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哲学初探已发表

2024-04-09

阶层哲学初探已发表(精选2篇)

篇1:阶层哲学初探已发表

阶层哲学初探

李福顺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摘要:阶层哲学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及社会发展形态的具体认识和实践方式。当今社会阶层结构以职业划分阶层层级,社会成员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阶层哲学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更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是对研究阶层哲学的意义进行阐述并对阶层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阶层;哲学;阶层哲学;哲学研究;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阶层结构以职业划分阶层层级,社会成员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矛盾冲突在社会成员之间也随之产生。因此,哲学反映时代的内容也就与以往不同,社会成员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及社会发展形态的具体认识和实践方式也产生了新的哲学思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尤其是要“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由此,可见阶层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同时,阶层关系处理的好坏也关系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地进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形式的划分方式,已经由过去用政治身份、户籍和行政身份的方式转变为现在的以职业为基础来划的方式。以职业为划分方式,就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导致人的生活追求、思维方式也要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社会成员的阶层意识会不断的深化,社会成员维护个人利益、阶层利益的方式也会更加复杂多变。

生活在各阶层的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变化,肯定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我们必须对社会成员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一系统的研究正突出了哲学的研究方式也否和哲学的主要特点,更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对当今社会出现阶层分化这一现实状况进行哲学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的出发点,更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阶层哲学这一新的观点,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之意,本文主要是对研究阶层哲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 研究阶层哲学的意义

研究阶层哲学是从根本上了解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研究阶层哲学否和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成员不管其是哪个民族,有什么宗教信仰,加入何种党派,属于哪国国籍,按其从事的职业来说,都可以划入到相应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在阶层中体现的社会价值,形成的哲学观更多的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点。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56.第121页)阶层哲学是对时代精神最好的体现。

其次,研究阶层哲学为促进阶层合作,构建和谐社会探寻新的路径。阶层分化是市场经

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而生产资料的分配、再分配的不合理又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障碍,增加了阶层矛盾冲突的风险。研究阶层哲学正是为了从具体的社会发展规律中找到适合当今时代的方法来促使阶层相互合作,扫除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避免阶层矛盾冲突的风险。第三,研究阶层哲学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加快哲学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至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有时另一回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79页)从辩证法来看,没有任何绝对不变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我们研究阶层哲学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找出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让哲学在大众生活中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 阶层哲学的内涵

如果将阶层哲学做深入的研究还需要对阶层和哲学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阶层哲学进行科学的理解。

(一)阶层及阶层结构

什么是阶层呢?郑杭生先生曾说:“阶层是按一般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区分的”。(郑杭生.阶级与阶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EB/OL].(2007-09-15)..)也就是说社会成员由于从事的职业不同,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和将要占有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出现。正是如此,现在学者已经普遍认为社会的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由三个层级和十个阶层构成。三个层级分别是社会上层、社会中层、社会下层,十个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将这十个阶层划入到层级中,除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分别属于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外,其他的社会阶层均属于社会中层。根据这三个层级所占人数的不同,将社会分层类型分为“金字塔”型、“橄榄”型、和“倒金字塔”型。然而实践证明,社会中层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对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最为有利,“正是由于大量社会中间阶层的存在,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才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以中间阶层的社会价值观及其行为规范作为调整社会利益结构的基点,实现了整个社会阶层的价值多元化及利益差异性的有机平衡。”(王刘玉,高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走势[J].学术交流,2009年第6期147页)但是就我国的现实状况来说,我们还处于“金字塔”型,或者说是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员享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还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现实状况的反映不尽相同,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二)什么是阶层哲学

阶层哲学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及社会发展形态的具体认识和实践方式。根据人们在不同时代对哲学的理解,我们知道在一开始有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本体论”,以研究万物的本原为对象,后来又有“认识论”,把哲学当做是对认识的过程、结果进行的考察,再后来有的人把哲学称为“语言分析”,是传播文化的载体,现在有的人把哲学说成是“人生的境界”,可以让你通过哲学获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成为人本身。然而在不同的阶层结构变化时期,社会成员则对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反应,他们的认识和反应不仅体现了对其自身所处阶层的认识,还体现了社会成员对其所处的阶层的意识、思维、价值观念,最终上升到对整体社会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正如马克思所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32页)如果他们的判断具有积极性,那么他们在实践活

动中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是有利的,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前进。因此,我们只有对阶层哲学进行系统性、层次性的研究,才能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

