一)写好读后感

无论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触动和启迪。写读后感就是对这些心灵触动和思想觉悟的有效梳理。读后感不仅是写自己的感觉,同时也是对文章的研究赏析,通过梳理心境,可以让读者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其作用和价值真的不可小觑。

教师检查阅读效果看什么呢?读后感是最直接的成果。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后感的写法。格式可以多样化,但启迪和感悟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有一定字数限制,对高年级学生就不必限制读后感的字数,让学生阅读之后尽情抒发所想所感。写好读后感是阅读与写作的最直接有效的结合,读写结合必然会相互促进,形成语文能力。endprint

我布置初中二年级学生阅读一篇题为《白天的星星》的课外文章并要求写读后感。对于战争,学生大多是从一些抗战影视上获得一些认识,比较肤浅零碎。我简单给予一些提示:战争是残酷、无情、寒冷的,因为战争人们失去家园、和睦、幸福,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呢?结果,很多学生都能够从战争破坏和平角度入手,并结合珍惜现在幸福生活进行阐发。有几个学生居然能够联系到“钓鱼岛”,痛斥日本的无耻行径。这说明阅读是有成效的,学生是用心读,而不只是用眼睛看。

(二)做好写法借鉴

课外经典美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阅读这些课外美文时,要引导学生借鉴人家的写作方法: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新颖的选材、精致的点题、独特的开头、精妙的结尾等等。特别在作文练习时,要注意模仿经典美文的独特写法。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从简单仿造到精彩创造的跨越。

精巧的构思,这是学生普遍欠缺的东西。学生因为思维比较狭窄,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在文章构思方面存在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的毛病。增加课外美文阅读,可以借鉴一些典型的写法,像倒叙、插叙、悬念等的运用,就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我让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项链》,很多学生反映,莫泊桑的构思太奇妙了,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章到最后揭开谜底,让全文顿时敞亮起来。结果在下一次作文练习中,就有学生采用最后揭开谜底的写法,这就是借鉴的效果。

精美的语言,这是学生渴望获得的东西。学生对美文最敏感的地方就是语言,辞藻华丽,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学生最欣赏的。我推荐郭沫若的《石榴》让学生阅读,很多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不透彻,但对那些精美的语言却产生倾慕之情。学生在用自己的角度和欣赏水平来阅读,这就是主动学习精神。

课外美文众多,每一篇都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点拨学生如何掌握阅读技巧比指导美文阅读要点更重要,这就是标准的“授之以渔”。

新颖的选材、精致的点题、独特的开头等等,课外阅读有太多需要关注的东西,只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鉴意识,就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能量向写作方向的自然转化。

(三)学以致用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小学生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观念的确立,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积累。

要鼓励学生写随笔,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随笔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随笔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

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随笔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只有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

四、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和写作的有效结合,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大课外阅读教学的力度,不仅能够促进课内教学,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文学习手段,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文综合素质,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鹏翔.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J].考试(教研版),2013(01).

[2]马艳芳.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J].祖国(建设版),2013(02).

[3]张志礼.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J].考试周刊,2011(79).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堂分层教学下一篇:行政处罚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发行可转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