三 阶层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根据阶层的分层类型和哲学的特点分析,阶层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传承性、多变性、共向性等特点。下面对这个五个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1,差异性。一方面是由社会成员接受知识教育的境域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念,石中英曾说:“任何的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表达的,而且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第151页)另一方面是由社会成员的活动范围决定的,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活动能力也是有限的,每个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先天环境和后期发展需要进行社会交往,从而融入现有的阶层环境,并与此阶层的社会成员结成实践的共同体,并在所处的阶层中,受已经形成的哲学观念进行有限的活动。

2,层次性。任何一个社会阶层结构类型都有着层次分明的哲学观念等级区别,尤其是体现在所处社会阶层成员的价值取向方面,每位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不同,他自身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就不相同。因此,社会阶层的层次性可以按社会成员对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的阶层的状况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程度来划分。但这种划分方式不能绝对化,要根据具体的社会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3,传承性。社会成员“只有坚持认为他参与了进一步思考其他人在他之前已经思考过的事物的过程,才是比较正确的。他发现自己处在一种由前人遗留下来的情境之中,并且具有一些适合于这种情境的思想方式;而为了更加适当地对付已经由这种情境之诸转变和变迁导致的新的挑战,他试图进一步详尽地发挥由前人遗留下来的那些反应方式,或或者以其他的反应方式来代替它们。所以,从双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由他在某个社会中的成长过程这样一种事实预先决定的:一方面,他发现了一个现成的情境;另一方面,他在这种情境中发现了已经形成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阶层的分化和转变过程不是迅速形成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出现的,之所以阶层的转型比较慢,正是因为传统阶层成员观念的影响,才使阶层哲学不断的在延续发展,4,多变性。社会成员的在阶层中所处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的机会和能力不同,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成员会发生流动,比如,从社会下层进入社会中层,从社会上层进入社会中层,阶层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社会成员的哲学观念发生变化;统一阶层的社会成员的哲学观念也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产生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促使阶层的结构不断的转变。

5,共向性。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着社会现有的资源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有着共同的生存基础。同时他们既生活在现实世界,即实然世界,又生活在理想世界,即未然应然世界。实然世界中的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哲学观念也各不相同。未然应然世界中的社会成员则是有着共同的发展取向。树立理想,实现个人的价值,是每位社会成员不断践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56:12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9.

[4] 郑杭生.阶级与阶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EB/OL].(2007-09-15)..[5] 王刘玉,高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走势[J].学术交流,2009,(6):147.[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2.[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1.[8] 朱春玉.阶层和谐理论的根据及创新[J].学习与探索,2009,(4).[9] 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0] 刘军.阶层文化研究:一项新课题[J].科学社会主,2008,(1).[11]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4.[12]黄映然.“什么是哲学”简述[J].哲学史学研究,2006,下旬刊.[13]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14]韩震.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15]孙正律.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6]陆俊玉,张士清.论哲学的意义和价值[J].哲学百家,2007,(2).[17]杨经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当代困境原因探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18]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Pre-test of Philosophy of stratum

Abstract: Philosophy of stratum means social member concret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way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lace relation of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appearance of society.Nowadays the structure social stratum is divided the line the stratum layer class by occupation, society member of philosophy of life, value, global view all occurrence correspond of

variety.Research philosophy of stratum match reques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s, match to set up socialism harmony society of basic request.This text is main is to research stratum philosophy of the meaning carry on to elaborate combine to stratum philosophy of definition, research objec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carry on studying simply.Key words: stratum;philosophy;philosophy of stratum;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value

篇2:阶层哲学初探已发表

司法警察的职责和性质决定了它是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事业的有力保障。为充分发挥司法警察的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一直要求对司法警察实行科学化、正规化编队管理。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基层院由于受建制、编制等因素的影响,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又因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造成管理方式上的随意性和混乱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不同角度影响和制约着队伍建设和警务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司法警察制度改革,以期,人尽其才,警尽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保障作用。

一、对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一)基层院司法警察队伍的现状。

随着法院改革的发展,司法警察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各基层院司法警察尚能担当起各项职责,但就队伍建设的整体状况而言,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司法警察整体综合素质偏低。诚然,司法警察为保证审判事业的顺利开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就其整体状 1

况而言,仍不能满足新时期法院工作的需求,属于法院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而且随着审判事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个薄弱环节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司法警察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整体文化和政治理论水平较低,基本技能较差,应变反应能力不强,年龄偏大等方面。

2.机构设臵不健全,人员编制、结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基层法院按照最高院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司法警察大队,但少数法院还没实行编队管理,有的甚至将其撤销,人员定编在办公室或行政部门。最高院规定司法警察人员按在编人员的8%-12%定编,但现实情况是有的人员超编,有的编制不足,有的在编人员不具备司法警察主体资格。人员结构上各院参差不齐,有专职的、有兼职的,甚至还有临时工。人员结构上的混乱给这支队伍的管理、训练、履职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

为了尽快建设立起一支科学化、正规化的司法警察队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改革。

1.统一机构设臵。各基层院应严格按照最高院的要求,着眼审判队伍建设全局,尽快设臵司法警察机构和定编人员,为司法警察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

2.调整人员结构。司法警察的性质和所承担的职责要求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文化水平较高、身体素质优良、基本技能过硬的高素质队伍。因此,我们应下大力量调整人员结构,吸收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司法警察队伍,尽快实现新老

警员的更新换代,改变“老弱病残”的局面,以使法院这支唯一“武装性质”的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坚强的战斗力,确保各项法定职能的顺利发挥,切实把握好“进口关”。

3.深化改革、加强训练、提高综合素质。首先,改变现有的工作状况,加强体能、技能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队员文化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其次,对司法警察实行严格编队管理,真正树立起“武装性质”队伍的良好形象。第三,将司法警察工作进行量化考查,以促进司法警察工作的更好开展。

4.健全各项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如健全派、用警制度、警务值班制度、安全办案制度、司法警察轮训制度、情报信息制度、保密制度等,规范执法行为,使司法警察工作朝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二、建立起“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管理模式。

(一)“带病”的现行管理模式。

目前,基层院司法警察的管理模式各地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名义上编队,但人员仍在各业务庭室,形成了业务庭室与司法警察部门双管的模式;有的人员集中在办公室,由办公室兼管;有的人员分散在各个业务庭室,形成隶属业务庭室管理的模式;有的人员虽然集中,但实际承担的仍是大量非警务工作,形成了事实上“管的不用、用的不管”的格局。实践证明,这些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不利于司法警察的规范管理。目前,法院的管理原则、制度和方法沿用的基本还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共性多于个性。司法警察工作起步时间不长,管理模式尚在探索之中,缺乏一整套录用、考核、培训、晋升、退休以及身份保障制度。人员分布在各个业务庭室,使队伍失去了进行科学、有效、统一管理的基础。

2.严重影响司法警察职能作用的发挥。依法履职是司法警察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核心要求,但一些地方的司法警察机构设臵往往流于形式,人员不到位、不集中,无法实现统一培训、统一调度。缺乏统一培训,司法警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不能统一调度,司法警察的整体作战能力受到限制。有的司法警察还身兼书记员或驾驶员、会计、档案资料员、门卫等职,“一心多用”,司法警察工作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可见,这种“空壳”式组织影响了司法警察职能的正常发挥。

3.不符合法院改革的基本方向。现行的司法警察管理模式中的一些不恰当兼职和混用会导致法院人、才、物的内耗和浪费,削弱法院的审判职能,因而背离宪法的定位,背离改革的价值取向,有必要对其纠偏求正,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这一主题,开展目标同一的司法警察改革。

(二)构建“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模式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队伍。

我们应从管理的普遍原则和部门管理特殊要求的联结点上寻求适合司法警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集中管理、分散使用”模式的主要包括:(1)司法警察在法院院长的统一

领导下开展工作;(2)建立专门机构——司法警察大队,实行集中编队管理;(3)审判业务与司法警察业务分开,由司法警察专司警务工作;(4)各业务庭室使用司法警察须填写统一格式的用警申请单,报请院长或分管领导审批;(5)司法警察大队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合理调度警力;(6)司法警察大队根据部门实际和特点,相对独立地对全队干警实行统一培训、管理和考核。笔者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建立一支科学有效的队伍。

1“.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符合司法警察管理的专业化要求。众所周知,专业化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法警管理模式的改革自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司法警察工作具有技能性、危险性等特点,其法律、业务、体能等综合素质的独特要求与法官迥然不同,必须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军事化的特点更要求司法警察集中编队管理;况且,集中编队,才能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统一调度,更利于整体职能的发挥。

2“.集中管理、分散使用”是审判业务全面发展的需要。审判业务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书记员、司法警察等工作的综合保障。集中管理旨在更有效地使用警力,因为审判事业的最终结果都要落实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中来,转化为物质力量,发挥社会效益。审判活动量大面广,审判业务点多线长,其工作的层面本身就是多元的、分散的,“分散使用”正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部门的需要,使司法警察真正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审判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阶层哲学初探已发表】相关文章:

已整理 教育哲学04-21

新阶层04-14

语言社会阶层04-23

三阶层理论05-12

十大社会阶层范文05-31

社会十大阶层范文05-31

中国社会阶层分析07-27

新阶层人士总结范文06-18

新社会阶层人士范文06-18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07-20

上一篇:用守信来造句的下一篇: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